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4-11-05 16:42:04 电影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罗生门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1

  看了《罗生门》,就不禁爱上了这种关注人性,挖掘人性本质的电影。想起中国现在恢弘的商业片,国内票房虽然不错,但也有不少人说难以感受到令人感动的人性光辉,难怪总是在奥斯卡,威尼斯那些国际电影节上失望而归。从第78届奥斯卡提名《断臂山》、《撞车》、《卡波特》、《晚安,好运》、《慕尼黑》5部影片为“最佳影片”候选时,奥斯卡对于“人性”呼唤的信号已经无比清晰,想得奥斯卡,电影就要向“人性”靠拢,这几乎成了人所众知的秘密。我个人觉得中国现在的电影其实不乏人性化,只是模糊了一点,甚至被商业化,乃至失去了最动人的力量,观众不怎么买账而已。

  回归《罗生门》,里面的人为了慰藉自己的心,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赞美自己或者贬低别人,借此来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台阶,说出自己潜意识认为是对的事实。强盗为了掩饰自己在女人责备后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为了掩饰懦怯胆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贞的罪恶,编了一个有一个的谎言。那个杂工说“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适合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这是每个人都干过的事情,都曾经试图在心里修改过错,自圆其说。

  我们不能直接给这种行为判定死刑,要知道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骗性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已,说白了就是撒谎。从动机来看,这种撒谎属于被动性的'欺骗,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现实出来哦一种本能,是人的一个生存法则。从这个层面来看,撒谎是不分对错的。每个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谎本身带有就带有悲剧性,撒谎者更是可怜。行脚憎丧失掉对人类灵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们这些撒谎者是出于本能,本身也是悲剧,也是需要神去怜悯的。而结局,“还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回归,就是真善美战胜了人的本能,从原始的随心所欲进化到文明时代的良知的发现。电影就在雨过天晴中唯美地结束了,人们就在“还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获得前进的力量,一扫电影一开始对人性的恐惧。

  本片看似悬疑复杂,但只要抓住了线索,按图索骥,就会豁然开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筑丛林中,让穿过丛丛竹叶的阳光毫不留情地鞭打着人性的伤口,令人不忍去直视,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责完可怜的撒谎者后,不给机会他们改过呢?

  听说本片要被重拍,借以纪念电影先驱黑泽明诞辰100周年,相信影坛这股“人性”风要吹好一段时间。衷心期待着更多这类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2

  这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关于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体的女巫、女人、强盗,在武士死后,公堂上,鬼魂和两人都各执一词。鬼魂说是自杀,女人说是可能无意中杀死了他,强盗说是自己杀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达自己很无奈,为各自的自私自利辩护。究竟谁是凶手,观众从电影上映以来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疑问重重,同时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处,自私自利,人与人没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变。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罗生门避雨,樵夫与和尚很沮丧,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与强盗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后,怎么也想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是樵夫发现了尸体,可前面的供述里有一件物证,镶着贵重之物的短刀不见了。乞丐说是樵夫拿走了,樵夫为自己辩护,说武士是被长刀刺死的。罗生门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三人发现了那个弃婴。乞丐把婴儿的被子衣服据为己有,樵夫说他没有爱心,乞丐也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辩护。乞丐走后,和尚抱着婴儿很是难过,樵夫说自己已有六个孩子,不多这一个弃婴,之后,抱着孩子走了。谁相信他真的能收养弃婴,也许他会为了生活所需卖掉这个孩子。和尚很少言语,只是愁上加愁,感叹世道人心,绝非人们所能想象。

  这部电影有三个场景地点,罗生门、树林、公堂。场景简单,大部分是自述和对话,但人物内心的自私自利,虽然有自述时语言的'掩盖,但也已经显露无疑。大胆的评价一句,他们为了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认自杀和杀人,但却把罪责的原因归于他人,自己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以达到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为辩护的目的。对于自私自利的人性,杀人与自杀都是其次的行为了,如此的话,还有谁会被相信呢?这难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处吗?

  人物刻画彰显了演员的演技,武士鬼魂附体的女巫、女人、强盗、樵夫、和尚、乞丐、婴儿,共七人,除婴儿外,每个人都能称得上是主角,形象各异。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几个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几近完美,缺一不可,应该是很经典了。由人物串连出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又牵连出另一个接近主题的结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执一词与电影结局,表达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内容。

  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对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当每个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狱了。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3

  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广为人知,作为对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义的黑泽明在大雨中对淹没人间的洪水意象做了环境的诠释。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罗生门根据佛教故事改编,罗生门是一个死亡之门,是一种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种大众情结,日本的鬼故事极为流传,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了。然《罗生门》电影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对于人性的发掘。

  故事以一个樵夫发现一具尸体展开,摄像机对准到堂的每一个证人以及嫌疑犯,接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真相当然只有一个,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泽明都没有告诉我们,真相是什么。直到剧情的结尾处,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一个冲上去的有点像《罗生门》小说里面描写的那个强盗,他觉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坏,所以剥下包裹着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说他是恶鬼。这时,很经典的一句话:“这是个人狗不如的世界,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啊。”每个人都描绘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版本,谁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声冲破了这个迷蒙的人世间,连老子都说要回归儿童最为纯真的所在。孩子是最为纯洁不染世俗的,那种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为冷寂的黑暗,犹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个和尚怀有对人世间美好的'向往,希望人性能慢慢变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间,几乎,他就是黑泽明人性关怀的写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怀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动的是和尚抱着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为静谧的所在,有徘徊,有挣扎,有忏悔,有煎熬,有叹息,有恍惚,当然,也有对前途的点点希望。直到樵夫来抱孩子的时候,他还以为樵夫要剥孩子最后一层衣服,岂能想到他是想抚养这个孩子。

  樵夫说,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这里,有人说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我不想说战胜征服之类的字眼,这些总让人想起该死的战争,我想用归顺这样的字眼,找到自己岂是容易的,往往人们容易在别人的眼神中,在别人的言语中淹没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结局似乎是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黑泽明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伏笔,就是这个孩子以后是怎么发展的,他以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是被趋于同类,还是作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我们终归想让他成为一个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这个世界,希望,越来越好。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4

  在下雨天看完了下雨天讲述故事的《罗生门》,努力回忆才发现好像除了多襄丸电影中的其他人物都没有名字,但这六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却像是深深地扎在了脑子里,因为他们都太像自己了。

  三个在罗生门下讲述讨论故事的人被赋予了点明主题的人物,而有关世道人心还能不能让人相信这个宏大的命题从不同人的角度看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和尚代表的是一类相信世间充满善意的人,即便了解了人类的丑恶嘴脸,只要出现一丝向善之光他仍会重新坚定自己的信念。故事的讲述者似乎代表了最普通的人群,他们看到丑恶之事时会先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并尽可能使之最大化,之后再考虑维护正义。但在他们的心中头顶还是有三尺神明的,他们会想办法去赎罪,让世界少一些黑暗。也正是他们给了那些相信这个世界纯洁美好的人一丝希望。而后闯入罗生门的人显而易见地代表了对这个世界和人都充满了绝望并以此为借口心安理得地使这个世界、人性更黑暗的人群,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对自己的罪行毫不遮掩,他们似乎在嘲笑这个世界对人类的`玩弄,也在嘲讽人们之间明明没有了信任却仍虚伪地不肯承认自己的自私。这三类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着,虽然比例会有变化,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总有人坚定自己的理念,这是不可否认的。

  故事中很巧妙地把一场杀人事件用四个不同的版本讲出来,看起来似乎故事讲述的版本最客观最可信,但当回到整个电影要探讨的主题世道人心是否可信时,所有的版本似乎都不再真实了,因为影片本身就想传达给我们人一定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多襄丸和那一对夫妇共同经历了一件事,但三个人的讲述却分别突出夸大了自己,换言之,讲述出的自己都是理想中的自己。多襄丸企图夸大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全片只有他一个人有姓名并且描绘出一个敢做敢当的自己的原因,这也可能是受了武士精神的影响,为了一个战利品而进行决斗;那个妻子则是想充分地将女性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犯罪动机。她把丈夫的死描述为不肯原谅自己被迫犯下的错自杀而亡,以此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受男性欺压别无选择的境地。但讽刺的是,若把故事讲述者所言看为是客观真实的话,那么她恰恰是利用女性的尊严诱使男性为她搏斗的。丈夫似乎是影片中的唯一受害者,所有的故事也围绕着他的死亡而展开。在其叙述中,他将妻子描述为了一个为性命而苟且的人,对多襄丸倒是体现出了几分尊重,而为了合理并体面地解释自己的死亡,他称自己自杀身亡。当我们将这三个人故事讲述的不同点抽离出来并分析时,我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5

  以前没有看过黑泽明大师所拍的电影,尽管他名气很大,一来是因为这是一部黑白片,年代久远,不想看,二是经常看一些商业大片,习惯于看一写视觉效果、特技,看了之后就忘掉。

  近来,经朋友推荐,还是看了《罗生门》这部影片,这部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刚开始看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的地方,反倒感觉很平庸,但到后来,影片中人物的特点好象自己也有,就跟看过小说阿Q正传一样,它挖掘了人性中一些固有的东西。

  影片的故事由三人在罗生门边躲雨而展开。此三人是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砍柴人自言自语:真是看不懂、看不懂。在乞丐再三追问下,砍柴人讲了如下一件事:

  三天前砍柴人进山去砍柴,在山里看到在一把女人用的木梳傍有一具武士尸体。砍柴人赶紧到衙门去报官。差役抓住了杀死武士的强盗。在公堂上强盗承认见武士妻子美貌,强暴了她。由于武士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强盗想以此夸耀自己的武艺高强。武士妻子却说,她受强盗侮辱扑到武士身上哭诉,昏了过去,手中短刀误杀了丈夫。这时公堂上让女巫把武士的灵魂招来审问,武士说,他妻子唆使强盗杀他,他十分羞耻,拿起短刀自杀的。砍柴人还说,其实他看到强盗与武士两人的决斗,开始由于没有讲,是怕受到牵连(因为他自己拿了那把短刀),其实两人的武艺很平常不像强盗所吹嘘的那样,是强盗砍死了武士。

  正在三人谈至尾声时忽然听到婴儿哭声,乞丐找到了被遗弃的'婴儿,想剥那弃婴的衣服,被阻止后,砍柴人说,我已有六个孩子,不在乎养第七个孩子,让我领养吧,和尚把孩子给了砍柴人。雨过天晴,夕阳照着砍柴人离去的背影。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场景,却在大师的手中变成一部扣人心弦的不朽之作。它揭示出人生的真相,象锋利的刀刃划过皮肤一样,既痛且快。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遵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武士、强盗、妻子、农夫莫不如是。所以说,真理是丑的,真实是不重要的。其实每个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一些修饰,为了冲淡或掩盖那些自己不愿展示的一面。那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再回头想想,强盗、夫妇、樵夫等人编造的故事也并没有那么恶意,至少只利己没有想着去损人。

  人性的话题实在沉重,我认为从来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有制度的好坏之别,在一个好的制度下,坏人也能变为好人,而在一个差的制度下,好人也变为了坏人。只有我们的制度健全和完善了,才能达到人性本善的那种境界。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6

  前几天闲来无事,看起了老电影。其中之一,《罗生门》,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知其名年久,却是第一次看。影片开始的场景,沉闷迟缓,两个男人木呆呆地坐在座破庙前发愣,直到路人好奇搭讪后,情节慢慢地展开,却是一场对人性的不带血光的彻底揭露。一个强盗垂涎于路过山林中的武士之妻,在制服武士后强暴了武士之妻,武士随后身亡,目击的人有樵夫,道士。很简单的案件,在官大人面前却各有说辞,包括武士妻,武士借女巫还魂后的说法,也和别人的描述不一样。每个人都把自己描述得近乎正面,几乎每一个人都将自身置于最利于自身的境地。然而一定有人说谎了,可电影并不去揭示说谎的人是谁,影片的着重点的是人们替自身开脱的这一事实,这一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

  注意,这部电影里唯一一个坦然承认自己杀了武士的人是那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在他的描述中,他是被武士妻迷住了,但他认为他是经过和武士决斗后因武士落败而取得了占有其妻的权利,之后当武士对被玷污的妻子表现出鄙夷和唾弃的态度后,他还挺怜香惜玉地请求其妻跟他走。后面的两句描述与别人的有很大出入,但前面他居然不怕被官办地承认他杀了人,令人忽然不能完全恨他起来。特别是当看到影片将镜头一个个对准其他人,从他们口中说出的完全是替自己开脱的另一种当时情境时。我忽然想说一句话:无耻有时候比虚伪还可爱点。

  看完这电影我有很深的悲哀,这部1950年的电影引起六十二年后的我的共鸣,是因为这里揭示的人性之丑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比比皆是。更悲哀的是,相比当时,如今的日本显然国民素质,诚信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我们这里呢?

  国民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文盲比例越来越少,可是国民素质中的劣根性却越来越重。

  成人世界里充斥着谎言,无论做得多么荒唐的事情都会想尽办法自圆其说,掩饰真相,掩耳盗铃地美化自身,言不由衷,言不及意地打呵呵,这些影片里的人物都还活在当今的我们周围啊。

  如果说影片中各角色的诸多表现是为了逃脱官责,如今我们周围的现象的产生动机源自哪里呢,是利吧?

  看来利真是把刀,可以把人身上的骨气剔出去,让人的内心变成软骨头,可以随时哈下腰来。为掌握了利益大权的所谓贵人作揖嗑头。嗑就嗑了,还不敢让人看见,甚至还自己骗自己说没嗑,也是种罪恶。

  但我也不认为不为利而不折腰的人最可敬,因为饱肚之人不懂饿汉之饥。置于死地还能硬抗着死撑到底的,因为真实坦然,是真汉子。

  所以我最祟敬的是宁死不食周粟的那类。最恨的是虚伪虚荣的货色。可惜后者在现世丛生。只希望这类人能离我远点再远点。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7

  樵夫怀抱着弃婴走出残破、腐朽的罗生门,僧人的影子在门框中隐约闪现,影片嘎然而止。

  一共看了黑泽明的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梦》。《罗生门》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错过。

  过程是带有折磨、不安与压抑的,坚持看下来,印象早已经填入心胸。纯粹意义上的人性的探讨,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压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锋小说和一些现代主义的小说,里面总是拥有看似乏味但是绝对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爱略特说: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真实。观众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罗生门》最开始受到冷遇应该说很正常吧!真正的好东西不怕时间的洗礼,它还是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

  从黑泽民刚开始把镜头稳定地对准破旧门檐下大雨磅礴的镜头我就有种预感,带有日本罪恶感气氛的内容又开始了。以前看过的几部日本片,无不是这样的气氛。但是《罗生门》彻底地把这种罪恶感、无助感推演到了极至,感觉呼吸也有些急促。这是从侦探、悬疑片出发,但是没有悬疑片肤浅与无聊。

  人物很少,一对夫妇、强盗、樵夫、和尚。衙门里的戏没有判官的镜头,也许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个年代,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么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统治阶级的工具。

  衙门成了一个舞台,这几个人表演的舞台,他们卖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说自己的无助或是气概,每个人编织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话。关于真相的揭开,落差让我们产生了震撼。妇人在衙门的表演和她在现实中的表现要逊色很多,张牙舞爪与楚楚可怜区别太大了,人们难以接受。两个男人事后编撰的英雄气概与樵夫看到的动物似的委琐打斗更是制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们所不耻的是现实。

  樵夫与流浪汉的争论太说教了,也许是导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个影片的格调与影片的颜色一样,是灰色的。

  千万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轻松地把《罗生门》的故事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外来评价。樵夫不想牵扯到内,其实也参与了这出丑剧,依然躲不掉流浪汉的尖锐指责。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樵夫的角色与心态,看似富于同情,其实一样是自私而且不愿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说说"你如此讨厌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也参与其中"

  从人类的角度思考让卡夫卡声名雀起。《罗生门》获得世界声誉,也正因为它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

  也许是不想让世人太过绝望,或者是导演本身的对人性的最后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怀抱弃婴离开了罗生门——象征人性堕落腐朽的门户。

  而这到底是对人性的寻找,还是终结?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8

  这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关于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体的女巫、女人、强盗,在武士死后,公堂上,鬼魂和两人都各执一词。鬼魂说是自杀,女人说是可能无意中杀死了他,强盗说是自己杀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达自己很无奈,为各自的自私自利辩护。究竟谁是凶手,观众从电影上映以来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疑问重重,同时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处,自私自利,人与人没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变。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罗生门避雨,樵夫与和尚很沮丧,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与强盗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后,怎么也想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是樵夫发现了尸体,可前面的供述里有一件物证,镶着贵重之物的短刀不见了。乞丐说是樵夫拿走了,樵夫为自己辩护,说武士是被长刀刺死的。罗生门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三人发现了那个弃婴。乞丐把婴儿的被子衣服据为己有,樵夫说他没有爱心,乞丐也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辩护。乞丐走后,和尚抱着婴儿很是难过,樵夫说自己已有六个孩子,不多这一个弃婴,之后,抱着孩子走了。谁相信他真的能收养弃婴,也许他会为了生活所需卖掉这个孩子。和尚很少言语,只是愁上加愁,感叹世道人心,绝非人们所能想象。

  这部电影有三个场景地点,罗生门、树林、公堂。场景简单,大部分是自述和对话,但人物内心的自私自利,虽然有自述时语言的掩盖,但也已经显露无疑。大胆的评价一句,他们为了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认自杀和杀人,但却把罪责的`原因归于他人,自己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以达到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为辩护的目的。对于自私自利的人性,杀人与自杀都是其次的行为了,如此的话,还有谁会被相信呢?这难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处吗?

  人物刻画彰显了演员的演技,武士鬼魂附体的女巫、女人、强盗、樵夫、和尚、乞丐、婴儿,共七人,除婴儿外,每个人都能称得上是主角,形象各异。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几个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几近完美,缺一不可,应该是很经典了。由人物串连出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又牵连出另一个接近主题的结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执一词与电影结局,表达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内容。

  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对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当每个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狱了。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9

  看了黑泽明编导的电影《罗生门》,虽然是一部黑白的电影,但是影片给人的感觉震撼很强大。影片描述了一个武士被杀死的原因的场景,分为了四个原因叙述,虽然最后一个故事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里是没有的,但是给人的震撼还是同样的强大。

  一间破庙,一场大雨,一个牌匾,一个故事就这样的呈现出来了。其实,看了这部电影就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人性中存在赤裸裸的软弱与谎言,但是又为了生存,在现实生活中就能什么都不管。影片中的人物呈现了自己的人性的软弱以及一直在掩饰自己软弱的行为,而这样的.软弱或许就是一种“恶行”。让我想到了史铁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没有绝对的真实能在叙述中被还原。”这句话,我觉得是真真切切的可以形容这部电影。或许,有人会认为,适当的谎言也可以成为人性的救命稻草。但我觉得,人都只是以为自己是诚实的,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人的内心都会有软弱,于是就构筑了每个人企图用谎言展现的幻象。事实只有一种,但是眼睛会有很多双,每个人都不能妄想自己可以完美得活在别人的眼里。也许人的谎言是为了掩饰人最卑微的那一面,我们讨厌这个世界的谎言,但却又不得不生活在这样的充满谎言的社会里。人性,谎言,理解,信赖,贪婪,懦愚,胆怯,责任,希望,真相,到现在这样各执一词的人和事还在发生,应该也不会结束。污浊的雨,撕裂云层的光芒,狂妄的笑声,轻蔑的眼神,崩塌的悲鸣,矛盾的哽咽。

  人类站在世界中一个卑渺的角度,以混浊的眼吸纳,用幽暗的心转换,继而自污浊的嘴吐露,世界早已不是那个世界。向来没有什么善与恶,有的只是利己的本能,世上没有人可以逃脱。甚至于享受道德至高的砍柴人、唯唯诺诺的和尚,莫不如是。

  当然,这个影片在批判人性的同时,影片的结尾由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儿来代替一个毫无生机的死尸,不仅仅是在影片里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是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了一个悬念。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其实还是存在希望的,人性有软弱的地方,人性有缺点,但是只要有希望的生活,我们还是有机会去克服这些软弱的地方的。

  你说你看到了一个苹果,我说我看到了一场焰火,到底我们谁看错真的不知道,我们只看到了我们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

  罗生门下了一场雨,洗涤了人间的罪恶与谎言。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10

  作为现代人,说谎应该是我们经常做的事儿,没感觉到有多么的丑恶和罪恶。在现代,比如律师在给人打官司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当事人的无关性,总会适当的美化自己,从而,丑恶对自己不利的人,来获取减刑活着释放。但是电影中也是正常人的思维,在自己陈述事件时,美化自己,丑化别人,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三个当事人都承认是自己杀死的死者。当然我们都相信死人说的话,但是那个死人借尸还魂承认自杀,真是不可思议!那个年代,导演想表达的思想是“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恶,没有真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虽然在整部电影中,阳光是非常充足的,真实展现了那时人们胆大妄为,在神圣面前做尽坏事,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最后屈从于多襄丸的真砂是睁着眼睛看着太阳的。导演安排了贯穿整部电影的暴雨(纯粹的自我探索),我认为是想让雨水来洗干净人们肮脏的心灵。

  仿佛人们都在真相的迷宫里穿行,走不出来,也不想走出来。武士的妻子被侮辱和武士之死已经成为事实,但是当事人与旁观者所说的都不相同,不管谁说的是真话,都代表了另一些人的自私。

  影片的结尾,樵夫,行脚僧,打杂的听到外面有小孩子在哭泣,打杂的第一个跑出去并将小孩身上的和服拔下紧紧拿着,任凭樵夫抢夺;行脚僧将孩子抱起。最后的最后樵夫是又善良的人性的,收养了孩子(人性从黑暗回到了光明),行脚僧说:“你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善美的”。导演黑泽明告诉观众:人时间确实存在着自私自利、泯灭人性的严酷现实。但是,与之相对,人道主义也是永恒的,人终究是可以相信的。

  在佐藤忠男的阐述很精辟,《罗生门》中的太阳、暴雨并非只是故事情节可有可无的背景与环境,而是一种“纯粹得自我探索”的样式,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的暴风雨一样,是一个人的自我面对,在大自然中的自我放逐,一种灵魂的历练与洗礼。

  人性真是最恐怖的电影,小说,故事。你不去探究还好,只要一接触,就将是痛苦的深渊。

  但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对于这人性丑恶,人性的堕落已经习以为常,也许根本不用担心。真正的真善美也只是个人的一种坚持与信仰了;也只能存在那人心灵的最深处。

  对于《罗生门》了解的还是很肤浅,还需要进一步的去学习去领悟导演的想法!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罗生门》观后感02-19

罗生门的观后感12-23

《罗小黑战记》电影观后感_看《罗小黑战记》电影有感09-05

读《罗生门》有感03-15

《罗生门》读后感03-23

罗生门读后感04-07

《罗小黑战记》电影观后感03-07

【热门】《罗生门》读后感02-01

楚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11-16

微电影《时间门》观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