《秋水》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水》教案1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秋水》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教案3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秋水》课文说明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写“壮阔”(一、二两句)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原文和译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习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习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教案5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3、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4、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方法。
二、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不破
读,领字后有小停顿。
3.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泾:涘:渚旋:难:殆
四、再读课文-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1)时:(2)灌河:(3)泾:
(4)辩:(5)美:(6)尽在己:
(7)北海:(8)东面:(9)旋其面目:
(10)望洋:(11)野语:(12)闻道百
(1)莫己若: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始吾弗信: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文本研习
(一)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探究性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通篇设喻说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
思考:
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有所发展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而后才近乎勇
7、做事有比较才有鉴别
随堂检测:
一、根据提示,回忆课文:
1、从正面描写黄河水势浩大的句子是:
2、运用侧面描写突显黄河水势的句子是:
3、表现河伯骄傲自满的心情的句子是:
4、引用野语,说明自己狂妄自大的句子是:
5、成语“贻笑大方”的出处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选出对本文点评不够正确的一项()
A.河伯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得意洋洋,狂妄自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见闻太狭窄。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切忌自高自大,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C.河伯前后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值得肯定。
D.河伯是被作者批评和嘲讽的对象,他必将被得大道的人长久耻笑。
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整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课外阅读:
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于丹的《庄子》心得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骄傲自满
不辨牛马狂妄自大
至于北海望洋兴叹——自知之明
《秋水》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
《秋水》复习练习题
一、书下注释
(1)节选自《 》。作者( ),( )时( )家、( )家,名( ),( )家代表人物。与( )被世人并称为“( )”。著作有《 》,亦称《 》,本文体裁是( ),寓言故事还有《 》、《 》、《 》、《 》。
(2)秋水:( )。水,这里指( )。(3)时:( )。(4)灌:( )。(5)河:这里指( )。(6)涘( ):( )。(7)泾( ):通“( )”,( )。 (8)渚( ):( )。(9)不辩牛马:( )。辩,( ),现在写作“( )”。
(10)于是焉:( )。(11)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己,( )。
(12)欣然:( )。(13)东面:( )。面,( ),( )。 (14)端:( )。
(15)旋:( ),( )。(16)面目:( )。 (17)望洋:( )。
(18)野语:( ),( )。(19)闻:( ),( )。(20)莫己若:即( ),( )。
(21)我之谓也:( )。(22)且夫:( )。(23)少仲尼之闻:( )少:( )作( ),意思是( )。 (24)子:( )。
(25)轻伯夷之义者:( )。 轻:( )作( ),意思是( )。
(26)长:( ),( )。 (27)大方之家:( )。方,( )。
二、通假字
不辩牛马 “( )”通“( )”,( )。 径流之大 “( )”通“( )”,( )。
三、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 ( )。 (2)面:东面而视( )(3)闻:闻道百( )。
以为莫己若者( )。 河伯始旋其面目 少仲尼之闻( )。
天涯若比邻 (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
(4)始:始旋其面目( )。 (5)之:野语有之曰( )词,代指( )。
始吾弗信( )。 我之谓也( )词,无实义,( )。
(6)于:至于北海(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表( )。
四、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义:( ); 今义:( ),泛指( )。
(2)于是焉 古义:( ); 今义:( )。
(3)至于北海 古义:( ); 今义:( )。
(4)东面而视 古义:( ); 今义:( )。
(5)大方之家 古义:( ); 今义:( )。
五、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时:( )词作( ),( )。
2、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 )词用作( )词,( )。
3、顺流而东行 东:( )词作( ),( )。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 )词的( )用法,( )。
5、轻伯夷之义 轻:( )词的( )用法,( )。
六、成语
①( ):原指( ),今多比喻( )。
②( ):( )。
七、主旨
( )
八、思考题
(1)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 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3) 河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 你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秋水》课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填空:
(1)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
2.解释加点的词语: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不辨牛马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始旋其面目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伯夷之义者 子之难穷
则殆矣 大方之家
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日 ( ) 我之谓也 ( ) 少仲尼之闻 ( )
泾流之大 ( )
4. 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 今:
(2)至于北海 古: 今:
(3)于是焉 古: 今:
5..一词多义
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 见 不见水端
始吾弗信 见笑于大方之家
闻 闻道百 面 东面而视
少仲尼之闻 伯始旋其面目
《秋水》教案8
一.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学生现在接触到的事物可能没有那么多,就对课文介绍的美景无法有深刻的体会。可通过观察课文中的配图进行联想,也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图片,通过朗读来了解词语,从而感受水乡的美丽富饶和风土人情,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引发对金秋水乡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情景中识字、朗读、联想,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7个词语,认识“火”、“欠”偏旁。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金秋水乡的图片或者照片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小朋友,我们生活在的这块地方啊,有青青的山,碧绿的水,蓝蓝的天空,粉红的鲜花,多么美丽啊!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呀!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称呼我们这块美丽的地方的呢?小朋友,你想知道吗?(板书:水乡)恩,为什么说是水乡的呢?小朋友,你们来猜猜看呢?
我们水乡美,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但是啊,有一个季节是最美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季节吗?(板书:金秋)这是什么季节?(秋天)为什么说是金秋呢?有金色的秋天吗?(农田里稻子熟了,一片金黄色的)
金秋真的是最美的季节吗?老师这有几幅图,大家一起先看看,水乡的秋天都有什么呢?再想想,你会用什么优美的语句来赞美这些景色呢?
二.观察联想,读中感悟
1.说到水乡就当然要说到水了啊!小朋友,我们来看这幅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板书:芦苇菱藕荷塘)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他们是怎样的芦苇,怎样的荷塘呢?相机补充板书。(注意“芦”的读音)
2.仔细观察,引发联想:水乡的荷塘里还会有什么呢?(板书:荷叶、荷花等)谁能具体说说它们呢?(板书:挨挨挤挤的荷叶、千姿百态的荷花等)
3.碧绿的荷塘中,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小鱼在捉迷藏,千姿百态的荷花盛开着,放眼望去,远远的隐约有几只小船在芦苇丛中飘动。在这烟雾笼罩的荷面上美的就好象是在天上一样,好象我们就在云朵的中间,在仙景中那样飘渺。
《秋水》教案9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秋水》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第二课时(执教展示)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 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闻: 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 14、 大方之家: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四、理清思路: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明确寓意: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
2、这篇文章好在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执教《秋水》(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 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 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 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 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 “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秋水》教案11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秋水》教案12
一、教材介绍
本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可以说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学。所以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落实到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读析问的方式去探究学习,不强设问题“挖坑”让学生往里跳,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语感。
②学习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语境翻译文言词语;
②读析问探究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
①养成阅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以人为镜”对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设定以上目标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疑难的词语。其二,语文素养总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是自己体悟的结果,是再创造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阅读量较少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的影响,本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五、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维较差,影响了其对文章意义建构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应该会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六、学生情况
我所任教班级是九(3)九(4)班。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2个班差生面积都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七、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能自主去探究课文,并在探究中获得愉悦,我采用“读析问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八、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所学过的寓言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这些寓言故事曾经给过我们许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启示。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二)、熟练朗读
1、提出难读,不好停顿的句子,教师指导。
2、指名试读句子。
3、学生齐读文章。
(文言文要多读,读出语感,这要读顺读好节奏,这里旨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要多结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译词语)
2、检查词句翻译情况。(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秋水时至()于是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学生质疑疑难词句。
四)、感知故事。
1、学生谈读后感受。问题:刚才读了课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说给同学听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
教师注意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
(此处教学设计,旨在养成学生阅读要有独立感受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知。)
五)、深层探究
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还有问题没有?(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注意归类问题,并找准一个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如:
①河伯为何望洋兴叹?
②河伯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学习总结
1、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可谈思想上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参考:
①寓意——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②写法——设喻说明哲理。
对比
2、教师结语:(略)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文精讲】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后检测】部分。
九)、板书设计
河伯见海神
︱
经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
︱︱
望洋兴叹:狂妄自大、盲目无知、贻笑大方
《秋水》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秋水》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对比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老师朗读。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秋水》教案15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案】相关文章:
《秋水》教案07-20
《秋水》教案15篇02-23
《秋水》教案(15篇)03-02
《秋水》的公开课教案08-26
远山秋水10-06
《秋水》教学反思10-06
秋水广场作文12-30
高一语文《秋水》教案(通用8篇)11-29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01-02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