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精选13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书有感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今天这节课老师特别希望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好不好?爽快!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朱熹,手捧他的《观书有感》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美丽的池塘边。在这里,我们将会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3.师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4.出示学习目标,一起朗读。
5.师引:朗读古诗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要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首先把节奏读好。什么是节奏呢?大屏幕出示:
节奏: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①全班同学拿起书,轻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节奏读好了,还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什么是停顿呢?大屏幕出示:停顿:为了突出意境或感情而作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②出示大屏幕,加“∕”,教师范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④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肯定后学生齐声朗读。
6.师引:大家朗读这么好,让老师真感动。我想同学们在理解句子意思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请大家结合线下的词语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始吧。好!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师引: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请同学们根据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这首诗题目,想一想:(出示大屏幕)“半亩方塘”比喻。【一本书】“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源头活水”比喻。【丰富、新鲜的知识】
8.师问: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比喻,而不直接写出呢?
9.生答毕,师小结:诗人朱熹不愧是大家手笔,他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自然景物,描写出使人在清新的气氛中既获得美的享受,又引发出哲理的感悟,从而得到启发。
10.再想一想诗人借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水如此清澈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合作讨论作出回答。
启发学生: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加以引导教师板书: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观书有感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词语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
春雨
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一起读课文题目。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示范读、自读、互读、评读、齐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小组(或同桌)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9、背诵古诗。
(三)、总结升华、体会喻意
同学们,《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热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案 4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国庆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色,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观书有感教案 5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 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 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 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 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观书有感教案 6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读书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明白做学问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知识的重要性,并能有所启发,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读为主,读中悟情,以读强化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的,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朗诵,感悟诗歌的原境之美,意境之美,心境之美。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学时突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学生虽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二、激发阅读兴趣。
1、简介朱熹(同学小组交流)
2、教师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朱熹一次去看望女儿。女儿女婿热情招待,惟恐怠慢。吃中饭时,女儿十分窘迫地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朱熹开开心心用过之后,看见女儿女婿还惴惴不安,表示饭菜不好。朱熹笑道:“你们不要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实这也就很不错了。我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也不是餐餐大鱼大肉。古人云:富在辛劳穷在惰,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持家的家风是永远不错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坚持俭朴度日。我这里赠送一首诗于你们。”朱熹当即书诗一首:(出示)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2)朱熹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他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他写的《咏武夷茶》、《茶坂》等诗后,使武夷茶名声大振。朱熹的《咏武夷茶》一直流传至今。其诗为:(出示)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蝶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3)小结:从这两个事例,你们觉得朱熹是个怎样的人?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
三、学习古诗。
1、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
(1)对照插图,自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3、图文结合,合作研读感悟
(1)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怎么读呢?指名读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点?从哪可以体会到?你有什么想说的?
(3)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5)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四、总结。
1、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2、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源头活水→方塘清
读书汲取→心智明
观书有感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享一下吧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
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
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
3)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有学生交流“活水”“清”下分别应写什么,教师板书,后推敲得出最佳答案
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明”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7、交流感受
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六、知宋诗理,悟全诗主旨
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2、回忆所学宋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朗读古诗,拓展延伸
1、齐读古诗
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3、引入《观书有感》其二
师:看来同学们悟性真的很不一般,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首《观书有感》,试着品读一下看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来?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4、 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观书有感教案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感受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代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板书:朱)朱的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政策。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展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
身为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同时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写—整体感知。
朱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仅读书,还注重思考。有一天,朱读书累了,走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对读书的另一种思考。他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要求学生们按照自学的要求自学这首诗。现在,让我们看看你是如何学习的。
品—还原诗情。
(1)出示:自学要求:
看图,看全诗。
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此,并说出诗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4、不懂的问题。
(2)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读这首诗?(展示全诗,指读)
(2)谈谈诗中不懂的单词。(老师做标记)学习古诗,遇到不懂的单词和单词,可以用什么方法?(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片)
(3)引导学生理解一两首诗。
鉴定是一个生词。如果遇到生词,不懂,就要查。
在字典中展示字条:镜子(古代铜制)。照片。仔细看。
您认为应该选择哪个意思?为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解)
老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镜是铜做的,所以下面是金。铜镜经常用布盖住,用时打开。这里的开放理解为开放。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诗歌,说诗歌的意思时,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老师: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新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么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什么意思是徘徊?
借助图片,谈谈这首诗的意思。
读一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绘了池塘的美景(板书:风景),老师非常喜欢这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首诗。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美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丽地朗读这两首诗。
老师:多美啊!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池塘,不停摇晃,为什么不停摇晃?(暗示水不断流动,即活水)
(4)你能理解后两首诗吗?让我们先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首诗。
什么是「渠」?(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同,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什么,怎么会。就这样。清澈如此,如此清澈。是因为。
(3)学生写作:大致写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4)背诵这首诗。
悟—引入哲学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引言:诗的题目是看书有感觉,为什么诗中没有提到读书?和读书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想到读书?
池水清澈。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不断的使人___________
2、沟通和回答。
展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如此清澈。
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人更聪明。
3、总结:
拓展—扩展阅读范围。
观书有感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抽生背诵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回顾上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释诗意、明诗理。这节课我们就按这么几个步骤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朱熹的《观书有感》。(板题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题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三)释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三次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生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
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那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整体感受,齐读这俩句。
(3)引导学生理解
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含义。
配乐读
3、背诵这首诗。
(四)明诗理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整首诗没有提到一点和读书有关的,我看这首诗叫《观塘有感》好了。你觉得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究竟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探究式:强调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观书有感教案 10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大学者,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指导学生书写“熹”字)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也许我这样说你还是不了解他,我相信他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
投影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二、读——整体感知
过渡: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投影出示: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为了读得更好,请大家再试读一两遍。
3、听录音,看看自己读得是否正确。
4、请两名读得正确的读一读
4、请两名读错的同学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读错?
5、一起读一读。
三、品——还原诗情
(一)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过渡:人的大脑不同于机器,它有时候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甚至更多的活动。相信大家刚才在读诗的时候已经在思考全诗的意思了。能不能把你已经读懂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都行。
(1)分享收获
[预设]
理解一、二两句
A:“鉴”是个生字
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灌输理解诗句的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B: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移动,闪耀浮动]
借助图画[清澈之水--浑浊之水],产生来回移动、闪耀浮动景象的也必然是清澈之水,浑浊之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自然现象的。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放一段音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也许这幅图片并不能表达你心中的美好画面。
理解三、四两句
A: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塘中,池塘里的水为什麽会如此清澈?
B: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大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什么这么清澈呢?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整合诗意
我们刚才讲的很零散,谁来完整地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让我们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悟——引入哲理
1、小结:古诗学到这儿差不多就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2、交流,指答。
相机板书:
方塘——注入活水(清澈、透明)
心智——汲取新知(开豁、敏捷)
小结:作者通过半亩方塘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对后人有教益,为后人所传诵。
[板书:以“景”喻“理”]
朱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寄托自己思想的诗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拓——延伸阅读
1、 朱熹在读书上悟出了这个道理,要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就要有(源头活水)。
第一首古诗[点击第一首古诗]也告诉了我们一些读书的道理:竭尽全力、持之以恒、亲身实践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你看看这些古诗中包含了什么样的读书道理。附后:
板书:珍惜时间
专心致志
3、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像陆游那样持之以恒,躬身实践;像颜真卿那样,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像袁枚那样读书要求甚解,切莫囫囵吞枣。像宋应星那样专心致志,切忌胡思乱想。
附:
教《观书有感》一诗的一些想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五届优质课大赛后听集体评课相比较听课而言更让我受益匪浅,倾听着几位代表的发言,感受到他们有的经验丰富,有的理论高深,六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孰是孰非,经他们一点评,真有“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感觉。对于我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本是“不知庐山真面目”,点评后也豁然开朗了。
众位老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语言委婉、语气平和。细心揣摩,仔细品味,那是评委委老师对授课老师的勉励和鞭策。因为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现在,我把《观书有感》一课的设计与想法和大家作个交流与沟通。
《观书有感》是一首哲理诗,让学生领悟哲理诗中的哲理是本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所设计的一切环节都是围绕它来服务的。
一、走近作者,感受情境,心灵和谐
古人说:知人论世,上上之法。即阅读、欣赏古诗文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作品和作家的生平、思想、风格、他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联系起来。这样,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学生对所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才可能全面些,准确些,深刻些,才可能逐步地改善学习品质、改进学习方法,好读多思,主动地去建构和发现知识。
导入环节,我用一段能高度概括朱熹生平和伟大成就的话让学生对这位有着崇高历史地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有个初步的感知,使学生肃然起敬,从而带上敬畏的心境去学习古诗。这样做学生对朱熹还是有陌生感,不够亲切。如何对朱熹更亲切些?朱熹的名言很多,有的学生熟知,但并不知道出自何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了我的这一想法。
如果能让朱熹走到读者的身边去,也成为读书、学习的一员,从“大家都是读书人”的角度去交流感情和思想那该多么美妙呀,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段过渡语:
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至此,基本完成了“走近作者”的想法。
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心灵共振
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分读诗、解诗、品诗、感悟、拓展五个部分。
读诗,一段录音“瞻前顾后”,使用得当,读好古诗,足矣。
解诗,学生自解、两人解、全班解,三管齐下,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理解古诗意思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在全班交流前,自解、两人解的.环节必不可少,自解、两人解、全班解是学生对古诗大意从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对后面环节的顺利实施作好铺垫。补充一点,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合作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两人合作解决“小问题”是最经济、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效果也不一定差,人多“窝工”。
品诗,还原诗情。我采用的是一段配音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想画面,对古诗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在边听边想中,把思绪带到遥远的时空。有学生在描述眼前看到的景象时,讲到了眼前美景和美景中的人,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合一,既有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也想到诗人观塘时“若有所悟”。站在塘边的人看到半亩方塘定然有所思有所悟,思什么、悟什么?读者也会进入到诗的境界里,与诗人一样有所思有所悟。
感悟,有了上面的铺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预设时,也作了两手准备,如果学生能读出一点感悟来,便顺水推舟;如果悟不出,引导学生把《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或说作者写诗“走题”了,制造矛盾,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深刻的思考。
拓展,每一堂语文课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必须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广。于是我安排了古诗积累这一环节,目的一是积累,二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文学家对读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结果。再结合第一首古诗,了解读书不仅要有朱熹的“源头活水”,还要有陆游的“躬身实践”;颜真卿的珍惜时光;宋应星的专心致志。
三、题外话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对于教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上课前有四个问题是我要思考的:
1、通过40分钟的授课,究竟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广度和深度为宜?
2、每堂课至少有一个训练点。或读、或说、或听、或写,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能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
3、目标定位是备课的重要前提。目标定位好了,围绕目标预设教学环节,一切教学环节都要围绕如何去实现目标服务。如何去实现目标只是个方法问题,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随机应变,相机而动。
4、从封闭走向开放,引发兴趣,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这是学习语文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学了《负荆请罪》,让学生去阅读《将相和》;学了《小草和大树》,让学生去了解《简·爱》;学了《姥姥的剪纸》,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
但愿上面的文字不是一堆垃圾,因为中国的文字垃圾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了。
观书有感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观书有感教案 1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案】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教案11-02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02-27
《观书有感》教案14篇11-02
观书有感说课稿08-10
观书有感作文05-23
《观书有感》赏析11-02
朱熹观书有感11-02
观书有感作文03-20
观书有感的教学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