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P54例3及练习十二第4、5、6、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 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 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 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 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点: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并能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阅读理解例3(1)完成下面的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阅读理解例3(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用S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a表示边长,试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周长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用S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试写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周长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3、师引导思考:在叙述时有什么感受?
(比较麻烦,有时表达不清楚。)
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怎样能变简单些?
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5.揭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乘号的简写。
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学习,再进行交流汇报。
明确: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如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2.引导观察比较: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不同?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启发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质疑: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正方形的形状,问:这是什么?(正方形)
让学生先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长×边长;周长=长×4。
引导: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然后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
S= a2 C=4a
2.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对平方的表示不理解)
明确:S=a·a可以写成a2,表示2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 a2。
出示:32,b2,52,指名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表示什么意思。
(32读作3的.平方,表示2个3相乘,等于9;b2读作b平方,表示2个b乘;52读作5的平方,表示2个5相乘,等于25。)
出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
引导学生先说出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再计算: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是S=a2,当a=6时,S=62=6×6=36(平方厘米)。
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是C=4a,当a=6时,C=4×6=24(厘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分析信息,说一说”今天卖出多少个足球“怎么表示?(48+m)
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第(2)、(3)小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此题有两个容易迷惑学生的地方:a2、62及6×2、a×2。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平方“与”2倍“:a2表示2个a相乘,即a×a;2a表示2个a相加,即a+a。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归纳: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3.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n相乘。
4.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二第5题、第10题,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a×b=b×a,可以写成a·b=b·n或ab=ba。
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生1边演示)生2边汇报: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注明: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画虚线表示。)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销售汇报: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
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让学生齐读公式)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板书)
4、介绍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
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举起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注明:“4.8分米”是边提问边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生:3×4÷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5÷2呢?
生:因为2.5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高。
师:如果与2.5分米对应的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板书)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口到人民路口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 教学重、难点:(1)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师:黎明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黎明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把掌声送给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师:(课件显示X=150的)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100+X=250 100+X-100=250-100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师: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验算:方程的左边=6+3=9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 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交流,指生说,然后课件演示。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做一做:
身高问题
小明去年的身高+比去年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小明今年的身高-小明去年的身高=8cm
小明今年的身高-8cm=小明去年的身高
小红高165cm,比小华高10cm,小华高多少cm?
我们用桶接水接了30分钟水,一共接了1.8KG,每分钟接水多少克?
三、巩固应用
1、填空。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 )。
(3)比x多5的数是10。列方程为( )
(4)8与x的和是56。方程为( )
(5)比x少1.06的数是21.5。列方程为( )。
2、你能说出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吗?
X+19=21 x-24=15
5x=10 x÷2=4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比x多3的数。
(2).X的1.5倍。
(3).每枝铅笔x元,买30枝铅笔需要多少钱?
(4).小明13岁,比小红小x岁,小红多少岁?
4、练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四、拓展延伸。
1、挑战501 -- 502
五年级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是34人,比参加文艺小组的人数的2倍少6人,参加文艺小组人数有多少人?(写出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
(指名王欣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王欣同学做对了吗?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几?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6,使方程左边只剩2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
王欣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3 、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4、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通过今天的学 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解方程例1:书本图X+3=9验算:X-2=15解:X+3-3 =9-3方程左边= 6+3=9解:X-2+2=15+2 X=6方程右边= 9 X=17方程左边=方程右边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 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 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例3和“做一做”之后,在让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有序地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的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叙述或填写法则的关键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条文,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作用,获得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的体会和理解,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④突破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例4教学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所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内容
(一)小数乘整数
1.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
为什么要结合具体量呢?一方面,因为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可以利用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另一方面,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教材这里呈现来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重点要说明的是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是把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来计算。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然后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2.例2:脱离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
有了例1的感性经验,这里脱离具体量,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教材通过图示呈现转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来转化的过程中是说扩大到它的多少倍,缩小到它的多少分之一。本次教材修订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是利用乘几除以几进行说明,到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中说明:乘几就是扩大到它的几倍,除以几就是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因此,教材这里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转化时,采用的是用乘几除以几的方式。当然老师教学中也可以用扩大缩小来说明。)
最后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这里的“0”可去掉。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然后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1)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2)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3)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二)小数乘小数
1.例3:小数乘小数。
有了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在“做一做”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总结计算法则作准备。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2.4×0.8,再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它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2.4×0.8”的算理。
2.总结计算法则。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概括总结出计算法则。
这是教材新的变化,在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文本,让学生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算法。
3.例4:难点问题。
教学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难点问题。利用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这样,通过循序渐近的方式让学生扎实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
例1,结合具体量,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感受其转化的合理性。
例2,脱离具体量,引导学生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转化为整数乘法。
例3,教学小数乘小数,同样是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结合做一做的练习观察,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4,突破小数乘法的难点问题。
层层递进,各有重点,让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4.例5:小数倍。
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有趣情境引出,使学生知道利用小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并且领会有时 “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再计算。
接下来,由检验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不作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三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三是观察法,借助前面的学习经验,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7.28是错的。这里学生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时,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教材对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三)积的近似值
1.例6:取积的近似值。
创设一个“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本例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自主求积的近似数作好准备。
(四)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推广。
原来安排有例题专门教学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来说明运算顺序。事实上,运算顺序跟数域无关,不管是整数也好,小数也好,包括后面学习的分数,运算顺序都是一样的。所以,教材这里直接说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一样,让学生直接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材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分两个层次编排:
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
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例7: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一方面,让学生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运算的简便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教学中,注意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整数计算中学生已有了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类推。同时注意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因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有正方两个方面,学生容易出错。如,练习第4题“1.5×105”和“1.2×2.5+0.8×2.5”都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1.5×105”是乘法分配律正向应用,而在“1.2×2.5+0.8×2.5”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五)解决问题
教材新增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另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例8:估算。
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通过适合的问题背景,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中注意两点:一是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当信息和数据比较多时,借助表格来整理,可以使信息和数据更清晰、直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二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体会估算的不同策略。让学生根据数据和问题灵活选择算法,像这类够不够的问题,可以用估算解决。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比如,第一个问题,是通过把钱数估大,发现都不超过100元来判断够的。第二个问题,是通过把钱数估小,发现都已经超过100元来判断不够的。
2.例9: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这里要解决“要付多少钱”,就必须知道行驶里程和收费标准。而收费标准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分段计费;一是3千米以上,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也就是按“进一法”取整数)。教学时,可以采用摘录条件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下图)。同时,分段计费的问题就是分段函数的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思想和函数思想。如填好价格表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的联系及它的变化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图示进一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特点。需要注意地是,画图时不能直接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因为行驶的里程数要取整数来计算。
五、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如,例2教学“0.72×5”时,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积与因数的关系出发,强调转化的思想、方法。如,例3教学“2.4×0.8”时,应引导学生说出将因数2.4和0.8转化成整数,因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相应的积192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所以要缩小到原来的,也就是1.9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会正确表述,能正确计算。
3.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教材重视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自主总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时,要特别突出两点。一是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二是小数点的处理,也就是利用因数和积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 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做一做(1)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 (课件揭示)
(4)交流:你还有什么发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都乘以相同的数)(课件演示)
3、出示做一做图片(2),学生独立填写分数。
(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除以相同的数)
4、想一想:引导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1)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补充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两个式子,问学生对不对?讲解关键词都、
相同的数、0除外。 都可以换成哪个词?同时。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揭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分数基本性质中的关键字词并做上记号(画起来或圈出来),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课件揭示)
5、梳理知识,沟通联系:分数基本性质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师: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现在我们把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三者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生举例验证,如:3/4=34=(33)(43)=912=9 /12)(课件揭示)
师:其实,数学知识中有许多地方是像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一样相互沟通的,同学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们想挑战吗?
6、趣味比拼,挑战智慧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写出几个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既对又多。
交流汇报后,提问: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不能写,到底能写几个?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考考你(第43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第2题)。
2/3=( )/18 6/21=2/( )
3/5 =21/( ) 27/39=( )/13
5/8=20/( ) 24/42=( )/7
4/( )=48/60 8/12=( )/( )
2、涂一涂,填一填。(练一练第1题)
3、请你当法官,要求说出理由.(手势表示。)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把 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 小不变。( )
(3)3/4的分子乘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
(4) 10/24=102/242=103/243 ( )
(5)把3/5的分子加上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要加上4。( )
(6)3/4=30/4 0=30/4 0 ()
4、找一找:课件出示信息:请帮小熊和小山羊找回大小相等的分数。
5、(1)把5/6和1/4都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2/3和3/4都化成分子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6、2/5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四、拾捡硕果,拓展延伸。
1、看到同学们这么自信的回答,老师就知道今天大家的收获不少,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东西?
(或用分数表示这节课的评价,快乐和遗憾各占多少?)
2、学了这节课,现在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对三兄弟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师总结:看来学好数学还是很重要的!祝贺同学们都跟阿凡提一样聪明!(献上有节奏的掌声)
3、拓展延伸
师:最后,阿凡提为了考考同学们,他特意挑选了一道题,要同学们选择来完成,有信心去完成吗?
比一比:三杯同样多的牛奶,小明喝了其中一杯牛奶的2/3,小红喝了另一杯牛奶的5/6,小芳喝了最后一杯的9/12,三人谁喝得最多?谁喝得最少?
五、动脑筋退场
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分数纸。要求学生看清手中的分数。与1/2相等的,报出自己的分数后站在教室的前面,与2/3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后面,与3/4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 与4/5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测评:
1、根据250×9=2250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25×9= 25×90=
25×900 = 2500×9=
2、2.5+2.5+2.5= 2.5 ×()=()
6.3+6.3+6.3+6.3+6.3=()×()=()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算。
3、把0.45扩大到它的100倍是(),把75缩小到它的是()。
4、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理解图意。
1、有()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3.5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结果。(把算的方法写在下面)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怎么计算?
方法一:把3.5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元,5角×3=()角=()元
()元+()元=()元
方法二:把3.5元转化成35角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结果:3.5元×3=()元
(3)练一练:5个单价是4.6元的风筝多少钱?
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2、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3、阅读教材第3页例2。
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倍,变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得到0.72×5的积。小数末尾的0可以(),得()。
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小数乘整数,先转化成(),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边起数出()位点上小数点,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2、用竖式计算。
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1.48×23=()0.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56()
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大约()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呢?请同学们猜一猜可能是多大呢?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西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东西长大约50米,南北长大约120米。计算:
120×50=6000平方米
大约要有两个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1公顷到底有多大啊?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P26~27练习六第4、6、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过程与方法:经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知识的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现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演示讲解;练习体验,理解分析,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教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口算。
1.6÷4= 0.49÷7= 3.8÷19= 9.6÷6=
5.1÷17= 3.5÷5= 14.4÷12= 7.6÷19=
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口算回答。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50.7÷5= 0.91÷65= 18÷48=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组织学生算一算,改一改。
(2)让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并指出题目中竖式计算错误的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可能会指出:第一个式子的小数点没有对齐,第二个式子商的小数点后遗漏了一个0。
2.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题。
提问: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10题。
(1)出示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10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这是一个单价、数量、总价的问题,先求出总钱数也就是总价,价,单价就可以通过“单价=总价÷数量”的式子得到。
三、巩固拓展
1.利用画图法解决差倍问题
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所得的数比原来的数增加了38.7,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提问:想一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
把一个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实际上现在的数就比原来的数增加了(10-1)倍(如下图所示),求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规范解答:10-1=9 38.7÷9=4.3
教师小结:已知两数的差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差倍问题,解决差倍问题时,关键是找到两个数和的差与较小的数的位数关系。
2.即时练习: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减少了3.69.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六
第9题: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第10题:单价=总价÷数量
24.2+16.4=40.6(元)
40.6÷7=5.8(元)
40.6÷14=2.9(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P81、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 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练习讲解
1.易错题分析
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事件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 解: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
x =10 答:经过10小时相遇。
教师小结:列方程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 千米。
3.5(68+x )=455
x =62
三、巩固拓展
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汽车每小时行驶75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情况一:两车行驶3小时未相遇,两车还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情况二: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两车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情况一: 情况二: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75×3+3x +15=420 75×3+3x -15=420
240+3x =420 210+3x =420
3x =180 3x =210
x =60 x =70
教师小结:通过线段图,找出两车相距15km存在的两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5*题。
学生先自己看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予以解惑。
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练习课,你是不是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作业:
教材第81、82页第10、14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点数之和 | 2 | 3 | 4 | 5 | ||||||
骰子(红) | 1 | 1 | 2 | 1 | 2 | 3 | 1 | 2 | 3 | 4 |
骰子(蓝) | 1 | 2 | 1 | 3 | 2 | 1 | 4 | 3 | 2 | 1 |
4.思考:和是2只有一种情况,和是3有2种情况,和是4有3种情况,和是5就有4种情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情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
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行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完成上表。
6.组内讨论:刚才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情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情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到底有几种情况?为什么?
7.观察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行统计(课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组数 |
8.学生汇报、交流并完成上表。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组数 | 1 | 2 | 3 | 4 | 5 | 6 | 5 | 4 | 3 | 2 | 1 |
9.组内交流: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A组能赢的秘密了吗?(学生独立观察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
10.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老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老师赢的机会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缘故!
四、畅谈收获,回顾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如果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28例4及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除数除法化成整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迁移转化,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根据3684÷12=30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6840÷120=( ) 368.4÷1.2=( )
3.684÷0.012=( ) 0.3684÷0.0012=( )
2.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现在已有7.65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列式是( )。
二、自主探究。
(一)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学习例4)
1.仔细观察7.65÷0.85这个算式,它与22.4÷4和5.6÷7这两个算式的不同是( )。
当除数是小数时应怎样计算?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算一算吧!
2.我的算法是:
(1)如果把0.85米化成厘米可以怎样算,请你算一算。
(2)小组讨论:如果用竖式计算7.65÷0.85,需要把除数 0.85扩大到它的( )倍,变成整数( ),被除数7.65也应该扩大到原数的( )倍,变成整数( ),这样就转化成了( )÷( )。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3)自己用竖式计算。(注意计算方法及书写格式)
(4)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而不是10倍或者1000倍?
(5)练一练:
10.8 ÷1.2= 3.26 ÷ 1.63=
3.归纳,小结:
一个数除以小数,先移动 ( )小数点,使它变成 (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____ 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 )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先组织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教师指3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一填。
0.12÷0.03=( )÷3 0.28÷0.07=( )÷7
0.01÷0.16=( )÷16 0.314÷( )=31.4÷18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3.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68.6 m,是第二根绳的3.5倍。第二根绳长多少米?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列式并计算,小组内交流并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2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1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1-09
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6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1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25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