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3-02-06 14:05:35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通用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通用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电影。它用细腻温婉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与一位学监之间的故事。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两位老人相聚在一齐,以日记为线索,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微微泛黄的扉页,依稀看见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夹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紧闭着的铁门走去,光秃秃的头顶上顶着同样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马修,此时因为在众多领域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进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应聘一个专为问题少年们设置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的学监。

  在乐格克设置陷阱致使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后,马修只是让他每一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在莫杭治因为辱骂校长而关禁闭、,他被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时,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伴们合唱,于是在放学后独自来到教室练习歌唱,马修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最终甚至还给他“开小灶”;在来自圣菲亚少管所的蒙丹处处与马修作对时,马修不但没有厌恶、疏远他,反而让他成为合唱团里唯一的“男中音”,并且不时教育、开导他,当蒙丹最终因为校长哈珊的诽谤而被警察带走时,马修还因为合唱团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渴望关爱的孩子们,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期望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间。

  马修用音乐感召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当公爵夫人欣赏孩子们的演唱时,他们的表现无疑到达了一个高潮。无论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纯净、完美融合的歌声,还是领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籁般的声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的歌声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马修给予他们信心与爱的结果。从小受到“行动——反应”的强制性规定的他们,生活在那里实际上毫无自由与欢乐可言,而马修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音乐,为他们带来了关爱,因为长期受到压迫而麻木不仁的心灵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他们所不曾拥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倾注在马修的身上。让一群顽固恶劣的问题少年们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简直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马修应对孩子们,并不像其他学监那样选择了强硬的手段,或者选择了放弃,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孩子们的歌声,与其说是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说是他们为马修献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合唱团的演出十分成功。正当校长哈珊假借马修的功劳向公爵夫人邀功请赏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蒙丹为了报复哈珊点燃了学校,此时马修与马桑大叔却带着孩子们上山野餐,哈珊愤怒之下解雇了马修,并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与他见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无法阻隔的,孩子们反锁上门,从窗户上扔下一架架写有姓名的纸飞机,送给马修作留念。随着一架架纸飞机盘旋而下,孩子们将手臂伸出窗外,奋力挥动,向马修告别……

  一向等待父母在星期六来接自我的孤儿佩皮诺,最终等来了马修带他离开这个监狱般的地方。佩皮诺的执著是正确的`,他的等待最终迎来了圆满的结局。马修被解雇的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贝、朗古卢瓦和马桑大叔联合起来揭发了哈珊虐待学生的事实,最终哈珊被辞退,而其他孩子们各奔东西。马修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这份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一向持续到他去世。

  结局是完美的,心底充溢着暖暖的感动,默默地为马修,为这些孩子们祈祷、祝福,期望他们获得幸福。他们的歌声总是在耳畔久久回荡,震撼着心灵。只要你仔细去聆听,就会发现歌声中充斥着满满的爱……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教师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指挥家,就是因为有了教师的鼓励和无尽的爱,才成就了这名指挥家。就是他这种无私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2

  推荐在校长布置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的不以为然,在我潜意识里,这一定是一部“老八股”电影。我甚至在想,到网上看一些这部电影的影评,凭我的水平写一个观后感,相信不会太离谱。

  因此,在校长布置了四天后,我依然没有看那部《放牛班的春天》。在办公室里,我甚至调侃道:你今天放牛了吗?

  一直到星期三的上午。

  说实话,那天的课我上得很郁闷,一是因为自己的U盘丢了,二是上课的时候学友在讲题目,唐亚庆居然和李晓文传乒乓球拍,我让他下课和李晓文去我办公室,他居然在课堂跟我理论起来。我没有过多的计较他,掐断了他的话。课后在我办公室,我要唐亚庆给我个交代(实际我想让他自己有所认识)。冷静思考,唐亚庆是个有故事的孩子,我想请出校长帮帮我,于是我找借口说要找校长评评理,我也想以此治治他。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而在办公室答应得好好的唐亚庆却想反悔,我拒绝了他。

  就在校长和唐亚庆交谈的时候,我心情很不平静。如果校长认为我不对,我是否真的向唐亚庆道歉呢?唐亚庆又会和校长说出什么样的话来?校长又怎样看待我呢?不经意间我就走进了三楼教室机房,坐在电脑旁,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放牛班的春天》。一开始实在是没看懂,当看到马修老师走进那所学校,面对那么一群孩子时,我一方面在为马修老师担心,一方面也为自己庆幸。从影片的第十分钟一直到第55分钟,我的心情都沉闷,为马修,也为自己,我甚至觉得,我们做教育的,付出再多不见得有回报,反思再多不见得看到成功。

  56分34秒,在这个时间,在影片中的那个考试场面中,两个可爱孩子的对话让我由衷地笑了。那个片段是:

  (考试时)

  贝比诺:我们是朋友吗?

  勒克和:是啊!

  贝比诺:那你告诉我,5+3=?

  勒克和:应该是53。

  贝比诺:你确定?

  勒克和:确定!

  贝比诺:好,谢谢

  此时我才觉得,再坏的孩子说到底也坏不到哪儿去,是我们做教育的人把他们想坏了。

  不知不觉中看完了整部电影,或许你让我说出其中某个人物的姓名我依然无法做到,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就像教育一样,一次、两次是读不出他的味道的。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再重头看一遍,至少在当时我不会这样做,但我还是回过头把自己认为需要多加深印象的地方重看了一遍,马修老师的很多做法,让人回味。

  镜头一:在刚组建合唱团的时候,他让小不点贝比诺作为他合唱团的团长助理,每次排练的时候,贝比诺都是看着其他孩子唱,但慢慢的,我发现不爱吭声的他也跟着动起来,尽管是很细微的表现。还有那个当乐谱架的孩子,也许他一开始觉得尴尬,但如果让他唱歌,他或许会更加尴尬。给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马修老师做得真棒。

  镜头二:在莫翰奇用墨水泼向马修以后,马修老师在随后的排练中取消了他的独唱部分,这对一个很有唱歌天赋而且已经被赋予重要角色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打击。但没有这样的打击不足以让这个孩子自省。莫翰奇的情绪显得异常的低落。特别是全体合唱队员为公爵妇人心献歌的时候,他一个人呆在一边,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很后悔,很渴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甚至他对马修老师还有恨意。但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时,马修老师忽然转向他,用指挥的手势告诉他独唱开始了,此时我又一次被折服了。

  孩子们犯了错误,我们需要包容,但不应该是一味的包容,适当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反省之后我们给孩子机会去改正,去证明自己。就像我班的唐亚庆这样的一个孩子,适时的打压会促其自省,但在你把他打压到他毫无气力的时候,你的搀扶或许能让其感动。

  我渴望成为马修那样的老师,但我知道电影永远是电影,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教育将更为复杂。《放牛班的春天》改变的也许仅仅是我们的想法,教育的做法还得靠我们在不断的摸索和反思中获得。

  当马修老师被迫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教育的巨大成功,此时,我回到现实,我们的教育呢?我的教育呢?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3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教育影片,这个暑假,我终于拔空认真观看了两遍。影片以马修老师和哈善院长不同教育理念的鲜明对比为主线,围绕着几个典型少年的教育问题,以倒叙的手段再现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池塘畔底”辅育院中曾经发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听来激动人心的音乐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个个平常又细小的情节所感动——

  感动一: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台阶,他们才有可能顺阶而下。

  那个打伤了麦神父的盖贺克,他是幸运的,在他犯下大错的时候正好马修老师来到了这所学院,使这个孩子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聪明的马修老师没有听从院长的指示将他关禁闭,在他得知了是他打伤麦神父的同时,马修老师在哈院长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接着马修老师改用另一种惩罚的方式,让盖贺克去照顾受伤的神父。不知内情的神父夸盖贺克是个好孩子,能主动要求去照顾他,不断地感谢他。这样的方式让他深深地感到自责,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想,这远远比粗野的关禁闭惩罚更能震憾一个人的心。试想,如果马修老师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将他关禁闭,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就像那位之后被收容的问题学生孟丹一样,在院长极端地对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了这所学院,而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由此不难看出转变就是从下一个错误的台阶开始,马修老师为犯错的盖贺克铺设了认错的台阶,盖贺克在老师的帮助下正视了自身的'错误,最终得到了转变,同时也再次说明了宽容与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动二:你只看到在这里邪恶的一面。

  马修老师说的对,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恶的一面,那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只能被掩盖。我们是教育者,承担的责任永远是培育一个人,转变一个人,我们不是法官,不是一个宣判者。哈善院长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为——反应,犯错——惩罚,为学院里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写下了不可救药的判决书,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毁灭一个人。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学会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样,在他说那句话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了。就像我们有时会给人戴一顶高帽子来鼓励人向上一样,同时,如果在任何一件事开始前就将人一棍子打死,那么就等于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修老师总能不断的发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感动三:寻找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影片中,马修老师总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那位后来成为指挥家的莫翰奇,当他对着马修老师表示反抗,不愿意唱歌的时候,马修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粗野无礼不符合你的个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莫翰奇。他用对这些孩子的爱唤醒了孩子们心底最美好的一面,同时他能抓住适当的契机去引领孩子:当孩子们编了一首讽刺老师的歌,无意中被老师听到,机智的马修非但没有生气,而是从中发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这对于一个过气的作曲家来说,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气息,他重新开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断地给予他灵感,最终孩子们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让马修老师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心灵上的满足,这应该就是教学相长的妙处。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我想,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伯乐,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4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这是克莱蒙·马修对教育的真正含义的理解,更是他对爱的理解。这句话激励着我们,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爱的存在。

  雨果曾说:“人间如果没有了爱,太阳也会熄灭。”爱就是点燃太阳的火把,驱散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既温暖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人生因爱而绚丽,社会因爱而和谐,世界因爱而美好。爱,撑起心灵的蓝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是一种宽容。

  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协助他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宽容的爱,激发了爱因斯坦的潜能,创造出了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伟人。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面对这些“可怕的学生”,马修没有选择暴怒,也没有选择冷漠,而是选择像爱因斯坦的父母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因此,他才能成功将这些学生感化。这种精神是难得的,亦是可贵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是一种信任。

  马卡连柯曾经劝说一批家境困难的学生重返学校,然而,当他发现跟在他身后的队伍越来越短时,他没有怀疑这些学生,而是相信他们总会回来。终于,这些学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学校,并被马卡连柯培养成有用之才。这不仅是因为他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因为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信任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选择信任就会赢得尊重与支持,因为只有信任才能经得起事实与历史的考验。马修的信任与马卡连柯异曲同工,当窗口飞出一只只载满爱意的纸飞机,你不感动吗?

  天下为公,亿兆己任。爱,是一种平等。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观点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难以教育的学生时,他不会歧视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一生教育过一百多名类似的`学生,而且教育过程也异常艰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平等与博爱。

  爱是重要的,平等的爱尤为重要。马修也践行了这种精神,让每个人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他没有否定或放弃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级中最难以教育的学生也一样,在他的教育下获得最终成功,正像他所说:“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爱,是一种平凡。

  张玉滚从师范专业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致力于山区里孩子的教育。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工作,从不懈怠。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山区里的生活让他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也从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对孩子们的爱却不是平凡的,因为他在意的并不是名利。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马修本来可以利用自己的才华赚钱,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将自己的才华全部献给了爱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张玉滚一样,选择了平凡,就注定选择了一种伟大,选择了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马修对孩子的爱,让这个如“塘底”般破败不堪的寄宿学校,曾经阴森可怕的房屋,布满灰尘的操场,混乱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丝灵动和快乐;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爱,让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值得被爱、被期待,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更值得迎来人生中真正的春天。这个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这些孩子冲出牢笼、冲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义的时刻。

  爱,如阳光般温暖,如山峰般伟大,如草原般宽广,如海洋般深邃,爱让每一个人站在世界的中央。为了生命中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学会爱吧,撑起心灵的蓝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5

  深夜两点,伴随着那纯净、清新的童声合唱,我再次静静地欣赏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到那个微驮着背,微秃的头的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惆怅:马修老师,你又将去哪里拯救失爱的孩子……

  故事讲述一个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了一个被称为“塘底”的学校任职,学校的孩子就如那校名一样,一个个行为很不规范:爱说谎、恶作剧、偷窃、吸烟……几乎无恶不作,都是典型的问题学生。这里的学生另老师们失去笑容,令老师们除了呵斥、怒骂,就只能采用“关禁闭”的惩罚方式。这里简直不能称为学校,而是一个“少年收容所”。但马修老师的到来,仿佛给孩子们吹来了一股春风,送来了一缕阳光。他凭着对孩子真诚的爱,凭着对音乐执着的爱,用音乐的力量感化了的学生,用爱的力量拯救了学生。

  初为人师时看到这部电影,除了感动,心中还会萌发一句誓言:要做一个像马修先生一样的老师,对孩子要充满耐心,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一个孩子。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几年的教学生活,让我对自己当初的誓言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议。学生行为不规范,反复提醒也不奏效,会让我愁眉不展;学生脾气顽劣,屡教不改会让我抓狂;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启而不发会让我失望……那时,细心、耐心、爱心似乎都离我远去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也有过深深地怀疑:我应该不适合当老师的吧?

  再次欣赏完这部电影,心中涌动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淡淡的忧虑。马修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群让正常人看来很不正常的“问题学生”,用校长认为很不可思议的方法感化了学生,感动了校园内一个个朴素的老师们。电影中的马修先生没有华丽的衣着,没有俊美的外表,可却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马修先生很平凡,很普通,因此他有着普通人共有的情感——对孩子真诚的爱。他关心孩子的家庭环境,他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他懂得用音乐使孩子凝聚起来,规范起来。组建合唱团虽是一个偶然,但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一个智慧的举措。记得马修老师拎着行李箱被势利、暴虐的校长赶出校园时,没有一个孩子知道,没有一个孩子送行,马修先生心中很不是滋味,有无奈,有冤屈,有不舍,但是当他走过孩子教室的窗下,看到那高高的窗口飘下一只只小飞机,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们心中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话语时,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挥动的小手时,感动的不仅仅是马修先生,每一位观众都会为此潸然而下!这是一份感动,也是一种敬意!终于孩子们因为他的努力有了情感,有了质的变化。

  对比“塘底”的孩子,我们教室里的孩子真是优秀多了!孩子们会在老师繁忙时帮着擦黑板、发本子;会在集体活动中奋力拼搏,为集体争光;会在上课时积极思考、响亮发言……我想我比马修老师幸运多了。对呀,我的孩子们也有违反纪律时,也有不爱学习时,也有偷懒玩闹时……然而马修老师都能将顽石变成润玉,我们又有何不能呢?教育需要教师的爱,也需要教师的智。世界著名指挥家莫朗,是在马修先生智慧的双眼中被发现的,是在马修先生不断地鼓励中培养起来的。在我们的教室中,相信应该也有音乐家、运动员、演说家、科学家……的存在。

  听着那悠扬、清朗又童真的合唱,我不禁也会跟着轻轻哼唱,心灵因此被荡涤着。是呀,我只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师,但我应该如马修老师一样,尽管教育的路途上有很多阻碍,但应相信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每一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向往,只要真诚付出我们的爱,只要努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着想,我们也将无悔于教师这个职业!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6

  如果有机会,我会向周边的老师们毫不犹豫的说说,看看《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关于教育的影片,有一个管理制度非常苛刻的学校,一个铁血无情的校长,一位出色的老师。他用诗歌、音乐和自身行动去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解放学生们的思想,重塑孩子们的灵魂。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非常的和蔼可亲,教学方式都是去引导和启蒙学生。而影片中随处可以看到以校方为代表的制度和学生内心本质的冲突。马修发现孩子们对唱歌的喜爱而组建了合唱团是这部影片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有了对思想的批判和对灵魂的发现,真正的教育才能起航。

  用音乐来拯救孩子,也是对自己的音乐梦想的满足,老师用这种方式将池塘底的孩子们拉出黑暗,这是一部立意高尚,感人至深。我们的世界里需要这样的教师——对弱者帮助其在精神上自立,以帮助他们创造美好的人生。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庄子说过,千里马因为伯乐的存在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对那些孩子,我更愿意相信我不喜欢的韩愈说过的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修的好,不是因为他职业的“平凡”,也不是因为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为他是真正能够听见并且尊重千里马的心声的“伯乐”。有一种“无为”,正是因为“懂得”,否则,我们不会看到莫安琦的眼睛在演唱会上闪烁的熠熠光辉。

  那个老师马修曾说,永远不要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他等来了创作音乐的动力,莫航治等来了人生的转折,小个子佩皮诺等来了自己的星期六,那些长期得不到关爱、习惯了被一视同仁粗暴对待的孩子们,等来了他们的春天。这部电影不但带来贯穿始终动人的歌声,师生情深的故事,还带来对于执着等待着的人们的感动。

  莫杭治话不多,但不是个省心的孩子。倔强却安静地和这个学校里的制度抗争着。如果不是马修,可能他就不过碌碌一生。马修给他启蒙教育,让他在合唱团中领唱,发掘他的潜力,并试图把他送到正规的音乐学院。他因为受到处罚,在伯爵夫人来听演唱时被安排在旁边看着,轮到他独唱的时候,马修结束了对他的惩罚,面对他,给他一个开始的手势。最难忘他从满脸哀怨的神情,到惊讶,到站好认真张嘴发出第一个音节的那几秒钟镜头,正如马修说得:那是他第一次,懂得去感激。五十年后的莫杭治,事业有成,他已经忘了那个启蒙老师的名字了,但是有些东西,注定他永远忘不了。

  佩皮诺是个孤儿,父母都在战争中死了,但他总认为他爸爸会在周六来接他。他敏感,胆小,被同学欺负,虽说不怎么惹事,可是几乎什么都不会。当老师被迫离开的时候,他抱着自己的小包跑过来,怯怯的问,你能带我走么?那应该是他做出最勇敢的决定吧。电影里说:佩皮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马修走的那天,正是一个星期六。

  对于纵火并间接逼走了老师的坏学生蒙丹,虽然他长着一张流氓般的脸孔,有着流氓般的行径,我却无法恨他。他只不过是失败教育的牺牲品。看着他向老师吐着烟圈的神情,他在禁闭室默默躺着的样子,以及他被校长殴打并辱骂时倔犟的眼神,谁知道他的心中,是否有着自己的等待呢?

  影片最后,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能和他的孩子们告别。当他无奈走在离开的路上时,从天而降雪片般的纸飞机,每张上都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们给他的话。孩子们默默伸出手和他告别,并以锁住门来抗议校长的决定。这不就是他等待的成就么,也是每个当老师的人等待的吧。

  总之,这部影片在我的教育生涯乃至人生当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说过天才的成长需要自由与宽容,普通人的成长则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对人生选择的尊重。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爱。希望我的孩子能视线自己的愿望,希望我的孩子们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7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参加安徽省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的时候,一位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推荐我们观看过,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是让我们欣赏了一些片段,所以这部影片在那时留给我的记忆不是那么深刻。然这次来芜湖面授则不同,授课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让我们观看,还就这部影片联系我们的所学布置了撰写观后感的作业。本想在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敷衍了事儿的,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多,我这样做了也最多算是随了大流。但是,当我认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变了,让我改变想法的不是别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观看,能得到的感触会更多。影片中那位秃头、圆脸的马修老师一视同仁的教师情怀,最终让一群被大众视为身处“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爱的感召下发生了改变。如果说马修老师让音乐打开了孩子的心门,那么我要说的是音乐在其中只是一种沟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潜藏于影片中值得我们老师去关注的,该是马修老师对待学生的仁爱以及他在逆境当中时时所传递的正能量。马修老师从没因为孩子的顽劣而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更没有像院长那样用一种单一蛮横的方式对待孩子。在院长那种所谓的“行动”致“反应”的方式下,触发的往往是孩子们更大的反抗与仇视。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认为马修老师能成功改变孩子也正是源于他在来“池塘之底”这所学校前就懂得了这些。所以在面对孩子起初对他的侵扰时,马修老师选择的是理解与包容。他没有将孩子拉去禁闭,当然作为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行动”与“反应”上他也并非是毫无反应,所以当马克森斯大叔被勒盖莱克的恶作剧而导致受伤时,马修老师对其惩戒的方法是让勒盖莱克去医院帮忙直至马克森斯康复。显然,马修老师在用他的方式在颠覆着院长推崇的禁闭式管教模式。结果从成效来看,显然马修老师的方式激发了孩子内心的真善美,勒盖莱克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成了非常难得的实景教育片段,当马修老师郑重的问勒盖莱克:“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吗?”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肯定不是高压下的威逼,而是一种发自孩子内心的肯定。所以说,教育是要有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这种体验结合我们这次所学,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化的途径。

  既然要结合本次面授课程来谈,带着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网上观看了影片。我想就对学前儿童社会化产生影响的个性差异因素着手,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就幼儿自身个性因素的影响来说,早期儿童的行为特征、活动水平、挫折耐受力与生活的节律性都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影片中的孩子们因为顽劣曾被周围的人带有有色眼镜看待。但是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池塘之底”带来了春的律动。马修老师通过组建合唱团,让这片沉寂的园地开始有了歌声,同时他自己写歌让孩子演绎,这些歌曲的创作灵感很多源于他在“池塘之底”工作与生活的写照,更蕴藏着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与期待。这样的歌曲浸润着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进孩子的媒介。在马修老师组建合唱团之初,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选择孩子所处声部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关注孩子个性差异的种种举措。

  面对大部分孩子音乐素养低下的情况,积极正面的鼓励与肯定是这位智慧型老师的法宝之一。即便是对于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对这样的个例,马修不是让他置身于外,无所事事,而是让他成为了谱架。单从这点来看,每个孩子都能在他的团队发挥着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出现在这群已经习惯了被否定与漠视的孩子们面前时,不正犹如一股暖风吹散阴霾带来明媚吗? 所谓,师之伯乐。当一个好的伯乐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炼。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成为像马修老师一样的人,能够抛开世俗的偏见,用宁静、包容的胸怀去面对我的孩子们,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上引导的方式能更科学,施加的干预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8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但自我一向没机会观看,这次下定决心好好观看,因为早就听说的音乐同行——音乐教师马修。观看中和看完后我的心中一向充满了感动和敬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电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喜欢这个名字,给人无尽的联想:一群被放逐的社会边缘青少年,将迎来童心舒醒、梦想放飞的春天;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以乐育人的实验中,获得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春天!

  克雷芒马修是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事业跌落低谷之至,他无奈来到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当学监,教音乐。这是一所收容行为偏差学生的管教寄宿学校,名叫“池塘之底”,顾名思义,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积的底部。对于池塘外面的世界来说,他们是有问题的学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错误的学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见天日。学生在那里,无异于脸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贴上了标签:逃学、吸烟、撒谎、偷盗、打架……在家长、社会、学校眼里,这孩子都已无可救药,唯一对付他们的武器,就是校长那“一犯错就处罚”的金科玉律。

  初到这个地方,克雷芒马修的第一天是在颤颤惊惊中度过的:他目睹马桑大叔被伤血流满面,他听闻学生犯错找不到肇事者要团体处罚,他一进课室就被捉弄得下马威,他被同事警告那里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灵。

  都是大闹天宫的弼马温,就看这个如来佛如何妙笔生花,马修对付问题学生可谓刚柔并济、文武张驰,值得教育同行学习:

  方法一:处罚,威而不严。抓到了伤害马桑大叔的学生,他没有告发让孩子去关禁闭,而是代以处罚孩子去当马桑大叔的护理员。孩子原本充满仇恨的心,因为马桑大叔的耐心与夸奖,变得收敛而具有怜悯之心。

  方法二:假愠,慈而待之。马修初进课室,看到学生在人体骨骼模型嘴上插了根烟的恶作剧,他拿下烟,轻语道:“教室禁止吸烟,你也不例外。”学生在黑板上丑化他的画像,他“以牙还牙”,把学生卡通化,幽默而化之。

  方法三:理解,换位思考。皮埃尔往马修脸上扔墨水,母亲愤怒同学生气,他对其母道出:孩子心中的母爱不愿与人分享。他是明白孩子们的心思,并以这种善解人意的方式去与他们相处,否则他不会冒着违反校规之名带孩子出去野外踏青。

  方法四:音乐,获得共鸣。马修认为:“运动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力量。”在歌声中,他看到了孩子们眼神的清澈荡漾,那种纯净无邪的神采在歌唱中被召唤回来,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方法五:宽恕,重获新生。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马修以退为进,墨水事件过后,他故意冷落了自尊心极强的皮埃尔,剥夺了他的独唱,然而,在伯爵夫人前来观赏之时,他让蜷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一展歌喉,“我看到,那是被宽恕的喜悦,一种全新的开始……”

  马修的实验没获得完全的支持,他的合唱团也因校长的干预而转为“地下”状态,他试图挽救蒙丹的努力也半途夭折,他最终还被专横狭隘的校长开除。这真是一个生命的严冬,当他提着行李一步一回首地仰望那个窗口时,他是多么地心有不甘,突然,一只只写满横七竖八笔划的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来,如雪花般飞下,这一刻,无论是马修还是观众,都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震憾,悠扬的歌声如冲天的凌云壮志,简寥的画面美得令人动容。

  当然还有一个失败的例子:蒙丹因被误会偷盗钱财而遣送到少教所,这个少年怀着满腔的愤怒与怨恨,潜回管教中心放火焚烧。对于一个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简单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毁灭的路上疾奔。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9

  假期里玩得多想的也多,究竟想的什么也理不清一个具体思路。想起还要看电影于是就放下一切去书房,打开电脑搜出《放牛班的春天》才知道是一部法国片,刚开始毫不起眼就是音乐家皮耶和助理的对话,以及皮耶在知道母亲病危依然坚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音乐会。随着指挥棒的高高低低我的思绪也起起伏伏,这电影究竟要说些什么带着些许的焦急与不耐继续看下去这是皮耶回到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就在当天的夜里故事开始了,当那个总等待周六的孩子捧着马图老师的日记来找皮耶时我的兴趣开始点燃。

  马图老师的来到那个叫“塘底”的特殊学校,他觉得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是的看到“塘底”我们也会想到是堕落、腐朽一些不好的,尤其是当马图老师走进学校第一天遇到的校长是自负的,遇到的'学生是顽劣的,我想他的心里更会觉得灰暗到底。可接下来事情又微微又了变化,当那个好心的大叔被学生伤的几乎眼瞎,当那个离开的老师展示被学生伤的缝了几十针的胳膊,我想这样的事实面前马图会怎样处理,带着好奇就坚定的随马图老师一块去接触这个让人沮丧的地方。

  校长这个人在面对受伤大叔不想着怎么去治疗,而是选择粗暴的找凶手这点让人无奈,更可恨的当找不到凶手让马图老师从名单里任意选一个来惩罚,他认为是一个杀鸡儆猴的方法,还得意地向马图说“行动”。此时我看到了马图眼中流露出的无奈、不忍、还有失望,他试图想给校长说些什么却被无情粗暴的打断。

  这个学校不负塘底之称学生与街头混混无样,给老师起绰号课堂上搞恶作剧着实令人头疼,此时我不再好奇而是兴致勃勃的看马图行动,对就是“马图行动”.

  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他的漫画肖像来讽刺他,他以其人之道还之让这个孩子知道此种做法带来的是什么。学生犯下的错误很多毕竟是一群被称为是问题的孩子,可是马图老师都一一化解了,最后我发现化解这些的主要方法是爱和耐心。再想我们自己班上的孩子比这些孩子可爱多了我们为什么总抱怨学生这个那个我们缺少了马图老师的什么。

  最震撼的是蒙丹,一个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人,当学校丢了一大笔钱校长在严刑逼问下没有问清实情就丢给他一顶小偷的帽子,并找警察来抓他,蒙丹没有反抗,校长不听吗图的解释,在警察带走蒙丹的一刹他突然望着马图老师笑了。这个笑太意味深长,日后校工找到了那笔钱证明蒙丹不是贼,马图想让校长给蒙丹平凡,可校长又是什么态度,又是怎么说的,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这样一群问题孩子马图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孩子们分类,什么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之类创立了自己的合唱团,这在别人眼中是不可能的,校长更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当合唱团得到伯爵夫人的好评时校长又不知耻的把功劳捞到自己身上,此时的校长不知有没有想过当他阻止时老师和学生是怎么偷偷去练习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图老师却像顽石下的杂草一般,坚强的伸长着

  蒙丹回来了带着报复回来了,在校长即将授勋章时回来了,这个镜头好有讽刺,爱学生的老师领着学生亲近自然去了,校长领荣耀去了,学校着火了校长的荣耀没了,学校没了,当人们为这60多个孩子伤心时,峰回路转老师领着孩子们快快乐乐的出现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带着满足,可校长愤怒了,他不感激马图挽救了孩子还埋怨马图没有看好学校还因此解雇了他。

  马兔拿着行李走了,学生却被校长束缚着没人来送,此时我又很又难过这些孩子好无情,当纸飞机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时,当马图念出学生的名字时我的泪流出来了再也止不住了,脑中就两个字“值了”。

  当影片结束时,我又看了看这个可敬的名字基望舒马图,那个胖胖的有点秃顶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0

  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片子了,一直没有机会来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发现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里面的音乐让人的心灵得到放飞。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让我想到了我现在的学生。总之品过后知道了一句话,就是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每一个学生的“克莱蒙马修”。

  那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在那个乡村里,有一个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在那所并不大的寄宿学校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随时接受并且服从来自所谓“寄宿学校校长”的惩罚,似乎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孩子,就像是阳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尘埃。

  他们孤独,自闭,甚至自暴自弃。这使学校时刻都处在危险而压抑的气氛中。而那个面目冰冷的校长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种体罚试图使这些“轨道外的陨石”步入正途,这一切,都使这个“池塘之底”变成了池塘中最为冰冷的囚牢。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直到克莱蒙马修的到来……

  “我叫克莱蒙马修,是一个音乐家。”那个可爱的老头不断对我们说。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无论是哪个学生,在他的合唱队里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不会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调的做乐谱架,这一个个可笑的职位,却让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变得,明亮起来。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克莱门特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所谓师德也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专业知识,即受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克莱门特虽然是一个学监,没有课程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简单,没有祈望什么,更没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么,只是当他发现皮埃尔的声音和乐感时,才意识到一个天才可能出现,因此加以引导和保护,而他这么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没有想到回报,甚至一点点的即得利益也没有,反倒是冒着与校长作对的风险。所以克莱门特的伟大之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对的孩子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的投入,并对孩子们充满了关心爱护。最可贵的.是影片的最后,克莱门特暗恋的皮埃尔的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恰恰在此时他也被校长解雇,情场职场双失意的学监在此时也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严和风度的离开了学校,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一直给别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从没有为他的付出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只是把这段日子当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毫无索取的意思。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孩子、差学生,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才会使人变坏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才导致十分顽皮的,只要有人给予他们爱和宽容,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冲出内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1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也使即将身为教师的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身为一名教师,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他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就想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人都采取体罚、紧闭,如果是其他很多老师面对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挠头表示无能为力,怎么办,只能“放牛”呗。有多少人能相信,他们也有春天。但有人相信了,他或许怀疑过,犹豫过,但他最终做到了,他就是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失业的音乐教师,而且,那时的他仅仅是一名代课老师,还不是一名正式的老师。他来到这个学校代课,原本只是想着糊口谋生,但是没想到他甚至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一生。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几乎都很喜欢唱歌,而且那个叫莫翰奇的孩子还拥有一副好嗓子。这就是黄金,但它被埋在了土里,如果没人把它刨出来,就永远无法显示它的光芒,对于莫翰奇而言,这个刨土人就是马修老师。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心中没有爱,就不能作出有生命的音乐,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心中没有爱,他的教学生涯就像沙漠一样荒芜。

  克莱蒙马修正是心中有爱,所以他作出了有生命的音乐,也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一生,使他们获得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影片中的这帮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年纪,马修相信,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贝比诺是个孤儿,而莫翰奇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

  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莫翰奇天籁般的声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动真的难以言喻,也许我们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曾经遇到的这样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人遗憾:唉,我的童年为什么就没有碰到这样的老师呢?

  他们仅仅只是孩子,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也许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在没有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难免走了一些弯路。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孩子时,得到的答案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也让老师感到心如针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马修老师和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了。

  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2

  看过《放牛班的春天》后,深受感动。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真的,他们生来天真无邪!世界太多的无奈与伤害,使心灵脆弱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彷徨不安与渴望得到呵护,才会走上“掩饰自我,封闭自己”的道路。“人之初性本善”无须置疑。从那群调皮捣蛋,在别人眼中“无药可救”的孩子只是一只受伤的小鸟,它们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深林,才会变得凶残。只要多一点爱心与耐心,其实很容易挽救他们。孩子是需要理解与关爱的,他们也希望别人可以理解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很多时候,从自己出发也深有体会,当内心的痛苦让自己挣扎不已,无法消除时,负面想法便主导思想,“做一个叛逆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都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吗?不,绝不是。只是心中太多的想法让自己迷失了方向,每一次的“叛逆”之后,心里多的并不是快乐,因为所作所为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很喜欢剧中的马修老师,一直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受伤的孩子,用理解与关爱来感化那些彷徨不安的心,他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天赋,再加以引导与教育,使一群“小恶魔”变成可爱的“小天使”。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真的让人感受到很多温暖,而他们对外界世界的渴求,一双双充满希冀与渴望的眼睛亦让人心疼。孩子能坏到什么程度?最多只不过渴望被爱感化,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都渴望被关爱却忘了去爱,缺少一颗真诚的心,所以世界也是昏暗无比。我们应该给予自己阳光,然后学会去爱别人。也许不是人人都可以选择对的方式去安抚他人,但是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最终不会是伤害。

  很喜欢剧中的贝比诺,他那双充满忧郁的等待而且茫然的眼睛以及小巧可爱的嘴巴,让人觉得很可爱。很喜欢他傻傻的笑,亦很心疼他小小年纪却在满怀希望的等待后失望。也许世界的.无奈太多太多,任谁也无法更改,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受伤的人,其实在你身边的人都有受伤,只是他们更会隐藏,也许这个世界上心疼是无休止的,因为它关系着情感,当你为一个人心疼或难过时,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在这个世界还有让你去爱去追求的美好,这个世界并未让你绝望。不要在乎得与失,只要你真的快乐就够了,我们不应该自私的想占有一切,因为世界不可能都属于你,人生总会不完美。叩问心灵,当你做一件事时是否真的快乐,如果真的快乐就无须计较太多,因为在你付出的过程中你感到了快乐,这就是收获。不一定要别人精心设计与给予,它是心灵深处的感受。

  如果真的不快乐了,就该放手,让自己自由。 马修老师在经历了自己人生高潮转向低谷的时刻并未太多的看重自己的痛苦,他依旧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身边那群受伤的孩子,因为他的善良所以他相信也看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他也因此带给了孩子们希望与阳光,帮助他们“该邪归正”,走出自己的路。很多时候,一句关心,一句问候都会让人感动,因为在一个冗杂疲惫甚至略带寒意的世界里,至少还有人会记得问候你,让你不再孤单。 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也会改变一切,也可以带给世界温暖与关爱。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失善良的自己,只要你的心是美好的,世界也会是美好的。只要你可以主动给予他人温暖,你收获的不会是寒冷。时间可以熬出五味具全的大杂烩,它可以让你更加懂得如何应对生活的波澜。 从马修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他时刻考虑着孩子们的心理,对他们的肆意冒犯不是予以批评和指责,而是通过一种使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予以指正与教导,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他并且由衷的接受他。

  要想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就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只要真诚待人的人才会得到真诚的对待。不要总想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而应该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伟人或者说有涵养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反省,我也不例外。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3

  今天许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情节令人感触颇深,教育到底是什么?一味地鞭打,用武力教给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的内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许你认为是对的举动,却把他的一辈子推向了无底深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何要把自己认为的东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行动回应,多么可笑的四个字!这种思想本来就是错误的,人组建成家,家构建成国,正是因为有了家才有了国,有了人才有了家,一个少年从小被灌以这种以暴制暴的思想,如何成家,又哪来的国?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个人,更关乎这整个国家的发展与存亡。影片中的音乐教师基望马图,一个怀揣着对孩子热爱的心的老师,来到这所“人间地狱”,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丝光明。我们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的叛逆、反抗和疑问:在影片里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显露无疑,他们在拿老师做笑料,暗算老师……学生们对老师的轻蔑无视,老师们对学生的不满和强硬,他们只是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叛逆、堕落的表现。老师和学生选择了对抗,而不是通过真心交流,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老师真正应该教给学生的难道仅仅是知识?我想答案并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除了学生自己探索,还需要老师的教导,这会让学生少走好多弯路,祖先将这些记载下来是因为他们得到实践,明白了什么是是非对错,这些难道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刚刚来到学校的马图老师,先开始被学生捉弄,但害怕学生受罚又袒护学生,从电影的小细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当时的惊讶,不可思议,也许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们觉得这个老师不一样,从孩子们晚睡时的娱乐歌唱,虽然内容不堪入耳,但是马图老师的内心性格决定了他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他从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也许还有一种名叫音乐的东西可以拯救他们,随着马图老师的到来,学校的一切似乎变得好了起来,他不仅改变了学校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更加重要的是他在不经意间也感染了他的“同僚”们,心中怀揣着爱,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影片末尾,蒙丹将学校付之一炬,在浓浓烟雾中,学校变为了废墟,校长的勋章也变为泡影,马图也因擅自带学生出游而被辞退,一切似乎要变为从前,冬天也许又要到来。马图走时,没有一个孩子送别,却从窗口飞出数十架纸飞机,歌声中,驾着清风,飞向了马修,飞到了他脚边。人性一旦复苏,“囚笼”关不住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们放飞了自己的爱心和理想,马修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让我记忆尤新,校长站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尝试叠纸飞机,从飞不起来到能飞好几圈,校长心底仅剩的那一丝善良和友好是否也曾被触发,我想是的,也许他与学生一起踢球的那个下午,将是记忆中最令人难忘的回忆。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完整的投入。人们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主知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定位。教育确实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但教育更需要教师具有对人的生命的真切关怀和热爱!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爱的教育,教师对教育工作信仰和热爱的态度是最能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因素,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远比教师所教的知识更多。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但愿每个老师都能牢记教育家陶行知这句话,像马修老师那样,用爱心和理想的钥匙开启并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4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怀才不遇、处于人生低谷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家问题少年寄宿学校当学监,通过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改变了孩子们一生的故事。影片播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剧中深邃动人、触及灵魂的音乐与温暖人心、发人深思的剧情让这部影片在影史上留下了色彩清丽的一笔。多项重大奖项的提名与获奖表现出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极大认可。

  这部电影使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年迈的大音乐家皮埃尔·莫昂奇收到自己母亲在法国去世的消息开始。在到达法国安葬了自己的母亲后,儿时的玩伴派皮诺找到他,一张泛黄的照片和一本尘封的日记唤醒了莫昂奇那段灰暗又充满希望的回忆,也向观众介绍了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的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故事内容

  1

  马修在经历各种人生挫折,在人生最低谷的时期来到了一所叫“池塘底”的寄宿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问题少年提供教育的学校,里面有各种各样世人眼中的“坏孩子”。而校长和老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针对孩子做出的事来应对,包括批评,禁闭和责骂。在马修第一次进入教室时孩子们就给他一个下马威,抢了他的公文包到处丢,校长听到吵闹声来到教室,询问是谁在捣乱,马修保护了孩子们,没有向校长报告。这个时候,孩子们感觉到这个新来的老师和别的老师有点不同。在那之后,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在读了孩子们的梦想后,马修发现每个人的梦想都很完美。这让他意识到孩子们内心都有梦想与美好,他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这让他坚定了去教好这些孩子的决心。

  2

  在晚上孩子们在睡觉前唱着嘲讽马修的歌,马修听到后没有生气,而是矫正了孩子唱歌的发音。在孩子们都睡下后,马修的想法是这些孩子们都心存希望,有些还很有音乐天赋,他决定组建一个合唱班,把自己的音乐知识教给孩子们,不浪费他们的天赋。同时,通过音乐让他们保持内心的梦想与希望。

  组建合唱班的事得到了校长的同意,但校长对于这件事并不看好,觉得马修就像之前来的新老师那样想去为这些问题少年做些事,等他真正认识到这是一群无可救药的孩子时就会放弃。

  3

  在课堂上,马修根据孩子们的特质。给他们分配合唱团的不同声域,就这样“池塘底”合唱团诞生了,马修白天教孩子们唱歌,晚上给孩子们写歌。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修发现一直拒绝参加合唱班的莫昂奇在唱歌方面天赋异禀,就让他担任了合唱团的主唱,至此,“池塘底合唱团”就诞生了。

  随着合唱团越办越好,整个学校的氛围变了,孩子们和老师和谐相处,整个学校充满欢声笑语,连刻板严厉的校长都变得和蔼与宽容。在这期间,为了配合心理学家的研究,校长接纳了转校生蒙东。蒙东是一个性格暴戾,顽固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信任任何人,有暴力倾向。在校长的钱被偷后,由于蒙东的性格和过往,他成了偷学校钱的第一嫌疑人,校长不由分说地把蒙东交给了警察,在他看来这件事只有蒙东干得出来,有没有证据都不重要了。

  感悟与启示

  日子一天天过去,合唱团越唱越好,公爵夫人得到了消息,想要来看孩子们的演出。演出非常完美,校长将组建合唱团的功劳据为己有,因为合唱团的成功,校长得到了晋升机会。在校长去外地开会的时候,马修和学校的其他老师带孩子们出去郊游。这次外出,让他们躲过了蒙东为了复仇烧毁学校的大火,大火熊熊燃烧,也焚毁了校长晋升的机会,愤怒又心灰意冷的校长开除了马修,马修走的那天孩子们通过一个个纸飞机将自己的不舍与祝福传递给马修。

  “我想告诉全世界,可我又能告诉谁呢?我是克莱门特·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失败的学监”。这是马修拿着纸飞机离开时说的话。他怀揣着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却郁郁不得志,把孩子们作为自己梦想的寄托,想成为一个好学监也没成功。但是他却拯救了一群被放弃的孩子,培养出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平凡的人生处处透露着真善美与人性的光辉,这种无私奉献,博爱宽容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5

  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师来到一群野性难驯的孩子中间,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的怀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悯和眼底温柔,乃至他暗恋学生的母亲,滑稽幽默的言行举止和非常显眼的秃头,都使他像个善良而和蔼可亲的父亲。他不是完美的,却立体生动,可亲可信的老师形象。

  至为关键的,是马修真正懂得开启孩子的心灵。在他到来之前,“池塘之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缩影。哈珊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动——反应”的惩罚方式,暴戾而简单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的一面,也习惯了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如禁闭、毒打虐待学生;而学生在皮球效应下也反弹得更为厉害,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整蛊老师,导致师生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氛围。从纯粹意义来说,“池塘之底”不像个学校,而是师生间,成人与孩子间冷漠对峙的战场。

  马修来了之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新学监,他无力全面地改变现状,却可以对犯错的学生宽容地放一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回孩子的尊严,取得他们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个孩子,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他组建合唱团,分析每一个孩子的音色,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用老话来讲,是懂得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其实也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从讲述生命的意义这点来说,马修可谓是孩子们真正的启蒙导师,所以马修能够渐渐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获得他们的真诚依托。

  影片最感人的是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时带走了佩皮诺,那一天刚好周六,终于圆了佩皮诺在周六可以等到“父亲”的愿望。佩皮诺跟马修的离去,是对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报。而莫杭志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更是马修教育理念颇有成效的明证。

  与之相对照的是,影片还设置了蒙丹这一角色,他被心理学家作为试验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为“实验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恶劣的品性,他没有得到应该的.关爱,而是遭遇更过分的歧视和虐待,还被误会错怪为盗窃学校10万法郎资产的小偷,怀恨在心的他最终一把火烧了学校宿舍。这种暴力举动可以说是对专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极端的报复和抗议。如果我们撇开庸俗的教育话题不谈,也可以从中看到导演的人文关怀。

  马修的伟大或者说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识,他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

  现在来看,马修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师形象。影片中那个干瘦的数学老师也懂音乐,可是他并没想到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后连说笑也不会了;哈珊校长也声称他有教育梦想,可是他此刻只是个人人讨厌的自私、虚伪、邀功谄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说组合唱团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马修之所以赢得尊敬,是因为他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有与众不同的足够的信心与耐心。而他慧眼识天才,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个性,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宽一点,不是每个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马修这样通情达理的而且还是音乐家的老师的,尽管有点落魄。

  马修离开时,二楼的窗口飞出孩子们折叠的纸飞机,和着纯净的歌声.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和马修告别.在那一刻,我看到马修也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乐是点睛之笔。不仅丝丝入扣地衔接剧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童声合唱宛如天籁,就像天使在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0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5-07

《放牛班的春天》 观后感11-07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04-0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4-2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4-20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1-19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09

《放牛班的春天》心得体会04-13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通用7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