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一些偏旁字形的演变过程来理解其含义,以便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为学习部首查字法作铺垫。
2、对形近字要仔细观察,分清字形,弄清字义。
3、学会准确运用动词。
4、朗读背诵诗,增加语言积累的训练。
5、会把左窄右宽的字写美观。
6、积累成语。
7、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偏旁的含义,会根据偏旁写出带有偏旁的字。
2、会给形近字组词
3、准确地使用动词,为文打基础。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进入练习3的练习
2、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第一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看第一幅图,说说“ ”像什么?由此可见,“ ”都跟什么有关?
(3)回忆同偏旁的字。
(4)其余3个偏旁的教学同上
(5)写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看谁写的又快又多?
2、教学第2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出示“运一远”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3)组词
(4)其他几组教法同上
3、教学第三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学生背诵有关课文。
(3)读一读书上的句子,填写词语。
(4)指名读填好的句子。
(5)这里我们填的是什么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6)齐读所填好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增加语言积累的训练,能有感情地读、背古诗。
2、能正确、美观地写左窄右宽的字。
3、积累成语,并懂得成语的意思,会背诵、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自己借助拼音读诗。
3、指读,师范读,自读。
4、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
5、看挂图背古诗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四个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写得宽一点。
4、生描红、仿影、师巡视指导
三、教学第六题
1、自己读读这四条成语,你知道哪条成语的意思。
2、师讲解学生不太理解的成语。
3、有感情地朗读这四条成语
4、同桌互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弄清楚题目要求。
二、指导。
1、我们生病后到哪儿看病?医生会问些什么?然后医生又干些什么/
2、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自读对话。
4、同座位分角色朗读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自由组合排演,上台表演。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2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水藻清清楚楚
济南大约一亩见方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 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着”、“了”、“过”。
4.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使用钢笔字描红。
2、 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 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着、了、过”。
4、 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5、 熟记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要求。
2.指导。
(1)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2)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练习。
(1)描红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2)注意行款布局,体会整体章法。
4.反馈。
(1)评议学生作品。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写。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提出几个要求:①找出错别字,②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括号里。
2.指导。
(1)读句子,句中有几个错别字?
(2)依据句意,画出错别字。
(3)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口头纠正。
3.练习。
(1)学生默读句子。
(2)纠正错别字,如:“带”应改为“戴”,“带”作为动作是随身拿着的意思,“戴”是把东西放在人的头上、脸上或胸前的意思。
带(戴) 像(向) 已(以) 颂(诵)
4.反馈。
(1)指名学生上黑板改错。
(2)集体评议。
(3)用错的字重新组词,加深印象,如:带(带领)。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读题。
(2)说明本题的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着”、“了”、“过”。
2.指导。
(1)出示句子,指名学生逐题朗读。
(2)想一想:凭借语感每句话中该用哪个词?
3.练习。
(1)动笔选填“着”、“了”、“过”。
4.反馈。
(1)检查学生填写的.词是否正确。
(2)同桌互改。
(3)指名读句,进一步体会“着”、“了”、“过”的用法。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复习逗号、句号用法。
(2)认识书名号“《》”和“<>”。
(3)书名号在什么情况下用?
(4)举例:“他的文章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了。”
(5)“小学生学习报”为什么要加上书名号?(“小学生学习报”是一种报刊的名称)
3.练习。
(1)读第1~3句,把该用书名号的地方用上书名号,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巡视检查。
4.反馈。
(1)三个人各在黑板上给句子加上标点。
(2)集体批改,纠正错误。
(3)抄写句子,并加上标点,注意书名号的书写格式。
(4)小结: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要求是熟记成语。
2.指导。
(1)正确朗读成语,不认识的字。
(2)韵句连读,每排两个成语连读。
(3)说说你了解的成语意思。
(4)教师说出学生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诵读记忆,形成积累。
(2)同桌互背。
(3)对背,如一人读“铁面无私”,另一人背“执法如山”。
4.反馈。
(1)“开火车”朗读。
(2)成语填空。
铁面无( ) 执法( )山( )( )在后
( )( )在前一( )不( ) 扶( )济( )
排( )解( ) 见( )勇( ) ( )义( )言
唯( )是( ) ( )人( )贤( )( )清风
(3)教师说意思,学生说出成语。
(4)记成语竞赛,看谁先记住成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课前准备: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题目:学会请教别人
2.读一读,明确口语交际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指导
1.读一读每题的文字。
2.打幻灯,启发合理想像,思考: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三、练习
1.自由练说。
2. 指名试说。
3. 同桌根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互相练说。
4.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纠正与辅导。
四、反馈
1.指名一学生说,评议有没有达到两点要求。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4.评价小结。
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同时还要注意有礼貌,称呼要符合别人的身份,要用“请”、“能告诉吗”,最后还要说声“谢谢”。
语文教案 篇4
一、词语教学:
黑板上出示了以前学生易错的词语并加以分析,个别进行范写。最后一排词语是“莲蓬、仿佛、蜻蜓”,让学生寻找其中规律:它们是由相同偏旁的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根据规律再搜索有相同规律的词语。这是课堂作业本的第一题作业,要求学生再写出六个这样的词语,我在做的时候,觉得想了很久,还去翻书了。所以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并把学生找到的词语板书,学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
二、句子教学
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2、3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找出描写荷花的句子用符号表示出来。
看似非常简单,只有一句话不是描写荷花的,其实依然会有学生找错的。当然,设计这个简单的练习,还在于引导学生把一段话读完整,不是找到一句两句就万事大吉了。
2.读读描写荷花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内容一: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冒出来可以换哪个词?为什么不用长出来、钻出来而用冒出来?
荷花冒出来之后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给学生一个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的平台。
内容二: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学生感悟之时,板书荷花开放的.三种形态: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花骨朵儿。并让学生在书上把板书的内容圈出来。三种形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会,尤其对一些后进学生,给他们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如果都只是说说而已,一部分学生肯定是云里雾里。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张老师非常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你们猜猜为什么?因为句子写出荷叶的数量、颜色、形状。(这也是课堂作业本的练习)
板书:
数量多:挨挨挤挤、一个个
颜色:碧绿
形状:大圆盘
第三自然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让学生想象荷花的姿势,他们总是会给我们惊喜,比如:荷花低着头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身影;两朵荷花紧紧地靠在一起,在说悄悄话;有些荷花手拉手在舞蹈,小伙伴在为他们拍照……
这一课时的练习既有对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又不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当堂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1和3(1),整体感觉效果比较好,而且减轻了学生负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通过观察图画,能说几组反义词,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2、读通、读懂简短的课外文章,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3、学习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通过观察图画,能说几组反义词,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植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发现许多汉字具有相同的部件。
A、出示基本字:牙 令 皮 隹,引导学生认读。
B、引导学生给这些基本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学生自己上台板书。
C、出示书上内容,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看图说反义词。
A、 出示书上插图,读学习伙伴的话。
B、 各组说反义词,看哪组说得多。
二、日积月累
1、读记四字词语。
2、选词填空。
A、 读读词语“漂浮、飘扬”
B、 引导口述:什么东西会“漂浮”?什么东西会“飘扬”?修改意见
C、 默读思考,填写词语
D、 朗读填好词语以后的句子。
3、写话
a、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b、 展示例话,师生共同朗读。
c、 学生分组模仿老师范文,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
d、 评议部分学生写的话。
4、读短文
a、 自由练读,扫除生字障碍。
b、 教师范读,断句正音。
c、 模仿朗读,读通读顺。
d、 读懂短文,思考讨论:先生为什么夸奖韩愈真聪明?
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A、 课件出示:“动物、植物擂台赛”。宣布“打擂”规则。
B、 学生按动物组、植物组分列就座。
C、 言语激趣。
2、推举“打擂”人员。
A、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互相交流。
B、 各组评选最佳资料。
C、 引导学生将相同的动物、植物资料合并、整理。
D、 组内演讲,推选“武功”高手。
3、“擂台比武”
a、 第一场比武:种类多。
b、 第二场比武:生长特点。
c、 第三场比武:对人类的贡献。
D、第四场比武:比一比谁讲的动物、植物有趣。
四、总结、颁奖
五、布置作业
讲所搜集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分组合作制作,也可以单独制作。图文兼备,可以剪贴。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课前预习,收集孔子和老子的有关资料。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三、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五、教学时间:2课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数
一、导入: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二、介绍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四、赏析课文细节之美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五、学生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六、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八、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9-05
语文教案(经典)10-19
【经典】语文教案11-06
语文教案(精选)11-18
语文教案【精选】10-14
[经典]语文教案01-1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