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金刚川》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刚川》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刚川》观后感1
看完《金刚川》,从影院出来,脑中会分外想念郭兰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旋律。
这是我身在和平时代的优待。
全片最大的彩蛋是片尾的真实新闻联播,716位在韩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骨灰盒列阵,空运回家,在机场享受最高规格的水门迎宾礼遇,山河无恙,英雄归乡。
影片的全方位无死角地叙事方式地对空视角,敌方美军超低空飞行视角,喀秋莎火箭炮划过夜空的视角,以及桥上桥下我军的工兵炮兵不同视角,相信会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我选择简单的从几个人物切入:
每场大型战役题材的影片总得有一个上点年纪,已经没有形象包袱的老大哥,在他岁月沧桑的糙脸背后,藏着要把生的机会和更有利的条件让给战友的心事,而且通常死的很惨烈,这次的这个人,就是吴京。
作为一个经验老道的地对空炮手,三下五除二调整的炮台机枪,打下了张译口中不可能瞄准的敌方战机后,没有英雄式大特写,也没有小战士们的啧啧称奇BGM,而是吴大哥娴熟自然的转过身就在玉米地里撒了泡尿。
还有随手接过好兄弟张译递过来的玉米,立马连啃一周。
都是四两拨千斤的好评小细节。
这两年的好几部作品都关注到了李九霄,这个总是咬着牙演戏的四川彝族小伙子,他身上有种特别又可贵的狠劲儿,令人感觉纯粹又炙热。
所以他在此类战争片题材中,总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热血青年的角色。目前还没有审美疲劳。
导演们也让全片唯一一条珍贵的男女感情线放在了他身上。那个让他埋怨着连他名字都记不住的老乡,女通信兵莘芹在被炸身亡前讲出了:
我们前线见!刘浩同志!的绝唱小情书。
这种互动的安排,不煽情不矫情,反而能让普通人有代入感,也许这才是战争年代战场爱情的一种样子:
我们都知道我们之间的明天渺茫,不如遥遥相望,一起献身战场。
女通信兵的选角可能是因为全明星男演员阵容,所以选了一个相对的大众还陌生的邱天,可以说是做到了少即是多的聪明安排。
反而会让观众会有意犹未尽的思考与探索:在男性为主的严峻激烈的战场上,女性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存在。
作为全片唯一一个女性角色(当然还有她那没有面部特写的另外两个伙伴),她扮相纤弱坚韧,认真接收信号的样子心无旁焉,让人信服,把莘芹这个在硝烟战场上虽然微乎其微却义无反顾的女通信兵角色完成得很好。
邓超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和家庭生活的感悟,在诠释对于小战士亦兄亦长类的角色已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他在接到上级指令负责带队修桥时的颔首称是和一急起来就用捋不直舌头的.江西口音爆粗,像极了那种心系学生,又被琐事搞得焦头烂额的中年男班主任。
他还贡献了全片最感人的KIA(就地战亡)被延时弹炸得倒在血泊里的他,一把抓住正在慌乱找他的李九霄,卷着舌头说:
别管我,快修桥。
每场战争都会有朝夕相处,亲如父子,兄弟的战友倒在血泊中,而你不得不咬牙前进的时候,你甚至都不会再有机会为他们善后掩埋,这是战争以热血为衬的最残酷时刻。
所以无论是新闻联播还是片尾彩蛋,水门礼遇,英雄归乡这样的隔空善后,才能历久弥新地让无数人哽咽泪目。
张译可以说是全片的桥了,从情节上到情愫上。他不是牺牲地最早的那个,不是牺牲地最壮烈的那个,可是没有了他,
从吴京到魏晨的烟叶,无法传递滋味。从美军的老cowboy飞行员驾驶的疣猪号到喀秋莎火箭炮,无法贯穿光辉。
张译不拿腔调不摆谱的小人物式的放不开式的表演方式,已然让他在中生代男演员中找到独属自己的标签。
魏晨从张译手里接过刚刚牺牲的吴京身前最爱的烟叶罐子,从里面拿出烟丝,裹起抽起,桥头难得的安生时光,黄色照明灯光打在他坚实有力的臂膀上,还是很帅的。
有一种男人之间不用言语,只靠传递一罐烟叶就溢出的战争中的惺惺相惜,很美。
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是美军飞行员在一片近乎焦炭的战场,发现竟然在被轰炸过后的短短半小时内,被炸毁的木桥又屹立了起来!
低空一看,支撑起桥面的竟然是一个个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肉身,令人屏息。
穿过我的劫后余生的嗅觉,是你炮火中筑桥的肉身。
影片结尾用三维立体动画模型从这些战士的肉身收高,放远,拉长,收尾到一个个纪念抗美援朝战役的石膏雕像上。
令在现世安稳的我们得以再次醍醐灌顶,那些我们曾经看得有些麻木的纪念馆里的白色人形雕像,曾经在鸭绿江畔,都是如同你我一样的鲜活的血肉之躯。
《金刚川》观后感2
星期六爸爸带我去看《金刚川》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影片,该片以战士、敌人、防空炮台和桥上四个视角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再度修好,始终屹立不倒,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
《金刚川》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据一名人物原型爆料,这次战役是他最难忘的战役,战士们连续七次修复三十七米长的大桥,用血肉之躯筑起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部队和物资输送的通行。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当时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发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刚川这条河是本次战役中重要的军事通道,而唯一的桥梁岩里桥却被敌方损毁。为了抢占军事先机,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战斗,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敌人炸毁。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我方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战略通道,直至战斗胜利。
看完电影后,我激动不已,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更多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我用爸爸的手机查了抗美援朝的资料。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25日开始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当时我们的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百废待兴,工业力量薄弱,无法制造先进的武器。因此,在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中,先进的武器都属于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炮弹都得数着用。但最终,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武器敌不过勇气、强权敌不过正义,经过无数志愿军战士的努力,最终我们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我们能够以弱胜强?为什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能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我想一位主动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的老兵说的话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说:“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敌人要剥夺我们的幸福,我不能有别的选择。”
我想如果把视线放到今天,侵略者想要入侵我们的国家,剥夺我们的幸福,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和无数的叔叔阿姨们,一定会像志愿军战士们一样,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保卫我们的国家。
最后,我要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学习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不畏牺牲的精神!
《金刚川》观后感3
自于对祖国的宠爱,由于他们憧憬光明,憧憬和平。
今日,我和伴侣一起来到影院,观看了《金钢川》,它是一部爱国看完《金刚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于金刚川的这座桥。每当电影。桥被美军炸毁,工兵连的战士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将桥修好,所以,这本片讲了1953年,在抗美援朝的最终阶段,中国人民子弟兵要到座桥被美军称之为“炸不坏的桥”。1953年11月12日凌晨,美军派金城去支援前线的战士。到金城的途中,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这就出了八架大型轰炸机将木板桥完全摧毁。即便是这样,志愿军照旧没是金刚川。要想度过这条河,唯一的一座桥,是战士们用木板临时搭起有屈服,他们最终靠着团结过了河。从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气,来的。美军为了不让志愿军通过这座桥,用轰炸机一次次的将炮弹投放看到了团结的`力气。
于木板桥上。子弟兵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最终工兵连的战士搭成人梯,当今,我们的生活如此奇特,可是,我们这样的奇特生活都是先将木板举过头顶,让其他战士顺当过了河。辈牺牲了很多的汗水和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我们少先队员必需
《金钢川》从三个角度介绍了当时的场景。中国当时的武器特殊落好好学习,每天向上。由于中国假如是一条大船,我们是即将身在甲后,只有两个炮台,一个是主攻的,另一个必需隐蔽起来。主攻炮台被板上的舵手,扬帆起航。
击中后,连长张飞身负重伤,失去了一条腿和一条胳膊,但是,他不顾
自身的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拿起竹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炮台,
《金刚川》观后感4
10月23日,战争片《金刚川》上映。截止10月25日晚8点半,3天票房破3。4亿,可谓是来势汹汹热度爆棚。
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为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最后的金城战役。
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正处于最关键时期:为获得胜利,志愿军必须在第二天早上6点前过河到达金城前线。
但问题上是现在,能够帮助志愿军过河的桥被美军盯上了,隔三差五投弹炸桥,根本不给战士们通过的机会。
基于「美军不断炸桥、工兵连抓紧时间抢修修桥」的脉络,《金刚川》的故事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工兵连以修桥为己任的坚毅、炮兵和美军面对面硬刚的热血,也有志愿军们无惧炮火一心奔向前线的催泪…
从故事上来说,《金刚川》的完成度很高,情绪渲染也非常到位,所以上映后拿下高票房,成功有目共睹;但豆瓣平台只拿到6。7分,绝大多观众都因为「镜头大量重复」而给出差评。
对此点点为影片感到憋屈,《金刚川》中确实是有很多重复镜头,但这个现象出现是有苦衷,同时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首先,我们聊聊苦衷。
《金刚川》上映于10月23日,撇去重复镜头时长为1小时,且影片中有很多特效制作爆破大场面,看起来非常炸裂。就这个成片质量往前推,拍摄+制作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但谁能想象呢?今年8月初《金刚川》才开始拍摄,从拍摄剪辑到后期制作,再到于银幕上映,剧组只用了短短4个月时间,堪称奇迹。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赶?
理由是:年10月25日这一天,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
为让影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金刚川》使出浑身解数。管虎、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同一个事件叙述多遍。
这是《金刚川》中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基于此,《金刚川》的故事被拆分为士兵、对手、高炮连、桥四个篇章,前三篇章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第四篇章为整个故事的升华。
不可否认故事进行到第二篇章「对手」时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个场景不是已经拍过一次了吗,怎么又来一次?
直至随着剧情推进,我们才发现,故事是重复没错,但细节和角度不一样。除却工兵连和炮兵连的视角之外,还有美军视角的出现。
从工兵连和炮兵连的视角中,我们看见志愿军战士们「即使牺牲所有也要赢得胜利的信念感」。
从美军视角中所呈现,则是一次比一次强烈的不可置信。
“他们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用两根筷子吃饭,桥却一次一次的被修好?”
“我们3天才能修好的桥,他们居然只需要半小时。”
别出心裁,从敌方角度呈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崇高的敬意,再一次对先烈们表示致敬。
同一事件讲述多次,从观众角度来看这一做法有凑时长嫌疑。
但实际上,这一手法在艺术体系中有名有据,叫做「复调叙事」,最开始产生于音乐学,后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和影视创作。日本经典电影《罗生门》所采用便是这一手法。
影片中,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喀秋莎远程轰击美军阵地、延时炸弹引爆、B29燃烧弹轰炸桥这五个重要情节被重复讲述三次,其实是利大于弊。
一方面,有利于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明白过去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更加有助于情感的累积,使最后篇章「桥」中所爆发的情感更加浓烈。
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观众无法更深入体会到战争中生命逝去的残酷;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又一次出现战士们死亡的镜头,我们无法明白现在的和平有多么来之不易,更无法感同身受先烈们选择奉献出了什么…
看似是重复,实则是力度更深的铭记,希望观众们不要忘记惨烈的过去。这才是重复镜头出现的真正意义。
《金刚川》前三段故事之所以代入感没有达到100%,不是因为重复镜头的使用,而是因为影片中对人物刻画花费的笔墨太多,从而忽略掉对事件的呈现。这一现象无法避免,毕竟影片拍摄时间只有这么长,相比之下导演们肯定是更加侧重于对先烈们形象的描述。
影片中各位演员演技持续在线、爆破戏一顶一好看,最后志愿军们过桥的方式更是让人泪目。
尤其是电影末尾,用来隐蔽志愿军们行踪的树木已经被烧成灰烬,不知道多少人已经死亡,但远方亮起了微光,志愿军们成功过桥?那些逝去的战士们啊,用牺牲点亮了希望…
仅凭这一点,《金刚川》就已经无愧于首周末票房的3。57亿票房,更无愧于献礼片这一题材了。
《金刚川》观后感5
战友
有些人可以放心交予后背,即使看不见,但你知道他就在那里,他的名字叫战友。刘浩和张飞在电影里不曾有过对话,只通过手电筒隔着遥远的距离通讯,观众却能从他们身上体会到深切的战友情。在敌机的威胁下,为了掩护战友,张飞毅然决定点火暴露隐蔽的炮位吸引火力。刘浩在对面看着逐渐燃起的火光,知道那熊熊燃烧着的是对方的生命,他们要奔赴的是一条注定没有结局的路,名字叫牺牲。刘浩起身,他此时唯一想做的就是去帮帮他们。可走到桥头的他,目睹的是炮弹纷飞,抓不住的只有伤势严重的战友离去的步伐。加入修桥工作的`他面对着又一次的炮弹袭击,没有惧怕,只有愤怒。那时候的他想的是什么呢,我想是在消失在火光中的高炮班,是没法再在前线见的通讯员,是再也没办法用江西话骂人的老高,是再也没办法跨过这座桥的战友。是对战友的感情让他面对着冲天的火光,也不肯向后退一步。
毁不了的桥
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毁桥和修桥展开的。美军一次次地损毁桥,满心以为战斗早已结束。但在短短几小时内,被炸毁的桥又会被奇迹般的复原,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中国志愿军的坚韧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桥损毁了,就用最快的速度修好,再次损毁,就再用百分之两百的力气修好。志愿军们的毅力没有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炮火消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是神迹的来源。
英雄
在最后一次轰炸后,金刚川俨然成为了地狱。在天使吹响的号角下,仿佛冰雹和火搀杂着血从天上倾盆而下,焦黑的土地,成为废墟的桥,四处弥漫的硝烟仿佛都在宣告绝望的结局。桥,没了。桥,又回来了。这次的桥,是志愿军靠血肉之躯搭建起的人桥。他们仿佛从地狱走来,却要奔赴希望的彼岸。在灰黑的天空下,焦灼的土地上,幽深的江水中,他们是普通人,也是奇迹。这种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慷慨大义,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代代传承。
《金刚川》观后感6
一张票,一个人,一场电影,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今天却不同往常,一个人看历史战争片感觉有些埋藏在血液里的汹涌澎湃不知如何平复,所以在这里说说啦~
生命,不是慢镜头就可以延长,只是徒添感伤。
桥梁是整个影片中的精神堡垒,一次次摧毁,一次次修复,一次次过桥,一次次牺牲,链接的不仅是抗美援朝的情谊,还承载着国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触及灵魂的兄弟情谊。张飞、关磊、刘浩,“刘关张”在这部影片中形成了另一种结义——“一朝战友,一生兄弟”。
关磊在我眼中是一个热血冲动果断却内心细腻的形象,头发乱糟糟,脸上汗涔涔,背着烟管,身怀绝技。每一声命令都斩钉截铁,每一次射击都不曾犹豫。最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了兄弟违抗连长命令,自己坚守在类似靶子的一号炮位,而让张飞到隐蔽炮位。“把你的炮弹匀给我十发,也算你心疼我”,“能行”细腻的情感在这一幕爆发,朝夕相处的羁绊,守望相助的执念,你的生命我来守护!
张飞,从刚开始紧守炮弹谨小慎微到点燃火焰视死如归,这样的转变是战争给予的成长。师傅死后哨声中的牵挂与刚强,让他终于抛掉一切顾虑奋起反抗!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桥,毅然点燃高炮周围的火焰,高炮位上的每一张脸庞都写着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看着他断手断脚依然坚持在炮位,自己装弹、调整、瞄准、开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句“万古流芳莽撞人”道出了心中的英勇,张飞为战友报仇也得到了对手的尊重。他的大无畏似乎在告诉敌人,正是因为中国志愿军有着千千万万的张飞,才有了这座炸不毁的桥梁!
刘浩。对他的印象好像只有那朦朦胧胧的爱情,战争背景下的爱情似乎变得微不足道。女通讯员准确的喊出他的名字并说:前线见,他小声回复:前线见。最终这样的.许诺以牺牲的方式互相兑现。他的形象定格在扛着木头要去修桥,燃烧弹焦化了刘浩,他的肩上抗的不只是木头还有许许多多十七八岁志愿军过桥的希望!
最后的大场面看到了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铸成的桥梁,那斑驳的桥体是众多十七八岁鲜活的生命铸造而成,他们坚定,他们英勇,他们脚踩泥泞,他们肩扛信仰,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战争的残酷又一次以电影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感受残酷的同时感恩先辈,珍惜眼前美好!
想成为雕刻师,精雕细琢他们伟岸的身躯
想成为画师,笔精墨妙他们坚定的身影
想成为乐师,低吟浅唱他们永恒的信念
想成为舞者,手舞足蹈他们内心的狂热
可我注定碌碌无为,
只有镌刻在记忆里的那些鲜活的十七八岁的少年!
加油呀,最最可爱的中国!
愿自己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努力,奋勇向前!
其实影院中发生了些小插曲让我感到百感交集~在我看完影片去盥洗室收拾一下形象时,听到旁边大概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说:“迟到了15分钟,电影一点也没看,光抱着我啃了,不让亲还生气。”突然让我觉得有些悲哀,现在的青少年都在干什么?本应该是了解历史,感恩先辈,反思进取的场合却发生着如此荒诞可笑的一幕。本来许多事情我不认同但是接受存在,可这种十二三岁的荒谬真的无法接受!最后强调: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金刚川》观后感7
近日,电影《金刚川》于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掀起了观影热浪,这部电影是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讲述了当时志愿军在对我军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顶着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抢渡金刚川的英勇故事。电影生动再现了当时战争的艰辛与残酷,让我感受到了英雄先烈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观影后我颇有感触。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影片中最让我震撼的场面之一是我军工兵连接到命令,在第二天凌晨六点前要修好桥供大部队过桥,到达金城主战场。在美军反复轰炸,数次摧毁桥梁的情况下,我军一次又一次快速修复桥梁,为的就是通过那座桥,为的就是坚守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和保家卫国的初心,最终创造了战争的奇迹。金刚川胜利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因此,我们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风雨不改,坚守初心。
强化担当作为。影片中为保证完成上级的命令,保证让大部队在规定的时间内过桥,我军工兵连连长、步兵连连长、高炮班班长主动积极当担,发挥先锋作用,带领着战士们以血肉筑起那座英雄桥梁,为最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当勇担使命,主动承担责任,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克服庸懒散,要下决心解决好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问题,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而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我们要勇于承认,并敢于承担责任,不躲闪、不回避、不推诿,然后积极主动地查找原因、总结教训、改正错误,从而提升工作水平。
汇聚团结磅礴力量。在美军反复轰炸,数次摧毁桥梁的情况下,我军一次又一次快速修复桥梁,这仅靠军队战士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全军协作,影片中工兵连修桥,炮兵连反击,步兵连掩护,各司其职于战地齐心协力,抵御敌军,最后我军战士用他们的躯体架起了生命之桥,让大部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过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协作,有劲往一处使,才能事半功倍。要培养团队意识、团结意识、协作意识,以身作则,做有利于团结协作的事。
《金刚川》电影重现了我军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让我们共同把这曲赞歌一直传唱下去,传承每一位英雄的精神,铭记每一位牺牲的英雄。
《金刚川》观后感
作者:田泽飞
11月18日,公司党委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电影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导演用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事、物来描述这场战争,让我们从更多角度了解了战斗英雄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战争奇迹。
开场,我看到的是一群大无畏、不惧死的士兵们,为了最终的胜利而日夜奔波。每位士兵都卯足了劲儿要上前线杀敌,却被眼前的'一条大川金刚川拦住了去路。敌人仅仅是出动了两架轰炸机,便将几十个工兵连战士们前仆后继修架的桥体炸的稀碎。看到这里让我不禁产生了无力感,敌我双方差距如此之大,这上万大军何时才能奔赴前线?但当看到工兵连的战士们在桥上不知疲倦、不惧生死的反复抢修,使得美国的飞行员讶异不已时,我才深刻体会到为何我们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便有和世界大国美国对战的勇气。正是因为我们的军队有着无坚不摧的信仰,有着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中国精神!
中场,一个高炮班的故事让我无比动容,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流。金刚桥前两腿抖,打不着飞机让人愁。金刚川前吓得尿,枉叫那张飞莽撞人。这是老关对自己徒弟张飞的调侃,看着自己这个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徒弟时,老关恨铁不成钢。但是当徒弟的炮位位置暴露后,老关又不由分说地将徒弟赶到了隐藏炮位,自己顶了上去。这里还有一段,徒弟被赶走后从隐藏炮台返回,和老关说要不就把炮位换下位置,这里暴露了,你已经成靶子了。老关拒绝后调侃道要不,把你炮弹匀我十发,也算你心疼我。本将炮弹视若家珍的张飞,毫不犹豫地答道能成。老关一愣后欣慰地笑道滚。谁知这便成了两人最后的对话,在敌军的火力轰炸下,老关当场命丧。张飞闻讯赶到后,甚至连自己师傅的尸首都已找寻不到。长板坡前,救赵云吓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呐,这是张飞在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语。在炮火的洗礼下,在师傅壮烈牺牲后,那个畏手畏脚的张飞已然不见。遇见敌机侦察袭击,他果断下令打出曳光弹吸引敌机注意。看不到目标时,点燃火盆也要和敌人斗个你死我活,哪怕被炸弹将手臂炸没,也咬着牙、卯着劲儿将敌机炸毁。老关,咱们打中了,哨声的密语带着张飞一起去了老关那里。在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沉浸在悲伤中许久。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他经历了这么多后终于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血性的军人,但是却在刚刚转变过后,英雄的生命便迅速陨落了。我不禁感慨,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里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和平年代,对永远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这个和平年代的前辈们。
终场,一座桥,一座被敌人轰炸了很多次的桥,一座用中国军人的躯干搭成的血肉之桥。看到那座人桥时,我耳边就传来了熟悉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XX。正是这一座通往胜利的金刚川大桥,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画下了浓重的一笔,让全世界看到了我们中国,这头雄狮已悄然觉醒。
《金刚川》观后感8
10月23日在全国各大公映的电影《金刚川》,掀起了观影热浪。影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感染力,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着眼于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战地一隅,以三连协作架桥为切入点,折射出了战争的艰辛与残酷,歌颂英雄先烈精神的同时,向牺牲的英雄先烈致以崇高敬意。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呼唤广大基层干部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要求提升自身作风建设。
坚持不懈“党建引领+初心坚守”绝不松懈。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之一,应当是我军接到命令,要在敌人的.轰炸封锁下,架起一座载重桥,为我军争取到对岸去的时间,参加金城战役。从接到命令的那天起,我军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通过那座桥”,坚守着“保证完成任务”的、“保家卫国”的初心,最终创造了战争的奇迹。时光流逝,英雄精神永存,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着眼自身,聚焦作风建设,在工作中把握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领导一切”于日常工作中,在繁琐工作之余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常“洗洗澡”,多“正衣冠”,风雨不改,坚守初心。不问万古流芳,但求此心勇敢。
石破天惊“先锋旗帜+使命担当”处变不惊。为保证完成上级的命令,保证让军队在8天内过桥,我军工兵连连长、步兵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积极发挥先锋作用,让不倒的英雄旗帜飘扬在战场上,带领着战士们以血肉筑起那座“英雄”桥梁,为最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积极响应先进的“先锋”召唤,常悟先进精神,常学先进事迹。同时,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勇担使命”,主动承担责任,在会面临危险的工作岗位上处变不惊,切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力求工作成果石破天惊。愿护百姓安康,必保山河皆安。
求真务实“团队协作+工作落实”堡垒坚实。要想完成8天内架起通往战场的桥梁,获得战争全面胜利,仅靠军队战士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绝不可能,必须依靠全军协作,电影中,工兵、炮兵、步兵三连协作,工兵连修桥,炮兵连反击,步兵连掩护,凭借着“石榴籽”一样的团队精神紧紧“抱”在一起,才终于在每天落300多发的岩里渡口架起了一座炸不垮的桥梁,更筑起了我们英雄的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在工作中凝心聚力,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抓好落实,用每个人的努力,筑起坚实的堡垒。勿忘战友同在,且将慷慨前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金刚川》中每一个英雄传递的精神都值得传承,每一个牺牲都值得被铭记,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党旗飘扬,我们就能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道,让天堑变通途。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能唤醒广大基层干部的初心,提升作风建设,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金刚川》观后感9
电影以抗美援朝时期真实案例为背景。讲述志愿军工兵连无惧美军炮火,在金刚川地区修建桥梁的英雄故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的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的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武装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无数先烈的鲜血,浸染了胜利的军旗,浩荡的'铁流里,我们看见了先辈伟岸的身躯,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将士们即使灰头土脸也掩盖不住脸上的稚嫩,即使身体破残也要修补好大桥,即使血肉模糊也要用身体搭建成支撑大桥的桥梁。看到那一个个站起来的身影,不少观影者都止不住的泪流。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大桥的直立,而是中国魂的燃起,是雄赳赳气昂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更加能够深深体会到《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的真正含义!
让我们铭记那些曾经奋不顾身向前作战的志愿军吧!战争虽已结束,但历史将被印在我们的心中,英雄的事迹将千古流传,作为后辈,我们将永远致敬英雄烈士!
《金刚川》观后感10
很荣幸有机会能看到这部期待了很久很久的电影,真的非常震撼。普通士兵、美军飞行员、高炮班和桥四个视角讲述,在一个时间框架中一层层添上血肉,在情绪上逐层递进,在内容上相互关照。在张译和美军飞机对射影片达到高潮之后,我原本担心很难会有一个结尾能够托得住这个场景,但最后桥的部分也真正做到了升华,令人震撼和动容。整部影片的轰炸场面给人足够的视觉满足,紧张场面的气氛烘托十分到位,背景音乐烘托下,张译一瘸一拐走向最后炮位的时候,充满了抗争不止的史诗感。顺便感叹一下张译老师演戏上的爆发力真的太好了,越来越好!最后,大家一定要去看《金刚川》喔!!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
这么一部精心制作的主旋律影片,一点看不出来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作品。当然,通过这么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不得不说,也算是对三位导演加上几位实力派演员的一种肯定!影片将抗美援朝的那种“脊背”式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能武器并不先进,但是不意味着我们意志薄弱!在他们的“身后”是老百姓,为了老百姓他们拼死也要通过那座“桥”!从影片的质感角度上来说,张力十足!但是,缺陷不是没有,就是镜头运用,和逻辑镜头重复,导致有一种本身代入很强的电影,却又出现进进出出。夸一下最后的收尾部分,点睛之笔,整部影片的.灵魂所在!
战争是残酷的,也正是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舍身忘死的意志,用鲜活的生命给我们换来现在的和平。做为丹东人,鸭绿江对岸的朝鲜、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每一处都在印证着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谢电影主创团队为我们呈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金刚川》观后感11
今日观看的《金刚川》电影,主要讲诉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的英雄事迹。
电影分为了四个部分,以士兵、美军、炮队、桥四个视角完美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护送大部队过河时惊心动魄的一晚,炸掉一段桥就立刻修桥,不耽误每分每秒,在这次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美军空战人员,感慨道:“太不可思议了,他们三个小时就修好了桥,美国人需要三天!”。我们牺牲了无数士兵,他们每个人都用血肉之躯发光发热,我每每想到此处,都是无尽的心疼。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炮队,在漆黑的夜晚点燃火把,吸引敌机注意,甘愿自我牺牲,只是因为大部队正在桥上通过。排长张飞被炸弹打中,只剩一条胳膊,一条腿,却依然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强撑着一口气,成功打落一架敌机,他们都是年轻人,甚至还有小孩子,我不敢想象在当时的混乱之中我自己该怎么办,是手足无措,还是临阵脱逃。
最让我感到心疼是,在最后一次敌机用燃烧弹把桥炸毁后,志愿军同志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木板,搭建了一座“人桥”供大部队通过!写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河水淹过他们的头顶,河水泡着他们,他们都没选择放弃,而是甘愿牺牲,旁白说:“说实话你们可能不信,我们没有一个是怕死的。”看到此,我真的是非常敬佩为祖国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是他们用自我牺牲换回了如今的太平盛世,这种精神需要每个人都牢记于心,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能让历史,忘了他们。
《金刚川》观后感12
前几天,我阅读了《朝鲜战争》这部大型战争历史书,读了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悟。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的领国,“朝鲜”这个不知名的半岛发生了一场令世界震惊的战争“朝鲜战争”,当时,朝鲜半岛在美国的挑拨下混乱不堪,美国为了在东亚站住脚,得以与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抗衡,便把目光瞄在了朝鲜半岛。
现在经常听老一辈们将朝鲜战争的故事传说是,总是能听到几个字“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条线就是分割整个朝鲜半岛的`交界线。谁也没有想到,这条关系民族利益的线,竟然是一个美军官随意画的,这条线画的毫无军事作用,这条线穿过了朝鲜4条大江,一百多座高山,横劈十余个村庄,使得美军吃了这条线不少的亏。
朝鲜半岛被分成了金日成统帅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由美国傀儡使唤的由李承晚统治的大韩民国。
片鸡飞狗跳,到处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美国大兵,和南朝鲜志愿军的败兵,城内各大街道都挤满了人。这时,美国方面当然也好不了,南朝鲜是他们的走狗,一旦南朝鲜被共产主义北朝鲜攻占,美国的东亚手柄就会失去,失去对东亚仅有的一点控制,使得苏联更加强大。于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紧急在五角大楼召开会议,最后,打算进行政治调停。然而,战争贩子麦克阿瑟却不乐意了,公开侮辱总统,最后由于某种原因,决定,由麦克阿瑟这位远东总执行官担任将军,统领整个美国远东军,直接干涉朝韩问题。
南朝鲜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的被朝鲜人民军吞噬,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那是一个夜晚,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集团军进入了南朝鲜仁川港,登陆了。就在这时,我国向北朝鲜实施无偿援助,当晚大批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领土,由彭德怀直接领导。北朝鲜人民军在美国强大数倍的军队的镇压下,在美国超级武器的攻击下,渐渐衰落了。我国志愿军却整装待发,准备战斗,前方的战士热血横撒,后方的人民众志成城。
让我们记住那些死去的战士们,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美好江山,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想为保护人民而用作斗争的战士们致敬!
《金刚川》观后感13
“我们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上刺刀,也没有亲手打死敌人,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工作的意义: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整个金城战役期间,敌人在金刚川岩里桥附近共投下近千枚航空炸弹,并发射了2500多发榴弹,但这座桥一次次浴火重生,成了打不垮、炸不烂的英雄之桥。
在战争电影史上,工程兵题材的影片较罕见。工程兵是“陆军的先锋”,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已将工程兵列为特种兵),但与其他兵种比,工程兵较难用电影呈现。《金刚川》的`几位主角都是标准的普通人。他们的理想并不宏大,驱动他们作战的主要动力不是当英雄,而是责任感(减少前方牺牲),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后一场战役)。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异态,无数年轻人在生命刚刚绽放、最美好的阶段,便瞬间凋谢了。所以人类需要反思战争,战争片不是娱乐片,不能靠卖血浆、比惨来吸引眼球,更不能消费战争。人类有人类的尊严,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使其永远活在后人心中,这是战争片天然的责任与义务。
《金刚川》的最后部分,战士们屹立在湍急的江水中,扛起大桥,传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过去百余年,我们这个民族曾遭遇无数苦难,正是前贤们的奋斗与牺牲,才使我们走到今天。在当下和未来,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作为后人,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战争时代虽已过去,但“国无大小,忘战必危”,民族竞争将长期存在,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时代需要一代代勇于奉献的中国人承担起历史责任,我们依然需要精神的力量。逝者如星辰,在凝视着后人,则每个人都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是否无愧于他们?
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战争片不只是战争的故事。如“曾经”与“当下”失去联系,“曾经”就会枯萎,就会死去。金刚川岩里桥已是过去时,《金刚川》却在观众的心中又建起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所以难能可贵。
《金刚川》观后感14
今天看完《金刚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是哪一个画面,都在我的心中,一遍又一遍的播放。这部战争电影,是历史的缩影,是人民对胜利的期望,是几乎无法完成却最终完成的任务。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我军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例子,充分地展现出中国人民英勇的抗争精神,顽强的生命力,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电影的开始,我本以为这场电影所描述的会是一场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整部电影却把画面聚焦在一座桥上。一座桥能展示什么?搭桥的速度,过桥的迅速,还是守桥的技术?但是接下来的画面不仅让我震惊,而且让我久久无法忘怀。
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我看见了一个个英勇威武的志愿军战士,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那座桥”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无论敌人的轰炸机怎样摧毁那座桥,战士们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修好并通过这座桥,尽管来来回回被轰炸了七次,死伤无数,一片狼藉。但这并没有摧毁战士们的意志,脚下的急湍也没有浇灭战士内心的'焰火,越”修”越勇,到最后成功搭建”人桥”。这看似不起眼的胜利,却深深打击了美军那高高在上的气势,是他们让美国知道,中国是他们无法轻视,无法击败的。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的打打闹闹,不失抗敌之心,张排长的哨子和吴班长的呼哨,传递的不仅仅是消息,更是感情。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他们自愿引火烧身,点燃明火,吸引火力,与轰炸机进行殊死搏斗,以保护志愿军们安全过桥。战士们眼神坚毅,而这一切的一切的动力,只不过是要回家的念想,无论是牺牲还是战死,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
正因为有了这些民族英雄,才能够保护住我们的国土边疆不受侵犯,正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才能让中国在世界上直起腰来。我们作为未来中国的栋梁,应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不负那鸭绿江、那山清水色的风景,不负那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而那桥之下,是烈士们不朽的的英魂。
《金刚川》观后感15
1953年的金城战役,是一场空前残酷的战斗。中美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士兵,迎接朝鲜战争上的最后一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刚川》开始了。
整部电影围绕金城城外金刚山下金刚川上的一座工兵桥展开。为了支援金城前线,志愿军必须跨过金刚川。但金刚川河流湍急,无法的涉水渡河,所以只有搭桥解决。在美军空军的破坏下,这里上演了一场残酷性不亚于松骨峰战斗的木桥保卫战,最英勇的当数那十几人组成的炮兵班。
整个炮兵班由两人共同领导,一个是排长,叫张飞,另一个是一位姓关的班长。在战斗中,关班长壮烈牺牲,在敌军的枪炮之下被绞成了肉泥。张飞含泪将关班长下葬立"碑"后,他一扫往日的木讷、沉默、吝啬,命令七名战士放五发电光弹,再将所有炮弹准备上膛,决定与杀死关班长的敌军决一死战。瞬间,"当年"那个惜弹如金的狙击手"不见了,换上了一个敢拼敢杀的燕人张翼德,大声下达命令"两点方向"十二点方向"三点再转”……每转一次,他的头上都涌出一片汗水。战友们也同样光着膀子,严肃地向着天空张望。张飞见敌机不到,便生起四团大火,吸引敌机注意。一瞬间,所有视线汇向他们,不等有反应,炮声便隆隆作响起来,向冲锋机似的对空而放。敌机也豪不含糊,机枪查接开始扫射,血液飞溅,血雾腾起,却不见有人退缩一下,反而越打越有劲,呐喊声高过了炮哭声,大喊着"你来呀!"弹壳如流水一般,让时间流向了大部队的脚下,帮助大部队争取过桥时间。
终于,随着一声钢铁碰撞的声音,这架飞机终于被击落,但代价就惨重:全班只剩张飞下一人,并且他失去了一腿一臂,炮也无法使用了。但这并没有让这位猛将屈服。他咬紧牙关,拄起拐柱,拎起剩余炮弹,向外围炮位走去。到了之后,他先小声唱出了张飞在长板坡前的所作所为,又大喊一声"莽撞人啊",随后重新让这架等待已久的大炮再次轰鸣起来。果真是猛张飞呀!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只一炮便为关班长报了仇。就在这时,在水下潜伏已久的延时炸弹爆炸了,敌机又投下了一枚燃烧弹,让原本风景秀丽的金刚川两岸满目疮痍,黑乎乎的一片。张飞硬是一动不动,眼神坚毅,身姿挺拔,面容严肃,气势恢宏。他庄严地坐在炮位上,一个人操纵着本该五个人操纵的火炮,发出震撼人心的誓言:有我在,你们别想伤害我兄弟,我的祖国一下。也许是受到他的`感召,兵连的同志们纷纷跳下水工期,举起木板,筑起一道钢铁人桥,让敌机驾驶员史密斯也为之动容,心生怜悯,不再轰炸,眼睁睁地看着大部队过桥。这些战士里有伤员,有青年,他们怀着共同的信念,如国歌里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 新的长城”
这些革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不仅筑起了一座通往金城的人桥,共筑起了一道通往幸福安宁生活的桥。他们牺牲自己,为国捐躯,不求回报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金刚川》观后感】相关文章:
金刚川观后感01-25
金刚川观后感11-03
《金刚川》观后感11-05
《金刚川》观后感09-25
《金刚川》观后感11-16
【推荐】《金刚川》观后感09-28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11-21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12-23
《金刚川》观后感范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