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05 12:14:34 教案 投诉 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例1,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理解被除数各位没有余数的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学会被除数各位上没有余数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被除数各位没有余数的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学会被除数各位上没有余数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笔算第45页复习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选择第一题重点说一说笔算过程和竖式里各部分的`意义。

  2、口答复习第(2)题。

  板书:84÷4。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读一读。

  提问:84除以4得多少?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板书)

  3、引入新题。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笔算除法。(板书:2.笔算除法)这节课先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在84÷4前板书:例1笔算)

  (2)说明用笔算要先写横式,再列出竖式。(板书:84÷4=)

  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边说明边在横线格上列出竖式。让学生看竖式读题。

  提问:刚才口算84÷4先用多少除以4,再用多少除以4?笔算也按这样的顺序除。

  2、说明:为了计算方便,笔算除法可以这样算:(板书竖式)先用4除十位上的8,商2,2写在十位上,(板书:2)除数4乘2得8,写在十位8下面,(板书:8)十位正好分完。再把个位4移下来,用4除个位上的4商1,1写在个位上,(板书:1)除数4乘1得4,写在个位4下面,(板书:4)4减4得0,(板书横线和0)正好分完。

  这样,84÷4的商21,在横式上写商21。(板书:21)

  说明笔算竖式要照这样写。

  谁来说一说,笔算84÷4是怎样算的?除到十位或个位时,商写在哪一位?

  小结:笔算84÷4,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8除以4,十位上的2,再用个位上的4除以4,个位上得1。也就是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提问: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先从哪一位算起?每次商是怎样对位的?

  (2)指名3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讲前两题的笔算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人做两道,教师巡视辅导。

  提问: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要从哪一位除起?每次的商是怎样对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用竖式笔算时,要从最高位十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交通标志,体会对称与不对的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吴老师收到了一份海报,谁来给大家读读?

  学生读海报

  师:嗯,你读得真清晰!请坐。

  师:这一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

  我们的.活动任务是:设计校园交通标志

  而且,要和什么有关?

  生:人车分流

  师: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回顾复习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享资料。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它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欣赏交通标志

  师:你真会发现!

  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吗?

  生: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师:你总结得可真好!

  三、解决问题,体验新知

  师:在“人车分流”活动中,哪些地方需要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校门口、操场……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有些地方吴老师都没想到。

  师:如何设计出一个与“人车分流”有关的校园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突出主题;用到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四、小组活动,分享交流

  师:小组活动之前,吴老师这里有几点要求:

  学生分组读活动要求

  师:对于这个活动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

  吴老师这里有一点提醒:活动时间有限,一定要合理分配。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活动开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完成,都停下来,分享的时间就要到了。

  师:听清楚要求的孩子请坐端正。

  好,各组开始

  师:音乐停止了,分享的时间到了,给你5秒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桌面,同时,各小组上交你的作品。

  师:你们的作品真漂亮!谁愿意分享给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分享,吴老师觉得大家真了不起!

  五、收获体会,总结全课

  师:在设计“人车分流”交通标志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说收获

  师:学有所得,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请拿出自我评价表,给自己的表现打个分吧。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精彩!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咱们学校会更加秩序井然!探究,让数学更好玩!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名片一张、多媒体课件一套。边长是1cm的小方片若干,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学生提到的逐一让他用手势表示单位面积的大小)

  如果表示操场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名片的面积呢?(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名片)

  请学生来估计一下名片的面积。

  你想知道名片到底有多大吗?要求名片的实际面积就是求什么?(长方形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具体感受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大致有多大,这样导入能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己学的知识,同时也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些都为下面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师:同学们能利用你们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图形吗?

  生:(很快摆出)。

  师:同学们能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吗?

  生:能。(两种摆放方法:一字排开或者双行。)

  师:有什么办法能验证摆出图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呢?

  生1:我们用的是6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能用算式表示下吗?

  生1:1×6=6(平方厘米)

  生2:2×3=6(平方厘米)

  师:大家想一下,怎么摆出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呢?生1:2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

  生2:每行10个,摆成2行。

  生3:每行4个,摆成5行。

  生4:每行5个,摆成4行。

  师:大家摆放的都是正确的。下面大家能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生5:我查了一共是24个,就是24平方厘米。

  生6:每订有6个,共有4行,4×6=24(平方厘米)。

  生7:每行有4个,一共有6行,4×6=24(平方厘米)。

  师: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4×6=24(平方厘米)。

  师:总结: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同学们尝试一下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生:6× 6=36(平方厘米)。

  师总结: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2:正方形有四条边,6乘4等于24平方分米。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

  生4: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这样算出来的是周长,所以是不对的。

  师:大家再看一下,这样算是周长,而我们要求面积。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说这个图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吗?

  生: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用“长×宽”计算面积,现在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改为用“边长×边长”计算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你们明白吗?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真厉害,归纳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以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就方便了。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把它放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正方形的特点,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归纳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认识到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4时计时法,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3)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4.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时刻信息。

  2.组织交流时刻信息,提出问题:8时的时候,你猜老师会在干什么?

  3.组织学生猜测。(老师在我们班上课工作;老师可能没有课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或许有学生也会猜到是晚上8时......)

  4.揭示答案:每天的这个时候,老师都在家里备课,为什么你们没猜到(为什么这么多小朋友没猜到呢)?

  学生可能会说:我们讲的是上午8时,而老师指的是晚上8时。

  师:是的。晚上8时和上午8时是我们惯用的12计时法,谁还知道别的计时法?

  学生可能会说:晚上8时就是20时?

  你怎么知道的?(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我妈妈教我的;我是在收音机上听到过......)

  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师:小朋友真是生活的有心人,采用这种计时法就不会让人产生误解了。这种计时法就是24计时法。

  5.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1日(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0时),时针又走1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6.师生共同得出:1日=24时、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也就是“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教材54页的“你知道吗?”介绍了一日的`来历,证明了24记时法的科学性。)

  二、学会24时计时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外圈的数就是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

  3.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探讨一:“上午9时、晚上9时”?

  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探讨二:“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

  (学生自己思考后交流,有的学生可能根据钟面上5时所对的外圈的数17得出,下午5时就是17时;有的也可能根据内外圈的数的关系,用5+12=17得出结果。)

  4.小结:把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要用原来的时数加上12,即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所指的时刻分别加上12。

  5.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

  (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即时互化抢答:

  (1)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

  (2)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时间与时刻

  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

  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5.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6.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7.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四、巩固新知、强化区别

  1.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六、课外小实践:为全家设计一张双休日安排表。

  [这种设计较为平实,每一个环节虽说不够新异,但是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深思。真实的课堂就是这样,它不一定要有图文并茂的情景引领;不一定要有妙语连珠的言语讲解;也不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跌宕悬念,只要学生能将生活的经验迁移到数学教学中,就是平常课堂中的平常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

  2、继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3= 12×4= 23×2=

  200×3= 120×4= 230×2=

  20xx×3= 1200×4= 2300×2=

  20000×3= 12000×4= 23000×2=

  2、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每组算式特点。

  3、 说一说20xx×3和230×2的`算法。

  4、归纳: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自主探究

  1、 探索竖式中积末尾有0的乘法。

  2、 尝试解题:3×380。

  (1)思考:先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独立尝试计算。

  (3 )同桌交流解题方法。

  3、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展示伙伴算法。

  5、 讨论: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6、 独立练习(做后校对)。

  7、归纳。

  三、内化知识

  1、列竖式计算。

  2、游戏:算一算,排一排。

  (1)独立计算。

  (2)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卡片。

  (3)读一读每个音节,再将卡片上字母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4)集体交流,体验成功。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样的除法运算。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

  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学生汇报,老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例1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因为12÷3=4,所以120÷30=4 。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19≈ 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说的都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一下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

  (2)因为8÷2=4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30=4

  (1)因为()所以()→想()

  (2)因为()所以()→想()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70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张面积不同但方格数相同的长方形图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各一个。

  学具:三个面积大小不同的长方形,1平方厘米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设计图纸。

  三、三维教学目标、策略选择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怎样简单地测量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能灵活地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并且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式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这是一堂概念课,必须把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让学生多感官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及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准确地使用。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同时培养合作能力。总之,整堂课的教学策略选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小兔开了一家玻璃店,这天他的店里发出了争吵声,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原来小松鼠和小猴分别要给自己的画框配上一块玻璃,小兔要收他们一样多的钱,小松鼠觉得不公平,便和小兔争论了起来。请你来评评理,小兔这么收费合理吗?

  2、师:两块玻璃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我们就说这两块玻璃的面积一块大一块小。(板书:面积)

  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

  (2)摸一摸师: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一摸课桌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3)看一看师:看一看黑板的面,课桌的面相比,怎样?

  (4)想一想师:生活中的物体,你还能比一比哪些面的大小?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我们把书表面的大小叫做书面的面积,把黑板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1)出示:

  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图形,这些图形有大小吗?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4个图形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吗?为什么?

  (2)归纳:看来只有象A、B、C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图形)

  3、归纳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面积?

  三、操作探究,认识单位

  1、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想办法比较一下。

  (1)用重叠法可区分出A与C,B与C的大小。

  (2)A和C无法用重叠法判断大小,怎么办呢?

  A、请同桌合作,可利用手头的工具,尽量想办法比较出A和C的大小。

  方法之一:在信封里有一些小正方形,利用这些正方形来判断。

  请学生反馈,将小正方形摆在图形上面量,A上面可以摆三行,每行摆三个,共可以摆9个正方形。B上面可以摆两行,每行摆五个,共可以摆10个正方形。这样就可以比出B的面积大。(鼓励学生选择方便易行的方法来摆)

  假如把小正方形换成小圆片来量,你觉得用哪个合适?

  B、如果手头没有小正方形怎么办呢?看,米老鼠想了个好办法。出示:

  你知道他是怎么比的吗?

  原来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校

  2、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师: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儿有两张图片,请两个同学上来看数里面有几个方格,再把所看到的方格数告诉大家,请大家猜猜谁看到的图形大。

  (1)师:你们为什么会猜错呢?

  (2)归纳:看来数方格时必须统一方格的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能正确地比较和测量出面积,因此国际上就规定了一些统一的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介绍平方厘米

  A、师:请大家拿出所剪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这么大一个正方形我们就说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的意义)

  B、师: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C、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书中74页第1题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大?

  D、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2)认识平方分米

  A、我们用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就可测量课桌面的大小,这就是平方分米。(板书:平方分米)

  B、拿出所剪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分米的意义)

  C、用手势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D、同桌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

  E、若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3)认识平方米

  A、我们就得用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单位来测量教室的地面,那就是平方米。(板书:平方米)

  B、想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应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意义)

  C、出示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

  D、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能站下几名同学。实际测试。

  4、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5、巩固运用

  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________

  四、思维拓展

  学了今天的知识,米老鼠设计了几幅漂亮的`图案,我们一起来看看。

  1、数一数这两个图案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2、请你当小小设计家,来设计图案,并说说你设计的图案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意义,了解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使学生充份感觉“面”的存在,又通过物体表面大小的比较,使学生理解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通过这一环节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使学生理解面积的第二层含义。

  在上面两个层面理解的基础上,以出示板书为线索,鼓励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让学生知道:要想精确地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应选择小正方形来摆合适。

  此环节设计富有童趣,学生因为思维的定式想当然地认为方格数多的图形面积就大。通过猜错的经历,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需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认识封闭图形的大校

  (1)出示:

  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图形,这些图形有大小吗?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

  生1、我觉得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A、D、B。因为把D还没连接的两个端点连起来就可以看出D比B的面积大。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连法1。)

  (请其余学生对生1的方法发表意见,许多学生都赞成生1的说法。)

  师:按照你的思路,除了这样连线外还可以这样连(出示连法2),这样看来D的面积就比B小了。(生1觉得连法2有道理,发现自己的想法不成立,服气地坐下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各种连法。)

  生2:连接的曲线还可以再往里凹,这样D的面积就更小了。

  生3:其实连接的曲线也可以向外凸,可以使D的面积比C还大。(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连法3。)

  (请学生小组讨论,到底怎么比较D的面积,D能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

  生4:其实刚才的连线都是把D变成封闭图形,D实际上不是封闭图形,它不能比较大小。

  生5:只有封闭的图形才能比较大小。

  (2)归纳:看来只有象A、B、C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图形)

  片断二:1、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想办法比较一下。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用重叠法可区分出A与C,B与C的大小。请学生演示重叠法的比较方法。

  (2)师:为什么不用重叠法比较A和C的大小呢?(学生充分说明其理由)

  请同桌合作,可利用手头的工具,尽量想办法比较出A和C的大小。

  生1:先将A与C重叠,再将多余的部分用剪刀剪下进行比较就能比出大小。

  师:生1很会动脑筋,但假如我们要比的是两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或者两个操场的面积就不可能将它们剪下来和重叠,再想想有没比生1更好的方法?

  生2:可以利用袋子里的小正方形,把它们分别摆在A和C上面,看哪个摆的小正方形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师:生2能利用手头的这些小正方形来摆,这个方法不错,我们请他来演示一下。(请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放,在生2摆放过程中师指出手头只有10个小正方形,要在A、C上都放满不够,怎么办?生2表示先摆完A,再重新摆B。)

  生3:老师,我认为可以同时将A、C摆起来,而且很清楚。(请生3上来摆)A一行摆3个,可以摆3行,共9个小正方形。B一行摆4个,可以摆2行,共3个小正方形。可以看出A比C的面积大。

  生4:......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想到了了不起的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最巧妙?请说说你的理由。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学生在不断的疑问--探究--解惑--再疑问--再探究--再解惑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最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推敲出的越来越巧妙的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六、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直线到平面、从长度到面积,由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又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手段并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抽象,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最后建立起明确的概念。通过探索活动,学生经理数学致使“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不时地享受着观察、思维、想象带来的快乐,感受着数学的独特魅力。整堂课,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体验着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从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应该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应力争把外显的感知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维对象,在学生的思维深处不断激起创造的火花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3及“做一做2题”,练习三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即“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手工纸或小棒的操作,课件的'直观演示,组织好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口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难点:

  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五、教学具准备

  微课、白板课件,手工纸、小棒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6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抢答。(口算卡)

  80÷2=300÷6=90÷3=

  800÷4= 500÷5= 270÷3=

  280÷7= 5600÷7= 6000÷6=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读题审题。

  学生自由读例3,再指名大声读题。

  说一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板书:66÷3=)

  (2)独立思考。

  想一想:66÷3应该怎样口算呢?先自己独立想想,可以小声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

  (3)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

  师: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66张就是6沓加6张。将6沓分成3份,每份是2沓,再将6张分成3份,每份是2张,合起来就是22张。

  生2:我是想22乘3等于66,所以66除以3等于22。

  生3:先把66分成60和6,分别除以3后,得20和2,再相加得22。(板书:60÷3=20,6÷3=2,20+2=22)

  (5)引导小结。

  老师也把这部分知识做成了微课,同学们结合刚才你们的活动过程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今天学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三)小结算法

  96÷3=46÷2=

  先算()÷()=()先算()÷()=()

  ()÷()=() ()÷()=()

  再算()+()=()再算()+()=()

  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先把两位数分解为几十和几;

  ②再用几十和几分别除以一位数;

  ③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商加起来。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1.书第14页第6题。(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

  3.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课件出示)

  4、书第14页练习三第7题。(课件出示)

  5、小明和小亮在练习打字。小明3分钟打了69个字,小亮4分钟打了84个字。谁打字的速度快?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口算除法,你有什么收获?回家后把你的收获分享给爸爸妈妈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帅板书:商X除数二被乘数

  商X除数+余数二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帅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帅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 — 2 = 98 984-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总体印象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后,第二次单独编排的内容。平时的解决问题都体现在各章各节之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应用自己的算法,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我们在学生碰到困难时,也要引导学生借助基本的数量关系式、线段图等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并使学生自己能逐步学会分析、解决。

  2、注意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思路。

  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会刊制定的数学课标就提出来:数学课堂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教,把解决问题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教学,以前我们教应用题很关注结构和数量关系,看问题求什么?找相应的条件,结构是固定的,老师教学时有章可循。完事有序地叙述题目。

  3、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

  多样化是指学生在解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法要有本质上的区别,平时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老师在不断的问还有什么方法?有个别老师还把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当成了两个方法,我想这就没必要了。因为根本的解决思路还是一致的。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现在的解决问题多数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呈现方式,信息量大很开放,也很迎合孩子的心理。但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信息能力就会欠缺,也使孩子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存在问题。我们关注到这个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以纯文字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读题能力就大不如前,希望这点能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逐步向文字表达过渡。

  实践活动:设计校园。

  学习了测量、面积,方位基础之上。

  1、收集信息。了解我们的学校原来是怎么样的,看看其他学校的情况,在孩子调查的基础上为设计新校园打下基础。

  2、分析信息。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们要添些什么,教材提供两个方面:师生日常需要,来源于借鉴,从其他学校调查来的可以借鉴到本学校的。每个学校不同,可以具体安排,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

  3、设计新校园。注重小组之间的学习与合作。

  4、欣赏、展示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个方位上设计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不要把作品粘在黑板上,大家做的都很好就完了。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习整十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除法。这是学生已经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同时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把整十或几百几十看成一位数或两位数进行口算,第三单元中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作了铺垫。同时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是进一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笔算过程中试商的重要基础。

  教材的编排:例1出示情境图分气球,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80÷20=4得出方法多样化。延伸,对于被除数跟除数进行估算练习。例2进行拓展,让学生探究一百几十除以整十的算法。同时也对被除数和除数进行估算练习。总体来说,教材的特点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过程,得出方法多样化,最后优化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同时掌握正确口算除法的方法。

  2、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出示口算练习:(开火车报答案)

  20×3 60×4 80×5 30×4 70×8 40×9

  400×5 500×7 110×6 200×9 150×3

  2、提问:指出150×3 70×8 400×5你是怎么算的?

  3、总结:整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乘法算法,并对算法技能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的作用。同时为这节课引出新知作好铺垫,让学生能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一)生活情境:

  1、出示课本情境图:学校要准备开运动会了,在入场仪式上每个班级都要拿着气球入场,最后一起放飞气球,庆祝运动会开始。现在就是小红跟小明代表自己班级去总务处林老师那里领气球。这时,林老师出了一个问题考他们: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2、提问: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80÷20

  3、揭题:口算除法(板书)

  【设计意图】:提供生活情境,为运动会做准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各种算法

  1、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汇报:80÷20=4

  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a、由20×4=80,想乘法算除法,得出80÷20=4

  b、8÷2=4,则80÷20=4(引导学生说出80看成8个10,20看成2个10,从而让学生明白8÷2=4与80÷20=4的商的大小为什么是相等的,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80—20—20—20—20=0,这里有4个20、所以80÷20=4

  3、学生展开评价,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的各种算法,我先不急着进行评价哪种算法好,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就选择哪一种。因为在后面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中学生自己会体会到用b种方法为最好。这里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4、拓展进行估算:老师那里还有83根彩带,每班也2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学情预设:

  a、学生进行估算,83看成80,得出83÷20≈4

  b、83÷20=4……3(对于这种方法肯定,但是不进行引导。因为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变式练习:改成有80根,每班19根呢?分几个班?

  5、小结:对于整十除以整十的口算的方法:是看成一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口算。对于除数与被除数不是整十的,要进行估算,把除数与被除数估成整十。

  【设计意图】:提供实际情境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估算。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60÷20= 90÷30= 80÷40=

  60÷20≈ 90÷30≈ 80÷40≈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这里提供评价:如果全做对的同学可以奖励3颗星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创设情境:运动会开幕式不仅要气球,还要彩旗,为运动会添彩。现在刘老师那里有120面彩旗,每班要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2、学生进行独立思考:120÷30=

  学情预设:学生会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口算。

  a、12÷3= 4则120÷30= 4(把120看成12个10,30看成3个10、这里强调让学生进行说一说他的算法过程是怎么想的,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b、30×4=120,则120÷30= 4

  3、想一想:122÷30≈ 120÷28≈

  【设计意图】:对于几百几十除以整十,学生的计算技能倒不是问题,主要是让让他们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学习新知识,同时又巩固了口算除法的算法。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口算与估算,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等被除数较大时,进行口算的话,用前面提到的b种方法好,把几百几十看成两位数,进行口算,更简便,同时也不容易出错。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这些三角形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边三角形

  说说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这三条边的长短一样长,三个角也相等。

  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字。(板书:等边三角形)

  3、辨析三类三角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刚才分出的三类图形都是通过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们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话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呢?请同学们挑选一些图形画一画,来验证一下。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是1、3条。

  4、小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条相等 三条边相等 三条边不相等

  两个角相等 三个角相等 三个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媒体演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小结: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即等腰三角形是一类,不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边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练一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学的什么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四)动手验证、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体出示

  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

  3、完成学习单

  图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图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征,我们知道同一个三角形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的算理。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三)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二)难点: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和学具】

  (一)教具:口算卡片、6捆零9根小棒、小棒图、算式卡片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二)学具:小棒

  【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唱歌吗?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有趣的儿歌《数蛤蟆》吧﹗(播放幻灯片)

  (1)听一听。

  (2)唱一唱。

  (3)编一编歌词。

  (4)猜想:我们大家可以大胆猜想一下,如果有800条腿,应该有多少条蛤蟆?

  不会吧?没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口算除法)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教学例1: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师问:、仔细审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1)摆一摆:

  老师拿出来6捆小棒,要求学生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同学们分自己的小棒)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后,教师将实物图展示给同学们。

  问:你分的小棒和黑板上的一样吗?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捆?(每份是2捆)

  问:6捆小棒是多少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是多少根?

  (6捆小棒是6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2)分一分(白板上演示将60张彩纸平均分的过程)

  (2)算一算:

  师问:怎样写算式呢?(60÷3=20)

  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小棒,60÷3得20你是怎样想的呢?((60除以3,可以看成是6个10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学生可以有各种答案。教师板书:60÷3=20)

  出示:80÷2,90÷3让同学说说口算时怎样想,再说出得数。(指名说、互相说)

  教师引导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说一说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应该怎样想,怎样算。

  2、想一想:

  600÷3应该怎样算?6000÷3又应该怎样算,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指名学生说出推想过程和得数,教师将板书写完整。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这两题你是怎样想的,得多少)

  (1)教学除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让学生读算式:60÷3,600÷3,6000÷3、师讲:除法跟乘法一样也有两种读法。例如: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读600÷3和6000÷3、提问:这两种读法的区别是什么?(先读被除数时就读作:“除以”;先读除数时就读作“除”)

  (2)做一做:

  用两种方法读下面的除法算式,再口算。

  40÷2 500÷5 8000÷2

  (先让同桌互相读,再指名在全班回答)

  先让学生做在书上,再指名在全班订正,要求学生把每个图中的三道题联系起来说出口算过程和得数。

  3、教学例2: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思考题议论议论。

  (2)让每个学生摆出100捆小棒(每捆10根),再摆出20根小棒,然后把它们实际分一分。(同桌可以商量,有各种不同的口算方法)

  (3)师生一起分一分(教师用白板演示)

  (4)教师将小棒图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对着实物回答上面的几道思考题。教师做必要的讲解、纠错。

  (5)师让全班学生写出算式结果,教师将例题书写完整。

  (6)要求学生看着算式口述120÷3的口算过程。(先把120分成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

  (让学生个人说、互相说、在全班说)

  (三)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80÷2 600÷6  5000÷5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  4除48

  (3)直接写出得数:

  40÷2 600÷6  90÷9

  40÷2 4000÷4 5000÷5

  (4)改错:

  39÷3=31  8000÷4=200

  20×2=10 700÷7=1

  2、增趣练习(做找朋友的游戏)

  160÷8= 2000÷2= 450÷9=

  490÷7= 5600÷8= 1000÷2=

  3、合作练习(小组内做拼图活动)

  卡片上的题每人做完后,请个别学生说出得数集体订正。得数完全正确的小组,将卡片拼成一个有趣图案贴在白纸上,第一名就会获得“智慧小组”的美誉。

  4、德育练习(帮小松鼠回家)

  15÷5= 90 9=

  150÷5= 900÷9=

  1500÷ 5= 9000 9=

  (师引导学生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5、解决实际问题

  师题问: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植树节)让学生观看照片知道大家和老师正在热火朝天地植树造林,美化我们的家园。并根据图中信息提个问题,最后大家讨论解决。(老师随机点拨、梳理)

  (四)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同学们学习很认真,恳于动脑筋,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令老师非常满意。那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根据自己所得畅所欲言,并呼应开头,把800条腿有多少只蛤蟆的问题解决掉。)

  (五)作业(任选一题)

  1、自己编写几道除法算式。

  2、迎接新的'挑战:690÷3=?8400÷4=?

  (六)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口算除法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它也是为学习笔算除法做铺垫的。因此,本节课按照“理解——概括——提高”的思路组织教学。复习铺垫选择的数据和算式紧扣本节课例题,复习了本节课要用到的主要知识和方法,这就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铺平了道路。

  2、讲授新课时,注意让学生动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以动手摆实物和问答思考题作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先讲,教师补讲,并做必要的梳理、归纳及讲清算理算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了方法,学会了思考,懂得了交流,获得了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例题的处理是重点教学例1,学生半独立完成例2、

  4、在练习和设计上采取分层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德育教育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并能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新的挑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特点。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2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02-1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4-11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11-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3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