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人生》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人生》有感1
歌德说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 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 论求知 与 论友谊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 求知 ,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 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 贬值 、 淘汰 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 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整个社会事务和事务本身也越来越复杂化,这都决定了任何人在完成某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要于他人合作,只有团结,才有生路。友情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会成功地到达彼岸。生活有朋友做伴,我们会锦上添花;事业有朋友支持,我们会如虎添翼。所以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就是朋友。我将《培根论人生》中的《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这句话将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和 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 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 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读《人生》有感2
读《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有感
第一章人生是一曲承载寂寞的乐章
感悟:不管你是一个伟人,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总有那么一些辉煌的日子,光彩过后,总归会回归平淡的生活,有时是与家人、朋友、同事一起打发时光,有时是寂寞的独处,不为人所关注,就是寂寞,因此,寂寞就是一曲永恒的旋律。
第二章成长的历程,就是与寂寞和解
感悟: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不断从这个世界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有许多知识的获取,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喧嚣热闹只是一个短暂的发泄而已,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只有能忍耐寂寞,才能成就辉煌。
第三章审视生命,寂寞才是人生的归宿
感悟:寂寞不是孤独,寂寞是一个人为了达成某一个目的,专心于自己的达成目的的过程,“曲高和寡,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就是此类人的写照。
第四章寂寞很折磨人,但更磨练人
感悟: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的工作,寂寞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泱泱的人群中,找不到知音是寂寞的,每天重复于某一件事是寂寞的,一个人独守空房是寂寞的,边防战士固守海岛是寂寞的,如何把寂寞变成成长的动力,那是不平凡的。
第五章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住繁华
感悟:有一些人整天都被鲜花、赞美所包围,就期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享受自由自在的轻松,一个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就想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有什么样的缺失,就有什么样的期望,但是,大多数的人们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由来淡定之心,一切都不在话下。
第六章低谷时不放弃,在寂寞中悄然突破
感悟:道路有笔直弯曲之别,山有高低不平的形态,人生也有高潮低谷之分,古人说得好:否极泰来,如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寂寞中的力量积蓄,就是为了有一朝的迸发,如果是在寂寞中沉沦,那将一事无成。
第七章伟大和辉煌是熬出来的
感悟: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谈不上质变,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经过两千多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白炽灯,想一想,两千多次的失败,需要多少时间,爱迪生经受了多少煎熬,忍耐了多少痛苦,你说,成功不是熬出来的吗?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人。
第八章生命寂寞如烟花,人生孤独似云月
感悟:浮华的人,会给人一时的`激情和快感,但经不住时间的冲刷,沈稳的人,会给人带来安全感,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那是真汉子,如此的修为,也是经得住寂寞修来的,就像是真人与偶人的区别,偶人只有空壳,真人有骨有肉,耐得住寂寞,才造就睿智。
第九章何以安慰曾经的沧桑
感悟: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得不到的东西感觉很可贵,人是一种矛盾的动物,谁人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不管是对人、物或事,“曾经桑还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能因一些虚幻的东西,影响当下的幸福生活。
第十章爱是一种幸福的痛
感悟: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容易,怎么样才能把两个不同的个体,融揉在一起,彼此之间就会有相互忍让,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爱为基础的,为了营造一个温馨的窝,不管是谁,都做出或大或小的牺牲,是带着甜蜜的牺牲。
第十一章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感悟:人是社会性动物,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是因为你自己,更应该顾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得起良心,对不起他人,对得起他人,对不起这个社会,我们经常是在做选择题,遇到的情况总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得起社会的就是好人,对得起自己就是自私。要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超然于世外,在当今这个社会是很难达成的,可见守住自己心中的那块净土,也非常难的。
第十二章婚姻围城里,做个守住寂寞的人
感悟:家庭生活不会像电影、电视、小说中所表现的那样充满着浪漫和激情,看看每一个家庭,生活每天都要面对瓶瓶罐罐,家人,社会,为了一日三餐,每天都在奔波,劳碌,两个人相聚的时间屈指可数,家,有时变成短暂停留的地方,家庭生活是平淡的,偶尔的浪漫是一剂添加剂,会带来一份短暂的惊喜,会改善夫妻两人的关系,激情过后总归会归于平淡。
读《人生》有感3
主角高加林,不服输,高中毕业,是个急于摆脱乡村的年轻人。他不甘于一生只做一个农民,于是他通过叔父“走后门”成为了县上的一名记者。无限风光的生活让他的虚荣得到满足而后不再深切地爱着巧珍,连两人的共同话题也找不到了,他甚至嫌弃巧珍。可巧珍在他的教师职位被别人代替后那段最痛苦的日子陪伴他,给了高加林热烈、真挚的感情。但县城中的播音员黄亚萍是高加林的同学并且思想开放,给加林表白了。更重要的是,黄亚萍一家即将迁到南京去,那时高加林会被准岳父安排到《新华日报》当记者。高加林在几日几夜地挣扎后选择了后者——高加林和巧珍分手了。
我对书中巧珍的痴情惋惜的同时,也发现了,对于高加林来说爱情与他的大城市梦比起来太脆弱了,甚至可以牺牲掉。这种对于爱的轻视,对于质朴的美的无视是多么可怕,又或许他更偏爱浪漫的引人瞩目的恋爱过程。高加林太渴望外面的世界了,这种青年对于未知的向往变成了一种力量,反推着他一步步逃离农村逃避不体面的工作。人类喜新厌旧的根源在于新事物的新鲜感与未曾拥有过。我没有资格指责高加林,我同情他被诱惑弄丢了初心。他的理想主义控制了他本身。他的冒险精神主导了他的一切选择,让他在良心倍受煎熬中仿佛接近所谓的功成名就。
喧闹都市的灯火总会熄灭,大地万物在一种自然柔和的光亮中显露出它们的本来面目。生活也会给高加林上一堂痛彻心扉的课。黄亚萍前男朋友的妈妈告发了高加林是靠关系得到这个职位的,县上严肃处理了这件事。当时高加林在更大的城市学习,他一回来还正嫌弃县城的落魄时被告知只能回家种地了。而此时伤透了心的巧珍也嫁作他人妇。他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回到了一个不如起点的.原地。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人生艰难之处不在于拼尽全力不顾一切的追寻梦想,而在于守住初心,尊重事实,保持热爱。人生也不是安守本分墨守成规,而是大胆尝试,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巧珍这一点显然更通透。她不识字,却一直暗恋颇清高的知识分子高加林。她像只小羊羔,有着美丽的脸蛋,善良的心地,地主女儿的出身,仿佛《关雎》里健康美好的姑娘。巧珍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还根植于人们脑海的时代敢于告白,敢于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敢于直面村里人看热闹似的嘲讽,敢于拿青春赌一个飞蛾扑火,这份勇气就令我肃然起敬。但她还舍得放下,高加林向她提分手时,她断断续续地拖着哭腔说:“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我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地爱你。”巧珍的泪啊,都要粘住她的上下睫毛;巧珍的手啊,正痉挛地抓着栏杆;可这个倔强的姑娘话音刚落就迅疾地转身摇摇晃晃的骑上自行车。
而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现实的宣判是不会让一个年轻人后悔的。巧珍只会意识到她和加林哥的差别太大了。一个个岔路口处,路都是我们自己选的,可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决定路的曲折程度,这股力量叫做社会环境。
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乡村旧道德观念与新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与地域内,书中三个主人公都大胆地割舍了安稳,青年的痛苦与抉择恰好反映了社会的方向与趋势。就如高加林的身上有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也有读书人的傲骨,有勤劳踏实的传统美德,也有功利虚荣和怯弱。
然而生命力不就是在复杂的人身上才绽出光彩的吗?若不知能否扶摇直上九万里,至少也要腾跃而上,至于最后抢榆枋还是适南冥都已不重要了。宿命或许也只是我们本性不改的体现,我们的性格,我们的世界观始终在我们未察觉时知道了我们的方法论。选择就对我们来说关乎一生。作者路遥把柳青的一段话意味深长地放在小说开篇,是这么写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几步,特别适合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你走错一步。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百转千回,你的根是一根隐形的线拉着你,不忘本,不强行挣断它,而是试着与它和解,它会引着你做出最自然而合理的选择。
读《人生》有感4
淮水般的思绪、梦般的境遇,将我再次引入“人生若只如初见”描绘的邂逅之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扉页的一首词。“深夜不睡,读《饮水词》,‘人生若只如初见’,通书看下来,仍觉得这句最好。”安意如如是说。是的,它看似平淡,却如蜻蜓点水般掠过你心间,在你心间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如早开的花儿般绽放你心田,在你心田驻留一缕又一缕的意蕴。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带给你的一样,这一句,太令人哑然。不知不觉,它会把你带入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丽却暗含哀伤的邂逅,淡淡的想念,层层糊在心底,甜蜜蜜,软绵绵。闭上眼,全然是这样的画面,触不到,也看不到,只有想得到。末了,你叹道:“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看此书,我正是这样,泪水止不住的流,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只觉得作者写得实在自然,实在优美,熟不知清丽文字背后的功底。再看时,倒没有了大喜大悲的情绪,有的是朦朦胧胧的哀伤和一遍又一遍的`悲叹。作者不单单是在解诗,更是在解读一位位诗人,将他们背后的一幕幕唯美画卷,配以自己独到的理解,用清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到了,我看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凄美,“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的孤独,“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这一切的一切,只有闭上眼,只有在一次次的斟酌后,才能深深地理解,深深为之折服。就像作者描绘的,恍惚了,在似笑非笑的嫣然间,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的独白。
在春的乱花浅草,夏的清风蝉鸣,秋的枫叶荻花,冬的飞雪玉枝,我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想象着与你的那次邂逅,一遍又一遍。当梦醒了,我睁开眼,你转身离去的瞬间,阳光,碎了。
读《人生》有感5
《优秀是教出来的》,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节着眼,总结了55条创造教育奇迹的规矩,分享了他与学生相处中的很多实例。这55条细节,有些我们也曾尝试过,有些也曾在脑海中灵光一闪过,有些是我们曾向身教却不曾言传过的,而更多的是我们总在等待的教育契机,是在那时那景中才会迸发的念头、才会“触发”的技能,这些在我们教学中总是会忽略,却关乎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人做事、立身之本。
我想克拉克先生之所以成功,原因有三。一是得益于克拉克先生个人的经理和理想。在正文开始前的序言部分,我看到了一个心怀感恩、善于学习和冒险、热情洋溢、不拘一格的'克拉克先生。丰富的经历赋予它很多优秀品质,而这样的“人设”也会坚持把优秀当做一种习惯。在看看他的理想,不是基于学习成绩,不是影响或培养一些学生,而是要抱着坚定的信念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拥有受用一生的优秀品质,竭尽一己之力,为自己、为他人,即将体验,热爱生活。我想这也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启智以明德,笃行以致远。
而是源于克拉克先生的反思与总结。克拉克先生从教时间并不长,但他用心教学,每一条规矩的形成均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就目前而言,这也正是自己所欠缺的,反思不够深刻,不足以转化为行动力指导实践,难以落实在行动上。
三是成于克拉克先生的坚持与信任。克拉克先生说;“任何一个小孩,如果你告诉他希望他怎么做,他就会尽最大努力达到你的要求。”基于这种信任,改编从坚持开始,他坚持做不擅长的事情征服了孩子,创造了奋发的氛围;他坚持用表现说活影响了孩子,培养了谦逊的品格;坚持奖惩原则警示了孩子,肯定了自我的价值;坚持作业横幅记录鼓舞了孩子,明确了集体的意义,等等等等;他说:“把你希望别人做到的事情尽最大可能细节化”,假以时日,他的表现便会是自发的、出自内心的,这样不仅赢得他人的尊敬和欣赏,而且也增强了自信心。
书看罢,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己对工作不可谓不用心,但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除了个人专业素质的有待提高外,我想还有两方面原因:1. 目标不明确,没有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2. 没有长远规划,做不到坚持。
克拉克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觉得,真正为学生考虑,使其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让学校生活增添许多难忘时刻、快乐瞬间,这才是不负学生的中学时代。
读《人生》有感6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病后,她双目失明,耳朵也聋了。可她并没有因此而自甘堕落,而是发奋读书,克服一切困难,最后,成为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的教育家。当我读到"海伦不怕命运的挑战,顽强地学习语言和知识,后来她通晓五国语言文字,写出了十四部著作,成为美国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教育家,美国的历届总统,从克利夫兰到肯尼迪都接见过她。"时,感到无比惊讶,通晓五国语言!即使是健康人也很难做到,可她一个盲聋人竟然惊人地达到了!她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身体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种遭人轻蔑的自卑,但这种自卑也可以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这让我想到了张海迪。张海迪因5岁生了一场重病,下半身完全瘫痪,但她经过不懈的努力,通晓四国语言,还会针灸。难道她不跟海伦?凯勒一样吗?虽然她们身体上有缺陷,但是她们的`心灵完美无缺!她们付出了平常人双倍的努力,翻过人生的一座座高山。她们就似那一朵朵缕缕幽芳的梅花一样,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从不低头折节。所以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困难也要勇往直前!在身边,像张海迪的人有很多。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个人没有双手,正在用双脚写书法。面对上天的不公平,他不肯屈服,不愿像乞丐乞讨,而凭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这是一种可敬的精神,残疾人都能做到,为何我们做不到?他不也是和海伦?凯勒一样?在他或她们心里有一种意念:只有跟命运斗一斗,才能有一线生机!这正是他或她们的顽强,也是我们学习的东西。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每一座高峰!张海迪、海伦?凯勒正验证这一句话。
读《人生》有感7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做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这个假期我又阅读了路遥的《人生》这本书,这本书原是一位老师赠与我的毕业礼物,读完后感慨良多,感受颇深。
《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生活为主线,将他的人生改变与爱情选择这两种变化联系在一起,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书中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一个人生选择与变化的过程;以及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女孩黄亚萍的感情纠葛,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展现了青年在人生选择时的矛盾,映射出大时代下人们对于人生路口的选择,引发读者对于自己人生的种种思考。
没考上大学的高加林回到村里当了民办教师,后不幸被村支书儿子“走后门”顶替,无奈下只能为了生计选择种地谋生。可他一个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怎么可能受得了这耕地的活儿?即使受得了皮肉之苦,也受不了精神和自尊的摧残与践踏。“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正当他失意之时,善良淳朴的农村姑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展开了“不平等”的恋情。其实人活着就得有个盼头,所谓生无可恋也是说生活中没有了值得眷恋和期盼的人事,自然就活不下去了。
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波澜不惊,然而命运的奇妙就在于其不可预料。生活并未压垮有抱负的加林,他的叔父被调到县里任劳动局长,机会重新降临到他的头上,讽刺的是,他也由于这层关系通过“走后门”被安排进了城里当通讯记者。重回县城的他干劲十足、神采奕奕,不久便受到了大家的肯定,感受到了来自内心深处的满足与自豪。在工作中春风得意的同时,加林遇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曾是同学的他们一见如故,双方都沉浸在彼此的爱恋和精神世界当中。可是黄亚萍已经有了快要结婚的男友张克南,而高加林也有了巧珍。这个问题牢牢地摆在了他们二人的面前。经过一番激烈且艰难的思想斗争,二人最终决定不顾一切地在一起。她放弃了张克南,他抛弃了巧珍。
正当高加林准备大展宏图之际,亚萍前男友张克南的母亲心有不甘,检举了其“走后门”的事,最后他不得不离开亚萍又重新回到农村。然而,回村后得知巧珍早已嫁给了别人,他追悔莫及,但木已成舟,无法改变。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似乎像是黄粱一梦,竹篮打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由于笔者年纪尚轻,只能通过展现书本中的一些语句来谈谈现人生阶段下个人的体悟。人生路漫漫,一路上总会伴随着许许多多的选择,然而,一次一次的选择便造就了如今的你。当然,只要有选择,就还有希望。这让我不禁想到史铁生的一句话:“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走过的每一条路会影响着你的选择,而你的选择又会影响到下一条路的行进,相互往复。
看过一些关于《人生》的读后感,一些看法会极力批评高加林的选择,或是再加上阶级等方面的'考量。但人的情感或选择是有些奇妙的,一百个哈姆雷特看法是各自相异的,甚至大相庭径,夹杂着每个人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
不过或许我们可以穿越回那个时代,每间隔十年去采访一下他们四人对自己这段经历的感受。终其一生,问问高加林后悔吗?问问巧珍惋惜吗? 问问亚萍后悔吗?
“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
辗转来回,小说里的大多数人的生活仿佛是在转圈圈,循环反复;然而德顺爷却异于众人,他仿佛是打开了上帝视角——与高加林的那几次对话,他的言语中透露出对人生的方方面面的理解,像是一个参透了生活奥秘的睿智长者。德顺老爷子便是读懂了“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
高加林是个多么积极的青年,是个如此热爱教育的教师,可他却逃不过生活的玩笑,被有关系的人顶替了。再后来,接二连三的玩笑让他离开又重回农村。路遥最终并没有给出小说中人物的归途,不禁让我们想知道高加林是否还在与生活,与命运负隅顽抗。“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人生啊,是不可预测的。没有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与人们心中的成见这座大山对抗到底,始终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肖申克的救赎》里无论是肖申克监狱还是命运的囚笼都关不住安迪·杜佛兰那无比耀眼的“羽翼”,阻挡不了他追求自由的脚步;陶渊明《归园田居》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古往今来,我们生活中不乏和命运抗争到底的人,也不乏与生活妥协和解的人,但无论怎样,都是一种人生选择。最后借用胡歌在《朗读者》中说过的一句话——愿你们,都能有接受无常人生的勇气,能有感受生命实相的机缘。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作为年轻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路遥在《人生》中还给年轻人传递着关于追求理想的正确价值观。“走后门”使得高加林重获县城职位,也使得他两度失去工作,最终一无所获。路遥所评判的正是这种盲目进取、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行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都不会实现绝对的公平,然而每个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谋生,就取决于他心中的那把刻度尺。
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有过自己的少年意气,有过自己青春的梦想和冲动。在人年轻气盛的时候,最容易浮躁,被自己的心气和理想遮住双眼,将自己放大化,将理想放大化,殊不知,浮的高,跌的重,所以人的脚,要踏踏实实地永远站在土地上,扎扎实实地记住自己为人的根本!
不论在任何时代,只有年轻的血液才会如此沸腾和激荡。高加林其实就像每一个年轻人,有信念、有理想、敢拼搏、不认输,同样他也有缺点,会迷茫、会自私、会虚荣,但是他是善良的、是勇敢的,人都会走弯路,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有希望。所有的磨难与坎坷,在你坚实地迈过去的那一刻,也是你迈向新生活、新未来的第一步。
初看书名——人生,我原以为可能会讲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轨迹,恰恰相反,作者路遥只给我们讲述了二十多岁的高加林的故事,这是一个介于志于学和而立之年的年龄,是一个含苞待放的年龄;接下来高加林、巧珍、亚萍将何去何从,他们将会航向怎样的未来,谁也不得而知。
同样,你我的《人生》也正在各自的笔尖下缓缓进行,寻找着,呐喊着——那未知的未来……
读《人生》有感8
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可为什么有的人生光彩夺目,如浩瀚的太空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星星,而有的人生却如黄金堆里的一粒沙子,黯然失色?人生到底是什么?
人生像一首歌,要弹出势如飞瀑的乐章,需要节奏跳跃的乐谱指导;人生像一首诗,要挥洒诗情画意的灵气,需要潜心的思考和领悟;人生像一幅画,要描绘华丽灿烂的景色,需要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人生更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包含着酸甜苦辣,要读懂它,只能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你自己!
我欣赏拿破仑“要么登上皇帝的宝座,要么登上断头台”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精神,但要“登上皇帝的宝座”,首先得有竹子一般的坚强,然后再等待机会,因为仅凭勇和志是不能实现的。但若无勇无志,也就是像所谓的庸人一样,一生平平淡淡,虽然很少失败,却也不会成功,就像走大路的人一样,虽然很少跌跤,却无法领略到山顶的无限风光——那是一种走过艰辛后获得成功的自豪和骄傲!
“走好人生之路,品读人生之书。只有读好人生之书,一生才不会糊涂!”——这就是《读懂人生》带给我的启迪。
读《人生》有感9
~-4-9你也许知道高尔基这个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作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1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在小说中,描绘了~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高尔基自传体小说部,写少年时他正式走上社会,工作阶段的生活。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绘了一个半孤儿(阿廖沙父母双亡)怎样奋斗,在社会上艰苦生存,并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经历。
15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学,只好在面包店做工。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终于失败了。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这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1892年,他终于当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师拉宁的文书。这位律师曾给高尔基很多帮助,他的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高尔基曾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读《人生》有感10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汗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磨难,然而人生最美丽的,不是拥有钻石般坚硬而又闪亮的外壳,而是风吹雨打、岁月煎熬的逆风人生。我认为,那才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当我读了《人生贵在磨练》这篇文章时,我真的是受益匪浅。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巴菲特的故事,他成功的经历真的是耐人寻味:有着“美国股神”称号的沃伦巴菲特,年轻时,在没有经历任何人生磨难之前,他的父亲不让他接手自己的公司,甚至把他逼出了家门;当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遭遇了人生种种的挫折和磨难之后,他的父亲主动找他接手公司。他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将公司发展成了一家全球瞩目的大公司。
读完这篇文章,我颇有感悟:没有经历过困苦磨练的人生,是不可靠的人生。也许不经历坎坷也能成才,但经历过艰难险阻,能使你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增强你的毅力。因此,人生多些磨练和困苦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带着经历过的困难,在这理想和信念,总会有生命中幸福花开的的时候。就像巴菲特,他父亲的公司倒闭,他甚至想过去自杀。但最终他不甘心就这么认输,他认真思索了自己在打工中得到的经验,一一总结了自己失败的教训,便再也没有灰心丧气,咬紧牙关挺起胸膛从头再来。所以说,那些人生中经历过的困难,才会成为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这是有挑战性的,肯定要克服种种障碍,要吃很多苦头。然后,当你通过自己在失败中总结的经验战胜了自己,有勇气去克服一切困难,真正做到了,就常常能品尝到一般人无法得到的甜蜜,领略到一般人无法看到的风景。其实,生活似大海,挫折就似大海中的波澜,是他赋予了大海的神秘与惊喜,如果饿哦们选择了海洋,就不要渴望未来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只有勇敢的面对挫折,才能迎来彩虹的出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你跋涉千山万水时,当你历尽挫折磨难时,蓦然回首,会发现一切微不足道,发现一切如此多姿多彩,让我们勇敢的迎接挫折,迎接美丽的未来吧!
读《人生》有感11
最初拿到《人生海海》这本书时,只见腰封上赫然写道:“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翻开书本,我立即化身为“我”,走近了作者所说的,另立的山头。
书的开篇,爷爷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村庄,它前山是龙变的,后山是老虎。它们一前一后双面钳制住这个村庄。前山海一样大,一浪赶一浪,老虎也无疑是凶猛的,这似乎预示着只要人掉进这个漩涡,就别想再逃离。
这个村庄时而有形,生活着一群各具特点的小人物。在这座村庄里,你会遇到整天将报应轮回挂在口头,却为了自家的利益,不惜出卖儿子朋友的老巫头。也会遇到损人不利己,并永不改过的小瞎子。还有那些一个个明明受过他人恩惠,但在面对他人难堪时,依旧可以保持冷漠的村民。当然,如果有幸,你也会遇到像父亲这般始终如一的朋友。这些人或性格并不讨喜,或道德方面略有瑕疵,总归,看上去不是那么完美。他们的绰号无疑将他们各自的缺点无限放大。在显微镜下,这座村庄显得如此鲜活,立体,真实。
老巫头肚里有说不完的道理。老保长眼中有识不完的女人。小瞎子嘴上有吐不完的谎言。它们稀奇古怪的绰号似乎成了他们人生的某种写照。但是,所有人的古怪加在一起,没有一个人古怪。所有事的琐碎摞在一块儿,也没有一个人的故事听起来传奇。他是上校,也是太监,既被人人巴结,也遭人人鄙夷。他的两个绰号,听起来就像硬币的两面,也似人生截然不同的两种走向。望上去无上荣耀,一低头万丈深渊。
上校的存在,似乎是一个巨大矛盾体的存在。他既是可以在各种险境当中周旋的顶天立地的强者,也是有着不为人知的某种隐痛的可怜人。他既以宽宥,恩慈待人,又在迫不得已时以极端的手段对付了小瞎子。他曾是无比聪明机警,看透世事的智者,后来也成为疯癫且智虑单纯的痴儿。与其说,这位上校的人生充满了神秘,不如说他的生命注定夹杂着解不开、化不尽的冲突。荣耀与屈辱并行,悲悯与癫狂共生。
当读者耐着心性,一页又一页地随着不同人的口述,一点一滴地揭秘上校所有的过去,他的宽和,他的坚韧,以及他生命当中所有的隐痛与不堪,亦仿佛明白了,真正裹挟着勇敢,夹击着良善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巨浪烟波,还有并不完美、充满各种矛盾与冲突的人性。上校经历了他人生中一波又一波的惊涛骇浪,终于重归平静。在林阿姨的陪伴下,平和地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
林阿姨这个人物刚刚出现的时候,不明真相的`读者或许觉得,这个凭空冒出来的女人真伟大,像及时雨.而当我们越往后读,越了解事实的真相。这个真相很残酷,但已接近所有事物的本质。她是爱人的人,也是害人的人。她在用耐心与包容陪伴着上校,也在用爱的力量为自己赎罪,在解决她内心以及人性当中爱与隐恶,私欲与伟大之间的碰撞。人世间残酷的真相就此揭开:没有完美的人生,更没有完美的人性。但是,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人性当中的一点点光辉,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吧。
最后的最后,上校走出了有形的村庄,也忘记了一切.包括过去一切的荣耀与屈辱。有人说,他是放下了,释然了,终于从某种难堪的记忆的重压下解脱了.但真的是这样么?我想,有形的村庄容易逃脱,但无形的村庄的桎梏却令人难以摆脱。你虽看不见它的存在,却触得到它的冰冷,感受得到它的无知与无意识。它的庞大足以将仅存的一点暖意耗尽。它是那样一种阴郁的存在,令人难以欢愉。所以,再怎么无意识的群体,只要稍微觉醒,就意识得到有必要策划一场逃离。逃离这个无形的套子,冲破这个无形的魔障。你需要摆脱它的控诉,它的嘲笑,以及它带给你的所有的一切的不安。
否则这些不安与不解的矛盾会经年累月,汇集成一座千斤重的山,或者一个无形的村庄。要么压在人的心头,要么像一个无形的套子把人牢牢困住。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段难以直面的过往,都有一座逃不掉的村庄,一个翻不过的山头。这个山头里有隐痛,有不堪,有放不下。你不在意它时,它其实轻如鸿毛。但你就是很在意。一遍一遍地试图跨越它,一次又一次地想逃亡。如:在精神上选择失常的上校;为逃避谴责和魔咒,被迫远避海外的我;就连坚守在老屋的父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他自己所愤恨的一切进行着某种抗争。他说,这个村子是克我们一家的,他固执地认为守住“鬼”,可以使我摆脱恶鬼的钳制和奴役。“坚守”在他的生命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逃亡”。在他的潜意识里,逃离的意义重大。
作者麦家说:“我的写作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一个被童年困住的人,在试图逃离童年。要逃离这个村庄,必须要有英雄气质。”作者以笔头另立山头,无非想要在精神上翻越一次心理上的这座高山,以逃离某种精神上的魔咒吧。小说中的上校最后忘却了时间,抹掉了记忆,看似已然与过去握手言和。但是,真的是这样么?当他在神智失常以后,毫不保留地将从前严防死守的秘密展示给他人看时,我突然理解了麦家所说的英雄主义。
真正的忘记,是连忘记本身也该忘了的。真正地与过去和解,一定也忘记了和解本身。所以,上校并没有放下过去,而是直面了过去,是站在这座令人难以逾越的山头,勇敢地去直面它。作者不惜用文字重新站在这个山头,作家笔下的“我”也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回到故乡。作者麦家并没有逃离村庄,小说中的“我”也并没有走出故乡。连上校也始终没有站到山的另一边。因为只要“逃离”这个概念依旧存在,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放下。
但真正的勇士,不需要再去翻山越岭。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力气,便可将压在心底的那座山踩在脚下,转化为生命的厚度。立得住,你可以脚踏苍凉;倒下了,就要承受它带给生命的千疮百孔。就像上校,他忘记了一切,却没有忘记让自己活得热气腾腾。画画、种菜、养蚕……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忱抵御了现实的冰冷。他立住了,任它潮起潮落,他终于活成了自己生命里的英雄。
读《人生》有感12
人生海海,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一本书,一段旅程。读完《人生海海》,我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人生,感受到了无数起落浮沉。这本书讲述了上校在人生海洋中的故事,他的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但无论何时,他都坚定地航行着,无畏无惧。这使我深深地感到,人生虽然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书中的上校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即使在遭遇命运的打击和人生的'困境时,他也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有时平静,有时汹涌澎湃,但总会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在人生的海洋中,勇敢前行,不放弃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无常,命运多舛。但在这波涛汹涌的人生海洋中,我们要学会勇敢前行,不放弃希望。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有时平静,有时汹涌澎湃,但总会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读《人生》有感13
寥寥千把字,短小精悍文,得以造成我目光的停驻。
季老知名已久,却一直沒有深层次触碰的机遇。顺手阅览季老散文集,不经意觉察此篇优秀作品,心里诸多得以释怀。
季老刻骨铭心地了解,人生并不是用文本能描述得完的,故务求精减。
人生的主题必定是人性。告子有言食色,性也。季老绝不避讳的引出来此言。其次,谁又可否认?食,处理人生存的难题,色,处理人开展的难题。生存和开展是人们存有不会改变的主题。针对入世极浅的人而言,如我,这一答复毫无疑问是实际而准确的。万物皆通人的本性,这便有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说。
一样是性命,或少水少光而死,或忍辱负重而生。这就是绿色植物的`人生观。主导权在自身手上,出路在哪里,均由自身操控。
入世,有的人善始善终,处变不惊,任外部自然环境对其造成一切危害,一直坚持着明确的路面。此后便又有一道分岔:一种人果然地抵达了终点站,他能够理由充分地为大家宣布,印证自身的聪明,但他不容易那么做;另一种人鬼使神差地偏移了航向,乃至不知所从,最后将被别人唾弃、耻笑,但他迫不得已那么做。
且人性的开展务必有一定的停止。天地万物得以有规律性地生存与开展,正应验了这一大道理。从细微处讲,一切都须有一个度。一类人人生一世无所不为,张张杨扬地渡过了一生,终究却觉察无视了许多致命性的关键点,遗恨终生。另一类人,难能可贵的害怕性,促使他一生无所作为,虽平安无事却欠缺一些热情,一样遗恨终生。此上两例虽为极端化的情况,只求说明天性的开展不能无度,无度那么不成大器。
季老能有那样的觉悟,彻底反映在他本身的为人处事上。自其对語言痴迷,就一心刻苦钻研梵文等,终有一定的就。老来平心静气,却仍然为工作拼搏着,就算在抵御病痛的医院病床上,其坚强不屈的恒心依然展露无遗。把拥有度,便能至善至美!
中国哲学史上,曾争执人性善還是性恶,实际上没有必要。人与生肯定全是处于被动的,大家所需做的,便是授予它各有不同的颜色,完成最大的使用价值。
或许这更是季羡林老先生的文学类风采所属,直言不讳,简明扼要,让人回味无穷。走入文学大师,让高手引导大家迈向取得成功!
读《人生》有感14
前两天闲来无事,就把路遥的《人生》看了一遍,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本《人生》是写了很多又长又臭的大道理,没想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这本书是一本小说,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陕北地区发生的故事,故事围绕主人公高加林从毕业到参加工作后几年的起起伏伏的人生发展机遇和挫折,从一个微观的视角,讲述了“人生虽然很漫长,但是关键处只有那几步。”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篇读完,最大的感触就是,高加林的故事很像我们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小猴子掰玉米”。一开始小猴子有个玉米,但是它看见了桃子和西瓜,于是就扔下玉米去追桃子和西瓜,但是桃子和西瓜没有追到,回头再去找玉米,玉米也不见了。在那个年代,刘巧珍一个农村女孩和你恋爱,名声败坏了,以后让人怎么找婆家?!同时,从择偶的标准来看,即使刘巧珍不漂亮,单冲她这个贤惠的品质,你也不能抛弃啊!更何况人家女孩还帮你“卖馒头”,三番几次地跑到县城给你送钱花,这样的女人真的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然而高家林却抛弃了她,和黄亚萍在一起,让人气愤。
正如我们一句农村俗语所讲:“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刚刚盛了一碗饭,还没有吃,恰好看见锅里有更好吃的,于是放下筷子去锅里捞,结果僧多粥少,锅里好吃的东西没有捞到,回头到桌子上想吃自己原来的'那碗饭,却发现那碗饭也被别人给吃了!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风景,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也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多的诱惑,但是我们必须凝聚心力,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做出最优的选择!而且,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我们都不要好高骛远,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前方!
读《人生》有感15
《文化与人生》这本书是由贺麟先生编纂完成。贺麟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我国的哲学教授张祥龙曾这样说;“贺麟先生是引导我走上哲学之路的恩师,他的学识和人品是我所崇敬和终生感怀的。”并表示贺麟先生在他那个时代的哲学界中属于出色之列。
坦然的说,作为一名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90后,《文化与人生》是我读过的第一部涉及到哲学,伦理,文化和文化与文化与人生等方面的著作。也是我读过的最有深度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它更需要的是读者的深度思考和对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纵向理解与把握,此外它也要求我们对西方哲学和文明进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当然也正因为它的深度与难度让我认识到文化的深厚意蕴,文明的伟大魅力与自己的浅薄。而这,也正是我的收获之一。
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是为中国当前迫切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和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所引起,并且根据个人读书思想和生活体验所得去加以适当的解答。这些解答所取的途径,似科比较接近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洋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想主义。篇中大都亲切地自道所思所感和所体察到的新意思,以及与青年朋友们谈心论学的观点。寓个人的哲学见解以浅近的方式于各篇中,并希望引起读者的哲学兴趣进而启发他的哲学思想。当然,他也成功了。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感受较为深刻的当属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及其引发的其他问题。贺麟先生在论人的使命,信仰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乐观与悲观,自然与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观念与行动等数篇文章中着重与剖析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并寓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于大的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差异之中,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使文章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深度。在信仰与生活中,他剖开政治经济道德,对信仰进行客观研究得出客观原则,进而才通过信仰的功用种类过渡到文化与政治,在文章的最后则自然的谈起青年的政治信仰问题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凡是学者专家以及有知识的青年,均应该有政治信仰,或均应该培养成健全的政治信仰和正常的政治兴趣。足以表明他对青年的关爱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也正是这点,改变了我以往对哲学家的凭空的印象,哲学家并不是空想家,他也是根植于生活,发现与生活,同时深深的思考和关心着生活和伟大祖国的命运。
在文化方面,可以说贺麟先生是学贯中西。可以说文化问题及这本书所透露出的文化的巨大张力与底蕴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学术建国与抗战建国,法治的类型,基督教与政治,纳粹灭亡与德国文化,诸葛亮与道家,学术与政治,政治与修养,从看外国电影谈到文化文化异同,认识西洋文化的新努力,文化,武化与商化等多篇文章均深深的打着文化的烙印。同时这些文章从始至终所传递和表达的一个思想也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是不分家的,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彼此影响互相扶持的。在文化,武化与工商化中,贺麟这样说:要搞政治,必须先有基础。政治的基础最初是武力,后来是财力。武力的政治产生霸道,工商业的政治产生资本家。以后必须加上一个“文化”。此外,贺麟先生所涉及到的纯正的文化知识则通过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王船山的历史哲学陆象山与王安石等篇章表现出来,也着实让知识贫乏的我开了眼界。古人都已经做出了那番惊天大事与成就,而我们作为后人竟然还不知,不知也就算了,如果知道了还不知进取,那我们在自叹不如的同时,也该暗自羞愧了吧。
说起伦理,其主题对象当然也还是人。也因此个人认为伦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五伦的四层
要义。他讲道,在种种价值中,五伦说特别注重道德价值,而不甚注重宗教,艺术,科学的价值。希腊精神注重自然,故希腊是科学艺术的发祥地。中国的儒家注重人伦,形成了偏重道德生活的礼教。我也曾对中西方文化科技与艺术的不同发展甚至教育方式而深感疑惑,而贺麟先生的这番话也真是让我豁然开朗了。不再为阿基米德,麦克斯韦,伽利略,摩尔,牛顿等等的一大批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均出自于西方而暗自困惑了。此外,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三纲五常,五伦即为五常的意思。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三纲是由五常进化而来,它是五常的发展与补充,提倡的是绝对,片面之爱用以补救五常相对关系的不安定。它成立于西汉,而儒教也是在西汉正式成为中国的礼教。一个伟大的帝国需要一个伟大的有组织的礼教,以严密有力的三纲说为核心的儒教自然因其优胜条件在那个恰当时候成为中国的礼教了。当然,它曾桎梏人心,束缚个性,妨碍进步达数千年之久,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三纲作为五常的必然发展,它也尽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对三纲五常加以新的解释与发挥,以建设新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中华文化与文明也正是因为与时俱进的吗特型而源远流长的。
以上这些也只是我个人对贺老先生著作的浅薄理解。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他,可以说是看着祖国受尽屈辱,也看着他流血流泪,看着他反抗,也是看着他一天天康复成长起来。同时他也花费毕生精力在研究着他的历史与现在。他丰富的阅历皆汇聚成深刻的文字,这些通古融今,纵横中西的学术性文字,又岂是我辈靠着二十载象牙塔的生活感悟所能理解的。唯可以做的是储备,储备知识,在以后的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路途中去体会,吸收,消化。
【读《人生》有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人生,有尽头吗?》有感05-04
读《人生》有感09-26
读人生有感09-30
读人生有感02-04
读《人生》有感11-18
读《人生海海》有感06-16
读《人生》有感(优秀)09-13
读《人生滋味》有感02-20
读《枣树·人生》有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