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拿来主义》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拿来主义》的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
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
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费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
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送去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
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
学生默读第8段,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
《拿来主义》的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八课的一篇精讲课文,它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个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屏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
2、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4、学习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难点:
1、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导学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找到的'问题,老师进行整和,找出有价值的和普遍有困难的问题,比如说:拿来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指代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组讨论法
针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和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限时作业,然后让小组代表起来发言,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个人钻研和小组切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归纳法
针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这一重点,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具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录音机、教学磁带来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打算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如《社戏》、《祝福》等,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交流他们所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故事,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有训练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读,有利于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可以采用多形式读书法,如: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
通过问题导学法,我们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掌握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始终不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针对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我采用小老师授课法,通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义、字音,锻炼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训练
1、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篇读后感
这两项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在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让他对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七、作业
将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做完
《拿来主义》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看到鲁迅,很多同学望而生畏,语文有三怕。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看上去很难,都上升到主义了吗。
实际上,我们不必害怕,鲁迅杂文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形神兼备,不光深刻,还很形象,你看,“拿来”就很形象。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前者说的是鲁迅写杂文的态度,针砭社会痼疾弊端常常一针见血;后者说的是鲁迅写作杂文的手段,所谓“常取类型”,就是对论说对象的特征做高度概括,进行分类,再把这一特征转化为典型的形象,议论出来,从而达到让读者深刻认识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这一特点。
二、分析文章内容,体会鲁迅杂文特点。
1.作者鼓吹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痼疾弊端,面对众多的痼弊,作者高度抽象概括为几类?或者说除了作者倡导“拿来主义”,还有哪些其它的“主义”?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2.对这几种“主义”,作者是怎样形象化的议论的呢?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丧权辱国
(1)能做到吗?不去,不来?
——不能,枪炮打破大门,碰了一串钉子,丧权辱国。
(2)闭关主义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送去,送来。(自己不能不去,别人也不会不来)
——这是闭关主义导致的必然结果,作者第一句话就点中了问题的要害,这就是不留情面,一针见血。
送去主义:捧,几张,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文化贫乏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物产贫乏
(1)一生读(别的且不说罢……),他生思考:那句是很形象的议论。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诚惶诚恐地“捧”,描摹丑态;古画和新画加起来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过去”,太可怜了,太寒酸了,这就暗示出中国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没什么能够代表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了,文化何其贫乏。
(2)第一段还有哪句也体现了这种文化上的贫乏?
快到没什么可送的地步了,只好“活人替代了古董,把国粹拿出来,我敢说,也可以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四大发明,长城,京剧,脸谱,针灸,秧歌……)
(3)送去的只是学艺上的东西吗?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别的且不说吧”,有没有说别的?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物产贫乏
这就是鲁迅说话的艺术,我且不说他上课睡觉,下课胡闹,我单说他不交作业……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完全国货”的东西——经济损失,精神颓靡
(1)在这里,鲁迅辨析了几个词语,他是这样写的: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我朝你抛来一样东西,我抛给你一样东西)
“抛来”表示趋向,“抛给”表示目的`,就是要给你,这一定是别有企图的。
(2)“抛给”了什么?有何危害?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经济损失,精神颓靡
3.至此,鲁迅对社会种种痼弊概括完毕,所以接下来一句话,提出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倡导对外来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
4.对于拿来主义,鲁迅是怎样高度概括,形象化的议论出来的呢?
拿来主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恐惧
混蛋: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
废物: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全盘接受
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1)生读第8节,他生思考。这里写了什么?
对待外来文化的几种错误态度,这个问题很大,要对此做一番分析批判,要花多少字?而鲁迅先生只是画了一所大宅子和三个人,就说清楚了。
(2)怎样“拿来”,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
外来文化中也就是大宅子里有哪些东西?——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作者提出了什么主张?——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先后顺序)
——这样,主人才是新主人,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三、小结
这就是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他总是能高度抽象概括出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然后把它情景化,故事化,漫画化,形象的议论出来。正是因为此,他的文章才那样深刻锐利,让我们警醒。据统计,从我们开始奉行鲁迅的“拿来主义”以来,中国共翻译了十万多册西方书籍,而西方翻译中国的书籍只有一千多本,两者相差100倍,这就是鲁迅杂文的价值。
四、再读体会。
五、延伸。
本文已发表七十多年,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有没有过时?请分析阐述。
六、作业。
对待外来文化如何“拿来”,作者是怎样高度归纳概括并形象化地议论出来的呢?请分析阐述。
《拿来主义》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辅助手段:用Author?/FONT>ware、Photo?/FONT>shop和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在多媒体课室通过PowerPoint演示(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通读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结构内容比较熟悉,并初步思考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分析因果论证的方法。
方式:提出思考练习题,学生自己阅读、预习、解答问题为主,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FONT>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2段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是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FONT>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七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八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九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种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提问分析全文结构。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答案。
问题:什么是“送去主义”?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提问解答问题。
带着问题阅读5、6、7自然段。
问题:“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分析“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总结分析三种主义,讲解先破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重点)
小结第一课时内容,提出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思考第三题。
2)预习后面的课文,思考比喻论证的运用。
板书设计:
破棗送去: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祸害
立棗拿来:主动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因果论证)
第二课时
总:复习巩固上一课时学习的因果论证方法,继续学习比喻论证的运用。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学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妙处。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分析课文字词运用的精彩之处,总结全文。
方式:通过多媒体演示,形象生动地说明比喻的用法,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1、总结上一课时内容。
2、听第8自然段课文朗读录音并看动画。(演示课件1)
3、提问并分析比喻的用法。(演示课件2)
4、分析比喻论证。
5、分析第9自然段,进一步深入分析比喻论证。
6、分析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
7、解决课后习题。
8、结束课文学习。
《拿来主义》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下面几个句子,是否只谈文化遗产问题?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三)本文论证艺术有什么特点?
分析: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本文的论证特点就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鲁迅在解释什么是“送去主义”时,所举的三件事如何理解?
分析:在这一段里,鲁迅先用“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撇开国民党反动政府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卖国行径,然后用“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带出三件事。这三件事是用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没有人……说道:拿来”的。对送古董到巴黎展览,鲁迅说了句“不知后事如何”,未加评论;对到西欧举行中国画展,鲁迅只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鼓吹的“发扬国光”;对梅兰芳到苏联演出,鲁迅只是斥责“催进‘象征主义’”的胡说。所以,对展览和演出本身以及有关的人,似不宜乱戴卖国主义帽子。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文章背景。
要点:
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问题:
①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②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
提示:
①第5段是过渡段。“我在这里……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小结前文;“我只想鼓吹……‘拿来主义’”一句,开启下文,引出文章的中心议题。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拿来主义》的教案6
教材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
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
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
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
生: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
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
3、 哪几个段阐述“怎样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第8、9自然段。“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关键
合并同类
二、:对比分析,学习论证——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 提出问题:请你速读第一部分,尝试用一句话阐述,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拿来
对于这个问题,未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2、 抛出第2个问题:在阐述拿来主义之时,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主义这几个主义的主体是谁,各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
默读文章,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主义
主体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3、 文章主体是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还要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
明确手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形成对比,作下铺垫。
(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都有害于中国文化,甚至导致误国亡国,所以要拿来。)
三、 还原比较,揣摩喻证——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1、 齐读第8、9段。
2、 还原。将比喻论证还原为抽象的平实的道理。
(设计说明
①还原目的:一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明白比喻论证中阐述的道理,二是领略比喻论证的妙处。
②知识基础:学生学过《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对“比喻论证”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③基本方法:教师引导示范后,小组讨论完成。)
3、对比。
还原后大致如:有人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不敢接触、不敢选择,这样的人是懦弱无能的;有人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样的人是昏头昏脑的;而有的.人却全部接受,崇洋媚外,这样的人是废物一个,“拿来主义”是全不这样的。
他先是占有,然后挑选。对于……
比较后明确: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寻味,使读者为之折服。
4、创新。
尝试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请学生作评委,评出“创意奖”。
抛砖引玉:也可将“对待文化遗产”用“使用大河里的水”来打比方
……
5、 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下列观点:对外开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乘虚而入。
抛砖引玉:给窗户装纱窗
给电脑装防火墙。
……
四、 “拿来”精华,延伸拓展。
思考:现代社会“拿来主义”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试举一例说明“拿来主义”在个人生活、国家事务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拿来主义》的教案7
【设计说明】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语文教学界一直没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我们打算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
【教学方法】
所谓问题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学是否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因此,教学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让阅读、理解在学生个人阅读分析与同伴讨论活动中完成
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也可以由学生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反对独白式的分析、讲授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学过程】
一、全文总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通读全文,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拿来主义就是主张拿来,对吗?
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二、送去的表现
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既送又拿
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
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人拿来,甚至还没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3.我们现在也在把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在实行送去主义?为什么?
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民国时期是只送出去,没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
4.第1段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
三、送去的危害
1.你能从文章的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
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送去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的?明确: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在自诩丰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热无穷只给不取;中国是地大物博,单煤就能供全世界几百年用在结果上尼采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中国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送的东西,只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四、拿来的主张
拿来的主张作者是分两个层次来阐明的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1.作者是怎样阐明什么是拿来的`?明确:文章分两个层次来阐明先是从反面说什么不是拿来,即第6段;然后从正面说什么是拿来,即第7段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发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具体、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占?
明确:对如何占,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挑选?
明确: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五、拿来的意义
1.第10段是怎样总结上文的?
明确:第10段作者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8段如何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应第9段如何挑选2.作者是怎样阐明拿来的意义的?
明确:拿来的意义是从正反两面指出的: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实行拿来的人什么条件?
明确:作者在第10段的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辨别,不自私。
六、总结全文结构
陶建老师的《拿来主义》(鲁迅)教学设计,印象深刻的如下几点:
其一、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解读文章犹如解剖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教学一篇文章却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淹没教学重点,各篇教学无所侧重,这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该教学设计从文章思路入手,不枝不蔓,一以贯之,层层剥笋。
其二、提纲挈领而不失精微论说文以逻辑力量见长,教学上提纲挈领容易做到,而往往疏于深究精微之处在这方面这个教学设计引人瞩目之处,例如:你能从文章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例证不仅说明当局实行送去主义,例证本身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可谓精到。其三、板书设计复现了文章思路,浓缩了文章内容目前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媒体手段的使用,传统板书日受冷落,教学基本功缺失像这么缜密的板书设计已经不常见了岂不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水准当然,这个板书设计再简约一些就更好了。
《拿来主义》的教案8
【教材分析】
提及杂文,就不得不提及鲁迅先生,杂文自古有之,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拿来主义》便是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如何将这篇极具说理性和文学性的杂文,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呢?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分析,我们应该设定课堂教学时的问题学习小目标: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分析推理过程,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
问题一: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究竟“拿”的是什么?也就是“大宅子”的喻义。不少人认为是指文化遗产,但根据时代背景来思考,不仅如此,它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技术等。这样一来,“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就更为深广了。
问题二:主要分析的是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和推理过程。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学生将“拿来主义”运用于实践,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的】
1、了解杂文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论证推理过程。
4、联系实际,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积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
2、把握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
1、请问老师所讲的作家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确立学习目标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设疑: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读了标题后你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
需要解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从标题中可以明确本文是主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整体感知文本
思考:
1、“拿来主义”的观点是由哪段提出的?
2、“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3、哪些段落写“拿来主义”?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四、深入探究文本
(一)关于“拿来主义”(第8、9段)
1、“大宅子”指的是什么?我们首先应该怎样对待它?
2、对于“大宅子”,我们不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哪些?
3、进了“大宅子”,我们应要有“辨别,不自私”,要想想“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4、针对以上不同的事物,我们要怎样“拿”?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关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1——7段)
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1、文章哪些段落是写“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作者分为几层批判了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的?
3、本文重点是写“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关于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和意义(第10段)
学生读文章,明确:
敢于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有的胆识和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教师总结
(一)梳理文本思路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欣赏写作艺术、论证方法
六、拓展训练
1、你认为鲁迅先生反对“送去”吗?
2、谈谈你对“创新必须则旧”的理解。
3、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和“拿来”?
七、布置作业
围绕如何看待“韩流”或“抵制日货”、“中国本土节日和洋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字片段。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锁国
送去主义——卖国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拿来主义——创新孱头——不敢接受
错误态度昏蛋——全盘否定形象刻画(破)
大宅子废物——全盘接受
占有
正确态度鱼翅(精华)——接受
挑选(精华、糟粕兼有)——扬弃
烟枪烟灯(无价值可保存)——适当保存
姨太太(糟粕)——抛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立)
【教学反思】
一课时教学这篇杂文,容量较大,因为学生事先预习,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加上本文形象性较强,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学中学生兴趣较高,从课后反馈看,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问题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这篇文章作为议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但论述结构相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思路较为清晰,也好把握。但对于“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学生因为时代隔阂,较难理解其危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举现实实例予以佐证,帮助学生理解。
《拿来主义》的教案9
执教:xx市xx中学校 刘xx
点评:xx市xxx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xx
一、点击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问题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问题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问题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问题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问题8: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问题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问题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问题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问题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问题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问题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习题——(多媒体展示)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问题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2、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点评】 排除法,巧理思路;小练习,一箭双雕
(一)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课堂小练习,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让学生深入体会并初步学会使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二是深入领会“拿来主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拿来主义》的教案10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拿来主义》的教案1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孱头( )
蹩进( )糟粕( )吝啬( )国粹( )徘徊( )
故弄玄虚(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自栩( )陷井( )
针贬时弊(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骂( )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高考满分作文)
2、请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为题目拟写议论文提纲。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学会用本文相关的重要论证方法写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题写作。
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则意义不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认可的观点并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认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拿来主义》的教案12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与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拿来主义》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wai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的教案14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学习本文如何提出论点以及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生动形象说理的特点;
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
1、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说理的特点;
2、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其中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涉及对待外来事物和外国文化时,常常援引其中精彩的论述,可见这篇文章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流传了近70年的名篇。
二、学习课文
〔一〕作家作品
我们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白莽作<孩儿塔>序》,还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作品有了些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屏幕〕
〔二〕写作背景
我们经常说“好文章都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的〞,例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是“‘安史之乱’的一面镜子〞;还有法国的巴尔扎克,恩格斯评价他:“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历史。〞可见,一部好的作品总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作《拿来主义》呢?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呢?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得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鲁迅先生的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熟悉课文,整理把握。
文章一共10个自然段,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学生发言交流,最后看屏幕归纳〕
1、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一味奉行“送去主义〞的可耻行为
2、没有人在“送去〞之后提倡“拿来〞
3、一味“送出去〞的危害
4、不要把“抛给〞误解为“抛来〞
5、正面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
6、“拿来〞与“送来〞截然不同。
7、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8、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
9、“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10、总结全文
〔四〕分析文章,深入理解
本文是篇杂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既然是议论文,就要提出中心论点,看结构提纲,想一想,是哪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五段〕
我们平时常说,写议论文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那么作为大师级的作家鲁迅为什么偏偏不这样做呢?前面四段的议论对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什么作用?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2两段,其余同学思考〔屏幕〕:作者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它们与“拿来主义〞的提出有什么关系?
分析:首先来看“闭关主义〞。课文注释写得很清楚,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想想它的本质是什么?〔自高自大,以老大哥自居,以文明古国自居〕〔屏幕〕
那么“送去主义〞又是什么含义呢?先来看三个“送去主义〞的实例:〔1〕送古董;〔2〕送国画;〔3〕送京剧〔看屏幕〕
问:国民党政府“送去〞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国宝,或成为“国粹〞〕
问:一味地将这些“国粹〞送到国外去,请你们剖析一下这是什么心理?〔以此来夸耀中国古老的文明,是自我夸耀的心理〕〔屏幕〕
※由此可见,“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虽然表面看来似乎不同,但它们的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妄自尊大。〔屏幕〕
2、揭示了“送去主义〞的思想实质,还不能马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因为作者还要进一步让人们看清“送去主义〞究竟有什么危害,这就是文章的第3、4段。
全体朗读第3、4段,边读边思考〔屏幕〕:〔1〕“送去主义〞究竟有什么危害?〔2〕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朗读以后,先让学生讨论,随后交流发言,再看屏幕边分析〕
分析:A、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其结果是“发了疯〞。
B、有人认为中国煤的储藏极为丰富,其结果是“子孙磕头贺喜,讨一点残
羹冷炙作奖赏〞。
问:由此推出:一味“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是什么?〔屏幕〕
〔子孙越来越穷,受凌辱,沦为乞丐,亡国奴〕
明确:这种由A、B推出C的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类比是一种推理法,由两类事物某些相似特征推出其他特征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作者作这样的类比,目的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弊病和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4段:进一步说明帝国主义的这种奖赏是“抛给〞〔送来〕的东西,它有别于“抛来〞的东西——暗指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是有目的地腐化中国人民。
3、第5段:在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作者就从正面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文章的论点〕
4、第6段: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青年对外国的东西产生恐惧心理。正是因为“拿来〞与“送来〞截然不同〔屏幕〕
小结第1—6段:作者围绕“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在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写法。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解决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将重点讨论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教案】相关文章:
拿来主义教案01-19
《拿来主义》教案06-23
拿来主义教案07-29
《拿来主义》的教案范文10-10
拿来主义教案15篇01-22
《拿来主义》教案15篇02-28
《拿来主义》教案(15篇)03-13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案优秀12-19
拿来主义教案(15篇)03-12
拿来主义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