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各种纸在水中的变化,初步感知纸的特性。
2、操作观察后,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结果,并乐于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餐巾纸小人、糖纸小人、笔、记录表、5张集体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用纸人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餐巾纸做的小人和糖纸做的小人。
师:你们认识他们吗?
幼:是我们在活动区中做的餐巾纸小人和糖纸小人。
2、老师讲故事引出主题。
师:两位小人儿碰到了一个难题,请你们来帮帮他们,我们来听一听是什么难题!
教师讲述故事:一天,餐巾纸小人和糖纸小人一起来到游乐场玩,他们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荡秋千玩得浑身是汗。糖纸人说:“今天我玩得太热了,我们去游泳吧!”餐巾纸人说:“不行,不行,你不能去。”糖纸人说:“为什么,我就是要去。”餐巾纸人说:“不行,不行我们不能到水里去。”它们两人吵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3、幼儿讨论。
师:你们来说一说,他们能不能去游泳呢?为什么?
幼1:不能去游泳,到了水里会湿掉的。
幼2:能够去游泳,因为它们有手和脚。
幼3:餐巾纸人不能去游泳,它到了水中会烂掉的。糖纸人可以去游泳,它到了水里不会烂的。
师: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去,有的小朋友说不可以去,那怎么办呢?
幼:我们请小人儿去试一试吧。
(评析:从故事引出本次活动主题,用一个问题引起幼儿的讨论,以让幼儿帮助纸人为活动主线,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激情,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餐巾纸人和糖纸人在水中的变化,并和同伴合作记录结果。
1、老师讲解操作的要求。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泳池和小人,你们可以每人选择一个地方试一试,看看两个小人能不能在水中游泳,用你的方法把结果记录下来。在一个游泳池中试的小朋友记在一块记录板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可以问老师或小朋友。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3、将展示板拿到上面来,讲述探索结果。
师:请你们说一说你在几号游泳池中试的,它们能不能到水中游泳?
幼甲:我在1号游泳池中试的,我认为餐巾纸人不能游泳,因为它到水中一会儿就烂掉了。糖纸人能够去游泳,因为它不会烂掉。
幼乙:我在3号游泳池中试的,餐巾纸人放到水中慢慢沉下去了,烂掉了,糖纸人不会沉下去,也不会烂掉。
师:你们用什么符号来记的呢?
幼甲:我的餐巾纸人也会烂掉,不能去游泳。我用来表示。糖纸人能够去游泳用表示。
幼乙:我用表示可以去游泳,用表示不能去。
(评析:此环节教师明确提出操作的要求,放手让幼儿试一试,让幼儿在自主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到两种纸在水中的不同现象,并发挥幼儿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用动作学一学纸人们在水中变化。
(1)师:餐巾纸人在水中不能游泳,会烂掉,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学一学它在水中的样子呢。
幼1:可以用身体扭。
幼2:用双手扭。
(2)师:那么糖纸人呢?
幼儿用动作学糖纸人游泳。
5、师:我们把结果告诉他们吧。
幼:餐巾纸人你不能到水中游泳,你到了水中会烂掉的,糖纸人你可以去游泳,因为你不会烂掉。
(评析: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充分调动幼儿的身体感受餐巾纸人在水中烂掉的感觉,和糖纸人在水中游泳的感觉,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做到了动静交替。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结果告诉纸人,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探索其他纸在水中的变化。
1、认识其他的纸。
师:我们知道了餐巾纸人和糖纸人在水中的变化,那么还有许多种纸它们放到水中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去试一试吧。先请你们说一说你认识什么纸?
幼1:我认识宣纸,可以画水墨画。
幼2:我认识皱纹纸、和白纸。
幼3:我认识牛皮纸。
2、看一看盒子中的纸你们认识吗?
幼:有牛皮纸、白纸和皱纹纸。
3、看一看记录纸,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幼1:有钟的一格就是记时间,是很长时间,还是很短的时间。
幼2:有水的一格记纸在水中的样子。
评析:让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知道记录纸表示的意思,既起到了生生互动的作用,又使幼儿从中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4、幼儿操作记录。
5、讲述操作的结果。
师:请你们来讲一讲你的结果,发生变化的是什么纸,没有变化的是什么纸。
幼1:皱纹纸放入水中变化了,变的烂掉了,颜色变淡了,水中有颜色了。牛皮纸放了很长时间没有烂掉。
幼2:我的牛皮纸放下去很长时间没有变,我用手揉了以后,一条一条颜色变深了。
幼3:我放的时间很长,我的白纸也烂掉了,6、教师小结:这些纸放到水会变化,因为纸会吸水。皱纹纸最容易吸水,白纸差一点,牛皮纸不容易吸水。
(评析:第二次探索使探索目的'层层递进,同材料的纸放入水中,幼儿带着好奇静静地看着,观察着、记录着。这种幼儿主动参与发现法,强化了幼儿细致的观察习惯,也培养了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四、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
1、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看,烂了的废纸,可以用胶水和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纸浆,涂在果奶瓶上装饰成美丽的花瓶。不烂的废纸可制作剪贴画,制作服装道具。
2、在生活中你知道不会烂的纸可以做什么?请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资料,把答案写在“你问我答”栏目上。
(评析:将幼儿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活动延伸:
1、捣纸浆,装饰花瓶。制作服装道具、剪贴画。
2、继续实验:在园内外收集毛边纸,铜版纸,蜡光纸,纸杯、纸盒等,进而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纸遇水不烂。
活动评析:
蒙台梭利50年前已揭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科学探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动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本次活动,教师借助孩子们活动中的问题,从调协幼儿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入手,对孩子的问题作了积极应答。提供适宜的探索材料,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观念为支撑,营造了平等、赏识、支持的宽松环境,给孩子充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使孩子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情绪愉悦,学习主动,交流大胆,教师面向全体,引导得法。让每个孩子在猜猜、议议、找找、比比、试试、讲讲、记记的过程中,人人享有尝试的机会,人人享有探索的自由。孩子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运用原有经验,尝试解释新问题,建构新经验。同时孩子在与老师、同伴讨论交流,自己对纸的变化的认识中,得到了老师积极回应,老师对孩子表达的肯定、猜想的认同、行为的激励,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语言交往能力提高,培植了儿童的自信,点燃了发散思维的火种。同时,在延伸活动中用废纸浆装饰花瓶的活动,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废物再利用、废物巧用,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儿童是自主成长的主体,教师是一个支持者。从本次活动中,我感悟到,从孩子的现实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灵活组织教育活动,向孩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2
托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发现冰块的特征。
2.发现冰块预热会融化。
活动准备
1.课件:观察冰块
2.小冰块每人一块,水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将小冰块分发给宝宝,让宝宝感知在手中冰凉的感觉。
1.请宝宝观察冰块的颜色、味道,感知透明的特征。
2.引导宝宝感知冰块凉凉的,握一会手就湿湿的。
二、观察冰块消失的过程,发现冰块会融化的.特征。
1.把冰块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观察小冰块的变化。
2.将活动前放在冰箱里的水,拿出来让幼儿观看,已经冻成冰块。
三、趣味练习:观察冰块
引导宝宝知道,冰块的形成和融化的条件。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与扩散性。
活动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画面八幅。
3、教师侦探卡(大)
活动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画面一:鸡大婶开商店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你们看,这就是她开的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很多很多。
2、点击ppt画面二:商品清单。
师:一天下来,她卖掉了很多东西,你来看看还剩下多少商品?
3、点击ppt画面三:货架和清单。
师:鸡大婶想请小朋友帮她核对一下商品,看看柜子上是不是还剩下这些商品。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师:那你们说说看,少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呢?
幼儿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幼儿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你们说被人拿走的`,那到底是被谁拿走的,鸡大婶的商店里有摄像头呢,我们来看看今天都有谁来过!
点击ppt画面四:画面上有羊、老鼠、马等六种动物,动物神情、动作、衣着等各不相同,有利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与推理。
师:哦!有这么多人来过,那会是谁拿走了蜂蜜和蛋糕呢?
3、师:刚才都是你们猜的,这并不能说明就是他们拿的,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蜂蜜和蛋糕到底是不是他们拿的?老师告诉你们,警察破案需要找到线索,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侦探,帮鸡大婶侦破这个案子。
(二)根据线索,圈定嫌疑人。
线索一:脚印。
点击ppt画面五:脚印师:我们来看一个画面,这是商店的一个现场。看,地上有什么呀?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脚印会是谁的。
师:你们猜会是谁的?老师设计了一张记录表,我们用记录表、用排除法的方法作个记录。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找到了几个嫌疑人呀?我们小朋友真厉害,原来有5个人在现场留下了脚印,所以我们把小老鼠就排除掉了。
线索二:黄色格子布。
1、师:老师告诉你们,除了留下脚印外,嫌疑人还留下了一块黄色格子布。(点击ppt画面五)师:你们找找看,在哪里呀?小朋友的眼睛真灵,真的在柜子的后面。
2、师:好,让我们再去看看摄像头拍下的照片,这块黄色格子布会是谁留下的?请小朋友再找一找看。(再次点击ppt画面四)。
3、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记录表,还有谁会被排除掉呢?哦,小马和小鸭它们没有穿黄色格子布的衣服,所以也被排除掉了,现在就剩下了小狗、小鸡和小羊,那到底会是谁呢?
线索三:知情者。
1、点击ppt画面六:知情者。
师:除了发现了脚印和黄色格子布外,我们走访了一些周围的人,还找到了一位知情者。
2、这位知情者告诉我(点击声音):我看见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开着一辆汽车,车牌上有数字"587",还穿着一件背心。
师:这位知情者说了些什么呀?
3、师:那边路口有个商场,正好有个摄像头,现在我们去调取商场那边路口的摄像头,看看有谁是既开着车,车牌上有数字"587",而且还穿着一件背心的人?
点击ppt画面七:店外马路上。
师:用你们的小眼睛观察一下,是谁?
4、请幼儿说说找到了哪位嫌疑人,并说出理由。
师:哦!是小狗。因为小狗它穿着背心,而且汽车的车牌上有587三个数字。
三、结案,了解真相。
1、师:原来鸡大婶家的蜂蜜和蛋糕是谁拿走的,为什么呀?
师:因为小狗它穿着背心和黄色格子布的衣服,而且汽车的车牌上有587三个数字。
2、师:那小狗为什么会拿走蜂蜜和蛋糕呢?
3、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小狗,看看小狗会怎么说。
点击声音:我是小熊家的邻居,熊妈妈生病了,很想吃蜂蜜蛋糕,可是家里的钱都拿去给熊妈妈看病了,小熊哭得很伤心。我舍不得可怜的熊妈妈,所以才到商店里拿了蜂蜜和蛋糕。
4、案情动机讨论。
(1)师: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蛋糕,小狗为什么要拿走蜂蜜和蛋糕呢?
(2)师:小狗这样做对吗?
(3)教师提升幼儿经验:师:帮助别人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如果你有困难,可以寻求帮助。
5、结果
师:鸡大婶知道了事情的起因,她原谅了小狗,而且还来看望熊妈妈,并带来了许多吃的东西,其他小动物知道了这件事情,也都来看望熊妈妈,大家又开开心心的生活了。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左、右,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2、通过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
3、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健康歌》、小动物贴绒教具及活动器具贴绒教具若干、金牌,银牌,铜牌各一枚、游戏操作题每位幼儿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左右。
1、(放录音健康歌)这首歌好听吗?喜欢这首歌的小朋友请举手。
2、请不要把手放下,看一看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给举右手的粘上爱心)一起做右手游戏(如:举起你的右手摆一摆……)3、认识左手并一起做游戏。(贴上苹果)2、区别左右脚。
(1)交流身体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有分左和右的?
(摸摸耳朵,捂捂眼睛,踏踏脚)
(2)竞赛游戏:点鼻子。(游戏中增加难度,说相反:我说左眼,你点右眼等二、探索交流,熟悉左右。
师:说左、右。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两边,都有人或东西,比如现在:xxx的左边是xxx,xxx的右边是xxx……你们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师:小朋友真聪明!你们知道吗?今天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瞧!运动员进场了。谁是运动员?幼:小猫、小狗、小兔、小猴师:它们要比赛什么?
幼:羊角球、绳子、乒乓球、皮球。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当裁判员,把小动物的比赛器具摆好。
师:请把羊角球放在小猫的.左边。(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师:把绳子放在小狗的右边。(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师:小兔的右边放乒乓球。(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师:小猴左边放皮球。(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师:比赛开始了,我们一起给它们喊“加油”。
师:比赛结束了,谁是第一名?(幼儿猜测)站在左边第二个的小动物是第一名。
幼:小狗是第一名。
师:请小朋友给小狗带上金牌。(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师:第二名的小动物站在右边第一个。
幼:第二名是小猴。(教师给小猴带上银牌)师:第三名小动物站在左边第三个,请小朋友给它带上铜牌。
(三)进一步区分左右。
师:现在小动物饿了,你们可以帮他们找吃的吗?
师:(出示操作题)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楼子,篓子里小动物喜欢吃的东西,请小朋友把苹果放在左边的盘子里,把橘子放在右边的盘子里。
幼:全体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巡视,帮助个别幼儿。
师:讲评幼儿的作品。
(四)加深对左右的区别。
师: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请你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请小朋友在地上随便找一个圆点站好。
师:请小朋友听老师喊口令,你们跟着口令做动作。(向左转、向右转)幼:听口令做左、右、不同方位的动作。
(五)教师带幼儿跳出活动室。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兴趣。
2、能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变化。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三原色色板,油画棒、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猜猜会有什么变化。
(1)出示三种色板:红、黄、蓝。说说它们是什么颜色。
(2)猜一猜把其中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有什么新变化。
2、小实验:颜色对对碰。
(1)水彩笔变色:幼儿将红、黄、蓝三种水彩笔中的任意两种颜色画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并记录在纸上。
(2)颜料变色:用吸管将两种水彩颜料吸到调色盘中,用棉签调和,在记录本上记录发生的变化。
(3)油画棒变化:幼儿将红、黄、蓝三种油画棒中的任意两种花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并记录。
3、交流:我的发现。
(1)请幼儿介绍自己实验中的发现。
(2)对幼儿的.实验记录进行总结。
(3)引导幼儿发现红和黄合起来是橙色,黄和蓝合起来是绿色,红和蓝合起来是紫色。
(4)想一想其他颜色对对碰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反思:
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另一中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活动使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每节课后都有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为今后的科学活动奠定坚实科学的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6
一、活动目标
(一)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一起。
(二)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活动过程
(一)影子在哪里?
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
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停,它总是跟着我们。
(二)分不开的.影子。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走到哪儿,影子跟到哪儿,影子能和我们分开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影子和你分开?
2.大胆猜想,提出假设。
请你想个办法把影子和自己分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用跳或者站在桌子上等方法。)
3.根据刚才幼儿的猜测,逐一进行尝试和验证。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影子和你分开?你成功了吗?
5.教师小结:影子和身体在一起,不能分开。
(三)影子捉迷藏。
1.大胆猜想,引出游戏。
—一影子不能和身体分开,那影子能躲起来,不被别人发现吗?
2.师幼共同玩影子捉迷藏游戏:教师蒙上眼睛,从1数到10,幼儿在操场四周寻找可以将影子藏起来的地方,如大树后、房屋旁,然后教师去找影子,如发现幼儿的影子还能被看到,就表示被抓住,被抓住的幼儿和教师一起去找影子,直至游戏结束。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发现丝巾的特征。
2、能愉快的参加活动,体验丝巾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丝巾、箱子一只(魔术箱)。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活动。(手指箱子)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箱子和一般的箱子不一样,这是个魔术箱,它会变魔术。今天这个魔术箱给小朋友变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箱子里有东西吗?
2、老师盖上盖子,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看老师变出了什么?丝巾漂亮吗?是什么颜色的?这么漂亮的丝巾有什么用呢?漂亮的丝巾戴在脖子上,怎么样?你想不想戴漂亮的丝巾,没有了怎么办?我们一起说"丝巾丝巾快出来。"
二、了解丝巾的各种特征1、丝巾的颜色:教师:你们手里的丝巾是什么颜色的?请拿红色丝巾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数数红色丝巾有几条?(继续引导幼儿给其他颜色的丝巾分类)
教师总结:
1、丝巾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多种的颜色。(引导幼儿说出五颜六色)
2、丝巾的柔软、光滑教师:小朋友用手摸摸你手上的丝巾,摸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丝巾摸在手上软软的',滑滑的。
3、丝巾的透明与不透明
4、游戏"躲猫猫"教师:你们想不想用丝巾玩"躲猫猫"的游戏,我们一起说"躲猫猫,躲猫猫,快快躲好,谁也找不到。"(教师和幼儿一起躲到自己的丝巾下)都躲好了吗?怎么有的小朋友我可以看见,有的看不见啊?教师总结:看得见的是透明的,看不见的是不透明的。
5、丝巾的大、小教师:想不想再玩"躲猫猫"的游戏?老师要和一个小朋友躲在一起,谁愿意和老师躲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条丝巾遮得住老师,就遮不住小朋友,遮得住小朋友就遮不住老师?原来是丝巾太小的缘故,谁的丝巾大?
三、结束活动教师:这些丝巾真漂亮,我们一起来戴一戴。(幼儿相互帮助扎丝巾)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8
教学目的:探索使用各种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各种方法让冰糖溶解得快点。
课前准备:冰糖,水(温水,热水)搅拌器(筷子,汤勺)玻璃杯,小锤子,干净布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猜想活动引入主题。
1、教师出示冰糖,提出问题:
t:上次活动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为冰糖是一块块的"
"冰糖比白糖大"
"冰糖硬硬的"
"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
t:小朋友想想用??
么方法能让冰糖也溶得快起来呢?
c:"把冰糖变得像白糖一样小就溶得快了"
"对,把它打碎,变小小的"
"我用热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还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
2、小朋友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画出来。
二、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种方法来让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分组实验,老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实验的方法,工具,语言,步骤及记录,随机指导幼儿。
三、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的结果和方法。
活动感想: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观察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橘子,了解橘子的外形特征。
2、迁移已有的作画经验,探索画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3、大胆尝试,感受旋转涂抹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会使用棉签。
2、各种各样的橘子。
3、红色、橘色、黄色的水粉颜料,颜料盘,棉签若干。
4、画有白色水果篮的黑色作业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变魔术的情境出示小橘子,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看看,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什么呀?小橘子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咦?这里还有一个,是什么呢?和刚才的小橘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啊?
(1)教师通过多次变魔术的情景出示不同的橘子,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橘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
二、出示作业纸和作画的材料,幼儿探索画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1、教师出示画有水果篮的作业纸。
教师:这里有一个水果篮,可是里面空空的。谁会用棉签在篮子里变出一个小橘子呢?
谁愿意做魔术师上来试一试?
2、教师反馈并示范幼儿画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教师:第一个魔术师是先画一个椭圆形,再给它穿上衣服的方法变出小橘子的。
第二个魔术师是使用转转、越变越大的方法变出小橘子的。
第三个魔术师是使用转转、越变越小的方法变出小橘子的。这几种方法都很棒哦!
3、要点提示
(1)第一种方法:先画出椭圆形外轮廓,再在轮廓线内涂染。
(2)第二种方法:由内向外做扩散旋转,涂抹成小橘子的外形。
(3)第三种方法:由外向内做收缩旋转,涂抹成小橘子的外形。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继续添画橘子,引导幼儿将篮子里装满橘子。
教师:一个大大的橘子,好甜啊!转转转……又装进来了一个橘子。
教师:大大小小的橘子装了满满一篮子。看!都把一个橘子挤出来跳到篮子旁边了!
(教师一边创设情景,一边示范画小橘子)
2、幼儿作画,教师个别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教师:你喜欢哪个篮子里的小橘子?为什么?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10
设计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轮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幼儿对轮子也并不陌生,从呀呀学语时的玩具到上幼儿园路上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轮子伴随幼儿成长。但他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装上轮子? 种类繁多的轮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轮子为什么都是圆的?《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运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滚动的轮子》这一活动,通过比较猜想—一微课引导——动手操作——验证记录——总结交流这——流程,让幼儿了解物体形状和轮子滚动之间的关系,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与实践,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会轮子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操作、探究的能力,并会记录和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通过操作探索,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让幼儿感受探索、合作、分享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轮子的基本特点。
活动难点:感知轮子形状与滚动的关系。(我将通过让幼儿比较猜想、微课引导、动手操作、验证记录的环节来突破难点。)
活动准备:
1.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各种积木、物品(书)等。
2.投影仪、课件、相关图片。
3.微课视频《轮子为什么是圆的》
4.幼儿操作材料:记录纸、斜板、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向幼儿介绍老师带来的玩具,邀请幼儿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探索轮子基本特点活动。(5分钟)
①幼儿分散玩耍、探索带轮玩具,老师参与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间交流。
②谈话活动: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
几个幼儿回答以后继续提问:你现在手上拿的玩具和他们的玩具有什么地方一样?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总结,知道大家的玩具都是有轮子的玩具。
③幼儿再次玩玩具,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轮子的基本特点。
幼儿通过看、摸、玩,感知轮子是圆形的,五颜六色的,可以由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等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设计意图:一改传统教学先教后学的被动模式,让幼儿通过感知自主了解、发现轮子的特点,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
2、轮子形状的探索活动(10分钟)
提问:有没有发现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呢?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呢?
出示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请幼儿猜一猜谁从斜板上滚得最快?谁滚动的最慢?记录猜想结果。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幼儿感知轮子与形状的关系。
结合微课视频中讲到的操作方法和要点,幼儿自主操作,将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从斜板上滑下,比较它们滚动的快慢,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张贴记录表,请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结果。并引导幼儿从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圆形的物体没有棱角,比较光滑,所以滚动的最快。
设计意图:《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运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一环节,通过比较猜想—一动手操作一验证记录—总结交流这一流程,让幼儿了解物体形状和轮子滚动之间的关系。
3、轮子的用途探索活动(5分钟)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幼儿进行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1)先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刚才自己是如何送书的
(2)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3)引伸谈话: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许多物品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在了解轮子特性的.基础上,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部分(5分钟)
播放齿轮、滑轮的图片,教师向幼儿介绍并请幼儿观看,提出问题“齿轮为什么长满了小牙齿?”“滑轮是怎样滑动的呢?”,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继续探索轮子的秘密的兴趣。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是以自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途径来开展。所以我在活动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张调查表,协助幼儿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有会滚动的轮子,并指导他们画下找到的各种带有轮子的物品,也可用剪贴图片来进行。还发动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孩子们收集的有轮子的玩具很多,有小汽车、有溜冰鞋、有玩具车、滑板车、自行车等。在幼儿来园晨间活动时,我就充分给幼儿以自由的空间,让孩子们自由结伴相互观察玩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换、自由交流、发表见解非常的投入与开心,为活动作了很好铺垫。
在活动中,孩子们在玩玩具时不再显得特加兴奋了,而是能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比较轮子的异同,大小形状等。在交流介绍生活中见到的轮子时,由于调查表的作用,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相互增长的了见识。在感知轮子的形状与滚动的关系时我采用微课引导,强调方法与要点,再尝试操作、验证猜想、实验游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理解圆形轮子滚动快,省时又省力。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比较投入、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11
目标:
1.观察并快速记忆正方体积木的数量及其颜色序列,提高有意注意和记忆能力。
2.体验对垒游戏的快乐。
准备:
1.废旧纸筒(也可用pvc圆管替代)若干个,纸筒高约30厘米、直径约6厘米,外面分别包上红纸和金纸。
2.正方体积木24块,边长为3.5~4厘米,其大小要恰好能放到纸筒内使之竖立。每个正方体积木的六个面贴上相同颜色的纸。
玩法:
1.幼儿三人结伴游戏,游戏前先协商,一名幼儿做裁判员,两名幼儿做对垒赛手。裁判员取一红色纸筒,将各色正方体积木放置在桌子中央。两名赛手各取一个金色纸筒,准备游戏。
2.游戏开始,裁判员先报出一个数字(比如“4”,根据纸筒高度,筒内最多放不超过8块的积木,所以所报数字要控制在8以内),然后取相应数量的.积木(颜色可任选)投入红色纸筒内。
3.裁判员在桌子上摇动已放入积木的红色纸筒,使积木在纸筒内堆叠成柱,接着轻轻提起纸筒,呈现堆叠的彩色积木柱。两名幼儿迅速记忆积木的数量及其颜色序列,稍后,裁判员重新用红色纸筒套住这个彩色积木柱(见图1)。
4.裁判员发出“开始”口令,两位赛手根据自己的记忆,按裁判员堆叠的积木数量及其颜色序列迅速在各自的金色纸筒内有序放置积木,然后三人各自同时在桌子上轻轻摇动纸筒。
5.三人同时提起纸筒,看看两位赛手各自的金色纸筒内的积木数量及其颜色序列是否与红色纸筒内的一致(见图2、图3)。
规则:
1.游戏也可有多名幼儿同时参与,红色纸筒内的积木既可由裁判员放入,也可由赛手放入,以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
2.金色纸筒内的积木数量及其颜色序列与红色纸筒内的相同者为胜,否则为输。
3.提纸筒时要注意控制手腕的力量,注意不要让纸筒碰倒彩色积木柱,若积木倒塌则重新游戏。
4.该游戏也可变换花样,比如,在积木的六个面贴上不同的几何图形、数字,让幼儿玩“图形记忆”“数字记忆”等游戏(见图4)。
评析:
“摇摇筒”游戏设计的亮点有二:一是取材简便,教师巧妙利用了纸筒封闭的特点,让幼儿观察和记忆正方体积木的数量及其颜色序列,从而训练了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二是玩法和规则独特,游戏既可以双人对垒,也可以多人参与。游戏中,幼儿需自主商议分配角色。本游戏虽然以发展幼儿有意记忆为主要目的,但在游戏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12
设计意图:
生活中,洞洞随处可见,家里、学校、马路上,自己的身上都会有,对孩子来说一点不陌生,孩子对他们其实是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了解其用途,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引起幼儿对周围现象的兴趣,提升幼儿对洞洞的认识。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尝试用身体变出洞洞,并体验玩洞洞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寻找身边的洞洞,知道其作用,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2、能够借助身体,探究出各种不同的洞洞;
3、体验与同伴一起找洞洞、变洞洞的`乐趣。
活动重点:
寻找身边的洞洞,知道其作用。
活动难点:
借助身体探究各种不同的洞洞。
活动准备:
毛毛虫、白纸、皮球
活动过程:
一、出示毛毛虫,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这是一只喜欢钻洞洞的毛毛虫,请小朋友用这张白纸为他钻出一个洞洞来(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做)
二、寻找自身及生活中的洞洞,了解其作用
1、寻找自己身上的洞洞
教师:我们也来玩个找洞洞的游戏,请大家先找找我们脸上有那些洞洞?他们有什么作用?
(1)、寻找脸上的洞洞
(2)、寻找身上的洞洞。
小结:其实,我们身上从头到脚可以找到很多洞洞,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都有用处。
2、寻找生活中的洞洞
教师:除了我们身上有洞洞,你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洞洞?他有什么作用?
三、借助身体,探究变出洞洞的方法
1、用小手变洞洞
“小手小手变变变,变出一个洞洞来,毛毛虫,毛毛虫,钻钻钻”
2、用肢体变洞洞
“小手小腿变变变,变出一个洞洞来,皮球,皮球,钻钻钻”
3、与他人合作变洞洞
四、延伸活动
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洞洞及它们的作用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手工纸30张左右、剪刀每人一把、双面胶每组两份、纸篓五个、展台。
2、摆放好城堡模型一个 备份手工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
1、师: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纸片”的故事。
故事: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有一个梦想:能像小鸡一样站起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让纸片站起来。
1、师:小朋友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它站起来呢?
2、在我们后面的桌子上有双面胶、剪刀、胶带纸,你可以用他们,也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小纸片站起来。
注意:
1)纸片站满5秒钟才算成功。
2)要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站起来走过去。
3、幼儿自主探索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肯定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提醒幼儿要让纸片站满5秒钟才算成功。
4、集体欣赏作品。
作品放在桌子上,老师带领幼儿一桌桌欣赏作品,共同评价。
师:这张小纸片是怎么站起来的?能不能站满5秒钟呢?我们一起来数数。
(老师有意将好的注意提出来讲。)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立体变平面。
师:小纸片真高兴啊!它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都有哪些形状?像什么?
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这座城堡都是立体的。有圆锥形的屋顶就像帽子。有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城墙,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
师:纸宝宝说它站得好累啊!好想躺下来休息一下啊!
师: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用剪刀将这些立体的图形变成一张平平的纸,送到黑板上来让他休息一下。
师:变的时候想一想,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将完成的'纸贴到黑板上。)
如:扇形是怎么变出来的?帽子,谁有办法再把他变成帽子。
4、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师:我们来找一找,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纸片?请小朋友上来纠正一下。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帮助小纸片休息了一下,纸片站立的奥秘真多啊?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四、活动延伸:由平面再变立体。
1、(出示图片)还有一张神奇的纸片,他会变成什么呢?
纸片上有什么?线?什么线?骨折线,往里面折,还是往外面折?
(往里面折)
还有什么?数字。这数字代表什么?(折的顺序)
2、教师小结:我们折的时候要先折骨折线,再贴双面胶,按顺序折。最后它会变成什么呢?我们回教室慢慢做好吗?(无锡市东北塘幼儿园 许丽娜)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观察等活动,了解橘子的大小和橘内瓣数的关系。
2、积极参与剥橘子、数橘瓣等活动,能大胆地进行猜测与讲述。
3、激发关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橘子每人两个。
2、幼儿记录表人手一张,铅笔。
3、毛巾、盘子。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
2、观察各种橘子,猜测橘内的瓣数。
(1)橘子是什么样的?
(2)这些橘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自由猜测橘内的瓣数。
猜猜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呢?
(4)在观察记录表中,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5)交流自己的猜测,并进一步进行讨论。
你是怎么猜的?你认为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4、剥橘子,比较大、小橘子中橘肉的瓣数。
(1)剥橘子,数瓣橘。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你是怎么数的?结果怎样?
(3)比较大小橘子的橘肉瓣数。
(4)教师小结。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探索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自制小猫钓鱼用的游戏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大家看一看,在你们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呀?
幼儿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然后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教师小结磁铁的作用。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5、游戏:小猫钓鱼。让幼儿再次对磁铁作更深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来学小猫钓鱼,看看谁钓的鱼最多,呆会一起把鱼送到猫妈妈的家里,结束游戏。
【幼儿园小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小灯泡亮起来》06-01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蚂蚁小实验》06-01
大班科学教案:小胶囊翻跟头01-17
幼儿园科学教案10-07
幼儿园科学教案08-09
幼儿园科学教案01-22
小班科学教案:小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小幼儿园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