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15 07:48:33 教案 投诉 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算式0.7×6=4.2中的0.7和6都叫_________,4.2叫做_________。

  2.认真阅读课本,我又有了新的收获。

  (1)在算式2×6=12中,我们说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也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倍数,也是_________的倍数。

  (2)从算式3×4=12中,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倍数。

  (3)除了2、3、4、6是12的因数外,_________也是12的因数。

  3.我的小问题: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2.自学课本例题,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三、过关检测。

  1.填空我最棒。

  (1)根据3×9=27,我们说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倍数。

  (2)15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的因数共有_________个,最大因数是_________,最小因数是_________。

  (4)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 )。

  2.我是小法官。

  (1)在14=2×7中,2和7是因数,14是倍数。 ( )

  (2)一个数的因数总是比这个数小。 ( )

  (3)1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 )

  3.1的因数有_____个,7的因数有_____个,10的因数有_____个。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我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倍数。

  3.我能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了解什么是完全数。

  【学习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倍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_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_。

  2.因为72÷8=9,所以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倍数。

  3.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因数是_________,最小因数是_________。

  4.从3×2=6、3×3=9、3×4=12中,我发现6、9、12都是3的_________。还有________等数也是3的倍数。

  5.我的小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例题,思考:

  (1)2的倍数有_________

  (2)2的最小倍数是_________,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3)也可以这样表示:

  2的倍数

  2.组内交流并讨论:

  (1)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同学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

  (2)2的倍数为什么找不完?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4.梳理总结。

  三、过关检测。

  1.猜一猜,填一填。

  (1)15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1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18,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数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它还是2和3的倍数,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7,这个自然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小法官。

  (1)一个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

  (4)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

  (5)57是3的倍数。 ( )

  (6)12的倍数只有24、36、48。 ( )

  (7)1是1,2,3,…的因数。 ( )

  3.一个数是42的因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74页例3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能熟练地记忆用字母表示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并能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

  用字母表示一些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a、a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本刚出的卡通书预计每本x元,每本童话书比每本卡通书贵12元。

  x+12表示(),5x表示();

  如果每本卡通书定价为9元,每本童话书应该定价为()元;

  如果每本卡通书定价为6元,买4本同样的卡通书要()元,买3本同样的'童话书要()元。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填。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用字母表示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我们学习过的正方体的底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底面积=棱长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这个公式字太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比较简单明了。但是用字母来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与用字母表示数有些不一样,在几何图形中哪个字母表示什么是规定了的,这样便于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母公式的意思。比如在正方体中,就约定俗成地用S来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

  (多媒体课件在正方形棱长上标a)

  那么如果用S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a表示棱长,正方体的底面积计算公式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S=aa。

  师:能解释你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吗?

  学生回答

  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S=aa

  师:这里aa还可以写成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来,和老师一起读一遍。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吗?

  生:S=a。

  师: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你认为该怎样表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V=aaa或V=aaa。

  师: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吗?

  学生回答略。

  师:这里的aaa可以写作a,读作a的三次方或者a的立方。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师:你能说说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V=a。

  三、巩固测评

  课件出示75页试一试,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拓展总结

  作业:练习二十一4-6题。

  说一说2a、3a、a、a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二)

  S=a

  V=aaa或V=aaa V=a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过去学习的有关乘法和除法也是本节内容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质数和合数意义的正确理解,以及快速地根据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掌握巧妙和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方法。因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有难度。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有规律地、快速地制作100以内质数表的教学环节,想以此提高学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效率。本节内容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非常重要,务必学好。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教具准备小正方形、100以内的数表、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会用质数表判断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全部质数。

  3、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知道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教学重难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一、激趣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喜欢)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玩数学,好吗?

  二、引入新课

  (一)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1、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了1平方厘米,用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含正方形),并用□ⅹ□=□的形式表示这个图形的面积,完成下表。(见附表)

  2、把这10个面积数分类,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3、在这些数中,你认为最特殊的数是哪一个?为什么?

  4、根据学生的分类和回答完善成表。

  5、告诉学生像2、3、5、7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叫做质数;像4、6、8、9、10这样的数在数学上叫做合数。

  6、引导学生概括、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揭示课题。

  7、你认为质数和合数还有哪些?为什么?(20以内的,并补充到表中)。

  8、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9、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27、93、96、1342

  10、你认为怎样判定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好?(除1和本身外,只要还能找到一个因数,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

  11、判断87、91、97是质数还是合数?

  12、为什么大家判断比较慢、比较困难?想看看老师判断得如何吗?请大家说一个100以内的数,老师判断,你作记录,到时验证。

  (二)引导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老师的秘密是什么,想知道吗?

  2、有个同学说:“一个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对吗?为什么?引导把非“0”自然数分类:非“0”自然数:⑴质数;⑵合数;⑶1。让学生明白100以内的数把“1”和合数除开,剩下的就是质数。

  3、看大屏幕:100以内的数。小组讨论怎样把“1”和合数去掉?发表意见。

  4、出示经过整理的100以内的数,观察有什么发现?(见附表2)

  5、学生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6、引导学生观察质数表中的排列规律,并概括。

  7、老师判断迅速的秘密是什么?

  (三)学生小结。

  三、练习:

  练习四第1、2题。(板书设计见附表3)

  本节课设计新颖,知识点切入角度独特,各环节间注意了逻辑联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积极有效。学生动手前,有讨论、有指导、有例子、有方法,所以操作目的明确、速度很快。板书设计简洁、明白,概括性强、富有指导性。不足的是容量太大,时间稍显紧了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一个数的倍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下面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可以发现分成两类:

  一类是商是整数的:12÷2=6 30÷6=5 20÷10=2 21÷21=1

  一类是商是小数的:9÷5=1.8 2÷3=0.6 26÷8=3.5 19÷7≈2.71

  发现得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二、导入新课

  1、找因数

  把16朵花可以分成多少组正好分完呢?(观察图片)

  巡视检查,并适当指导学生,最后点评给出答案。

  1朵分一组 有16组

  2朵分一组 有 8 组

  4朵分一组 有 4 组

  通过给出的答案可以知道:1×16=16 2×8=16 4×4=16

  所以我们就把:1和16是16的因数;2和8是16的因数;4是16的因数。

  2、如何写出一个数的因数 ,用什么方法表示?

  A、排列法:

  18的因数:1,18,2,9,3,6。

  B、集合法:

  24的因数

  观察:18和24的因数

  发现:18的因数有6个,24的因数有8个。

  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 它本身。

  3、练习

  a、写出15的因数

  b、9的因数有( )个

  4、小组合作探究倍数的意义

  4个人为一个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最快。

  任务1 :12÷1=12 12÷2=6 12÷3=4

  ( )是( )( )的倍数

  ( )是( )( )的倍数

  ( )是( )( )的倍数

  任务2:写出2和4的倍数,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任务3:说出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和因数有什么区别?

  (老师巡视,适当做出提示,并观察哪个组表现比较好,完成最快)

  5、探讨完毕,老师表扬任务完成的同学,鼓励未完成的同学,并做出点评。

  a、从12÷1=12 12÷2=6 12÷3=4可以根据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倍数得出:12是1和12的倍数;12是2和6的倍数;12是3和4的倍数。

  b、写出2和4的倍数

  排列法:

  2的倍数:2,4,6,8,……

  集合法:

  4的倍数

  观察2和4的倍数

  发现:2和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因数和倍数的区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的无限的;因数最小是1,而倍数最小是它本身。

  7、练习

  a、写出下列的因数与倍数

  30的因数:

  45的因数:

  3的倍数(写出5个倍数):

  7的倍数(写出5个倍数):

  b、判断:

  1、30÷5=6,5是因数。 ( )

  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的有限的。 ( )

  3、4×7=28,4是28的因数,28是7的倍数。 ( )

  4、一个数的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的最小倍数。 ( )

  三、总结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 1 )

  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 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

  四、作业

  教材第七页“练习二”第2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正确判断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用具:长方体的模型,搭长方体的小棒学具和小球接头、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纸袋,里面装有许多物品。请每位同学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 (学生在组内动手摸,各小组汇报摸的情况。)

  师:请完成的小组举起你们摸到的长方体。真了不起,同学们很快就能摸到长方体,看来,长方体有自己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一)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拿着长方体,演示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什么感受?

  生:平平的、滑滑的。(课件演示)。

  师:再摸一摸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预设1:生:边。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边,我们在数学上叫棱,我们把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课件演示长方体直观图中的棱并显示棱的概念)。

  预设2:生:棱。

  师:太棒了,我们把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课件演示长方体直观图中的棱并显示棱的概念)。(老师指宽)说一说这条棱是由哪两个面相交形成的?

  生:这条棱是由下面和右面相交形成的。

  师:回答的真完整。那这一条呢?(师指高)

  生:这条棱是由前面和右面相交形成的。

  师:说得好!用手摸摸看,棱与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顶点。

  师:真聪明,棱与棱的交点叫顶点。(课件演示)。

  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有面、棱、顶点,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吗?(想)

  谁来读一读友情提示?(课件)

  1、借助手中的长方体,你能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把结论记录在表格里。(表格在1号信封)

  2、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发现的,并商量如何汇报研究发现。

  面棱个数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条数哪些棱长度相等个数

  学生活动,老师个别指导。(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好,你们先来。

  学生展示:一生交流一生演示。

  生:我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我们是这样数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数的真有规律!板书:面6个

  生:这些面都是长方形(手势说明)。板书:长方形

  预设1:上下、左右、前后是完全相同的。

  预设2: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1:生:我们是通过量得到的。(手举长方体)我们量了这个面的长?,宽?,和它相对的面长也是?,宽也是?,并且它们都是长方形,所以我们认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预设2:生:我们是通过比得到的。我们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画在纸上,然后把它的相对的面和它比一比,发现完全一样。

  师:想法很独特!

  预设1:生:长方体有12条棱。先数一个面上的4条,再数对面上的4条,再数一圈4条。

  师:还可以怎样有规律的数?

  生:长方体有12条棱。从“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有条理、有顺序的数。

  师:条理真清楚!板书:棱12条

  生: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们是通过测量棱的长度发现的。

  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顶点8个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发现?或者在发现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方法?

  生: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举出实例。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真是好样的'!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长方体的特征:课件演示。

  师引导学生读出“长方体有6个面”。

  师: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3组相对的面,并演示重合过程。

  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师:我们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演示棱12条,先出示1条(手势),引起学生注意,动画演示。

  师:由此可以根据长度相等把12条棱分为几组?

  生:3组。

  师:每组几条?

  生:4条。

  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长方体的顶点有8个。

  (二)认识长、宽、高。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很多的了解,如果现在让你们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有信心挑战吗?

  生:有!

  师:真勇敢!请打开2号信封,小组交流:选出合适的小棒,并说说你们是怎么选的?

  生选小棒,有2个组会缺1根或2根。

  师:选好小棒了吗?

  生1:(展示选好的小棒)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所以我们选了3组,每组4根长度相等的小棒。

  生2:发现缺小棒,不能从剩余的里面选取。

  师:真细心。(补充小棒)

  用3号信封内的接头一起来试一试,搭一搭吧。

  生展示:1、搭成一个普通长方体;2、搭成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个别指导。

  师:(拍手示意)已经完成的小组请举手。好,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搭的?

  生1:我们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搭一个一样的长方形,再把它们用四根一样长的小棒连起来。

  师:你们是用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结合起来搭的,想法很特别。有不同搭法吗?

  生2:我们是先把一组4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放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位置上,又把另一组4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放在前后方向相对的位置上,最后把第三组4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放在上下方向相对的位置上。

  师:你们是用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搭的,真棒!

  生3:同一个顶点处都有3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如果看不出来,直接提问:同一个顶点处有几条棱?3条棱)

  师: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确定长、宽、高的时候长方体要水平摆放。

  (手势说明,并换一个放法,再次说明)

  师:变换摆法,同桌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看谁能指的又快又准。

  师注意巡视纠错。

  (三)认识正方体,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出示课件,师:好,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12CM、宽8CM、高5CM。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这个长方体发生的变化。(点击课件,长方体渐变成了正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宽高都相等,就变成了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课件演示

  那么,正方体又具有哪些特征呢?同桌利用手中的正方体模型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几个方面分析、归纳。)。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正方体和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生: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课件

  不同点: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比较的真全面。再来看一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此可以看出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能用集合图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生:

  师:理解的真到位。

  三、巩固练习:

  师用课件演示:下面我们来看这个长方体,如果去掉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吗?(能)再去掉两条呢?(能)想一想:至少留下几条就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3条)怎样的3条?(长宽高)

  请你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正方体),用手比一比它的大小。课件演示。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一样)

  如果将长变为11厘米,想象一下它的形状,用手比一比,(课件演示)是这样吗?(是)

  师:看一看,哪些面发生了变化?(上面、下面、前面、后面)

  师:如果将宽变为13厘米,想象一下它的形状,用手比一比,(课件演示)是这样吗?(是)

  师:看一看,哪些面发生了变化?(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师:如果将高变为15厘米,想象一下它的形状,用手比一比,(课件演示)是这样吗?(是)

  师:看一看,哪些面发生了变化?(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真棒!

  如果是这样,你还能继续想象吗?

  选一选(注:有时间就质疑不选的为什么不是?)

  (课件)一个物体长1分米,宽1分米,高1分米。(微波炉、魔方、笔记本电脑)

  生:魔方。

  师:真聪明!下一个呢?

  (课件)一个物体长10米,宽1.5米,高2米。 (衣柜、教室、公交车)

  生:公交车。

  师:这一个呢?

  (课件)一个物体长20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电烤箱、铅笔盒、书柜)

  生:铅笔盒。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根据长宽高想象出了生活中的物体,那你还能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吗?课件出示。

  长8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

  想象:

  1、长方体的左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哪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生思考。

  生1:长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所长宽分别是5厘米、3厘米,所以面积是15平方厘米。

  生2:面积24平方厘米可以看成长方体的长8厘米与宽3厘米的乘积,所以上面和下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你真了不起。

  四、小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总结。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少。今天我们先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补、共享,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的特征,并借助长宽高想象物体的形状,发展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提供了帮助。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会熟记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2的倍数有什么的特征吗,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呢?(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还可以怎样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新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 1 )提问: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 2 )学生讨论。

  ( 3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1,5。

  6的因数:1,2,3,6。

  7的因数:1,7。

  8的因数:1,2,4,8。

  ……

  ( 4 )提问:你能按照上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分类吗?

  有1个因数的数:1。

  有2个因数的数:2,3,5,7,11,13,17,19。

  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4,6,8,9,10,12,14,15,16,18,20。 (学生可能还会分成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教师可以说明,把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

  ( 5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师:观察2,3,5,7,11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只有1和它们本身两个因数)

  师:观察4,6,8,9,10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除了1和它们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教师明确:根据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的多少给这些数分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质数和合数。

  ( 6 )明确质数、合数的.意义。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1个因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4)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看什么?(看因数的个数,有2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 7 )课件出示自然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质数和合数是对自然数进行分类的另一种方法,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把探究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知道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学生很容易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轻松、愉快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用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1

  师:想一想做质数表时应该划掉什么数?

  让学生交流找质数的方法

  学生1:应先划掉自然数1

  学生2:再划掉2,3,的倍数,但是2,3本身不能划掉。

  学生3:再划掉5,7的倍数,但是,5,7本身不能划掉。

  学生4:……

  归纳找质数的方法

  用课件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并齐读找到的25个质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看谁能猜出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2.检测

  3.想一想

  4.判断

  5.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具有检测性的一个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有层次、有坡度的应用练习,帮助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各数的因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成为探索家。

  2.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时在习题的设计上呈现了多样性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习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习题。实行同一起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终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教师板书)

  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不同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六个面。

  你怎么知道是六个面,用的什么方法?

  我数的。

  那请给大家数数看。

  (学生数)

  (老师课件出示面的数量)

  老师和大家数数看。

  演示完毕后:追问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吗?(不是)那还有可能是什么形状?(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你们今天带来了这样的长方体吗?带来的请举起来大家看看。

  (生举起特殊长方体让大家看看)

  真能干,那你们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呢?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我是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

  接下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好吗?

  (老师课件出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有12条棱。你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学生说数的)

  来给大家数数看,他是怎样数的?还有别的数法吗?

  老师这里准备一个长方体的框架,一起来跟着老师数数,(用课件数棱)

  相对的棱相等,你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探究出来的呢?

  (量一量或者推理推出来的)

  (课件演示相对的棱相等)

  如果让你把12条棱按它的长短分组,可以分成几组?

  可以分成三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是由3条棱相交而成的。

  于是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这几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我请......

  (课件出示长方体)

  4、小结:指着板书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通过看以看、比一比、量一量发现了长方体有(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面是正方形,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5、谁来告诉老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这个呢?

  学生说

  一起告诉我它变成什么图形了。

  正方体

  下面我们就用研究长方体的方法研究正方体,请按老师的要求,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好,哪个小组来汇报,正方体的特点?请......

  正方体有6个面,6个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是由3条棱相交而成的

  和这个小组一样的请举手。

  6、小结:师指一边着板书一边小结正方体的特点。

  7、那谁来说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说......

  还有吗?谁愿意再来说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而正方体由6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组成。长方体的棱相对的4条相等,正方体的12条都相等。

  说的非常得好,正方体12条棱相等,那它相对的棱相等吗?(学生可能说是,也可能说不是,如果有人说不是就用教具演示)正方体6个面相等,那它相对的面相等吗?(方法同上)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正方体都有吗?(有),所以我们把正方体叫做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用两个椭圆分别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多媒体出示两个椭圆),你们认为哪个椭圆表示的是长方体?哪个椭圆表示的是正方体?(学生边说老师一边演示课件)

  (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老师就来检验一下同学学的究竟如何。请看下面的练习。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相遇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一、导入阶段

  1.复习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的基本数量关系。(口答

  甲每分钟行50米,乙每分钟行40米,1分钟两人共行几米?

  2分钟两人共行几米?

  5分钟两人共行几米?

  2.根据题意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一辆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卡车和轿车同时行了x小时,问:卡车行了多少千米?

  轿车行了多少千米?

  两车共行了多少千米?

  二、结合实例,探究新知

  1. 出示例题1

  沪宁高速公路全长约270千米,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分别从上海和南京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2. 学生读题,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1) 你可以从题目中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 学生介绍,教师画线段图。

  (3) 分析: 设经过x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那么客车行的路程可以用80x千米表示,轿车行的路程可以用100x千米表示。

  (4) 寻找等量关系:客车行的路程+轿车行的路程=沪宁高速公路全长。

  (5) 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80x+ 100x = 270

  180x = 270

  x = 1.5

  答:经过1.5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检验)

  三、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1. 练一练

  (1) 小亚和小巧同时从相距路程为960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亚平均每分钟走58米,小巧平均每分钟走62米,几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反馈交流)

  解:设x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

  58x+ 62x = 960

  120x = 960

  x = 8

  答:8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检验)

  (2) 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为405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这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客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4.5小时后两车相遇,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解:设货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44×4.5+4.5x = 405

  198+4.5x = 405

  4.5x = 207

  x =46

  答: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6千米。(检验)

  2. 看图解题

  分析比较,与例题比较,哪些题用方程解容易想?为什么?

  3. 补充练习。(学生尝试着独立完成)

  (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路程为2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

  (2)小巧和小胖合作打一篇1850字的文章,小巧平均每分钟打36个字,小胖平均每分钟打38个字,完成这篇文章需要多少分钟?

  (3)甲乙两人同时从路程为546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6分钟后在途中相遇,已知甲平均每分钟走50米,乙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四、全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磁性教具

  教学流程:

  xx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打电话通知。)

  对,打电话通知是一种快捷的方法,但是打电话也是有学问的,那么打电话里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板书:打电话)

  二、探索比较

  1、假如通知一个队员要1分钟,每个队员都在家,那么15名队员都接到通知要多少时间?(15分钟)

  2、15分钟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3、总结:这种方法怎么样?为什么会慢呢?(太慢了,老师一个人在通知,其他人在听候通知,费时,板书:费时)那么有比较快的办法吗?(分组通知)

  4、猜猜看,你觉得分为几组通知可能比较快?(学生可能会说三组、四组、五组等)下面大家就在小组合作完成,摆出你们认为比较快的方案。(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5、汇报结果。

  6、和逐个通知比,分组通知如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组长在同时打)

  7、有没有最优的方案的呢?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最后汇报交流。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总人数:2、4、8、1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括、语言表达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每组同学开火车口算回答分数比较大小的'题。然后教师总结并做点评。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1.出示课件情境图:学校组织大扫除,五年三班的男生干了全部任务的,女同学干了全部任务的,清扫工作完成了吗?

  师:同学们,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大扫除,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五年三班的清扫工作到底有没有完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提问学生,并做适当的点评。)

  2.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线段图来展示一下。教师请同学上前展示给大家并做必要讲解。

  3.教师请同学根据题意口头列式并板书+ =1,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完成了呢?因为已经把整体的清扫任务看成单位“1"。

  4.请学生归纳分数加法的算法。

  三、拓展思维、积极探索

  1.师:谁能依据这个教学情境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女生比男生多干多少?因为这道题范围较小。)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女生比男生多干多少?"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算法。

  3.提问学生,按照学生的想法板书— =先总结分数减法的算法,再置疑:为什么不等于?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约分的重要性。

  4.最后由学生自己做综合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5.教师出典型题练习并对错误点加以重点讲解。

  6.留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第 6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具运用 “乌鸦喝水”,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3,d3和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3,1d3,1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的正方体,体积是1c3;棱长是1d的正方体,体积是1d3;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1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3,d3,3。

  第 7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学习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第 7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3或1d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 89,90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3.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

  2.揭示课题。

  (1)提问:猜猜今天我们研究什么?

  分数加减法

  (2)出示课题:分数加减法

  (3)提问:这些算式都一样吗? 你能给它们分类吗?哪一类比较好做?

  (4)补充课题:同分母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谁知道它们都等于怎么计算?这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出示课本第89页教学例题1。

  (1)课件呈现情境图。(见课本第89页)

  (2)提出问题。

  师:爸爸和妈妈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3)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a.你是怎么想的?

  b.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4)汇报探索结果。

  a.求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应该用加法。

  b.1/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c.课件显示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d.对于这样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5)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板书: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3.出示课本第90页教学例题2,课件呈现情境图。

  师:爸爸和妈妈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1)怎样列式

  (2)3/8和1/8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

  (3)独立完成计算过程

  (4)对于它们的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补充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5.自己随意找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组成一道加法算式或者减法算式,先计算再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和想法。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计算对吗?请把错的改正过来。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反馈方式: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意见,对有疑问的提出来,集体分析。

  2.神机妙算 对又巧。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3.解决问题我能行。

  小丽计划一天练习写30个毛笔字,实际上午完成了计

  划的十五分之七,下午完成了计划的十五分之十一,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反馈方式:学生分组作完后,指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4.提高练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课本P90做一做1、2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互动交流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 让学生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上写例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孩子们,五个重庆建设目标中的五个重庆指什么?(……)谁能告诉大家你眼中的森林重庆的模样?(……)

  森林重庆的建设,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身处闹市区也能观赏到自然的美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今天我也带你们走进一个城市森林公园。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看题。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知道什么是乔木?什么是灌木吗?

  乔木林和灌木林都是森林,那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板书)

  怎样列式:

  1/2+3/10-1/5

  还可以怎样列式?

  1/2-1/5+3/10,3/10-1/5+1/2

  会计算吗?选择第一个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方法一:

  1/2+3/10-1/5

  =5/10+3/10-2/10

  =6/10

  =3/5

  方法二:

  1/2+3/10-1/5

  =5/10+3/10-1/5

  =4/5-1/5

  =3/5

  回报交流。

  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从另两个算式中选一个计算。

  小结、过度。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后计算,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孩子们,知道吗,树木和花草可以清洁环境的空气,还可以保持水土。请看例2。(出示例2)

  2、教学例2

  学生看题后质疑。

  引思:题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交流

  方法一:

  1-(11/20+2/5)

  =1-(11/20+8/20)

  1-11/20-2/5

  =20/20-11/20-8/20

  方法二:

  =1-19/20

  =1/20

  对比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先算什么?

  孩子们,回头看一看这些数据,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这部分知识在书上第117~118页上,请看书并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方法、书写格式是什么?

  交流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计算时通分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书写格式递等式。

  三、练习巩固

  1、118页,做一做,分组完成。(先完成自己任务的可以做其他组的题)

  2、120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2、通过涂一涂、算一算、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师出示口算乘法

  师(阅读课本第55页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读:本节主要讲了( )除以( )的小数除法。(各自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

  二读:这一节以4/7÷2=为例,它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多少。(自己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

  三读:动手画一画,想一想,4/7÷2=和4/7÷3=分别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过程,你对分数除以整数有了怎样的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乘法,通过刚才的口算练习,发现大家对分数乘法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三、大组汇报,质疑问难

  我发现了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五、课堂检测

  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 )这个整数的( )。

  2、8/9÷4=8/9×( )=( )

  3、5/6÷2=5/6×( )=( )

  4、教材56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巩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材56页“练一练”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6、教材56页“练一练”第三题

  (设计这道题的主要目的是渗透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也是为后面用到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拓展提高:

  如果a是一个不为零的自然数,那么

  1/3÷a等于多少?

  1/ a÷3等于多少?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5-0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11-07

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1-06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