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

时间:2024-05-08 07:01:19 教案 投诉 投稿

《两小儿辩日》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使学生读好句中停顿,读出对话语气。

  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无法做出回答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字词古今含义的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具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中插图、课题、出处,伴随活泼、轻松的音乐,营造氛围。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孔子图像及孔子简介。

  提问:同学们,大屏幕上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是谁?(学生齐答)

  提问:同学们了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吗?(指生答)

  师及时表扬学生见多识广并做补充导入课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办学校教学生的'教育家,他有学生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历代封建统治者,从而影响了平民百姓。他还是个政治家,50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治国安家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到东方去游学时,碰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辩论的问题把孔子这位了不起的人物难住了。这两个小孩用什么问题难住了孔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简单介绍文言文。

  提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言)

  师:文言文是用“古文”写成的文章。我国“五·四”运动之前,写文章和说话所用的语言不同,“五·四”白话运动之后,写和说所用的语言才逐渐相同。

  (二)、指导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字幕提示的朗读停顿仔细体会, 并注意领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1、生听读。

  2、师领读。先点拨。提问:第二自然段写两小儿摆出自己的

  观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应用什么语气?(肯定语气)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语气的句子?(反问句)应用什么语气读?(反问语气) 第五自然段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人物表情,体会出应用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3、学生放声朗读两遍。

  4、用开火车形式每人一个自然段轮读一遍。师点拨读中出现的问题。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把学生分成南北两组进行比赛,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朗读兴趣。)

  ( 三)、指导理解字、词含义,复述故事。

  播放课文及重点字词注释字幕。

  1、将学生分成五组,一组翻译一自然段,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每组指一名学生翻译,其他学生补充。师强调重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意不同。另外,“孰”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谁”。“汝”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

  3、学生推荐四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表演课文内容。(解说员、孔子、一儿、另一儿。掌声鼓励。)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争论?(学生发言)

  师:两小儿围绕太阳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争论。

  提问: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学生发言)

  师:一儿认为早晨时太阳离人近,理由是早晨时太阳大得像车盖,中午时小得像盘子盂口。另一儿认为中午时离人近,理由是早晨天气凉爽,中午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么热。

  播放两小儿观点理由示意图。

  提问: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观察仔细,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而且理由充分,显示了这两个小孩什么精神?(学生发言)

  师总结板书:两小儿:喜欢探索(多角度)

  提问:孔子在两小儿截然不同的观点面前怎样表现的?(学生发言)

  提问:了不起的孔子在两个小孩的问题面前诚实而勇敢地说“不知道”,显示了孔子什么精神?(学生发言)

  师总结板书:孔子:诚实(实事求是)

  师:他们都很了不起。精神可嘉。板书:了不起

  (五)、指导背诵。

  1、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师指导:背诵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意思去背诵。还要纵向比较,仔细辨别段与段之间相同句式句子的细微差别。如:第三自然段中是“及日中,则如盘盂”,而第四自然段中是“及其日中如探汤”。)

  2、将学生分成东西两组进行背诵比赛。(师要营造敢于挑战的气氛。)

  3、 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推荐一生领背。

  (六)、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情况。

  播放检查题目:联系课文,说说句子的意思,能说出加点字的准确含义。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及其日中如探汤。

  3、 孰为汝多知乎?

  三、 总结课文内容。

  提问:同学们,你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发言)

  播放“辩日启示”,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对于两小儿的争论,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通过查找资料,找到科学的论据。

  2、 继续背诵理解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2

  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

  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一儿远 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为:原因。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师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介绍孔子,背诵一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2、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见两小儿辩斗⑵问其故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⑸日初出沧沧凉凉(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8)及其日中如探汤

  2、一词多义:

  ⑴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②孰为汝多知乎为:

  ③化为邓林为:

  ⑵其①问其故其: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

  ③弃其杖其: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⒋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

  ⒌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⒎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⒏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⒐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⒑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教案5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

  汤:

  热水 去:

  距离 以:

  认为

  东:

  向东 为:

  同谓说 知:

  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

  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小儿甲:

  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

  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

  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

  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

  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

  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7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山东被成为“孔孟之乡”,你知道“孔”指的是谁吗?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来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几个目标:(出示课件)

  1、 能流利、正确诵读文言文

  2、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 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基本知识,激发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三、 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16,本文选自?(出示课件)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周朝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全书基本思想属于道家一派,宣扬顺应自然,消极无为的哲学。一直为后人珍视。

  四、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标注的读音和屏幕上画出的节奏,试着将课文度通顺,读流利。(出示课件)

  2、 哪位同学起来把课文读一遍?(2人)

  3、 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读一遍。(出示课件)

  4、 按照老师的'节奏,让我们全班齐读课文。

  五、 再读课文

  1、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生涩难懂,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对照注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师巡回)

  2、 好,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出示课件)解词:“辩”是什么意思?“故”呢?

  谁来完整地翻译这一句话?(2—3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的意思是:全班一起说。

  (出示第二句课件,翻译第二句话。方法照上)

  (出示第三句课件,翻译第三句话。方法照上)

  (出示第四句课件,翻译第四句话。方法照上)

  3、好,下面请同桌两人采用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的办法,将课文再翻译一遍。

  六、分析课文

  1、在本文中,学问渊博的孔子被谁用什么问题难住了呢?

  2、小儿1的观点是(出示课件)(用原文回答)(指导朗读)

  小儿2的观点是(出示课件)(用原文回答)(指导朗读)

  3、 他们的理由是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他们陈述理由的结尾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有什么好处,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

  4、 正是由于两个小儿的理由都很充分,所以,孔子也“不能决也”你猜孔子会怎么说?

  5、 如果让你把文章分成三层,你会怎么分?

  六、 小结

  七、 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两个小儿围绕着太阳在初出时和日中时那个距离我们近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小儿1认为早晨的太阳“如车盖”,中午的太阳“如盘盂”,按照“距离近的物体大,距离远的物体小”的原则,早晨的太阳距离我们近,中午的太阳距离我们远;小儿2认为早晨的太阳“苍苍凉凉”,中午的太阳“如探汤”,按照“远凉近热”的原则,早晨的太阳距离我们远,中午的太阳距离我们近, 从而难住了孔子。

  八、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从两个小儿身上学到了什么?那么,我们又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九、 这个问题难住了孔子,你能不能帮助孔子回答他们。

  十、 同学们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她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很值得大家去学习去研究,最后,就让我们在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中,有感情地把课文再齐读两遍。

  十一、 布置作业

  1、 处理课后习题

  2、 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8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车盖) 远(盘盂)

  26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一儿 远(沧凉) 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10

  一、 引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属于传统经典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中,教学设计就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子。

  为此,在教授此课时,我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学目标 ,力争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二、背景

  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领导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带领高、初中教师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苏洋思取经学习;他们还亲自驱车前往陕西师大拜访“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给教师。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教改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则更无立身之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切实体会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堂。为此,在教授经典古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为初一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适逢市教研员李亚红等 一行三位专家到我校检查新教材课改进展情况,听了我这节课;当时陪同听课的还有我校教学副校长和语文组同仁,共计十位老师。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怀着满腔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有的'眉头紧蹙,认真思考;有的大声诵读,书声琅琅;有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几分钟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讲台,疏通课文。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纠正说:“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势问到:“‘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略作沉思之后,几位同学脱口而出:“‘赴汤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兴趣已萌发, 我又因势利导:“两小儿辩日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随即以简洁的词语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 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 近 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然后,我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我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迁移”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1、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设计本课时,我巧妙地让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输进现代科学知识,配以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鲜活地走到我们面。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童稚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从他们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上,我可以参透到他们预习是多么的认真,体验到他们成功后又是多么快乐;也深切感受到换一种教法﹑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展示自我的妙处。只要给他们一把钥匙,智慧的大门就会敞开在他们面前。

  2.再老的课文,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对教学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3. 再新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双基的落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不能算是好的设计。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脑,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两小儿辩日》教案11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

  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教学重点: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12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近(大)远(小)

  一儿远(凉)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课堂实录]

  两小儿辩日

  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

  课前活动:看西藏美景,配以师的讲述

  我来自美丽西藏,大家在美丽的武汉,今天我们走到一起,相信我们可以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信心吗?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呀,大家知道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除了美以外还特别有趣,你看

  出示大屏幕:辛

  师:在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什么样的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生:我觉得加一个言字旁可以组成辩字

  生:加瓜可以变成瓣字

  生:加纟旁可以变成辫字

  生:加一撇也可以变成辨字

  师:真不错,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当中也有一个辨字。

  师:师板书,指导辩的书写(左边的竖要写成竖撇)

  师:课题中的辩你怎么解释的

  。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

  生:两个小孩争辩太阳有关的信息。

  师:这个辩字就是争辩什么?

  生:争论太阳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两遍课题。

  师:两小儿到底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呢,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你初读古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古文很难理解,看了注释以后又很好理解了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是中国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生:初读古文后很难理解。

  师:好不好读啊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绕口,读得很不顺口

  师:不好读是吧,读不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也为我们学习古文指明了方向。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可以画一画,注一注。

  师配乐配画现范读古文。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从老师的读法中听出来什么

  生:听出来太阳很大,大如锅盖,也听出小了,小

  师:老师把大小的感觉读出来了,还有吗?

  生:读出两小儿辩日时非常自信非常肯定的语气

  生:听出了孔子十分为难不能决断的样子

  生:我了解到读古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停顿的感学读出来,显得古文很有味道很诗意

  师:真不错,要读出韵味来。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你们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非常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读得很好,博得阵阵掌声)。(指导熟为汝多知乎)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给予分子他们什么呀

  鼓掌

  师:那里老师在这里要纠正一下,最后一句熟为的为在这里读为(wèi)同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的谓一个意思,表示说的意思,大家读的时候注意一下。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提出来古文不好读,现在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难点了吗

  生:我觉得读古文应该先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把字音读通这样就好读了

  生:中国有一个成语那就是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一定能把那些难读的古文读流利

  师:真不错。也就是反复读多读。那么同学们读不懂怎么办

  生:可以上网查资料

  师:还可以怎么办

  生:读不懂可以看书看注释

  生:读不懂应先自己想一下不懂词语的意思,如果还想不通,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学习

  师:你很会学习。所以说我们学习这篇古文就要做到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那么同学们你们再次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轻声读,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故事,开始吧。

  学生读课文。

  师:读好了,同学们,俗话说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见,师:是其义自见(现)这是一个多音字,不读见。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简述课文大意)

  师:看来你把整篇文章读通了,谁能简要地说一说

  生:孔子向东游行时看见两个小孩争辩,两个小孩请他判决,他却不能。

  师:非常好。孔子是谁呀,谁来说说。

  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问字,拥有弟子三千

  生:我知道孔子的名字是名丘字仲尼。子是古代是有学问人的尊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你很会学习。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两小儿的

  生:孔子是在东游时看见的

  师:原文怎么说的,一起读

  生读

  师:游在这里怎么解释

  生:旅游

  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认为是学习的意思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孔子没有时间去旅游

  师:赞成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赞成,我认为还是旅游

  生:我觉得孔子是边游玩边学习

  师:综合了他们俩的意思,非常好。这个答案我觉得非常棒。孔子做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刚才这个同学看到了出门游玩是必不可少的,出门讲学也是应该的,所以这里的游作为游学是最确切不过的了,这是书上没有的,赶快在书上注一下。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孔子那个时候应该是周游列国,孔子学问非常大,但他并不认为是这样,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向别人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个游是学习的意思。

  师:我们简称游学,综合在一起,把你的意见和同学的意见综合在一起,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在游览祖国山河。如果你还有意见,我们课下在争论,好吗?

  生:好

  师:为什么这里还要有一个斗字。

  生:因为他们争论得很激烈,双方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背下来吗?

  生背

  师:同学们我们小伙伴之间也经常发生一些辩论,为了表明各自的观点,我们看看,两小儿各持的观点是什么?赶紧读读第二节。

  生读第二节。

  生:其中一个小孩子说日出时太阳开始离我们近,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第二个小儿说日出时离我们远,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能读一读原话吗?

  生读(不够通顺)

  师相机指点,不要紧张,慢慢来。

  师:谁再读读第二节。

  生:我想先说说我的观点。

  师:请你先读读,我们这个班很活啊。

  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流利,但没读出个性,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生读

  师:出示课件,我们再读一下他们争辩的两个观点.

  生读,师指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译一译这两句话。

  生根据古文大至说出意思

  师:非常好,这里面哪一个字是距离的意思?

  生:我认为第一句话去是距离的意思

  师: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

  生读句子。

  师: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句子。

  师:读是读通顺了,意思也懂了,但是还缺少一点儿韵味,这里的“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请大家再读一读。

  。生再读

  师:通过这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但知道了两小儿辩日时的观点,第一个小儿认为日始近,日中远,而另一小儿则相反,日始远,日中近(板书)

  师:同学们,既然要辩论,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下面的学习,希望自己去完成,学习三四节,看看两小儿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这次希望你们自己读懂。可以在两人小组中议一议。你读原句他来议,或者你议他读原句,可以吗?

  生:可以

  两人小组互议师巡视指导个别词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读了,现在先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句子“日初出大如车盖……凉乎。”

  师:声音很洪亮,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刚才在自己读古文中,很多孩子提出什么是车盖和盘盂?看来你们都没有见过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图片师介绍

  师:现在都知道了吧,我们请人译一译。

  生:说译文

  师:译得怎么样啊

  生:好

  师:两小儿在辩论的时候陈述的理由是什么,一个小儿的理由是——另一小儿的理由是——,两小儿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他们都说了一句在句式上极其相似的话,你能找到吗?

  生:我觉得是这两句。(此不为……;一个小孩说……)。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看两小儿陈述句从句式上看,这两个句子都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平时我们用反问句时,有什么好处?

  生:比陈述更确定的语气。

  生:表达得更强烈些。

  生:反问句可表达出本身的观点。

  师:你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平时我们发现的确是近大远小,他们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

  生:很自信

  生:理直气壮

  生:不服气

  生:意志坚定

  生:还有一股傲气。

  师:怎么表现出来。

  生:可以读出来。

  师:你读读

  生读(台下老师鼓掌)

《两小儿辩日》教案13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14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

  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读音Zhl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Io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Io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o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一一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15

  课题: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作业: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10-03

《两小儿辩日》 教案01-22

《两小儿辩日》教案01-11

《两小儿辩日》 教案10-27

两小儿辩日教案10-13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范文10-06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3篇)10-07

精选《两小儿辩日》教案4篇08-14

两小儿辩日最新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