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2024-06-07 12:51:50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绿皮书》观后感优秀(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皮书》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观后感优秀(15篇)

《绿皮书》观后感1

  托尼所在的酒吧歇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托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馆里与人打赌吃热狗,来赢取50美金家用。

  电影开头便认真描绘了男主托尼嫌弃地丢掉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的镜头。没错,他是种族歧视者。

  即便这样,在应聘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的私人司机面试中,托尼说我不介意给黑人工作,我前两天才在家里宴请了几位黑人朋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亲因为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而低声啜泣的午夜,中年男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一刻、在电影里让我泪流满面。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在现实面前,我们曾经觉得无奈的事似乎都成了出路。

  改变需要勇气

  钢琴家谢利博士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有地位,但是因为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侮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雨中谢利咆哮的一段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

  托尼动手打了侮辱谢利的警察,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谢利博士告诉托尼:靠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在那个无奈的社会,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而是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谢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种族歧视很严重,他依然选择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大众。圣诞演出,谢利在不让黑人入内的餐厅那段。按照剧情的铺垫,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他会妥协,完成演出。然而我终究是庸俗了。谢利博士毫不犹豫地说:要不然让我进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这大概是整部剧最给人勇气的改变。

  故事的最后,平安夜,托尼主动拥抱谢利博士的那一瞬间将改变演绎到极致。

  生活需要温情

  看了很多影评都在讲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妇女的应该是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温情。影片中很多温情的镜头,让人觉得温馨而感动。托尼出发前,将预支的工资交给妻子,妻子再三强调要写信回来,可是都是被拒绝的。即便如此,托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还是很用心地给妻子写了信。

  整个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线,就是托尼写给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个高明的处理方式,不仅从客观角度描述了谢利博士,也不着痕迹的描述着托尼在谢利博士影响下的变化。

  在谢利博士指导下,信件内容很感人: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遇见你的那天我已经爱上你,今天我爱你,余生我也一样爱你。我想这是内心深处对妻子和家庭厚重的爱,才愿意接受这种改变吧。

  托尼睡前亲吻妻子小照片的镜头,故事最后托尼妻子与谢利博士拥抱时说谢谢你帮他修改信件的镜头,都让我心头一暖,不得不说中年妇女感动的镜头真的不一样。影片所传递的关于家庭、关于夫妻、关于亲情的相处之道,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考的。

《绿皮书》观后感2

  绿皮书,还好我是看了影评才去看的——哇是一个不怕不怕被剧透的观众。因为是在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如果没看影评,可能很多细节会看不太懂。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处理麻烦问题的员工四周的旅行,里边很多小故事小插曲,都非常准确地说明了当时严重的种族歧视,另外我也看到一个家族家庭的融洽和谐的关系,雇主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员工的世故和他因折段旅行的改变。

  让我很感动的细节是,黑人雇主在雇佣墨西哥裔白人之前,亲自打电话到他的家里,请他的老婆接电话,与她说明自己希望能借用他老公二个星期,请求她的同意。这让我感觉美国的家庭观念很强,家庭排位是第一的,而且每个阶层都深谙其意义。另外从“得到”里听吴军老师说,美国人一旦结婚组成家庭,下班后基本不应酬,都是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组织聚会也是家庭聚会——我很喜欢那样的状态,欣赏那样的家庭观念。

  他老婆同意了他这份雇佣,并交代她老公要常常给她写信。一开始她老公写的`信就是流水账,而且他一边吃东西一边写信,饼屑和饮料时常掉在信纸上,人物的大辣辣不拘小节的性格呈现出来。然后黑人雇主提出可以指导他写信,于是他写的信开始诗情画意,押韵有情调,使得白人老婆收到信后可以大声阅读炫耀与人分享。旅途的最后一两封信,黑人问到:“还需要我帮忙吗?”白人雇员答道:“no,I get it。”白人雇员回到家后,他家族里的男性亲戚大叫:“哦!我们的莎士比亚回来了!”最后让我泪崩的是,黑人雇主拿着一瓶酒到他的雇员家过圣诞节,他老婆上前拥抱他,感谢他:“感谢你帮他写信。”——是的,女人什么都懂。

  我很喜欢这类型就是通过具体事件去表达人和人之间关系和塑造人物性格的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3

  《绿皮书》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起先清楚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看法,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喧闹的团聚,两位黑人修理工帮助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运用过的杯子托尼就干脆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相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惊讶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异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蔑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漂亮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远眺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推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艳羡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赞扬,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专心,在整个故事间的沟通和台词的.设置上也特别有启发和思索。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特别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变更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蔑视最紧要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殊行程支配。

  许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志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完毕了,雪莉最终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情才起先接着升华。

  许多人有幻想过变更许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盼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冲突,用自己的专长去变更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须要特别强大的志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化得特殊坎坷,这也是电影选材的专心。

  最终引荐大家一看,坚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观后感4

  不久前,老师推荐了我们一部电影,据说常年霸占电影高分榜,不少人都拿它来作为各种素材进行使用,今天也让我们学习一下其中的精神。

  要说《绿皮书》这部电影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在路途中的故事。剧中的两位男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形象,活跃于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却因为这次旅途奇妙的建立起来了友谊,并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成长也如同那段路程一般,逐渐的增长。

  托尼,一个为了生活奔波,混迹于社会各大场所的人。雪利,一个过着高端的生活却始终不被成见所认可的黑人音乐家。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雪利因为是黑人而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譬如被白人警察带有偏见的目光带入警局,又或者在演出前被轻视,去住宿或者吃饭被禁止,这些成见在电影里很好很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告诫我们的也正是合理的尊重每个人,收敛自身成见,切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任何人。

  至于托尼,他则在保护雪利顺利进行音乐会的同学也从中收获了礼仪、素养、文化。雪利会教他写更加浪漫的书信给自己的妻子,会告诉他一个具有素养的人该有的行文……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两人互相搀扶,互相成长,互相政治埋怨,又互相原谅和包容。

  其间,雪利曾看到一群在地里面耕作的黑人,一个个身着农庄,满头冒汗,而他一身西装,有着专职司机。中间的一道铁栅栏使得他并不能上前和他们讲话交流,但是他们之间眼神的'碰撞着实让人心酸,明明都是同样的人,却过着大相径庭的人生。

  在这段旅途中,托尼和雪利曾因为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成见进入了警局,也因为白人警察对于他们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前行。也许这就是故事的主旨,告诉我们放下偏见和成见,心存爱护和善良。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起的友谊,互相信任,互相愿意为彼此放弃最重要的事物。

  托尼虽然为了生计,为了家庭,要奔忙于各种工作去赚钱,可是当有人要他离开他的黑人朋友雪利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拒绝。尽管另一份工作薪水可能会更多,可那些和朋友相比较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至于雪利,他在影片的最后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我,面对偏见,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说不。他放弃了最后一场演出,可是为了托尼的工作,他又甘愿忍受偏见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会有很多原因,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心中的坚持,只要有意义,我们都需要面对一切的困难勇敢的去做。这是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自己所领悟的。我们都应该心存温暖,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毕竟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比谁更加优越一说,有的只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我想,这么好的电影,我一定会抽空再次回味的。

《绿皮书》观后感5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绿皮书》,本来我能忍住的,结果他先哭了,害得我也哭了。

  太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预先知道它得了奥斯卡最佳,而是因为《绿皮书》全片弥漫的那种渺小众生在巨大洪流里的平静挣扎和真实烟火。

  特别美好,真的。

  历史完全不美好,从来不,人性也永远是丑恶居多。可是你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看到一个小小的人,在他那小小的心里,拥有一个小小的角度,存活着一点小小的善意,就特别美好,特别可贵。

  最后他的太太轻轻拥抱他的黑人朋友,那种不言自明地不必戳破,真的直戳人的`心窝。

  像蛋壳里的雏鸟觉察到外界的光,透着裂缝进来温暖了你一下下,整个小小的躯体就会被圣光所充盈。

  整部电影的后半部分,我都沉浸在一种轻柔地感动当中。

  我不喜欢喝酒,因为我酒量非常差,一喝就困。但我只能用喝酒来描述那种感觉——将醉未醉,你是你,你又不是你,你终于放松下来,想要借着醉意为你早就想为之落泪的美好事物落泪,但你又足够清醒,意识到一旦落泪会毁掉这一樱花易逝般的美好临界状态,于是轻松地忍着不落泪。

  像一场始于激情却趋于缠绵的性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慢动作,你产生一种自己可以永远这么一进一出地做下去的幻觉,而这幻觉如此真实,禁得住你那已经无法保持理性的大脑反复地质疑和揣摸。

  你不会对任何触觉感到意外,但任何触觉都让你感到惊喜,你变得相信一切,你感到自己正在成为一切,缥缈的远处传来仿佛梵婀铃的声音,哪怕你根本想不起来这种乐器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你想闭上眼去感觉这一切,却发现自己一直闭着眼睛。

  我没有打过飞行炮,但这就是我想象中一发完美的飞行炮该有的样子。

  这是五颗星的来历——我无法表述清楚,我只能说我努力尝试了。

  全片最魔幻的镜头,看完后我跟朋友讨论。

  我们的结论是:没错,那是一个梦境。

  种族隔离和黑人奴隶仍然极为普遍的时代,一群南方种植园里的黑奴正如常俯身拾捡洁白的棉花,以便维持自己牛马不如的生活。

  偶然间,他们中的一个抬头看到了公路边的栅栏之外,停着一辆梦境般美妙的时髦汽车,一个粗壮的白人司机正在辛苦地修理着什么机械玩意,而一个高瘦优雅的黑人居然以主人的姿态悠闲地等着启程。

  一个黑奴无声地停了下来,他无法理解眼前接收到的这些信息。随着一小簇窸窸窣窣的劳作声的消失,另一个黑奴也困惑地抬起头望向上一个黑奴望向的方向,也看到了这诡异的一幕。

  两个,三个,所有人,所有黑奴,包括那个甚至还不明白什么叫种族的黑奴小孩,都停了下来,试图在自己的黑鬼脑袋里消化在车道对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们并没有惊讶,也没有欣喜,更没有感到不公或愤恨,事实上,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像年久失修的过时机器一般,慢慢地停了下来,好像只要有人挥着鞭子或者抬起皮靴给他们来那么一下,这些黑机器就能重新转起来。

  黑人钢琴家无法在这样麻木而活生生的注视下保持他平时用来伪装自己的艺术家的超脱与平静,或许更不愿意去思考自己此次南行的目的以及自己香蕉人一般的尴尬身份,而白人司机则熟练地祭起意大利人惯有的生活哲学,假装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坐回车里径自开走了。

  那些黑奴,他们在想什么呢?

  「或者他们什么都没想,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获得那种作为正常人类的能力,去思考该如何去思考这个画面。」

  「或许他们会觉得那是一场白日梦,一次集体臆症,虽然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叫臆症。」

  一定是这样的,这是为了维持「真实」的生活,所必须支付的对价。

  朋友点了点头,用他那颗塞满了希伯来历史、古希腊历史、欧洲文明史、犹太古籍和心理学理论的脑袋表示赞同。

  那些黑奴当时在想什么,根本毫无意义,就好像我们如何看待这部电影,也毫无意义一样。

《绿皮书》观后感6

  这部电影是大儿子,年初三回杭州时,强烈推荐我看的其中一部。第一次打开投影时,看见是老外都是用英文对话,影片一开始就是打打杀杀的场面,令我起了反感心,我就有了强烈的对抗心里,把这部电影拒之门外。

  儿子到杭州时,就问我这部电影看了没有,知道我没有看,嫌看英文太累了。忍不住的又劝我:“绿皮书是去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马云去年最喜欢的电影,你们要学会欣赏这种电影啊!多看看字幕电影。”

  让他这么一说,又和森宝打开看,这小不点嫌我不喜欢看英文,他还想了办法看中文版的。这下可把我的兴趣爱好给提高了不少分贝。和森宝一起看的那晚,太累没看多少我就睡觉了,孩子是把整部电影都看完了。

  昨晚上,第三次打开此电影,下定决心晚上必须一口气看完。森宝在边上给我解释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一看才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义的。也是我第一次,才能了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岐视,黑人在白人眼里,哪怕黑人是很优秀的,只要下了舞台,黑人还是那么的没有地位。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在夜总会里打打杀杀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因为托尼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家里需要一份工作赚钱养家,马上要交房租都还没有着落。某一天,托尼带着孩子去吃汉堡比赛,一口气吃了26个比别人多了2个,赚回来了50块钱时。正好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应聘一位音乐博士的司机面试,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总比去吃汉堡比赛强吧!

  来到面试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原以为是医生。他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托尼也是好几位唐的朋友介绍过来的,说这份工作托尼可以胜任。司机负责唐在南方巡演过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为南方种族歧视严重。家人一听说为黑人工作,都忍不住的岐视声。托尼虽然不想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但还是接受了工作,毕竟他很需要钱。所以报酬比平时报得高了些,夫人也同意托尼去,条件就是要记得给她写信,圣诞节前要回来。

  出发时,唱片公司给了托尼一半的工资,另一半工资是必须要安全的完成所有区域的巡回演出,如一个地方耽搁了,剩下的工资就没有。还给了一份绿皮书指南,上面写着在南方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不在内的餐厅餐馆是只限白人。接过任务后,托尼特别有信心能够完成。告别亲爱的家人们,启程出发到达南方。

  这一路上,托尼和钢琴家唐原本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两人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托尼简单粗暴满口脏话,不行就大打出手,可以边开车边抽烟边吃肯德基,还时不时的把垃圾往外面扔。这对唐来说,有许多的不习惯,但也有许多的无奈。

  唐的每一次演奏,在台上都能换来无数的掌声。可是一旦走下舞台时,连上卫生间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是买西服,因为是黑人宁愿不卖,去酒吧喝酒时,被别人暴打。开到一段路迷路时,警察见到里面做着黑人,下着大雨就要唐下车,种种的黑人不公平的待遇,托尼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挺身而出,要求唐下次要出去一定要带上他。

  托尼经常要给爱人写信,每一封情书经过唐的指点后,写得都特别的动情。艺术家和保镖的文化水平,那是截然不同的。写着写多了以后,托尼自己也会写了,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入。

  最后一站巡演时,钢琴家唐换演出服的地方都是杂物间。当唐换好衣服时,因为肚子很饿了,想去用餐结果被白人拒绝。后来没有办法接受,哪怕要付赔偿金宁愿取消演出。而唐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他们俩人走出来时,走进了黑人的酒吧,得到了很多黑人的认可,知道唐是钢琴家时,就请唐表演大肆享受了音乐的乐趣和喜悦。还吸引了许多的黑人来奏乐,一起分享着这份美好的快乐。

  圣诞节当天回家的途中,遭遇了狂风暴雪,这次轮胎没气压,碰到了没有歧视的警察的提醒。托尼在途中实在吃不消,选择放弃回家,想到旅馆休息了。唐就让托尼休息,他自己冒着大雪把车开到托尼的楼下,把托尼叫醒后,自己在开回家,任托尼挽留唐到他家过节。

  托尼的家境虽然很穷很暴力,但是他的家里总有一屋子的家人,在家庆祝过圣诞节。爱人一次次看着窗外,已经过节了,怎么托尼还没有回来。有爱人的等待是温暖的。托尼一进家门时,爱的气息扑面而来。没过多久,唐手棒着香槟出现在托尼全家人的面前时,大家喜出望外。

  洞见:岐视种族,给对方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影片比较真实打动人心,一个人时代的显现,让我们对过去岐视加深了了解。钢琴家唐和托尼,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又是不同的种族,在巡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崎岖。这些经历促成了两人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结局是很温暖人心的,彼此之间的相互成就是最重的纽带。

  我还是特别欣赏唐,在被白人的岐视下的勇气,还要参加巡回演出。唐曾经说过:“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想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种族的看法。一个人的梦想是支撑着你走向成功的方向。托尼的一句话:“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点亮了唐同时也点亮了我,也点亮了看《绿皮书》的观众。

  我们愿意做自己心中的英雄,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白云,改变可以改变的。

《绿皮书》观后感7

  看了绿皮书,感觉是很好的电影,给我很大的震撼。有一幕,当谢利博士下车的时候,和黑人们对视,两类人无声的交流,谢利博士是幸运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虽同为黑人,却有不同的人生,而那些俯身干活的人,却从出生到老估计只有一条出路,没有再多的选择。

  还有一幕,当谢利博士对着托尼大声喊道,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我是谁?作为黑人,他有着不同于其他黑人的地位,收到优待;作为黑人,白人只是在听他演奏时当成一个消费品,而下了台,他只是一个黑人,我似乎明白了大学时期的一位美籍非洲裔外教听到一个类似于“nigger”的发音会神色大变,那是对种族歧视的恐惧与憎恶。

  还有一幕,谢利博士去庄园演奏时,刚开始被热烈欢迎,后来想去洗手间却受到了歧视,被指可以去便易茅厕;要去高级俱乐部演出,受到尊敬却安排去简装间换装,不被允许在高级餐厅用餐。人可以表面上奉承你,欢迎你,喜欢你,而转眼间就表现出歧视你的样子,透露出真实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深矣。

  “这世界天才永远都存在,而打破别人的想法需要勇气。”

  “世界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

  《绿皮书》看起来很诙谐幽默,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触动却不止这么多,仿佛在欢笑中我们体会到了现实,体会到了现实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不像我们看到的小树苗那样渺小脆弱,它的下方是盘根错节。

《绿皮书》观后感8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你去电影院看这部《绿皮书》吧,从你的视角你还能收获很多。

《绿皮书》观后感9

  看过电影《绿皮书》后,我被这部电影深深打动,对种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了更好的理解。

  托尼是纽约一家夜总会的保镖,是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他看到一个黑人修理工用过的杯子,就把它扔进垃圾桶。唐是一位黑人古典音乐钢琴家,受过高等教育。他谈吐优雅,自律,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特别是对食物和衣着有很高的要求。

  无论种族、文化或个性如何,这两个人如此不同,以至于没有人相信他们会成为好朋友,但他们确实是。起初,他们互相瞧不起对方,因为托尼粗鲁的话语和唐的`僵硬。然而,在托尼目睹了唐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后,他宣誓为唐骏辩护。同时,唐试图理解和接受托尼,并教他优雅地解决问题。旅行快结束时,两人慢慢地开诚布公,成了好朋友。

  其中一些情节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当他们开车穿过平原时,汽车突然抛锚了。唐穿着体面的西装站在那里,而他的黑人同胞们正在破衣烂衫地耕田。他们停止工作,盯着他看。他们默默地互相打量着。这种伤害对唐和我来说都是压倒性的。还有,当唐对托尼喊道:“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我是谁?”作为黑人,他有着与其他黑人不同的地位,受到优待;作为黑人,白人只是把他当作消费者的产品。当他下台时,即使他是个钢琴天才,他也不得不在树林里使用厕所。他只是黑人,不是人。

  通过这部电影,我没有意识到最可怕的事情是别人的歧视,而是自我歧视。就像电影《天才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心需要勇气》中的一句话当涉及偏见或歧视时,它们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毫无疑问,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不同的种族或文化,“融合”是相当困难的,但我们最好欣赏、接受和尊重两者,然后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喜欢的。

《绿皮书》观后感10

  生活中有令你十分反感的人吗?这往往源于你的偏见和歧视。

  影片《绿皮书》就是一个与社会歧视和固有思维抗争的故事。影片所指绿皮书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罗列了能够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餐饮旅馆名录,以此为片名,影片的主旨显现无疑。

  托尼,一位对黑人抱有偏见的白人,身强力壮,喜欢用拳头说话,喜欢说大话,但骨子里具有人性的正直,拒绝黑恶势力的诱惑,愿意凭借规规矩矩的付出谋求幸福生活。

  托尼临时受雇于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作为司机陪同博士前往种族隔离严重的美国南部地区巡演。博士为人较为正统,且内心孤独,而托尼的处事方式常常突破教条,直接又善于变通,一黑一白,影片开始观众就可以感觉到他们反差是如些巨大,两个人相处中的冲突与合作,对彼此的世界观带来强烈冲击,演绎出啼笑皆非又合情合理的情节,这是一个在当时某些人看来奇怪的组合。

  托尼一直遵守诺言给自己妻子写信,通过前后写信细节的变化,从一个角度显示了这段相处中雪利博士带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影片开头托尼扔掉黑人使用过的水杯,到结尾邀请雪利博士到家中参加圣诞聚会。可以说,他们都发生了某些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托尼对黑人的态度,相信这一点每个观众都会有所感触。

  或者是出于我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病,雪利博士更是令我敬佩,尽管他自己是这样脆弱和孤独,为了改变对黑人群体种族歧视的现实,他放弃安逸且高收入的演出,以一种使命感毅然赴南部地区进行两个月的巡演,很有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如托尼所说,人是复杂的,雪利是没有神圣光环的普通人,但又显现出普通人的心怀高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打破歧视的坚冰,而不是靠乞求或其他方式来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信念是无谓的吗?

  不可否认,今天依然有形形色色的歧视不时显露出它的狰狞,伤害处于弱势的兄弟姐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改变始于对他人的了解,始于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前几日翻出以前写的《男女变错身》观影感,男女两位冤家被神奇地置换了身体,两部影片从互相理解的角度来说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勇者改变的.不仅是个体,同时也在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尽管这一切可能缓慢和不易察觉。影片中他们两次深夜在公路遇到警车的对比,说明怀有偏见的不是所有人,同样的机构,对待人的态度和方法可能截然不同。现在社会主流摈弃种族歧视已经成为事实,黑人甚至成为了美国总统,这些都是无数勇者努力的结果。

  看了上述我的一点感想,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正统死板的电影,只是我选取的角度略显沉重,如果只将《绿皮书》的视角置于反歧视,显然太过于偏狭。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影片,在喜剧效果中让我们思考持守和变通的关系,也许观众们被迫循规蹈矩的时间太久了。生活是复杂和多彩的,人更是复杂的,影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爱情、友谊等等。

  这两个差别巨大的人物,其实有着共同特点,那就是既强大又都那么弱小,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都是生活中鲜活的人,这部影片也确实改编于真实的故事。我想最终打动观众的是影片展现出的人性光芒。

  现今某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未知性杞人忧天,对未来人类数字化和思维机械理性化感到忧虑,但不论未来社会怎样发展变化,人性,它具有的力量必然会是无法抗拒的,我们依然渴望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愿意用本性的良知来善待他人,共享平等美好,我们期待永远抛弃形形色色类似的《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11

  在《绿皮书》的前言中,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直到将近三十年后,《民权法案》颁布,种族隔离制度的丧钟终于敲响了,《绿皮书》也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显然,这本书见证了那个畸形的年代。

  任何时代,每个角落,每种制度,观念的改变都相当不容易,都需要那些有勇气的人,不断地挑战世俗的偏见与傲慢,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人心,去说服世界,直至一切慢慢改变。

  当托尼问唐的伙伴为什么唐要白白承受这些痛苦走这一遭?唐的搭档这么说:

  “仅有天才并不够,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勇气。”

  是的,《绿皮书》里的扭曲历史需要不断被反思,这反思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曾经历史的伤痛被当下的电影激活了,这是为了惊醒,亦是对前辈先行者的致敬。

《绿皮书》观后感12

  一个拥有双博士学位黑人钢琴家雇佣了一位粗鄙贫穷的白人做司机,去种族歧视很严重的美国南方巡演,于是一系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黑人钢琴家唐。雪莉上层出身,教育良好,富有天才,拿了两个博士学位,钢琴演奏全国闻名。但这黝黑的皮肤带给他与白人构成的上流社会的隔阂,又无法和普遍贫穷落后的黑人同胞相融合。于是他像困在一座城堡中的孤独的国王,痛苦自知。托尼。李普,意大利裔美国人,生活拮据,吹牛鬼混,粗鲁圆滑。但至少在种族观念严重美国社会中,还不至于被歧视和侮辱。当雪莉开出优厚的条件征集一名司机陪他去南方巡回演出时,托尼放下了对有色人种的成见,争取到了这份工作。

  当两人在一辆车上行驶,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雪莉看不惯托尼粗陋的行为习惯,托尼看不惯雪莉的肤色黑黑还要拿着上层社会的所谓教养和精致。雪莉看不惯托尼抽烟,说大话,赌博,贪便宜等坏习惯。而托尼觉得你个黑人还装什么优雅。硬把炸鸡块塞到从下就用刀叉吃饭,讲究形式和礼仪的雪莉手里。而雪莉也慢慢接受了从前不屑一顾所谓下层社会的率真的粗鄙行为。

  随着两人的磨合和相互理解,彼此慢慢接受了对方。但冲突和意外还是接踵而来。雪莉为白人上流社会追捧,但却不被允许和白人住一个宾馆,用一个厕所和试衣间,在同一个餐厅吃饭。酒吧的混混,公路上巡逻的警察也找雪莉的.麻烦。放在当过夜总会领班的托尼那里总能设法化解危难。雪莉用正直要求和教育托尼。当托尼在无人售货亭揣了块玉石放口袋时,雪莉严令托尼放回去;当托尼把饮料杯扔在公路上时,雪莉不容妥协地要求托尼把车倒回去,把杯子拣起来。通过一路陪伴,两个男人培养出很深的友谊和感情。雪莉博士指导托尼写给妻子的家书,使得接到信的妻子热泪盈眶。

  绿皮书是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给黑人司机的工具书,他标明了哪些旅馆允许住黑人,哪些饭馆可以接待黑人等。影片用绿皮书做名字颇有意义。

  电影节奏流畅,情节步步递进,戏剧的张力恰到好处,演员表演上乘,调子温暖光明。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阿里饰演的雪莉),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可惜的是维果饰演的玩世不恭,痞里痞气,粗鲁冒失,实则内心善良男主角托尼没有得奖。很佩服维果把这样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中年男人演地活灵活现。需要说的是,电影里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优秀。

  电影有个光明温暖的结尾,作为老板的雪莉开车把疲惫不堪的托尼送回家,刚好赶上家庭的圣诞聚餐,托尼开始变得文明精致了不少。雪莉勇敢地坚持了自己,挑战了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的南方社会。爱心,宽容,妥协和坚持原则,使得社会歧视有色人种的习惯势力有所退却。雪莉和托尼成为好朋友,并拜托了内心的孤独。总之,这是一部暖心的电影,艺术上乘的电影,有教益和值得咀嚼回味的电影。奥斯卡奖的加持一点不过分,我给9。2分。(豆瓣8。9分)属于绝对要看的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13

  前几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充满术语条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独属于上世纪,野性的,畅快的美国,在黑人摇滚乐和爵士乐明快的节奏中逐渐的成型。

  一个社会底层的白人,托尼,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当巡演司机。一个连黑人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会与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开着车一路南下,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明到落后。歧视黑人的氛围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作用,便慢慢提现出来,与其说是绿皮书,不如说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标注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进食的餐馆,密密麻麻,俨然一部严肃的法律条文。无奈的是,更过分的事情不断发生,钢琴上被堆满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没的日落镇,为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样”的破落杂乱的旅馆,贵为钢琴家却只不过是白人消遣的工具,从琴凳起来的那瞬间,所受的`尊敬和掌声烟消云散,与他们而言,他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老黑”。

  看到这里,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其实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托尼与唐在朝夕相处后,渐渐被他的才华所征服。更了解到唐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的,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里,与其说是抛去世俗成见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赎。处于社会底层的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开始写充满诗意的信件,开始学会平和的对待别人,开始平等的对待以前所不屑的群体。影片中温暖的内核也逐渐揭开。

  除了相互的救赎,影片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对平等与自尊的向往。当唐的车经停南部一个农场时,被雇佣的黑人劳动力起身注视这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同胞时,他们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绪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后来想想,两个人,一个为黑人开车的白人,一辆车,不正给了那些深色人种以新的希望吗?

  还有一幕,影片快结尾时,唐因为被邀请他举行圣诞音乐会的地方禁止与白人一同进餐,而勇敢的拒绝演出,我想,这也是追求平等的缩影吧,虽然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成见,但正是一个不断向好发展的微光…

  一个温暖,诙谐的内核,救赎的不仅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丽外壳却黑暗的灵魂。

  《绿皮书》在当下的社会中,不应该是黑人逃避伤害的港湾,更应变成他们争取权利的通行证。

  希望你们,也看看《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14

  《绿皮书》讲述了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机兼助理托尼两人一路南下,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做巡演的故事。

  影片中两位主角的身份天差地别,一位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礼节的钢琴艺术家,一位是游混于酒馆的小混混,爱吹牛,不修边幅。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却调了个个儿,在艺术上受白人钢琴家,在生活中却处处受到白人的歧视,就连喝酒吃饭都需要小心翼翼,仅仅因为他天生的肤色,而撒泼打诨、忙于生计的.小混混却活的逍遥自在,也仅仅因为他天生的肤色。我在电影前半段也和托尼一样对唐南下巡演抱着疑惑的态度,不明白为什么唐要离开自己的安全区往种族歧视愈发严重的南方走去。但是当唐向托尼敞开心扉的诉说后,我才知道唐是用了多大的勇气,直面种族歧视并想努力改变种族歧视,哪怕冒着被羞辱甚至生命的危险,他仍义无反顾,这让我真正感受到,肤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行,真正决定他品行的应该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绿皮书》观后感15

  《绿皮书》,三项奥斯卡奖得主,无疑是20xx年初最热的电影之一(当然,热度无法和《流浪地球》相比)。

  在上映的第三天,我也满怀着好奇和对那片土地的想念,走进了电影院,看完了整部片子。

  总体感觉:温暖、有趣、细腻,也略微感叹!

  1

  说到温暖,其实有点意外。

  奥斯卡大奖得主能是如此温暖、不虐的影片,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整部影片虽有时有点紧张,但大部分时候是轻松且惬意的,最后的ending也是大圆满……真好!

  因为我是一个从不看悲剧恐怖片、悬疑片的人,只爱看喜剧、爱情剧,特别喜欢happy ending,自然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特别钟情。

  各种金句鸡汤频出,真是让人元气满满~

  生活已经如此紧张,何必在大荧幕上还给自己添堵?

  来点正能量,岂不更好~

  2

  说到有趣,真是有点好笑。

  里面粗鲁的白人和优雅的黑人形成鲜明的反差~看到白人给妻子写信的语句:How are you?I am fine!

  这不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韩梅梅和李雷的经典对话么?原来美国人也这么玩儿啊!

  满电影院都是拥有同样回忆的人,爆笑一场!

  各种小段子不断,能领会其中,会忍不住嘴角上扬~

  3

  说到细腻,不得不说两位主演。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场面,就是两个男人撑起整个剧情。

  演技,是必须的!

  白人男主,“魔戒”里的阿拉贡,增肥40斤牺牲形象出演,确实把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底层人民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每一次提裤子、掏耳孔、剔牙齿……都是那么鲜活而粗鲁,让人无法想起以前那个人类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见过最性感的黑人。

  细腻、优雅又不失敏感与理想主义,刻画难度上比白人更高,难怪小金人给了他。

  每个眼神、每个笑容、每个动作都是戏,让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4

  说到感叹,整个故事正好发生在美国平权运动的前夕(1962年)。

  所谓平权运动,通俗点说,就是本来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的地位也不是如今这样的局面,而是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运动才逐渐变成现今这般~

  而这场平权运动,不仅仅是人权的平等化,更催生了很多时尚事件与品牌……作为对“时尚”话题如此敏感的我,关注点总是无法离开这里!

  说实话,时尚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ta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事件耦合而成的产物!

  香水的发扬光大是由于欧洲黑死病的肆掠;

  Levi‘s牛仔裤的诞生是源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

  而世界上第一套女士西装的问世,以及YSL品牌的声名大噪则来源于这一场1960年代的平权运动!

  在那个男女极其不平等的年代,女人只有穿着蓬蓬裙来显示自己家境优越,因为裙摆越大越证明丈夫家里有钱、自己不用干活(那么大的裙摆确实啥也干不了)!

  于是,女人们的裙摆一个赛一个大。

  硕大的裙摆,炫耀了女人经济状况,也体现出其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和男人一样工作交际,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家当“谁的谁”,不是吗?

  于是,当1930年电影《摩洛哥》里德国演员Marlene Dietrich穿着燕尾服、头戴高筒男式礼帽亮相时,真可谓是晴空霹雳,启发了男装女穿的风潮。

  魅惑的眼神,帅气的装扮,比纯粹的女装更吸引人,同时也彰显出男性的率真魅力……

  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虽为时尚提供了新的灵感,但却很难在当时的社会上流行起来。

  直到1966年,法国著名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伊夫·圣·罗兰,YSL)以这部电影为灵感,设计出第一件女性西装(Le Smoking),才真正开创了女士穿西装的时代。

  女性西装的诞生,催化了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思潮。

  不久,欧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女人要求两性平等、非婚性行为、合法化以及开放式婚姻……

  时代的进步,有时候就是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并推动着,其实背后都有着非常深刻且深厚的积累!

  看到黑人要求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渴望眼神,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些穿着蓬蓬裙、渴望和男人一样叱咤职场的女人……

  人性,无法永远被压抑!

  人性,终究会被解放!

  所谓时尚,也不过就是用外在的形式不断解放人性的过程与表征!

  绿皮书,是黑白肤色的绿皮书,也是人性追求平等绿皮书。

  人,生来就不平等,所以才有了追求平等的动力与欲望!

  选择与引导自身用更恰当的方式解放人性,在现今社会,变得更为有现实意义!

【《绿皮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绿皮书》影评1200字10-07

2019奥斯卡绿皮书影评作文10-07

绿皮书观后感10-06

《绿皮书》观后感09-24

绿皮书观后感01-10

绿皮书观后感11-03

《绿皮书》观后感06-12

《绿皮书》观后感【推荐】01-14

【荐】《绿皮书》观后感12-03

《绿皮书》观后感【热】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