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

时间:2024-05-17 08:32:13 教案 投诉 投稿

高中政治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1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CC.两极格局,两强争霸B.美国一极独霸世界

  C.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D.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例2]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国纷纷谴责并携手打击各种恐怖活动。这表明( )

  ①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恐怖主义是和平的主要障碍③国际社会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④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日趋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A

  [例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和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①经济实力②国防实力③科技实力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高中政治教案2

  【内容标准】

  本课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三.4.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教育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2、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3、知识:掌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本项目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然后,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我们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从而进一步体会世界发展的趋势。

  第二个层次“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主要讲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三层内容:一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二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三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我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既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又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世界、国家发生的大事有一定的了解,比较关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但是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比较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还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理论上准确的阐述,还要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来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点】如何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设计理念】

  本着“遵循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的原则,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时事材料的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实践”的思维过程,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的感召下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并将这一情感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实现知识传授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综合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分析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既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案例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开拓学生视野,唤起其情感共鸣,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认识。

  3、问题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其主动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热点问题

  2、教师:

  (1)制作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

  (2)准备声像资料。

  (3)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和认知水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让世界充满爱》

高中政治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能结合材料或举例分析、说明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在对文化特点和差异的讨论、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人成长的意义,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并设置一些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讨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列举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或发生的文化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评论。借以说明,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围绕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两方面举例,也可以结合导入的内容直接切入。

  比如: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生活的久了,就会说一些北京话,言行举止不自觉地带有一种“我是首都人”的特有优越感。一些单位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说一说:文化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例说明。

  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交往方式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围绕几个不同和原因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还可以结合下面的事例简析。

  见面礼:(相似的还有宴客礼、送客礼、打招呼的方式等)

  材料一:西藏的“哈达文化”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因而哈达便早已成为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材料二:欧美的“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拥抱礼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于对方的右后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相贴,然后再向右倾而相抱,接着再做一次左倾相抱。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材料三:泰国的“合十礼”

  与泰国人交往,不要握手,双手在胸前合十即可。泰国人把“头部”视为神圣的部位,千万不能随便摸泰国人的头。还有,如坐着时不能跷二郎腿、不能用手指着对方、进泰国人家要脱鞋等小细节都要随时注意。

  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活动:秦俑被发掘以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现在,假如你是美术家、军事家、冶金家、社会学家……

  (美术家来了,他们庆幸秦俑的发现填补了秦代美术史的空白;军事来了,他们笑看吴钩,说秦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兵法、兵器和军阵,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和场景;冶金家来了,他们手握秦剑,感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高超;社会学家来了,他们站在排列有序的秦俑阵前,感慨秦朝的暴政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思考:不同的人为什么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不同的人知识、阅历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说一说:同学们能不能围绕这三个方面举些例子说明这种不同呢?

  让学生围绕不同的文化对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举例,教师适当引导和点题。

  介绍电影《刮痧》(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

  简介:电影《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恰恰是“刮痧”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了……

  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做些补充说明。如:

  (1)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是一种丑陋的蜥蜴。但在国人的眼中和传说中,龙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象征的是公正,正义和力量。

  (2)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3)中西方吹牛的差异

  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很少吹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更很少夸耀他的家乡出过什么人物。要吹就吹自己,吹得不加掩饰。有个美国人潇潇洒洒地告诉我他会说汉语,最后我才知道他只会说“你好”和“谢谢”,数数只能数到“6”,“7”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美国人直接吹自己,中国人含蓄婉转,绕着弯儿吹自己。看起来只是民族性格的不同,其实也与文化的不同颇有关系。美国社会注重个体生命,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要靠自己,夸耀自己家人和亲友如何了得没什么用处,况且美国人也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仰仗着什么背景什么人物才获得成功的。要找到好工作把握好机会就得推销自己,推销自己就常常是广告化的吹牛。中国社会是群体化社会,中国人特别注重血缘关系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个人与亲朋好友组成一张网。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P15材料并思考。

高中政治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能力目标: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

  和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涉及的2个概念: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在当代,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什么呢?

  学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利用手头资料,讨论出课文主要内容: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探究二:你是怎么看待当前的和平形势?(学生分组讨论)

  1、各小组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展开讨论,学习别人观点。

  教师:当今的和平形势仍然很严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探究三: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那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呢?

  二战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均为罕见。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强,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各国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知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世界多极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高中政治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本课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较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

  (通过对“两个修养”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生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展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对道德冲突时如何判断选择。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想道德价值。

  学生学法:自我阅读法、列举法、讨论法、归纳法等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启发思考

  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

  镜头一:教师节那天,家长给我送来了茶叶等礼品,我该不该收?

  镜头二:班里有位学生上课经常开小差,打瞌睡,成绩又差,是班里的后进生,我要不要放弃他?

  镜头三:家长多次打电话给我,希望周末给孩子补补课,并会支付一定的报酬,我该不该答应?

  教师:(过渡提问):请问同学们在校园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两难的事情?

  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道德冲突的事件。

  2、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3、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的思想冲突事件)

  镜头一: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要不要答应?

  镜头二:校园里散步,捡到一张饭卡,朋友说一起用此卡去超市消费,我内心有点矛盾。

  镜头三:中午食堂吃饭,队伍很长,排在前面的同学叫我插队在他前面,我该不该过去?

  教师:出示两幅漫画,指出走出校园,我们共同会面临冲突与选择:遇到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遇见小偷行窃,要不要管?

  学生:课堂探究一: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道德冲突?

  思考2:怎样解决类似的道德冲突,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归纳知识点一:这些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的原因: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层次不同。

  4、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归纳知识点二: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教师:(过渡)科学文化修养就是平常所讲的“才”,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我们所说的“德”。

  学生:小小辩论赛:当代社会“德”和“才”哪个更重要?

  探究活动:唇枪舌剑论“德”“才”(突破本课重点知识)

  学生展开辩论:正方观点——当今社会德比才重要

  反方观点——当今社会才比德重要

  教师:(点拨)大家在各自的立场上讲得都很有道理,德和才都很重要,所以有人就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才是“精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精品,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学生:朗读名人名言,懂得德与才的重要性。

  东汉哲学家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高中政治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识记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和对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影响、以及价格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消费选择有更清醒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使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决定和调整产量、开发新产品的。

  二、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幻灯片、常规。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决定价格的因素是价值,也知道价格会受到供求的影响,那价格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20xx年11月,广州的百佳和万佳两个超市发起价格战,消费者用8毛钱就可以买到一只烧鸡,低价引来抢购狂潮。同年12月,诺马特购物中心在羊城开业,标出:生菜1角钱一斤、鸡蛋1角钱一只、玉米1角钱一斤,……超低的生鲜市场再次引来抢购狂潮。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板书)

  一、 价格变动的影响(板书)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上涨

  1、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价格下降

  价格的变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消费的权力,他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购买,买什么商品。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比如,当超市的烧鸡、生鲜回升到原来的价格的时候,人们就不怎么购买了,而在当时,人们可是要排长队购买的啊。就好像是书本上第一个思考题,有些商品在旺季购买,有些在淡季购买就是由于价格的因素。市场上也是有“物美价廉”的商品,我们想想在什么时候就会有呢?(学生思考)在供过于求的时候,还有就是当个别生产者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时候。因此,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我们看书本的第二个练习题。思考应该怎样回答。(学生回答,)

  分析:“买涨不买落”的现象说明了除了价格的影响外,消费时还会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人们都想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当价格不断下降时,人们想等它再降价时再买;当价格上升的'时候,人们为了不要多花钱买同样的东西,就会抓紧购买。这些都说明价格变动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有特殊的情况存在,所以,书上是说“一般说来”,它不否定特殊情况。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我们回想一下,非典的时候,米价、盐价曾一度上涨,但是购买的人们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台风过后,肉类价格上升,也不见减少其购买量,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因为这是生活必需品,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即使价格上涨了,还是要购买的。相反,如果米价下降,人们也不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没有人会因为大米降价而一下子买几百斤回去。因此,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

  前两节课,我们讲的本田飞度如果由8万元降到4万元,购买的人就会多了;再比如手机,90年代的时候要几万元一台,现在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台,购买的人就多了;今年7、8月的时候,广州的空调降价,引来大量的人购买。但是如果这些商品的价格上升呢?大家必会持币观望,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才出手。可见,价格的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生活必须品

  2、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消费者对既定的商品的需求,除了受到该商品价格的影响外,还受到什么其他因素的影响?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替代品

  3、 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

  是的,还有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我们找出替代品的含义并找出它的重点。

  (学生思考,回答)

  替代品是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的两种商品。我们要注意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比如:由于今年的油价不断上升,一些城市就用较低价的乙醇汽油代替90#、93#的普通汽油,并且开发新能源汽车,用电动汽车代替烧油汽车。再比如,去广州,汽车和飞机就是替代品,湛江— 广州的汽车票是150元,如果机票降到140元,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打算坐汽车的人就会改乘飞机。这些现象说明替代品对需求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都说明替代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它的价格不变或是降价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它的替代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互补品是另外一种影响因素,请同学们找出它的概念并分析它与替代品的不同,并且思考P16的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

  替代品是满足消费者同一需要而不用同时使用的商品;互补品是共同满足需要,而且必须同时使用的两种商品,缺一种都不行。书本的题目说明汽车销量的增加导致汽油销量的增加,油价的上涨导致汽车销量的下降,因为两者是互补品。也就是说,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使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相反,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增加,引起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增加。

  以上我们知道了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它对于生产者来说,有说明影响呢?

  (二)、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板书)

  看书本P16和P17的两道思考题,思考为什么药农和高先生的结果不同。

  联系我们上节课讲的供求的图表(或是P17的图)来分析:当牛蒡的价格上涨,高于价值的时候,药农有利可图就会扩大生产,当种植的规模过大,供应远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这时药农就严重亏本。当狐皮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减产,当减产到一定规模时,供应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价格上升,高先生就赚钱了。由此可见,价格的变动会调节生产者的生产,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或是缩小生产规模。

  对于生产者来说,目的是赚钱,那就要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尽可能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大降价的空间,才具有打价格战的资本。我们思考一下:生产者怎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属于扩展性的题目,简单让学生了解。比如: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等)。

  价格影响着人们对商品的选择,每个企业都在价格方面费尽心思。但是价格是不是企业致胜的惟一“杀手锏”?消费者在追求低价的同时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考虑点?今年4月的安徽劣质奶粉造成的 “大头婴儿”事件被媒体曝光。这样的奶粉,即使价格再低,人们也不会购买,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什么是“使用价值”,我们找出来。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简单地说是商品的有用性。每种商品都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比如:棉衣可以御寒;食品可以充饥;书籍可以阅读;农药可以除虫……没有人会买没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要的。企业在追求低价的同时,必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做到“物美价廉”,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对路的商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1、调节生产(板书)2、提高劳动生产率(板书)3、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板书)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有关价格的影响问题,知道了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能判断替代品和互补品。

高中政治教案7

  探究目标(意图):

  1、培养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

  3、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4、展示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手段:

  1、搜集相关报刊、杂志。

  2、搜索网络资源。

  3、问卷调查。

  4、其他。

  探究过程(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便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高中政治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历史知识比较薄弱。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本教学设计运用了相对基础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Ⅰ【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Ⅱ【学习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处从三层论证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如,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什么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谁创造的?这说明了什么?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什么过程中创造的?说明了什么?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根据学生的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分如下三层次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Ⅲ【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高中政治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能力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学生对社会历史的的看法从一般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客观辩证地去分析历史,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哲学并不脱离时代,使学生关注哲学,关注时代和现实,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难点】

  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直接性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前面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唯心主义和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真正的哲学,学习时代精神的精华。顺势引入本节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活动一:材料分析

  教师展示百家争鸣的相关材料: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天下纷争,是一个纷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开放和不可思议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学术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播而言,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如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在这个时代,铁器、农具大面积使用和推广,同时私田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阶级矛盾尖锐,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因而各个阶级或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哲学思想纷纷呈现,百家争鸣。

  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体现了经济、政治、哲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后老师进行总结: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同时一定的文化又反映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活动二:问题探究

  教师询问学生: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是不是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呢?是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被称为是真正的哲学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哲学也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教师展示材料: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化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提问:结合所给材料分析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学生分析材料后进行总结: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社会变革的先导

  活动三:案例分析

  教师提问:真正的哲学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展示材料一: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材料二: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是唯物论者,又是战斗的无神论者。启蒙思想家有力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机器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吹响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结合这两则材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体现了真正的哲学具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3.哲学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明是如何体现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哲学是时代的总结和升华,以及哲学有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搜集相关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高中政治教案10

  一、教学理念

  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追求教学的真实性,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收入分配公平和效率的含义,理解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教学难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20xx恒大亚冠赛进球集锦)。

  (提问)是什么造就了恒大如此的成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教练、团队、外援、金钱……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聚焦到我们经济生活来看,其成功确实也离不开金钱这个激励因素。也就是奖金,怎么分,才能激励球员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究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问题,聚焦到一支球队,我们一同探讨恒大成功的秘诀。

  【设计意图】选用恒大亚冠登顶的事例,一是因为材料新,具有较强的话题色彩;二是具有生活气息,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三是音频和影像资料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感,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四是为后面的知识起到开篇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与课堂活动

  (过渡)恒大的分配方案究竟是怎样的呢?以恒大首场胜利为例,奖金1400万,如何分配才能体现公平?这里有两种方案,大家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案能不能体现公平?为什么?(时间1分钟)

  (PPT展示)方案l:平分奖金方案

  2:进球者80%,其他人20%,不上场0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

  讨论结束,学生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总结:公平≠平均,公平≠过于悬殊,那公平是什么?实情究竟如何,是否与我们大家所想一致?我们来揭晓答案.

  (PPT展示)恒大亚冠首场(广州恒大一全北现代)奖金分配方案,最高者103.27万,最低者93.27万,不上场的替补球员人均6万。

  (提问)这种分配方案,好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就是说,公平不是平均,是有差距,公平不是差距悬殊,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此,由一支球队管窥一个国家,由恒大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大家看课本60页。

高中政治教案11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难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单元里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我们也知道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呢现在就先让我们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什么是物质

  探究一:

  (1)请看书P9最后一段,判断下面哪些是属于物质

  空气、小狗、信念、青蛙、树木、精神

  (2)物质有何特性

  知识点一: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学生找主干:物质是客观实在。

  注意: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我们说物质具有客观性。

  ②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们说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吗

  通过动物的例子来说明: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是它们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动物就是对它们共性的概括。这里的“动物”就是物质,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因此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注意: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世界是物质的

  老师: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要验证世界是物质的,就要分别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才行。

  探究二:著名诗人屈原在其诗篇《天问》中对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进行了诘问,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柳宗元在《天对》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他认为,昼夜交替,万物从蒙昧状态变化发展,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存在着“元气”的缘故。表现除了其对宇宙本质的天才般的认识。

  思考:

  (1)宇宙是神创造的吗

  (2)结合材料,柳宗元天才在哪里同时他的观点有何局限性

高中政治教案12

  一、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x课是接着第x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中政治教案13

  【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异彩纷呈,交相辉映”、“透视文化的多样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个小标题。

  其中“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明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道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明确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2、能力目标: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能自主搜集材料、加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使他们有浓厚的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20xx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已经有2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定参加,到时世博会将会成为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宴,充分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这节课学习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探究:看课本28—29页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体育运动项目,欧美国家流行击剑,韩国盛行跆拳道,中国人爱好武术,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建筑,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老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课本上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老师: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民族节日是不一样的。

  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学生:圣诞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问题: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由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时间、由来、习俗三方面比较)

  学生:时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圣诞节从阳历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

  起源: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风俗:春节: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吃水饺、除夕守岁、拜年磕头、压岁钱、上坟拜祖宗、逛庙会、赶年集等。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唱圣诞歌,吃圣诞大餐,送圣诞礼物。

  老师: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学生: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

  老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学生: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

  探究:看课本30页虚线框材料。

  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丽江古城:古朴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奇特、神秘;阿布辛拜勒神庙:雄伟、神奇。

  老师: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问题: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长城、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

  老师: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思考: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它们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学生:(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保护世界的文化遗产。学生阅读课本30页“相关链接”。了解世界遗产分哪三类。

  透视文化多样性

  过渡:上面我们列举了很多事例,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下面大家阅读课本31页,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学生: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老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同点,世界文化是相通的。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举例,美国电影带有美利坚民族的文化特征,但我们中国人能够看懂,并且看的津津有味。(文化是相通的)中国的民歌《茉莉花》带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外国人也能听懂,听的时候也感觉非常优美动听。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所特有的,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老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尊重文化多样性

  探究:课本32页虚线框,思考以下问题。

  (1)三届奥运会会徽是不同的,你能解释一下它们的象征意义吗?(会徽中的图案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27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运动员手中燃烧的圣火,由悉尼歌剧院经典的屋顶造型演化而成。澳洲土著人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的回力标上。

  学生:28届,在古代奥运会上,橄榄花环是颁发给冠军的奖品。橄榄树还是雅典市的市树。而会徽所使用的蓝、白两种颜色在拥有蓝色大海,白色建筑在希腊是最常见的颜色。

  学生:29届,印章和书法的组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2)三届奥运会会徽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和宣传,北京奥运会会徽被世界各国人民认识、理解和接受,这有什么意义?(对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学生:有利于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学生阅读课本32-33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学生:(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国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老师:解释费孝通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板书设计】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民族节日

  2、文化遗产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含义

  2、意义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

  2、怎样

  备课资料

  比较熟悉和应当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刘三姐歌谣、阿诗玛、江格尔、格萨尔等;

  2、民间音乐:兴国山歌、花儿、聊斋俚曲、川江号子、古琴艺术、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唢呐艺术、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江南丝竹、五台山佛乐、武当山宫观道乐等;

  3、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龙舞、狮舞、高跷、安塞腰鼓、苗族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傣族孔雀舞等;

  4、传统戏剧:昆曲、川剧、湘剧、秦腔、晋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豫剧、越调、京剧、徽剧、汉剧、粤剧、桂剧、石家庄丝弦、闽剧、评剧、武安平调落子、越剧、沪剧、苏剧、扬剧、楚剧、黄梅戏、曲剧、藏戏、壮剧、皮影戏、木偶戏等;

  5、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京东大鼓、陕北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东北二人转、凤阳花鼓、山东快书等;

  6、杂技与竞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蒙古族搏克、蹴鞠等;

  7、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剪纸、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象牙雕刻、夜光杯雕、金石篆刻、曲阳石雕、乐清黄杨木雕、泥塑、塔尔寺酥油花等;

  8、传统手工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壮族织锦技艺、苗族蜡染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

  9、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

  xx、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都江堰放水节、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孔大典、妈祖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大禹祭典、祭敖包、那达慕、秦淮灯会、泰山石敢当习俗、民间社火、安国药市、楹联习俗、惠安女服饰、苗族服饰、回族服饰、瑶族服饰、农历二十四节气等。

  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老师:刚才提到长城,长城这个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还是属于世界的?

  学生:长城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世界。

  探究:

  辨析: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文化应该趋向统一,而不应再保留什么多样性。

  问题: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不对。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世界文化必然呈现多样性。世界因不同而精彩。

  老师:保持文化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

  问题:你能否再举个例子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语言文字、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流行歌曲、民族舞蹈、风俗习惯等。

高中政治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流通手段的含义。

  2、明确商品流通的概念及过程。

  3、理解商品生产者要如何才能生存和发展。

  【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商品交换的两个阶段中货币所起的作用,提升分析事物的能力。

  2、在分析商品流通过程中,提升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意识,正确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

  【难点】

  正确理解商品生产者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的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进行辨识,如美元、英镑、泰铢、港币、人民币等,同时补充20xx年瑞士的Ticino州政府表示:将发行自己本地的数字货币的新闻。说明不管货币的形式如何,它在各国的经济生活中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借机复习商场中商品的标价是货币在执行何种职能,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引导,除了价值尺度的职能还有另一基本职能——流通手段,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流通手段

  活动一:观看视频,内容为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周滢将自家的地卖出去后获得钱之后去与棉农订购棉花,后与制作布匹商进行交易进而去订购下一年棉花的片段。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

  1、视频中哪个部分是买的环节,哪个是卖的阶段?

  2、货币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作流通手段。

  活动二:让学生继续列举现实生活中货币起流通手段这一职能的例子。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更明确经济就在身边。

  (二)商品流通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何谓商品流通,并思考商品流通与流通职能的区别。师生总结:流通手段强调的`是在商品交换中货币的职能作用是什么。而商品流通是从交换方式上进行定义,它对应的概念是物物交换这种交换方式,物物交换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商品——货币——商品”。在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三)商品生产者的生存与发展要求

  活动:小组讨论。

  老师提问:物物交换有不便之处,但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案例分析:小明在放学回家后感觉很口渴就进了小区门口小卖部,看到矿泉水2块一瓶,由于特别渴,他就打开喝了一口走到交钱处才发现没带钱,只好跟店主说半小时后从家里拿钱给店主。店主答应了。请问案例中的2块钱以及小明半小时后才来给钱,这个时候的钱分别体现的是什么职能。

  学生回答: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老师小结:今天主要学了货币的流通手段,明确了商品流通与其的区别,并了解了商品生产者要生存与发展该如何去做。

  作业: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知识,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其必要性是什么,下节课谈自己的观点。

高中政治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

  2.学会运用哲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

  3.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哲学”其实并不脱离时代,真正的哲学恰恰是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

  【难点】

  树学会运用哲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名人名言: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

  教师提问: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活动:资料分析

  多媒体展示资料。

  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学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和精神独裁,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它培养了人们面向现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唤起了人们积极进取的`创造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活动:想一想

  多媒体展示资料: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又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思想上摆脱了16、17世纪的神学不彻底性,提出了彻底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并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展开了对封建制度的猛烈攻击。启蒙思想武装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问题:这则材料展示了哲学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有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有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有新兴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也有新兴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地位、政治态度不同,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如何建立封建制度、如何对待各国的变法和改革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思想繁荣局面。

  材料二:18世纪的法国为世界所瞩目,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出现了一大批为世人所景仰的启蒙大师。他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正是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材料三: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

  请用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答:(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我国的战国时期与18世纪的法国分别出现了百家争鸣与启蒙运动,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时代社会变革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法国和德国的哲学思想,动员和发动了群众,打击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对社会变革起了先导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作业:观点辨析: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学生分成正反方,准备论据,下节课展开辩论。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教案03-02

高中政治教师教案优秀11-07

高中政治试讲万能教案模板优秀12-11

高中政治考试反思10-06

高中政治考试反思08-31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04-17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09-29

高中政治考试反思通用10-31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