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观后感

时间:2024-06-30 16:00:36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推手》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推手》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1

  前几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李安的一部家庭题材的电影(推手)。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片,看后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忆。

  这部电影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想将老父亲情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和陈太太共同的感受埃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啊!于是,在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后,朱老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才会在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他怕胖!”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其次就是中西餐具的不同。影片中,朱老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三)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爷爷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水墨画。

  而且,朱老的观念中,生儿子是为传宗接代的看法仍然存在,而这一观点显然引起了玛沙的强烈不满!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终要得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一切,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又大有不同!

  影片的最后虽然朱老和陈太太同样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但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既然身在美国,就入乡随俗,谁让中西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呢!

  《推手》观后感2

  从跨文化交际看《推手》。

  全片以美国的一个“中外混合家庭”为背景,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以 朱老先生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来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引人深思。

  影片既要反映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手法就必定不可缺少。影片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对比是建立在以小见大的基础上的,这两种手法相辅相成,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像刚开始时朱老先生以打太极的姿势入画,而儿媳妇则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地编写小说;孙子想出一个荒诞的故事,儿媳妇给予了鼓励,而朱老先生则认为那些暴力动画会影响孩子的思想;还有在吃饭时,儿媳妇总是给孙子一些乳酪之类的,而朱老先生则重视为孙子夹一些肉食类的。在这些大量的对比下,给观众印象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感,从而在无形中强调了主题,使主题深深烙入观众心理。

  饭桌上向来就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名词。在影片中出现过儿媳妇和公公一起进餐的场景。公公抱着一大碗饭,还有各式各样的菜,拿着筷子津津有味的吃着。而儿媳妇只吃着一盘沙拉和一块饼干。两人各吃各的,互不搭理对方,这其中也包含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影片中,当小杰米画出了衣服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是,玛莎会亲吻他并给予鼓励。而在爷爷看来,那些动画却太过于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是用的是水墨画。 从这个方面可以表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好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育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者拉着孩子走。

  另外在影片中也反映出中西方对待老人方面问题的差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孩子一旦成年建立了家庭之后通常都不会跟父母亲再住在一起,因为他们注意于自由和隐私。而对于中国来说,很多家庭都存在三代同堂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把父母接到身边,抚养父母,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这其中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故在影片当中,玛丽和朱老先生两人独处的时候往往都是黑着脸没什么话说,虽然这其中也包含了语言无法沟通的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她难以接受她的家庭突然多了一个“外来者”,所以也就出现了玛丽向晓生诉苦的一幕。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 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其实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有交流容纳之心,既不能崇洋媚外而忘本,也不能盲目封建而排外,因为各国文化都有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我们只需要做到“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推手》观后感】相关文章:

跨年晚会观后感及心得 观后感04-18

无问西东观后感-观后感02-19

虎年春晚观后感最新 观后感03-04

安全警示观后感,安全警示观后感08-21

宇宙与人观后感宇宙与人的观后感11-15

小学生《夺冠》观后感-观后感02-19

舞出我人生观后感 观后感03-05

电影《大赢家》观后感-观后感07-06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观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