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08 13:23:04 教案 投诉 投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学习内容】

  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教材第84页例2、3,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欣赏与设计

  变换旋转90°时,中心点的位置不变,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不变,对应线段长度不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14~15以及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渗透分类、集合的思想。

  学情分析: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制作、理解质数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们能将教室里的所有人来分分类吗?

  小结: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2、自然数也是如此,(板:自然数)你能将1~20这些自然数分分类吗?(奇数、偶数)

  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3、今天我们来学习按约数的个数将自然数进行分类

  二、探索新知:

  1、写出1~20的约数。

  1的因数: 2的因数:

  3的因数: 4的因数:

  5的因数: 6的因数:

  7的因数: 8的因数:

  9的因数: 10的因数:

  11的因数: 12的因数:

  13的因数: 14的因数:

  15的因数: 16的因数:

  17的因数: 18的因数:

  19的因数: 20的因数:

  2、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这些数约数的个数可以将他们分成哪几类?

  3、指名说想法并完成下表.

  把上面的数按因数个数填入下表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4、教学质数、合数的含义。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像2、3、5、7、11这样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你能说说什么叫质数吗?还能想出别的质数吗?

  (2)像4、6、8、9、10、12这些自然数我们称为合数,什么叫合数?4、9、12为什么是合数?

  5、思考:1是质数吗?1是合数吗?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小结:按照约数的个数我们将自然数分成了哪三类?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要看什么?

  7、判断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依次出示数字卡片(15、28、31、53、77、89、111)指名口答说想法。

  8、判断下面每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4、16、82)(25、35、230)(27、63、81)(68、2、154)(83、41、9)

  9、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4、7、37、1、49、71、89、91

  10、指出像89、91这些比较大的数字用找约数的办法判断有点麻烦,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判断方法,那就是查质数表。

  11、认识100以内质数表:

  (1)查一查表中有没有89、91这两个数。能查到的说明是什么数?

  (2)20以内有多少个质数?读一读、记一记

  (3)表中哪个数比较特殊,为什么没有其他的偶数?观察表中处了3还说有3的倍数吗?

  除了5还有5的'倍数吗?除了7还有7的倍数吗……

  (4)把1~100的这些自然数中的哪些数依次去掉,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12、学生独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例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三、变式练习:

  1、填一填

  (1)最小的质数是________,最小的合数是________。

  (2)在自然数1~20中,奇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偶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一辨: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小练兵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 21 43 67

  【走进智慧屋】

  1、判断正误

  1.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

  2.因为12的因数除了1和12以外还有 2,3,4,6,所以12是合数。( )

  3.最小的质数是1。( )

  4.最小的合数是4。( )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2、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12, 30,48, 56

  【检测我最棒】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你能将今天所学的分类情况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五、游戏:

  凭票退场(质数走边门,合数走大门)。

  板书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的两个因数质数(或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合数

  自然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39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物体、想象猜测、合理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箱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球、纸卡。

  学具:学生每5人一组,每组自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每人记录单一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个人得的结果不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他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因此他们的结论都不完全。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盲人叔叔,使他们知道大象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并指出这节课将和大家一起研究怎样正确地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片面地了解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目的:一方面是在上课的初始阶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从故事的寓意中初步感知:要全面地了解物体就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感受物体。)

  二、观察物体,探究新知

  (一)出示鞋盒

  1、导入:大象我是拉不来,但我找了一个身边最常见的物体,看,这是什么?今天咱们就从它开始:

  2、问题:这是什么立体图形?有几个面?

  3、七嘴八舌:

  a、在你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看到的面会不一样?

  b、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见所有的面吗?(小组交换位置看看)

  4、验证:

  用自己身边的一些长方体来验证刚才的结论,看是不是正确。(厚一些的书、字典、文具盒……)

  5、结论:无论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不能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相对的面不能同时看到)

  (二)认识正面、左右面、上面

  1、导入:其实,我们刚才看到的面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正对我们的这个面叫正面,那它的对面叫什么呢?(后面)位于我们左侧的面叫(),那它的对面呢?上面的面叫(),下面的面叫()。真聪明,不用我说就都知道了。

  2、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都会有一些特殊标记,那它的正面就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这个鞋盒,你说哪是它的正面?对!还有我们的课桌,哪是正面?还有电视呢?如果没有特殊标记的物体,哪个面对着观察者,哪个面就是正面。

  3、小考查:(ppt出示连线)

  4、结论: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画一画

  1、导入:那在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得到的形状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请看!(出示: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大家认识他们吗?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这几种立体图形,按记录单上的要求,把你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生画,师巡视)

  2、ppt出示正确结果

  3、结论: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四)巩固提高

  1、猜猜:现在老师考考大家,(ppt出示)

  2、连一连:(ppt出示)

  (五)两个物体的组合图

  1、导入:故事王国最近发生了一件奇案,请看(ppt出示),请大家帮忙侦破此案吧,可以利用你手头的工具实际观察一下,看到底谁是真正的犯罪嫌疑人。

  2、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3、真棒,这么高难度的题都没有难住你们,再来!(ppt出示)

  三、谈收获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溜走了,那接下来让我们把你今天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ppt出示)

  1、在不同位置上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时,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3、观察物体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能只根据一个面的形状就去判断它是什么物体。

  那我们应该告诉《盲人摸象》中的盲人叔叔什么呢?请大家大声告诉他们吧!(齐读第三条)

  四、结束语: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你们的精彩回答令我叹服。学到这里,老师想起了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首诗(ppt出示),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诗人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会更清晰更精彩!好了,谢谢大家!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教具准备】

  多个平面图形、大土豆、刀、长方体纸盒、学习单、长短不一的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不知道大家还认识吗?(一一展示带来的平面图形,学生一起回答)

  2、看来大家对这些平面图形都很熟悉啊,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图形与刚刚的平面图形一样吗?(生答:不一样)

  3、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像这个图形,叫“长方体”。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它吧!(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面、棱、顶点

  1、热身游戏:摸课桌

  在认识长方体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热身游戏: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手掌摸一摸课桌,各个地方都要摸到,请同学告诉我你摸的感受。

  2、切土豆,引出面、棱、顶点:

  (1)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东西(土豆),先请几个同学像刚刚一样摸一摸它的表面,然后告诉我什么感觉。

  (2)老师把它切一刀,再请同学摸摸这个切出来的地方,同样告诉我你是什么感觉。(平平的,光滑的)这个平平的地方我们叫做“面”。(板书:面)

  (3)老师再切一刀,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面,老师请同学来摸一摸这两个面相交的部分,摸摸是什么感觉。(直直的)我们把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板书:棱)

  (4)老师再切一刀,请学生摸一摸棱与棱相交的这个地方。(尖尖的)我们把地方叫做顶点,它是棱和棱的交点。(板书:顶点)

  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认识长方体。

  3、观察孩子们带来的长方体,动手摸一摸面、棱、顶点。

  4、揭示课题。

  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先用手摸,然后再给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从整体上明确概念,建立起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有效联系。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1、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单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标准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完成学习单。

  (2)小组合作分享,完善表格。

  (3)小组汇报展示

  哪一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①对“相对”的理解;

  ②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

  ③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演示幻灯片)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另外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了概念,再进一步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研究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用教具,搭建一个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材料,动手搭一个长方体框架。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3)小结: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4)练习。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幻灯片演示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基本练习。

  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体。()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五、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基础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收获,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叫加法、减法?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学例1和例2

  2、学生提出问题。

  3、向学生提问:

  (1)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把分子相加?

  (2)填空题:2/9+5/9表示()个1/9加上()个/1/9,一共是()个1/9,就是()。

  (3)3/4-1/4表示()个1/4减去()个1/4,还有()个1/4,就是()。

  4、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题目说出计算过程。

  2、完成应用题。

  四、本节课的内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何?

  2、为什么分母不便呢?

  3、最后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质数与合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引入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初步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质数合数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指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有18个学生要参加表演,表演节目分组排演,老师准备将18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小组。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分一分,试试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怎样分合适?

  二、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基本有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直观操作。用圆片代表人,操作演示。

  2.除法计算。如18÷ 2 = 9,将18人平均分成2组,每组9人。

  3.分解因式。18=1×18=2×9=3×6。

  三、交流反馈,深入研究

  学生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理解。研究出6种结果:

  1人一组,可分18组;

  2人一组,可分9组;

  3人一组,可分6组;

  6人一组,可分3组;

  9人一组,可分2组;

  18人一组,可分1组。

  通过小组交流得出,如何分组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如表演相声可2人一组,若表演课本剧6人一组比较合适,如果表演舞蹈,可以9人一组,分成2组等等。

  师:同学们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解决分组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四、拓展新知,归纳概念

  师:如果参加表演的人数是13人,按同样的要求则有几种分法?

  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只能是:一种是一人一组,分成13组,另一种只能是13人一组,而学生又觉得这两种分法都不是很合适。于是产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将18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就有多种分法,而将13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就只有两种呢?通过观察思考发现18可以写成18=1×18=2×9=3×6,而13只能写成13=1×13或者13=13×1,也就是说18的因数有多个,而13的因数只有两个。那么在整数中是否还有这样的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呢?

  师:有一类整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质数。另一类整数,它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它为合数(出示课题)。就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两个数中,18是合数,而13是质数。你能根据合数和质数的特征举例说说质数和合数吗?

  五梳理知识,理解概念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和合数,请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学生互相说概念。)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下面来做个小游戏。每个学生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学号。

  师:你的学号如果是50以内的质数,请你起立。

  (学号是50以内质数的学生起立。)

  集体订正:站错的同学,明确用找因数个数的方法来判断是否是质数。

  师:请你们将50以内的质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你的学号如果是50以内的合数,请你起立。

  (学号是50以内合数的学生起立。)

  随机采访: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拿的学号为什么是合数?

  师(询问学号是1的同学):你为什么两次都没起立?

  生:因为我的学号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引导学生理解1没有2个不同的因数。)

  (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什么?以其中一个为例,说出判断过程。

  3.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时,需要把它的所有约数都找出来吗?为什么?

  交流明确:除2外,2的倍数都是合数;

  3的倍数都是合数,但3本身除外;

  5的倍数都是合数,但不包括5。……

  小结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合数,可以用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判断,有时还可以用7、11……去判断。

  4.找出50~100的`质数(分组找数,提炼方法)

  分组找质数:五个组分别研究51~60的数、61~70的数、71~80的数、81~90的数、91~100的数。

  板演找到的质数:53、59;61、67;71、73、79;83、89;97。

  集体订正: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用色笔勾划指正,形成25个质数。

  小结方法:同学们运用“排除”的方法,筛选出了100以内的质数。

  5.师:这些数我们都会判断了,下面我们来判断两个较大的数好不好?

  (依次出现20xx,…)

  生: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肯定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这个数是合数。

  (依次出现3214675,…)

  生:依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师:不管它还有几个因数,只要再举出一个,就足以证明它是一个合数了。

  6.判断下列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17,1725,219,364,39。

  师:如果按照因数的个数分类,0除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呢?

  (学生分类,出示如下的集合图。)

  六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举例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质数和合数。

  做一做

  1.36块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积木,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体?

  2.有一个五位数,万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千位上的数比最小的合数多1;百位上的数是10以内最大的素数;十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的两个连续质数的积。(这个数字是15726)

  3.妈妈给萌萌买了相同几个的几盒糖,付了40元,售货员找给她4元钱,你知道她买了几盒吗?

  七课后小结

  师:通过以上这些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质数和合数掌握的真是不错!老师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一一展示在了黑板上,谁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生: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自然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还有1。

  学会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导航】

  预习要求

  ☆ 回顾课本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温馨提醒:感觉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知探究】

  基础练习

  A档

  1.填空。

  (1)3的因数有( )个,20的因数有( )个,( )的因数只有1个。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减去它的最大因数,差是( )。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队以它的.最大因数,商是( )。

  (4)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是7,这个自然数是( )。

  2.猜猜我是谁。

  (1)我是27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我是( )

  (2)我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0.我是( )

  (3)它是33的因数,又是11的因数,它不是1哦,那它是( )

  3.一个数是63的因数,同时也是9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4.小明想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面积是24cm2的长方形(钉子板上每格的面积是1 cm2)。想一想,他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长、宽各是多少?

  【精炼反馈】

  B档

  1.老师的年龄在20岁和40岁之间,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请猜猜老师今年几岁?

  2.用9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共有多少咱不同的拼法?

  3.五年级一班在一次数学测试中,平均分为90分,总分为4680分,则该班有学生多少人?

  4.把55个橘子分给甲、乙、丙三人,甲得到的橘子数是乙的2倍,且甲、乙得到橘子数都比丙多,丙得到的橘子数比10多,则甲、乙、丙三人各得多少个?

  【学习小结】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延伸】

  2的倍数的故事

  在古老的印度,连年征战,屡战屡败。国王为此事伤透脑筋,国臣建议宴请地方有名的术士,来为国王解忧。国王见到术士,大为欢喜,言明战胜之后必有重赏,术士却跟国王说,我不要金银珠宝,我只要米就好了。国王很纳闷,米这事太简单了,就爽快地答应了。术士跟国王说,我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第五格放十六粒……以此类推,放到格子用完为止。国王一想,这还不简单,米多的是,于是答应地很干脆。

  结果,战事果然为之逆转,术士凯旋归来,国王依约给米,才发现不得了了,若依约给米,整个粮仓,包括国库都不够给的。

  这就是倍数增加的威力。

  易错收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过去学习的有关乘法和除法也是本节内容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质数和合数意义的正确理解,以及快速地根据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掌握巧妙和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方法。因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有难度。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有规律地、快速地制作100以内质数表的教学环节,想以此提高学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效率。本节内容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非常重要,务必学好。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教具准备小正方形、100以内的数表、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会用质数表判断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全部质数。

  3、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知道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教学重难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一、激趣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喜欢)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玩数学,好吗?

  二、引入新课

  (一)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1、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了1平方厘米,用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含正方形),并用□ⅹ□=□的形式表示这个图形的面积,完成下表。(见附表)

  2、把这10个面积数分类,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3、在这些数中,你认为最特殊的数是哪一个?为什么?

  4、根据学生的分类和回答完善成表。

  5、告诉学生像2、3、5、7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叫做质数;像4、6、8、9、10这样的数在数学上叫做合数。

  6、引导学生概括、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揭示课题。

  7、你认为质数和合数还有哪些?为什么?(20以内的,并补充到表中)。

  8、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9、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27、93、96、1342

  10、你认为怎样判定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好?(除1和本身外,只要还能找到一个因数,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

  11、判断87、91、97是质数还是合数?

  12、为什么大家判断比较慢、比较困难?想看看老师判断得如何吗?请大家说一个100以内的数,老师判断,你作记录,到时验证。

  (二)引导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老师的秘密是什么,想知道吗?

  2、有个同学说:“一个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对吗?为什么?引导把非“0”自然数分类:非“0”自然数:⑴质数;⑵合数;⑶1。让学生明白100以内的数把“1”和合数除开,剩下的就是质数。

  3、看大屏幕:100以内的数。小组讨论怎样把“1”和合数去掉?发表意见。

  4、出示经过整理的100以内的数,观察有什么发现?(见附表2)

  5、学生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6、引导学生观察质数表中的排列规律,并概括。

  7、老师判断迅速的秘密是什么?

  (三)学生小结。

  三、练习:

  练习四第1、2题。(板书设计见附表3)

  本节课设计新颖,知识点切入角度独特,各环节间注意了逻辑联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积极有效。学生动手前,有讨论、有指导、有例子、有方法,所以操作目的明确、速度很快。板书设计简洁、明白,概括性强、富有指导性。不足的是容量太大,时间稍显紧了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这是两个立体图形的正面,(投影出示)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进行猜测。

  师:其实这是两个圆柱体,看来只看一个面很难来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例1)谁来给大家读下题。

  师:谁有想法了?

  (学生举手,但不让学生回答)请同学们看要求:

  (1)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摆一摆。

  (2)在组内交流你的摆法和想法。

  现在开始按要求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这一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摆法,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他们的摆法是否正确。

  学生摆后,师:还有那些摆法?谁来做一下补充。

  2、同学们太聪明了,有这么多种摆法,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正方体,保证从正面看得到的还是三个正方形,应该怎样摆呢,想一想,请不要动手,想象一下你可以怎样摆?

  师:谁来摆一摆?

  指名到前面来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那么,如果给你3个、5个、10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你能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吗?怎么摆?

  板书:看一面,只要符合一个条件。

  (二)教学例二

  1、师: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发现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可以有很多种摆法,那么如果给你从三个面看到的图形,又会怎样呢?请看例2。(投影出示例2)

  师:自己读题,你觉得兰兰所观察的几何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动手摆一摆,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后指名学生展示,并说明思考的过程。(多找几名学生说思考过程。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那你有什么发现?

  2、看来我们同学真的很聪明,那我再给大家一组图形,你能摆出这个立体图形吗?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太厉害了!能用这样几个正方体就能得到这么多知识,那么你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吗?

  请看下面几道题。

  投影出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大家随便说一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得更普遍。因此,它是分数加减法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整册教材的学习重点。本小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了只有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自主尝试体验教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数下册P93-94页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应用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探究过程。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解决数学问题。

  (2)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进学习数学热情。

  教学重点

  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突破方法:引导分析,合作探究、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突破方法:分析思考,比较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归纳概括。学法:合作探究,分析概括。练习反馈。

  教学准备

  与例一相应的挂图,小黑板教学时间

  20xx年5月26日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做好铺垫

  1、师:前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分数,(板书: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知识?

  [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做好新课铺垫。]

  2 、计算下列各题

  23529353

  778810101212

  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3 、通分

  将下列各组分数通分

  1 33 15 3和和和

  4584610

  说一说通分过程中的几个要点:

  (1)通分的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2)求分母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两个数具有特殊关系的:成倍数关系,成互质关系(公因数

  只有1)

  无特殊关系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设趣导入,提出问题⑴学生自报最简分数

  师:现在,闭上眼睛,想好一个自己喜欢的最简分数。好了吗?谁来说一个?(及时板书)

  [闭上眼睛想一个自己喜欢的最简分数,新鲜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⑵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母分数)我们可以研究他们什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分数加减法。板书:加减法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 2、组合算式,培养能力

  ⑴组合算式

  师:请看黑板,在这三个分数中,(在前面圈出两个异分母分数

  的基础上再圈一个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任意选两个组成加法

  和减法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算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答案。)

  [从三个分数中任意选择两个组成未知算式,富有挑战性,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组合搭配的能力]

  ⑵汇报算式:

  3、引导比较,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跟前面刚学的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异分母[引入这个环节,教师创造性的处理了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例题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二、自主探究,尝试体验,得出方法(一)质疑问题,渗透方法

  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碰到新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初次尝试,体验方法

  师:那么请大家选择第一道来做一做。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师:谁来说一下?)

  两种情况:A: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若没有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把过程写出来)

  研究通分

  师:(指着通分过程问。)这一步我们在干吗?为什么要通分?

  (强调: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

  B:化成小数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板书学生回答并提问:他(她)是怎么算的?最后比较:这个小数就是几分之几。 )

  3. 总结多种方法

  师:我们班同学真了不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或转化成了小数加减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算一下第二道题(还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三)二次尝试,熟悉方法(计算第二题)

  13 541、出示:+

  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

  (四)三次尝试,优化方法1.提出问题。

  23

  +

  73

  EMBED Equation.KSEE3

  师:如果是这两个分数(连线一下,出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又该怎么求他们的和呢?

  2.反馈交流。

  师:谁来反馈一下,同时板书。追问:有化成小数计算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教学环节的探究采用了尝试教学的方法,完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首先第一次尝试,让学生得出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第二次尝试让学生熟悉并强化方法,第三次尝试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得出通分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性。优化了算法。 ]

  (五)自选计算,巩固方法。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任选一题做在自己本子上,注意格式!

  汇报反馈(学生口答形式)

  [在学生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再次练习,起到巩固的作用,扎实、有效。 ]

  (六)引导验算,培养习惯

  师: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对,可以怎么办?怎么验算?(挑最后一道题验算)学生说,教师板书。

  [验算教学,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三、回顾课堂,整理知识,增强意识

  师: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么算的?

  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

  [课堂小结的设计有知识的小结,也有学习习惯、技能方面的提醒。显得科学、合理、全面。能够增强学生细心计算,重视验算的意识]

  过渡:看来我们班同学真的很会学习!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就让我们一鼓作气,来看看今天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请看题目

  四、联系实际,应用知识,提升能力

  1.生活例题:

  (出示挂图)

  根据图上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生活垃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

  些信息?有什么感想?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习题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 ]

  2.对比题(P112第2题):

  是非审判庭。逐题出示

  (√)(×)(×)

  (×)

  师:对的请你说说怎么算的?错的说明理由。

  [是非判断,对比鲜明,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3. 【拓展题】:

  比比谁算得快

  A、发现规律

  ⑴、教师出一题,学生做一题,(题目类型是分子是1,分母是

  互质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如:

  1 1 11+-

  3456

  ⑵、让学生出题(4题过后)

  师问:你也能像老师那样来说几个算式吗?学生说,其他人解

  答。

  追问:为什么有些人算得那么快?有什么奥秘吗?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平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学生列举)

  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平平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

  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边摸边说)

  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面对长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将要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个或两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上,各小组要齐心协力,然后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附表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制作长方体,让学生调用直观感知、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做的过程将实物、表象、模型建立联系,对特征有浅表的认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师:你想先说说面、棱、顶点,哪个部分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数的吗?举起来数一数。(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对他的方法进行一下评价。数得好不好?

  师:同学们在数图形的时候要做到有规律,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大家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

  师:你还发现有的长方体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用手指出来哪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上有几个面是长方形、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没有找到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看看。(板书: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继续汇报。

  生: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两个相对的面面积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现相等,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3组)哪三组你能上台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及时表扬鼓励)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

  它的前面是个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呢?也是一个长方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右面也是这样的。其实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般添加3条虚线,画出它的透视图。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了。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谁来继续汇报。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不相等。

  师:都不相等吗?

  生:是4条4条相等。

  师:哪4条相等?(指名学生上台摸一摸)

  师:这4条棱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互相平行。

  师:他们组发现了这样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还有这样的和这样一组平行的4条棱相等。(师边说边摸)

  (电脑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们小组的发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也有这样的发现,你们的发现真是太精彩,来,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来的。

  生2: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有的小组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而这个小组同学还对它进行测量,说明他们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再一次给他们鼓鼓掌。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8个顶点。(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交流中发现特征,沟通联系和区别,说的过程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结合操作体验,通过汇报语言实现转化的过程,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由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长、宽、高。

  师:每个顶点上都有几条棱相交?

  生:每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

  师:我们把相交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长方体的现下面也叫底面,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中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电脑演示)

  师:下面长们来进行一个快速抢答,注意看老师摸到的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

  (注意纠正不对的同学)(学生纠正)

  师:它也是长,因为它和长是相对的,互相平行的,属于同一组,所以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交换位置再说一说)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会随关它摆放的位置不同发生改变。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略)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长和宽是多少。

  3、做灯笼,把所需要的木条和纸的数记录下来。

  (四)教学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6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开,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1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8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3

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1-0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11-07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