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精选1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梅兰芳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1
梅兰芳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以梅兰芳做题材实际上很丰富,大时代背景、梅孟的恋爱、京剧改革、男旦的身份特殊性,等等,从不同方面解读,其实可以拍出很多部电影。偏偏陈导的梅兰芳几乎事事都讲到了,然而哪个角度都不透彻、不够味啊,合起来是一部流水账一样的梅兰芳年谱,最后只知道梅兰芳做了什么,却不知道梅兰芳是什么样的人。有很多次从某个场景某段对话里,我以为某个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的主要矛盾终于出现了,等着看导演怎么展现,几分钟以后终于明白了,原来在那个场景或那段对话里,这个话题就这么着过了……
说陈导江郎才尽实在有些不忍心,但从片子来看,陈导近年实在有些混乱,要表达的不透彻,表达的方式也无新意,没有电影独特的感觉。这部电影从根源上就是弱的。
比如十三燕最后那出戏,一摔茶壶,所有观众齐刷刷疯狗一样爆发了……我实在不能理解啊,不至于吧,在打擂台的时候来的人肯定是专门捧十三燕的,除非被邱如白下了幕后黑手……还有接下来那个镜头,从十三燕的特写转到剧院的观众席,空无一人,也太假了些个。当然这样很震撼,说明十三燕对京剧的坚守,但十三燕毕竟是一代戏王,雷打不动的铁杆儿粉丝肯定还是有的。如果我拍这个镜头,就这么着:十三燕的特写,最好唱的`是某出悲剧英雄的戏,镜头慢慢转到观众席上,仅剩几个穿长跑马褂梳辫子留胡子的遗老,聚精会神,若有所思所感,十三燕最后一个字一收,几个老人响亮亮地喝一声彩:好!在空空的戏院里略有回荡的感觉。戏里人物是悲剧英雄,戏服里的十三燕是结局惨淡的戏王,戏台下的老人是清王朝最后的遗民,戏里戏外,三人引为知己。
还有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一段故事,多好的故事啊,一个是男旦之王,一个是坤生之后,正是探讨男与女、艺术与人生与爱情的关系的好题材,拍得实在不够味啊不够味!
下面的文字,专门抒发我对于瑜老板的爱慕之情——
片子里的京剧唱段无疑是大亮点,尤其是为孟小冬配唱的王珮瑜啊……唱腔那叫一个美啊……字与字之间的粘连、顿挫,把人物的情绪、性格和气质都表现出来了!戏实在是好!我之前也看过一些京剧,不过更多是对京剧的舞台表现、故事和唱词感兴趣,这次听瑜老板唱了几句,绝对是革命性的启发啊,原来京剧的唱腔这么有味这么丰富!我反复倒回听这几句唱,心漂浮在巨大的美好之中。
看《梅兰芳》是因为那之前的几天看了戏曲频道白燕升采访王珮瑜的节目,瑜老板精神干净的样子折服了我这颗直女的心~~尤其是最后那段《月亮代表我的心》,摇头晃脑实在深情得不得了,尤其是最后那一低头微笑抬眼看人神采飞扬的样子,简直与她的唱腔一样让人沉醉!而且节目的编辑把这个动作回放了好几遍有没有!浓妆艳抹装腔作势的娱乐圈大姑娘小媳妇们可以下课了。
从那时起我便坚定了一个信念:阴阳调和,方为尤物。所以才找来《梅兰芳》看。当然电影里的梅大爷和冬皇都是人戏分明,“没扮上,怎么看您都是男人”,但我对此表示怀疑。像梅先生和冬皇这样顶尖的戏曲艺术家,尤其在男旦和女老生这两个比较特殊的行当,一个“比女人还女人的男人”和一个“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他们对男和女的理解有什么独到之处,他们自身的人格、气质,戏与生活的关系,都是让我很感兴趣的。而且这样两个本来已经自成尤物的顶尖的人,还遇到了一起,还有了一段感情,他们之间艺术与人格会有怎样的交流。这些想想都有趣啊。陈导全部避开不谈,是因为《霸王别姬》吗……
不过即使这片子拍成这样,即使它再糟糕再无味一点,我都会对陈导心怀感激,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发现了王珮瑜,让我喜欢上了京剧。自那之后,我这一颗原本坚定的直女的心啊,只要想到世上有瑜老板这样的尤物,就不能不沉迷啊~~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2
12月4日晚,刚刚很有幸看了《梅兰芳》在沈阳的首映,两个半小时的作品,却丝毫不显得冗长,感觉很欣喜,同时这是今年自己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梅兰芳》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均为50分钟左右长度,互相的关联性比较小,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三个的不同人生侧面。
概括来讲,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黎明饰)背叛了长辈,取得了艺术上的辉煌;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舍弃了爱情,达到了事业的顶峰;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放弃了演戏,成全了爱国的理想。三个故事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成的《梅兰芳》电影。
又是一个与京剧有关的影片,又是一个描绘“名伶”的旷世传奇,也许本片最大的看点就在陈凯歌如何突破《霸王别姬》,讲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却又同样经典的故事。
但自己看完整部电影,才发现原来被导演给“算计”了,因为在这部影片里,梅兰芳已经完全不是那个“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而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简单到像一张白纸的人物——梅先生骨子里只是个普通人,他只是想演好戏给大伙一个乐和,同时他要活的正直,活的单纯,活的简单——在众多对梅兰芳先生的描述方式中,陈凯歌选择了最保险的一种,你可以说他讲述得不够经典,但是绝对不会说他讲述得不够好。
对生活最简单的追求——我们谁能够否认如此的一种生活态度?这恰恰是生命最高的存在状态也说不定。正因为梅兰芳先生致真致纯,才能够将人间百态演绎得惟妙惟肖,成为“伶人之首”——谁敢站出来反驳如上观点?
但是影片仅仅这样演是完全不够的,因为没有足够的看点。这样一群不比主角逊色的配角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邱如白(孙红雷饰)一角,这个人物贯穿全戏的始终,也是整部戏里边最有看点的一个人。他是梅兰芳人生的启蒙老师,是梅兰芳事业的指导者与开创人,这个人物为了对艺术的追求,可以抛弃事业、抛弃命运、抛弃家庭、抛弃情感、抛弃生命,抛弃尊严,到了最后一个章节,他甚至为了对艺术的无止境追求而抛弃了整个的国家与民族——他才是《梅兰芳》里那个“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只是他与程蝶依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会唱戏,他只能陶醉地在台下欣赏,然后大声地鼓掌叫好,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最后的悲剧。邱如白这个人物其实探讨的是艺术的最终存在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都来深思。
然后比较重要的角色是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陈红饰)与红颜知己孟小冬(章子怡饰)。这两个人物整体刻画得中规中矩,虽然出彩但是却略显淡薄,这和少年时代福芝芳(阿娇饰)的戏份被删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这是此部《梅兰芳》的最大遗憾所在,它直接削弱了整部影片梅先生的爱情线索!
福芝芳作为童养媳成为了梅兰芳的妻子(影片这点没有说明),她深知自己存在的意义——维护一个公众的梅兰芳,成就他的艺术是高于一切的,她就是为此而存在的人。虽然她知道自己没有办法与梅兰芳心心相应,但是却清楚如何做才是对他最有利的,她穷尽自己的一生维护了梅兰芳的艺术与名誉。
孟小冬在影片中的出现犹如惊鸿一瞥,同样作为京城名角,她与梅兰芳在艺术领悟上心心相印,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梅兰芳也在孟小冬身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情。两人人彼此欣赏,彼此相爱,可是却又不能在一起,因为梅兰芳不属于某一个人,他甚至不属于他自己,他只属于艺术,属于大家。
“梅兰芳的孤独成就了他的艺术,谁夺走了他的孤独,谁也就毁掉了梅兰芳。”——这是整部影片里我最为感动的地方。这样的台词只有理解艺术,理解生命,理解理想与理解现实的人才能够写得出来。它讲述了梅兰芳这个人身上真正的矛盾所在,它也讲到了艺术的真正矛盾所在——离艺术越近,离幸福越远。不知道这是艺术的幸运,还是人生的悲哀。
《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不同,主角形象不再浑圆丰满,而是变得简单纯粹,京剧演出甚至也不是重点的表现内容,这虽然避免了对前作的重复,开拓了创新的渠道,但是同时也注定了此部影片不会成为陈导的最经典作品。不过回头想来,1000个观众心中有1000个梅兰芳的形象,也许这样讲述一个如此复杂如此丰富的梅兰芳形象,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方法。毕竟作为《无极》之后陈导的翻身仗,此部作品已经绰绰有余了。
作为今年黄金贺岁档的首部影片,《梅兰芳》的整体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更多的精彩还是留待大家到影院去慢慢体会吧。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3
虽然电影《梅兰芳》上映以来,褒贬不一,但因为陈凯歌以前拍的《霸王别姬》太过华彩,而梅兰芳这个人物又太有人格魅力,因此上忍不住花了银子,让自己沉浸在影院中静静地欣赏这部片子。
凭心而论,这部片子拍的还是很认真的,虽然故事情节因为忠实于原著而略显僵硬,人物刻画因黎明的表演而稍显灵动不足,但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梅兰芳的风骨还是大致显现了出来。
一直以来,艺术是纯粹的、超越时代的,还是时代大于艺术,一直饱受争议。前者的代表一如程蝶衣,以真性情演绎人间悲欢离合,为艺术痴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后者则像梅兰芳,追求的不止于艺术,还有人格的尊严与完善。我不懂京剧,窃以为四大名旦中他的地位最高,也许正是源于他身上的儒家风骨。
为了使京戏更符合审美,更能打动人心,梅兰芳一直在进行温和而执着的改良,为此,他不惜和最敬重的老师十三燕打擂台。在把旦角提升到和生角同样重要的地位中,梅兰芳的努力也功不可没。他谦逊待人,家里常年摆着流水席招待客人,不仅对艺术,还是对人格,他都要求十全十美。但因为伶人的地位,他又要时时受到行业规矩的限制、梅党的霸占甚至摆布,总有戴着纸枷锁的悲哀。如果他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度过,可以当得起一代名伶,但未必能成为一代宗师。从艺人到艺术家总需要一种风骨。而在梅兰芳,这风骨在“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的国难之时,恰恰展现出来。“不唱”,面对侵略者的威逼,他平静如往常,简单干脆的拒绝,用沉默与蓄须进行抗争。我想,梅兰芳当时未必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会被推举为新中国的楷模,顺应时代的英雄。他只是依着自己的心,真正做了回自己的主人。
“有谁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在他看来,为入侵者唱戏,无异于人格的侮辱。如果他把艺术看做生命,那么民族与人格的尊严比性命还要重。在此之前,他将儒家的风骨融在戏中,戏也就有了风骨。在此之后,他为正义而牺牲了艺术,才成为真正的一代大师。
有趣的是,戏里几个配角看起来都比梅兰芳强硬,十三燕是有名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爷们儿,邱如白是“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不会输”的斗士,两位女性也是个顶个的伶牙俐齿、干练爽快,倒衬着梅兰芳温和到有些怯弱。不知是他周围的人影响了他,还是那温和内敛中孕育的力量,因平静而深沉,因深沉而厚重,一朝爆发反而势不可挡。别人是“有所为”而大红大紫,他却用“有所不为”实现了十三燕的'愿望——提拔了伶人的地位。
电影中另外几个人物,几处台词也很让人唏嘘。
孟小冬:“别怕!”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是全剧最大的一个亮点。她爱的那么勇敢,走的也那么坚强,临行时虽柔肠寸断,还不忘安慰梅郎,“不怕!”你不要怕去美国的演出,不要怕梅党的摆布,不要怕世事的艰险,不要怕痛失真爱。你要在你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才对的起我的牺牲。而与孟小冬在一起,梅兰芳也确实坦露出了真性情,他甘愿为和小冬看一场电影而打破梨园行的规矩,他竟然会当着妻子的面落泪,哭的孩子般伤心。而福芝芳陪着他哭,则更让人看着心酸,这份理解也不比小冬差啊。
十三燕:“你穿着这戏衣来到这世上,留神弄脏了戏里的人物。”这段话是十三燕临死之前说的,虽然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圬淖陷沟渠”的是梅兰芳,但这当时也正是十三燕的写照。他对戏爱的真切,对尊严看得比性命更重。只是他自尊得过于敏感,不容许小梅兰芳对戏曲有一丝的改变,怕被说成朝三暮四,怕被看轻。他过于看重皇家的恩赐,却忽视了观众对变革的需求。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他在台上的光彩。场子被砸了,他兀自一丝不苟唱完最后一出,大厦已倾,他还不忘提醒小梅要干干净净地唱戏。他虽然失败了,倒下了,却依然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邱如白:“谁要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如果说梅兰芳是孤独的,他则比梅兰芳更加孤独。他是提倡艺术超越一切的戏痴,为了戏,他可以抛家弃官,雇佣杀手,偏执到近乎疯狂,他在造就梅兰芳时却也失去了他,最终两个人分道扬镳。可是,失去了梅兰芳,他可能寻找到活着的意义?这样一个为艺术不论黑白的人,本也有他的可悲可叹之处,但导演有意安排他在开场时对小梅讲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对比他后来将艺术至于家国之上,讽刺意味过于浓厚,反倒画蛇添足了。这样一个对艺术爱到偏执的人,应该不是软骨头,而是性情造成的悲剧。
好喜欢青年梅兰芳的气韵,扮上以后眉眼有些像马兰呢。汉剧和越剧十几年的专业训练也让他戏味十足。可是,他原是唱小声的,反串也如此出彩,实属不易啊。可是,孟小冬的唱怎么那么业余呢?好歹是当时第一女须生啊,却像是章子怡自己唱的。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看了。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4
看完电影《梅兰芳》后,最惦记的是十二燕,他的死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硬生生地硌得我心头不舒服,我不得不拿出来好好打磨一番。
十三燕在给梅兰芳的信中说:“记住,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这足一个薄薄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撕开的纸枷锁,但十三燕自从戴上这个心灵的枷锁,终身部没有取下来。戴这种纸枷锁的不仅仅是十三燕,它是新中国建立之前世世代代艺人躲不开的命运。纸枷锁是座儿,是皇权,是封建制度,是唱戏人的天和地,是唱戏人要苦苦侍奉一辈子的主儿。
于是当卜三燕与梅兰芳打擂台时,他被断送的未来几乎口J‘以清晰地预见。十三燕失败了,听他唱戏的人群站起黑压压的一片,疯狂地向他砸东西以表示不满。唱到最后,人都走了,椅子乩七八糟地摆放着,戏台上一片狼藉。十三燕有傲骨,即使没有座儿也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句。只可惜,这傲骨不是抵挡孤独的盾牌,十三燕的生命在这场打击下,轻轻地被折断了,他悄无声息地死在一把椅子上、
我不禁想起了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自杀时那被鲜血染成粉色的浴池水,想起凡·高死前睡的那个刚冷狭小的床.周国平说:“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这些可悲的天才们,因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于是我曾认为:无法承受这份生命的`虚无之轻的,都是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天才仿佛这是一个真理,尢懈可击,直到我见到了十三燕之死。
十三燕的死不是因为他是不被人理解的天才.而是同步自封的失败。但是他的死与那些天才们的死有共同点:因为那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的傲气原如夏日的万物生机勃勃,因为害怕改戏被人骂,他固步自封在与革新的梅兰芳打擂失败后,他的傲气蓦地荒凉成冬日里的皑皑白雪,失败的寒风如此凛冽,他难以抵挡。
我想十三燕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别人的日光、被那个纸枷锁牢牢地禁锢住了、他不敢奢望突破这纸枷锁里的一丁点儿空间,卑微地想在这可怜的空间里苟延残喘,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活得战战兢兢,即使足一些天才们也不例外、我愿意相信凡·高之死是因为庸俗的世间灰尘玷污了他的神性,卡夫卡冷冷地看着世俗,却也当了一辈子的职员。我们的生命起始于寒冷刺骨、一无所有的荒野,艺术,宗教,运动……倾尽一生不过是为了找寻让自己的生命稍微温暖些的柴火,每个人自给自足,与他人无关。生命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的剥夺没有理由;而最可悲的残酷是,自己因他人的冷眼而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于是我们应该知道,失败、孤独的对立面不是死亡。死亡仅仅是生的折射面,慎重对待死亡,才能使生有分量.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十三燕之死,不应在我们现代人身上重演。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5
从我的感受看来,《梅兰芳》这部电影应该是这几年以表现主义为主的中国电影浪潮后另一个开始。
在台湾成长的我对于梅兰芳有着与内地观众不同的认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么伟大的艺术家无论后来的人怎么解读他的故事,梅兰芳对我来说都是个值得去了解的传奇。尤其这几年呆在北京的时间多了,更可以明白人们为什么尊敬他。然而这么一则故事要以电影这么具象的平台重述一次,又在家属的关注之下这肯定是一件需要心思的工作。
说大故事、拍大场面、卖弄中国元素为手法的中国大片经历了几个年头下来,观众都累了,而《梅兰芳》这部电影适时地把戏剧带回戏剧。陈凯歌先生的确是高手,尤其他刻意放弃所谓大导演们喜欢用的唬人手段,从而显现出他与其他导演的不同。即使是这么一个传记型的故事仍可读出属于陈凯歌先生的浪漫。我和许多看过《梅兰芳》这部电影的人有着相同的看法,前段少年梅兰芳实在是一气呵成、戏韵十足,看得十分过瘾,这段戏不但漂亮地为梅兰芳的故事开了个头,陈导演也巧妙不露痕迹地描述了那个乱世年代悲凉之美。然而我特别喜欢中段黎明与章子怡的演出,这不是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但两人用着较亲的表达方式成功地串联了这个头尾沉重的电影,原以为会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反而在这样轻描淡写的处理下更令人回味。
看这个电影我也阅读出属于我自己的看法,接近观众的艺术永远是在接近观众思潮的变革中往前走,而变革往往是受到争议的,这与艺术家本身或者艺术家的团队的中心思想有着息息相关。梅兰芳的成功与他的.天分和人格有关系,也与他周围经纪人等有关系。从个人到产业,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现在进行式的我们的身上,一个歌手、明星、运动员与和他一块工作的团队加上这个时代对于这个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地互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梅兰芳与他的经纪人邱先生之间累积出种种复杂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身边的事情来,不胜感叹!然而我不禁要问我们这个年代也能产生一个梅兰芳吗?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6
《梅兰芳》讲述的是一代京剧名师——梅兰芳传奇、悲情的一生。
古时的演员身份是很低微的,不那么让人敬重所以他家人,并不想让他学唱戏。希望他做个平凡的人,但他生在这个梨园世家,从小对戏曲的耳濡目染让他还是喜欢唱戏。他是个凡事都认真、进取争取做到最好的人,所以他争取到了每一部戏都让自己唱到最好,让他赢得了无数的戏迷粉丝。
通过这部电影我隐隐感觉到梅兰芳的内心是孤单的,从来都是,如果毁了他的.这份孤单,也就毁了梅兰芳——优秀的人注定是孤单的,做不到平凡,注定要孤单,忍受这份孤单吧!他是优秀的、卓越的,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任何人,福芝芳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有幸能陪梅兰芳左右,被梅兰芳认可,他需要忍受跟所有迷恋梅兰芳的人一起分享这个枕边人,孟小冬是自私的,但不能掩盖了他的才华,《天下第一小生》不能忽略他识大体的气派,人都是自私的,他有权利争取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两个优秀的人,两个孤单的人,注定不能在一起,名人的婚姻注定是让人关注的。
只有凡是认真的人,才能演出那么好的角色,梅兰芳很纯真,很无邪,很干净,试问多少人可以做到!当时我对自己说:我需要保持纯真在纯真,我会坚持、会忍耐。我的内心要排除那些干扰,那些污秽,我需要读书,学习很多很多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做到最好!
现在的明星我觉得他们是幸运的,生在这个明主自由的世纪,能做更多他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都应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7
看完电影《梅兰芳》,怅然若失。
全片结束时,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一袭白衣,朝着众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轻声道:“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可就是……,就是缺了点韵味,少了点劲道,这个梅兰芳,总不如我们想的,似乎也并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陈凯歌对媒体的记者说:
“在等着拍他(黎明)的时候,他一直在摄影棚的走廊里走来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摆,我看了很感动。对这样的演员,我们还能说什么?”
似乎的确也无话可说,黎明并非是个不努力的演员,除他以外,当今世上再找一个“梅兰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与他在伯仲之间。他在戏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兰芳,以至于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孙红雷看完影片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演得真好;以至于梅葆玖看完他的“梅兰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会授权给第二人去扮演梅兰芳。
然而,这个梅兰芳,还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无其神。编剧严歌苓说,梅兰芳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他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然而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还是那个黎明,那个《甜蜜蜜》中的黎小军,那个《半生缘》中的世均,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斗士,他学会了梅兰芳的妆容,学会了他的身姿手势,甚至学会了极具专业水准的京剧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没学到梅兰芳的斗志与魄力,因为他从来没有跟一个时代决绝过——恰恰从前有过一个决绝的人,演过一个类似的绝好的角色,只是可惜:世间已无张国荣。
4月1日,张国荣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宣告了他与这个世界彻底的不妥协,在他留下的难以计数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同样是导演陈凯歌,评价张国荣的表演是这样说的:
“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这样的境界。正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
其实,一个导演对演员,不可能是“无话可说”。只不过也许,他了解到,多说也无用,因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里的那股疯魔,除非再世为人,否则难以企及、无法复制。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8
非常幸运在第一时间欣赏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三段式的陈述由于展开一幕华丽的画卷来舒展这位大师的一生,个中演员也竭尽全力来演绎大师的形象,尤其是几位配角非常努力。然而,当画卷缓缓展开,呈现在面前的仅仅是华丽的琐碎剪影而并非完全展示一位艺术大师的风骨和精神。
华丽有余而气力不足是第一感觉,三段式的陈述是影片希望绕过简单的编年史通过带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形象。与老前辈的“斗戏”不仅是展现青年时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最直接的效果是带入原型为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邱如白”一角色,同时也是本剧中唯一表现了梅兰芳改编京剧工作的地方。综合老一代艺术家形象的“十三燕”与青年梅兰芳斗戏的失败,意图似乎在于“一个时代的到来”和关于戏剧演员艺术暮年的无奈情景,直接带出了“提升演员地位”的目标与第三段末尾相呼应。但是关于梅兰芳艺术成就之一的自立“梅派”和致力于创编新戏的部分描述过少,仅仅通过“斗戏”一节很难体现。
过分渲染“梅孟”恋情是片子的一大看点,也是三段式中的最主要部分,承接了青年时代,又接连到重要桥段“访美”。不过这段恋情却显得过分暧昧和纠缠,貌似故意纠缠的“冬皇”少了点应有的纯情感觉和高贵气质,这一点的描写不如电视剧《荀慧生》处理的更为伤感和惋惜。而且第二段进入的“梅夫人”在整个片中都显得过于世故和小气。枪击事件的.处理尽管再一次刻画了“邱如白”形象,但似乎这样的处理于这段恋情有些唐突。包括第二段结尾的“访美”桥段,没有展开描写,同样是为了“梅孟”恋一个凄美的结局,但是于访美的成功意义和对西方观众的影响描写的过于苍白,仅仅是全场喝彩。
第三段以“蓄须明志”故事为主题描写了抗战期间梅兰芳面对艺术和民族大义的抉择。这段描写以梅派艺术的感染力为主线,是从一个日本军士对梅派艺术的执着热爱的角度来表现梅派艺术的不朽,并引出了“明志”的故事。但是第三段的主题显然有些模糊,在民族大义和艺术感染两方面摇摆。但是影片显然利用第三段表现了两个意图并且平分秋色。日本军士的自杀更多的是艺术感染力的体现,而后半部分的蓄须明志则是民族大义。
《梅兰芳》毕竟是一部华丽的商业片,或许放在如今有很多青年已经不了解京剧,不了解梅兰芳的大环境下,可能是华丽而凄婉的。但是,从立体表现一代大师的角度来看则太过浅薄,尤其是明志部分如果加上梅大师编排《梁红玉》激励国人斗志的片段,则更能体现出民族大义的一面。这部影片更多的是挖掘出一代大师旁人无法理解的内心的孤独,通过“邱如白”的演绎表现,但这是不是也是这个环境下我们对大师的一种曲解和误读呢?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9
《梅兰芳》,一部描绘“名伶”的旷世传奇且让我盼了好久的影片,一直想知道黎明扮演的梅兰芳是什么样的,章子怡又如何演绎孟小冬,孙红雷又是如何展现他超群技艺,终于让我等到了。
也许本片最大的看点就在陈凯歌如何突破《霸王别姬》,讲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却又同样经典的故事。
从视觉听觉效果来看完美。
从故事内容架构来看完美。
从拍摄角度手法来看完美。
从演员演技依然非常完美。
影片有种息息相关的情愫在里面,催人泪下。从影片的开始走到结尾,我似乎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走完了一生。
华丽的戏衣,赢得了成就,牺牲了自己,然后却包裹不住一颗孤独的心。
爱总是人类故事永恒的话题,而爱也是最令人揪心痛心怜惜的话题。在《游龙戏凤》中,旦角梅兰芳和坤伶孟小冬乾坤颠倒,既在舞台上成就了一段风流天子与美丽乡姑的.露水姻缘,又在舞台下喜结连理,只可惜“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悲剧的爱情才让人更心碎,更无法忘记。
小冬是名副其实的第三者,面对有妻的梅兰芳,她爱的真挚爱的大胆,宁愿为他去死都觉得是一种幸福。
记得那一段,邱白如为了赶走小冬,雇了杀手威胁小冬,“如果你不离开梅兰芳我就一枪打死你”,小冬原本为了梅兰芳实现艺术价值毅然决定放弃选择离开,她冲向杀手说:“那你现在就打死我吧,我永远都不会离开梅兰芳!”爱就是这样,可以毫无杂念的死。我觉得小冬是最伟大的爱情英雄。
畹华,别怕。孟小冬一回头,一句话,便相隔千里。
“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的成功在于他心里对戏的感觉和“痴迷”,然而孟小冬的出现却打乱了这种梅的这种状态,“梅兰芳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他属于戏”这一句话让孟小冬从此的离开了梅兰芳。只留下了一句“畹华,别怕”梅兰芳的内心好不容易等来了孟小冬的温暖,但这种温暖太短暂,还没来得及生火,就已经熄灭了。到底是京戏成就了梅兰芳还是毁了梅兰芳,这些都已成了后话。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10
首先表现在影片的选材上,编导者巧妙地选取了最能表现梅兰芳先生人生轨迹、精神境界和艺术成就的几个情节。
从叙事的角度看,影片大致可以归结为四部分:即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的新旧戏码之争,所谓斗戏;梅兰芳与红颜知己、梨园同行孟小冬的相识相知,一段没有结果恋情;梅兰芳在邱如白的鼓励、游说下赴美演出,国粹京剧首次走出国门;最后,在上海与日军蓄须抗争,表现了梅兰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气节。
从表情的角度看,影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他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阶段分明、层层递进,感人至深。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饱满、活生生的一代京剧大师兼凡人的梅兰芳。
其次,影片中的亮点与看点足以令观众为之倾倒。
我认为,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本片的亮点,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是《梅兰芳》作为传记性艺术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说它最为成功,首先表现在剧情感人。在梅兰芳与十三燕斗戏一节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悬念层生。十三燕斗戏失败,遭辱受挫、被逼致死,让人同情、深省。少年梅兰芳时刻不忘“大伯”遗训,为伶人地位的提升做着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动。其次是主要演员表演到位、出彩,将各色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中最为出彩的是饰演“十三燕”的老戏骨王学圻、饰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扮演孟小冬的章子怡。再次是画面美,旧时的戏园子、四合院、音乐、舞台动作、梅派唱腔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我们大饱眼福。
我相信,看过《梅兰芳》的人不会忘记十三燕。这位被誉为“伶界大王”的'京剧名角,与梅家有着三代情谊,梅兰芳叫他“爷爷”。在梅兰芳的大伯去世之后,实际上是他担负起了培养梅兰芳的责任。对梅兰芳来说,十三燕既是师父、前辈更是亲人,是一个影响了梅兰芳一生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与看不起伶人的权贵矛盾,与时代矛盾,与梅兰芳矛盾,与他自己矛盾。而饰演十三燕的王学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实力演员,无论是作为“伶界大王”该有的扮相、身段、手势,还是略带黑色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的演绎,都把这个血肉丰满而复杂的十三燕给演活了。他的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显示了一个血性爷们的豪迈之气,也成了影响梅兰芳一生的箴言。
由青年演员余少群扮演的少年梅兰芳,形象俊朗、清纯、楚楚动人,将一个初露头角、不负众望、谦虚好学、浑身充满了灵气的“名旦”演活了。
由大牌影星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的出场,让观众眼前为之一亮。这不仅是剧中人物孟小冬以及剧情本身(红颜知己、婚外恋情)的魅力,更是演员本身的魅力。章子怡不愧为国际巨星,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给人以美感。在她身上,外在的形象美与内在的真诚、灵动与大气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由此,人们会更加理解并原谅梅兰芳的婚外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就是明星的效应。
另外,影片还有几位人物对梅兰芳的塑造也举足轻重。譬如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英达饰演的银行经理六爷、陈红扮演的梅兰芳妻子福芝芳等都很出彩,但相对来说,这些角色的扮演着,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换了别人也可能会演出同样的效果;而上述几位却不然,剧中人物就是为他们设置的,非他们莫属,只有他们才能将人物演绎到极致。《梅兰芳》一剧若没有他们,真不知会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说说黎明饰演的成年梅兰芳。如前所说,黎明饰演的成年梅兰芳有点不尽人意,特别是与上面提到的那几位熠熠生辉的角色相比,显得有些逊色。这或许会成为影片制作中的一个不可挽回的遗憾。
由于有了上面讲的亮点与看点,让观众在审美欲求上有了一定的满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对主要演员黎明的苛求。这样,观众既可以较为全面看待《梅兰芳》的得失,又有可能以宽容、体谅的心态来看待黎明的表演。
正像有的网友所说的,就整体来看,黎明的表演还是极用心的,只是很难达到人们的预期值,毕竟他饰演的是一代大师梅兰芳。所有人都会给他很高的要求,所以黎明面临的压力很大。
在片中,黎明举手投足都在向真实人物靠拢,梅兰芳面对感情时的脆弱,面对敌人时的无所畏惧,还有面对朋友时的坚贞,黎明的表演都是非常用心的,他发挥出了自己的最高实力。但是,人们要求他的不仅是这些,而是要求他将俊朗、儒雅、温润如玉的外在形象与刚柔并举、形神兼备、技压群芳、光彩耀人的灵动气质相结合,塑造出一个更为完美、理想的梅兰芳形象。显然,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不少观众对影片的后半部分不够满意,认为黎明的表演过于沉闷、拘谨、拖沓,以至影响了剧情的发展,与前面相比,不够流畅,不够协调等等。我想,这不仅仅是演员一个人的责任,恐怕与整个剧情的设置,导演的艺术理念等等有关。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对于黎明饰演的梅兰芳,正如有评论者所言:说他好,真不完美;说他不好,真不公平。
黎明虽然没有完全再现梅兰芳的全部魅力,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没有倒塌梅兰芳的基本高度,也尽力诠释了梅兰芳的迷人风采。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11
当我初次看见片名,我只以为这不过是历史人物传记。但当我观摩品味之后,才觉得这不只是电影在你面前闪烁,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是一部很神秘的电影,神秘的让人看不懂,猜不透。这里面有太多迷茫而又虚幻的东西了。重重泡影充斥着整部影片,使呈现出一种缓慢静谧的散步般的感觉。但镜头却不慢下来。不同平面上的快慢间,使得观者能够静静地参悟一些参悟不透的东西,就好像孟小冬为什么始终不愿意听别人的话,离开梅兰芳;就好像三哥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就好像那个男扮女装的戏子,为什么在慌乱中扣动了扳机。这些泡沫,就好像三哥说的纸枷锁。能破,但又破不了。
三哥也许是个无耻的人,也许是个自私的人。但他在剧中,只有一个情感:为了梅兰芳,为了中国的京剧。他所做的一切,包括雇那男扮女装的'戏子,都是为了这个。虽然他的真实被剧中的黄烟般的面纱罩住,但他的那句“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说明了一切。当梅兰芳不接受“伶界大王”的招牌而转身离开之后,他没说什么,只是看着那牌匾。当京剧第一次在美国上映,中途有人离场时,三哥的愤怒与焦虑让人懂得。当日军攻入、梅兰芳执意不再唱戏时,三哥脸上的震惊与愤怒,化作了他的心,让他语重心长地说出“京剧还在,这国就亡不了”。种种,让我觉得,三哥是真正的三哥。他真正爱着梅兰芳,真正爱着他的京剧。
再看梅兰芳。他从不认为他是戏子。他只认同京剧。并在京剧中,认同了自己。在他嘴斗日本人时,那一句“在台下,我是一个男人”映出了他的铮铮铁骨。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戏子。
芝芳作为梅兰芳的夫人,可谓是尽职尽忠了。她也爱着梅兰芳,比谁都爱,爱到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她的丈夫好。她作为一个妇女,竟能当着三哥和六爷的面讥讽道“自从我进了梅家,就没有见过他做哪件事情是自由自便的”。她作为一个妻子,能在孟小冬面前不卑不亢,劝说她离开梅兰芳。当她哽咽着说出“梅兰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是座儿的”时,说明了一个问题:她比任何人都了解梅兰芳、懂得梅兰芳,甚至是包括他自己。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我不想再说了。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12
从小刻苦学艺,畹华初试锋芒——小荷才露尖尖角
赶场子,救场如救火,双脚已磨得出血,也只是淡淡一句:“不碍事的”。行止温雅,不亢不卑;学艺求进,不骄不躁;因引见的同行甘受亵玩,怒而掌掴,不媚俗,洁身自好;热爱京剧表演,善于博采众长,察纳雅言,悟性极佳。那时的畹华,风华正茂,俊采风流,扮相惊艳。
与十三燕擂台竞技——梨园争霸崭露头角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也曾因临将上场、台词皆忘而躲在后台簌籁发抖,也曾因座儿不多而黯然发愁。但艺高人胆大,精益求精的畹华,终于不断超越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在与京城名角十三燕竞艺第一场失利的情况下,敢于拍板,上演新戏《一缕麻》,以民国时期新式服装出场,其哀婉动人的表演,得到广大票友及北大清华大学生的追捧而一举成功。
与孟小冬的情缘——人间总道知音少,情深缘浅忘不了
在朋友的半百生日宴上,梅兰芳邂逅了孟小冬。相见欢,相识晚,时梅兰芳已与福芝芳育有几个儿女。一曲《游龙戏凤》,已挡不住相互间的'爱慕之情。而梅兰芳对孟小冬的发乎情而止乎礼,恰如开头座中评论的那一句“能把情欲演得这样真,这样美,如果心里不是非常纯净,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类似语)。确实,片中对他俩爱情的处理,也是显得纯净,而情人孟小冬对他的理解与懂得,也体现在梅兰芳能比较听孟小冬的“劝告”。譬如下决心去美国演出;如出席百余商号联席授牌仪式。福芝芳亦是美貌、能干,孟小冬的离去,并不因为不爱,是因为多重原因:邱如白劝说她要让梅兰芳保持他的孤独,这种气质成就了成功的梅兰芳,要他的事业不受干扰;福芝芳上门找孟小冬,她的坦诚和当面“败下阵来”令孟小冬心有恻隐。
拒为日本人演戏——民族忠义高风亮节,戏里戏外德艺双馨
美国演出大获成功,梅兰芳名扬世界。他不耍大牌,谦虚谨慎,演技日益精进。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梅兰芳为了拒为日本人演戏,不怕威胁利诱,刻意滋病蓄须,到日本战败、中国解放,他才重新登上舞台,赢得了国人爱戴与敬重。而且他对商界名流联合赠与他的“伶界大王”牌匾,作了低调的否却与辞让。日本票友的自尽、中国票友的刺杀事件、邱如白的弃官而从,以及他心中时刻不忘“把伶人的地位提一提”,也反衬了梅兰芳的受欢迎程度以及高尚的人格骨格。
不妨把《梅兰芳》看成是一部励志片。虽与史实有出入,片中人物、情节仍有虚构,但从中给我们的启示,对学习其人格精神及弘扬戏曲文化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13
看完电影《梅兰芳》,怅然若失。
全片结束时,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一袭白衣,朝着众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轻声道:“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可就是……,就是缺了点韵味,少了点劲道,这个梅兰芳,总不如我们想的,似乎也并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陈凯歌对媒体的记者说:
“在等着拍他(黎明)的时候,他一直在摄影棚的走廊里走来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摆,我看了很感动。对这样的演员,我们还能说什么?”
似乎的确也无话可说,黎明并非是个不努力的演员,除他以外,当今世上再找一个 “梅兰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与他在伯仲之间。他在戏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兰芳,以至于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孙红雷看完影片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演得真好;以至于梅葆玖看完他的“梅兰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会授权给第二人去扮演梅兰芳。
然而,这个梅兰芳,还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无其神。编剧严歌苓说,梅兰芳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他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然而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还是那个黎明,那个《甜蜜蜜》中的黎小军,那个《半生缘》中的世均,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斗士,他学会了梅兰芳的妆容,学会了他的身姿手势,甚至学会了极具专业水准的京剧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没学到梅兰芳的斗志与魄力,因为他从来没有跟一个时代决绝过——恰恰从前有过一个决绝的人,演过一个类似的绝好的角色,只是可惜:世间已无张国荣。
4月1日,张国荣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宣告了他与这个世界彻底的不妥协,在他留下的难以计数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同样是导演陈凯歌,评价张国荣的表演是这样说的:
“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这样的境界。正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
其实,一个导演对演员,不可能是“无话可说”。只不过也许,他了解到,多说也无用,因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里的那股疯魔,除非再世为人,否则难以企及、无法复制。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14
畹华吾侄
……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15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
这一折京剧“黛玉葬花”在电影《梅兰芳》中慢慢的演来,这一折是梅兰芳与“十三燕”对台戏最后一场。颦儿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不愿“花儿”陷渠沟,唯美的画面让我突然感到某种东西异常的圣洁,不仅仅是电影的画面效果。我觉得我的心灵伴随着剧情在慢慢地升华、洗礼,也许这就是国粹的魅力。正如剧中梅兰芳所说,好戏谁也难不住它闪亮。我发现自己现在对于京剧,不再是仅仅地一般的简单的喜欢它的京腔调。在京剧中,即使是表现爱,它也有着它的独特。
起初喜欢京剧但也仅仅于欣赏,它的京腔调,偶尔学着哼哼两句,因为喜欢京戏,《梅兰芳》一上映我便等着出版碟,等着收藏。今儿《梅兰芳》已是看上好几遍。仍然不觉烦腻,仍觉得可再看。一曲《游龙戏凤》,此片段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本片对于梅大师于艺术的追求,以及刚强不屈的中国人性格在他身上表现,还有那梅大师那温尔如雅的性格,根本没有什么事能让人大声说话的态度,最可让当下所有文化人所学习。梅兰芳说:在台下我是一个男人。这是日本军官挖苦梅兰芳是个娘娘腔,并将刀架在了梅兰芳的脖子上相威胁,梅兰芳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由此可见,男人的魅力很多时候绝不是用声音的高亮来显示的。邱如白发誓不看京戏,可第一次看就迷上了。正应了梅兰芳那句“好戏谁也挡不住他闪亮”。梅兰芳演绎着一个个的女性角色,用邱如白的话: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表达得如此完美。
最近还看了孙红雷接受采访说2008年推掉很多戏,而来演《梅兰芳》就因为一句话:“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
“孤单,懂吗?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电影《梅兰芳》里邱如白激动地对孟小冬说。
这句话也让我很震动,我记得曾经也看过一句类似的话:所有的天才都有孤独的。真正的艺术来自于孤独。我还记得曾有一位老师也说过,忍受的了孤独方能成功。无不表示孤单与追求艺术以及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扮演邱如白的孙红雷说,我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而与电影《梅兰芳》结缘。推掉所有的.戏来演邱如白。
孤单,其实这是一个让人精神上有点难受的词。他与无聊、寂寞不同,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属于无事可做也不知做什么好?寂寞是一种被动的心态,是一种不被人理解和关怀的苦闷。而孤单却是一种是主动选择和自我封闭,愿意一个人高歌的宁静致远的感觉。一个人孤单了,也只有忍受的了方能卓越。
梅兰芳做到了,所以他在艺术上成功了。
“梅兰芳不属于任何人,梅兰芳是全世界的,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福芝芳如此定义梅兰芳,注定了那个时代属于梅兰芳,注定了梅兰芳不再是单纯的梅兰芳,也注定了梅兰芳的孤单。天下第一大女老生“冬皇”孟小冬最后离开了梅兰芳,可谁又知道孟小冬是嫁给当时上海的流氓头子杜月笙呢?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与京剧无关,姑且不谈。单说《梅兰芳》与京剧。
看完《梅兰芳》,让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脱离低级趣味的生活,冯子光一段话:诸位三哥四弟,啊,今儿个雅集,单缺个须生,可巧小冬就来了,能饶得了她吗?啊,来吧小冬。怎么样?来段《失街亭》吧。一段话说来,从剧情里的布景、伴奏、到演员的唱念坐打,还有想像着坐在当场的文人雅士,被这样一段话“今儿个雅集”说来,气氛怎一股清风雅气、超尘脱俗了得。一段《游龙戏风》完毕,也让我再次被京剧的魅力所吸引。再在想想当今时下,某些人打着雅俗共赏的幌子搞着一些恶俗节目,真让人痛心疾首,却也无可奈何。人说这是时代在进步,我不知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退化?
看罢《梅兰芳》,得到最多的、最受益还属那一份“干净”。
“三哥,我和梅兰芳认识了,我们认识了,但我们也是‘干净’的。”邱如白说出这一段话。网络上许多网友说这是此剧中最“雷”人的台词。可我却听的那么自然,我想不通这有什么“雷”人的地方?本来就是。艺术是干净的,喜欢艺术也不可能是龌鹾的,有龌鹾就不可能称之为追求艺术。再想想如今诚如“潜规则”之类,那才让我汗颜!
“我们认识了,我们也是“干净”的”让网友们觉得“雷”,可能是因为现在有太多“不干净”想法的“不干净”的人了。庆幸自己不感到这词很“雷”人。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相关文章: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12-19
《梅兰芳》教案03-29
《梅兰芳》教学设计04-16
《梅兰芳学艺》教案03-01
《梅兰芳蓄须》教案02-09
梅兰芳教学反思04-04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04-20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04-19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04-20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