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时间:2022-10-12 05:31:50 专题范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取和把握重要信息的潜力,这个潜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务必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超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明白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这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此刻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样读?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资料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必须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推荐。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推荐,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齐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齐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但是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但是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那里有段资料,让咱们个性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明白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应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此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明白?

  预设:A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但是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但是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齐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情绪,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情绪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带给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齐再体会体会。齐读。

  4、但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情绪,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带给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应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那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期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应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透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就应用什么字来概括?应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能够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期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能够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透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疾跨乌蒙,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语言

  征飞夺泸定桥,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案(三):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透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能够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明白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明白)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齐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透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路崎岖、十分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透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比较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但是红军战士一向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应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应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样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忙,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十分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齐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此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十分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十分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十分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齐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但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但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情绪,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七律长征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liuxue86.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述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资料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务必选取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资料,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务必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透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应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那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期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应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透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就应用什么字来概括应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能够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期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能够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透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疾跨乌蒙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语言

  征飞夺泸定桥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案(六):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这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能够提出来。谁来帮忙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述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向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但是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比较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情绪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情绪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此刻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应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应对,虽然如今应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能够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透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必须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长征只等闲(画泥丸)

  英勇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能够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课前查找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潜力。资料的介绍,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引入新课、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逶迤(weiyi)磅礴(pangbo)岷山(mi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用“磅礴”一词造句。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就应怎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诗的特点是:“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务必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此刻再来读读,争取读的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自读、互读、交流,学习生字词新,感受诗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应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诗句的哪个词能够概括红军的态度--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作平平常的事。

  咱们该怎样读呢?(你来试试!)生读,评价。

  (二)、能从哪看出出来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的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生发言:走泥丸。

  什么像腾细浪?全班齐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面是什么意思?提问,打得答,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回想我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但是红军战士却都说是“腾细浪,走泥丸”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想好请同学们能够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

  学生发言

  师总结复述:你们从中感受到了红军蔑视困难,很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红军战士真是英勇乐观。那咱们该怎样读?--你试试,让学生评价。

  她说的语气很蔑视,他晃脑袋的时候很好。他加上了肢体语言。

  (三)、1、五六句是两个战斗--巧渡金沙江,勇夺大渡河。品读这两句,你觉得中心就应放在哪个字上?

  寒---铁锁寒,还胆战心寒,那场仗真是险恶啊!暖--云崖暖,可见什么?水大湍急,汹涌澎湃,巧妙的过去了之后,战士的“心里暖”

  2、千里大雪山,冻死了无数的战士,都么的艰苦啊!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更喜”呢?你读读看,文中有答案吗?你明白为什么吗?

  提问:你说说看,--因为过了雪山就看到了陕北,到了革命根据地了。

  真好啊,所以,看到狂暴的雪山,战士们是“更喜”,因为他们明白,胜利就在这座大学山东之后了!我们说,他们是多吗的乐观!充满了对完美前途的向往。

  3、来,我们一齐将红军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勇敢乐观的态度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四句,读完之后,同学们能够自己品读。

  4、请同学们抬起头观看图片,这一幕幕壮烈的图片,正是红军战士所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然而他们是多么的大无畏,文中有句话概括的最好,让我们一齐大声读出来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透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透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到达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五、“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给这雄壮的音乐,自有朗读,读出你的激情,争取放下课本,用你的声音,表情来演绎这篇壮美的诗歌。

  结束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必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群众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片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让长征和伟人毛泽东在学生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万水千山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是教学意图的全面体现。我们常把板书设计称之为“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透过关键词来展现,是本节教学资料的浓缩。能有效的帮忙学生记忆、理解本节课资料。】

  七律长征教案(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征的背景。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二、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云崖(yá)岷山(mín)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能够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资料。选取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

  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种理解比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种理解次之。

  七、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逶迤、磅礴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只等闲:细浪、泥丸(夸张)

  一.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学习分析律诗的结构,把握诗歌的中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分析律诗的结构。

  [教法、学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学生齐读课文。

  2.说说全诗的大意。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律诗有关知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2.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3.探究: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证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4.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三、讨论:

  长征的具体资料,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参考答案: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诗歌不同于散文,抒情诗又不同于叙事诗,文非一体,各有所宜。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这一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深入到事物内部剖视出事物本质。抒情诗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是米或水的升华,而不是米或水本身,但又确是由米和水提炼集中出来的精华。基于这种认识来反复吟诵《长征》诗,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述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那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

  四.课堂总结:

  1.思想资料方面: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形式方面: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五、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六、课外作业:

  1.默写全诗。

  2.课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教案(九):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课件出示毛体《长征》,范读)

  (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礴

  2、理解词义。诗中()逶迤()磅礴

  查字典解词,你能用简笔画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请学生讲讲。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看路线图)(录音)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之后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讲读,理解诗意。

  首联

  1、红军翻越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路途很长,可用什么词来表示?(万水千山,虚指)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你体会到什么?(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可我们红军怕不怕?(不怕!)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应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4、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5、那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蔑视困难,将困难轻轻一瞥,从容不迫。)

  6、这首诗就是要赞颂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乐观豪迈的大无畏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领。齐诵一、二句。

  颔联、颈联

  水千条山万座,诗人怎能一一写尽?主席采取总起分述的写法,选取了哪几个典型环境来写?山:五岭、乌蒙水:金沙江、大渡河

  自由讨论: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互相讲讲。

  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

  1、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但是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夸张、比喻。“逶迤、磅礴”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指导朗读。

  2、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a在写水的两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暖”和“寒”)。读到那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b录音释疑“金沙水拍云崖暖”:听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应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请你们继续听: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好处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暖洋洋,愉快)

  c录象释疑“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飞夺泸定桥》,齐读齐背课文片段。应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让我们再现这历史画面吧!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小结:“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d指导朗读(简单愉快)(惊险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

  1、哪两句写他们取得了远征的胜利?(7、8句)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2、指导朗读。

  (四)精读,升华情感。

  1、小结:《七律*长征》,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2、音乐激情:“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学们,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五)背诵,填空默写。

  (六)总结,诗意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先自由读,再师生共读)

  师: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齐: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全文总结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一代代流传,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永远激励后人前进,让我们世世代代诵《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十):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取和把握重要信息的潜力,这个潜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务必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超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明白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这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此刻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样读?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资料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必须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推荐。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推荐,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齐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齐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但是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但是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那里有段资料,让咱们个性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明白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应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此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明白?

  预设:A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但是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但是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齐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情绪,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情绪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带给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齐再体会体会。齐读。

  4、但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情绪,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带给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案】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教案09-16

七律长征的教案03-01

七律长征教案01-16

《七律·长征》教案02-14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09-11

精选七律长征教案四篇08-18

《七律长征》教案13篇03-02

《七律长征》教案14篇01-16

《七律·长征》教案12篇03-31

《七律·长征》教案11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