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

时间:2024-04-11 16:16:26 诗琳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21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21篇)

  《狗十三》观后感 1

  《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愧意的,红了眼眶的脸,低声说“你过来”。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话,“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挺难受的。我无比相信他这句话的真诚。亲情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说。

  家庭纠纷,多半是没有明确的对错的。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所以后来,当叔叔笑意盈盈的夹了一块红烧狗肉给李玩,李玩没有大闹,她说:“谢谢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涩都一起吃掉了。

  我们终将长大,在无奈中变成了大人模样。

  《狗十三》观后感 2

  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片子很平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中国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找都没有找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平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

  反过来说,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和心酸,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泣不成声,并且不想让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大人又何尝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所以总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希望他们不要闹腾,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闹心。我们已经从小孩变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不让人操心,也逐渐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无奈的一句话。只是告诉你,你就慢慢习惯吧,毕竟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受着吧,忍着忍着就习惯了。毕竟人世间有太多你无力改变的事情,渐渐的你也就变得冷漠,变得和大人一样了。

  李玩在电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论,其实是她觉得自己遗憾的一个弥补,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李玩会过得更好。她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她和父亲说的“不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她和父亲说“应该让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实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现,不懂得伪善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而生活渐渐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当她最后看着弟弟昭昭的时候,也许她也懂得怎么做一个大人了。

  片中还有青春的荷尔蒙,躁动,不羁,和懵懂的爱情。李玩可能比别人更冷静,更快的成长了。与其说是青春片,不如说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电影的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你长大的慢一些,快乐一些吧。

  《狗十三》观后感 3

  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很多人说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没有找到共鸣说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电影中李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爷爷奶奶很爱她,但他们关注的都是李玩有没有吃饱穿暖,从来不会深入孩子的内心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问题只会用吼的方式让她屈服。他们不理解一条狗对李玩的意义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买了一条一样的狗来冒充爱因斯坦。当李玩发现这个“爱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样无助的时候最终接受了它,但爸爸确因为它不听话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答应李玩要去天文馆却因为应酬而爽约,在打骂了李玩之后又给她道歉展现出慈祥的父爱,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给你一颗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给你钱花,要买什么都给你,但爱从来就不是如此的简单,爱是陪伴,爱是理解。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大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分歧,不懂得倾听,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争,却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慢慢的,她也开始改变,变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却再也不是那个为了找“爱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或许我们有一天会在这样那样的抗争与妥协中一步一步的长成了大人模样,但我却更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

  《狗十三》观后感 4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自小父母离异的李玩被爸爸寄养在爷爷家,跟爷爷奶奶长大。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狗丢了,家人弄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来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爷爷因为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断了腿,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因为寻找李玩迷了路,爸爸为此大动肝火,李玩在丢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为给亲人带来的伤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来了。于是开始接受这个现实,丢狗让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仅仅只围绕自己转,个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积极学习,积极生活。

  经过努力,李玩英语考了第一,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欢天喜地地以为爸爸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庆祝一下。爸爸明知电影本周不上映却还要表面欢喜地带李玩去,实际上只是无法开口而编造一个谎言骗李玩去参加儿子的一周岁生日。宴会上,看着爸爸忘情地给弟弟唱生日歌庆生,李玩懂事地拍着手庆祝,迎合地笑着,笑容里带着羡慕,努力而尴尬地笑着,笑里带着对爱的渴望,笑容渐渐消失,退出人群独坐到沙发上。考了好成绩本来今天是主角的,无缘无故杀出一个素未谋面的弟弟,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自己还要为他庆祝生日。凭什么,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强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为了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却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兴,不开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个人静静。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长,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应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之后很淡定,没有跟周围的人说。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园想陪弟弟玩,却被后妈制止。李玩明白无论她对弟弟再好后妈都不会在内心认可他,她想对弟弟好,是自己想对弟弟好,并不是为了讨好后妈。陪酒,吃狗肉,做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最后一次成长,是关于遇见的狗是否是爱因斯坦,其实这只狗是不是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长大了,已经会照顾自己了,已经学会了如何被爱以及如何去爱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达的是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丢了,被大人欺骗,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这些种种无能为力但必须接受的事情所积累的委屈。成长是痛苦的,成长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一些我们看不惯接受不了还改变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看不惯看不惯的东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东西,力所能及地去改变这些事情。

  我坚信李玩会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因为她懂。

  《狗十三》观后感 5

  这部片子在没开播之前,已经是好评不断了的。于是便买了一张电影票,独自去电影院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张雪迎是14岁的时候饰演的,那时还是挺清纯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种感觉。(虽然胡辣汤事件并不喜欢她,但这个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他们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还可能是父母已经离异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独自与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试问哪一个同学,哪一个孩子不想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电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当然是希望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当然之后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始通过一只小狗来与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联络。这也告诉我们那些留守儿童,不要太过多的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认为他们就不爱你了,怎么怎么样。其实他们也只是生活所迫。为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你的生活,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长,他们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说的是父母生你养你,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但也是伦理吧。要相信世间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电影中的女主角很让人心疼。但也同时反映,折射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观后感 6

  我是一个特别爱看电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评分特别高时,就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龄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妈妈离异,一直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爸爸也为她找了一个继母,她拥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没有告诉她,并且为她买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让她不是那样孤独。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电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剧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长学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项学科英语。大人们总是逼她学自己不爱的东西,离异后的父母也没有时间陪她。当狗走丢之后,大人们都没有去寻找,都认为一只狗不值得大动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会迷路,也会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价值。

  电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说爷爷奶奶在知道孙女一直没日没夜地找狗的时候,说“你是要逼死我吗”。爸爸总是对她说:“弟弟还小,要让着他”。家人都认为一个科技展览会不如一个生意饭局重要。只有女孩守护着内心的声音。小王子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团团员员,可以相互陪伴着对方,愿所有人乘风破浪后归来仍少年,像电影中的女孩学习,守护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观后感 7

  非常现实的一部好片,导演竟然这么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从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经的影子,应该也是很多中国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来,很可怜,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经,那个年纪的自己,和身边人的冲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宠物的走失,同样的,没有失而复得,永远的失去了。虽然我没有责怪家人,但是女主的伤心,完完全全可以体会,甚至可以说,我曾经比她更伤心欲绝。

  另外,从孩子蜕变成大人的过程,确实是撕心裂肺的`,感觉自己的童真一点点的在死去,电影通过几次饭局来表达女主的变化和所谓的成长。饭局,是中国式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也在饭局上看到过太多这种虚伪恶心的景象,其实自己还是吃这碗饭的呢,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这么些年过去了,自己在饭局上的表现一点没长进,依旧那么木讷,和十几岁的初中生女主没两样,性格决定命运吧。我是该庆幸自己内心仍是个孩子吗?

  电影七七八八的小时挺多的,有那么一两件事没怎么看懂,但女主的变化,我并不认为这是妥协,还是很连贯自然的,可能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有类似经历。父母的爱真的很重要,但比爱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爱没理解,女主是没爱没理解,片中的爱情,谈不上爱情了,少男少女间的好感和欣赏,其实我还挺喜欢这段的,恰到好处,很淡很自然,没有发展才会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吧。

  为什么大人都觉得对宠物的爱是可以随随便便找个替代品就可以解决的呢?每一个宠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因为它长的全世界最可爱,它的品种最高贵还是怎样,是因为我们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找来替代品,对它也不公平。我觉得电影中第二条狗真的很可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完完全全的牺牲品,养宠物务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后遇见第一条狗的反应,有看到评论说女主长大了,对生活对等等妥协,我觉得不是妥协,在我看来是,它现在的生活很不错,有爱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没有能力给它好的生活和爱,就不要打扰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边也会是个悲剧。

  《狗十三》观后感 8

  虚荣与伪善往往和我们的记忆开一个可怕的玩笑,这种感觉往往主导着我们的回忆,积极的记忆构建会美化我们的回忆。从心理学上讲,我们的记忆不是记忆库中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建构。青春记忆往往被美好的初恋、奋斗的阳光、欢快的情谊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滤镜、去掉美颜、去掉瘦脸之后呢?我们还记得青春真切的模样吗?

  曹保平导演、张雪迎主演的电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观的镜头,朴素、真诚的演绎,把一份真实乃至现实本身的青春样子还原出来,弥足珍贵。电影于2014年荣获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并提名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经过五年漫长时间的打磨,如今看来历久弥新。影片的感动和震撼从不因时间流逝而缺少,反倒因为其中所表现出的真切和真挚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广受赞誉。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一个十三岁的青春期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住。果静林饰演的父亲忙于事业,而且再婚又有一个儿子。故事从李玩收到父亲送的一条狗开始,也围绕着两条狗的.到来以及两条狗的离开展开,让这个现实的故事充满了隐喻和多义。

  李玩给狗狗起名为爱因斯坦,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则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直译的话就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可以解读为两条狗,也可以理解成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和最后获得了全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的李玩。当然,还有一层隐喻就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不应该用一套统一的、世俗的成规却塑形,最后还要美其名曰长大了懂事了真乖。这些日常的对话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让每一个观众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厅、学校的教室,看到那个低着头说对不起,我错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会改的承诺。

  《狗十三》就是这样,它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所有人,别妥协,别伪善,或者至少别忘记我们曾经的年少模样,也在不断敲击我们的心门,再归来还是少年吗?

  青春期的李玩总以为大人会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对天文展的钟爱;大人们也总以为孩子会体谅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顾爷爷扭伤、奶奶迷路、爸爸应酬忙碌。两代人各自期待对方的理解,但却都说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谢谢你,哪怕一句对不起。就像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上接到妈妈电话,两人面面相觑,突然听到《再回首》,父亲泪流满面,但还是顾全面子伸出手挡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国式家庭中沟通失语表现出一种痛感,但也恰是这击中人的痛感让这部电影成为我们沟通的起点,它表现了太多的不能沟通,其实也表达了太多希望亲人间多一些沟通。李玩期许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现,那样在这个时空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和人生可以在另一个时空完成。希望电影这个时空中无法完成的,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完成。

  《狗十三》没有滤镜和美颜,却收获了口碑和掌声,不仅获得业内人士团赞,更是被KOL、影评人大V倾情推荐。希望看完电影的我们会说出或听到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狗十三》观后感 9

  《狗十三》是一部让人感觉到真实疼痛的电影,电影里聚焦了一个女孩青春成长过程里的心理转变,可以说,她代表了大多数国内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在一步步迈向成年人世界的过程里,你能读懂她的迷茫与慌张,也看到了她与这个世界最终选择了和解。

  曹保平无疑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导演,在《狗十三》里,他在注入了较多个人的理解在其中,尽管这是一部关于少女成长的电影,但电影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更多,包括孩子成长过程里细微的心理变化,包括她与周围世界的处理关系,以及她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等等,这些现实的元素显然让它超脱了一般青春片的范畴,而是用精巧的剧情来打动观众,并让他们思考。

  整部电影里,很少有主观的抒情,而是用客观的镜头对准了一个又一个极具矛盾冲突的生活瞬间,同样,这种矛盾的打磨也是相当高级,它并没有借助各种鸡飞狗跳来呈现,而是让对立的情绪一直伴随着剧中人员与观众的心理而变化,对于《狗十三》这部电影来讲,它像极了你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极其平凡的缩影,甚至某些情境你也可以折射在自己身上,因为它其实呈现出的是一个大时代的小家庭的缩影,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而这种情感体验是极其真诚的,这也是这部电影好看的根本,真诚不世故,正如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强,也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自我的萌芽。

  在李玩青春成长的过程里,她的个人诉求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一直忽视的,比如开场的那场戏,父亲强行帮她签字违背她的兴趣意愿,而后父亲为了讨好她又给她送来一只狗,后来因为这只狗不断的引发其他的冲突,可以看到,李玩在家庭体系里,她其实与那只狗是同病相怜的,她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多数中国式家庭的缩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多时候是通过命令来呈现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而是冷冰冰地按着头,李玩起先是拒绝着成人化的世界的,但最终她选择了顺应这个规则,结尾部分,当她一脸平静地看着下一个自己,她的弟弟经历这种困境,她的脸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波澜,这也意味着她最终选择了收起锋芒,与这个世界和解。

  李玩从迷茫到进一步的妥协,显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她自己的眼里,她是被伤害的那一个,在父母眼中,他们才是需要李玩被感谢的那一个,你可以看到太多中国式父母的困境,为你好这句话听起来顺耳,但看起来却刺眼,李玩与父母始终不处在一个沟通频道,这也是他们一直对抗的根本所在。

  无疑,《狗十三》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式家庭缩影,在这个少女成长的路上,她经历了太多的迷茫与疑问,最终她的这些疑问也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观众的心里其实都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究竟是哪个,这需要你去银幕里自己体会。

  《狗十三》观后感 10

  这部电影是看了影评之后想看的,缓存在iPad里有段时间了。今天想看电影,打开看,没想到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应该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没有想过,你是从什么时候懂事的?

  这部电影,讲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弃自我,变成一个大人的。

  喜欢物理,被爸爸强制改为英语学习小组。狗被送走,丝毫没有说话的权力。被迫参加饭局,被要求喝酒。坚持自我的时候,被家人问什么时候才能懂事。

  现在看这些,我会想,为什么要懂事?孩子真的错了吗?还是大人错了呢?

  从小,我就是个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发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过。但基本没有反抗过,就是为了大人说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难过。想起黑头,眼泪总会流下来。黑头也是一条狗,狼狗,从小在我家长大,我很喜欢它,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就放开绳子让它跑。每次放开绳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妈妈说狗吃太多了,卖了吧。那时候狗狗在我家应该有两三年了。我舍不得,妈妈骗我说,卖给看果园的,它会过的更好。当时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长大后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头那么老实,怎么可能看的了果园。妥协处处在,因为我很少反抗。小时候喜欢画画,妈妈说学艺术太贵了,又没前途。放弃的那么轻而易举。四五年级时,养了两只羊。放学就去放羊,在爸妈的帮助下,羊养的又肥又大,还生了小羊。升初中时,妈妈说学习紧,卖了吧,就卖给了隔壁家。还记得漂漂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多少次不开心的时候跟它诉说,它的眼睛仿佛能看到眼泪。

  我活成了爸妈的骄傲,却丢了自己。

  长大了,出来读书了,越来越发现妈妈也经常做错,为什么要那样要求孩子呢。

  再往后,我开始越来越发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由父母来作画。

  《狗十三》观后感 11

  教育,是我们热爱谈论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教育问题一直是在我们所谈论的话题里占着重要的位置。我们总是可以看到,网上出现许多关于今天中国教育的看法,最近,很火的电影,《狗十三》引发了大家的惊动。网上有人甚至认为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是幸运的。一时之间,无数多关于中国教育的评论在网上暴发开来。

  这个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呢?大致是说13岁的少女李玩,因为父母离异,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直青春期的她,与自己的家人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特地去看了国内豆瓣的影评,基本上都是站在李玩这个少女的角度去批评今天中国式的教育。影片中有这么几个关键点,首先是李玩的父亲送给了她一只小狗,小女孩李玩将他当作知心朋友,有一天,这只小狗被爷爷丢了,全家人找了很久之后,依然没有找到。为了安慰痛苦的小女孩,家里人买了另一只相似的小狗送给李玩。并对他说,这就是小女孩丢掉的小狗爱迪生。全家人都说这只小狗是爱迪生,连李玩的堂姐也没有站在小女孩这边。

  这个事情,网上的舆论都是说,大人的世界虚伪,大人们在不经意间将说谎交给了孩子。哪怕这是善意的谎言,可孩子不懂,他们之后说谎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家长教给他的`。这里呢,有几个问题我很奇怪,小女孩李玩的爷爷弄丢了狗,这件事情是老人家的错。爷爷没有看好爱迪生,可是这只狗因为自己的爷爷走丢了。我很奇怪,我们能怎么做,让自己的爷爷向你低头道歉吗?况且,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家人并不是没有作为,他们不是没有寻找。哪怕是在找不到后,继母还重新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狗送给李玩。网上说这个继母的做法是自作聪明,我难以认同这个说法。你的继母为了向你示好,为了体谅你,特地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狗送给你,你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这个小女孩就不能体谅一下自己家里人的心情呢?难道一只父亲送给你的狗比自己的亲人还要重要吗?

  《狗十三》观后感 12

  农历2020的这个寒冬,从校园跳出的他,显然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狗十三》狗十三一部把亲情,爱情,青春,成长,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电影,看了两边,才读懂该影片的深刻含义。是啊,我们的青春不就是这样度过的么,叛逆,早恋,高考,失恋,大学,梦想。吵着要离家出走。诗和远方,小时候的梦很遥远,长大后你不停的努力,有时于它近在咫尺,有时它又远在天边。

  还记得那个最初的你吗?长辈问你道:长大了想干啥呀?,那长大了想干啥呢?当科学家?当诗人?从政?你我的未来都是未知的呢!奈何我们没有预见未知的超能力。十三岁处于叛逆期的女主角,在家里于长辈显得格格不入,父母离婚,长期远离的父亲从来就不理解自己,又缺乏母爱。家庭的不完整,导致女孩的成长缺陷,视狗狗为伙伴的女孩在丢失狗狗后的无助,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狗狗丢失的现实。在后母买来一只狗狗骗自己找到爱因斯坦时,慢慢接受了这位新来的伙伴,可好景不长,在弟弟的逼迫下又再一次将她的伙伴扔了出去,此处的特写时现中国家庭给孩子过度的溺爱,孩子犯错也不管,好像弟弟走的路与女主角似乎差不多。

  《狗十三》观后感 13

  狗十三这部电影,不会像可乐那样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无味,实则让你内心汹涌。

  影片的主题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13岁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离异,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妈妈生了个儿子,但不敢告诉李玩,而是弥补性的给住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条狗,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影片通过她对这条狗态度的转变来反映她在成长过程中的改变,是周围人一次次的“教导”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终成为一个传统中国式的听话的孩子,顺利的长大,也不再开口说话。

  “这是为了你好”“你也该长大了”“你怎么还不懂事啊”这些语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别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听过类似的话吧,这一句句的“为了你好”曾多少次让我们把委屈吞咽下肚,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教育的病:他们从来不会真正了解我们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们推向他们希望我们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渐接受了“爱因斯坦”这个家人,却在某个平淡的一天。爱因斯坦陪爷爷出去买菜走丢了,李玩发疯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为一条狗闹的家里鸡犬不宁,所以他采取了暴力这个最原始的方法来镇压李玩的“无理取闹”,而家里人也为了平息这场闹剧送了另一条“爱因斯坦”来敷衍她。李玩选择妥协,她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对她的打磨。

  “总会有下一次的”,第一个爱因斯坦丢了,第二个爱因斯坦死了,最后一个爱因斯坦“长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后李玩面无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爱因斯坦没有相认却站在街角泣不成声,她嚼碎自我,咽下尊严,吞掉过往,这就是父母眼中的`长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时候妥协的如此彻底,仿佛在那个深夜她声嘶力竭的喊着“爱因斯坦”以及满大街密密麻麻的寻狗启事都只是一个梦,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是我们不明白但又必须学会的事情,这种被迫懂事和妥协让人心疼。

  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说的: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谁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观后感 14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骂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骂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观后感 15

  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陈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让爸妈开心,可是她自己却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她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时,她不想去触碰了,因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够委屈求全的“大人”。

  “陈玩”所谓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并非真的长大了。当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被人重视时,我们就会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转换成让别人能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别人,这样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烦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敢对别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长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让我们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陈玩”的讨好型人格,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在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纠正,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向别人提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观后感 16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割舍掉难以割舍的情感去换取生存与发展。至于这之前的性价比,我想没人摸得清。

  一部电影展示的内容有限,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个女孩的故事,但想表达的意义却是非常广泛的。不同的遭遇,身不由己,情不由衷的痛处却是那般相似。

  为了学业远离父母的大学生,为了多赚些钱背井离乡的外地打工者,为了升职加薪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的企业职工,为了拉拢人脉强颜欢笑的创业者大小老板……我想很多人想起曾经的自己,或是想到现在的'自己,都难免会扎心。

  在影片中女主的故事打动了我们内心脆弱的地方。但当小女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爸爸痛苦的哭泣又说明了什么,他是不是曾经为了事业和前途放弃了一生中最爱的那个女人?而现在女主渐渐活成了爸爸的样子,女主的弟弟慢慢活成了她的样子……

  在现实中,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内心柔软的小女孩,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不堪一击却又无比坚强。只是我觉得在这挣扎中,如果能相互的多一点的关怀与理解,这个世界一定会温暖很多。

  《狗十三》观后感 17

  不同于其他电影刻意制造出的年代感,张雪迎真的真实演绎出了一个穿着肥大校服和日常土到爆的衣服,正在青春发育时期素颜朝天满额头的青春痘,一成不变的马尾油刘海,有点非主流的初中生人物。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寄几。

  电影通过狗串联递进故事发展,开头觉得女主欠抽太不懂事作天作地还带点绿茶,后来才感觉她是被环境家庭所逼得无可奈何也真是不经世事情感缺陷。这电影如果是篇高中课文肯定得让我们分析每个鲜明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我就不想啰嗦分析了。

  电影将每个人物都呈现得很有代表性和鲜活。电影中的女主也不按常理出牌。没有主角光环,有着异于常人的精神世界。说着与年龄不相符听不懂的'话。开始只想单纯反抗衡量自己所认为的不平衡,到最后对一切的看透妥协,既单纯又老成

  就像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是个矛盾对立的共同体。所以每个人物都会让人印象深刻。除了那些让人不知所云的台词和文艺片一贯戛然而止给人感觉一头雾水的结尾,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狗子也很萌,演技也很好。

  任性无理反而有人忍着惯着,懂事体谅只会让人无休止得寸进尺。不要图纠正世俗既定的规则,那样只会让现实将你一棒棒打成世俗的一部分。人身在世,无法遗世独立

  《狗十三》观后感 18

  我是一个特别爱看电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评分特别高时,就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龄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妈妈离异,一直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爸爸也为她找了一个继母,她拥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没有告诉她,并且为她买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让她不是那样孤独。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电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剧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长学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项学科英语。大人们总是逼她学自己不爱的东西,离异后的父母也没有时间陪她。当狗走丢之后,大人们都没有去寻找,都认为一只狗不值得大动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会迷路,也会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价值。

  电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说爷爷奶奶在知道孙女一直没日没夜地找狗的时候,说“你是要逼死我吗”。爸爸总是对她说:“弟弟还小,要让着他”。家人都认为一个科技展览会不如一个生意饭局重要。只有女孩守护着内心的声音。小王子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团团员员,可以相互陪伴着对方,愿所有人乘风破浪后归来仍少年,像电影中的女孩学习,守护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观后感 19

  看完电影,我有点忘了它讲了啥。因为电影的内容离我有点远。

  在我的生活中,家长是体贴温暖的,他们眼中的我也没有那么叛逆。很多时候,我并不懂事,而我的家长似乎也从来没有用“懂事”来要求我。

  我的妈妈,看起来,和我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比如,最近的我迷上了辩论。妈妈就会和我一起看《奇葩说》,看大专辩论会,还会给我讲她经历过的辩论赛。有时候,我的观点过激了,或者我的.胜负欲太强烈了。妈妈也会通过对辩题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来打动我,会讲很多故事来影响我。这不,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终于不那么在乎输赢了。很多时候,我都激动的要命了,词不达意的挥舞着拳头要争吵起来,而妈妈总是不温不火,渐渐地,我就会被她“传染”了,也就把那些执念忘记了。

  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不一样,我的家庭是充满温暖的。

  每一个人的家庭生活都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

  我从来没有挨过打,也没有被忽略过。在我们家里,大家有话就说,有时候,我的观点也能被采纳。

  你要是以为妈妈溺爱我,那你们就错了。妈妈是很溺爱我。真好!哈哈!开个玩笑了,妈妈还是比较有数的,谁让她读了那么多书呢。不过,这倒是和电影里那个张哥的人设有点相似。哈哈!

  哦,对了。看完电影,我要把《时间简史》买回来了。我真的很喜欢物理!我要研究平行空间!我要学物理!

  好了,我就凑了这么一篇观后感。因为,我和李玩太不一样的。

  我去网上买书了,再见!

  《狗十三》观后感 20

  人生就是不断的跌倒了,再爬起来笑笑,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

  电影的最后停留在李玩的弟弟在学滑冰,不断的跌倒,不断的爬起,他想要寻求帮助,可最终还是自己爬了起来。

  整篇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在他的成长当中有一条叫爱因斯坦的狗,故事的情节不想多说,给我的感触很深,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没有什么特效,仅仅就是“真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流浪狗收容所没有找到爱因斯坦的时候她对爸爸说了一句“谢谢”。一句谢谢代表了她接受了现实。

  最后在酒桌上父亲的客户给她夹了一块狗肉,当她把那块狗肉放到嘴里的时候也说了一句“谢谢叔叔”,这一句谢谢代表了她妥协了。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真的很难受,想到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得不妥协,因为只有妥协了才能成长,因为只有妥协了你才能继续往下走。

  成长其实都是痛苦的,无一例外,只是每一个人的痛苦可能不一样,就像电影中接完前妻的电话。女儿问了一句,“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问完之后,七尺男儿捂住了女儿的双眼,他早已泪流满面……

  作为父亲,他何尝不知道女儿的接受、女儿的妥协,他也没有办法,面对这个社会他也要去接受,也要去妥协。也许就是在女儿问到前妻他俩是如何开始的时候,他回忆起了以前的一点点的单纯和美好,回忆起了自己一路的接受和妥协,终于没有忍住,泪流满面。

  既然每一个人都一样,虽然经历的痛苦不一样,但我们走过的路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所以即使不断的接受,即使不断的妥协,也让我们在接受和妥协中心存一点点的美好留给未来的自己……

  《狗十三》观后感 21

  这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爷爷买菜把狗丢了,然后女孩子疯狂找狗未果,家人为了平息这件事买了一条狗说是原狗,女孩经过爸爸的教训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和另一条狗培养出感情后,因为弟弟的挑逗狗,导致狗的反击,从而第二条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终狗绝食而亡,还有一件事就是爸爸为了酒会而失信女儿没有去天文馆。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却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规则中选择妥协。最终,女孩在路上见到了她的原来丢的狗,却没有再去相认找回,因为她知道,她无力保护着它,带走可能是更大的伤害。全剧大人一直不懂的,原来有的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们总以为狗就是狗,丢了买一条回来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条狗,所以在剧的最后,第二条狗绝食死亡后说再买一条狗,就足够说明了这一切。孩子要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条狗,还有那一个感情,所以才会在第二条狗来的时候要把狗送出去。全剧一系列的冲突细腻的体现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认知冲突。

  有时候就在想,大人们都是从孩提时光过来的,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他们都是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或者说不能去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我们等大了总会对我们的小孩或者说别人的小孩说,我们也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你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人的记忆啊,总是容易丢失的,我们只记得自己从那个时候长大,却忘记了我们那时的思想和感受,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代沟,我们只记得我们从前是个孩子,却忘记了我们孩子时期的模样。还是说,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的在杀死从前的自己。

【《狗十三》观后感】相关文章:

狗十三影评10-07

狗十三观后感09-20

《狗十三》观后感11-02

《狗十三》观后感范文03-27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11-07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11-07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8篇)08-22

《狗十三》观后感 4篇11-08

狗十三观后感3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