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观后感(通用30篇)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以下是《十八洞村》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
观看《十八洞村》电影这天,天公并不作美,下着雨,刮着风,马路上到处泥泞,但这浇灭不了我们观看影片的热情,就像一切困难都阻碍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十八洞村》这部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在“精准扶贫”的社会大背景下,由影片中的两条村通知拉开了序幕。除了以“扶贫”为贯穿影片的主线外,我也看到了影片中提及的创新、环保和对优秀传统的传承。
影片开始,将长镜头给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插了秧的大片梯田,随后又多次给了雄鸡以特写。故事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因为孙女“小南瓜”患病,并且自己坚持在家守护农田,最后成了村里贫困户。而这些情况不正是世界地图上这只雄鸡,这个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国面临的贫穷问题的形象缩写啊。“小南瓜”患病这事,将原本还算富足的杨英俊家拉向村里特困户,一向少言寡语的管理家庭固有财产的杨妻多次说了一句话:“她(小南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管他一辈子。她活50岁,我们就活100岁;她活100岁,我们就活150岁。”这不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生动诠释啊。
扶贫,并不只是“靠输血”,这种表面的物质支持只会让影片中杨英栏(杨懒)一类人在被评为特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正脱贫,要靠影片中基层干部小王那样为杨家找到“土地”、林场守护员“种老稻谷”、“回家开网店”等精神上的脱贫,以达到“自造血”,从而真正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除了脱贫,影片中提及的矿渣,警告了我们要爱护环境,破坏环境就会像杨懒那样得不偿失;对于“种老稻谷”、“开网店”等这类创新精神,导演也是大力提倡,有了创新,才会有影片中十八洞村后来的一片繁荣;而像片中多次提及的“苞谷酒”,这恰恰是一种优秀的传统:做事勤劳,待人热情,对困难不屈服。有了优秀的传承,才会不忘初心。正如五粮液人传承着“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
“十八洞村”孕育了“杨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杨家人”抒发了“十八洞村”的灵气;
五粮液孕育了五粮液人的做人踏实不怕苦,做事认真肯担当,五粮液人担起了五粮液“永争第一”的企业追求;
中华大地孕育了华夏儿女的自强不息,华夏儿女便会为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3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4
根据安排,发改局组织干部到时代风影城,集体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紧扣扶贫主题,素材真实,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本人观后感慨颇深,下面具体谈一下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杨英俊,勤劳踏实,虽然家中温饱不愁,但是由于小桃花的“老壳”病,家中欠下巨债,家中老底儿翻了个遍也达不到脱贫标准。但是,在杨英俊“被识别”以后,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后腿,于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设法的致力脱贫。然而,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很多老百姓因为争当贫困户,大打出手,争得头破血流,这是典型的“等靠要”思想,是要坚决杜绝根治的顽疾。所谓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正确引导老百姓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在政府系列扶贫政策的惠及下,老百姓凭借“打铁还靠本身硬”的主体意识,快速脱贫致富。
影片中的扶贫干部小王,主动请缨到十八洞村干扶贫工作。别人说他的想法太过“文艺”,甚至认为留在原来的.单位更有机会提拔,直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傻子”的表现,起初的时候,就连杨英俊都说“你有车,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这位年轻干部没有被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打倒,和杨英俊约定“和穷打一场硬仗”,跑遍田间地头去考察老稻谷的种植情况,促膝长谈的和村里的村民杨懒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让出耕地供村里修路,同时劝阻他不要喝“绝交酒”,还身体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还田。他的举动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为官发财,应为两道”的正确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淡薄名利,一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5
主旋律电影是用来受教育的,而不是用来享受的,这是一般的观众心理。带着这种心理,我观看了新片《十八洞村》,却得着了出乎意料的享受,因此要来说说它的值得享受之处。
如诗如画的风景令人心跳。青山绿水、弥漫山间的薄雾、金黄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铺天盖地的强烈的色彩击中你的眼球,美得你目眩心跳,甚至有点小紧张,担心它会破碎、担心它是虚幻。影片从头至尾展示的湘西山村,镜头语言阔大、丰满、绚丽,却又干净、静穆,你仿佛遭遇了世外桃源,仿佛走进了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仿佛观看的是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你能够感觉到导演展示美景的故意,然而你并不觉得他多事、饶舌,因为确实美,你沉醉不暇,不怪他。当然影片并不仅仅带你欣赏美景,它还要带你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带你去感动。如果单纯是欣赏美景,你醒来后就会知道这种美好只适合偶尔的自驾游,或者坐在影院里欣赏。因为风景后面还是贫困,那山不是你能日日爬的,那梯田不是你能耕种的,那烟熏火燎的灶屋、那油烟浸硬的木椅恐怕你也坐不下。
淳朴自然的习俗令人向往。村中的水井盖上有一只菜碗,过往的行人都要驻足喝上一碗沁甜的山泉。不知为什么,总觉得那应该是一把竹勺,然而却换成了菜碗。包谷烧是每天离不得的,有喜事要喝,伤心时要喝,劳动要喝,休息时也要整一碗。寂静的山村之夜,突然传来啊啊啊的苗歌,那是口不能言的杨英连,因为想念外出打工的女子,坐在门坎上举着塑料鼓桶给自己灌包谷烧,灌得他发不出声却要唱歌,边灌边老泪纵横。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可以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砍屋梁的习俗。苗家人谈恋爱、娶婆娘是从赶场踩脚根开始的,看上中意的姑娘就去踩一脚(不是长沙人招呼公交司机的“踩一脚”),女儿家要是不反感,就会跟你走,一路手牵手,就是谈爱开始了。在村公路开通庆典上,杨懒踩了一个俏女子的脚,也许他已经走上“桃花运”了罢。这些习俗与十八洞这个偏僻的苗家山寨是那么切合,自然、朴厚、合理,有点原始,有点野性,但并不落后、野蛮。
大爱人性、大美人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影片的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身躯高大如山梁,性情深沉而又刚烈、倔强。他是见过世面的,当过飞机修理师,本来退伍时可以去当石油工人,然而那时刚好实行包产到户,他爱土地,就回家种地了。他本本份份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三亩田,还为村民种了七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他不能面对“贫困户”这个帽子,觉得是一种耻辱,会被战友耻笑,还拖了国家后腿。他在村里、本族里都是说得起话的,那些堂兄弟对他有几分尊重、几分畏惧。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杨家班班长,他带领杨家兄弟与贫困干了一仗,上演了一回当代“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长了精气神,当回了“农民的样子”。他为杨英连找回了女儿女婿,化解了苏家和全村的世仇。杨英俊不仅是一个精准脱贫的典型,是世世代代中国农民的典型,更是当代农民的典型。这是一个硬汉,他身上流淌着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基因,他的心里如一盆火种,只要扶贫队员来点上,他就能燃烧自己,并且点燃他人。影片中,不仅仅在主人公身上,在他温婉贤良而又坚忍的妻子麻妹身上,在薇薇身上,甚至杨懒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不屈的.人性、善良的人情,感受到人间温暖和大爱。小南瓜这个脑残儿人物的设置,既是为了解释杨英俊一家致贫的原因,更是为了表现爱的主题。麻妹一句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这句台词重复了三遍,简单却不容易,像摇篮曲,更是爱的誓言。麻妹在薇薇家做酸菜时,小南瓜一转眼失踪了,麻妹在石级上奔跑的镜头,扣人心弦,甚至比村民们最终从悬崖边儿救下小南瓜更动人,因为那个镜头毕竟有几分戏剧化手法。又说回村民习俗,就是“喝绝交酒”,是村民解决大矛盾的办法,影片中虚写了一回,实写了回,实写的一回极富仪式感。这种习俗看起来有点野蛮落后,其实是通过这种形式让人在道义与利益之间作出抉择,其间正蕴含着朴实和人性人情。
讲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讲更重要。追求唯美、展现人性深处可以说是潇影的一个重要传统,从《那山那人那狗》开始,这个传统一直在延续。对于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这个“精准扶贫”的代名词,影片在人们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熟知背景的情况下,讲出了新的故事,进行了精美的艺术表达,殊为难能。影片透过杨英俊这个主人公,呈现出一种雄强而又优美的风格。如果说杨英俊与自然环境的美、与麻妹的柔美之间形成一种对比与互补,那么,那个几乎没有一句台词(打鸣)而只是走来走出的漂亮大公鸡,则与杨英俊形成一种性格的映衬和同构,它是雄强、不屈甚至高傲的力量感的强征。轻度的幽默也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汽车)背过去”“我被识别了(为贫困户)”“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不能再多说了,这是国家机密”,冲口而出或娓娓道来,却平添轻松、欢愉。
我们第一次看到片名,可能会怀疑这是一部纪录片。然而编剧、导演和创作团队恰恰在似乎不可能表达出新意的地方讲出了一个不俗的故事。影片的主题极富张力,在“扶贫脱贫”“改变”这个总主题下,对于人与土地、自然与人性、传统与现代、出乡与回乡这些矛盾的深度挖掘,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影片没有落入扶贫队员的故事俗套,然而又没有离开扶贫队员,他们中有逃离,更有坚守,扶贫队员启发、支持这些外生因素与杨英俊们改变贫困现状的内生性能动因素相结合,才推动了改变的发生。
在看似不可能处书写奇迹。这是地道的中国故事,也是经典的中国表达。影片的成功应归因于一干创作者深入生活、用心用情体验和艰苦的提炼。生活永远为有勇气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开辟道路、提供舞台,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十八洞村》既可以用来受教育,也可以用来享受。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6
《十八洞村》讲述了军人杨英俊在退伍后没有和战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紧紧守护着自己家乡的那片故土,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孙女小南瓜,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务农的故事。
杨英俊为了给孙女治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他回到家中重新认识自己,不甘心当贫困户,甚至想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认为自己务农一辈子,最终还被识别为贫困户,这是一件可耻的事。秋林镇显头村第一书记张少华说:“当我看到这里时,由衷的钦佩这位老战士,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甚至把党的好政策错误的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等,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想拖国家的后腿。”“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为此,扶贫工作队的.小王认为杨英俊正是有这种斗志和勇气,让他当他们杨家族的班长,带领杨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与“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在与杨家班一起商讨下,找到了真正贫穷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土地。于是,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当回了"农民的样子"。
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使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也应当像小王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不惧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永远朝气蓬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奋勇向前,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7
自有了人,便就有了贫穷。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高楼栉比、智能生活,人类生生不息地向着一个叫做幸福的地方跋涉,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很多个名字:艰辛、勇气、毅力,甚至隐忍、屈辱、血泪。
当把贫穷换写成“贫困”,眼前浮现的是迷茫黯淡的双眸,是惊慌畏惧的神色,是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的心境,是游手好闲、好吃难做的生活状态,是脏乱不堪、无处下脚的家庭环境,是我见到的接触的每一个贫困群众。
网上说,贫穷可以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而贫困,则具有更大的、阴煞的力量,它能够限制人性中的美好光辉,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抖露出来,表现为愚昧、自私、贪婪、懒惰,“三观”扭曲、亲情变态、爱情变味。至亲可以挥舞着镰刀,化身青面獠牙,见面就要夺取性命的魔鬼,不能行孝膝下,反要抱头鼠窜。至爱为了一口食粮,不得不咬牙流泪抛开儿女情长、舐犊情深,挤在汹涌的人潮中,从车窗爬进火车,背井离乡、孤独漂泊。这般狰狞恐怖,却是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影片开头,是一方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层峦叠嶂似仙境、梯田蜿蜒绘丹青,鹅黄接晴翠、雄鸡啼晓日。只是,只是扶贫干部的汽车要“背进去”,全场哗然,笑着笑着心里就泛起了凄凉酸楚,在现代文明的春风吹不到的角落,有着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这份责任,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去扛,更需要贫困群众立志、立身、立行。
十八洞村贫困户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这位曾是战机维修师的老兵认为,让国家为自己扶贫是一种耻辱。就是要脱贫也得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他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牌,工作组的小龙也由此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接触后,深深被杨英俊的人格所吸引。
在族中颇有声望的杨英俊,在象征着政府扶贫代表的小王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方式把杨懒、杨英莲等各怀心思的贫困村民们组织起来向贫穷开战并最终脱贫。
电影《十八洞村》实际上是更高的一种示范性的现实,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象征。是全中国所有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写照和象征。
影片通过立体地刻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十八洞村民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人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历程。
影片的结尾,许多打工的人们背着行囊,行进在回家乡的路途上。父老乡亲在展开双臂迎候着他们。这是电影给予我们的一个诗意的暗示: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农民的呵护。但这已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8
之前许久没有看过电影了,最近的这次就是单位组织观看《十八洞村》。
甫一看名字立即就联想到了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电影一开,果不其然,任务式的观影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所以刚看开头的时候是存着几分漫不经心和无所谓的,但是随着画面的徐徐展开和剧情的不断发展,我逐渐看到了湖南山乡所保有传统、温情、质朴、坚持,以及最重要的'底层困难群众苦苦维护的体面和尊严,一样样无不令人动容。
雨后一片空灵、鲜绿、清新充满桃源气息的梯田,阻断村里村外车不能进的山间小道,反复出现的雄赳赳气昂昂抖擞精致羽毛来回踱着大步好似巡视王国一般的傲然独立的雄鸡,村委会高高悬起的不断增加的被褥铺盖,为救自家猪崽不顾安危缒绳而下的残疾人老杨,身体永远板直双目坚定有神的杨英俊,坚持不住的年轻包村干部,等等等等,这一切要素激荡交融完美叙述了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以及最核心的杨英俊的自尊自强和艰苦奋斗。
片中最令我动容的两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种成了贫困户”“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头一句自嘲深刻反映出了杨英俊的无奈不甘和深藏心底的尊严,后一句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童谣般的誓言描绘出了麻妹夫妇对小南瓜不离不弃的大爱和担当。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失去奋斗的方向,失去活着的勇气和尊严,失去对生活的挚爱,踏着所幸的是,杨英俊夫妇有志有爱有梦,有勇气和决心面对这一切,改变这一切,足矣。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或许杨英俊就是我们的猛士,如片中特写的雄鸡一般,永远羽毛鲜亮仪态方正,敢于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尽管步履艰难却从不回头永不屈服的猛士。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9
该影片以"农村精准扶贫"为主线,讲述了农民面对贫困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做法。同时剧中的主人公杨英俊,是一位退伍的.军人,他有军人不服输的、敢于拼搏的精神。最终他牵头,带领"杨家班"的人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脱贫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也在一定方面彰显出了我国军人不服输、勇于拼搏的气概。经过此次影片的观影以及我国近几年所取得成就,我相信我们的"脱贫工作"一定会完成,并使人民过上繁荣、富强、美好的生活。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0
非常感激本次观影活动,电影《十八洞村》将我的回忆拉回到了三下乡,再一次感受到了贫困县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坚持和努力。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脱贫攻坚战的班长杨英俊,从他碍于面子,由于退伍军人坚韧刚毅的.秉性,内心和行动都拒绝政府的扶持,最后在与小王的合作中,不畏艰难,一心改变命运,填土造田,带领杨家班打赢攻坚战。
身为一名学子,我念想这此时在家乡劳累的父母,无论自己多忙都要常跟父母交流;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需要每人都要投身脱贫攻坚的活动之中,但是也要为脱贫攻坚在宣传方面或者技术方面提供我们微薄之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1
2017年11月3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到电影院观看了《十八洞村》这部电影,我被其中的一个人物深深地触动了。他就是退伍军人杨英俊,性格执拗,不认输,要面子。
他们全家为了医治孙女的.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不甘愿当贫困户,他觉得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他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响了一场扶贫攻坚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2
今天很有幸和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开始只是听说这部电影是关于扶贫的,在去看电影之前也并没有提前去理解。在2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看到了熟悉的.感觉,脑海里回忆起的是暑假去铜仁"三下乡"的画面。
村民杨英俊家里,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甘拖国家的后腿,和小王一起带领杨家班脱贫致富。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感动,为十八洞村村民战天斗地奔幸福生活而感动,为演员们精湛的演绎而感动。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3
2017年11月3日,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跟支部同志一起观看了《十八洞村》这部影片,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观影感:
首先,站在一个大四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并且致力于成为一名公务员的角度。对电影中基层公务人员小龙和小王的两种不同工作态度和方法感触颇深。基层工作是艰苦的,群众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要问清自己,审视自己是否能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否有致力于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我们不能批判小龙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可鄙的,小王就是高尚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权利。当然,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党性修养。其次是国家应该重视基础工作人员的提拔任用,不要只想着放下去而忘了提上来,这样就打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点感触就是我国的基层扶贫工作除了要物质扶贫还应该从精神上扶贫,扶物质贫易,扶精神贫难。只有解决像"杨懒"那样在精神上贫困的人,才能从根本更上解决他们贫困的问题,不然扶贫过后仍会返贫,扶贫永远完不成。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4
1月25日,在西秀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该局副局长周祖林带领2名干部代表到西秀区文化中心观看了脱贫攻坚主题电影《十八洞村》。
本片主要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兄弟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感人故事,展现出了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村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引发人们对如何脱贫和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
影片中,驻村干部召集村民开会,宣布精准扶贫名单,当念到村民杨英俊的名字时,他特别难过地走出门外,“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们不愿当贫困户的精神比物质富裕更可贵。而扶贫干部小王的创新扶贫思维与理念,针对不同的村民和问题,特殊化、具体化,切实表现了“精准”二字,并把“要我脱贫”真正变成了“我要脱贫”。
《十八洞村》,让我们更形象地了解了精准扶贫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决站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我们将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打赢我区脱贫攻坚战、建设富美新西秀做出贡献。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5
精准扶贫先要精神扶贫,只有在精神上脱贫,才有机会去做后面的物质扶贫。
以杨英俊为代表的杨家班成员由于种种原因,被定义为精准扶贫对象,但是杨英俊不同,他只是踏踏实实种地,但没有更加有效的途径致富,并没有懒惰,但有的人是只想要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帮扶,并不想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并以此为荣,帮扶小队通过深入农户家庭,与他们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主动想要脱贫的愿望,来达到让十八洞村村民脱贫的目标。
在这其中,我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小南瓜由于脑膜炎致残,但是她的祖父母都很爱她,想要一辈子陪在她身边,我在想,对于残疾孩子的家长来说那是最残酷的事情,接受事实很困难,本该因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充满希望与欢喜,但是他们要承担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巨大的心理负担。我也在重新思考我自己,不应该责怪我的.家长,在我小时候没有把我送进医院进行治疗,导致我的左腿行动不便,我也开始慢慢化解内心的坚冰。
再者是要想使现状得到改变,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当面对煤矿开采导致的大片荒地的时候,帮帮扶小队看到了希望,没有人会觉得那可以用来种地,但即使知道那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一望无际的荒地很容易让人感到失去希望,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不仅看到了机会,还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地上填土,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还造福了其他村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
我认为,不管是困难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永远不能自己就应该是贫穷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不要忘记爱人、爱自己。要像片子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我们的*也就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出彩而出彩。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6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二十一世纪一个伟大的战争;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战争;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战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9月18日,查那村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队员认真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我们边看边给村“两委”班子讲解影视内容。10月3日,查那村工作队再次组织全体队员观看这部以扶贫为题材的《十八洞村》影片。
该电影主要围绕一名退伍军人杨英俊讲述了《十八洞村》的脱贫事迹。片头里,当杨英俊得知自己被纳入贫困户帮扶对象时,与同时得知消息的杨懒反映是明显不同;在杨英俊心里,贫穷是一件耻辱且丢脸的事。他的思想认识与其他贫困户截然不同,他认为当贫困户是比罚款还严重的事情,觉得丢了杨家列祖列宗的脸,也拖了国家奔小康道路的后腿。
影片中驻村扶贫工作人员一直把“脱不脱贫,关键看老乡”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原则;把“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作为奋斗目标,积极调动群众的斗志,竭力从感情层面与群众打成一片,真诚的与群众相处。之后在扶贫工作人员小王的带领和指导下,他们成立了“杨家班”与贫穷宣战,在百亩尾矿地填土造田,很好地解决了人多地少的困难,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等人的“等靠要”思想,带动了《十八洞村》群众的`积极性。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带领下该村纷纷出现了做网店出售酸鱼、特色手工业、种植业等具有针对性强的脱贫举措,充分发挥了《十八洞村》本地特色,很好地结合该村实际情况打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
看完此影片,查那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十分敬佩《十八洞村》的小王及驻村扶贫干部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精神;应虚心学习他们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以及“扶真贫、真扶贫”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决心。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是“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像《十八洞村》小王这样的干部,在扶贫工作一线有千千万万个,有了他们,这场没有硝烟的伟大战争定会如期的胜利。
2017年的年底,单位组织大家一起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十八洞村》,我们带着一些好奇,走进了影院。故事发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里,我们的同事中间有人参加过扶贫工作曾经去过那里,有的则没有去过。画面从一片苍翠的树林和一片辽阔的田野开始,镜头把我们带入了一片世外桃源——十八洞村。这里的地理环境层峦叠障、梯田蜿蜒、阡陌纵横、青山绿水。但同时又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比较封闭,这里的年轻人很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不在村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小孩和少数青年人。村里的交通十分不便利,唯一一条进村的公路又因为天气原因被泥石所堵,更加阻断了山村和外界的联系。
村里的经济状况非常落后,乡里派来了扶贫小组,带来了精准扶贫的政策。首先要在村里进行摸底调查,一对一进行扶贫。曾经是战机维修师的退伍老兵杨英俊家庭,他的家里有一个弱智的小外孙小南瓜,也纳入政府一对一扶贫的名单,这个勤劳朴实,淳厚善良的男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现实中都不能接受,他认为国家扶贫自己是一种耻辱,他一辈子老老实实、辛辛苦苦的务农,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也没有选择出去打工,一心想守护着这个家,希望靠自己的双手能够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能给家乡带来一些变化。到了国家发展进入现代化的今天,他没有想到自己却成了一个贫困户,成了政府指名的帮护对象,他的心理非常纠结和痛苦,挂起来的贫困户的门牌激起了他军人的骄傲和斗志,他觉得要脱贫也要靠自己的力量。
乡镇扶贫小组的年轻工作人员,带着自己的梦想和抱负来到小山村,想要借助科学技术,通过做些实事来改变小山村现状,于是他们找到了老杨,给他做思想工作,要他放下面子,放开手,与他们一起想办法脱贫致富,并把这些各怀心事的贫困村民们组织起来向贫穷开战。正好村里面有一块几十亩面积的曾经被过度开发过的盐碱地,现在荒废了,如果我们把他重新铺上土,先种土豆再种水稻,慢慢改善土壤环境,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改变山区农户耕地少的问题,从而达到致富的目的。倔强的老杨终于还是想通了,他发动全村杨姓族人,一起填土。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齐心协力,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共创美好家园。
影片接近尾声,耳旁又响起了片头那个熟悉的锣鼓声,丝丝入扣,催人奋进,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老杨两夫妻从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到生活中充满的无奈,到现状被打破,再到想要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最后通过努力带给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这是一部弘扬主弦律的影片,主要宣传的是国家带给农村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故事中人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部影片从画面到配乐,观赏性很强,充满文艺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都很生动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在时代大背景下十八洞村人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历程。影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价值的追问,对生命尊严的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呵护,但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应该积极应对、挑战自我,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7
《十八洞村》是我国第一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现状,在扶贫干部小王和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们自强不息,造田地,修公路,绣苗绣,学技术,开网店,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不仅完成了精准脱贫的任务,更是完成了精神上的脱贫。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苗月几次深入十八洞村考察,她真切的感受到杨进昌(杨英俊原型人物)、龙姐(麻妹原型人物)等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呵护和坚守。他们的孙女不幸患病,麻妹三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背着她走很长的山路去看病。电影的台词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脑海中,麻妹说:“小南瓜,你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不怕,我的脑壳就是小南瓜的'脑壳,我不傻,小南瓜就不傻,我傻了,还有我家杨英俊”。这些片段将最淳朴的人间大爱、大美人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十八洞村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标签,他在短短时间内脱胎换骨,是全国无数扶贫工作的缩影,这部影片也告诉我们既要富裕的生活也要留住乡愁,拥有绿水青山,就像影片的经典台词一样,“我们依然要种地,但我们不当贫困户,我们要当种地的土豪”。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8
《十八洞村》讲述了军人杨英俊在退伍后没有和战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紧紧守护着自己家乡的那片故土,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孙女小南瓜,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务农的故事。
杨英俊为了给孙女治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他回到家中重新认识自己,不甘心当贫困户,甚至想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认为自己务农一辈子,最终还被识别为贫困户,这是一件可耻的事。秋林镇显头村第一书记张少华说:“当我看到这里时,由衷的钦佩这位老战士,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甚至把党的好政策错误的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等,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想拖国家的后腿。”“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为此,扶贫工作队的小王认为杨英俊正是有这种斗志和勇气,让他当他们杨家族的班长,带领杨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与“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在与杨家班一起商讨下,找到了真正贫穷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土地。于是,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当回了"农民的样子"。
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使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也应当像小王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不惧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永远朝气蓬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奋勇向前,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19
一直对沈从文《边城》中所描绘的美丽湘西无限向往――绿水青山,质朴人儿,美丽爱情,而观看《十八洞村》后,绿意盈盈的湘西风光再一次惊艳了我的眼眸,造物主岂一个厉害了得?
器宇轩昂的大公鸡在昂首高歌,风过微澜的梯田随处可见,炊烟袅袅中的村落静谧祥和,还有错落有致的水稻秧苗,无处不在体现着绿意融融的青山环绕下的十八洞村,如世外桃源般让人有种安心舒适的美。
餐桌上的红辣椒,酒缸旁的白漏斗,银色的配饰,舞动的彩绸,还有王学圻种的老稻米和陈瑾泡的小酸鱼,以及香味扑鼻的苞谷酒,都让人在视觉的震撼后,味觉又得到充分鲜活,全身感官细胞都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而新奇兴奋。
是的,景色很美,民风也很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一举一动都是灵动的诗意。喝杯绝交酒意味着老死不相往来,赶集时遇到中意的姑娘就踩脚相亲,高兴抑或悲伤都要大口喝酒放声高歌,可谓是放浪形骸。
电影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孙女“小南瓜”患病,同时坚持在家守护农田,最后成了村里贫困户。但他和妻子始终没有坐等扶贫,而是知“耻”愈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打起了扶贫攻坚战,带领“杨家班”,走向共同富裕。而影片中杨英栏(杨懒)一类人在被评为特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见真正的脱贫是要先思想脱贫,精神脱贫。
十八洞村虽是小村庄,杨英俊也只是小人物,但从他的脱贫奋斗史却折射出很多闪光点。首先,他的精神丰满,自立自强,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对于孙女的患病,始终不放弃治疗,即使步入贫困行列,这是爱与徳;耻于坐等扶贫,接受资助,这是自立与自强;热爱土地,动员邻里乡亲,共同致富,这是眼界与团结。
“人生一辈子,过完了都要走,只有土地不得走。”
还响在耳畔。是的,很朴实的一句话,很多根本的东西是一直被我们忽视却也是很重要的东西。土地承载万物,于影片中的杨家班而言,可以种植水稻,养活家人,是脱贫的基础。发展需要资源,发展需要认清劣势与主动出击。这在杨英俊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土地是他迈向富裕的桥梁,没有足够的土地,那么就要去开垦,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起来的薄田土壤,而这并不是只是垂手室内就可以完成并实现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掉两个很重要的点:创新与坚持。电影中种老稻谷、开网店等恰恰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有了创新,才能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也正应了百花齐放,各展所长的道理。
荀子《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始终如一的奋斗,任何理想和蓝图都是空谈,只有如杨家班一般的切实的.为了目标付出不计其数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水滴石穿,玉汝于成。
所有行动都是思想驱使并达成的,因思想成就人的伟大。于生活中,我们是否目标明确,像杨英俊一样,拥有敏锐的感官,关注身边,把握机遇?于求知求学中,我们应反省自我,是否如杨懒一般,得过且过,不求甚解?于临床实践中,我们是否有脚踏实地,积极锻炼操作技能,始终注意提升自己医学人文素养?
成功都是99%的汗水和1%的汗水的完美结晶,时间也正如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精神不能缺钙,求学不能松懈,梦想不能妥协。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0
明净潋滟的稻田,古老宁静的村落,山间的袅袅炊烟,屋内的火塘吊罐,远山如黛,近水潺潺……电影《十八洞村》以画卷般美景开头,以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为选题,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班”改变命运,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的故事。如此贴近生活的题材,使人沉醉的美景,演员的真情演绎,把我深深吸引。
影片中很多情节与人物带给我温暖和感动。主人公杨英俊,不像他的堂兄弟把“贫困户”当的理所当然,被评为贫困户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酸楚的,他自强自立、脚踏实地却成为贫困户,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很丢人。而现实中,像影片中的杨懒一样甘当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不思进取,失去尊严的等待国家帮扶的人却不在少数。老杨跟这些贫困户不一样,他虽是退伍军人,可他身上不服输的军人本色没有退,对生活的热情没有退,他日复一日的'在田里插秧,渴望用他的勤劳刚毅改变生活,他朴实宽厚,对兄弟不抛弃不放弃,贫穷面前与兄弟们互帮互助,最终带领杨家班走上富裕之路,使精神面貌与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扶工作队的小王来到杨英俊的家里的时候,提前做足了功课,他知道老杨是一名退伍军人,所以提出带领杨家班“和穷打一场硬仗”的计划,小王用真心换真情,在老杨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的时候依然坚持,使老杨慢慢的从抵触到接受,小王不仅是老杨的帮扶干部,也成了生活里的好朋友。小王对杨家班的帮扶,不是停留在柴米油盐的小恩小惠,他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促膝长谈,挑起了杨家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然后“真枪实弹”的干。这说明基层工作只要掌握技巧和方法,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这种用真情真扶贫的态度,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学习和推广。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的贫困地区还没有脱贫。我们干部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奋斗。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过程是复杂的、矛盾的、艰苦的,“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需要立足一切为人民谋福祉的长远,永葆始终为人民谋福祉的激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1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提地,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与经验的历史使命。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村成为了全面践行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脱贫成效显著的典范。
5月份,乡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该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影片主人公杨英俊独立、自强,在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积极了解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并进行自我精准识贫,和妻子认真核算务农收入,认真思考脱贫之路。在送走第一个帮扶干部之后被第二个会插秧会干农活的帮扶干部触动,并在其帮助下成立了杨家班,将贫困户团结起来,相互帮助,一起致力于脱贫。
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重新成为真正的农民。
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老乡,帮助杨懒戒酒,让他加入杨家班脱贫队伍,都是扶贫干部小王的努力促成。望着村委会头顶了多个被褥铺盖,有扶贫干部思念家乡,退缩畏难,也有扶贫干部像小王一样自愿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大队伍中。基层扶贫工作队根据十八洞村的具体情况,组织村民开始种老稻谷、集体编制苗绣、网上出售酸鱼,杨家班集体改造废弃料场。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举措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让他们走上小康路的势头不可阻挡。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敬佩主人公的自强自尊,有情有义,更感动他致富自我带动乡邻,不脱国家扶贫攻坚队伍后退的大局观,同时也为扶贫队伍中千千万万个像小王一样的扶贫干部感到骄傲自豪。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应该学习工作队因地制宜,符合地方特色的脱贫方法和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斗,为人民谋取福利。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2
初次看到《十八洞村》的片名,我还以为是高尔夫球运动推广片,觉得央视也太不懂政治了,怎么在两会期间播这个?当然我是多虑了。
这是一部描写湖南贫困山区苗族同胞奋斗脱贫的电影。
这是一部阵容强大、风格略有些陈旧的电影。
这是一部老派正统教科书式的电影。
这是一部返璞归真的优秀电影。
精准扶贫题材——主旋律、非商业又描写非主流人群,这样的电影不好拍。想到描写精准扶贫的电影,很难不联想到脏兮兮的服装,破烂的道具和阴暗陈旧的环境,很难不联想空洞的口号、烦人的说教和“伟光正”的变态偏执狂。但是本片以坚持传统美学的方式和电影技法,跳出了上述失败的巢窠。我觉得这首先要得益于导演苗月,从他作为《心香》的编剧、与孙周导演的合作和独立执导多部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经历来看,无论是剧本和镜头的艺术功力和对题材的把握,都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其次是演员都精准地把握了各自的角色特点。主演王学圻的霸气,陈瑾善良(当然还有口音),配角巴登西绕、孙敏的质朴,阿旺仁青的'不羁和苦闷,墨阳的执着,个个丰满而可信。
和一位编剧朋友谈及这部电影时,我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带有点日本风格的影子,比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和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这部影片的画面是很美的,相信作为一部有着真实场景和地理标志的精准扶贫电影,意义将不仅局限于电影。该片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尤其是情节上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优美画面音乐的穿插,使得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不燥不闷。
但平心而论,一部好的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优秀,也需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适应市场的运作手法。《十八洞村》只能让我从CCTV6的专题展播中看到,从这个角度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3
氤氲薄暮中,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蓝天白云下,连绵层叠的梯田,原始古朴的苗寨,纯良朴实的民风……电影《十八洞村》用唯美的手法,呈现出一幅幅湘西山乡美得令人神醉,美得令人窒息的诗意画卷。那荡涤灵魂的美景,那撞击心灵的民风,曾是多少人梦魂中的桃花源,可以随时勾起心中最柔软的乡愁记忆。
在十八洞村村民求变求新求发展的脱贫道路上,一个个层层叠叠的贫困生命,鲜活而又个性,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知,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化。这是一场精神脱贫的洗礼,是一次人性本真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自觉的感召。
不甘贫困的'老杨。“种了一辈子田,结果种成贫困户”,当退伍老兵杨英俊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后,他用这样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无奈的心情。性格刚毅倔强的老杨也不甘心当这个“贫困户”,在帮扶干部小王的帮助下,他决心带领“杨家班”与穷开战,哪怕是填土造田,也要为身患残疾的孙女小南瓜置一份家业。老杨深知人生不过百年,但田土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甘于贫困的杨懒。“我就想当一个贫困户,就等国家来帮扶我”,当老杨动员“杨家班”准备与穷打一仗时,杨懒用这样的话泼了冷水。整日浑浑噩噩的杨懒,想的都是天上掉金子的事情,当了贫困户,也不用做什么,等着国家帮扶就够了。杨懒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一类人的缩影。扶贫不是养懒人,脱贫致富除了靠国家的帮扶,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群众自己,勤劳方能致富。
交心帮扶的小王。因为杨英俊扯掉自家门板上钉的贫困户帮扶卡,工作组的小龙选择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交心谈心,视其为亲人,并最终说服老杨带领“杨家班”打一场立志、立身、立行的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除了苦干、实干,也要巧干,小王身上的特质也值得每一位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学习。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4
书记: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就是渴望幸福并为了幸福而奋斗。”在中国,以“幸福”命名的道路、街巷、社区、村落有近千个。“幸福”这个词,承载了太多国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期望,而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得满足人民的这种期望。
电影《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带给老乡幸福生活的一种新高度。对此,正如编剧和导演苗月说:我们用电影的手法表现了一种和岩石一样层层叠叠的贫困生命以及这些生命里那种难能可贵的自尊,正是精准扶贫唤起了他们生命中的自觉:一种改变贫困的自觉,一种建立信心信念的自觉,一种行动的自觉,也是文化的自觉。
书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我们党任何工作的得与失都要回到“人民”这个原点和初心:成绩,要用“人民”的获得感来衡量;差距,要用“人民”的幸福感来弥补;历史,要用“人民”的安全感来写就。
《十八洞村》正是从一个小山村为故事原型,从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干部带领老乡开展精准扶贫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故事,找到了文化的自信,找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幸福,因此,让人从这一个小山村里看到了幸福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尊严,看到了发展的力量。
书记: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也最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源于古籍《尚书》,“以人民为中心”才是今日中国之方略。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因此,书记考察的路上,总能听到他对贫困生计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但没有生活,就没有了一切,《十八洞村》正是从小山村里的原型开始,也把七里八村的.生活原型经过艺术的加工,内容的拓展,故事的放大,让艺术高于生活,也高于一个小山村,从生活到精神,从艺术到文化,从扶贫到发展,都有了一种高度,这就是生活的温度,幸福的美度,文化的深度,通过精准扶贫和艺术再现,让观影者看到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高度。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5
最初知道湘西的风情,当然是老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其中的彪悍刚强让人印象深刻。再后来,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里的湘女多情而又深挚。如今,再看到从原生态到迎接现代化新农村的《十八洞村》。过去一百年间的湘西,就好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压缩版。十八洞村是在深山里的四个自然村寨的总称,农民靠天吃饭,过着传统的田园生活,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边是诗与远方,但在具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这也是命。绝大多数家庭在贫穷、温饱的边缘,小康貌似并不多。很可能多了一张嘴吃饭就能从一般化的农家到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更不用说那些残疾人、懒人和无能力者,《十八洞村》是中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说实话在老少边穷地区又属于基础较好、可以改造的山村。电影开片之初,天上飞过金凤凰,唯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才有传说中的神物出现,当然这也为脱贫致富提出了悖论式挑战,绝对不可能再通过污染式发展来实现。
湘西梯田上劳作的苗族,千百年来不会有太多生活的改变,很有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的小环境,在旁观者眼中,他们的生活素朴、精神纯粹而情绪平和,其实在当地人的视角看来,他们的恬淡和满足、生气和愤怒,也一样有着足够的`不一般。毫无疑问,从GDP角度和生活方式来看,他们处于地球村的边缘。在20世纪,可以说社会无力对于山区进行帮扶,贫穷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即将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前,政府推出精准扶贫计划,对于特困家庭进行托底。只有贫困户的提升收入,基尼基数的敞口才不会阔张,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往大了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必要基础。
任何政策都需要当地基层干部的执行,以及农民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实践。个人的命运,既需要制度的保障,更要自我奋斗,电影《十八洞村》中的王学圻,是复员军人,曾经出去看过世面,也回归老家很久,大抵上可以看做是《乌龙山剿匪记》里的解放军战士或者沈从文小说里的在地军人,他的老当益壮不屈服于命运,就可以看做是中国农民与穷的战争的象征。共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硬道理,不让每一个家庭落后于时代,从根本上杜绝贫穷的夸大,十八大以来的扶贫计划希望在数年内彻底将贫苦户的帽子摘除。山清水秀的十八洞村中的穷人,要想改变面目,无非是增加土地收入、发展旅游业、开特色网店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致富。人生阅历与现实环境的化学反应,才是乡村质变的前提。苗月导演的电影《十八洞村》,便以丰富而充实的笔触描写了“这个村”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驻村干部还是贫困户个人,都从心底认识到了现实处境,“我要更好的生活”才是最为积极的生存模式。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6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书记2013年11月3日视察十八洞村时提出的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看了电影《十八洞村》,我感慨良多。作为湖南省偏远的花桓县十八洞村,交通、经济、教育等一直相当落后,即使到了近年仍未能驶入时代发展的快车道,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极度贫困的现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耳边响起书记的话“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精准扶贫首先要扶的就是精气神。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长期的贫困会使部分群众丧失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扶贫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差距,确定对策,重拾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如果困难群众的集体智慧发挥出来,潜力是十分惊人的。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方法在分类施策。对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要进行精准“号脉”,精准扶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十八洞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传统的苗绣、鲜美的酸鱼,这些都是现成可以利用的,可以开发的,引入现代市场机制,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推销、开办农家乐吸引游客,这些很快就收到了实际效果,村民增加了收入,增强了信心。
精准扶贫要善于利用经济能人,复制成功模式。贫困地区有不少的人外出打工,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回乡创业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既可以就近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孩子,又可以增进夫妻感情免除两地相思之苦,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家乡的资源,打造因利制宜的产业,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回报乡情。先富起来的帮助贫困对象,使命光荣,而且能得到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
精准扶贫要注意短期产业和长期产业相结合,注重发展支柱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贫困群众等米下锅,等不得长期项目,所以要首先发展“短、平、快”的项目,尽快打开局面,增强人民的信心,同时也要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
精准扶贫要充分利用配套政策,积极利用金融手段,走农户加公司的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号召村民不拘形式组成股份制企业,入股可以是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尽可能使贫困户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让他们有做主人的感觉,要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感受社会主义温暖,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7
有幸,参加了献礼《十八洞村》优秀影片展,观看了这部出自湘西花垣取景的史诗巨片,在2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留给我的是唯美的画面,是满满的感动,为十八洞村村民战天斗地奔幸福生活而感动,为苗族文化的博大而感动,为演员们精湛的演绎而感动。
或许是在湘西生活了四年的原因,看到影片开头水光潋滟的水田,袅袅炊烟中的村落,随风起伏的'金黄稻田,雾霭中隐现的绿水青山很是熟悉和感动。
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影片中所讲的故事。影片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为大背景,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由王学圻扮演的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均为精准识别的贫困户,面对现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是内心深处都有改变命运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影片的结尾,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们行进在回家乡的路途上。父老乡亲在展开双臂迎候着他们。这是或许是电影给予我们的一个诗意的暗示,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农民的呵护。但这已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8
今天,我们欣慰于中国经济的腾飞。但也不可否认,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依然有很多地区,处于极度贫穷的状态。对此,国家领导人也保持着相当理想的认识。自十九大以来,“精准扶贫”日益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电影《十八洞村》就以小见大,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展现了十八洞村由贫穷,在经过各界人士的努力后,不断发展的故事。
虽然影片采用了很多艺术手法,去展现当代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和扶贫取得的成果,不甚真实。但以小观大,我们却真是的.能从其中吸收借鉴到不少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方针和办法。
扶贫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就应该是让老百姓相信,政府的确是在帮助自己发展经济。所以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的政策必须被老百姓理解和接受。政府不仅仅是制定政策,实行命令的机器,而应该是深入到群众中,让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其次,我们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空想到实干。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脱贫政策。具体比如,当地是否应该以发展农业为主?如果是,那么当地的土质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水质适合发展什么养殖?能不能开发文化活力和旅游资源?能不能引进先进技术(网络、电商)促进与外界的联系,开拓致富新思路......种种这些问题,全非来自于书桌上的空想,而应该来自于田野中的实践。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扶贫的过程一定是十分漫长而曲折的。我们的设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空想。我们怎样才能坚持将扶贫道路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大的格局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扶贫事业,是中国迈进新时代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我们大学生虽然缺少实干经验,但思维最活跃、热情最充沛。坚定的实现我们的初心,相信我们在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一定可以真正的深入当地,为扶贫事业献一份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29
影片《十八洞村》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故事背景来讲述的。故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均为精准识别的贫困户,面对现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是内心深处都有改变命运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决心打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首先影片中展现出了十八洞村的别样风景,小雨淅淅沥沥的乡间小路,巍峨崎岖的峭壁以及层层叠叠上远山的梯田都是美不胜收,叫人依稀嗅到了那里最纯美的气息。那里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旅游景点,十八洞村得名也是因为十八溶洞,洞内景观奇特,神态各异,巧夺天工。然后除了美丽的风景,影片还让人体味到了苗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保存着他们独特文化生态。遇到高兴的事情,全村子的人都来庆祝,打鼓、唱民谣等,这是他们的传统。还有“喝血酒“也是他们独有的风俗,在影片中村子里为了修路,需要占用杨家兄弟杨懒的土地,起初他是答应的,因为他平时也是很懒的种地,后来考虑到他除了那片土地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年纪也不小但是还没有找到结婚对象,没有土地,那就更讨不到媳妇了。村民们给了他两个选择,第一把土地贡献出来修路,第二就是”喝血酒“,喝了血酒就意味着与整个村子断了联系,从此再也不来往。杨懒左右为难,多亏杨英俊带他走出了困境,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那里的村民都是非常自然、朴素,遇到事情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他们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更能感觉到他们传统文化的深厚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影片中跟美丽风景、淳朴风俗可以媲美的还有一份刚强不屈的精神。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杨家兄弟一家被扶贫队列为其中,成了贫困户的一份子。起初杨加几兄弟没有在意,唯独退伍老兵杨英俊很生气,他不想成为贫困户,也不想拖累国家的`后腿。身为退休老兵的他有着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虽然已经年过半百还带着一个从小得了脑炎的小南瓜,但是他依旧不屈于现状,一心一意的种田来跟“贫穷”作斗争。在扶贫队小王的帮助下,杨英俊找到了一片七八十亩荒废的矿渣地,他决心填土种粮。说通了杨家另几位兄弟一起做这项工程。山里没有机械,他们靠草筐一点点向矿渣区送土。杨家几兄弟碌碌无为的生活,在杨英俊的带领下他们每天变得很充实,古有精卫填海,今有杨家兄弟填土造田,不试着去做,永远都不会有奇迹的出现。电影里讲述的就是他们普通的生活,真真实实的通过大银幕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满满的正能量,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英雄,只是他们默默无闻。
《十八洞村》美丽的乡间山野,地地道道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一份不屈的信念,让我们为之感叹,置身在繁华都市的我们是否早已忘却了乡间的那一份纯真。看《十八洞村》,品那一抹乡情,感那一份初心。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30
根据安排,发改局组织干部到时代风影城,集体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紧扣扶贫主题,素材真实,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本人观后感慨颇深,下面具体谈一下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杨英俊,勤劳踏实,虽然家中温饱不愁,但是由于小桃花的“老壳”病,家中欠下巨债,家中老底儿翻了个遍也达不到脱贫标准。但是,在杨英俊“被识别”以后,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后腿,于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设法的致力脱贫。
影片中的扶贫干部小王,主动请缨到十八洞村干扶贫工作。别人说他的想法太过“文艺”,甚至认为留在原来的单位更有机会提拔,直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傻子”的表现,起初的时候,就连杨英俊都说“你有车,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这位年轻干部没有被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打倒,和杨英俊约定“和穷打一场硬仗”,跑遍田间地头去考察老稻谷的种植情况,促膝长谈的和村里的.村民杨懒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让出耕地供村里修路,同时劝阻他不要喝“绝交酒”,还身体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还田。他的举动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为官发财,应为两道”的正确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淡薄名利,一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十八洞村》观后感08-30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06-20
十八洞村观后感03-14
西游洞作文02-16
太极洞作文10-13
鸡冠洞作文05-06
有趣的洞教案03-05
游太极洞作文05-17
金洞漂流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