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1 14:20:30 教案 投诉 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

  (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2)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板书:2)。

  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出示题目:6个桃平均分在3盘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师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桃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个。

  ④师生小结:6个桃,分在3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板书:2)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教师讲述:像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除法)

  3、结合例2,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板书:写除号时,光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2)教师问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几个?(6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教师板书:6÷)。

  ②把6平均分成几份?(3份)把“3”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3)

  ③每份是几?(是2),教师把“2”写在等号后面(板书:2)

  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6÷3=2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6÷3=2”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4、教师出示“8÷4=2”,让学生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5、学生自己读书,并完成分桃图。

  (1)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师生答疑。

  (2)引导学生看第40页上小朋友分桃图,可以先说说图意。左图表示一个学生要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右图表示分的过程,虚线表示已经分了的,实线表示没分的。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随堂练习

  1、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___________

  第1题。要让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实际动手分一分。提示:第(1)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小棒,并让学生把除法算式写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分法是否正确。指名说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2、(1)8÷4=210÷2=5

  把8平均分成□份,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每份是□。

  (2)读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2=□10÷5=□15÷3=□

  第(1)题。教师让学生竖着看,根据题意独立填空。填完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读一下。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文字叙述部分盖住,只看8÷4=2,10÷2=5,就能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8÷2=□。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应该拿出几个△,然后动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数。10÷5=□,15÷3=△这两题让学生独立做,都做完后要让学生再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

  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

  (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单元课时安排:

  1、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2、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3、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 合作探究

  1、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 巩固练习

  1、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2.设疑出课题.

  师:生活中常用的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和两位数呢?(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举出三位数.然后通过学生翻看数学书右下角的页码,发现三位数,明确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读写法.

  二、讲授新课

  1.三位数的组成.

  (1)出示例3教学图:10根1捆的每10捆一堆,有2堆,以及另有3捆10根1捆的,还有5根单根的

  引导学生看图,数一数图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出示例3填空题.

  图里一共有二百三十五根小棒.这个数是由2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照着图口答出填什么,教师板演填出括号里的数.

  (3)看图填空练一练.(图为346块木块,分别表示有3个百,4个十,5个1.)

  图里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这个数是多少?

  2.数位的意义.

  (1)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例4

  (1)教学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①让学生说出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二百三十五这个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拨珠过程.然后出示例4第一幅图.

  ②结合两位数的写法,同桌讨论:这个三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如何写,它们各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1下面写出这个数.

  ③根据这个三位数,让学生直接说出读作什么?

  ④学生读后,继续同桌讨论:这个三位数应该从哪个数位读起,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读作什么?

  (2)教学中间带0的三位数.

  ①先在计数器拨出205,引导学生观察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看哪儿变了?

  ②让学生看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想:十位上写什么?

  ③学生在学具卡片上写出这个数,其中一人在图2下面板演出205这个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205这个数,中间的0不写行不行?不写的话,这个数是多少?(着重说明,用0来占位的道理.)

  ④让学生直接读出205这个数.再口答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读作什么?着重问:数

  (3)教学末尾带0的三位数.

  出示卡片:五百四十.

  ①师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并让学生用圆片在学具卡片上摆出这个数.教师随后出示例4第三幅图.

  ②学生在学具卡片上写出这个数,其中一人在图3下面板演出540这个数.再次组织讨论:个位上为什么写0?什么时候写0,0起什么作用?

  ③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引导着学生讨论: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读作什么?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读法与两位数的读法一样吗?(强调末尾的.0不读)

  (4)观察比较、归纳总结.

  ①学生对205、540这两个数中的0进行比较,想:0在写法上都起了什么作用,在读法上又有什么区别?

  ②学生观察235、205、540这三个数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三位数都是由什么数位组成的?

  ③让学生举例说明三位数的读写法,与前面复习题相呼应.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①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②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2.综合练习.

  开展争当优秀小老师活动.教师选四名同学做小老师,并分别发给他们四人每人一张卡片,卡片如下.

  小老师把读法面向大家并读出手中的数.任意叫一个同学说出它的组成.全班判断,待答对后,小教师要对同学给予鼓励.

  小老师让同学看着读法在练习本上写出卡片上的数,然后把背面数字面向大家进行订正.

  3.反馈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一百八十七 四百二百九十 六百零五

  (2)写出下面各数.

  2个百5个十和6个一  4个百和8个一

  9个百2个十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布置作业.(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你们想去吗?(板书:儿童乐园)。

  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

  (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2=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师: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三、巩固应用。

  p4试一试。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

  总结:

  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能力目标: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培养学生分析、体验、估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一分钟的概念,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正确进行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估算1分钟有多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新闻联播吗。

  生:看过

  生:我听到了嘀嘀嘀倒计时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秒针走动的声音

  出示钟面课件, 上面指出秒钟,并且说明走一小格就是1秒,走一圈就是60秒。

  二: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师:好,同学们,发现了比分钟更小的单位,它就是秒。

  我们再一起跟着秒针走1圈吧。

  出示走动的钟面课件。

  师:大家跟着秒针走的时候有两个任务要做:

  1,观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

  2,秒针在走的时候,大家一起跟着轻轻地数数,一秒一秒地数,看数到多少秒针走完

  一圈。

  秒针走了一圈之后

  师:大家一起数到多少。

  生:60。

  师:嗯,大家真棒。那你们发现秒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现秒针走得很快,分针走得很慢,像只小蜗牛。

  生:我发现秒针走了1圈,是60秒。

  生:我发现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

  老师指着板书说:1分和60秒,时间同样长吗。

  生:时间不同样长,因为分针走得很快,秒针走得很慢,怎么会同样长呢。

  生:不对,它们的时间是同样长的,因为分针和秒针是同时开始走的,又同时停止的。

  生:对呀。时间是同样长的,只不过是它们的速度不同。

  师:对了,他们是一样长的。

  老师同时板书:1分=60秒,并让学生齐读3次。

  三、 体验1分有多长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秒嘀嗒一声就过去了,也跟着秒针走了一圈,知道了1分=60秒,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这1分钟,也就是60秒到底有多长啊。

  生:想。

  师:老师准备了两个活动来体验。任务:体验完之后说说你的感觉。

  生:好。

  师:升旗的时间也大概是1分钟,我们升旗时要怎么做。

  生:……

  出示钟面课件,开始升旗。

  师:好,谁来说说这1分钟过得怎样,有什么感受。

  生:这1分钟感觉有点慢,因为我的手举得有点酸了。

  师:你们都有同样地感觉吗。好,我们再来感受另一个1分钟。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

  分钟的.动画片。

  出示动画片课件

  师: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太好看了,还想看,怎么这1分钟那么快过的。

  生:同样是1分钟,我们会有不同的感觉。

  生:当在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时间过得很快。

  生:当在做我们觉的有点辛苦的事情时,会觉的时间过得有点慢。

  …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

  四、 1分钟能干什么

  师:看来,1分钟还真有奥秘,孩子们,还记得语文课上老师讲过的《元元的故事》吗。元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了什么话。

  学生:……

  师:对,孩子们,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 还连续说了两次。

  1分钟对他来说是那么地重要。

  大家想不想亲身来感受一下这1分钟的魅力。到底这1分钟我们能干多少事情呢。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4件事情(写数字、写字,写口诀、写乘法或除法算式)。

  学生选一件喜欢做的事,看看自己在1分钟内能完成多少。

  学生开始选自己最喜欢的事做,完了后,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的情况。再

  全班汇报。

  生: ……

  生: ……

  生: ……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发现1分钟能干很多的事情。

  师:确实是不能小看1分钟,1分钟能干很多事,你看,元元就是因为那么1分钟就上学迟到了。以后我要珍惜每一分的时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师:好,我们休息1分钟,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师:大家一起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当你估计到了1分钟时就举手示意,比比看,谁估计得最准。并且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找一些估计的最准的同学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生:……

  完成课本练习第2,3题。

  l 一寸光阴一寸金,

  l 寸金难买寸光阴。

  l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l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 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实践应用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 一填 ”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 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 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 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为乡镇村办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条件、学校的教学条件有待于完善,如缺少多媒体教室,不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主要还是以挂图和准备好的小黑板以及教师自制的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由于本地区属于城乡结合地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大多都是以经营小生意为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检查和辅导自己孩子的功课,以至于本班有部分学困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平时对这些同学总是耐心辅导,给予他们帮助,使得这些学生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展现挂图)

  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老师指着挂图,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生:桌上摆了9个碗,3双筷子,可能吃饭的有9人,应该摆9双筷子,已摆好了3双,还要摆6双……

  师: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一双一双地摆)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生:能。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汇报。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订正。“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生1:我是边摆小棒边数边填表。

  生2:我是先数一双2根,2双就是在一双的基础上加2根,即用2连加的方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能)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可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

  形式多样:可以师生对口令,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是: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

  (把第15页练习第2题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先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

  提问:(指着小黑板上已填完的表)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双数)没有圈起来的数呢?(单数)

  3.比一比,哪一组获胜。

  规则: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然后老师选两组同学进行接力,其他同学当评委。接力同学每人只做一题,然后按顺序传给下一位同学,最先完成又全对的小组获胜。让同学说说比赛的感想。

  4.综合拓展题。

  出示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重点:

  1、学生小组整理计量单位和进率。

  2、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复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由“小马虎”同学写的数学日记。(请一名同学读日记)。

  今天是20xx年4月29日,早上从睡梦中醒来已经7:30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和一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便冲出家门,步行500千米到达学校!进校门的时候铃声刚刚响起!

  师:你们笑什么?

  生:他用的单位不恰当。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我们学习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和它们的计量单位。(板书课题:量的计量)。

  师:那请同学们找找这则日记中有哪些常见的量呢?(时间、长度、质量、体积)。

  二、分类整理。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所学过的.量和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过程要求:

  1、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解计量单位的进率和意义。并适当板书,老师作点拨处理,强调各单位间的进率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发言同学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每个小组汇报一种量)。

  1、长度。

  (1)什么是长度?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如何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4)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2、面积。

  (1)什么是面积。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3)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最合适?

  (4)它们之间的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2)体积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3)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4)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4、质量。

  (1)常见单位:克(g)千克(kg)吨(t)。

  (2)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

  (1)常见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年=365天(闰年366天)。

  有31日的月份是:1,3,5,7,8,10,12。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平年的二月有28日。闰年的二月有29日。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补充时和小时的概念区分。时是时间点,小时是时间段。)。

  教师补充:季度、旬、星期。每月分三旬:上旬(1至10日);中旬(11至20日);下旬(21日至月底)。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修改一下“小马虎”同学的日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2-07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3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30

小学数学教案06-1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9-0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