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让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快乐成长呢?我认为,无论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还是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前提都要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加强自我保护,安全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让幼
儿尽可能地掌握存在能力,提高自理本领,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才能真正地实现快乐与幸福。
1.要教会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幼儿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必须大人帮助才能解决,有的则是他们本人经过大人提醒可以自己解决的。老师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幼儿在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会立刻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所以,当幼儿遇到难题时,老师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有思路。如要让幼儿尽快地发现问题;让幼儿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通过这样的帮助会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信心与快乐。
2.要大胆鼓励幼儿表现自己。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老师和家长要注意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加以引导和帮助。有的孩子天生胆子大,性格外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说出来,这时,不要打击或者是拒绝他们的表现欲望,对他们的一些笨拙的、可笑的行动非但不能嘲笑,反而要大声地表扬,“对,就这样,很好,”短短几个字,对幼儿的心灵会造成相当的激励。幼儿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3.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因为学龄前的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己“体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成人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里让幼儿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幼儿园中可以让幼儿发碗、筷,给花浇水、擦桌子、整理图书等,在种植时节,让幼儿参加种植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
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同时,幼儿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干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如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他想玩某种玩具而找不到时,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提倡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其旨意不是在于为自己及他人乃至社会提供多少服务、创造多少价值,而是在于通过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快乐与幸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
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好处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好处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好处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正因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方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老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由原名《天上有个太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知名的演员参与,没有华丽的表演服饰,没有宏伟的取景地方,那么平凡,那么渺小,那么朴实,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眼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观众们扬起手为它鼓掌呢?好奇心驱赶着我,带着这一个个小问号,我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小村落……
这是一个发展水平落后的小山区,处处沙尘飞扬,放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岩石都肆意地打起来了,“绿”成了这里最陌生的字眼。咋一看,有一个简陋破烂的屋子,房顶的砖块一个个都碎了,窗户只是个大洞,用几块木板钉合了起来,墙上的水泥已经完全消失了,暴露了里面的老砖头。屋子里更是简陋,一块黑板,一根柱子,桌椅摆的还算整齐,勉强能从缝隙中穿过去,黑板被写得密密麻麻的,潦草的字迹中看得出写字人的认真和细心。这里是这个小村落唯一的学堂——永泉小学。
“你每天抄一课书用一支粉笔,字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像鹌鹑蛋那样大小就够了,抄大了浪费粉笔,字小了学生看不清,影响眼睛”“等太阳落到那个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学了”“下雨的时候,要送东边村的孩子回家,那儿有水坑”一位和蔼的老师在向一个小女孩细细交代她要做的工作,这个女孩则是13岁的魏敏芝,因为家里穷出来做代课老师,那位年纪大的伯伯则是高老师,因为家里有变故要离开26天。“我这个班,一到四年级,28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铭记高老师的嘱托,开始了她的工作,她远没有想到,这句“一个都不能少”会让她吃多少苦头。
师生们纠纷了一阵,渐渐融入了一块儿,几天后,镇上下乡招收体育生,小红被选中了,村长绞尽脑汁把小红偷偷带走了,魏老师发现后,紧紧追赶着他们的汽车。看她那吃力的眼神,脸颊的汗珠,跳跃的双腿,我的心也为她悬着,最后,她还是失败而归,心情很低落。她一直秉承着高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守护学生振奋到底,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本以为日子会渐渐平息,可不久后,大事又来了。调皮鬼张继科为了赚钱养家,和邻居一起徒步到县城打工去了,小魏老师心里非常焦急,决定要上城里把他带回来,为了买车票,她带着学生们一起去搬砖,可后来才发现钱远远不够,她便去挤车,无奈半路被赶下了车,她只好慢慢往县城走去。她穿着微薄的衣裳,背着一个小布包,小脸冻的通红,风吹过,她浑身直打哆嗦,如一只迷路的小鸟,到处寻找她的温暖。到了目的地,才知道张继科几天前就在车站走丢了,为了寻找他,魏老师在火车站留言,手写几十份寻人启事,到播音台播音寻人。好心人提醒上电视台容易找回人,可身无分文的她根本进不去,于是她日夜守在电视台门口,遇见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你是不是台长”,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台长被这个小姑娘的.执着打动了,为她安排节目去找人。另一边乞讨的张继科,看见电视上老师哭着问“张继科,你跑哪儿去了,你快回来,你把我急死了”,这个小男孩心里酸酸的……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一群孩子又团聚在了一块儿。我想:社会真的很不公平,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不愁吃穿呢?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自由玩乐呢?
“张继科,你觉得这次进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记者温柔地问。
“要饭”男孩很哽咽地回答。
……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部电影,多么美好的人间真情啊!从这部平凡之作中,我看到了小魏老师的真诚执着,看到了学生们的活泼好学,看到了人们的同情关爱,我不禁为他们鼓掌。人们为这个贫困小学捐赠了许多文具,最后,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选一支好看的粉笔写一个字,大家开心地笑着乐着,镜头停留在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扶贫,全面建成小康,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际,想想那些山区孩子,也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相关文章: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5-20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8-30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作文09-22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11-26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2-03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03-10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12-04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19篇)12-09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