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朋友圈晒什么

时间:2022-10-07 10:10:24 感悟人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到底在朋友圈晒什么

  总算熬到下班,回到家来,躺进沙发,无意识地掏出手机点开微信,直戳朋友圈,动作一气呵成,然而并没有任何奇迹出现。占据手机屏幕的全是各种晒娃照,什么“宝宝今天走了5米”,“看我家宝宝作品”,好像要告诉全世界他家孩子没有小儿麻痹和自闭症,要么就是各种以海边或高档餐厅酒店为背景的自拍,只要不是在非洲就能看到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和奇怪的动作挡在一些建筑前面。拼命地下拉,接下来也没好到哪去,求赞,拉投票……

我们到底在朋友圈晒什么

  曾几何时,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犹如生活的一扇窗户,通过关注你的关注,让我领略到世界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晒”出来的信息,相互理解,相互知晓,关键时刻也能互相帮助。即使相隔万里,我不说话,但我仍可以默默地关注你,点赞就像一声问候,评论就像嘘寒问暖,不用相互打扰也能传递关怀。“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毕竟被知晓是人的一种社会化本能。再则,一条信息几个小时就可以收获数百条评论,不用像拍电报那样大费周章,也不用QQ一样时时套牢注意力,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满足了自我表达和寻求关注的渴望,然而当这些门槛降低的同时关注心理得到了更大满足,于是乎一是“晒”便不可收拾……。鸡汤晒娃发自拍,微商集赞秀恩爱。只要打开朋友圈,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晒娃”就是晒文化最明显的体现,不论是人还是物,或是一些生活体验,与自己有关的一切都是晒的对象。吃饭先拍照,健身先拍照,甚至劫机都要先来一张,仿佛不晒就会死不瞑目。

  当微信朋友圈把这些平淡无奇而又零散的生活片段转化成传奇晒出来等等评论,让围观者羡慕自己的卓尔不凡,每一个人的暗面都自动转移到了背后,只在人前展现精彩和美好一面。尤其是女性,令人羡慕的细节,或是阅历和见识,获得赞和评论越多,心理满足感就越强,越是用这些廉价的生活碎片在攀比中产生满足感,便越是乐此不疲。于是,人们从眼球到心智被各种“狂刷”“滥晒”和虚荣心拐卖,同时这种虚荣心的满足更是加重了“晒瘾”。若是不晒,存在感就会瞬间蒸发。围观者也不甘沉默,你方唱罢我又登场,滥晒就这样螺旋式的上升。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就连父亲节、母亲节也只能通过“晒”才能表现感恩之心,仿佛只用在这天晒晒就能表达孝心。然而是否有人扪心自问,当我们在网络上“晒照片”、“晒心情”、“晒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晒什么?是对关注本能的渴求,还是对获得感的炫耀?是一种精神寄托,还是对生活的补充?抑或根本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失控。

  “晒”最终只是一种孤独。众生喧嚣中,孤独与你我如影随形。一边挂着QQ、微信,一边品味着内心孤独寂寞,大抵是现代城市青年的普遍现状。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加重了年轻人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价值多元化、认同缺失,缺乏倾述对象催生社会焦虑,令一群年轻人以逃避的方式避免现实伤害,以漠然的行为面对现实,一个人成为一座孤岛,对于奋斗和未来时常出现迷惘,又在迷惘中孤独,在孤独中漂泊。哆啦A梦或大白式的温暖而长情的专属陪伴渐渐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渴望。“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尽管网络为人类制造了各种便利,可是“衷情难述”之惑,反倒制造了更加严重的情感缺失,而“狂刷”与“滥晒”本质上就是人际间交往的退化和衰弱。

  与其被“晒”忽悠瘸,不如回归真实,放下手机,抬起头颅,直面亲朋,用本?真的倾述表达情感,缓解心理负担和压力,用面对面的情感沟通,把自己从网络中解放出来,在虚拟与现实社会总找到契合和平衡,如果我们连真实的自己都无法直视,又何必对虚拟世界趋之若鹜。

  或者就干脆在独处中遇见不同的自己。在孤独寂静时,洞察社会变迁世态人情;在凝神静思中,发现自己不留神戴上的人格面具。所谓“静一分,慧一分”,静心养气,回归自然,感受时光流动的韵律,映照自己同万物的关系。给心灵一些时间,其实就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了悟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