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时间:2023-06-16 16:35:52 秀雯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鼓上的小米粒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精选7篇)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1

  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 鼓的声音哪里来。

  1、 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振幅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

  2、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小鼓

  2、米粒

  3、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在实验中感知音的产生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一)感知音的产生。

  1、出示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声会是怎么样的?仔细听一听。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说一说:“小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集体说一说:“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3、 教师再次敲鼓,辨别声音的大小。“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会儿响,一会儿轻)

  4、讨论:鼓的声音哪里来的?(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起来才发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二)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

  1、出示米粒。谁来了?怎样让米粒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蹦蹦跳跳)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2、如果小鼓敲的响,米粒就跳的'怎么样?如果小鼓敲的轻,米粒就跳的低?(教师演示)集体学说:“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

  3、鼓上的小米粒在干什么?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二、学习歌曲

  1、结合图谱学习歌词。

  2、告诉幼儿歌名,欣赏歌曲。

  3、分句练习,跟随琴声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4、幼儿随琴声演唱。

  5、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

  (1)讨论: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应该怎样来演唱?(重一点)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应该怎样来演唱?(轻一点)

  (2)幼儿尝试练习。

  (3)集体演唱。

  三、学习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内容。

  1、集体边唱边表演。

  2、自由结对表演。

  四、活动小结:

  今天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用力大,声音响,用力小,声音轻。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3

  设计意图: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

  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 鼓的声音哪里来。

  1、 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四、 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4

  内容与要求:

  1、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区分音的强弱、轻重,创编鼓声的不同节奏型。

  2、在反复听赏的基础上,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并有感情地进行表达表现。

  活动准备:

  音乐录音,鼓、彩色米粒

  指导要点:

  一、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并创编鼓声的节奏型。

  1、师:“看,这是什么?听,小鼓在歌唱。”

  (1) 小鼓唱了什么?(咚咚 咚,小鼓在歌唱。)我们一起学学。(拍打节奏)

  (2) 听小鼓又唱了什么?小鼓唱了什么?一起来说一说。

  2、创编节奏型。小鼓还会怎样唱呢?请个别小朋友来敲鼓,大家一起学

  二、欣赏音乐,感受欢快的情绪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说说这音乐的感觉?(活泼、欢快)听了这音乐你想干吗?

  2、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

  师:“瞧,你们动听的音乐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今天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 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听音乐敲)

  师:“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样跳来跳去的?为什么跳的高?”说说学学。

  小结: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

  师:“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注意强弱)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

  师:“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我们一起听听。

  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吧。请小鼓听听我们唱的怎么样。”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用腿做鼓面,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七、游戏:鼓和米粒

  老师敲鼓,小朋友做米粒,请幼儿排好队,听鼓声的快慢、高低走路,最后随鼓声出活动室。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5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 米粒 图谱 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 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

  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6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看看、玩玩、唱唱中学习歌曲,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

  2、能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

  重点:感知乐曲中的强弱变化,并能边唱边开心地表演。

  活动准备:

  小鼓,米粒,图谱

  活动过程:

  一、拍打小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出示小鼓),是谁呀?(小鼓).小鼓知道我们小朋友可会唱歌了,今天它也要给我们唱歌,你们听!小鼓是怎么唱的啊?教师有节奏地拍打小鼓。(引导幼儿学习歌曲中的第一句“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评析:开门见山地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小鼓是怎么唱歌中感知音的强弱的变化,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二、以多种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感受歌曲强弱变化。

  1、小鼓说:我一个人唱歌太寂寞了,我要请我的好朋友陪我一块儿唱歌跳舞,我们看小鼓的好朋友是谁呀?(出示米粒)

  小鼓说:我来唱歌,米粒你来跳舞好吗?你们知道米粒会怎么跳舞吗?并将米粒放在鼓面上,让幼儿观察米粒跳舞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小鼓没有唱歌)

  2、你们看仔细了,小鼓开始唱歌了,米粒是怎么跳舞的?(老师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拍打。)

  教师敲小鼓,并提问:小鼓唱歌,米粒就会怎样?小鼓又要唱歌了,我们听小鼓这次唱得怎么样?(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说一说,小鼓是怎么唱歌,米粒是怎么跳舞的?)为什么小鼓唱歌米粒就开始跳舞了?(引出物体振动)

  小结:是呀,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同样引出------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幼儿学说相应的歌曲“小鼓唱的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感知歌曲的.强弱变化)

  3、老师边拍打小鼓,幼儿扮米粒,根据歌曲的强弱学说、学做相应的歌词(动作)。

  4、请一个幼儿敲打小鼓,其余幼儿扮米粒,根据小鼓的不同变化,做相应的动作,并说一说。

  评析: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我在鼓上放了许多颗小米粒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打,这样既能激起孩子敲打的兴趣,又能让孩子用更多的感官来感觉轻重,用眼睛看:米粒跳的高低;用耳朵听:声音的轻响,手臂的力度和和轻重的关系等,在孩子们学学米粒跳舞中,让孩子们在游戏的环境中尽情的感受,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敲鼓轻重的技巧。同时从歌曲的重点入手,将重点先提出来引导幼儿熟悉、感知、化解了教材的难度,重点理解“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减轻了幼儿学的负担,使孩子们学得轻松而有趣,并在学做米粒跳舞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看图谱有节奏地完整学念歌曲。

  1、逐一出示图谱,你看懂了什么?让幼儿根据图谱说说每个图谱所表示的意思,帮助幼儿再此理解歌曲内容。

  2、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幼儿看图谱教师完整地有节奏地念歌词一遍。

  3、幼儿看图谱完整学念歌曲几遍。

  评析:通过图谱的演示,在幼儿理解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四、学唱歌曲。

  哇,你们真能干,都会看着图谱完整地学说歌词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1)看着图谱跟琴完整学唱。

  2)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用肢体大胆表现。

  引导幼儿找寻自己身上的部位当作小鼓,和小米粒游戏。

  小结:小朋友把小鼓的声音唱得真好听,有响有轻,米粒跳舞也跳得很高兴。

  现在请我们的小手来做小米粒,在我们身上找一个地方当小鼓,找哪呢?比如大腿上:我们就把我们的大腿当小鼓吧,小米粒们准备好。)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再找其他部位表演。

  评析:尝试把身体不同部位当成小鼓,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轻重的变化,如老师来敲鼓,孩子们根据老师敲的轻重不同,用身体各种动作来表现高低、轻重、大小等等,体验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延伸:小米粒还可以在很多地方跳舞,你们觉得还可以在哪里跳呢?(幼儿自由回答),然后随音乐出活动室(我们现在到到操场这个“大鼓”上去跳舞啦)。

  评析:适度的延展活动可以保持幼儿园继续唱这首歌曲的兴致,同时进一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五、活动反思: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比较好的歌曲,节奏性强,旋律活泼简单易于幼儿接受,是孩子非常喜爱的。在这个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对鼓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且通过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让孩子们在学跳米粒的轻松氛围中,掌握了敲击轻重的技巧和米粒根据轻重跳的高与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代替了枯燥的讲解,用具体直观的物品代替了抽象的表述,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同时在扮演小鼓唱歌、米粒跳舞的游戏中,动静交替,层层相连,逐步递进。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个老教材,以往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音乐游戏来组织教学。在老师的层次教学理论的启发下,对该教材仔细分析,发现在表演、节奏、创编等方面都有可挖掘的余地,所以为《鼓上的小米粒》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二、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目标我是这样定的

  1、通过老师的演示,进一步感知音的强弱变化,理解歌词,并尝试表演。

  2、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三、活动准备:

  小鼓鼓槌米粒钢琴歌曲录音

  四、教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游戏法,启发联想法、音乐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前要求准备了课件。活动中还应用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讲述、游戏,让幼儿认识和区分音的轻重的'不同变化。并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体验观察感受。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辨别能力。

  六、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老师出示小鼓,并用小鼓表演一段节奏,引出"小鼓在唱歌"。

  2、老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辩强弱。让幼儿讲一讲"小鼓唱得怎么样?"

  注释:开门见山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小鼓唱得怎么样?"的思考中,孩子们已经开始了对强弱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老师出示米粒。

  T:"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老师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T:"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老师边击鼓边范唱第一段。

  5、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一段。

  6、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二段。我注重从兴趣入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从歌曲的重点入手,将重点先提出来引导幼儿熟悉、感知、表演,化解了教材的难度,减轻了幼儿学的负担。

  (三)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表演整首歌曲。

  1、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听旋律边表演整首歌曲,要求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

  2、幼儿自己边听歌曲边表演,要求:

  a)愿意的幼儿可以跟着音乐一起唱。

  b)在二段中能扮演米粒进行表演。

  3、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唱边表演整首歌曲,要求表演时在教室中自由跳动,同样,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因为旋律是一切音乐的载体,对旋律的充分学习可以使以后的演唱"水到渠成",这样做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减少学的痕迹。

  评析:活动的设计比较合理,改变了以往学习歌曲的范唱→学歌词→学演唱的老模式,从兴趣入手,从旋律入手,从歌曲的重点入手组织教学。使孩子们学得轻松而有趣。

  (四)巩固歌曲的演唱,并尝试用歌声表现强弱。

  1、复习演唱歌曲一次。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用歌声来表现强弱?

  3、幼儿再次演唱,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强弱。

  注释:在幼儿理解了强弱,学会听辩强弱后,幼儿有了表现强弱的愿望,这里让幼儿用自己的歌声表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好地缓解了从感受到表现的坡度,使教与学显得自然而轻松。

  (五)说活动延伸: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对本活动我又进一步作了延伸活动。

  1、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声的物体?

  2、观看课件寻找答案,带领幼儿户外寻找更多的发声物体。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歌唱活动:鼓上的小米粒07-23

米粒的作文02-25

鼓大班教案(精选21篇)01-09

鼓大班教案15篇01-09

米粒的作文15篇02-25

小乌龟上幼儿园教案12篇04-03

大班艺术活动《会变的鼓儿》教案08-26

架子鼓作文04-22

鼓浪风声作文03-06

小班非洲鼓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