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研讨,调动想像,理解诗歌内容要点和结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投影: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zhuóyuè()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_____________的真理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1)幻裹葱茏卓越hái qián ké dàng mǎ
(2)幽雅悄然叹服海枯石烂葱茏奇幻
(3)奇幻平凡冰冷珍贵高明卓越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5)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3、4、5、6节是化石的“话”。
(6)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助读:
投影:
鱼类的进化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
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
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助读资料:
1.恐龙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美颌龙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似鸡龙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腕龙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长颈巨龙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霸王龙跃龙
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虚幻龙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蜀龙梁龙
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巨龙美颌龙
2.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教师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投影:
1.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2.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5.放录音,学生跟读全诗。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阅读文段,完成1~2题。
人常说,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真正的痛苦。虽然我们是小小少年,生活的天空晴多阴少,但我们依然在每一天为达成我们的每一个小小心愿劳碌拼搏。那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身影,凝聚了几多苦乐悲欢。用笔用心记录下达成愿望的心路上的一段心绪,一缕情怀,让心怀通过倾诉变得更加健康而亮丽。
春天的小语是枝头的青绿,夏天的欢声是翻腾的热浪。
秋天的吟唱是大地奉献给人类的渴望,冬天的倾诉是白雪带给我们的肃穆与冥想。
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是我们
少年人的向往!
珍惜宁静,放飞童心。
写出来,多好!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一缕()冥()想吟()唱湛()蓝肃穆()倾()诉
(2)这是一段文学栏目的少年主持人的话,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请简答。
(3)文中“春、夏、秋、冬”四句写出了()
A.努力向上的精神B.少年的情怀
C.四季的美好D.喜怒哀乐
(4)思考“春、夏、秋、冬”四句的深意,用直线将左右两边恰当的连接起来。
春①热情的帮助
夏②无私的奉献
秋③冷静的思索
冬④心灵的沟通
(5)“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作为主持人的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放飞童心”,可与第一段中的“___________”二字照应。
2.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某学校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创设良好校风:
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净”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
参考答案:
1.(1)lǚ míng yín zhàn mù qīng
(2)他希望大家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心中的快乐与痛苦。
(3)B(4)春—④夏—①秋—②冬—③
(5)有一处可以倾诉心曲的场所(6)倾诉
2.静敬劲竞
六、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七、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思考题目
纯金难留
[美]弗罗斯特
自然的新绿是纯金,她这种色彩最难保存。
她的新叶像一朵花;
但只能持续一刹那。
然后就还原成为叶片,乐园就这样沉入哀怨,曝光就这样堕入白昼,凡是纯金都难留。
1.这是一首赞颂青春的诗,诗人将青春喻为,表现了青春的珍贵与美丽。
2.“凡是纯金都难留”,美好的青春难以长留,诗人暗示我们。
3.请写出你所掌握的劝人惜时奋发的古诗句。(至少两句)
参考答案:
1.花、纯金
2.时光易逝,应珍惜青春年华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课外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2.阅读一些科学诗,如高士其的《时间伯伯》,进一步感受科学诗这种表述形式的文体特点。如《我们的土壤妈妈》:
我们的土壤妈妈(节选)
高士其
我们的土壤妈妈,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她担负着
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经营着无机和有机,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都是她的工作区。
她的下面有水道,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壳。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开放着所有的嫩芽和绿叶,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根和她紧密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蹦跳着青蛙和老鼠,游行着蚂蚁和蚯蚓,蜷伏着蛹和寄生虫。
在农村,有数不尽的田亩,滴上农民的血汗,播下谷子、小麦和高粱。
我们的土壤妈妈,从不辜负农民的希望。
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把沙漠变成了绿洲,从荒芜走向繁荣,我们的土壤妈妈,更进一步展开她的工作。
(选自高士其科学诗集《时间伯伯》)
阅读提示: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高士其的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以诗歌的形式说明土壤在自然大家庭中的角色和功用的科学内容。科学诗,诗的艺术性,是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同于一般诗的地方。在诵读中去感受和品味。
●备课资料
一、时文超市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选自《千字文名篇导读》)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科学小品。文章以文艺的笔调,叙述中兼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明琥珀成因的复杂过程。语言简约生动,叙述有趣。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法并不只是速度上的快速浏览,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理解、记忆过程,是读者从字里行间高效率地吸收有用信息的思维方法。培养快速阅读习惯的核心是培养高效率的灵活思维,培养推测判断事物的能力和记忆力。
快速阅读十大原则是:1.不要重复阅读。2.阅读时,在思想上要把所接收的信息按照整体阅读法的要求分成类,并要记住各类的基本内容。3.阅读时不要出声。4.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要扩大末梢视觉。5.阅读时要思想集中。6.边阅读,边理解。阅读文字时,要分析出关键词和主要概念,抓住这个理解的重点。7.阅读时要采用记忆的主要方法。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需要记忆什么。要记住作者的见解,而不是只记个别词句。8.要变换阅读速度。每次要选用最合适的一种阅读法。9.经常练习,以便巩固已有的习惯。10.每天应该读完两份报纸、一份专业性杂志和50页至100页书,这是练习量。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2
学习方式,一个为越来越多致力于课程改革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注焦点。本次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传统的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这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注重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知识,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情感体验、启迪智慧的实践与创新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收获”,也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丰富与提升,受到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所以,本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应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方式,激发、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探究兴趣,一切活动都在自主探究中进行。下面就以《月光曲》为例谈谈第一课时中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践运用。
课文描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传说生动地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经历的事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变化,随后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借皮鞋匠的联想生动展示了曲子的内容、意境和流露的情感。对本文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块面:一、从描绘《月光曲》文字内容入手,探究音乐旋律与情感流露的关系,即朗读体会到贝多芬为穷兄妹俩互相关心体贴的亲情和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能力深受感动而谱写了《月光曲》。二、再次聆听欣赏音乐,朗读文字,体会乐曲中表达出贝多芬对兄妹俩的赞赏、对穷苦人的同情,感受其非凡卓越的才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即为第一块面内容。学生在课堂中两度进行了探究学习:依据文字描绘猜测《月光曲》旋律,并进一步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历程,以探究为主线,经历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探究《月光曲》音乐旋律
首先,教师以范读课文导入,对本文的情感脉络学生心中奠定了一个基调,同时营造了一种意境与氛围;学生用心聆听后,很快敏感捕捉住描绘乐曲内容的那段文字。然后,教师以导语“这段文字该读出怎样的意境、情感来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有意识地去感受、去体味文字中展示的景象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渐渐走进语言,走进教材。接着,根据文字内容引导学生猜想《月光曲》音乐旋律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当眼前出现“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的.画面时,音乐是舒缓、轻柔的;当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音乐逐渐开始强烈起来;最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此时的音乐更加强烈,有一种波涛汹涌的感觉……有的想象更为奇妙,将文字中省略号中的内容都化为了场景:音乐开始是平静抒情的,随后逐渐强烈,掀起高潮,当高潮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音乐又恢复了宁静、舒缓……这一活动方式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融鉴赏音乐没美、文字承载的画面美感以及音乐美于一体,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都得以显现、丰富与发展。当学生亲耳聆听乐曲,猜想得到应证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之后的配乐朗读融音乐、语言、画面、情感于一体,学生全心置身于此情、此景、次境之中。
二、探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创作经历
1、顺应需要,进入问题情境。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般都是有了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萌发出创作的激情,从而产生了灵感。当学生猜想、聆听了音乐旋律,满足了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体验到探究成功的无限乐趣,就会产生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此时,教师应适时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这种积极的探究心理需要,引导学生探究“究竟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课堂上,教师激励学生迎接更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走进探究的问题情境中,鼓舞他们自由参与、不断创新。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共存,进行实践体验。
探究这一问题,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交流汇报,检测自主学习情况,读懂贝多芬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已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一过程,是学生激活了已有的学习经验,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的自主学习过程。接着,进一步探究在这件事中,贝多芬经历了怎样一个心理、情感历程?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两人扮演兄妹俩进行对话,其余扮演贝多芬;当贝多芬听完对话后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与组内同学交流感受。在这一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的共同研究性活动中,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的互助性学习;每个学习者都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地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人责任与合作动机和谐共存,既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扮演自己的角色或入情朗读体验或用心聆听交流感受),又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这一合作过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合作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表达、交流探究学习过程与结果。
小组学习后,安排大堂交流汇报,四人小组反馈学习过程:“兄妹俩”动情对话,“贝多芬”产生感叹,全班同学可作朗读评议或补充交流贝多芬的内心震撼,以评读为感悟文字思想内容的切入点,以评促读、促思、促感悟,学生仿佛同贝多芬一起经历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变化:幽静的夜晚听到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曲,而且正是自己的曲子,内心产生了一丝触动,便想进去探个究竟;穷兄妹俩互相体贴、关爱的至深至纯的手足情深更是感人肺腑;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良好的音乐素养,让人心中产生无限敬仰与赞赏,更为“他乡遇知音”而激动不已。这一情感经历便激起了他的丝丝情愫,拨动了他的缕缕心弦,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课堂上,学生们都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内心被激起的阵阵涟漪……这一过程,充分说明课堂学习中,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问题性、实践性、探索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这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的教学,只有那些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学习,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增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主体性的张扬,才能表现为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视界的敞亮。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3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2.哪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3.谁能只用短短期20个字,把它复述下来呢?(卢纶可以)
二、品读古诗
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
2.小组内先处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
3.小组展示(达到目标:通顺无错误)
4.划节奏读----小组再试读----再次展示(达到目标:有清晰度、表现力。适当的停顿)停顿是表达语意的重要手段使得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5.关键词语重读----加着重号-----再次重读展示(能说明重读它的理由,渲染环境,读出意境)
6.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绎(配乐朗读)
7.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试背《塞下曲》
三、全诗整合。
1、诗中的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印象?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师生合作。
四、拓展延伸。
李广作为我国历的一代名将,赞颂他的可不止卢纶一个,其中唐代的王昌龄也写了一首诗———《出塞》。
五、作业
办一期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手抄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8个生字,读读记记“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3让学生自主地朗读课文,进入到情境之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是,对于著名作家萧红来说,这个园子深深烙印在她心中,让她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园子带给她快乐,带给她自由,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带给她无限的遐想,这就是——《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就走进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
二、预习检测
1、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预习的资料
2、教师指导、点拨。(出示“萧红”的图文资料简介。)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1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3、检查字词
四、整体感知,鸟瞰园子
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应有尽有,生机勃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2.启发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对学)
五、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一)感悟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1、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体会的?(群学)
学法提示:
先划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上自己的体会。再小组交流讨论,组长协调选取代表展示。
2、小组代表展示
(二)、研读“自由之事”
再读全文,感受“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劳作的'自由和快乐。其中哪一件事情最吸引你最有趣呢?
1、师生分角色朗读第5—12自然段
2、细细品味,感受“我”的“瞎闹”和祖父对“我”的疼爱。
(三)研读“自由之景”
1、在作者眼中,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自由读课文第16—17自然段。
2、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为何在园子中“我”会那么自由自在?
六、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呢?
2.小结: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七、推荐阅读
《呼兰河传》
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写一篇童年趣事。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 揭示课题
(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读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
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
6.多媒体出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
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丰富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重做试验
青霉素的发现 马上试验 认真严谨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6
一、读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奖赏称之为“迟到的”呢?请通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诵读,自主识记,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4、齐读,你能说说从文中得到的感受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品质
第1段:这迟到的奖赏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1、默读。读了之后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如此巨大的荣誉和巨额奖金为什么要奖给蒂姆·伯纳斯—李?
3、朗读此段。
第2段:是什么发明给全球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个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还过着清贫的生活?
1、默读,看看蒂姆的发明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2、从蒂姆发明万维网的目的你看出什么来?
3、这个因工作需要而诞生的发明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万维网的作用。
4、什么是“至关重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蒂姆的至关重要来?
第3段:蒂姆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快捷的互联网的开拓者,而他又为什么还要守着清贫的生活呢?
1、默读。说说蒂姆为什么不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
2、大家讨论一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3、这样做给蒂姆带来了好处吗?
4、品读句子:
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
从这句话,你读出什么来?
5、有感情地朗读。
第4段:
1、对唾手可得的远远超过所得奖金的巨大财富,蒂姆却毫不留恋地放弃了,他为什么要放弃?
⑴朗读,你能说说蒂姆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的原因吗?
⑵讨论:协作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⑶有感情地朗读。
⑷读文,说说你对蒂姆说的这番话的理解。
⑸“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出蒂姆是怎样不拘一格的吗?
⑹读“蒂姆认为”的那一段话,感受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精神。
2、在科学家的眼里,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蒂姆可以贡献一切力量。
3、面对自己如此伟大的发明,科学家却认为是理所当然,这表现了蒂姆哪些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第5段:
1、朗读,找出文中人们对待蒂姆获奖态度的两个词。
2、 “当之无愧”和“一致”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3、带着崇敬的感情朗读全文。
四、积累拓展,升华主题
1、你能简单评价一下你眼中的蒂姆吗?根据你的评价,你觉得他身上的哪一点最值得你学习?
2、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抄写课后第2题的9个词,练习写话。☆不计名利走学术之路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家和科学家也因此而变成了亿万富翁,例如亚马逊公司的CEO杰夫·贝佐斯、雅虎的创建者杨致远、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
然而,在这一串依靠网络发展而迅速发家的亿万富豪榜中,我们却找不到蒂姆·伯纳斯—李的名字。在当年众人纷纷投身商业大潮中的时候,蒂姆却选择了非营利的道路:不下海以自己的知识谋利,而是献身学术,继续致力于互联网的开发利用。
正是由于蒂姆和他的同事对免授权技术的坚持,今天才有使用Linux操作系统以及网景公司开发的浏览器的Gateway电脑。并且这种电脑可以看到和其他个人电脑、系统软件或者浏览器一样的网页。
如果当年他的雇主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要求版税的话,蒂姆认为现在的世界将起码有16个“网络”并存。他说:“在没有统一之前,世界上存在着多个超文本系统。也许将会出现一个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网络、微软自己有一个、苹果公司可能也会插上一脚自己开发一个……而所有这些系统却都是不兼容的。”
蒂姆说:“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凭借自己的创造力写了些东西,这时一名律师在后面看了看,然后说:‘啊,很对不起,但是事实上第35行到42行的程序是属于我们的,尽管整个程序是你写的。’曾经让软件业发展至今的那种精神现在已经面临消失的危险。如果你能够设想让电脑做点什么东西,然后你就编出这种程序来实现这一功能,这种精神支撑着多少伟大的发展啊。”
蒂姆认为:“如果对一个软件实行版权保护,那它对于创新性的扼杀是很严重的。例如在美国,由于版权问题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因此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对于蒂姆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巨大发明而成为亿万富翁,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詹姆斯·福楼斯曾经称之为互联网界的一大“丑闻”。
在接受采访时,詹姆斯·福楼斯说:“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对此事后悔。但他确实是现有制度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在那些把公众利益摆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人当中,他是最杰出的一个例子。”
而这次获得高达100万欧元的“千年技术奖”,也是他自奉献给世界这项使无数人发迹的发明之后得到的一笔报酬。对于获得这一奖项,蒂姆表示:“这真是个不错的惊喜。”
但是蒂姆认为这笔钱现在并不会改变什么。他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为此而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来。我们将把这笔钱存起来,用于我们孩子的教育诸如此类的事情。此外,我们也想有个新厨房很久了。”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又为什被破格录取。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朱丹的语言、神态、笛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接着学习9课——木笛,让我们一起走近朱丹,聆听他的笛声,一起走进朱丹的内心,感受他的心声。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说主要内容)
二、理解对话,体会真情
1、出示课件: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
师:在终试的考场上,当朱丹看到卡片上的题目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悲戚。这是为什么?默读1-23节,找到原因,简单批注。
预设:学生应该很容易能找到“今天是12月13日,悲伤的日子让他无法演奏;这个考试不是一般的考试,经过两轮激烈的竞争才进入终试,这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不演奏,也许就与梦想失之交臂)
如果学生不能从竞争激烈、决定命运的角度回答,师可以“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引导。
12月3日是个令人悲伤的日子,为什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师: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
(两个同学说说)
(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图片资料)
师解说:12月13日,作为中国人是永远不应忘却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尸骨堆积如山;侵略军把我们的同胞绑在木桩上作为活靶子练习刺杀;为了掩盖罪行,杀人后他们放火焚尸,或沉尸江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赶入土坑残忍的活埋;有两个日军居然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就连几个月的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挑在枪尖扔入火堆活活烧死。南京成了人间地狱。
(大屏幕出示)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每1分钟杀6个人
3、师:这一个个数字是被中国人的鲜血染红的,这一个个数字背后就是一个个同胞的生命啊,你想说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是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可能认为是国耻,可能认为世界需要和平等)
师:在这样的日子里,朱丹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悲惨的一幕幕,想到那些无辜被害的同胞,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呀!课件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他沉默片刻,只是片刻便快速而冷静地做出决定——拒绝演奏。(板书:拒绝演奏)
4、师:朱丹的决定犹如闷雷在考场爆裂,这样重要的考试怎能轻言放弃呢?考官们不理解。他们哪里知道,一边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一边是国耻国恨,朱丹做出拒绝演奏的决定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但又是多么的坚定。
请学生读一读对话。
师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
三、聆听笛声,感受心声
1、师:听到大师果断的拒绝,朱丹眼中涌出苦涩的泪水。他的内心能向谁倾诉呢?黑暗渐渐袭来,老天仿佛也悲伤落泪,纷纷扬扬的雪花从空中飘落,不知不觉他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自读24-25节,他看到了什么呢?生自读后回答。
2、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生齐读。
3、师:同学们,听老师读,你们用心去听、去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范读。
预设:学生想象可能会有些难,引导学生理解“曙色”“蓓蕾”“幼松林”都象征着孩子,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师可引导“朱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画面”他被孩子们感动了,爱国的情感就像墨滴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声扩散开来,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一颗颗火热的爱国心,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教师及时、恰当评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眼前的情景,朱丹内心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
他想——(学生接)
他要——(学生接)
他只有——(学生接)
师:是啊,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尽情地吹奏起来。(板书:广场悲歌)这是一种怎样的笛声呀?请找出描写笛声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同桌互相说说你仿佛在这笛声中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齐读。
生回答(悲伤、倾诉、愤怒、呐喊等)
师:是的,这笛声在雪花纷飞的南京夜空中回旋,这笛声是在告慰死去的亡灵,这笛声是中国人不忘国耻的呐喊,这笛声是对刽子手的控诉,这笛声更是如朱丹一样千万中华儿女的中国魂!请你再读这节。
音乐起
师:这就是朱但当时吹奏的曲子,伴着这幽幽咽咽的笛声,读一读这首小诗。
课件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指名读这首小诗。
齐读这首小诗。
四、破格录取
师:朱丹的笛声不但感动着我们,感动着孩子们,更让主考的大师改变了态度,这是为什么?默读最后四节。
生读后回答。(应该能从爱国来讲)
师:是的,大师是被感动了,被朱丹和孩子们胸中跳动的火热的爱国心感动了。大师仅仅是因为朱丹的出色演奏鞠躬吗?在作者的原著中大师还对朱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在向一种精神鞠躬”。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国魂!
(板书:中国魂)
朱丹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他被录取了。因为他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中国魂。遗忘就等于背叛!让我们记住这段血泪史,让我们永远做像朱丹那样有气节的中国人!板书设计:
木笛拒绝演奏广场悲歌中国魂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贤文的含义内容及表现形式。
2、对课文中的成语、名言能熟读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8、古今贤文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听取意见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背诵课文。
课外: 收集一些名言、成语及谚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介绍名人名言导入。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自读
2、交流了解词语。
三、进行朗读比赛
1、自己练读课文。读准到读流利
2、朗读比赛
四、讨论
第一自然段: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材料讨论,领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第二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讨论议题,再从学生所知道的'名人中举例说明“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五、再读课文,联系实践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给你启发最大,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吗?
2、交流。
3、: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我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六、熟读。
七、课后收集一些名言或成语或谚语。
教后感: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成语、名言,感悟课文语言,要把读、思、议、悟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感悟训练,以全面吸收语言材料。
教学时可组织朗读比赛活动,从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读,一次一次逐步提高要求。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0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动脑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3、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学前准备:
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读书时遇到的,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课文中说,童年是在一串串问号中长大的,我们也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师:我们可以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提读书时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要求: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声音要洪亮。
二、开始活动。
1、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解答问题。
2、向全班学生提出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3、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即使纠正语病和错误读音。
三、课后延伸。
让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1、找资料。
2、去图书馆。
3、问老师。
4、问家长。
5、上网查找。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法
图文结合,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引导品读体会。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童年记忆中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
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者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希望大家课后读一读萧红的这本自传体小说,走进作者的童年,感受作者的童真。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文中体现童真的句段。
3.课外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3
教材分析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艺报》上。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又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全文共7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
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讲:养花的原因和目的。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讲:自己不养名贵花草的原因。
课文第3自然段主要讲:养花可以多得些知识。
课文第4自然段主要讲:养花虽然辛苦劳累但有许多好处。
课文第5、6自然段主要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
最后一自然段总结了“我”养花的种种乐趣。
不仅全文层次清楚,每一自然段的叙写也极有层次。
教法建议
1、本课可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围绕“我”为什么养花,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也可由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课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因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的感情。所以,在讲读中学生应逐段阅读,想想每段的主要意思;再思考各段之间的'联系,从而理清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
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避免教师过多过细地分析讲解。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理解“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话的含义。
4、读写结合,学完文章后,可安排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写一篇文章,写出种花草的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词语注释
计较:计算比较,本课指在意,当回事;争论。[例句]同学之间不要斤斤计较。
乐趣:使人感到快乐、有趣。
门道:门路,方法,窍门。本课指由于经常和花打交道,所以逐渐懂得管理花草的方法、窍门。
循环:本课指周而复始的运动。
调节:在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事物达到合理的状态。
关切:一般用于对人的亲切关怀。
奇花异草:稀有的,不易见到的珍贵花草。
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年,说明时间比较长。
秉烛夜游:秉,拿。课文指因为昙花总是在夜里开放,大家举着蜡烛去看,有在夜间游玩、观赏的味道。
自生自灭: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死亡。
大雨倾盆:倾,倒。形容雨下得很大,就像用盆子往下倒一样。
不利于行:不便于行走。于,对于。
胜于吃药:于,比。比吃药还好。
有益身心: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身心,身体和精神。
置之不理:置,搁置,放。理,过问、理睬。课文中指把花草放在一边,不去管它。“之”在文中指花草。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关切——关注调节——调剂见识——知识骄傲——自豪
难过——伤心门道——门路照料——照管
二、反义词
关切——冷漠真理——谬误紧张——松弛骄傲——谦虚
开放——凋谢难过——高兴
三、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这句话中“自己会奋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指有些花草不怎么选择天气,不怎么需要养花技术,就能自己生长。作者爱花,养花,不是为了研究和试验,而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所以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
2.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如此循环”指“像这样循环”。指作者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这句话是说养花付出的劳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比吃药效果还要好。
3.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两句话集中抒发了养花的乐趣,也是对全文的总结。“忧”和“泪”,是与“喜”、“笑”、“花”、“果”、“香”、“色”紧密相连的。欣赏自己养的花,就是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自豪感,期待之后的成功感、欣慰感。全句由短语组成,用“有……有……”排比,好读上口。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作者写养花的乐趣生动具体,明白晓畅,感情丰富。课文中写到养花时间长了,摸着些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还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啊!养花还可以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从养花中学到知识,悟出生活的真理。当花分根的时候,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作者心里自然特别高兴。课文就是这样多方面具体展现养花劳动的意义和无穷的乐趣的。
文章导读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写养花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每段讲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可分七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把养花当作生活的乐趣。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养些什么样的花。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养花要摸门道。
第四段(第4自然段):按叙述的顺序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养花有益身心;第二层讲养花要付出劳动。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从养花中享受成功的欢乐。
第六段(第6自然段);讲养花当中的伤心事。
第七段(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养花的乐趣。
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本文写养花,表现的是养花的乐趣。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先写了“养花的原因(爱花)和目的(只当作乐趣)以及对花草种类的选择。接下来,写自己在养花过程中“摸着一些门道”。养活了花草,还掌握了知识;下文着重写养花需要付出艰辛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这些都表现了养花的乐趣。
2.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感情丰富。作者老舍虽然是著名的作家,但是他行文的语言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例如:“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平常的语言表达出掌握了一些养花方法之后的喜悦,感情充沛,溢于言表。此类语言,课文中比比皆是。
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写了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板书课题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 洛 ( 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
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 作,写。 家书,家信。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
复,又。恐,怕,害怕。尽:完。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临,将要。发,出发。 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家书-------意万重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
(寓情于事) 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5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13课,我们了解了一位非常有趣的动物朋友──猫,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活泼淘气)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松鼠》。(板书课题)
二、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熟练的地方反复读几遍。)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了松鼠哪几方面的内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朗读课文,品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了什么?
2、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①观察课文中第二幅图,默读课文,想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三层,第一层
(2)概括介绍麋鹿奇特的外形,第二层
(3)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第三层
(4)介绍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②理解第一层内容。
a、指名读。
b、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c、“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③理解第二层内容。
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a、指名读。
b、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的?
c、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d、除了介绍麋鹿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e、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联系吗?为什么?
f、讨论。
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已经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再写是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第一层是概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而第二层则是具体的介绍。这样就使读者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印象。而且,第二层介绍麋鹿外形的同时也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让读者认识到了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g、引导体会。
④理解第三层内容。
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的?(一是雌鹿的怀孕期超过九个半月,比其它鹿类长;二是它每胎仅产一仔)
(2)学习第三段。
①指读课文。
②出示“传奇”,齐读。
理解“传奇”:经历离奇,不同寻常。
③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3、配乐朗读二、三段。
第三课时
1、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2、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海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
(4)通过对课文二、三段的学习,我们对麋鹿已经全面充分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堂练习
(1)祟课后第5题。
(2)交流复述方法。
①结合插图,抓信麋鹿的角、蹄、尾、手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形及生活习性。
②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
③要学习讲解员讲解的神情和语气。
4、练习复述
《麋鹿》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1-18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31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28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4-2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优秀03-1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养花06-01
小学语文五年级《桂花雨》教案02-2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02-08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