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05 07:28:19 教案 投诉 投稿

[优]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习

  自主练习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2—6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习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你能试着连一连吗?先让学生说一说气球上各数的组成,然后再进行连线,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猴不能连73,而连37?

  4、自主练习5:估一估,说一说

  2008年青岛作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所,将进行帆船的比赛,现在就有许多的选手来到这里参加训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训练的情况。啊!这么多的帆船,大约有多少条呢?谁能估一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习6:小游戏

  (1)找一名同学一起做示范。

  (2)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并正确使用。

小学数学教案4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学生回答问题.)

  2.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出现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1.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安要求画三角形.

  2.问:有谁画出来啦?

  (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只能画两个直角。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学生回答:90°、45°、45°。(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是多少?

  学生回答:是180°。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45°+45°=180°。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题:三角形内角和

  2.(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90°+60°+30°=180°。

  3.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1.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小组活动的要求如下:课件显示

  组长负责填写表格,组员每人负责量一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并记录下来,最后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把结果告诉组长.

  量一量,完成表格.

  三角形的名称

  内角和的度数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2)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三)继续探究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引导学生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小组内完成,活动的要求同上.

  拼一拼,完成表格.

  三角形的名称

  是否可以拼成平角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对角三角形

  2.汇报验证结果。

  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量的不准。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三、解决疑问。

  现在谁能说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一个三角形的原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它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在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钝角呢?

  (不可能。)

  追问:为什么?

  (因为两个锐角和已经超过了180°。)

  问:那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锐角呢?

  (有,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四、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问题。

  1.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知识的直接运用,数学信息很浅显)

  2.85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35度,求∠2的度数.

  3.88页第9.10题(数学信息较为隐藏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89页16题.思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我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老师用凑十的方法和学生做游戏。)

  2、揭题。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我通过数数,知道共有14瓶牛奶。

  师:让我们列个加法算式。

  生1:9+5。

  生2:也可以是5+9。

  师:对,可以列两个算式。9+5=?你会算吗?

  二、合作探讨计算规律

  1、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知道这一共有几瓶牛奶?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注意到一个箱子里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左边格子只差1个就是10格,可以从右边拿过来1个,那右边就剩下4个,一共加起来就是14个。

  师:现在根据你们所想的方法,用小棒试着摆一摆。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指定一个学生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我是这样摆的:右边已经有9个,从左边的5个格子里拿出1个放进去,盒子里就正好是10个,左边还有4个,这时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个。

  师:为什么你先拿1个放在格子里?

  生:因为9和1 好朋友正好凑成10。

  师:箱子里原来有9个,再添上1个正好是10个,这种方法也叫“凑十法”,要把9凑成10,就要想9加几得10。9和1得10,就从左边的5个中放进1个,和9个凑成10个。

  板书:9 + 5 =

  1 4

  师: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十吗?

  生:5的好朋友是5,5 + 5 = 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了,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 9 + 5 =

  4 5

  师:要算9 + 5 等于几,可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2、试一试。

  9 + 3 = 7 + 9 =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师;9 + 4 = ?请你们在图上用小棒圈一圈。(教师应先做示范,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用凑十法,鼓励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

  师: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为什么你们在算4 + 9的.时候要把4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呢?

  (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凑十法”的思考方法。)

  2、比比谁算得快。

  9 + 5 = 9 + 6 = 9 + 9 = 9 + 8 =

  (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计算,然后集体反馈计算方法。)

  3、“小猫数鱼”

  师:有只小猫今天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看到了鱼缸里的鱼。

  师:对了,小猫看见鱼高兴极了,你们猜小猫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小猫在想:“这里一共有几条鱼?”

  师:小朋友你们都来帮忙吧,写个算式来告诉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生1:可以列为:9 + 8 = 17

  生2:也可以这样列式:8 + 9 = 17

  师:你能告诉小猫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9和1凑成10,从8里拿走1,就剩下7,10加7等于17。

  生2:我们可以教小猫一只一只地数。

  生3:也可以这样想:8加2等于10,从9里拿走2,剩下7,10加7等于17。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1、首先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中间的9要与1到10这些数交朋友。

  2、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写出算式,应鼓励学生要按顺序书写。

  3、具体反馈。

  五、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是9加几,得数都超过10,在计算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凑十法)

小学数学教案8

  从教材的角度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的计算以后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突破难点很有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整体要求,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围绕理解倍的含义展开教学。

  3、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4、组织有效的交流评价活动,使学生的交流成为资源。

  5、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的含义,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说教学过程: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活动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活动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活动五总结提升下面,我就分别来介绍一下我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提前祝你们节日快乐。

  有一所学校在六一节前夕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看花展,瞧这三个小朋友正围在花坛边看花呢!

  2、出示情景图,观察: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字信息?

  3、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主要是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

  4、小节:我们除了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板书:倍的认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老师喜欢蓝花,在黑板上贴上两朵蓝花。

  您们喜欢那种花呢?请喜欢黄花的一个同学到黑板前贴上六朵黄花。

  2、老师想把这些花分分组,2朵一组,示范圈一圈。

  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在这里通过贴花片、圈一圈,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倍的.含义。]

  4、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说,教师总结。

  5、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

  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放手让学生分组研究蓝花与红花的倍数关系。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蓝花是红花的几倍?(圈一圈、摆一摆、连一连、用除法等等)

  3、让学生明确用除法计算,板书除法算式,并强调注意的事项。(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索中发现,在合作中研究,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

小学数学教案9

  设计说明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本节课直接拿出计算器,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由于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缘于上述原因,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为学生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课堂生动有趣。此外还重视方法的总结,在学生会用规律写商后,让学生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试着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今天的新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利用计算器的好处,让学生带着“特殊功能”这个疑问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1.建立猜想。

  出示例9中的前两题:1÷11 2÷11

  (1)使用计算器。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1的结果。

  (2)根据结果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1÷11=0.0909…,如果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11不变,被除数乘2,得到的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提出猜想:0.0909…×2=0.1818…,因为除数11不变,被除数1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得到的商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2倍。

  2.验证猜想。

  (1)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2÷11的商,验证猜想。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

  猜想: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2÷11的结果是1÷11的结果的2倍……

  出示3÷11、4÷11、5÷11,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几题的商,并用计算器验证。

  3.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1)观察各商的特点,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生1:除数不变,被除数与第一题相比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5倍,商与第一题相比也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2~5倍。

  生2:商都是循环小数,整数部分都为0。

  生3: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2)运用规律。

  请学生根据探究出的规律写出例9中后四题的商。

  4.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透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好处,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明白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构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透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这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潜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群众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这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明白是怎样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透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必须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生1: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此刻,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8厘米和6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米)

  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板书)

  6、师:当我们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实际上把80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

  (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

  板书:8cm:80m=8cm:8000cm=1:1000

  7、继续引导,并板书:6cm:60m=6cm:6000cm=1:1000

  8、师:那里的1:1000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1000厘米)

  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这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二)探索发现

  1、揭示比例尺的好处。(课件播放)

  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公式转换: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

  (分组回答)

  4、师:仔细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能够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此刻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生1:父母卧室……

  生2:比例尺1:100.

  6、师:你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此刻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8、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黑板左侧)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9、师:谁能算一算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10×11=11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师:我打算在父母卧室北墙正中开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就应画多长距离呢?

  2、引导计算

  (1)题目中,2米是什么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是多少?(1:100)

  (2)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我们就应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板书:2米=200厘米200×1/100=2(厘米)

  3、师:笑笑在本子上用8厘米表示了我的卧室的长,图上1厘米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4米=400厘米400÷8=50(厘米)

  4、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50)

  5、(课件出示:北京到上海的情景)

  师:题目中,已知哪些条件?(图上距离6厘米,比例尺1/)

  师:根据以上条件,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群众回报)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师:这天我们主要学习并认识了比例尺,明白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这天所学的比例尺主要是把大的距离缩小,我们能够把它叫做缩小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前项一般为1。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因此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放大比例尺,后项一般为1。

  2、师:透过这天的学习,你们还学会了哪些?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米=200厘米

  实际长……8cm:80m=8cm:8000cm=1:1000

  200×1/100=2(厘米)

  实际宽……6cm:60m=6cm:6000cm=1:1000

  4米=400厘米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400÷8=50(厘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答:比例尺1:50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资料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透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主角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能够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潜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 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小松鼠有多少只?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尖的—头向哪边?

  (5)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哪头小?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

  (板书:小于号)指导写“

  (3)观察式子“3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还是“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啊?你学了哪些本领呢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 40° 110°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5×15=12×7=14×3=

  17×4=4×16=6×16=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9-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3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06-17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