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攀登者》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1
吴京carry全场,感觉不会点武功没法登山,和章子怡感情戏贯穿整剧,章子怡为吴京梦想登顶而不断奉献牺牲自己,或许是想表达牺牲小爱成就大爱吧(为自己爱人梦想成真,为祖国正名)为了突显井柏然牺牲的悲壮,特意加了感情戏,感觉比较鸡肋。
整体演员演技毋庸置疑,剧情整体流畅,夜里遇到强风那里效果不错,看着令人揪心,雪崩效果都挺不错,可惜胡歌角色也比较酱油,陈龙完全沦为了背景板。可惜这几个好演员……
井柏然快要登顶成功时却牺牲,所以不到最后成功,都要猥琐发育,别浪(周同学感悟)
胡歌夜里看到女医生冷,把自己睡袋割一半给她,导致自己第二天腿被冻而截肢,个人认为要不是队伍要返回,那胡歌就可能成为队伍前进的阻碍,女医生既然来登顶,应该接受专项训练,不那么娇弱,所以在特定场合,要先把自己顾好再顾别人,不然很可能拖累别人
张译因第一次成功登顶而弄丢照相机一直自责,迫切想弥补过错,为祖国贡献,太过偏激,从而间接导致井柏然的死亡
井柏然在吴京受伤后,奋然自荐做队长登山,为祖国贡献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他经验不足等因素,果然他牺牲了,所以做事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要综合考虑实际因素
最后要感谢历史前辈们为祖国强大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牺牲,让中国测量出了珠峰新高度!我为中国自豪!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2
拍登山运动的题材,国内导演应该还没有经验。于是导演就加了爱情这条线,把一个陌生的题材拍成熟悉的儿女情长片。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爱国题材变成狭小的爱情题材。
本来这部电影能把格局升到爱国精神的层面,但却被方五洲和徐缨、李国梁和黑牡丹的爱情故事一搅和,格局瞬间就被拉下来了。
拍不出宏大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在细小处用功,着重强调细腻的'人物情感,但导演显然也不够细腻,把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太粗糙,有着历史电影的通病——假大空。
导演的表现手法粗糙提现在哪里呢?例如为了表现人们对方五洲的偏见安排了砸玻璃的情节,这都是多少年前的表现手法了。例如很多剧情都要靠旁白推进,技术高超的导演会用影像说话,而不是像新闻纪录片一样念旁白,用太多旁白,就会导致电影看起来像博物馆里的历史资料,冷冰冰的。
电影结构上是的很平庸的平铺直叙,缺乏新意。我认为如果能60年代和70年代两条线并行推进,60年代的剧情影响着70年代人物的做出抉择,最后同时达到高潮,电影在逻辑上会通顺很多,情感上会强烈很多。
电影透露出的价值观也不符合中国精神,要知道,中国精神强调的是每个个体的默默付出,是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片中方五洲个人的主角光环太强,显得其他人都像废物一样,这样设置完全否定了其他人的付出,是不尊重历史。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11-03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08-24
《攀登者》的电影观后感10-19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11-04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12-28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8篇11-14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10篇08-28
电影攀登者的观后感(精选13篇)12-16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7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