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习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习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习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平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平,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师: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以及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我们再计算一道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乘加问题。
1.出示例2。
谈话: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的多开心呀!仔细观察,每个翘翘板上有多少人?有几个跷跷板?草坪上有多少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草坪上有7人。)
提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方法一:分步计算,先算翘翘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12+7=19(人)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4×3+7、7+4×3或7+(4×3)
教师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教师说明:像4×3+7、7+4×3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2.谈话: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应该怎么办呢?
出示:20-8÷2 81÷9-2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的,把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减运算。
学生计算,指名两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3.小结计算方法。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这四题,你能总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剩下两小题。
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先计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先看懂树叶上的数有哪些,再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写出计算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
课题名称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运用脱式计算进行计算在前面的学习种没有讲过,这个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还要将新学知识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是在一年级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还没有接触过带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对脱式计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运用几种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
2.根据学过的知识为乘除法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5-20+10=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计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写在算式的左下角,我们就把这样的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通过复习回顾等发现: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一、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9×4÷6
二、改错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5-26+4 56÷7×2
=35 -30 = 8×2
=5 =16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6
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混合运算
教师:晁永琴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
4=28
=36
=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大家都来分享一下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7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习: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P72 4、5、6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9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29+38=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
什么顺序计算的?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1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习。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习。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出示:7×7-5 77-42÷7 15-6×2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小敏更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3.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括号问题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 × 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谈话:7×7-5、77-42÷7,这两道题,老师给他们加上小括号,7×(7-5)、(77-42)÷7,计算的顺序有没有变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教师强调并追问:说一说列出的综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和数量关系。这样列式,第一步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4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 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8×4 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
(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 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 3 __ 6=18(棵)
8 __ 4=32(棵) 6 __ 3=18(棵)
或4 __ 8=32(棵)
因数因数积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例文01-06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03-1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文案01-06
下册七八单元教案01-19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01-07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04-18
初一第五单元作文02-15
数学二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反思04-22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3-29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奇妙的想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