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以及含有中括号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会小数混合运算在生活、学习中广泛应用,提高对小数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2.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运算过程中的习惯,方法以及技巧的培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计算过程该怎样去做,懂得运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自觉养成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真正达到提高运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做到既熟练有准确的计算;并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题卡,小组汇报卡和草稿纸。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法则以及能够应用运算法则正确的进行小数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学习混合运算时都有广泛应用,小数计算也是计算中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训练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来做一个闯关练习。同学们有信心完成这个练习吗?(揭示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第一关: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集体评定。)
2.6+4.7= 1.25×8= 15.98-1.98=
0.66÷6= 0×5.6= 15.8÷10=
80÷0.5= 0.29÷2.9= 2.8×0.5=
课件出示,学生快速在闯关卡上完成。教师课件公布正确答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让学生交流分享做题经验。(师:哪个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是怎样做到既准确又熟练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当总结。
[设计说明:通过上述练习,学生自我评价并分享经验,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第二关:
2.按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给下面算式分类。
①80×0.18 ÷1.5
②2.9-0.4×3
③13.8+5.6÷0.7
④ 16.5-1.2+0.3
⑤6.4÷[(4.3+2.1)÷0.8]
⑥12.52 ÷[0.36+(0.74-0.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顺序相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分类,教师请同学说说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含有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含有中括号的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分类,自己探索出为什么这样分?从而形成预设的分类标准,利于加深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再回顾。在解读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基础的环节,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三关:
3.找出下列算式错在哪里并改正。
17.17-0.51÷0.3 3.2×20÷3.2×20
=17.17-1.7 =64÷64
=17 =1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先找出错在哪里,然后改正。完成后,请学生回答,注意要求学生说出错因再改正。最后集体讨论:在做计算时想要做到既准确又熟练。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相应的归纳总结,同时出示课件)
一看: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二想: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正确的运算顺序来进行计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设计说明:纠错的设计重视小数计算和观察计算的顺序来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认真审题,熟练计算并会检查的好习惯。以此为例学生反思计算过程中要主要的四点,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心智。]
第四关:
4.先想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①16.2-1.2÷3
②(16.2-1.2)÷3
③(16.2÷8.1+1.9)×0.2
④16.2÷[(8.1+1.9)×0.2]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集体讲评。最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仔
细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教师做引导:虽然它们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添加了括号改变了它们的运算顺序,最后计算结果就不同了。(出示课件:括号的作用)
[设计说明:通过计算,强化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是为了使学生知道括号的作用,并清楚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不同,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五关:
5.不改变数字和运算符号你能写出几个运算顺序不同的算式?(至少三个)
18.9-4.5+7.3 ×0.8 (课件出示原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然后进行分组练习。)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预设几个算式:
减---乘---加:(18.9-4.5)+7.3×0.8
减---加---乘: (18.9-4.5+7.3)×0.8
加---减---乘:[18.9-(4.5+7.3 )]×0.8
加---乘---减:18.9-(4.5+7.3)×0.8
乘---加---减:18.9-(4.5+7.3 ×0.8 )
[设计说明:本关练习是上题练习的逆练习,也是整个练习设计的难点、亮点,是之前层次性练习的落脚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来完成,把一个算式改变成几个运算顺序不同的算式,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不仅巩固了练习运算顺序的作用,同时启迪了学生思维,发展了智力,建立了良好的智能结构,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第六关:
6.只列式不计算。
(1) 4.5除3与105的和,商是多少?
(2) 0.4与2.5的和乘它们的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请不同答案的学生汇报展示。
学生1:4.5÷(3+105)
学生2:(3+105)÷4.5
引导学生比较观察找出正确算式。并能说出“除”和“除以”不一样。
[设计说明:在训练学生列式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加入学生易混淆的“除”和“除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清两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7.两个工程队修121千米的路,甲队每天修3.8千米,乙队每天修4.7千米,甲队先工作5天后两队合修,还需要几天才能修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教师结合板书及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梳理)
板书设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同级运算: 一看:
含有两级运算: 二想:
含有中括号的运算: 三算:
四查:
备注:作业题单设计了每一关的星级评价,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我评价,便于教师关注不同层次学习的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再练习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经验但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以及算法算理的掌握仍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改变,由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感悟,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首先,在所有练习作业中我采用星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把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在作业讲评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也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学生互评中还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最后,在练习中我还采用了同桌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我想这样做,不但能改变以往部分“好”学生垄断课堂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而且还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也是促进其计算检查习惯的养成。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
1.没有很好地处理每道习题间的时间分配,导致练习时时间的不足。
2.对学生回答问题时预设不足,导致出现问题时没能更深层次引导学生。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2、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能用计算器帮助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么快吗?
2、计算器功能键介绍
3、用计算器计算:
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
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26.75×30.9=826.575。
(学生独立操作)
师:你们是怎样按键计算的?
(学生回答按键顺序:26.75×30.9 =)
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从最高位开始,先按整数部分,接着按小数点,然后再按小数部分的数。
2、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28页的第2题)
42.8×57.93=()15.105÷2.5=()
0.256×0.45=()1.311÷6=()
90×3.806=()287÷0.082=()
问:说说你是怎样操作“0.256×0.45=”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操作方法?
师: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可直接按小数点。
问:在这些题中还有没有可以用这样方法的?
“287÷0.082”中的哪个“0”可以省略不按?
3、师:你们喜欢用计算器来计算吗?为什么?
(有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这时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
探究二: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积或商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2)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 1111122222222÷33333334=
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数位太多,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
从这一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2、出示题3,用计算器计算下面每组题的前四题,找出规律后再直接填出后两题的得数。
① 2×9.9= ② 1÷11=
3×9.99= 2÷11=
4×9.999= 3÷11=
5×9.9999= 4÷11=
6×9.99999= 5÷11=
6×9.999999= 6÷11=
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三、课内练习:
1、出示:题4
用1,2,3,4,5,6分别除以7,会呈现出十分有趣的结果,请你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
1÷7= 2÷7=
3÷7= 4÷7=
5÷7= 6÷7=
师:这一组题目的商都是循环小数,都是由1,4,2,8,5,7六个数字组成,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师:那么被除数是8,9,10,11,……时,商的小数部分分别与这六个算式中的那些算式对应呢?
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8÷7= 9÷7=
10÷7= 11÷7=
12÷7= 13÷7=
学生集体练习,交流反馈
2、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找出规律在算出后面的题。
(1)1×1=(2)1÷27=
1.1×1.1= 2÷27=
1.11×1.11= 3÷27=
1.111×1.111= 4÷27=
1.1111×1.1111= 5÷27=
1.11111×1.11111= 6÷27=
1.111111×1.111111= 7÷27=
1.1111111×1.1111111= 8÷27=
3、先用计算器找出规律,然后直接推算。
(1)4.2÷6=(2)11.22÷3.4=
44.22÷66= 111.222÷33.4=
444.222÷666= 1111.2222÷333.4=
4、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出示:1+2+3+4+……+98+99+100=?
师:答案是几呢?你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看谁算得快?
(请口算的小朋友介绍计算方法)
1+2+3+4+……+98+99+100
=(1+100)×(100÷2)
=101×50
=5050
问:这道题你觉得是口算的方法简便还是用计算器算简便呢?
师: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用计算器计算,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这样不但减轻了我们计算的负担,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规律。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28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两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生活中的平移。
(1)老师开窗,移动黑板。
问: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你能在刚才老师的动作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
(2)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物体做了什么运动?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相同吗?
(3)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都是平移?(课件出示一组让学生欣赏)
2、复习数学上的平移
课件出示:小鱼在方格图中的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这只小鱼做了什么运动?这只小鱼怎样平移的?(小鱼向左平移了7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平移的过程中小鱼的()变了,()和()没变。
3、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2)观察淘气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旗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找班里学生的这两种错例)
学生观察后汇报:
淘气的画法:在小旗上找一个点向左平移4格,再从平移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
笑笑的画法:从原图最左边开始,向左空出4格,再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两图距离4格。
(3)到底谁画的对呢?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订正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5)小结: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4、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方向变了,位置变了,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大小没变。
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交流平移过程。
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2题。
说说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
画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再连点画图。
4、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
你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四、欣赏美丽的平移图案
运用平移的方法还能做出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图形的两次平移)
2、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①选点②移点③连点成形)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选点移点连点成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解简易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
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出示场景图,问:杯子的重量是多少?你知道水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我们把水的重量用x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求一求水的重量。
师写出算式:
杯子的重量=100g
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100+x
师: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式子:
100+x>200
100+x<300
问: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问: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比较一下:100+x=250与30+50=80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
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思考: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15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150。)师在100+x=250的右边板书:x=150。
(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一般等式
20+x=10020+80=100
3x=2343×78=234
x-8=513-8=5
x÷6=7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习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
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小数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汇报:
信息1: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kg的`生活垃圾。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信息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
t。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2.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
kg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思考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
(1)学生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①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②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师生共同整理:
30.8÷(4×7)
30.8÷4÷7
=30.8÷28
=7.7÷7
=1.1(kg)
=1.1(kg)
(3)提炼方法。先说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数量关系,表示具体的意义;再引导观察两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两个数的积。
(4)同桌互相举例验证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思考,你发现什么?(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3.研究除、减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
t。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3-3.5÷5
=1.3-0.7
=0.6(t)
如果学生分步列式计算,试着引导列出综合算式,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说明运算顺序,再算出结果。
4.探究小数混合运算顺序。
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下面算式的计算
(16.8+2.1)÷0.7
0.96÷(5.4÷0.9)
完成后学生汇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师引导思考: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吗?
小结: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名回答第(1)题,集体补充。
(2)指名两位学生板演(2)、(3)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面的式子,写出综合算式。
1.32+1.48=2.8
7.92÷1.32=6
2.8÷0.25=11.2
8.2+6=14.2
14.2×2.5=35.5
综合算式:(1.32+1.48)÷0.25
综合算式:(8.2+7.92÷1.32)×2.5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其他问题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理解,形成认知。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练习巩固,验证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炼出计算的顺序,从分步到综合,过程清晰,层次清楚。
不足之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运算的顺序,对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其次,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运算的顺序后,对算理的运用还缺少更多的练习。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算理的教学,还要兼顾技能的形成、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计算法则以及灵活取积的近似值,通过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了,这节课我们把所学的内容回顾复习一下。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板书:小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
二、练习沟通
1.出示练习
①0.72×5
②6.5×8.4
③2.9×0.07
④2.5×6
⑤1.2×199
⑥0.8×0.9(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⑦203×5.5
⑧3.7×4.6
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
小数乘整数:① ④ ⑤ ⑦
小数乘小数:② ③ ⑥ ⑧
2.复习小数乘整数
(1) 0.72×5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2)再出示1.2×19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方法一,按照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来做。方法二,运用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来做。重点引导学生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来做。)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1.2×199:口述:先把199变为20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试做203 ×5.5,说一说怎样运用简便方法?
总结: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先观察数字的特点。
3、复习小数乘小数
(1)独立完成笔算。指名板书。
(2)指名讲算法
出示:0.8×0.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0.8×0.9:口述: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因数0.9要对着上面0.8对齐,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乘号写在数的左侧,等号线用尺子画。
2.9×0.07:出示两位小数乘三位小数,并不是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而是末位和末位对齐,然后按照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做。
师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中的小数点位置。
三、典例分析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0.36×0.04= 0.12×0.5=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易错点剖析】在给乘积点小数点时,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再点小数点;另一种是积的末尾有O时,点上小数点后最后的O可以去掉。
【归纳点评】通过两道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熟记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牢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各题的计算结果对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并改正。
2.7×1.8=48.6 25×0.6=26
第一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因数中共有两位小数,而积里面只有一位小数,所以是错误的;第二个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因为0.6比1小,所以相乘的积应该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6比25大,所以是错误的。
改正:2.7×1.8=4. 86 25×0.6=15
【易错点剖析】在检验小数乘法的积是否正确时,有多种验算方法,也就是说验算方法不唯一性,不管选哪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3.选一选:34.99×0.2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A.7 B.7.00 C.6.99
【易错点剖析】34. 99×0.2=6. 998,6.998保留两位小数约是7.00,这里的“O”不能去掉,因为“0”在这里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归纳点评】在求积的近似数时,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就要保留几位小数,如果数位上的数满十向前一位进位,也要用“O”来占位。
4.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为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50×0.52+45×0.62=53.9(元)
【易错点剖析】这类收费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四、拓展提高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吗?
0.65×1.3+0.65×1.7 0.25×9+0.25
小组讨论、计算、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五、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0.65 × 1.3 + 0.65 × 1.7 = 0.65 × ( 1.3 + 1.7)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1.“找最小公倍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册教材对找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2.根据课标要求,本册教材对“找最小公倍数”的要求适当地限制,求最小公倍数把两个数限制在100以等。
3.“找最小公倍数”是学习通分的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在学习“找最小公倍数”之前,学生已掌握“找公因数”的方法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为学习“找最小公倍数”作好了铺垫。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分析、推理的数学能力。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认知“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状态,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比较类推,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和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复习铺垫
(1)找出18和24的公因数。
(2)归纳整理找公因数的方法。
2.情境引入,进行找倍数活动。
出示题目:暑假其间,-每隔2天上网,苏老师每隔4天上网,7月31号 她们都同时上了网,8月份两个老师哪几天上网的?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圈出来。
2.让学生观察日历之后回答:-上网和苏老师同时上网的日子是( )。它们都是()和()共同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这也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最小公倍数
二、探讨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让学生用符号标出4的倍数、6的倍数
问: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有哪些?
根据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它们是4和6的( ),它们的最小公数是( ) 。
2.明确给出定义。
3.自主探索: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4.总结常用的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是:短除法
三、巩固提高
1.教材做一做
2.用短除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思维训练
16和24 5和8 18和36
有一袋果,3个3个分余1个,5个5个分还余1个,这袋果至少有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定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1.列举法;2.短除法;3.分解质因数法
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给予表扬肯定。
2. 学生有比较类推的能力及时鼓励和加以培养。
3. 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对典型的合作学习给予肯定性评价。
4. 学困生要适宜鼓励。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9~10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具准备:
课件、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
试一试
1、采蘑菇的小姑娘,她采了6个蘑菇,这6个蘑菇可以怎么样摆放?找出6的因数。
2、小姑娘昨天采了21个,今天采了30个,你能找出21和30 的因数吗?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3、你能试着找出21和30公共的因数吗?你是怎样找的?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小狗吃骨头,看看每只小狗该吃哪块骨头?
2、试着找一找32的所有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
五、作业。
1、练一练第1、2、5题
2、优化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课件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
(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画对称轴,深刻理解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总结出画法,加深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教学中让学生先想象已知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及整体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
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观察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
[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①。
师:看这幅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的一半。
预设生:它是一座房子的一半。
师: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整座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②)
这是淘气根据轴对称的知识画出的房子,他画得对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生1:淘气画出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得不对。
生2: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所以他画得不对。
3、补全轴对称图形。
(1)尝试画图。那么怎样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已有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呢?请同学们在下图(教材23页中间例题情境图)中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学生画图、讨论,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交流方法。将学生画好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请画得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4、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一是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二是根据对称轴画出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三是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5、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下面例题)
(1)独立解决,先与同伴说说自己的'画法,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出每条线段的端点,画出所有端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2)思考: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
师小结:这两个问题画图的方法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再学以致用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巩固所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24页"练一练"1、2题。
[课堂总结]
轴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课后要多观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布置作业]
学练优,教材24页"练一练"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1)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②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④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⑤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⑥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①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①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①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②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③集体订正。
④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⑤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在义务教育教材中是选学内容。现在放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最后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 识组合图形。
编写意图
由于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表面,许多是由我们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组合成的图形,所以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
首先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具体物品:中队旗、房屋的一面墙、风筝、由七巧板拼成的一个长方形,通过在这些物品的表面中找图形,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一找组合图形,以巩固对组合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实例,也可以应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方便学生观察和讨论。着重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表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建立组合图形的概念,同时为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2)观察实物注意从易到难,例如教材中的房子和七巧板,比较容易找到组成它们的图形,而中队旗学生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看成有两个梯形,也可以看成有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还可以看成有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3)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时,要强调从物体的表面上找,不要与立体组合图形混淆。
2.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例4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因为限于简单的组合图形,教材主要安排2~3个简单图形的组合。由于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计算方法。
“做一做”主要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图示已经把菜地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只需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教学建议
(1)教学例4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计算出这面墙表面的面积?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路,即可以把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已经会计算面积的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2)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试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还可以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通过试做、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到要根据已知条件对图形进行分解,不是任意分解都能计算的;分解图形时要考虑尽量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3)“做一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同时可以检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掌握的情况。
3. 关于练习十八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和第2题图形形状是相同的,只是给出的条件不同,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第2题提出了“你能想出几种算法?”可以结合第2题进行讨论。一般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下左图)
[(80-20+80)×30÷2]×2
= (80-20+80)×30
= 4200(cm2)
②求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下中图)
(80-20)×(30+30)+(30×20÷2)×2
=(80-20)×(30+30)+30×20
= 3600+600
= 4200(cm2)
③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下右图)
的面积
80×(30+30)-(30+30)×20÷2
=4200(cm2)
第3、4、5题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通过这几题的练习,使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不仅做加法,有时也要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可以选一道题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其他几题。第5题要指导学生看图,它不是两幅图,而是一个组合图形的分解图。
第8*题是选作题。根据长方形的长与宽,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18×12 = 216(m2)
红花、黄花和绿草的种植面积,可以根据它们各自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来计算。
从设计图可以得到:
绿草的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1/2,所以绿草种植面积是216÷2=108 (m2)。
红花和黄花的面积各占长方形面积的1/4,所以红花和黄花的种植面积各是216÷4 = 54(m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教师板书:×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连加。展示:++=(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就表示3个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元)。
方法3:把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5。
师:同学们看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23=() ×23=()×23=()()×()=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计算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是32cm,高是8cm。
(2)底是8.5cm,高4.2cm 。
2.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一、课前反思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交流解惑
(一)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2、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二)汇报、解疑,进行组内交流、组际解疑,老师进行点拨。
(三)组内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2、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四)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五)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1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9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1-0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5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0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10
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25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