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时间:2024-02-29 08:20:01 芊喜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荐】《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13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荐】《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荐】《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13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1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的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

  女主人公颂莲因为父亲去世,继母以供不起她上学为由让她嫁给有钱人家陈家老爷作妾。上过洋学堂的她不坐轿子进门,说明刚开始时她仍然还是崇尚自由与平等的,也是对那些封建社会留下的繁文缛节嗤之以鼻,即使逃不掉被束缚的命运,但仍是希望活出自己的样子的。

  可不曾想,她竟也免不了俗的那么快的就陷入了封建礼教的“大坑”。

  宠幸哪房太太就点起哪房太太院子里的大红灯笼是陈家的规矩,一点起大红灯笼,红光便映满了整个院子,一开始颂莲觉得宠幸前的'捶脚是繁文缛节,觉得自己不会喜欢也不会习惯这种东西的,没想到,她自己竟在几天后便爱上“捶脚”那种感受,从不屑到享受到渴望,我觉得她们想要得到陈老爷的宠幸其实是想要一种权力,也享受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这种渴望,更像是一种乞讨,也正是因为这种卑微,才突出了我们现代女性的自立自强有多么重要。

  四太太颂莲因为涉世不深,也因为想争一口气所以假装怀孕但又被无情戳穿,从点灯到灭灯到封灯,即使她说她不在乎,但也还在她二十岁那天对大少爷抱有期望。

  影片的结尾二太太在醉酒的颂莲口中得知三太太在与高医生通奸,便带人去捉奸,最后,颂莲看到下人们在阁楼里把三太太杀了,但无论颂莲如何大喊大叫,都不会有人来阻止的,因为陈老爷说"你什么都没看见,你疯了。“

  在那个年代,或许这样的结合根本就没有爱,有的只是欲望和新鲜感,待新鲜感消磨殆尽,你的地位甚至无异于猫狗。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依附别人而活,这样的人生太过被动了。你不可能是他的最后一个女人,也不会是他的最后一个女人,因为更年轻的五太太没多久后就进门了。

  “人生就是做戏”,但可能现实比做戏困难。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2

  这部电影以19岁的少女颂莲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嫁到大户陈姓人家当四姨太的故事。刚开始她面对无法反抗的命运还表现出她自我的一面,很快,在周围环境下,她不自觉的陷入到了与另外两个姨太太竞争之中。为了得到那个陈老爷的宠幸,挂上那个红灯笼,她不惜撒谎怀孕,获得永久挂灯笼的权力,风光一时,然而很快被那个面慈心狠的二太太发现。之后颂莲被永久封灯,受到府中其他人的排挤和鄙视。她没有发泄的出口,在醉酒后无意说出三太太与医生私通之事,最终三太太被杀死,丫鬟小燕冻死,颂莲被吓疯。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但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制度规范的行为。制度是一个框框,人们不能出框,出了便会受到惩罚。在这里面,没有人的思考,只有掌握主动权的人对人性的践踏。制度让人没有人性,对生命漠视。以前从抽象的语言中很难理解,然而这个故事却让我反思。一个老头娶一个19岁的少女本身就很荒谬,居然还要去争老头的宠幸,那是对男权的崇拜和对女人的漠视。二太太变态的两面三刀是因为她自己生了个女儿,所以她要卖力的给老头捶背,而老头却并不真爱哪一个,这些女人不过是他泄欲的工具而已。对他来说,都是可以舍掉的。在他眼里没有人的情感,只有祖宗的教诲:传宗接代。可以想象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这样的悲剧在上演,有多少因为这样的争宠而死掉的女人,这不是因为衣食缺失而死亡,是精神折磨而死亡。古代宫廷里的女人,这些男权社会的`玩偶,他们人生的悲剧令人叹息。怨不得康德说:“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某种厌恶之情,而且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烁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现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人在其中成了制度的玩物。祥林嫂的悲剧就是这样。《浮生六记》中那个美丽的芸不也是一样吗?

  文学可以使人更直接的理解抽象的制度。书中说中国人缺少思辨精神,有的是对现有制度的迷信和崇拜,对权威和权力的顶礼膜拜,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中与西方文化的不同,然而中世纪的宗教与中国的封建礼法都是对人的禁锢,对人性的蔑视,使人不像人一样,没有自主的情感,有的是对神,对权的重视,人与人之间缺少友爱、同情与坦诚,更多的是猜忌与互相打压,这种你死我活的变态人际关系下肯定会让人性扭曲。身在其中的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3

  希区柯克用颜色来讲故事,而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主要两个颜色-灰与红起的是什么作用呢?在电影里的颜色分色光与色素。色光主要是通过滤色片给整个镜头,或镜头的某一局部加上一层颜色,另外一种颜色我们叫色素,就是被摄体本身的物质对光的接受所带来的颜色。马摩里安的彩色影片《荣誉场》(BECKYSHARP)里英国威灵顿将军举行的宴会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色素来造成效果的。这部影片是最早用染印法拍摄的影片,即当时号称的七彩影片。导演给参加宴会的女宾规定了几种服装的颜色,红、黄、蓝、绿、白。当威灵顿接到拿破仑又卷土重来的消息后,他要求所有的女宾退场,只留下他的军官。那时的英军的服装是红色的。当女宾退场时是按颜色退的,最后当女宾的所有的颜色都退光的时候,大厅里就剩下一片红。安东尼奥尼甚至喜欢用人为的方法把他的环境变成某种颜色的。在《放大》(BLOWUP)就十分明显。张艺谋的这部影片选择了山西财主的一个大院,叫乔家大院。由于那里的砖瓦都是青砖青瓦。所以这个大院全是青灰色的。这么好几进的,盖得方方正正的大院只有一个出口。

  这就是影片中的人物生活的环境。不注意看,还以为是黑白片呢。在这灰色的'环境中出现一点红。你有什么感觉。我不强加于你们。你把该片的整个故事和这两种颜色结合起来,你有什么感觉呢。那些不懂视听语言的电影专家们在《大红灯笼》出来以后,又唱起“形式大于内容”的老调来了。他们居然会把色彩,取景和机位的特点当成是形式。又是把形式和内容分了家。他们不是都懂得辩证法吗?且不谈系统,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也说,形式是实质。

  我觉得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的色素用得非常好,再加上他那准确的机位,把他的中心思想全都体现出来了。至于中心思想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求统一。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4

  说起这部电影,是好久之前看过的,那个时候,纯粹是为看电影而看,这次回味在看一次,不由得多了些许感想与收获。

  《大红灯笼高高挂》把我们从视眼中带入到一个被中国几千年来难以解脱的束缚枷锁之中,就是这种阶级的封建,人性的摧残,这种生活,我们是很难以想象的,从影片中,我们细细的品味到一番阶级性的封建枷锁,更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可怕,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一番斗争,这是不管在哪种社会中,都是清晰可见的。

  先说一说故事中的女主角,四太太颂莲,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当踏进大门时,就已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这种枷锁,深深地封死了人性。也使得这所院子里的每一个人封锁的无缝,抹杀了人性的善,而使得人性麻木,人不像人,鬼不想鬼。

  大红灯笼,这个标志性的枷锁在这所院子里是一个特别明显的象征物,也表示着陈府老爷对妻妾恩宠关系,这种恩宠,使得自己便在这所院子里,显得格外有权,可以享受锤脚,享受生活,也算是人高一等,这样的日子,谁都愿意享受,更愿意显得高贵。而正是如此,却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催。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显得格外耀眼,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生硬的恐惧,是一种软化的入心恐惧。表面看着二太太为人可亲可善,却藏着不可思议的坏心,时刻想着谋害,当从雁儿的屋子里掏出布娃娃,逼问之下得出的结果,当从三太太的嘴里说出那种悲情的故事,一个慈善仁义的二太太完好无损的形象便从内心世界里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一切,便是来源于这种争夺的权利,来源于这种可怕的枷锁。使得人心难测,永远看不出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电影,想表达的就是社会,生活,表现这个社会,生活中,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往往在你不知道人心的情况下捅你刀子,最后却满嘴的仁义道德问候,你却难能分辨。这样的恐惧是如此的难以置信。

  人的命运就从一开始锁死在这样的枷锁里,他们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实在的权利,只有通过灯笼的高高挂起来稍微解脱下。这种深沉的斗争便彻底的将人束缚住了。丫鬟的'命运是苦的,做着当太太的美梦,偷偷的在自己的屋子里挂着灯笼,很不幸,她却成了一枚棋子,被陈府老爷肆意的摆布,被二太太充当了一颗棋子,最后的命运却活活的冻死在院子里。这一切的悲伤,终归于这个院子里束缚的封建枷锁,使得人性显得如此悲哀,如此无力,这几千年的封建枷锁牢牢的锁着每一个人,每一个悲惨的命运。

  导演也是用独特的视觉效果将这种无力的命运表现的完美,镜头中,院子的格局,一层围着一层,将人物套在环境中,也正是想表达这种感觉吧,将冷暖色彩的突出也灵活性的表现人物的命运,时而冷的院子里,从画面透出一股悲伤之情。

  故事活像一个社会,用在任何时代都没有被束缚掉,即使现在,我们看这部影片,不难看出社会中的一些弊端,人与人之间更多了些是利益,却少了可贵的真与诚,当我们看到眼下这个社会一次又一次的被道德绑架时,我们却不敢说出来,只是默默的随波逐流,当我们眼下这个社会看到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时,我们却不敢去扶,只是默默的当一个看客,当眼下这个社会听到一次又一次的爱国时,扪心想想,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这何尝不是影片最后的那一幕可笑可悲的画面。

  是如此,让人与人产生了陌生,让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友谊长存。也是如此,也是因为这种权贵,人们努力的向往,最后却得不尝失。我们对于人物是既可悲又可叹,只能刻意的去思考着。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5

  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说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说来惭愧,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或许正是因为初见,才会让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则可能会麻木。

  现在有很多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已经形成的观点,在写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点评的都很好,但是我认为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一个院子里的争斗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现象。

  从颂莲嫁到陈家说起。

  颂莲本来是一个大学生(虽然没有读完大学),父亲死了,家道中落,于是就嫁给了陈家作四太太。正常来看,一位上了大学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为人家当小老婆,估计她从来没有想过。可是没办法,纵然脑子不这样想,肚子不答应。于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陈家以后,她也就慢慢的变了。可以这样理解:本来她就是有点矛盾的,或许不坚定。

  现在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而作为大学生乃至社会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于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

  所谓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就是女大学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边找工作一边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现的特别地想要傍大款,现在舆论一片哗然。但是现在似乎是社会上的赞成的人很多,据说有四分之一。还说这个比例是很高的。社会上几乎成为潮流。

  所谓潮流,基本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人造势;所谓造势,就是社会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观点,然后就是一些社会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来响应。

  仔细分析,这是一个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现象暂且不考虑。在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虑),然后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体,不就是四分之一了。虽然这个估算不太精确或者说是太不精确,但是足以说明问题。

  寄嫁现象的出现,肯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说,就是有一个或者几个成功的案例。那些贪慕虚荣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处炫耀,这个就是起因。于是就有各种心思的人从中发现一点自己的想法,终于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终南捷径,成了某些人的终南捷径,乃至要成为很多人的终南捷径。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会带动相关问题的出现,比如诈骗,现在很多女的为了找到无价郎君,轻信一些网上的中介,结果被人骗去很多的'中介费,如果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骗了,失身就更正常了,可悲呀。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无奈啊无奈,不在无奈中改善,就在无奈中变坏。想起电影中的台词:“女人不就那回事”。别人可以看不起自己,人可不能自轻自贱呀。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事业进行了那么长的时间,怎么就不见起色呢?想起《悲惨世界》里的“如果这个世界还存在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就不得不说这仍是一个悲惨世界”。

  哎,生存问题是第一问题!

  虚伪地活着

  在电影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二太太的虚伪。其实,那里的人哪一个不虚伪呢?电影里面有这样一句:演戏演得好,骗人;演戏演得不好,骗自己。

  什么样算虚伪?算演戏?应该说要看假到什么程度,什么境界了。现代心理学认为:如果不界定什么程度算虚伪,那么就可能会误以为每一个人都是虚伪的。可以想一下,我们在自己家里跟人前的表现是不太一样的。

  怎么才能被我们称为虚伪。我认为最主要的区分点就是动机,也就是说是为了害人还是单纯娱乐而演戏。如果是为了娱乐,或者说是一种艺术,演得越好我们就越应该赞赏、认可;可是如果是为了害人,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防了,而且会让我们很紧张,万一人家表演水平高,自己岂不是被害了。

  动机是主要的区分点,但不是唯一的。(要是唯一的,说主要干什么)另外一点就是:假的很吗?或者是不真诚,或者是假大空。比如说到老师家里玩,肯定得守规矩了,到中午了,老师说:“来,吃点饭。”“我吃过了”“中午饭都吃过了?”“嗯”。其实呢,饿得很,这就是不太真诚了(不排除是太腼腆,害羞),把老师当外人。

  哎,演戏也不容易!

  勾心斗角

  在院子里要想生存,就得勾心斗角。同学们看了之后,都说这样活着多累呀。中国人是很擅长勾心斗角的,比如我们智慧的结晶《三十六计》。纵观历史,基本上都是勾心斗角。明代的冯梦龙专门整理了《智囊》,就像一个搞笑Flash的对白。“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骗人”。中国长期的文化,怎么害人,怎么防止被害是占了很大的篇幅的。李宗吾的《厚黑学》基本上就是教人脸皮要厚,心要黑,这样的话,在我国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不过做人不能这样呀。《增广贤文》里面说:莫信直中直,需放人不仁。倒是不错的态度。

  勾心斗角在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的,那就是维护正义。既然是维护正义,就得换个词了,叫斗智斗勇。其实包青天就是典型代表,坏人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惩罚的,很多时候只有比坏人更“奸诈”,才能有资格做好人,一个头脑简单的人要想惩恶扬善,是很危险的。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折进去。想起钱钟书的话:是的,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写在人生边上》)

  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斗气很误人

  不管怎么说,颂莲还是跟其他的姨太太不一样的,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嘛。她没有其他的姨太太心狠手辣,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斗气。她对雁儿可能只是为了出一下她假装怀孕被拆穿的气,也并没有想着要把人害死。

  因为斗气产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比如说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的龙小虾硬是把徐朗和出租车司机给气得跟她飙车,结果被交警抓到。可能有人会问:这是电影,找点现实的。先不说电影这样的艺术品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应,找就找呗:我们当地两个高中生打架,一个孩子处于下风,就说:“有本事你把老子打死,打不死找人弄死你!有本事你打呀,这是砖头,砸!朝这(指脑袋)砸!”(这些话是后来同学回忆的),结果那孩子真的一砖头砸了下去,砸了个脑震荡。年轻人火气旺,万万不可随意就与别人斗气。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激将法屡试不爽的原因了。

  以上内容就是我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的感觉,很是惆怅。或许很多人会一直惆怅下去。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6

  看一部电影,总会记住一些画面,一些人。《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记住的,不光是那四房姨太太,不光是惨死的丫鬟,我还记住了那个深宅大院,那些高高悬挂的灯笼,那片无孔不入的锤脚声,还有从未露面的老爷。这些才是本片的主角,才是整部电影苦苦塑造的形象,他们像一双无形的手,又像一截臭气熏天的裹脚布,紧紧地束缚了中国女性数千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有些年代了,大家对它的主题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女性的悲歌,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的,但那是文学的事情,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而不是文字和道理。

  张艺谋用构图来实现了他的电影主题,这些人永远被框在宅院里,我们看他们时总是隔着门,隔着窗,隔着墙。有时候,我们从天空俯视,发现他们被囚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当事人可能不会发现,但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从前门走到后门,他们从楼下到楼上,一直在走,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一生都没走出去过,他们的生命和激情都在这些盒子里消磨殆尽,在里面糜烂、腐朽。张艺谋没有说“封建”二字,仅用重重院墙便将封建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

  灯笼是一个浮华却空虚的梦。看过电影的人就知道,老爷共有四房姨太太,他可以经常与不同的女人睡觉。他今晚决定要谁,就在谁的屋前点亮灯笼。这几个女人为了争取与老爷同房的机会便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老爷的脸,却无数次看见了灯。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这帮女人的故事,而她们并不爱老爷,她们爱的是屋前点亮的`红灯笼。老爷只是一个幻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而灯笼却是自己成功的象征,就像妈妈告诉你考了一百分就给你买游戏机,对你来说,考试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跨过障碍后的奖品。所以张艺谋始终不让老爷露面,因为他真的不重要。

  小丫鬟雁儿梦想着自己也能作姨太太,因为老爷曾经对她动手动脚,所以他偷偷在屋里挂起了灯笼。雁儿死前跪在熊熊燃烧的灯笼前,她不是为不能和老爷厮守而难过,而是为灯笼永远不会挂在自己门前而绝望。

  看完了灯笼,又该听锤脚声,老爷说锤脚可以把女人的身体理顺,这样伺候起男人更得心应手。所以,和灯笼上屋一样,锤脚也成了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当我们完全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为这群女人的勾心斗角揪心,为“好人”的遭遇咬牙切齿,但回想起来,不就是一盏灯笼、两把脚锤嘛,这群女人价值观已完全被这个大盒子扭曲。张艺谋没有用“扭曲”二字,他用灯光和锤脚声完成了扭曲的表达。

  巩俐扮演的颂莲是一个读过书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堕落成这样绝非一朝一夕。她也隐约见到自己的人生希望,那就是老爷的儿子,大少爷。颂莲始终带着父亲临终前留下的笛子,这是她在这里唯一的念想。而楼上的笛声彷佛敲开了她的心房,他循着悠扬的笛声而去,与年轻俊朗的大少爷不期而遇。没有表白,没有过多的对话,仅仅是一支笛子,仅仅是两重门前的遥遥相望,我们便知道爱情在二人的心里暗暗滋生,这件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千万别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美了。

  大少爷走的时候,颂莲叫了他一声,却没有继续往下说,这时笛声再次响起,又渐渐消失。颂莲的爱情和生的希望也在这消失的笛声中被打入地狱。张艺谋没有提“爱情”二字,但缘起缘灭的故事却早已被他讲完。

  看《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电影是一种折磨,因为太压抑,太悲惨,但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它用画面和声音来讲故事,张艺谋只字不提“封建”、“压抑”、“扭曲”、“绝望”、“爱情”,但却用“宅院”、“灯笼”、“锤脚声”、“笛声”把这些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的美妙之处。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7

  在全世界都在谈论女性主义的情况下,中国近期的电影却鲜少涉及这一主题。中国没有女性主义吗?《七月与安生》还有目前没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甚至《大鱼海棠》都有涉及到女性主义,但是无一例外,这些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并不突出。

  所以,今晚,我们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谈部老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

  “红灯笼”这一意向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可见,其象征意义绝不简单。影片中,每当红灯笼被点亮,被挂起的时候,就意味着有新人要进入这个院子了,意味着有人要得宠了,有人可以点一份自己喜欢的菜了,同时也意味着有人要失宠了。仅仅一个红灯笼,却几乎牵扯了这个死气沉沉的大院中所有女性的神经,此时的它代表着权利,代表着地位,就是不像红灯笼。

  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热烈,是激情,是情欲。影片中,只有被陈老爷点中的院子才可以点红灯笼,陈老爷的到来意味着性,而红灯笼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性暗示。在这种暗示下,女人不得不顺从男人,因为男人决定着女人什么时间可以有性,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有性,女人在这种压抑下渐渐沦为男性的玩物,而在以陈老爷为代表的男性眼中,院中女人确实只是性玩物而已,因此,雁儿活着陈老爷可以明目张胆的占她便宜,雁儿死了陈老爷连见都没见一面。对于男性来讲,薄情是生理决定的。

  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就是高高挂起的性,大家心照不宣,却又无人不心知肚明。在这种直指女性的暗示下,女人在这个红灯笼下变得一丝不挂,其自尊也被一点一点燃烧殆尽。红灯笼凭借着男人的特权愈加鲜红,在这种情况下,女人只能“以色事人”,只能“你算计我,我算计你”。性压抑压抑的绝不仅仅是女人的本性,还有女人的尊严、善良。从这个角度看《甄嬛传》,后宫的争斗就更好理解了。

  南唐以来,女性的另一苦难就开始了,那就是裹小脚。几千年以来,脚成了另一束缚女性的工具。电影中并没有涉及裹小脚的`画面,但没出现就意味着男性不再关注女性的脚了吗?当然不是。

  颂莲刚刚入府,迎接她的不是老爷,而是捶脚。捶脚那在陈府可不是小事,在他们的规矩里,脚要被精心缝制的红绸子盖好,就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外人可是不可以看见的。捶脚有专门的人服侍,有特制的工具,它会发出急急令般的声音,整个院子的人都听得见,可见其待遇级别之高了吧。所以,就连受过新式教育的颂莲也被其俘获了,为了捶脚,她绞尽脑汁,耍尽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人性的恶显露无疑。可悲,可叹。而回想颂莲刚入府时,陈老爷是怎么给她解释捶脚的,他说:“女人的脚捶好了,才能伺候人。”哈,原来还是脚。

  当女人的脚被一层一层裹上,女人行走甚至站立的权力就已经被剥夺了,一个不能站不能走的女人除了依附男人还有别的选择吗?而当影片中的女人越来越依赖于捶脚时,其命运也在那一声声急急令般的捶脚声中越来越无法被自己控制。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波伏娃的话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电影唯有比生活更真实,才会更有力量。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8

  昨又重新看了张艺谋91年的《红灯笼高高挂》。不禁为现在火热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而叹息。

  ‘红灯笼’整部片子看下来觉得画面颜色红时烧心,冷时盛凄凉。特别是接近片尾时四太在雪地里发现三太被人强行处死的尸体时,雪地里刺眼的白以及巩俐身上的蓝旗袍和太太们屋里浓重的桔红色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颜色在片子里直接代表了影片中人物身份地位的起起落落。巩俐当年演技的稚嫩,或说是一种万幸的雏感把刚退学大学生演的清高却茫然,无畏却失控。片子里在阴森且孤寂大宅院里女人们的`勾心斗角让人难免未知惋惜,有趣的这一些些个女人一边在埋怨红灯笼在她人门前挂起的同时,也在被地权之争的灼热欲望给左右着早已不属于她们的命运。这就仿佛如同一个禁锢的水塔,人们进来了,要出去也就很难了。就算到时候想出去了,物质和精神上也不会再允许了。

  开篇的时候看到了影片监制又“孝贤”的名字,后来仔细看片才发现“灯笼”在宅屋里的戏确实有他拍戏的风格。室内红的发桔的颜色,紧促窒密的空间,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吃饭说话的情景与他在《悲情城市》,《海上花》和新片《美好的时光》上的几场戏都有相同之处。

  想来我今年是无缘‘满城尽带黄金甲’了,明年也不见得。

  因为“红灯笼”依旧高挂着,亮着,烧着。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9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挺忠实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的,冷冷的,没有感情,只有明争暗斗,只有最后垂死的落寞。

  男性作家似乎更容易冷眼旁观。也许苏童也觉得颂莲是需要爱的,所以为她安排了大少爷。可是,却也是爱不起、不能、不敢爱的人。三姨太是渴爱的,不仅想办法霸着老爷,还有了外遇。城府最深的二姨太把自己的爱孤注一掷在老爷身上,无所不尽其极。貌似都是因爱而来,但是,看着却只觉得冷漠。因为,那些以爱为名下的种种行动,其实是占有欲,比着谁比谁能拥有得多一点罢了。

  电影中的颂莲总是一张漠然的脸。似乎什么都看透了。其实,看透了什么啊?真看透,最后又怎么会发了疯。大概,是因为原小说对颂莲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不够深刻全面,凭着这些故事,任其发展下去而已。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仍旧是妻妾成群背景下的故事,但是,主题有了变化:更关乎爱情,更关乎觉醒。

  把外遇的人改了,不是书中电影中的三太太,而是刚入门的颂莲。颂莲与小生相爱,却被分开。被老爷的占有,是强占,演绎者满脸的哀愁和铺天盖地裹不住的红布,令人为之生怜。以至于她再次与小生相逢,幽会,爱得甜蜜,舞得动情,都被我们包容了。眼见她最后惨烈地与小生共赴黄泉,悲凉中,竟还为他们能共死而有几分欣慰。

  告密的三太太(剧中也许是二太太吧),是出于想得到老爷更多的爱,但却被老爷彻底的遗弃了。其实,这也是我看不明白的地方。她发现了颂莲的私情,告诉了老爷,并带人把颂莲与小生抓了,本以为老爷该会更好地宠幸她,结果,却被老爷狠狠地推开。难道真如友人所说的,她这样做侵犯了老爷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和威严吗?

  三个衣衫褴褛的'人,舞出各自的悲酸,在相遇的那刻,三太太一再地跪求颂莲与小生的原谅。假设三太太得到了老爷的爱,那她还会如此吗?只有处境悲凉了,才会体恤到最本真的人情吗?这编排得未免有突兀了些。但是,她在试着救赎,最终,她成功了。三个心境清明的人,在乱棍中与混沌的人世彻底诀别。

  舞动出的人生,也许是为了尽量地让更多人看明白。所以,改变了原书中原电影中的诸多晦涩斗争与情味,用最直白的方式,让人看清其中的爱憎与变化。在变幻的场景中,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清楚明白地演绎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故事,所以,虽是第一次看舞剧,虽是绵绵不断的舞动,却也因感受到了其中的情味,而觉得了其中的一番韵味。

  抛开那些主题,那些故事,耳边仿佛响起了同一的音乐声,锣鼓等中国古典民间乐曲或喧嚣或悲鸣,眼前仍清楚地看到,红艳艳的大灯笼,仍旧触目惊心。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10

  说起这部电影,是好久之前看过的,那个时候,纯粹是为看电影而看,这次回味在看一次,不由得多了些许感想与收获。

  《大红灯笼高高挂》把我们从视眼中带入到一个被中国几千年来难以解脱的束缚枷锁之中,就是这种阶级的封建,人性的摧残,这种生活,我们是很难以想象的,从影片中,我们细细的品味到一番阶级性的封建枷锁,更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可怕,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一番斗争,这是不管在哪种社会中,都是清晰可见的。

  先说一说故事中的女主角,四太太颂莲,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当踏进大门时,就已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这种枷锁,深深地封死了人性。也使得这所院子里的每一个人封锁的无缝,抹杀了人性的善,而使得人性麻木,人不像人,鬼不想鬼。

  大红灯笼,这个标志性的枷锁在这所院子里是一个特别明显的象征物,也表示着陈府老爷对妻妾恩宠关系,这种恩宠,使得自己便在这所院子里,显得格外有权,可以享受锤脚,享受生活,也算是人高一等,这样的日子,谁都愿意享受,更愿意显得高贵。而正是如此,却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催。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显得格外耀眼,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生硬的恐惧,是一种软化的入心恐惧。表面看着二太太为人可亲可善,却藏着不可思议的坏心,时刻想着谋害,当从雁儿的屋子里掏出布娃娃,逼问之下得出的结果,当从三太太的嘴里说出那种悲情的故事,一个慈善仁义的二太太完好无损的.形象便从内心世界里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一切,便是来源于这种争夺的权利,来源于这种可怕的枷锁。使得人心难测,永远看不出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电影,想表达的就是社会,生活,表现这个社会,生活中,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往往在你不知道人心的情况下捅你刀子,最后却满嘴的仁义道德问候,你却难能分辨。这样的恐惧是如此的难以置信。

  人的命运就从一开始锁死在这样的枷锁里,他们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实在的权利,只有通过灯笼的高高挂起来稍微解脱下。这种深沉的斗争便彻底的将人束缚住了。丫鬟的命运是苦的,做着当太太的美梦,偷偷的在自己的屋子里挂着灯笼,很不幸,她却成了一枚棋子,被陈府老爷肆意的摆布,被二太太充当了一颗棋子,最后的命运却活活的冻死在院子里。这一切的悲伤,终归于这个院子里束缚的封建枷锁,使得人性显得如此悲哀,如此无力,这几千年的封建枷锁牢牢的锁着每一个人,每一个悲惨的命运。

  导演也是用独特的视觉效果将这种无力的命运表现的完美,镜头中,院子的格局,一层围着一层,将人物套在环境中,也正是想表达这种感觉吧,将冷暖色彩的突出也灵活性的表现人物的命运,时而冷的院子里,从画面透出一股悲伤之情。

  故事活像一个社会,用在任何时代都没有被束缚掉,即使现在,我们看这部影片,不难看出社会中的一些弊端,人与人之间更多了些是利益,却少了可贵的真与诚,当我们看到眼下这个社会一次又一次的被道德绑架时,我们却不敢说出来,只是默默的随波逐流,当我们眼下这个社会看到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时,我们却不敢去扶,只是默默的当一个看客,当眼下这个社会听到一次又一次的爱国时,扪心想想,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这何尝不是影片最后的那一幕可笑可悲的画面。

  是如此,让人与人产生了陌生,让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友谊长存。也是如此,也是因为这种权贵,人们努力的向往,最后却得不尝失。我们对于人物是既可悲又可叹,只能刻意的去思考着。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11

  一直以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和它的名字一样喜庆,没曾想却是部压抑的悲剧,这片名也是电影露骨的尖锐。

  片子整齐排列的,是显露而凌厉的传统中国元素,是府上所有人口中毫不松动的“规矩”,尤其是点灯的仪式。老爷要去哪院,就当着众太太的面将灯笼摆到那院当前,然后捶脚,点灯,那院的太太还能点菜,连下人都会因此惧怕你三分。所有这些仪式,象征并且强化着游戏规则里的特权,经过这些仪式的操演,人性在争夺特权中畸化。

  当时朋友倒吸一口冷气,说“就像得了毒瘾”。这是个很精准的比喻。仪式,尤其是仪式带来的特权,使得初来乍到而傲气十足的“洋学生”逐渐沉湎其中,短暂的虚荣性的满足让她上瘾,而卓云的欲望更是在仪式的催化下不断地膨胀,仪式成了她人生的需求。甚至于雁儿,在府中最没有地位的丫环,也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里点灯,并且为灯笼被烧而执拗致死。仪式的象征意义已经包裹了她心中的生命意义,因此她宁愿掏空了生命,饥渴但绝望地维护着这些仪式,几近于一种狂热。

  虽然影片表现的大部分就是女人在四合院中撕破脸皮的地位争夺,且不论影片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跟其他四十集连续剧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那张看不清的老爷的脸。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老爷”的符号象征意义得到极度的强化——所有女人的争斗都被紧紧地包裹在这张脸中。太太争斗,而真正制定游戏规则的则是背后不露面的老爷。

  “老爷”很“和善”,争风吃醋的事他总不计较。三太太大半夜闹着差人来叫老爷,大清早唱戏,二太太包着耳朵哭诉说颂莲差点剪断她的耳朵要了她的命,而老爷都只是笑笑,从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处理”。“老爷”也很凶残,不喜欢女人给他摆脸色,随意地烧掉颂莲的笛子,封灯甚至运用“家规”吊死不忠的女人。

  这样看似矛盾的性格恰恰巩固了规则制定者泾渭分明的“底线”,你们怎么厮杀是你们的事,但任何越界的反抗绝不允许。像《楚门的世界》演播室的老大,有着庞大而绝对的权威,服从和敬畏才能换来温情脉脉。

  看不清的脸象征着物化的人格,加上那些影片不厌其烦地表现的吹灯灭灯、四合院、死人屋等各种传统元素,组合成一个禁锢而压抑的空间。有了刚性的无法逃脱的空间,时间则显得越发漫长而耗费人性,“像一只猫、狗,一只鸟,甚至像一个鬼,但是就是不像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12

  不算喜欢老谋子,但是看完他《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片子还是不得不感叹他在这部片子里把象征和形式玩到了极致。那些充满隐喻性的镜头,让我在观看时忍不住去想象去猜测。

  灯笼——生命

  很多人都认为灯笼在影片中代表了权力和被控制的人性,而我觉得它就是象征着“生命”。当颂莲进入陈府开始,她的生命就不再完全属于她自己,她的命就像是那一串串红艳的灯笼,属于了陈府老爷。她已经在进门的一刻就变成了男主人的附属品,没有生命的那种。

  点灯、灭灯、封灯——院子里面的女人无不为此勾心斗角,而她们的可悲也正是在此,他们不过是想活着,活得好一点儿(二太太卓云说过:“连着几天不点灯,下人们的脸色都不一样。”),出于人之本性这并没有错,但是悲剧的根源在于,她们的命只能由陈府男主人来决定——出于他的喜好或心情。于是她们只有不停的争斗,因为那是个自然法则生效的地方,“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争就是死。

  当妻妾们怀孕了是要点长明灯的,陈老爷说:“长明灯,长明……长命。”没有灯,没有男主人恩赐的眷宠,妻妾们的命也就是不存在的,即使活着也是鬼。所以当丫鬟雁儿被揭破在房里私自点灯笼的时候,跪在雪地里看着那些红灯笼被焚毁,等于是看着自己的生命被一点点销毁,于是她毫无悬念的死了。

  点菜捶脚——权力和性

  每当黄昏时分,各房太太站在各自院门口等着那一盏红灯笼落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她们心里清楚随之而来的是特权是什么。每当没被点灯的人听着那响彻整个宅院的捶脚的声音,让她们备受煎熬的是什么却没人能说得清。权力和性本就是人最原始的两大欲望,而且这两者带来的欢愉有着奇妙的互相催化的化学反应。

  所以进门的初夜,陈府老爷对颂莲说:“女人嘛,脚舒服了,人也就舒服了,也就更会伺候男人了”。而先进门的太太也说:“等你尝过那滋味儿,几天不捶就会不习惯了。”毫无疑问,女人的脚长久以来被看做她丈夫的专属物品,是个源远流长的性符号。而简简单单的一个捶脚的细节,却像***一样让这些院子里的女人欲罢不能,这是性的驱使。

  “点灯就可以点菜”,伴随男主人给予的生命同时,男主人的权力也部分投影在被点灯的妻妾身上。这微薄的权利却让这院里的女人们斗的鸡飞狗跳,雷电交加。失去生命尊严的人,只需这一根剩骨头就变成了一群互相咬的狗。可怜那个私点灯笼的丫头雁儿,至死都向往的,也不过是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只罢了。

  陈府宅院——封建社会的微观模型

  从颂莲初进陈家,整所宅院里就安静的'像一座坟墓,偶尔的话音只是撞在这坟墓壁上荡起冷冷的回音。镜头中连绵的屋脊甚至比连绵的高山更让人绝望,至少高山是可以凭借毅力翻越的,但是这屋脊围拢的却终其一生的牢房。整个院子肃穆冷淡的灰色是满院的红灯笼无法点亮的。就像影片结尾,疯了的颂莲在挂满红灯笼的院子里不断徘徊,那是个被院墙困住的生命,永远被禁锢的灵魂。

  在这院墙里面,男人是完全的主宰,他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就像他完全可以凭自身的兴趣喜好决定点哪一院儿的灯,可以因妻妾的红杏出墙勒死她们,却绝对不会考虑她们自身的性需求。这是一个完全围绕男人转动的世界,妻妾们的存在跟家具摆设的存在具有同样的必要性。而那间冤魂徘徊的死人屋,它的存在对于疲于应对多个女人的男人们也有着绝对的必要性。

  仪式和规矩——极度彰显的权力

  院子里上灯时那一声声重而浊闷的声音,像极了木制的枷锁层层落扣的声音。祖上传下来的诸多规矩,成了杀人的利器。那是一把看不见的剑,时刻高悬在生活在宅院里的人头上,而挂着这剑的却是男主人的小拇指。若他稍有不快,那剑就重重落下,没有半分余地。

  那些繁琐的点灯、灭灯、封灯的仪式,每一次重复无不是在宣告着男主人对此的绝对拥有权。那些坏了规矩的事情,唯有经了男主人吩咐的才是可行。这个阴森压抑的院子里其实有且仅有一个规矩——男主人的极度权利。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13

  昨又重新看了张艺谋91年的《红灯笼高高挂》。不禁为现在火热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而叹息。

  ‘红灯笼’整部片子看下来觉得画面颜色红时烧心,冷时盛凄凉。特别是接近片尾时四太在雪地里发现三太被人强行处死的尸体时,雪地里刺眼的白以及巩俐身上的蓝旗袍和太太们屋里浓重的桔红色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颜色在片子里直接代表了影片中人物身份地位的起起落落。巩俐当年演技的稚嫩, 或说是一种万幸的雏感把刚退学大学生演的清高却茫然, 无畏却失控。片子里在阴森且孤寂大宅院里女人们的勾心斗角让人难免未知惋惜,有趣的这一些些个女人一边在埋怨红灯笼在她人门前挂起的同时,也在被地权之争的'灼热欲望给左右着早已不属于她们的命运。这就仿佛如同一个禁锢的水塔, 人们进来了,要出去也就很难了。就算到时候想出去了, 物质和精神上也不会再允许了。

  开篇的时候看到了影片监制又“孝贤”的名字,后来仔细看片才发现“灯笼”在宅屋里的戏确实有他拍戏的风格。室内红的发桔的颜色,紧促窒密的空间,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吃饭说话的情景与他在《悲情城市》,《海上花》和新片《美好的时光》上的几场戏都有相同之处。

  想来我今年是无缘‘满城尽带黄金甲’了,明年也不见得。

  因为“红灯笼”依旧高挂着,亮着,烧着。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红灯笼高高挂经典句子10-02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通用8篇)08-18

大红灯笼高高挂日记300字(精选26篇)01-02

无问西东观后感-观后感02-19

小学生《夺冠》观后感-观后感02-19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观后感02-1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观后感02-19

宇宙与人观后感宇宙与人的观后感11-15

最新《平凡的世界》观后感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