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3 08:15:26 秀凤 教案 投诉 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诵读课文

  3、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5、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6、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聪明灵秀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学习它们所传递的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能和积累常用文言词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聪明灵秀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并复述课文,查阅相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相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采用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篇故事都是写关于中国古代聪明灵秀的少年的故事。《咏雪》讲述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述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相对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练习(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古代聪明灵秀少年的故事。

  1、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比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和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另外两位这样的聪明灵秀的古代少年,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

  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中所记载的大多数是传闻和轶事,以短篇为主,写作风格上一般都是直接叙述事情。《世说新语》全书最初共有8卷,分为36种门类,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等,《咏雪》选自言语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类。

  2、诵读课文

  3、教师讲解

  由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水平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要一句一句地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正音,还要注意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和节奏。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并进行指导,包括句读和语调等等。在这个阶段,应该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求当堂成诵。

  在学生已经熟练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进行复述,以此来疏通课文并打好基础。学生可以采用四人小组复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全班交流复述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疏通文意,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比如重点词语: 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等。不理解的词句应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精讲点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接下来,教师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并由教师巡回指导。在研讨中,要求学生将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记下来,并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问题。全班讨论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灵活把握,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而重点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对于重点问题,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点拨。

  在对《咏雪》的探究中,学生们回答了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教师希望学生可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文章。在对《陈太丘与友期》的探究中,也需要学生把握不同的称谓之间的区别。

  b.在期日中,未到时陈太丘的朋友就已经来访。元方向父亲提起此事,强调了陈太丘的朋友占用了父亲的时间并给父亲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同时,元方还指出陈太丘的朋友没有带上礼物或表示感激的态度,显露出不尊重父亲的态度。

  c.元方入门时没有叩响门,直接推门进入。个人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先询问是否可以进入,或敲门并等待回应后再进入,以显示对他人隐私的尊重。

  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察其中涉及的待人接物错误。学生们可以讨论如何在客人到来时接待。个人的具体做法是赶紧整理好客厅,向客人热情地问好并提供茶水,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展示自己的热情与礼貌。

  5、作业

  ①完成课后习题。

  ②对《世说新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6、小结

  本节课强调了通过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来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涉及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运用。学生们学习浅显易懂的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同时也学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反馈信息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

  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习《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

  二、听读,体味。

  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

  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三、表演读、诵。

  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读

  猎人与鸟的故事

  有一次,猎人从林中捕获了一只能说多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会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我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做事会不要后悔。”鸟说道,“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然后鸟又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了。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又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他跑到树跟前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下来并摔断了双腿。鸟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让给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里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颗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这个箴言说的就是你:‘对聪明人来说,一次教训比愚蠢人受一百次鞭挞还深刻。’”说完,鸟飞走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的《鸟》,品读一下作者与鸟之间的故事吧。

  (二)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让学生听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字词。2.结合课文注释学习掌握。

  羽翮(hé)——指鸟羽。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瞵(lín)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饮啄(zhuó)——饮水啄食。

  抟(tuán)扶摇而直上——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抟:盘旋而上;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丰腴(yú)——(身体)丰满。

  秾纤(nóngxiān)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细小,瘦弱;合度,适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啭(zhuàn)——鸟鸣声。

  喙(huì)——鸟兽的嘴。

  鸢(yuān)鹰——老鹰。

  跼蹐(jú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索索:畏缩的样子。

  感喟(kuì)——感叹。喟,叹气。

  褴褛(lánlǚ)——形容衣服破烂。

  窗棂(líng)——窗户格子。

  鸱枭(chī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并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集体朗诵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第三部分(7自然段)暗示中心:现实社会的悲哀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囚禁了鸟儿,也囚禁了自由。

  分析理解: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问:“我爱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爱”字,表明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和情感,也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线索;

  结构上——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朗读第二部分: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本部分可以分作四个层次: 第一层(2)写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第二层(3—4)写令人喜悦的鸟。

  第三层(5)写令人憎恶的鸟。

  第四层(6)写令人悲苦的鸟。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后答:笼中鸟,即失去自由的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

  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写“鸟”叫声和形体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憎恶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朗读第6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悲苦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8.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结尾的好处。

  9.归纳文章的中心:

  文章通过对鸟的描述和感受,寄托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贫困、没有强权、没有欺压的社会,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

  板书设计:略。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2.练习册。

  12.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① 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

  ② 学习欣赏神话传说。

  ③ 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

  ①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② 口语表达。

  ③ 想像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② 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③ 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教学设计

  导入

  可从放映《星球大战》影片片段导人活动,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科学探索热情。

  故事大王比赛

  ① 每组每人搜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

  ② 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

  ③ 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 小组将部分参赛的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

  自由辩论会

  ① 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② 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③ 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④ 辩论形势灵活,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开辩论。每一小组可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的`小组的观点。

  a. 以小组合作情况、发言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寡评出一、二、三等奖。

  b. 比赛后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给未来人画像

  ① 每组设计一幅未来人像,可以用电脑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

  ② 每幅画要做简要说明,说明主要包括:(1)外形设计理念;(2)服饰搭配理念;(3)人体结构的变化:如皮肤、肌肉、骨骼会有哪些改变……

  ③ 画像要求100cm×80cm,将画像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

  ④ 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⑤ 每人以“未来世界”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

  成果展览

  ① 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

  ② 每小组将本次活动编辑的册子、资料、获奖奖状整理好,布置一个有特色的展区。

  ③ 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并为本组展区设计·作简要的解说。

  ④ 由评委组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

  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了解了关于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感受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及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确培养和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己身边;大鹦鹉“可可”咬扣子、缠毛线的恶作剧。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

  (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点赏析

  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

  明确:科学工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有时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本文与《老人与海鸥》,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情节差别较大。《老人与海鸥》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谈动物,写出了在研究动物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抒发了对动物的热爱。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谈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业

  请掬起你脑海里那思维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9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

  学习过程:

  1、导入:

  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

  四、读猫,说故事

  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

  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为我们讲述了三只猫的故事,个性迥乎不同,命运也各有悲欢离合。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在故事中娓娓道来。(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点拨思考:

  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前两只猫可不可以删除?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略 铺垫)

  五、读人,悟真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三只小猫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它们的亡失也使“我”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同学们,你能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跃动吗?速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养猫,有欢乐有悲伤。你能读出这种快乐或悲伤吗?小组内先交流:读一读,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一说,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同学评一评,读出了这种情感了吗?应该如何读?

  好,全班交流。先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谁先读?

  ①养猫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点拨:说一说,哪个词语表现了“我”快乐的心情?新鲜的色彩,对,重音读一读。)

  ②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点拨:哪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笑 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想象一下,静谧的庭院,摇摇晃晃的藤椅,活泼可爱的小猫,心情如何?一齐读)

  养猫的确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

  ③“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点拨:这位同学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好?读出了什么心情?不好?哪些词语要重读?你来试一试。大家一起试一试。)

  ④“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点拨:体会一下,小侣表达出我怎样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⑤“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点拨: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⑥“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很细心的同学,如果老师说失去了前面两只猫,作者是一种痛惜,那么第三只猫给他带来了什么呢?(懊悔)下面我就请同学把第三只猫死亡后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读一读。同学们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读?请你来读一读29-33,其它同学注意倾听评价: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哪些地方还要改进?

  第33小节,是作者所有这种痛悔情绪最凝聚之点.大家一起读,面对这一只死亡的猫,作者: -----

  情感读出来了。下面,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读完了要说说感受。请分析一下,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那么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的难过,要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呢?

  除了冤枉,还有遗憾:师范读“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发散思维:假如第三只猫在死亡前会说话,它肯定会对主人、人们有话说的。它会说些什么?

  想当初,“我”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我忧郁,我不活泼——

  可能是由于生活上什么不幸,或许是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吧,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天伦之乐,而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作者的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三起三落,构成了一部养猫的悲喜交响曲。(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由于三只猫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五、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

  可怜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点评储备:

  第三只猫: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郑振铎: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运用

  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对猫的态度就是人对人的态度,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可是,我们生活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请看一段视频,就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束语: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晏殊《浣溪沙》相关资料

  作者相关资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此后走上仕途,历经小风小浪,做到庆历中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有《珠玉词》传世。

  晏殊和儿子晏几道都是北宋的填词名家,合称“大小晏”。在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爱小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晏殊从十四岁中举神童开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这个所谓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压力小,仿佛天下好事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于是写起词来,形式多是四平八稳,内容多是富贵闲愁;晏几道却相反,性格单纯,在社会上只能屡屡碰壁。更为可贵的是,他虽然屡屡碰壁,但单纯的性格始终不改,于是写起词来总会深情流露,一发不可收拾。简要来说,晏殊词多理性,晏几道词多感性。

  晏殊死后,欧阳修有追悼之词说:“富贵优游五十年,泉终明哲保身全。”说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贵。的确,如果说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风波的话,主要也就是受牵连于民间流传为包公案之一则的“狸猫换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愈发填词成风。填词在当时尚属“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视的雕虫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词对于北宋的词坛发展实在有推波助澜,乃至引领风气之功。

  词牌故事:《浣溪沙》原本应该叫做《浣溪纱》,是唐代歌咏西施于若耶溪浣纱故事的教坊曲,后来讹传为《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简洁明快,是文人们很常用的词牌,上片三句都是单独成句,每句押韵。很多选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点成逗号,这是不对的。下片的头两句一般要写成对仗,使小令有一点律体诗的味道。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2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 掌握故事情节,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4. 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 打通课文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 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培养

  2. 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3. 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熟悉课文

  2. 老师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掌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老师可以问学生们他们最喜欢哪位童话作家,以此引入本课学习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则边听边尝试想象自己的解释。当学生们遇到一个新情节时,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试着想象,看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是否有不同。

  ② 播放本课录音。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边听边标注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引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

  探究爱骗局的情节,展现各种角色的性格特征。

  以「新装」为线索,本文展开了一场骗局,让不同角色登场,展现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3、角色朗读,凸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角色包括旁白、皇上、老大臣、老实官员、小孩和其他所有角色。

  4、作业布置:

  ① 书写生字,理解词汇含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准确、语速适中,能准确表达语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的3、4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4、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代阿长的来历;

  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

  C、她懂得许多规矩;

  D、讲长毛的故事;

  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教师补充: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五、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一、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附:板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8-23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4-06

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0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8-22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0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3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6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案12-22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01-25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