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电影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励志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励志电影观后感1
今天在课上看了一部电影——《美丽的大脚》,是由倪萍和袁泉主演的。我知道倪萍主持人做得很不错,但还真没想到她演戏的水平也不一般。在《美丽的大脚》里,倪萍演绎了一位将孩子的一切看得比什么都重,心地善良但又有点缺心眼的农村教师——张美丽,这和她以往以主持人的身份活跃在舞台上时的形象可谓相大相径庭,刚开始时还真的是让人难以接受呢。影片开始没多久,袁泉扮演的夏雨老师来到了这个尘土漫天飞的西部村庄,拥有一双“美丽的大脚”的张美丽带着一群孩子们连走连唱,跳着飞扬的黄土来迎接这位从北京来的美丽的志愿者。黄土地上的生活渐渐地改变着夏雨的人生轨迹,同时也逐步地改变了“美丽的大脚”的足迹。
夏雨毕竟是从城市出来的,她很不适应这个西部小村庄的艰苦生活,尤其是那里严重缺水,这让夏雨连洗个脸,喝口水这些“小事情”都很难处理好。而张美丽的朴实热情,则更是让她哭笑不得,甚至火冒三丈,因为张美丽洗坏了她的名贵大衣,把她的好几件小衣服洗成了“大家伙”,而把那些本很宽大的衣服洗得缩了水,那场面真可说是“惨不忍睹”,怪不得夏雨要大发脾气了。不过这之后张美丽的表情以及行为还真是可爱。
在一件件平凡无奇的小事里,这两个女人的感情渐渐加深了,这两人心灵的某处产生了共鸣。当夏雨怀孕后,张美丽送夏雨回北京生孩子,可是夏雨却悄悄做掉了孩子返回了山村学校,张美丽把夏雨背在背上,边哭边骂。作为一个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农村妇女,能有自己的孩子是最大的幸福,张美丽无论如何想不通,夏雨怎么会不要这个孩子;夏雨趴在张美丽的背上也哭了,她无法把自己对婚姻前景的.不祥预感告诉这个淳朴的女人,正是为了避免孩子将来的不幸,自己才不得不忍痛放弃。两个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女人,此时,却用相同的泪水述说着心中相同的痛苦,表达着对孩子,对生命同样的渴望,那一刻,她们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心灵中最本质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闪耀出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为了给孩子们买个电脑,张美丽到处求人,低声下气。最后找到了同村的“杨面粉”帮忙出钱,但这个“杨面粉”处处刁难张美丽,不过都被张美丽漂亮地应付了过去。最后“杨面粉”使出了杀手锏,他说只要张美丽能一口喝下一瓶白酒就可以资助时,张美丽毫不犹豫,一口气喝下一瓶“二锅头”,我看着那时如此勇敢的张美丽,看着她那已痛苦不堪的表情,明明自己已经撑不住了,但不知哪来的力量竟让她硬生生地喝下了那整瓶的二锅头,我深深地被她感动了,我在心底开始敬佩起了这位“巾帼英雄”。
后来故事的发展则更是精彩,并且有更多令人感人的场景,像张美丽和王树两人在房间里幽会时,当时王树穿着一套严严实实的西装,让人觉得非常可笑,我正在猜想他为什么会穿这么奇怪的衣服时。他突然说了句:“再多打两次就离了。”此刻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王树是因为身上的伤太多了才穿这么多衣服的,她是为了不让张美丽担心呀!这时我再次深深地被张美丽和王树之间的爱情所感动了。
影片具备较强的观赏性。富于质感的人物造型,厚重的黄土高原,油画般的画面效果,再通过娴熟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颇具视觉美感和冲击力。影片大量采用了遥移和俯视镜头,从而展示了一个开阔浑厚的故事场景,为渲染人物个性起了陪衬作用。构图上工整又不乏力度,常常是那么高远自在的蓝天白云,压得那么低矮的地平线和破落的学校,很有静谧安宁的意境。阳光下干涸的土地,斑斓晃眼的光晕,给黄土高原平添了一种雄浑梦幻的味道。童声唱和不时响起,仿佛来自天际,缥缈空灵,很有煽情效果。
片末夏雨从黄土坡上跳了下去,镜头前是尘土满面、泪眼斑斑的夏雨,她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张美丽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对这片土地最亲近的接触,影片在这样的高潮中落下了帷幕。
励志电影观后感2
这是一部带有如此浓烈法国风味的电影。那氤氲其中的舒缓又跳挞的感觉,纯净的色彩和风琴的悠扬旋律,艾米丽身上强烈的质感,都让我不忍用任何理论的分析去破坏它,我只能叹服和描述,笨拙又急切地。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和他人救赎可以以这样温情可爱的方式进行。这是一场由艾米丽引爆的温情革命,幕后导演是让?皮埃尔。也许我应该说,这样的世界本来就潜伏在我们周围,让?比埃尔只是让它浮出了水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取得了巧夺天工的效果。
质感不是感性,更不是实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像我们一样活生生可以触摸的人,是有着十二分实感的,但质感应另当别论。一个有质感的人,理应是细腻的,感性的,内心世界丰富的,又是坚忍的,有硬度的。他们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小癖好,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自我表达;他们也并不都是面目清朗,面对世界时处处游刃有余。相反,他们往往是羞怯的,迷离的,也不乏偏执。我不敢说偏执狂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我可以说,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偏执的,也是有执行力的。
影片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艾米丽,是一片沉郁背景下十分具象的感性存在。她的细腻和感性不是悠然的、明媚的,而是自得其乐的,带点自我救赎的性质。冷漠的父亲和神经质的母亲,给不了艾米丽足够的温情和爱。于是,艾米丽只好转身去发掘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看似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那些被孜孜不倦经营着的小细节让世界呈现出了另一副面孔。一切被镀上了一层梦幻和童话的色彩:恬静河水上跳跃的石子、电影院中在黑暗里恣意释放表情的各色面孔、公园里指引美好邂逅的箭头、在世界各地旅游的圣诞老人……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质感的人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创造。而童话般的人物并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在她的周围,有长年活在被丈夫背弃的忧伤里的.邻居太太,有不知与人为善严苛度日的水果店老板,有聊且过活生活好像总是出岔的女店员,还有活在孤独和沉寂中的父亲……。所以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艾米丽对美的发现, 而是这个在寂静中成长的孩子保留了不被污染的纯真勇气。这是冲破昏暗的努力,它不是臆造,不是逃避,是对生活实实在在的经营。实属艰苦卓绝的行为,然而看上去又那摩纯真可爱。一个人就以这样温情可爱的方式实现着自我救赎。
当一次意外事件让艾米丽有了意外的发现,她决定走出自己的世界。这是一次富有意味的尝试。艾米丽告诉自己,如果那个老人收到四十年前自己的收藏时被感动,那摩艾米丽将从此行侠仗义,改变世界;如果没有,伸向世界的触角将收回。于是一切以艾米丽的方式在进行。最终一方找到了童年的记忆,敞开胸怀拥抱此刻的爱,而另一方得到了救赎世界的勇气和希望。艾米丽要让人们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当我们猛然撞上生活的冰冷坚硬的一面,而无暇无心去勘探的另一面。天使可以看到的那一面。
在我的眼里,艾米丽走在大桥上的身影是惊心动魄的。我相信此刻她的灵魂升腾,升到了天使在的位置,一股救赎的冲动激荡着它。艾米丽突然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一种与世无争,和睦相处的和谐。此刻一切完美无比,阳光柔和。空气清香无比,城市安详地呢喃。她深呼一口气。生命如此简单而清澈。一股爱的冲动,想帮助全人类的欲望,猛然将她淹没……
于是,一场小小的彩排接下来粉墨登场。艾米丽如此急迫,以至于她几乎是在裹挟着过马路的盲人在大街上疾走,配合着艾米丽特有的对这个世界的叙述。这真是一次艾米丽似的典型性救赎。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天使机智而孩子气地策反着周围世界的革命。是的,这场革命一点也不亚于任何一场风起云涌、日月变色的革命。我本以为,革命都是硬朗的,尖锐的,但这场如此温情可爱的灵魂革命颠覆了我。
所以,如果有一天,当你无意间看到,一条鲜花夹道的小路上,一个女孩子趁四顾无人,偷偷踮起脚尖,将脖颈擎起,像小天鹅一样伸展,请默默走开,不要打扰她。因为艾米丽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向生活表达。换句话说,人人都可以自我救赎。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励志电影观后感3
噩梦只是暂时的,只有美丽的人生才是永恒的。描绘二战时期犹太人悲惨命运的电影有太多,这不是最能从剖析残酷现实一面而触动人心的典范,但却是真正能让观众从温情中感受到悲痛的电影。导演贝尼尼利用细节叙述和黑色幽默给观众带去灰暗历史的痕迹,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感动着千万观众。光明与黑暗,快乐与痛苦,现实与幻想,一位伟大的父亲和一群心地善良的犹太人构成了一个感人至深故事,牵动着无数人的内心。
影片的主题和情节已经被不少人写出了精华,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了。显而易见,电影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着极大的反差。但是这种差异反而使全励志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篇悲喜交加、血脉贯通,在笑中沉思的过程中体验作品的独特魅力。而这种艺术效果的成功塑造要归功于那些丰富、细腻的细节描述。
首先,当Guido和他的朋友来到叔叔家的时候,一群人从叔叔家冲了出来并且砸坏了一些叔叔收藏的珍品。当Guido问起来的时候,叔叔则说就是一群野蛮人,还说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可见在战争爆发前夕,犹太人这个群体就是受到不公等待遇的。这个细节为后半部分的情节做好了铺垫。因此在Dora的订婚典礼上,叔叔牵着那匹被涂上油漆的侮辱犹太人的马过来时,已经是最后的预警了。但是编剧在这点剧情塑造上又增添了些许温暖,使这匹无辜的马儿变成了爱的桥梁。这两处小细节,既体现了影片的.主旨,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很多人的眼里,Guido可能是一个天生性格开朗,拥有乐观情绪的人。他在灾难面前的无所畏惧和在苦难生活中绝不低头的生活态度多少让人觉得不太现实。然而,编剧早已为这个漏洞添加了细节的补充。在Dora的订婚典礼上,当Guido得知他日夜思念的公主就是典礼的主角时,惊讶的直接摔翻了过去。他惊慌失措的捡起掉落一地的点心,在别人问起他怎么了的时候他甚至都说不出话,到最后更是高高托着一只宠物狗走进厨房。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Guido并不是一个面对任何事都能应对自如的乐观之人。他跟我们很多人一样会在心上人被夺走时表现出伤心和绝望,这一处人物性格塑造使在影片后半段的情感更加真实,更加揭示主题。
当Guido和Dora组成美满家庭没多久,他们就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儿子。当Guido牵着儿子走在街上时,细心的儿子看到一家餐馆门口写着“犹太人和狗不得入内”。如何跟儿子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直接和纯真的孩子说这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吗?情急之下,机敏的Guido选择用善意的谎言呵护儿子幼小的心灵。这也是对后面在集中营的剧情所作下的铺垫,同时展现为了保护儿子美好童年的伟大父爱。值得一提的是,Guido善意的谎言也极具恶搞性,这与Guido去Dora学校种族宣言的恶搞和后面在集中营关于纪律的“翻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中,一些贯穿情节的自由细节更是值得一提的。当Guido第一次接住“从天而降”的Dora时,“早安,我的公主”这句经典对话就预示着接下来所有温馨场景的发展。甚至在后来年幼的小儿子也会用这句话甜甜的向妈妈表达爱意。在集中营里,Guido为了向Dora传达他们还活着的消息时,利用集中营的广播大声的喊出“早安,我的公主”,成为全剧的一个经典情节,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催人泪下的剧情片段。
福楼拜说,上帝藏在细节里。在最后,想借用叔本华意志论哲学做一个结尾。影片开始的时候Guido的朋友开玩笑一般教给Guido那个可笑的祈祷方式,因此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每当Guido有特别想实现的愿望,这个“神奇”的祈祷总会为他带来好运。据说叔本华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因此有人认为这个细节是罗伯托贝尼尼用来嘲讽希特勒的自我膨胀,也有人认为它恰恰是一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展现Guido的自信与乐观。人生是美丽的,苦难是暂时的,战争同游戏一样终有结束的一天,幸福美好生活一定会实现,这是Guido的信念,也是贝尼尼借Guido的形象传达给世人的信念。
励志电影观后感4
很值得大家一看的一部电影!以下是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亲子、励志,这样用于定性的字眼放在这部片子上其实是过剩的;尽力、奋斗、幸福,这样的过程放在这部电影里实在也是多余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一部胜利的电影兴许并不须要一个万众瞩目的离奇题材,回归于生活,最切实的生涯也许也是最高的艺术了。这部挣扎在贫困底线里的励志亲情电影来得平易近人,也更容易引发咱们对生活诸多感情的共鸣。
幻想;不管在什么时候突然来临,其实都不算太晚。只有我们还有力气去追赶;于是我们也有了实现妄想的祈望。这部电影里对妄图的定义显然是浅近而直白。史密斯饰演的克里斯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开着法拉利跑车的男人,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以及你是如何做到的;他所倾慕的并不是可贵跑车或者体面的工作,而是那些人们发自于心田深处幸福的笑颜。
幸福。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才称得上是幸福呢。美国的《独破宣言》划定了每个国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也许,正是因为幸福总是遥不可及,所以必须不停地去追求。克里斯,一个落魄的中年黑人站在街道上喃喃自语的时候;也许,所有的人都会想到这个故事的最后终局。(励志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其实一点都不出人意表;然而,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被它感动。励志并不那么刻意,煽情得不造作,在细节处理上细腻而温情;这也许是这部电影让人喜好的起因。
奔跑;不停地飞奔。这是合乎一个活在繁忙都市里成绩个别的推销人员的日常生活场景的。为了什么而奔波;什么样的生活节奏才称得上奔走呢。像克里斯;为了赶上那一班公车,为了赶下一个商务会面,为了这一个夜晚的容身之所必需赶在其余人前面去排队进入收容所这也许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们无奈而艰苦的奔忙。为了保住一份工作;而后养子糊口、房租、国税、吃饭和一瓦遮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无家可归的父子留连在地铁站上的长椅上相顾无言。玩一个并不好玩的游戏,想像着四处凶险的环境以及可怕的猛兽,找一个岩穴,父子俩彼此依靠着取暖睡觉。当然,地铁站里不可能有山洞;克里斯带着儿子躺在用卫生纸铺在厕所里的地板上蜷缩着。一个男人的泪水;纵然这个男人已经两鬓斑白,这个场景依旧让人冲动。那是一个中年男人对本人五岁儿子的愧疚、任务、年介中年却仍然一事无成的挫败感以及对幸福最热切的渴望。捂着儿子的耳朵不让他听到外面喧嚣的拍打着门的声音,那是他唯一有才干保护儿子的表现。电影在描绘克里斯对物资财富的寻求的同时,这种父子间的亲子交流则成了精神财富的积蓄。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Jaden Smith)给这部恶俗的励志电影增色不少。不需要做作的父子亲情,小史密斯饰演克里斯的儿子克里斯托弗,而贾登的实质出演实现了这部电影煽情却不让人反感的所有细节。可能是由于是跟儿子对戏,以顾家驰名的威尔?史密斯演来分内真情流露,他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义务,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的。
置之去世地而后生,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多少次曾经想到这个词;当一个男人处于他的这种境况的时候,多少人会扫兴呢。诉求无门,求助无路,离空想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事实的问题无奈解决而放弃或者连续努力。
也许,不得来的艰难;也不会在得来之后满意而感恩。当克里斯最终得到那份年薪80万美元的股票经纪的工作里喜极而泣,走进熙熙攘攘的街头对着所有人幸福地微笑时,当他带着儿子走在繁华的住宅区走向他自己的房子时;物质的财产也许并不象征着所有的幸福,他跟儿子在这段艰难时光里的相依为命也许才是他最大的财产。
不再对儿子愧疚,不再对生活失望,不再只经历挫败。《独破宣言》规定了所有美国公民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它却未曾对所谓幸福下一个定义。也许,是不是因为幸福的含意过于广泛而且形象呢。然而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幸福真实未审也可能很简单。所谓幸福,兴许是当我们对着我们深爱的那些人们时;咱们能够心安理得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他们我所能给的最好的所有,不论是清苦或者富余。
励志电影观后感5
当一个天才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是否就只能在病房中度过,一生就此毁了呢?
影片《美丽心灵》讲述的正是关于这么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与其精神分裂症搏斗的过程。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这是一个古怪的天才,他早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在数学上有极大的成就。但纳什又是何其不幸,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病魔——精神分裂症就这么缠上他了,来得如此无息,又来得如此汹涌,一瞬间就摧毁了纳什所有的信仰,所有的骄傲,也差点无声无息的摧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幸好,幸好,艾丽西亚——这个伟大的妻子并没有放弃纳什,也正是这个伟大的`妻子,这人世间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爱,纳什得到了拯救。最后的最后,纳什终于战胜了精神分裂症,成为了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物理学家,而那个幸福家庭也最终得以保住。
这部电影给了人们极大地震撼,“美丽心灵”,是的,这部电影描绘的正是人类心灵的美丽。
纳什——坚强不屈的心灵。当不幸来临时,沮丧,不安,惊恐,绝望,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有那么一些人,在这些正常反应后是一蹶不振:有些人,则是会努力挑战这些不幸,但是却无法坚持到最后,结果也是被不幸打败:而还有那么一类人,他们不仅勇于挑战不幸,也成功的坚持到最后,真正的战胜了不幸,这,是真正的强者。而纳什,正是这么一个强者。在精神分裂症的面前,他没有被打倒,而是很勇敢地迈出了那挑战不幸的一步,且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这期间,他被嘲笑过,也被歧视过,他也曾沮丧,曾想过要放弃,但最终没有,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战胜了精神分裂症,战胜了他这一生中最大的挑战。最后的最后,当他站在纳贝尔数学奖的领奖台上,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这是一颗美丽而不屈的心灵。
艾丽西亚——爱的心灵。艾丽西亚,一个何其美丽的女子,她爱着纳什,也和纳什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当纳什的事业达到顶峰,当这个幸福的家庭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小生命之时,不幸也降临了。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病,这一切都能毁掉这个伟大的数学家,毁掉这幸福的一切。艾丽西亚,这个美丽的女子,她本可以抛弃纳什,本可以离开这一切不幸,可是她没有,她深深地爱着纳什,她并未在这艰难的时候离开纳什。相反的,他以她瘦弱的肩膀承担起了这一切,以她对纳什深深的爱坚持着,鼓励着纳什,不离不弃!也许我们会以为这个美丽的女子接受这一切只是由于她的责任感,可是,当看到她与纳什昔日的同事在公园里的那一段对话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女子对纳什的爱。这个瘦弱而美丽的女子,此刻她就是爱的化身,是她的爱成就了这么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的。当纳什在诺贝尔数学奖台上说出那段对艾丽西亚感谢的话时,我们都哭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妻子,这是一颗爱的心灵。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是有一定的迷惑的。为什么纳什的分裂症所分裂出来的是那样的三个人呢?室友查尔斯,小女孩玛休,国防部官员帕切尔,这三个人是否与纳什的心理有一定的联系呢?也许他们是纳什的另一面吧,又或许他们拥有着纳什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吧,这些,对于并非心理学家的我们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是不断的猜测着他们与纳什的关系。但是,即使到影片的最后,这三个人还是陪伴在纳什的身边,没有就此消失,在我看来,他们既是纳什的不幸,也是纳什的幸运,是他们给了纳什这不平凡的经历,是他们一直以来陪伴着纳什,也许,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也是纳什重要的伙伴吧。
《美丽心灵》给我们的震撼太多太多了,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也是一堂成功的教育课,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励志电影观后感6
这几天迫切需要一些能激励自己的东西,在迅雷上看到了N多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清一色的“褒奖”,于是,便下到了电脑上,昨晚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心中的那份触动与感慨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情节概括起来很简单,讲的是一位名叫布莱德·科恩(BradCohen)的妥瑞症患者,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梦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故事。
当然故事本身就很感人,这也是励志题材电影的通例。但除了故事本身,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布莱德不论童年还是成人后每一次那泫然欲泣的表情。
影片中小布莱德第一次眼眶发红是在一次棒球赛后。
他在比赛中的表现十分耀眼,获得了爸爸和弟弟的热烈喝彩。赛后,他和那个好像也有点过动的弟弟又像平时一样开始了你来我往的似乎永无止境的“打斗”中,呵呵,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跟弟弟在一起“厮打”的情景。那个年龄的孩子尤其是兄弟姐妹间是不是都喜欢这样打来打去的.互动呢?真是怀念那逝去的童年时光啊!
但是布莱德兄弟的互动却让他们的父亲发怒了,他当着众人的面喝斥布莱德——希望你有一天不要胡闹……然后,周围瞬间安静了下来,人们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布莱德身上,这时的小布莱德有一个吞咽口水的动作,众人的注意让他紧张又不安了,他怯怯的看了看周围,然后安静的跟着父亲上了车。
不得不说,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小家伙没哭,我却差一点哭了。在我的记忆中,曾不止一次的被那个应该是我父亲的人在大庭广众下斥责,那个脾气异常暴躁的男人似乎从来不知道要尊重孩子,但那个时候还是小孩子的我却有着异常强烈的自尊心,每次被他在那么多人面前大声地斥骂,都让我有一种想立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冲动。
小布莱德无疑是很爱父亲的,却被自己尊重的人当众喝斥,那一刻,小家伙心中想来是无限委曲的吧。但他比我想像的要坚强,至少,他没有哭。
更让他委曲的是在车上,当父亲高兴的问他们愿不愿意有一个继母时,弟弟明确的表示不愿意,布莱德的身体则开始不听使唤的抽搐,父亲暴怒的按住他,表情有些狰狞的吼道:我叫你别再这样!弟弟被吓得倒在了靠背上,布莱德则吓得停止了抽搐,眼眶泛红,却还是坚强的忍住了没有哭出来他很“懂事”的对自己说:爸爸发脾气我不怪他,我的怪动作把他搞疯了。这么小的孩子,这样“通情达理”的安慰着自己,让我这个大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是对那双红红的泛着泪光的眼睛有着无限的心疼。
第二次见他眼眶发红甚至落泪是他成年以后的事情了吧。长大后的布莱德因为小时候那个校长的激励而立志当一名教师,带着这个理想他去几乎所有的学校应聘,却频频受挫,遭到拒绝,在又一次被无理要求在课堂上不许发出怪声才肯聘他后,他激愤的收回了简历,躲进自己的车里乱砸一气,然后,失声痛哭。
一路走来,他都是坚强而乐观的,我一度以为他已经强大到可以笑对一切了,这时才发现,原来,他也有疲惫和脆弱的时候。也对啊,他又不是机器人,而是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人类,即便是一个正常人,求职被拒绝几十次,也难免会郁闷的吧,更何况还是被人们认为是“残障人士”的布莱德呢?按常理来说,这些人的内心应该比“正常人”更敏感吧。也许,“自卑”这个词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只是被他隐藏了起来,而且,藏得很深,深到连他自己都忘了。
每次听到布莱德用“残障”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时,我的心就止不住的有些抽痛。似乎是贾说过这样的话吧:一个人如果不想被别人嘲笑,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嘲笑自己。或许布莱德自己已经迈过了“自卑”这道坎,所以他可以面带微笑的介绍着自己的“残障”,但作为观众的我,看着他的笑却总是觉得很悲凉。不敢想象如果自己经历了他的一切是否也能像他一样还总是面带微笑的应对一切,能做到他的一半就已经是奇迹了吧。
一直都认为,一个正常人是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一个“残障人士”的,只希望这部电影能唤起更多人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那个叫作“爱”的东西来。
最后,不得不感慨一下,布莱德能生长在美国真的很幸运,如果在中国,他是不可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并过上常人幸福的生活吧。
励志电影观后感7
演讲,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最基本的素质。历史正是靠这些善于鼓动人心的说客们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易受蛊惑的民众忽悠地各个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开篇一场,电台直播之前的准备工作充满了仪式感,让我们看到了皇家的派头和考究,雄浑中夹杂着不安的配乐还有王以及各色人等的表情也让人体会到那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可惜的是,面对肃然起立、洗耳恭听的民众,王退却了,那股欲言无声的抓狂、欲哭无泪的羞愧,让王的前路充满了阴霾,他辜负了父王的信任,玷污了皇室的光辉,也让贤良的王后有些失落。贯穿电影通篇的矛盾被强有力的摆了出来。接下来的就是一场王与自己心理缺陷的战争。上帝宠幸世人,却让世人通过苦难来获取新生,上帝让伯蒂成为王,却让他无法流畅的宣扬自己的观点,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个口齿不清,脾气暴躁的国王,有一个强权的父亲,一个玩世不恭的哥哥,从小就处于弱势的状态,童年的阴影,让他产生生理的缺陷,继而发大投射到心理的恐惧,像一团乌云,压在心头。纵有他有当国王的野心却看不到当王的前途,心中更是郁愤难抒,倘若不是遇到了罗格,恐怕一切都将陷入更加混乱的黑暗。罗格这个可爱的离退休教授,用自己独特的原则、淡定从容的气度和诚挚的付出,融化了高高在上的王,让王对他吐露心声,引作知己,连主教都不放在眼里。
说话,最简单的事情,落到王的身上,就成为了一个庞大国家的声音。这个片子有一个关于超越自我的宏大主题,却用说话这个最简单的切入点来抽丝剥茧、逐步推进,着实妙哉。当生命背负上沉重的枷锁,王便也成了戴着脚镣跳舞的英雄。影片的这一设定,把王的光环去掉,还原成一个比普通人伯蒂。王与罗格初次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就对彼此的称呼来了一番较量,这其中既体现了社会等级在人与人之间造成的尴尬的沟通障碍又褒奖了罗格无视可笑的世俗制度的自信和决心。纵使他可以拥有一个帝国,摘下王的面具还是普通的人,他也有妻儿,也有自己不可为外人道的小故事。伯蒂与罗格对饮的时候,说道,”我在大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我对他们一无所知,他们却对我了如指掌”,这是伯蒂对身为皇室成员毫无隐私失去自由的境地的控诉。而罗格却用那颗仁爱的心,挽救了这个骄傲中透着可怜的王,更让他真正承担起了自己该肩负的责任。
钟情于古典英国题材的导演,力图在行云流水间展示出皇室成员的生活,为普通人揭开一角神秘的面纱,满足一下窥视的好奇欲望,他做到了。影片的节奏有序而沉稳,宛若一个英国举止优雅的风度翩翩的绅士。纵偶有沉闷之感,也凭借精致的构图和冷静的色彩以及时而细腻时而宏大的`乐曲,让人不由得陷入其中,整个故事显得极其饱满、庄重。在最后一幕,伯蒂与罗格在直播间里面的无声交流与电波另一头的各个阶层的民众们的镜头不断切换,逐渐把整个故事带向高潮,当最后一个单词吐出,一切都结束了,伯蒂战胜了自己,人民获得了新的王,英国也拥有了踏上战场的豪情。
这是一部以表演与剧情相得益彰的电影,片中的几位主演都发挥了自己老戏骨的本领,把各自的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科林饰演的王的隐忍和愤怒,无奈与痛苦,无意义的挣扎和力不从心的沮丧,都在他嗫嚅的嘴唇下让人动容,最后一幕,那长时间的沉默,让人为之揪心。从《加勒比海盗》里走出来的杰弗里没有了乖张的戾气,转而变得温文尔雅还有一点小幽默,那股诲人不倦的坚持和优雅让人如沐春风。才华横溢的海伦娜也不再像《哈利波特》里那般邪气逼人,用她强大的演技塑造了一个既不会太过耀眼夺去科林的光芒又如同静静发光的美玉让人无法忽视带给人高贵之感的伊丽莎白王后,当真不愧为英伦玫瑰。皮尔斯演绎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让人充满新鲜感和他为爱而背叛皇族的挣扎和彷徨在老国王死去的刹那全部释放了出来。这一群可爱的性格演员相互飚戏,电光火石之间为我奉献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励志电影。
我们无法成为王,所以不必艳羡皇室的光鲜,但是在面对各自的缺陷的时候,却可以像伯蒂一样去战胜它,做生活中的王者。人无完人,哪怕是身份地位很高的国王,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己的缺点,只要我们勇于正视勇敢地去克服它,敢于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是最好的选择!
【励志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励志电影观后感(精选)10-08
励志电影观后感11-07
励志电影的观后感12-03
励志电影观后感范文03-30
励志电影观后感【优】08-11
励志电影观后感【精华】08-28
隐形的翅膀励志电影观后感02-24
励志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09-18
励志电影观后感15篇11-07
励志电影观后感(15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