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时间:2024-11-03 07:58:52 教案 投诉 投稿

《论语》教案集合[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教案集合[13篇]

  《论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论语》教案 篇2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不逾矩( )( )

  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曾( )子

  一箪( )食曲肱( )而枕之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论语》教案 篇3

  学习目标1、记忆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通过翻译,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背诵前五则。

  重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有助于自己学习和做人的启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文学常识(背诵划线部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3、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给划线字注音

  不亦说乎(yuè)、不亦乐乎(lè)、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

  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诲女(huì、rǔ)、是知也(zhì)

  三、根据所给出的翻译,体会单个字词的含义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时:习:之:。亦:

  说:乎:自:知:

  愠:君子: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日:三:省:谋:

  忠:信:传: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它成为老师。”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温:故:知:新:

  可以:为:。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有害。”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而:则:罔:殆:。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知道它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诲:女:

  是:是知也:

  【合作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省”的具体内容(提示:具体内容是指孟子反省自己的哪些方面),它有什么内涵?(提示:内涵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古人是注重道德修养还是注重提高学问? )

  2、学完前五则后,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学会哪些学习方法?你应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你应该怎样做人?

  【检测过关】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家、家。他是家学派的代表,被人尊称为。

  2、在以下三句中,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诲女知之乎!通,意思是

  是知也。通,意思是

  3、在学习中,你如何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论语》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1~5则。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1~5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2.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十则1~5则丰富精彩的内涵。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 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二、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1)了解《论语》;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3)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明确:

  1、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十则》中各章的体式不尽相同:1~9则属语录体;第10则 属对话体。

  2、听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给加点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女( huì rǔ )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弘毅(hóng)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其恕(shù)乎

  3、合作朗读,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法)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

  三、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孔子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1~5则重点字词 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孔子”组:与A组 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以下二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时常”。习:复习,实习。“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而:却。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不也令人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讲了学习方法。表明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 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固定句式: “不……乎?” 译作 “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背诵1~2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以下三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确: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之):(这一点)。为:做。矣: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这一则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诲:教导,教诲。 女:通“汝”,你。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知:知道。为:是。 是: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固定句式: “……也” 译作 “……是……”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这一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 ,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背诵3~5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三)

  1、从第一则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2、用原文回答曾子经常反思的是什么事?

  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明确:

  1、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影响。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四)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明确:

  1、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3、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语录,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2.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 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4.以上三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1.大学 中庸 孟子

  2.不断学习、复习

  3.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

  4.温故知新

  5.这句话,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因为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说理由。

  2、课外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教师寄语

  同学们,《论语》是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请同学们吸取精华,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做文明好少年。

  《论语》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十则(教师中心稿)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教案 篇6

  课 题:

  《弟子孰为好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弟子孰为好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杇( ) 牖( )命矣夫( ) 骞( )莞( )尔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诛:意为责备、批评。

  (3)与:语气词。

  (4)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5)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6)亡:同“无”。

  (7)牖:音yǒu,窗户。

  (8)说:音yuè,同悦。

  (9)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0)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12)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13)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14)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40)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41)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5)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46)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48)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49)“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50)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40、46、49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3、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重点】:

  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

  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 自学检测。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____教育上主张____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诲(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二、 参照注释,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1、 第一则:重点词语翻译:

  子:___ _ 时习:____ 说:____

  愠 :____ 君子:____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吗?”

  翻译()

  内容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 )

  第三句讲的`是学习的(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2、 第二则:重点词语翻译:

  吾:______ 日:______三:__ ____省:__ __为:____ __

  谋:______忠:____ __交:___ ___信:____ __传:___ 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 第三则:重点词语翻译:

  故:___ ___知:____ __可:___ ___以:___ ___为:___ 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论语在学习方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 第四则:重点词语翻译:

  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思考:这则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5、第五则:重点词语翻译:

  诲:______女:_____ _知之:___ __为:______是:__ 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课后作业】

  1、 背诵这五则论语。

  2、 继续掌握这五则中未掌握的字词及句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当堂训练】

  一、 孔子和论语。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6、诲女知之乎?( )

  7、是知也。(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三、朗读课文

  1、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⑶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传不习乎?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五、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四、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六、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2、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补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论语》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论语》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

  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课型:

  多媒体授课

  六、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

  七、教学过程

  1、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5、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6、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论语》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2-01

《论语》教案07-03

《论语》教案(15篇)02-17

《论语》教案15篇02-11

《论语》教案(14篇)03-11

《论语》教案14篇02-12

《论语》教案2篇03-13

《论语》教案16篇03-01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2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