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2-12-29 19:11:26 感悟人生 投诉 投稿

《人生》读后感集锦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集锦15篇

《人生》读后感1

  可以说我是看着德叔的这本书一部分一部分的被创作出来的,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的读,一遍遍的感受,我想,再没有一本书我是如此认真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咀嚼着读下来的。因此,在得知它经历了大半年的时光终于出版了之后,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特别激动且期待的啦!

  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堆凌乱问题组成的麻烦经历,而我们总是被困在这中麻烦、矛盾与纠结当中,那么我想,这本书大抵是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寻找到些许答案和解决的方式。当然,它更注重让你学会如何自己去寻找到问题所在。它告诉了我们,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它也系统的教给我们,如何学会担当自我、了解真相、自我界定、保持平衡。我想,这种认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而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将是我们培养成熟的心智、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点。

  正如德叔所说:“自我的建立,人生的行进,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必须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总是迎接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像在雨中行走的人一样,不管是快与慢,你注定会接受问题和痛苦的雨滴。”而所谓的痛苦,其实也就是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一个必要的过程。无论是生活中的种种疑难,还是我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杂症,我们都如果迫切地想去了解和解决我们遇到的痛苦和问题。

  而这本书,它将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告诉你,怎么去解决你的痛苦与问题。德叔在一个个现实的小故事中融入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知识。然而它既非生硬严肃的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也非空洞无趣的理论的阐述,它是本质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结合,更是融进了生活和故事当中,既不会让你感到晦涩难懂,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毫无疑问,这个特点将是此书一个很大的亮点。

  也许最适合阅读它的人不是我这种二十出头的还未正式走进社会的人,而更应该是那些已然工作并且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在人生的一些抉择上、在家庭的一部分矛盾上,以及在爱与感情的认知上……等等等等迷茫疑惑的人们,他们的内心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冲突与矛盾,当是更加需要去解决的。但是即便是我这样的年纪来看,也仍然收获颇多,既然还未经历到什么,但用心去了解故事中别人的经历、事情的本质缘由,以及心灵上的治愈方法,也是很好成长的,更何况我们都是需要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了什么,再反诸于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一步一步地侵蚀着自己安静的心灵以及学习安静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安静吗?需要的。我们需要真正进入到自己的心里头,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习解决自身的冲突与矛盾。而面对那些混乱如麻的事情和情绪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学着去安静下来,以一种沉稳镇静的状态寻找到疏通这团乱麻的方法。安静的能力,即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人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迷茫而慌张,那么,希望大家可以在此书中寻找到那么一些的答案,无论是面对爱,还是面对选择,还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自以为的“心理疾病”。

  上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提到了“自我意识”,说自我意识是我们检验一个人的情商高低的因素之一。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认知自我,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不能够很好地自我调节,那么,可能你的自我意识就不是那么好。这些问题,其实多多少少都在困扰着我们,而从这本书里,你一定可以寻找到一些灵感,或者是直接的解决方式。

  我很喜欢书中“了解真相”这一部分,大抵也是因为于这一部分领悟得更好的缘故吧。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事情的真相,通过蛛丝马迹的推理,通过原有的印象,轻易地得出符合我们观念的“真相”,可是,那真的就是真相吗?我们真的完全清楚了事实吗?我们真的没有因为自身的偏见和隐藏的价值观问题而给“真相”多多少少地涂改或者遗漏或者增添了一些东西吗?而这些伪“真相”,让我们跟事实相差甚远,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这样的问题,而破坏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尽可能地接近真相吗。或许,这也是我们直面自己、担当自我的一个开端吧。

  这是一篇读后感,有点凌乱和破碎,不那么系统也不那么完整,甚至我都有点儿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来形容我的感受,加之距离看的时间有点久了,我想,如果拿到书之后再看一遍的话,会更加的能清晰地了解读后的感受吧。限于自己的表达,我还没有办法完完整整地写出一篇完全能表达我看书之后的读后感来,这本书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点实在太多了。

  《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希望连同落微自己在内的所有读者们,可以安静而喜悦,健康而灵动!

  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吧!

《人生》读后感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在他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遇到了他事业上和感情上的岔道口,他的人生也随着他人的介入与自己的选择,经历了大起大落。高加林事业上形成悲剧的原因,如果说的宿命一点就是他是权力的、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的牺牲品。

  高加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他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供养他读书上学,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接受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和现代文明的洗礼。尽管他没有考上大学,但民办教师的职业不仅可以给他的家庭带来一个全劳力的工分、一个月几块钱的津贴,还使他彻底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命运,他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青年。如果不是村支书利用手中的权利,让他的儿子顶替高加林的工作,他也许会做一辈子的教师。但是,事实如此,高加林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农民。这对于一个曾经感受过山外面的无限精彩的、充满诱惑力的世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高加林变了,他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他变得颓废和苦闷。现代文明对于他的熏陶已经使他与农村贫瘠的精神世界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但是,天意弄人,留给高加林的只有悲哀的接受。

  高加林用一种近乎于自虐的方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不惜用自己的鲜血染红锄头,用疯狂的体力劳动宣泄自己在精神世界的失败,同时,也是在一种严酷的方式在向权贵们宣战。然而,就在高加林认命的时候,权利又一次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他的叔叔转业回到了县城,并成了劳动局的局长。这个可谓是从天而降的转机,再一次给了高加林改变命运的机会。当年把高加林从民办教师的职位是换下来的公社文教助理,现在的劳动局的副局长马占胜,主动献媚,暗中一手操办,高加林摇身一变成了县城里的风光无限的通讯干事。命运的突然改变,唤起了高加林久违了的'热情,他凭借着他的努力、他的才气、他的献身精神实现着他自己的价值,他受到了领导的青睐,同事的羡慕,少女的爱慕。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他在一次被命运捉弄。他靠走后门进入县城的方式被人告发,他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农村。现实的残酷在一次扼杀了理想的美好,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绩都被视而不见,纵使他才高八斗,他也没有与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因为他的来历是不合法的。这不仅是高加林的悲剧,而是当时整个处在社会转型期与高加林有着同样理想的知识青年的悲剧,是传统文明在向现代文明的转换中所必须付出的惨重的牺牲。

  高加林情感上的岔道口与两位截然不同的女孩有关刘巧珍和黄亚萍。一个是善解人意、漂亮温柔、但是不识字的农村女孩;一个是受过教育,养尊处优的官家大小姐。高加林情感的悲剧的形成与他的理想的破灭辉煌破灭,有直接的关系。

  刘巧珍可以说是高加林的初恋,她爱加林,但是在加林还是民办教师的时候,她总是悄悄的躲在远处观望,因为她自卑,因为她的加林哥是读书人。当高加林遭受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之后,巧珍大胆的向加林表明了心迹。这位美丽姑娘的善良与温柔、执着与真诚,成了高加林心灵创伤的最好的缝合剂。他们的感情不但给了高加林心灵上的慰籍,还平息了高加林对山外面的世界的向往与骚动。但是,在热恋慢慢退却之后,高加林的心头又有了丝丝惆怅,他开始后悔对巧珍的冲动,他敏感的意识到,他匆忙的和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他恐惧的意识到一旦和巧珍结合在一起,就无疑要拴在土地上了。所以,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并在一开始就有着精神世界的明显差距的他们,分手成了他们必然的结局。

  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恋爱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在高中时代,他们就是最谈得来的好朋友,在他们的心灵里就埋下了情感的萌芽。只是因为,毕业后的命运不同才没有走到一起。当高加林的事业达到辉煌的顶点的时候,他需要的不再是清风细雨似的温柔抚慰,而是需要一个有着共同语言的伴侣,于是,选择黄亚萍,对于高加林来说是在情理中的事情。

  当高加林又一次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时,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爱巧珍,但我不相信。如果说在高加林与巧珍的恋爱中,巧珍是悲剧的,因为她为这段使她心灰意冷的感情付出了一生的代价;那么,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感情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在精神世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美好爱情却被冷酷的现实击的片甲不留。

  对于高加林所遭受到的一切,与当时的社会语境有很大关系,对路遥的处理也有不认同的地方。例如,在中国这样一个裙带关系存在十分普遍的社会,走后门怎么会被退回来呢?我不相信。我喜欢高加林,也很欣赏他,更同情他的遭遇。不过,我相信,他一定会走出黄土地,他一定会成功。

《人生》读后感3

  仅仅是个小人物

  大块头有大智慧,小人物有小生活。

  马云,商业巨贾,当看见简介时,整整两页纸的荣誉头衔,不得不惊叹"此乃神人也"……

  他,一路高唱凯歌,已无敌天下之势纵横网络世界,却在鲜花与掌声最多的时刻掩饰自己的辉煌,悄然退下戎装,随心所欲,笑傲江湖。

  而我,仅仅是个小人物。就是两页纸写个简历,半天后依旧空空如也的那种。

  马云是成功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不要先学做事,要先学做人。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这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风气,医患矛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令人不满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不管外面多么麻烦,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马云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小人物。须记住"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现在想工作中所受的那些气,这个病号催,那个家属嚷,有的起哄,更甚者动手……如果还没有撑船的`度量,那么下一个气死的不是周瑜,而是你。"工作那么久了,还为这种事生气,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

  小人物,更当如此。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

  马云说:"你不要看我今天的风光,我前面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会犯很多错误。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失败,不是停滞的理由,不甘平凡,挑战自我,下定决心,在该出手时就铁了心去做,你可能会面对与之前所想完全不同的局面,无论人生走到哪一种境地,只要你还有勇气,那就是成功的资本。小人物当如此,坚持。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要像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奇迹只会降临在不言放弃的人身上,别小看奇迹。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奥普拉·温弗瑞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那些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都会经历挫折,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成功便会指日可待。"马云这样说。

  人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怀疑自己可以改变自身,不断进取,但是怀疑信念,则会让你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再执着。所以,不要在犹豫,不要再迷茫,朝着伟大的南丁格尔,起航。小人物,终究也要出海远航。就像路飞一样,"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小人物也要会生活。

  "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用嘴咬它的尾巴,却总咬不到,它沮丧地告诉妈妈自己总抓不住幸福,妈妈笑笑说只要你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会跟着你。

  "用左手温暖右手,这并不是一句空谈,能够懂得活在当下,享受幸福的人,必然能够大步前行,拥有明天的美好。"对冬天要预先准备和坚持。马云,如是说。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我们做不了,这世界就一个,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当看,这世界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微不足道的那份工作,已经很了不起。你要记住,你仅仅是个小人物,要学习,要成长,要生活,更要做好自己。

  人要学会自己成长,把成长作为人生目标去完成,就离成功不远了。将过去和羁绊全部丢弃,不要吝惜那为了梦想流下的泪水。要记住,自己仅仅是个小人物,为了生活,努力吧。"永远不羡慕别人的好运,如果你赶在死刑台上露出笑容,幸运的闪电也会落在你的头上。"

  小人物,小生活。安安稳稳生活,踏踏实实工作,朝着自己的方向,迎接胜利的曙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愿此书,能有更多的人读到。

《人生》读后感4

  初中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大概因年少,到底未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想来有些书,需要阅历,读起来才有滋有味。

  早有耳闻《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但一直未拜读。

  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主角高加林从教师被撸成了农民,又从农民成了干部,最后又回到农民身份,以及与巧珍、黄亚萍间爱情纠葛的故事。

  我认为,所有的书,说成了这样的梗概都是没意思的。

  听说有人读了此书后,如醍醐灌顶,以后成了成功人士。我这普通人,不想那么多,但翻开后,竟也放不下,或感动、或惋惜、或愤愤,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看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看书时要将自己代入角色,在那些境况下,主角怎么做,若是自己又会怎么做。思考得多了,也就成长了。

  这话很有道理。以前看书缺少思考,所以走马观花,了无痕。

  1

  App上看的此书,(这样的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因此已加入购物车,准备买纸质书。)很多人写想法,扫了几眼许多人不喜欢高加林,气愤嘲讽。

  可我发现,只要将自己代入他的位置,就再难开口讥讽。

  从一个体面的教师,被走后门的'挤下成了落魄农民。(从不识字的巧珍刷牙被围观、嘲笑事件就可看出当时农民地位。)

  巨大身份转变下,失魂落魄、颓废沮丧。因年轻,未经历过生活的大锤打击,像极了每个普通人。

  一个月后,出门卖白蒸馍那段,张不开口吆喝,躲躲闪闪,偏又遇到同学,觉得难堪,自尊心作祟下找借口遮掩,一整天未卖出一个白蒸馍,现实得扎心。

  此种绝望下,漂亮善良的巧珍,勇敢表白,喷涌的热烈真挚的爱,感动了他,成了他的救赎。

  虽然他以往瞧不起不识字的村姑。

  一方爱得全心全意,一方开始于感动。正是这份差异,为分离埋下了伏笔。

  我想在人生低潮时,收到如此热情可爱的姑娘的示好,大部分男士哪怕知道自己不爱,也会接受,就如高加林。

  哪怕很多人在评论里鄙视高加林高升后,选了家境好,有助他前途,与他有共同语言的黄亚萍,弃了巧珍。

  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展现道德,自己面临那样选择时,又有几个人能做得比高加林好?

  所以越发觉得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人难得。

  2

  高玉德叮嘱高加林,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对把他儿子撸了的高明楼,要笑脸相迎。

  有人说这是农村人的懦弱,可我觉得很有生活智慧。尤其当时背景下,为官一方的简直是土皇帝,想整个小老百姓,太简单了。

  哪怕现在,脾气比本事大,也成不了事。

  对农民的身份,从抗拒鄙视到接受,也只是因生活二字沉甸甸,只能勇敢面对,才能从深渊走出。

  谁知柳暗花明又一村。高加林当官的叔叔回来了,马占胜变了嘴脸,和高明楼商量,又走起了后门,只是此次受益者成了高加林。

  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高加林去了县城,当记者,出尽风头。

  身份不再是农民的他,黄亚萍觉得配得上自己了。

  在确认过能和自己爱的高加林开始后,甩了对她掏心掏肺好,且双方家长基本达成统一意见的结婚对象,张克南。

  被出局的巧珍,分手那刻的话,更衬托了高加林的不堪。

  两人理所当然恋爱了,时潮又高调。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张克南妈妈举报高加林,哪怕高加林有真才实学,在职期间可圈可点,也被清算处分,又成了农民。

  高加林年纪轻轻,已起起伏伏,还是老光棍德顺有先见之明。

  是的,内心有温度,做事有原则,就是极好的普通人了。

  3

  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悲剧。

  一方觉得自己卑微,又全心爱着那个自己觉得高攀的对象。

  而高加林,感情起于感动,未入心。成了干部的他和巧珍没了共同语言。

  虽然门当户对是老调,但我一直觉得有一定道理。

  在处于恋爱关系时,尚且可以说没共同语言、自由、找真爱,都结了婚,对方又无错的情况下,就为了遇到的“真爱”,而离婚,就不可原谅了。

  因很多人结婚后,总会遇到另外的“真爱”,还美其名曰爱情,曰自由,太讽刺。

  在谈到婚姻时,想到爱情的同时还应该想起责任。论人的自私,哪个朝代比得上现代?

  巧珍是金子,纯粹又善良,生活中几不可见,而黄亚萍生活中见得多。

  巧珍当然比黄亚萍讨人喜欢。

  可实际上,哪怕嘴上骂咧咧,多数人选择时,都会偏向黄亚萍。

  4

  极喜欢路遥笔下的景色描写。

  因一直在农村长到15岁,虽然南北有所不同,但作者的描写轻易能将人拉回那个时候。

  那场“粪架”,看得人既好笑又心酸。

  当初在村里时,爷爷连上厕所都要特意去叔叔家的。

  感觉过去很久,原来回首也只是十几年,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笔下所有的人物都立体,没有绝对坏的,哪怕是那个举报高加林的尖锐妈妈,也可看做是出自对儿子的打抱不平。

  每个的细节描写,都深入人心。

  没有英雄人物,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因此越发发人深省。

《人生》读后感5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生哲理-读后感。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有时候的我心态挺积极的,但有时候挺消极的。决定读博士时,不知为啥心情挺矛盾的,然后三年过去了,心态从积极转为了消极心态,

  最后终于决定出国一趟,出国的2年,心态挺好,好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现在6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心态如何,有点麻木的感觉。呵呵,不管怎样,仍旧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

  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当你不自信的时候,你难于做好事情;当你什么也做不好时,你就更加不自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若想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就得与失败作斗争,就得树立牢固的自信心。说起自信,一直以为我是个挺自信的人。但是,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其实我是挺自卑的一个人!我非常相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的自信在一点一点的被磨掉,中间曾经捡起过丢失的那么点自信,但现在又不知道自信跑哪去了。我承认自卑是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但我不会因为自卑而止步不前,不能做到各方面都自信,但可以做到在某方面找到自我和自信!

  心动不如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则一定不会成功。生活不会因为你想做什么而给你报酬,也不会因为你知道什么而给你报酬,而是因为你做了些什么才给你报酬。一个人的目标是从梦想开始的,一个人的幸福是从心态上把握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则是在行动中实现的。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滋润你成功的食物和泉水。

  我也懂得“Ac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words”的道理,但有时候的我却是个拖拖拉拉的懒虫。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常给人“速度快”的感觉,而实际上,不是因为我的速度快,而是因为我做事马虎,另外,重要的、自己的事时,需要Actions,我却拖呀拖的。感觉自己有点不分轻重缓急,不知道压力到底是什么……人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激励与抚慰。

  常常自我激励,自我表扬,会使心灵快乐无比。学会给心灵松绑,就是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总觉得自己挺坚强的,但渐渐发现我挺脆弱的,动不动就掉眼泪,哥哥说一看到我这么大了还动不动流眼泪就想狠狠揍我一顿!

  其实,平时的我还挺乐观的,总是嘻嘻哈哈的。但是,有时候,不争气的眼泪就是忍不住往下流。总觉得自己好像与别人反应迟钝,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异类的:某些别人觉得我无法承受的事,我却表现的'异常镇定;某些别人觉得闹心的事,我却表现出像个外球人似的旁观者;但某些别人觉得没必要闹心担忧的事,我却一统瞎操心瞎担忧。是需要时不时的维护和保养自己的心灵!有人说,快乐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漫天飞雪。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握手,一次倾心的交谈,就是一种快乐无比的事情。快不快乐自己最清楚,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呵呵,其实,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快乐,但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快乐,生活中免不了存在一些不快乐的事。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永远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丑一点可以,但人丑心不能丑!仁慈善良不在乎一个人的外表,只在乎人的内心!我就是一个丑小鸭,但我是一只快乐的丑小鸭!嘿嘿脆弱一点可以,但人脆弱内心不能懦弱!懦弱的人总是自悲的,所以,一定要有勇气、有主见、有自信!

  刚才在前面说了,有时候的我是个脆弱的人。勇气、主见和自信方面,说实在的,也许真有点欠缺,由于我不愿去计较,不愿去硬争,不愿去主动提出某某要求,所以有时候跟人感觉特没主见,但并不代表我是懦弱的!昨天同好朋友聊天,一聊就聊了2个多小时,其中就谈到各自的性格脾气和处事风格,我觉得我确实是属于“糊里糊涂”的人儿。

  人生吗,难得糊涂,干嘛将自己搞那么累。笨一点可以,但学习是不论早晚的,只要肯学,相信一点一点的,没有学不会的,就怕你不学!我是一个笨小孩,但好像我也是个懒小孩,该批了……讲究一点可以,但是讲究不是奢侈,讲究要有分寸,不要因为讲究让平凡的生活变了质。很认同这点!度的把握!有点脾气可以,但有脾气不等于有实力。

  要学会沉默,储蓄知识财富,做个真正有个性、有脾气的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脾气的好坏,我觉得很难定义,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下,人的表现是很不同的。比如,对我来说,在外面,对朋友对工作,我脾气很好,忍耐度特别大,但是,在家里,对亲人,对男朋友,我脾气就特差。咳,不管咋样,有实力,有能耐是硬道理啊!

《人生》读后感6

  本季度的读书主题是-情绪管理。希望通过阅读,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远离烦恼,快乐自己,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

  有人说,你不会控制情绪,就注定被情绪所控。确实,人的一生就是由数不清的小事组成的,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伤脑筋,浪费时间,实在是不值,所以,请不要在小事上耗费精力,浪费时间。我们要用开阔的胸怀,忽略或是忘却许多不愉快的经历。不要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失去理智,要宽以待人,学会包容他人,这样就能让自己过得更轻松。

  前段时间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起因是车上一乘客因为坐过站而与驾驶员发生争执、互殴,导致悲剧发生,使正在行驶的公交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后坠江,造成了15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一个人错过一个站,害的一车人丧生。这件事情发生后网上的异议还挺大的,有指责坐过站的乘客,明明自己坐过站有错在先,还去与司机发生争执。也有指责公交司机专业素质不够,身为司机,掌握的是一车人的性命,然而遇到问题时却如此冲动。甚至还有人猜测,公交司机只是想与对向行驶的车制造一起车祸,却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如果当事人双方都能控制好自己的个人情绪,也不会有那样的结果。冲动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导致的损失也是不可弥补的。因为冲动,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你心爱的人、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顾客……因为人在发怒的时候,往往已经失去了理智,基本上无法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做让人后悔不已的事情。冲动是魔鬼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也让我更深刻的明白了要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记得一次周末,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出去玩,来到了河北香河的第一城旅游景点。在购票时本想在美团上团2张票共64元,却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买了一份亲子套票,说里面有孩子玩的地方,这张票进去玩就不用单花钱了,一共是120元。我和老公看过简介后觉得也比较划算,可以带孩子进去玩一玩,就买了一张亲子套票。在游玩时第一站就走到了小孩玩的地方,了解情况后得知进去后再出来的话票就作废了,由于我们是11点多到的,如果这时候进去玩的话孩子肯定是一玩就不肯出来了,想着先去其他景点转一转,吃完饭再带孩子过来玩。所以我们找到了一个租赁车的地方租了一个亲子单车,游览第一城。游览后准备去孩子玩的地方找票时却发现票丢了!询问过工作人员票丢了怎么补,她说票丢了没法补,只能原价重买一张。如此一来我们这一趟等于花了双倍的钱。孩儿她爸为此非常自责,并且说最近一阵子都很不顺,从孩子上次重病住院开始,经常在做破财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他的坏情绪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导致他最近做事情一直心不在焉。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总会有一些小失误。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更好的控制情绪,不被这种坏情绪所控,相信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果。人也会变的开朗、自信一些。不要紧紧的抓住自己的过错、缺点不放,一味地苛求自己,这样反而会使自己丧失自信和勇气,丢掉许多快乐。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轻包袱,使自己轻松起来。

  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忍耐,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马上去实现,也不是什么话都可以随便说。人自从出生那天起,就要经受痛苦、磨难、绝望、泪水,承受过了才会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只管走你自己的路。不管别人做了什么,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你都得昂首阔步向前走,因为我们每一次的忍耐都是为了下一次的机会。

  看过这样一个实验分析,心里学家利用2只猴子做实验,将2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了,不能动,另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者每隔20秒钟对猴子进行一次电机,每次放电前5秒钟,笼子里的红灯就会亮起来。笼子里有一个开关,可以自由活动的猴子在笼子里活动时发现了这个开关,每当红灯亮时,它就会按动开关逃出笼子,而另一只猴子不能活动。实验不间断的进行,哪一只猴子先死去?我的第一直觉是那只被捆住的猴子会先死去。但是看到答案却是那只可以活动的猴子先死去!为什么呢?!难道不是被困住的猴子心生绝望然后先死去吗?心里学家分析:因为猴子害怕电机,都希望逃避。被捆住的猴子毫无办法,只好听天由命;可以活动的猴子为了逃避电机,需要时刻注意红灯的闪动,红灯一亮,就需要迅速打开开关,向外逃窜。可以活动的猴子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时刻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这些都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对生物机体有重大的影响。实验说明,猴子的死是和不良情绪相联系的。

  人也是如此,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之中也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后果,过早死和猝死往往都是一些人长期紧张和焦虑的直接后果。

  我很喜欢书里面的一段话:宽恕就像清澈的水,能洗净内心的污浊,让心灵更加透彻。在充满仇恨的日子里,最不幸的不是你憎恨的那个人,而是你本身。心中有恨的人,永远不如心中有爱的人快乐。宽恕别人的过错,就是找回自己的快乐。

  也许我们做不到书中所说的一切,但是我们要尽量让自己心灵平静,看淡生活中的不完美,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一切。坚信一条:活在当下,才最快乐、最幸福,跟随自己内心那最纯粹的声音,前路再远、再累、再苦,都不忘初心。

《人生》读后感7

  我无法理解,1981年出生的瑞典作家弗雷德克里˙巴克曼,内心有多温暖、多悲悯,才把视线投向被丈夫背叛、被儿女遗忘、被社会嫌弃,当了40年家庭主妇已经63岁的布里特—玛丽。《清单人生》讲述的是主人公布里特—玛丽发现丈夫有外遇后,离开原有的人生轨迹、摆脱清单的桎梏,舍弃过去,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看了作者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位出生于瑞典的专栏作家,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10岁以下的人群,他们是最不在社会既定法则、不被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人群,忽然想起曾买过他的另一本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听过有声读物,尚未阅读),是作者的处女作,那也是一个充满温情而感人的故事。作家在30岁时就创作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个作品,为他的敏感、幽默、善良、温暖而感动。

  依旧利用碎片时间,在这一周有时间的夜晚读纸质书和在午休时间读电子书交替阅读的方式,读完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因为某一些小小片段而忍俊不禁、因为某一些人物的苦乐人生而感慨不已、也为玛丽最终放下一切而独自踏上前往巴黎的决定而惊呼、赞叹,这一周,她仿佛成了我身边一位熟悉的人,当她的丈夫前往她离家后工作的小镇博格去接她回家时,我甚至以固化思维觉得她重新认识自己后,会回到原来的家,没想到,在一群博格人的支持下,她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独自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旅程,为破茧成蝶、重获新生的玛丽而高兴。

  童年与性格:玛丽的童年时期,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中,优秀的姐姐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一次家人出行,姐姐因为一场交通事故而离开人世,父母却更希望死去的是玛丽,小小的玛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讨好、敏感而坚强地活着,形成了她自卑、刻板、缺乏安全感却善良的个性。文中的前半部分,提到玛丽曾想出去工作,在应聘过程中,放弃了竞争将岗位留给了更需要工作的年轻母亲,为后文玛丽无私地帮助博格人进行了铺垫。这与之前读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涵解:无畏真实》和接下来要共读的《易中天中华史:祖先》预告中提到的有共同之处,童年时期的我们多半都是无意识的,快乐、难过、激励、伤害,都在黑暗的意识中流动、冲击,留下隐秘无形又难以磨灭的痕迹。今日和妈妈一起拍写真,聊起爸爸和妈妈的童年得到的父爱和母爱并不多,但爸爸和妈妈却给了我们最幸福的童年,给了我们最多的爱和安全感,让我们快乐而无虑地长大。在此,感谢爸爸和妈妈。

  杯垫与清单:玛丽把咖啡杯没有配套杯垫视作不文明的行为,文中多次提到了杯垫,玛丽得知丈夫出轨离家出走,为了生计去劳动就业办公室申请工作,等待工作人员为倒了咖啡的塑料杯杯配备杯垫;在博格,玛丽甚至为孩子们的饮料罐下面都垫了杯垫;当博格的孩子萨米离世时,玛丽为每一位吊唁者都配足了杯垫。杯垫是玛丽对安全感的追求、是玛丽墨守成规的标识;再说说玛丽的清单,根据清单生活的女人,无疑是无趣而刻板,但为了照顾丈夫及他和前妻留下的孩子、玛丽放弃了工作、放弃了自我,按照她的清单生活着,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午餐、晚上6点吃饭,从不在天黑后出门,尽心做好家务,去超市从不采购清单以外的商品。一位做了40年家庭主妇的女人,除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我想也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如“有书”解读:长大后,就是漫长的、大气都不敢喘的卑微生活。奉行谨慎自持、规避风险的人生信条,让我们不再为了纯粹的快乐大声欢呼,即便笑得出来,也总有一丝羞耻感挥之不去。

  老鼠与足球:来到小镇博格后的玛丽,与二只老鼠做了朋友,为老鼠准备士力架,和老鼠聊心事,文中写到“老鼠吃掉了布里特—玛丽为它准备的晚餐,可并没说喜不喜欢这顿饭”、“老鼠过来吃完饭的时候,迟到了一小时零六分”,看来也不是只文明的'老鼠,文明的老鼠也该在六点前用完晚餐;玛丽“还想告诉老师,希望它能找到共进晚餐的同类,因为她觉得老鼠不应该一只鼠吃饭,一只鼠的孤独意味着两只鼠在一起的机会被浪费,对人类来说也是这样”,风趣幽默,让人嘴角上扬,这既是爱干净的玛丽重生的信号,也蕴含着一些哲思。玛丽原本一点也不喜欢足球,足球夺走了玛丽和丈夫相处的时间,但来到博格后,从玛丽被足球击晕、到为孩子们洗球衣、当他们的教练、为他们进球而欢呼以及最后在工作和足球场的选择中,毅然放弃了职位益,为博格的孩子争取到了足球场。足球,是属于玛丽的另一个重生的信号。虽然玛丽仍一无所有,但63岁这一年,玛丽收获了博格人对她的尊重,收获了认识自我、重新开启新生活的勇气,为这样的玛丽而鼓掌。如80岁开始学画的摩西奶奶说的:“总有人说,现在已经晚了,但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是今年在“有书共读”APP领读下的第三本书,还好仍跟上“有书共读”进度,但回头想来,读书不该是功利的,不该因为阅读而阅读,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快乐、与作者的思想连接、主动思考沉浸于阅读过程而阅读,加油吧!姑娘,让阅读带我去到更远的地方。

《人生》读后感8

  看完路遥的《人生》,好像看了一场人生的闹剧——加林从被走后门的三星顶替了教师,回到农村,当起了农民,到自己走后门被揭发,又重新回到农村,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只不过他弄丢了巧珍,一个金子般的姑娘。

  最开始读《人生》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开篇的环境描写让我联想到高中阅读理解时候遇到类似的题目,脑补出好多经典答案:像什么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利于渲染xx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被高考支配的恐怖感再次涌现出来,并且坏坏地想,如果我是出题老师,一定要敲黑板,画重点,告诉他们这是要考的,让这些小家伙们享受一下我们当年的待遇……

  真正将我带入故事的是高玉德劝儿子说:“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这大概就是经历了风霜,明白屈伸的人才能说出的话吧。儿子从一个前途光明的教师到位置被人顶替,只能委屈回乡。如果是热血的青年一定想着如何报复回去,但是高玉德不是,他很清楚自己和村子里的“大能人”“二能人”的差距,他清楚如果报复回去,只是一时痛快,但是以后儿子的路将会更难走,所以他不仅不能告人家,还要笑脸相迎……看到这里,其实很心酸,这是一位父亲为了儿子以后的生活而屈服,而低头,这也是小人物的悲哀吧……这位父亲应该也是很多中国父亲的反射吧,当年的他们也曾是意气风发的热血男儿,但是经过岁月打磨后,他们懂的了内敛,在为孩子未来打算的时候,他们低下了头……

  读《人生》的时候,觉得作者是个妙人,在男主人公失意的时候安排了巧珍,让这么一个单纯可爱的姑娘去温暖他,两个人的感情干净又美好;在他得意的时候安排了黄亚萍,让他享受罗曼蒂克的爱情却又让他承受着对巧珍感情不忠的内心折磨。这个就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无论选哪一个都会有遗憾……巧珍乖巧懂事,可是选择了她就意味着自己一辈子都将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一辈子听着她讲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能与自己产生共鸣;选择亚萍,她美丽骄纵,与加林有着同样的见识,同时能给他带来更好的物质条件。怎么选似乎已经很明朗了。选择亚萍,不仅能是自己的精神伴侣,而且能带着自己去更广阔的天地;而对于巧珍只能说抱歉了,毕竟她与自己不在一个文化层次,与自己没有精神交流……好像这样的理由足够说服一个知识分子放弃以前的情人,去追寻他光明的未来……

  如果没有克南妈妈去检举加林走后门,一切会不会不一样。加林随着亚萍去了南京,借助岳父家的力量平步青云,但是他要忍受亚萍的.骄纵和周围人的对他吃软饭行为的轻视。巧珍和她丈夫借着改革的东风发家致富,并且一直资助村里读书的孩子。克南重新认识了一个姑娘结婚生子,但他再也不像以前一样敦厚老实。也许我想的太天真了。以前看过一句话“人们之所以讨厌后门的存在,是因为自己没有后门”,人们都想走捷径,都想不费力就得到一切。作者给了加林希望,又让它破灭……

  文章中父亲劝加林不要浮起来,可是对于一个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人来说根本听不进去,我们都太渴望成功了,太渴望去大海而不是呆在小水塘里消磨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用错了方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寄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上,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其实有追求没有任何毛病,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要以怎样的方法去执行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加林的人生成也后门,败也后门。我们都看不起走后门的行为,却自己走着后门,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悲哀吧……

  通篇读下来,其实我最心疼的是马栓,巧珍的丈夫。那么喜欢巧珍,却看着巧珍和别人在一起。其实这一点和克南有点像,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和别人在一起,但自己连争取都不会。不过克南还好一点,因为他有一个厉害的妈妈给他撑腰。而执着的马栓却在巧珍被抛弃的时候赶去提亲,照顾巧珍。读后感我觉得在感情世界里两个人的付出不对等,在她心里还惦记一个人的时候却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这是对马栓的不公平。在没有放下就开始另一段感情,总感觉是对对方的不负责任。

  但是话说回来,巧珍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姑娘,善良朴实。在感情开始的时候自卑自己不识字,所以一切以加林为主,感觉加林被她宠坏了,所以在面对亚萍的骄纵时才想起来巧珍的乖巧。怎么说呢,被爱的人总是有恃无恐吧。而亚萍,她家境优越,受过良好教育,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公主,所以她喜欢的是加林的才华而排斥他的出身,她的爱不如巧珍纯粹。巧珍爱他的全部,他的才华,他的出身,他的一切……可惜加林还是错过了她,这个金子一样的姑娘。不过也幸亏他错过了,相信马栓会照顾好巧珍,而非跟着加林,让他一边享受着巧珍的乖巧,一边嫌弃着巧珍的粗俗。

  老实说,看不上加林这样的男生,在两个女生之间徘徊。在自己被人顶替的时候愤世嫉俗,而自己却也走着后门;想要跳出生活的禁锢,却又遵循着世界的游戏规则。可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无奈吧,痛恨着这个世界,却又顺从着它;想去外面的大千世界看看,却把自己的人生困在窄窄的生活圈里,跳不出,逃不开,躲不掉。

  真心佩服作者,一部《人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起起落落的人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反转。

《人生》读后感9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

  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人生》读后感10

  “当你找到生命真正的目标时,热情就会随之产生,你就会为了追求这个目标而活。如果你还在找寻人生道路,你要知道,出现挫折感是很正常的。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距离赛跑。你渴望活得更有意义,就表示你还在成长,还在超越极限、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时时检视自己身在何处,并思考自己的行动和优先顺序是否符合你的最高目标,是很健康的做法。”——摘自《人生不设限》

  单位党委组织学习澳大利亚残障人士力克·胡哲写的《人生不设限》一书,读来真是受益良多。说实话,我一向不大爱看残疾人写的书,感觉没什么新意,都是一个套路:无非是诉说生活多么艰难,自己多么努力,最后终于得到了某些成绩之类。个人觉得这样的书只是写出了残疾人怎么去做健全人而已。但这本《人生不设限》却是例外,书中并没有刻意渲染残疾给生活造成了多少的不便,而是从心理层面出发,指明人们在身处逆境,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去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换一种角度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走向人生的坦途。因此,这不仅仅是一本给残疾人加油打气的励志书,更是能让所有人都得到启示的心灵读本。

  残疾给人造成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身体上的诸多不便自不必说,由此而导致了社会的歧视与排斥则更加难以承受,这会极大地摧残一个人的自信心,从怀疑起自身存在的价值,到不得不按照别人的安排来过自己的生活,甚至于成日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永远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这应该是目前大多数残疾人生存的普遍状况,绝望和痛苦是他们生活的主调。

  力克的书之所以能带给人以别样的启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他内心给予他无穷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偏见排斥才不会把人压倒。力克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作品,因此都有着自身特殊的价值,关键是看你自己能不能领悟到这一点,并向世人展现出来。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绝非妄言,只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在什么地方,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完了一辈子。有句话说得好,所谓废品,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东西,而人类更是如此。没有信仰的人,就不能从更高的境界看问题,他们跳不出自我的小圈子,更无法摆脱他人意见的左右,估计是很难理解这些话的。

  我想我们都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你不能……,……你不行,”后来的许多事实却证明,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觉得不行而不敢去做而已。所以有人会说,残疾是文明的产物,如果没有健全人给残疾人设定了那么多的限制,就不会有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障碍。看看力克的.经历吧,一个四肢全无的人却可以读大学,开公司,去世界各地演讲,很多健全人都比不上他。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并没有被ròutǐ的限制所束缚,却通过拥有自由的心灵,克服了种种困难从而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其实ròutǐ的不自由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许多身体健全的人却拥有一颗不自由的心灵,他们自己给自己定下了许多的禁忌,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就像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反复出现的那一句:非此不可!人一定要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一定要拥有什么什么,否则就是失败就是……其实世间哪有那么多非此不可的事情呢,就像一年四季都会有鲜花开放,谁规定了花儿只应该开在春天?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很多时候不是现实非此不可,而是我们自己硬要把自己塞进某个套子中去。所以力克会说,你的生命不应该受限制,正如神的爱不受限制一样。

  每个人都会遇到绝望、痛苦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悲观沮丧只会让人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力克说,你觉得未来会变好的概率是零,这种想法太极端了!是啊,我们都是凡人,只能看到眼前一点点的情况,未来会怎样,谁也无法准确的预料,你又凭什么断定未来只会一团糟呢?过去虽然无法改变,但你今天的努力绝对可以左右未来的方向。就像我常常爱看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有时候会为后面几天要下雨而忧心忡忡,觉得会耽误自己上班。其实呢,真的到了那几天,未必就会下雨,这样的担心不就是多余的了?!真可谓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的经验是,现实虽然不会和想象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和想象的那样糟,与其成天胡思乱想未来会怎样,还不如打起精神,好好想想自己今天能做些什么,并马上行动起来呢。

  梦想是人类的翅膀,正因为拥有了梦想,人类才能上天入地飞越太空,不断地突破自我,创造奇迹。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乐此不疲满怀热情都会去做的吧,那就是你今生真正应该达到的目标。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但你必须凭着信心坚持到底,这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或许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是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这一点,有没有能力找到展示它的机会而已。如何发现真正的自己、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去寻找机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做最好的自己,我能”。作文

《人生》读后感11

  前两天,我致电某儿童产品进行投诉,原因是订购二十天后仍未发货。但临近过年,无论如何也不能保证我在年前收到产品。我一气之下又投诉了当时跟我确认订单的客服。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投诉中,从投诉某件事情转移到投诉某个人了。这类投诉有着相同的缘由,就是哪怕责任是商家承担,对方也无法解决我的需求。于是情绪被激发而忘记本来拨打电话的目的(尽快收到产品),转而将矛头指向某个倒霉的员工(投诉员工)。也就是,用找替罪羊的方式,缓解我内心被拒绝的失控和失落。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对于某个观点进行争执,并不是源自观点本身,而是两个人在争夺谁才是这个家里更有权力、说话更有分量的人。他们在意的不是观点,是好恶,是输赢。

  尤瓦尔·赫拉利在文章《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信任》中,写了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都不是为了抢地盘和食物,而是为了一些虚构的故事。比如巴以冲突,大家都以为双方是在争地盘,其实双方都有完全不同的虚构故事,而且彼此不认同。

  这是真实的人性,这也是引起我们认知障碍的因素之一。

  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的,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更高的学位、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财富,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只有正确认知自我,克制天性中的疲懒、懦弱与恐惧,绕过人性的陷阱,才有可能获得更充足的上升空间。

  雾满拦江在《我不过低配的人生》中,从认知、人性、情商和教养四个方面,讲了如何跨过思维障碍和思维禁锢,找到自己内心中的力量。

  第一,阻碍我们前行的最大障碍,是内心深处的恐惧。

  有人担忧自己不被重视,有人担忧没有足够的存在感,有人担忧胜任不了现在的工作,有人担忧自己形象太差,有人担忧被女神鄙视,有人担忧智力不够用有人担忧家人,有人担忧事业,有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人因为担忧,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除了担忧之外,恐惧还会化身为抱怨,甚至是愤怒。比如恐惧自己糟糕的困境或无望的未来,就放弃个人努力,并用借口和责怨先发制人,把问题归于世道黑暗,或责怨他人,消解了自我努力的价值。还有的时候,晦涩的人性为了保护自我不适感,还会让人常生嫉妒之心。越是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人,越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能力。

  能够辨识内心恐惧并战胜它的人,才会让心灵日益强大。

  第二,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

  吴晓波说过,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这里的“富人堆”指的就是富人思维。

  穷人思维主要体现在,穷人家的孩子更易于急功近利,难有大胸怀与长远眼光。另外,穷人家的孩子,抗风险能力差,不敢轻言冒险,因为恐惧一旦失败就难以存活。更重要的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有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物质资源匮乏而形成自我设限的思维。这种思维让人产生恐惧,不敢相信他人会变得更好,也不敢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以及不敢相信自己也会有超过预期的表现及能力。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就是受自我设限,思维禁锢的体现。在遇见一些内心强大的人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缺乏力量,很容易在现实遭受挫折时变得无助,从而失去改变的勇气,开始随波逐流。

  罗斯福说过,人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困住我们的只是一种观念,而没有实际价值。

  书中说,要摆脱无能为力的疲倦感,首先要检查自我的归因方式。也就是你要意识到,在努力和人生成就之间,有一个概率很大的因果关系。拼搏一番却一无所获的情形不是没有,但那或许是还没到成就实现的爆发点。无论如何,你都要相信奋斗的价值,要相信生活会改变。没有什么固化的东西值得信守,拥抱一个变化的世界,才会豁然开朗。

  遇到困境时,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一蹶不振,两者的差别在于对不确定性及确定性规律认知上。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能使自己变得优秀,这是确定性。努力但未必能成就事业,这是不确定性。那些遭遇逆境就瘫软如泥的人,是把这个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给弄反了。他们不相信努力的价值,认为这个世界坏人得志,自己一事无成。通过这样的`认知,把自己人生颓废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外界。

  第三,去除自我化是一种温和的智慧。

  张晓楠说过,某种事物或观点,它的存在本身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要用接纳的心来看待不同于我们观点的人和事。但心智不成熟的人,往往把他人与自己相异的观点,看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否定,还容易把对方的观点、人和事物看成是同体的,讨论问题时,极易转为人身攻击。

  过度的情绪化、自我化与对抗化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情绪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士,对外界的反应以情绪面居多。当他们遭遇否定时,立刻感到心理受挫,而不是将之感受为他人不同的观点。

  自我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不具备把事物、人物与观点区分开来的能力。这些人认为,人与事物、观点同体的,于是讨论问题时,极易转为人身攻击。

  对抗化,是说自我不够强大,需要通过他人的关注来表现自我、刷存在感。

  最后,有些东西,比知识更重要。

  不知道你有没有受到“知识的诅咒”的影响,“知识的诅咒”是指学习了大量专业知识的成年人,仍无法理解他人的现象。他们每掌握一点知识,对不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就失去理解。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不被他们理解的人也越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饱满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化的转变。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存在对抗社会化的本能,只有差异化的接触,才有可能改变。真正的成长都是逆人性的,一旦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挫折,甚至感受到了伤害,这就意味着你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人生》读后感12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觉出这本书的好,也只当做普通的散文在读,但读下来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文的第一篇是《窗》,不得不说,窗的定义让我感触很深,门与窗这对搭档倒像是在定义我们的人生,先生在这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以窗来窥心境,这样的认知我实在是佩服不已。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的默想。每一句话都让我豁然开朗。

  而在《说笑》中,先生仿佛就坐在我的面前和对我讲诉幽默这个话题,从真假幽默到把幽默分人兽,对于笑,对于幽默,我都不可否认,我们平时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看得太过简单了,而现实中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由此提到的幽默文学,也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幽默文学,又有几人是真的理解了幽默的定义呢?先生在文中这样说到: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绝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所以我想问那些哗众取宠只为博君一笑的人们,你们真的明白幽默的意义吗?

  伊索寓言想必陪我们大多数人度过了童年,但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伊索寓言》是不适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是的,我也觉得如此,寓言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而这对小孩子日后的成长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好处。这或许是我的偏见吧!

  先生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先生讲理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讲,先生在《一个偏见》中就用这种方法帮我正确定义了偏见这个词。对于天籁,对于人籁,或许我们觉得这都是极美好的声音,但先生眼中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这怕是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文人矫揉造作的一些观点罢了,但若细思下来,又是不能说否的。

  说到文人,我们不妨来《论文人》,有人觉得文人迂腐,有人觉得文人柔弱,但是文人是真正可嘉奖的呀,够谦虚,懂是非,也称得上是“用人”了,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并非今天朝报的新闻。第二句是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作文人。其实在我眼中,这是对文人的偏见啊,雪莱说文人是“人类的立法者”,卡莱尔也说文人算得上“英雄”。先生在这一文中的论述实在让我觉得困惑,须得再思考。

  这样的先生实在让我困惑,许多地方实在剖析不来,哪怕是按自己的想法来,也解不开思绪的困惑。这也许是《魔鬼夜访谈钱钟书先生》的原因吧,魔鬼的直率和他极其独树一帜的处事风格让我忍不住拨开思绪的浓雾,渐渐靠近那个貌似的真相,但这样的处事方法又好像是我厌弃的呀,我不愿意在不同的人面前伪装,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处事方法,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只愿意做那个快乐的自己呀,心口一致的快乐的自己。

  但是快乐却是不能永恒的,先生在《论快乐》中讲到“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但倘若有人将快乐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在先生看来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先生在《吃饭》中写到:吃饭有时候就像结婚,名义上是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我从未想过吃饭的作用竟那么大,吃饭与政治,社交及人生,看上去似乎丝毫没有关系,但在先生笔下,人生都因吃饭而复杂了,但我却找不到语言来反驳。

  这或许是给我自傲的`一个教训吧,先生《谈教训》时讲到“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这是对所谓洁癖的一点看法。先生看来没有道德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是真的本领,这或许也是给了所谓的有道德的人一个教训,这与假道学可以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是一个道理。

  先生说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没有学问的人是否可以称作文盲呢?先生在《释文盲》中说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先生说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而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这里我就甚觉疑惑,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的价值盲患者们,在对待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将各种大名词拼凑在一起来表示所谓的作风的豪爽的?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这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先生在序中如是说。是的,人生是部大书,且让我们慢慢读来。

《人生》读后感13

  世上哪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100多年前的希腊,有人试图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为了实现这个前无古人的宏伟目标,人们绞尽脑汁,甚至异想天开,先让运动员喝老虎的奶水,以强身健体,然后又让凶猛的狮子在后面追赶运动员,以激发潜力,结果全都失败了。后来,有专家得出了“科学”结论:因为人体生理结构的限制,人类根本无法达到这种速度。于是人们最终断言,人要想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个叫罗杰的年轻人偏偏不信,刻苦训练,默默地向极限发起冲击,一年之后,“绝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罗杰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随后,这一纪录又多次被后来者刷新。

  读完《人生不设限》这本书,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潜质是无以言语的。力克·胡哲,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10岁那年,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虽然没有手脚去接触这个世界,但他并没有放弃理想,也没有放逐自己,他最终意识到用语言和行动同样可以触动人心,不论际遇顺逆,只要认清目标,积极面对,生活其实到处都是欢乐。

  快乐的时候,我觉得人生是来享受的,悲伤的时候,我又觉得人生是来受苦的。人心不足,我觉得很对,世上有多少人会知足呢,我不知道,但我却知道不知足的一定很多很多。不快乐是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是因为得到的比想象的还要多。人不是不懂得珍惜,而是不懂得发现。往往发现了却已失去了,因力克会游泳、会潜水、会踢足球、会溜滑板、会打高尔夫球。他21岁大学毕业后取得了会计及财务规划双学位,还出版过两张畅销的全球DVD。他在五大洲25个国家,举办了1500多场演讲。他以“有限”的躯体,创造了无限的生命奇迹。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去注意生活中的那些小细节,才会觉得细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大多数的人常常在抱怨生活中没有激情。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平凡平淡,可又无力去改变。

  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有得到的喜悦便有失去的痛苦。明星让人羡慕吧,人生风光而又精彩。令多少粉丝着迷,让多少人难以忘记。可他们有私生活吗?似乎好多事情都要秘密而行。吃衣住行,每个人都在为此奔波。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尽相同却又相似。都为吃而吃,住而住。只是穷人吃素,富人吃荤;穷人住平房,富人住别墅……仅此而已。电视里的爱情多么完美,令人回味,让人羡慕不已。男女主人公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有没有发现,电视里的主人公都是好富有的,好像从来都不会有穷人,就算有,后来也是富有的。也就是说,如果一直穷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继续的了。每日为柴米油盐发愁,为奔小康而努力,又有多少岁月去谈情说爱呢,有是有,但却一定不多。贫贱夫妻百事哀,说得一点也不错。

  非常欣赏青春偶像剧里的那种轰轰烈烈,让人回味无穷,感人肺腑的爱情。那么漠视世俗,那么执着,那么的不顾一切。这是在生活中不常见的。也或许可以说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甚至于很多时候我不相信爱情可以如此单纯,可以如此完美。可话又说回来,但凡有故事的人,人生也必定经过很多磨难和痛苦。没有付出哪来收获。像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平凡得甚至可能漠视幸福的感觉。也许我这一生是无法参透人生的意义了,也许这本来就没有答案,也或许有太多。但我却相信,平凡的人生虽然感觉不到意义,但至少有安宁。也或许这种安宁却恰恰是有故事的人生最想要的幸福。当然,这也是我片面的想法,随心而发而已,也许本身并无什么意义。

  依稀记得书中力克的一句话:“我有选择,你也有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对不足之处念念不忘,可以选择苦涩、愤怒或悲哀;或者,在面对艰难时刻和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时,我们可以选择从经验中学习,然后继续往前走,为自己的快乐负责”。的确,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四肢的力克都能有如此的境界,更何况健全的我们呢?小时候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讲述自己没有光明的人生经历,每次阅读都会打湿自己的眼睛,让我领会到在疾病和灾难面前,她是何等的乐观、不屈不挠以及满怀希望,她的故事春风化雨般伴随着我成长,伴随我追逐自己的理想。今天读《人生不设限》,读到力克·胡哲对人生乐观的态度,不仅又让我想起海伦·凯勒,发现两者都是如此的执着,都是曾被苦难所折服而又重拾信念,被人们所敬仰,原来他们都不曾给自己限制,他们都突破了自己的极限,达到了人生新的高度。

  知足者常乐,但注定平庸。若不给自己设限,就没有限制你超越的藩篱,人生便无止境。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读后感14

  假期里带着无奈的心情打开乳白色封面的《好教育,好人生》,原因是以往也曾看过类似的教育类书籍,可看得越多越觉得失望、无奈。这一次完全是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拿起肖川先生的这本书。拜读后轻轻合上,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尤其那一句朴素而真切的话语“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这是肖川教授对于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一段解释,他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这里的受教育不仅仅指上过学,获得了某个学位或某种文凭。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教育对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和对完整的人的成全”,其实这个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关注。

  我是一名家长,同时我又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同许多家长一样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成为受过好教育有好人生的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的做法又让我不解:公然教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家长;在大街上一边声如洪钟呵斥孩子、一边吐痰的家长;逼着孩子现在吃苦上苦将来作人上人的家长,埋头苦读“我送儿子上哈佛”和“天才儿子学习经”然后在自家试验田里耕耘不息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抢时间而插队、闯红灯的家长,……他们总让我心惊肉跳。他们的做法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初衷完全背离,有太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尚需成长,却被上苍和社会赋予了培育和监护孩子成长的特权。怎样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要补的一课。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对原来我们固有的思维和做法进行了批判,也给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从事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电视中发现中外孩子在行为举止、思想品质上的巨大差异:很多外国的孩子能独立的面对世界,自信乐观,胆识过人;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理性地思考问题,自主判断;能充分体面的表达自我,衣着得体,言行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守时守信。我想有了这些教养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定会受益无穷,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一定会强与其他人。但再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有些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他们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些。社会上的“啃老族”即使是工作以后还离不开父母的庇护;我们很容易人云亦云,在大家的共识中我们往往很少有人能坚持自我;我们很多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血汗也无动于衷;每一次集体活动总有人不守时守信,但他们毫不羞愧,还为自己的行为编制这样那样的理由。对照这些,我不禁汗颜,我们在责怪他们的同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仔细研读肖川的书,他让我清楚地认识到:

  作为家长,我们不该只关注孩子今天考了几分,我们还要教给他们独立的意识和健康的人格,以自己模范的行动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体罚,要给孩子成熟的.,无条件的爱。适当的放手,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能自我发展。在此,我佩服国外的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像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权威,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一时无法适应的角色,但为了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呢?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限于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良好的教养——内心纯正、举止文明、注重细节,又葆有生命的灵动与自由的天性——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也不过多的讲究城府、深藏不露”。在此,我更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体验成长的烦恼、快乐、激动、感伤。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美感陶冶,拥有更多的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这本书中肖川呼唤我们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肩负着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我深深感觉生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可是,有什么事业能比把孩子培养成幸福和成功的人、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的人更为伟大的呢?那些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生》读后感15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谈人生》,读过之后爱不释手。笔墨之下,大师命运多舛的一生娓娓道来却是波澜不惊,这份谦逊和淡然,大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意,大家风范,可见一斑。

  季老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穷和饿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写照。“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是季老对童年的回忆。6岁投奔济南的叔父,在济南读完小学、中学、高中。学生时代的季老开始感觉到有“浓绿的世界”。但小时候的季老并不爱学习,喜欢打架;爱看“闲书”。日寇的入侵打乱了济南的平静,季老参加学生组织反抗日寇,17岁时险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这段历史对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季老会十几种外语,但他唯独不会日语。季老的人生轨迹是大起大落的,但他为人处世却是淡然的,这源于他内心的一种平和。

  季老的《谈人生》,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像是一本水墨画,那似乎更是一种人生品性,经历了近百年人生洗礼之后自然流露的生命品质以及平淡平凡真实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季老提到的“三个关系”和“三种境界”。

  一、三个关系

  季老对于人生的三个关系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第一个关系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来讲就是生理层面的需要,这个不需说。第二个关系是我们在“世界”这个大圈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关系网,这也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幸福快乐,需要我们真的在“用心”经营。第三个关系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平衡,有人说人生即是一场修行,第三个关系大概就是修行我们的内心吧!生活里,处处有正面的、反面的事例,方正磊落为人,不见得比那些机关算尽的事故取巧者懂的少,得到的少。凭着醇厚善良真诚朴实的做人根本,踏踏实实地工作、生活,往往能达到内心的满足。如果能永远保持那种抱朴守拙的状态,做到知机巧而不用的境界,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大胸襟,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人生短暂,精力有限,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和精力花在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持一颗朴实之心,修一颗平常之心,遵循简单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人生境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顺其自然。我理解的修心并不是哲而上学的东西,也不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它是可以落实到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中去的。

  当你每天去买菜时,喜欢待在小小的菜市场里。那里,面庞黝黑,衣着朴实的农民,眼神淳朴洁净,让人一瞬间回到了儿时的光阴,只觉岁月静好。当你回到家里为家人烹饪可口的饭菜时,这些菜蔬,蕴涵食物的真味,能让肠胃清爽,让家人轻松安乐,如此便觉欢喜异常。当你每天下班,只想一个人呆在家里。客厅,书房,阳台,厨房;音乐,文字,浇花,择菜。房子东面,校园里的铃声,读书声,篮球声;房子北面,麻将声,聊天声,汽笛声。所有的声音入耳,亦入心。你会感谢生活,在这喧嚣的尘世间,在各种声音的包裹里,还能安然地读喜欢读的书,写喜欢写的文字,听喜欢听的音乐。一点一滴,都是在简单做人,朴实地生活,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涵义。其实把日子过好,便是尘世最好的修行!

  二、三种境界

  季老对于做事的三个境界的描述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第一境界写的是预期,第二境界写的是勤奋。第三境界写的是成功。”这三种境界本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但是季老拿来喻人喻事也是恰到好处。是的,人生需勤奋。季羡林先生的求学之路,学问之道,便是耐得住寂寞,下得起工夫。德国的留学经历,在季老的回忆中,用了“坐拥书城”四个字来形容。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读奠定了他日后成就的基础。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有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和勤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力改变。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力掌握。只有勤奋一项是可以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通向面包的小路,蜿蜒于勤奋劳动的沼泽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从一块无花的土地中穿过。无论是通向面包的路,还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需要勤奋与艰辛的历程。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有那么一刻,你真的想要重新找回当年的激情,请你真的行动起来吧!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拥着勤奋的大脑去思考,拥着勤奋的双手去耕耘,拥着勤奋的真心去工作,浪迹红尘而坚韧不拔,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一定会绽放出别样的火花,我们人生的分分秒秒也会更加的闪亮而精彩。我也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懈怠和自满,必须抓牢勤奋两字,方能在有限的时光中,抓住自己想要的那一抹闪亮!

  面对厄运,不喜不惧;面对荣誉,居功不傲。季老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动着我,他将激励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最后我只想说让书香充盈我们的人生之路,让阅读成为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吧!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名著读后感04-18

《人生海海》读后感06-19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06-24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03-07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08-13

耐磨的人生读后感06-23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精选29篇)08-20

路遥《人生》读后感5篇03-07

人生定位读后感(精选11篇)06-24

路遥人生读后感(精选9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