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他们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找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记忆口诀。
3、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4、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尝试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2、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3、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读7、14、21、28、35、42、49。 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 板书:7 )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 设计理念: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学生们更是对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相信大家!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2、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其中一个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3、学生读、记七的乘法口诀。
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 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段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大家刚才交流的记口诀的方法很多,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记熟口诀。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
三、游戏巩固,主体发展
1、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2、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3、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参加一则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算好了就站,站起来就说。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设计理念〗练习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转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课件出示: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的内容。
3、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图。
师:小朋友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4、课件出示:7只七星瓢虫图让学生用口诀算出一共有几个黑点?
5、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6、课件出示:一架电子琴,问:白键一共有多少个?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拓展练习环节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五、课后延伸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同期配音: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体验怎样写更简便及能够用简便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口算。
4+8+5 17-8-4 8+7+3
17-8-6 20+17+261-20-30
选择其中的任意的算式,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用竖式计算。
49+36= 80-13=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9+27+2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4)、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1 9 4 61 9
+2 7 +2 6 +2 7
── ── ──
4 6
+2 6
2、试一试。
出示:90-25-28=
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
集体交流。
小结:在遇到一般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竖式计算。竖式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简便写法。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连减的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2、“想想做做”第2题
选择上面一行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出:跳绳的有37人,踢毽子的有48人,踢球的有14人。提问:括线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三部分合起来,用连加计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求一共摘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你知道从多少个里面运走60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计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结果,知道哪些算式可以口算,且能口算的要口算。
能够根据信息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在混合运算中,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出示连加、连减的算式。
72-16-25=14+57+2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出示例2.
读题,说一说: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板书:38+42-33=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算式?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能根据前面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指名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追问:你们计算的顺序都是这样的吗?你是怎样写的呢?
追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学生齐读两组算式,教师再次板书。
3 8 8 0 3 8
+ 4 2–3 3 +4 2
──── ──
8 0 4 78 0
–3 3
──
4 7
提问: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些?(学生交流)
试一试。
出示60-38+40=
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
6 0
-3 8
──
2 2
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
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
30+40= 45+20= 81-30= 64-4= 49-6=
3+74= 26+70= 53-10= 97-70= 82+5=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哪一步可以口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求还剩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的减去吃了的。
求现在一共有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把剩下的和又买来的合起来。
4、“想想做做”第5题
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想?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求女生栽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想的呢?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9+5 7+3+6
19-6-7 17-9-5
2、用竖式计算
19+27 90-25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
28+34+23
2、探索新知
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现9与整十数之间的联系,巧妙地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80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得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1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练习
1、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和用9的乘法口决求商
一九得九二九得一十八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规律来帮助记忆口诀,凸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新知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依据新课程转变教师的角色这一理念,没有采取讲授的方法“送”口诀,“背”意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自然而然促成了学生由遇到问题到寻找方法,发现规律的思维过渡。充分地体验,主动思考,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编3的乘法口诀。
2、熟练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3的乘除法。
3、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3的表内乘除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3 = 15÷5= 3×6+2 =
3×4 = 24÷8= 5+10×3 =
6×5 = ( )÷7=3 4÷2+8 =
3×10= 45÷( )=5 10+80÷8=
2、填空:
(1)3的`5倍是几?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是3的几倍?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探究:
1、感知--形成(在数射线上感知)
(1)观察:每次跳几格? 揭示课题
(2)写:画弧线、写几个几、写数
(3)读:几个几、数、几个几是几
(4)想:写乘法算式
(5)观察:算式的特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大1,积大3。
(6)编:3的乘法口诀(哪些已经学过了?编写时要注意什么?)
(7)读:3的乘法口诀(1分钟即时记忆)
2、运用--提高(在计算中提高)
(1)抢答: 3×5= 3×0= 8×3= 9×3= 3×6=
(2)视算:看口诀写算式
三七二十一 三九(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笔算:P49/4 (第1、2列)
3、看图说话
每束花里有3朵郁金香,买( )束花,里面一共有几朵郁金香?
三、练习提高
思考--拓展(在应用中建构)
1、二(1)班有24人参加环保活动,每组3人,可分几组?
(1)怎样想?
(2)怎样列式计算?
2、窝外有3只小鸡,窝里的小鸡只数是窝外的3倍,窝里有几只小鸡?
(1)有哪两个量?
(2)哪句是关键句?
(3)读一读、怎样想?
(4)列式
3、49/4 3、4列
4、看图列式:
①
②
(1)怎样看?
(2)怎样想?
(3)怎样算?
拓展:
老师和17位小朋友去乘碰碰杯,每3人坐一个杯,要坐几个杯?
四、总结归纳: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检测练习:
基础练习。
编口诀。
3×3=( ) 3×6=( ) 3 ×9=( ) 7×3=(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把口诀填完整。
一三( ) ( )得六 ( )十二 三八( )
口算。
0×3= 3÷3= 3×3+0=
2×3= 15÷3= 5×3-3=
12=( )×3 24÷3= 3×2+4=
21=( )×3 9÷3= 3×7+5=
巩固练习。
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 因为3×▲=15,所以35÷▲=7……………………………( )
② 1+2×3=9 …………………………………………………( )
③ 9-9÷3=0 …………………………………………………( )
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① 三个星期一共有( )天。
A.21 B.24 C.27
② ★★ ★★ ★★ 左图用下面哪个算式来表示?( )
A.2+3 B.3×2 C.3+1
应用。
①草地上有一群小朋友在野餐,每3人一组,7组一共有几人?
②小胖买了18块巧克力,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块?
③暑假里,小丁丁每天做3道数学题,小丁丁2个星期做了多少道数学题?
拓展练习。
6×3÷3= 3×2+3×3= 0×3÷1= 12÷3×2=
15÷3×4= 10×3-5×3= 4×3+6×3= 9×3-3×3=
作业布置:练一练31页
板书设计
3的乘除法
1个3 1×3=3 一三得三 3×1=3
2个3 2×3=6 二三得六 3×2=6
3个3 3×3=9 三三得九 3×3=9
……
9个3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10个3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P5第3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P5第4、5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5、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统计表在格子纸上画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知道在统计图中,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过程与方法:创设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呈现等统计过程,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表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知道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生日歌)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师生交流)那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几个小朋友过生日,比如这个月(10月)有多少人过生日?你有什么好办法?
(10月份生日的小朋友站起来数一下举手)
师:我们班本月过生日的人都有谁呢?(师生交流)
师:大家的想法真不错,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班级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分别记录下来,小丁丁也是用月份分类的方法对小朋友的生日做统计的。
前情复习,引入课题
师:像这样同一个月份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月份到底有多少人过生日了,那我们要用到我们学习过的哪个好朋友来记录呢?(统计表)
出示记录表
信息收集与整理
信息反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字比较)
师:从这张完整的统计表上,就能很清楚的把月份和人数一一对应起来,但我们要通过观察、比较数字的大小才能得出过生日人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那有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一眼就得出结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师:观察这张图,你能看到些什么呢?
(每个格子大小一致,横轴上表示月份,纵轴上表示人数)
师:下面看老师是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出1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的?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课件演示)
问题1:对准横轴的哪一位置开始画的?
问题2:画了几格?对准纵轴上的哪一个数?
师:那现在你知道在这幅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呢?(1格表示1)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1格表示1呢?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问题1:几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问题2:11月过生日的人数比10月的人数多几人?
小结
师:今天学的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条形统计图”(补充课题)
巩固知识,拓展练习
师:小胖和小丁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他们分别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小胖的条形统计图
小胖统计的是什么?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格表示几人?
问题2:参加哪种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问题3:参加数学兴趣班的人数比参加绘画兴趣班的人数多几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丁丁的统计图。
师:小丁丁统计的是什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喜欢蛋筒的有几人呢?(通过此题让学生意识到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请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预定下次冷饮的数量呢?
五、精彩小结,展示自我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主探究,作品展示
出示上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统计表(本班最爱吃的水果的统计表)
同桌讨论,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作品展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板书:(条形)统计图
标题
横轴条形统计图:直条长度数量的多少
纵轴
每格代表1每格代表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3课时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97页期末复习的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2、让学生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量长度的复习
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校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4、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5.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1)出示一只茶壶,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只茶壶,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和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1、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教学反思: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8-28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08
(精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6-2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三》数学教案06-06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2》数学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