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青春》影评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致青春》影评范文(精选11篇)
该剧根据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讲述了乐观善良的郑微暗恋林静并追随他进入大学,但林静出国后,郑微积极面对生活,并在大学中爱上了陈孝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青春》影评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青春》影评 1
曾经是《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最后成为了多部国产大片中的女主角,现在已经成为一部影片的主导演。一个人一路走过来,从她的作品,她的言论,都可以看出她的成长。
当然,即便《致青春》留给观众会有些许感动,但是郑薇和陈孝正的感情,依旧不符合当年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不过,也许正是因为郑薇和陈孝正的与众不同,才促成了这一部艺术小说的产生。郑薇在大学,那样轰轰烈烈的追求陈孝正,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本来就是冤家,成为一对也是一念之间。所以,故事按照正常的逻辑行走,两个人最终走在了一起。
而这一切,只是青春的开始,痛苦和甜蜜,并不会因为事件进展的顺利,就此界限两清。在面对一次留学的机会,陈孝正毅然选择了抓住这个机会,而郑薇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离开。陈孝正多年来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很没有安全感的性格,他穷怕了,他必须要依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一切还未得到之前,他根本不信自己能给郑薇想要的幸福。
多年后,大家都已经过社会的洗礼,面带沧桑和成熟。而昔日的恋人,同时出现在了郑薇的生活中。曾经刻骨铭心爱过恨过的陈孝正,一声不吭消失不见满是遗憾的林静,他们都还想让郑薇能够回到自己的生命中。而郑薇,也在纠结中,面对自己的.感情和生活。
在渐渐的接触,和一些意外的巧合中,她知道了林静与施洁之间发生的过去。而这个时候,阮莞也因为想要守护自己的爱情,意外出车祸,死在了异国。这对郑薇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她此刻才真正明白,原来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平凡的幸福,其他一切都是海市蜃楼,终将回归平静。
最终,郑薇还是选择了林静,并且夜半时分,冲入林静的家中,说要和他结婚。但是这个决定,在知道施洁以后,全然崩溃。当然,在小说中,林静和郑薇最终还是走在了一起。但是,在电影里,却有了另外的结局,郑薇从此独自一人上路,享受生命中一个人的精彩。
青春,是一首诗。波澜起伏,有高潮,有前奏,也有尾声……甚至写完了,会有些许遗憾!但是,那是一首无法再重写的诗,也是只有一次性作完,有遗憾才会最美的诗。如果我是郑薇,我没有勇气去放弃林静,而面对陈孝正的伤害,或许在多年后我有理解,但无法原谅。人和人,总是有固定的一些情感,无以复加,也不能替代!所以,我们总有些时候,会在错的时间错过对的人,也会在对的时间认识错的人。那些遗憾,都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深刻、最唯美的画面。
《致青春》影评 2
实在不知道标题起什么,因为小说或者电影的标题本身就已经非常完全的涵盖了内容。虽然小说和电影其实要表达的根本是两个意思,这就是看过原著再来看电影的弊端,一如我看过《小说亦或是指南》完后再看《失恋三十三天》。最大的亮点我觉得是音乐,主要是电影原声。很爱小调性3/4拍的律动,无论是单纯的钢琴还是加上弦乐的组合都想得相得益彰,那就是祭奠青春的旋律。很爱这种东欧的调调,想象中也是阴暗的天气,或者是像剧中旧旧的彩色,漂亮的女孩子,特别搭。王菲的声音太华丽了,太好听了,其实很希望这样的曲调出自于一个朴实的声音。
青春,这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尤其是走过了它的人,可能会越来越不明白。
在我看来,所谓回忆里的.青春,尽是假像,和由假像组成的图谱,热血燃烧过后留下一片生命的残渣,无论是当初它们燃烧时有多轰轰烈烈,被燃烧的我们也只是觉得异常焦灼,甚至窒息,但也只有我们的青春被燃烧成一堆灰烬和残渣时,才会对着那堆残渣觉出那一份青春美好来。
《致青春》最大的本事就是把这最荒唐、最为不靠谱的一对,演成了一对天造地设的璧人。
郑薇(杨子珊饰),大一期间结识并爱上了已经大二的陈孝正(赵又廷饰),故事没有交待郑薇的家庭状况,不过与陈孝正比显然要富足许多,陈孝正大学期间发奋苦读的动力来自于摆脱贫困生活的愿望,对他而言,郑薇的出现只是个异数,本来,他已做好跟校长千金曾毓(王嘉佳饰)来一场大学精神恋爱的准备,是郑薇不讲路数的求爱打乱了这一切。
用功和谈情,是《致青春》给我们呈现出的最真实的大学生活景像,发生在郑薇和陈孝正所在的两个男女生宿舍的事,也全然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表面上爱情的份量要重一些,实际上还是前途的走向决定了故事和人物最终的走向。
所以,你才会觉得这部浪漫电影一样很接地气。
《致青春》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类纯情的青春片相比谈情说爱的桥段毫不逊色,而其有过之处还在于,中间又有了许多《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艋舺》里的那种凶猛东西,在我看来,《致青春》的前半部分,即大学生活部分,其实就已经是成熟完整的青春电影,即使独立成章也一样可以深刻打动人心,因为它只用半程时间就让郑薇和陈孝正这对荒唐恋人变得美轮美奂――同样,在我看来,其实电影的后半段,即大学毕业,大家纷纷走上社会之后的故事,是在淡化这种完美,戳破前半段为观众营造的那个美梦。
《致青春》影评 3
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仿佛陌生、却又透着丝丝似曾相识的熟悉感,那不恰是从青春走过的我们么。
我们也曾如郑薇般敢爱敢恨,对爱情勇往直前;彼时的我们都还是太张扬了,不是叛逆,而是张扬,对爱情的张扬;她的爱情,输给了物质,输给了这个用金钱和权势堆积而成的世界。
也曾如阮菀般为青春里的那段感情倾其所有、尽心维护,可它终究还是从指缝中溜走了,那个她爱的男孩,终究学不会珍惜。
也有如生性凉薄的陈孝正,因为未来与利益而放弃了爱情;少年意气的时候觉得有很多东西比感情更重要,后来才发现我们能记住的偏偏只是一些小小的幸福。
也有如赵世永般的薄情寡义,辜负了那份最美好、最单纯的绮丽。
也有如韦少宜般对爱情有着近乎苛责的洁癖,她无法忍受爱情里的不洁,却最终还是脆弱的婚姻中学会了屈服。
也有如看似配角的老张,手捧满天星默默守候,一束小小的满天星,静静的躺在墓碑前,甘做爱情里的配角。
也有如施洁般的为了爱情不择手段,却终是一无所获,潇洒转身。
也有如体贴入微的林静,即使眼底有过欲望、有过迷失,然而千帆过尽,仍然爱那个女子、依然入骨入髓。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年少的时候,总觉得时光很长,可以任意挥霍。后来才发现,我们是那么渺小,小到没有办法改变命运的轨迹,我们挣扎着,以为可以脱离地心引力,直到肩上的落叶告诉我们,夏天过去,秋天来了。
我们不曾畏惧闲言碎语的阻挠,哪怕那个人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依旧飞蛾扑火而乐在其中。不是不懂得谁先付出谁就输了的游戏规则,只是任凭自己的内心主导着,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哪怕伤痕累累,头破血流。
我们会听“条件不好”或者“太过自我”的规劝么?我们自以为用青春的热火就可以融化一切坚冰,却不明白,薪火总是有燃尽的时候,而冬天,来的太快了。
“陈孝正们”输给了自己,他们是洋葱王子,你想要看到他的心,只有一层一层地剥掉他的外衣,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让你流泪,最后才知道,原来洋葱根本就没有心。他们以为,女孩子需要的是他们能够给得起幸福,却不明白,他们推开的手,给予的是永生不能修复的伤口。这伤口,让爱情的沙溜走,再也装不回去,在这样的爱情里,他们耗尽了全部的心力。于是,再也学不会轰轰烈烈,因为青春已经完结了,没有续篇。
所以,当我们走过这样的季节,便也再不会有那年的傻气、那年的执着、那年的勇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我们回顾往事的时候,我们会后悔。九把刀说:“青春就像一场大雨,即使感冒,还想去淋它一次。”
青春的.美,就在于它的差错,它终将逝去,但也正因为这充满了酸涩的甜蜜到腻的滋味,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
这就是我们,在现实的面前,永不妥协,永远用力地去爱,去绽放的青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是那么残酷。
所以,当阮阮用一个见面六次的陌生人替代了相爱六年的恋人的位置,我们会哭得那么伤心。“舟车劳顿只为与爱人片刻相依的她、一心只想把那份感情守成天长地久的她,可曾想到会有今天?爱着的时候,以为那个人就是自己的一生,谁料到一朝梦醒,就站在了另一个人的身边。”
所以,当陈孝正用疏离戒备的眼神望向曾经为之心动的女孩,我们会那样挫败。“事实上,他们再也没有了继续面对面对弈的一天,很多人,一旦错过了,就是陌路。”
所以,不如释然吧,就这样,让青春变成我们最美的回忆,只要我们曾经活过爱过,最终相伴的不是携手一生的故事,我们也一定可以,拥有幸福。因为我们曾经这样努力过。
后记:假如设身处地站在郑薇的角度去做一个抉择,我大概既不会选陈孝正、也不会选林静。那么多的回忆曾经那么伤、那么多的过往曾经那么不堪,与其让自己无时不刻活在对回忆的挣扎中,不如选择相忘于江湖。月光再亮,终究冰凉……
《致青春》影评 4
近日听说国产片《致青春》票房业绩颇好,在当前文艺片市场萎靡,尤其是国产文艺片不敌进口大片的环境下,该片能够取得这样好的票房实属难得。好友邀我写一篇该片的影评,虽然本人不是专业人士,也非资深影迷,但还是购票观影,也希望以此支持国产文艺片。
《致青春》能够取得较好的票房业绩,尤其是在各路好莱坞大片的围剿之下异军突起,自然离不开市场的大环境。当今的80后成为社会中坚,大多已经成家立业,近些年来似乎怀念青春成为一种风气。此外,在看腻了满屏的电脑特技大片之后,难免想回归一些纯真。可以说,撇开电影本身的因素而言,就题材来说,《致青春》就占了一点先机。毕竟怀念逝去青春,几乎是80后是人人都有,而又不太好意思承认的情节。
拍摄青春类的题材的影片不容易,之前有不少的电影和电视剧属于该类题材,稚嫩,清纯,这一类的词汇似乎早已成为一些画面映入了观众的脑海,因此要有新的建树并非易事。该片仍然叙述的是青春的矛盾,剥开各种夸张搞笑的剧情,分明有能感觉到一点东西,是熟悉的又道不出东西,而并非是赚点感伤的泪水那么简单。这部影片,开始看的时候想笑,之后感觉越来越“抓人”,剧中每个人的性格各异,但代表了现实中每个人的多个方面。
影片开始的时候,影片出现的场景把大家都带回了大学时代,横幅,迎新的队伍,社团招新,上课点名,还有宿舍生活。影片极尽夸张,把大学里面的方方面面的情景以及矛盾浓缩在短短十来分钟里面。同样的是剧中的人为,郑微,阮莞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开门见山的表明两者的差异,但同时受到了男生的追求。在大学里最受欢迎的两种女孩,一是莞这样的女神,一是微这样的活泼女孩。在阮莞的关心下,郑微透露出了自己的感情:从小青梅竹马的林静。这时候画面转到了大家都熟悉的集市,录取通知书在空中飞扬,林静一次又一次的试图抓住那张纸,然而通知书越飞越远,这个场景美好又滑稽,而通知书更像是意味着年轻人的梦想,看似不经意,就飞走了,一次次的追寻,最后总是失之交臂,就像是剧情的一种暗示。
影片的前半段是大学场景,几乎所有的画面都被调成对比强烈的暖色和冷色共存,就像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青涩交织在一起。镜头的设计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大量的镜头从窗子,镜子移动到现实的人物,令人感到虚实交叠,融入其中。在很多视角下,光和影的表达烘托出剧情该有的气氛。无论是仰视的镜头里面,郑微拉着陈孝正的手在阳光下漫步校园,阳光洒在恋人的脸上,还是在雪地里面两人相偎的场景,都恰到好处。
片中经常的出现人物数目较多,从而主要的配角也占用不少的时间,镜头的切换速度较快,剧情非常紧凑。首先说一下陈孝正,陈孝正出身的家庭家教严格,他具有极强的自强自立的精神,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刚开始他把郑微推倒的那一幕,体现了他的偏执和不尽人情,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找到这样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剧中的产生的作用。陈是一个带有些悲情色彩的人物,生下来就被认为的.设计好了生活和人生,他追求院长女儿,追求出国,不过是使自己尽量符合别人给他设定好的价值观。但他或许从没有想过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是被一个崇高的目标绑架,他不断地在郑微面前重复人生建楼理论,不过是一种怯懦的掩饰。不难理解,郑微第一次在向陈表白的时候,陈失去理智,冷静的常态,大骂一句神经病扭头而走,令人惊愕。此时,陈孝正的内心可能第一次被触动,但他手足无措,在他的信条中,没有设定过这种情况的发生,但他绝对不能“离经叛道”,于是就像是程序出错一般,喊了句神经病,同时敷衍了郑微和自己。因此这个看似是对郑微发怒的镜头,不仅表达了他的偏执,也很好地表达了他的矛盾和转变,是剧情发展的前奏。
陈与郑微之后的感情纠葛,前途选择的矛盾,几乎完全是意料之中。他始终不能摆脱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出人头地的使命战胜了他对郑微真挚的感情。看到陈拿到签证决定出国的一幕,相信观众都对其有几分痛恨,但仔细想想,有谁能够完全摆脱自身的家庭,经历等等外界因素带来的被动影响呢?外界的事物或多或少塑造人的性格,影响命运抉择,每个人只是受到的深浅程度不同的影响罢了,而这并不是个人能控制的。陈孝正能在追名逐利中始终保持一份对郑微的感情,已属难得。他送给郑微的生日礼物,带郑微去海洋馆,还有多年后与郑微的重逢等等,已说明了他是个重情的人。令人欣喜的是在多年后,他终于回归到自己。
阮莞是一位如同白玉一般的女孩。知性,美丽,似乎用的再多美好词汇来形容她也不为过。阮莞对待任何人都温柔体贴,加上自身的美貌,是所有男生心中只可遥望的女神。阮莞从始至终只爱过一个人,她用极其强大的内心和难以想象的毅力,容忍了男友的不忠和软弱,维持了与男友多年的关系。阮莞是一个极度理想主义的人,为了忠贞的爱情什么都不顾,可以飞蛾扑火。影片中的阮莞是个特别的女子,她还是一个聪明的人,比谁都聪明,似乎能够化解各种遇到的问题,也明白自己不理性的感情,但却始终没法控制自己,得到了最悲惨的一个结局,令人唏嘘。阮莞始终被爱情牵着走,毫无理由,也无法抗争。旁人有千万种理由认为赵世永不配做阮莞的对象,甚至就连赵世永出轨的女孩也这么说,但在阮莞的人生中,她只有赵世永一个人。阮莞处事果断,刚毅,然而把伤痛一次次留给自己,直到万劫不复。阮莞坚强地处理了赵世永的出轨事件,只说了句“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就走上了火车。她在车厢中无奈的背影,躲在列车上独自哭泣才表露出了她柔弱的一面。即便在结婚前夕,阮莞仍然念念不忘赵世永,在她告诉郑微将和赵去看演唱会的时候,回忆起大学时期两人喜爱的乐队,脸上的表情一半是甜蜜一半是无奈。如此矛盾的一个人,无论是她的坚强和柔弱,都令观众心痛。阮莞在世的时候,付出了所有,却没有得到赵给与的一丝一毫。阮莞这样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子,走完一生静静的躺在墓地,留下唯美的悲伤。阮莞用生命和爱情为悲剧的美做了诠释。
再说下郑微。郑微是本片的女主角,一个典型的野蛮女友形象。我虽然喜欢阮莞这样的女子,但更加欣赏郑微。郑微是个率真的人,几乎从不掩饰自我。郑微代表一种理想的青春形象,虽然刁蛮有余吗,但没有世俗,一尘不染。郑微从始至终都是主动的追求着,影片一开始就积极地考到林静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得知旧的恋人出国,接着和陈孝正不打不相识,又爱上并追求陈孝正。她的举动完全出人意料,拒绝许开阳,爱上陈孝正,都不需要找出什么理由解释。郑微是个敢爱的人,虽然个性刁蛮,但能理解陈孝正,和陈孝正出现矛盾时候,一次次主动化解。她和陈孝正出身不同,性格有差异,有分歧的时候时常为陈孝正着想,这么做只是想在陈孝正的生活中充当“一厘米的误差”。最终陈孝正还是抛下郑微出国深造,郑微得知消息后质问陈孝正,也只是请求他“给一个理由”。这一幕把郑微的内心完全表露:既保留自尊,又给对方一些理解。在阮莞出车祸后,郑微对着阮莞冰冷的尸体喊出来的话,简直就是喊出了所有人的感受。本片从始自终,郑微始终忠于自己。最后她得知施洁的事情后,对林静说出“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郑微的形象在片中代表青春最理想最美好的一面,感动所有人。
最后评论许开阳,张开,曾毓,林静,朱小北。许开阳是一个富二代,性格骄纵,时刻都喜欢显摆。曾毓是个副院长的女儿,曾毓有较好的家教,任何时候都不失风度,曾毓将出国的指标让给陈孝正,理由虽然是惜才,但可以看出其中难免没有拆散陈孝正和郑微私心。最后曾毓没有得到陈孝正,反而和许开阳在一起,出人意料,但细想来,确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林静是郑微的初恋,由于目睹郑微的母亲和自己的父亲偷情,以及看到郑微和陈孝正在一起而受到挫折。林静是个隐忍的人,多年的隐忍改变了他的性格,最终在郑微的影响下原谅自己的父亲,应该说这是他的幸运。朱小北是个假小子,家境不好,因此格外自尊,在被人冤枉愤而砸了商店以后,离开了学校,多年后改头换面成为培训机构讲师,却在老同学面前也不承认自己身份,朱小北急剧的转变表现了青春是一趟单程车,虽然目睹沿途壮丽优美的风景,但始终不可能回去。张开,是本片中相比而言最不起眼的角色,似乎大多数时候都是插科打诨,毕业后也是搞旁门左道。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始终在心中隐藏了对阮莞的爱,甘愿做配角。张开感到自卑,从没想过自己能追求阮莞,但是在阮莞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她。张开的对阮莞的感情付出毫无所求,剧中他人付出感情或多或少企图回报,只有他一个人不图任何回报,也没有想让阮莞知道。剧中的张开是个卑微的人,最后放在阮莞墓前的满天星却成了片中震撼人心的一幕,看到这里我从心里感谢编剧。或许张开能够使得很多人产生共鸣,想想自己年轻时候暗恋过的人,那时只能默默的看着,希望ta过得好,多年后回忆起来,仍然会淡淡的笑。影片中张开埋下的情节伏笔,是片中非常经典的地方,雨中的墓地,张开递上的满天星,使用另一种方式表达青春美好的一面,给所有人内心带来安慰。
《致青春》影评 5
《致青春》看完,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痛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酸并甜蜜着,这种感觉承载了那段青葱的岁月。我始终觉得,85后的人依然在经历后青春时代,也许有些人尚且体会不到电影后半段的无奈和凄凉,但终归是青春妥协给了生活,过去妥协给了现实。正如结尾郑薇坚定又有些无奈的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我尚且愿意给她加一句:“而不是用来圆梦的。”
最甜的感觉是不知结果的努力
爱情里,不知别人眼中最幸福的时刻为何时。看到郑薇为了追到陈孝正不懈的在做着各种努力的时候,忽然觉得她那么美好而可爱,执着、坚强、乐观,俨然一个打了鸡血的热血青年,看到她满眼光芒闪烁,整个人都光亮起来,我想郑薇此时此刻是最幸福的。
老张对于阮莞配角式的追求,之于老张也是一种甜蜜的幸福,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墓前满天星的点缀,看到他避开郑薇独自走开的背影,多少让人有些心疼,但心疼的背后更是对青春岁月里有过暗恋追求的一种满足。明知不可能,但因为做过,而甚觉充实。我想,老张从不后悔有过配角式的追求。
也许有人不赞同我的观点,觉得恋爱之后的幸福才是最甜蜜的时刻,但我不以为然。郑薇和陈孝正的萤火虫之夜,郑薇坦白了自己的担心和害怕,怕阿正会忽然之间消失,也许正是因为太在乎,所以怕失去。想必姑娘们对这个感觉更为深刻,真正爱过的姑娘们也许能读懂那份无奈和艰辛。爱情,一旦来临,甜蜜里就有了些许的酸楚,貌似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恋爱担心后遗症(我记不清了)。对于郑薇这种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无所顾忌的女孩来说,不羁的外表下更包着一颗水晶玻璃心,容不得半点的伤害和无视,那种脆弱更无限度。
正在经历青春的姑娘们,站起来,跑起来,努力吧,也许会很难,会很苦,会很累,也许你想过放弃,想过后退,想过挣扎,但终归你要战胜自己,努力的去追逐你想要的。也许结果不美,但青春不留遗憾。郑薇就是榜样,追逐着林静到了他所在的城市,追逐着陈孝正有了一段毕生难忘的爱情,对于女子,足矣。最可悲的青春是想爱而不敢爱,想追但不敢追。但对于勇敢的女子来说,不知结果的努力充满正能量!
最酸的感觉是彼此爱恋的维持
阮莞和小男友异地恋维持的辛苦,郑薇和陈孝正恋爱小摩擦的反复,总能让人纠结,恋爱不是画油画、拍电影、写小说,恋爱是俩人感情的共同成长和升华,谈恋爱的过程就是彼此爱恋、揣测、纠结、摩擦、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深深的甜蜜和淡淡的忧伤。亲密时的甜蜜,沁人心脾;纠结时的争吵,心酸备至。
阮莞替代小男友陪伴打胎时的无奈和心酸,估计只有她自己知道,火车上委屈的眼泪着实让人心酸。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很清楚阮莞说得那八个字:“下不为例,既往不咎”。因为爱得博大而拥有如此胸怀,佩服阮莞不稀奇,能理解阮莞的无奈才是真正的读懂。
一厘米的谈论,让我看到了郑薇和陈孝正的不和谐。也许本来不合适的两个人,无论如何都没法水乳交融。郑薇终归是郑薇,陈孝正终归是陈孝正。即便陈孝正后来想重新爱回郑薇,但也毫无可能。因为陈孝正纠正的是当初那一厘米的差距,而这些年,郑薇早已不在原地。郑薇也许已经走远了一公里,不仅仅是距离,更多的是成长。
郑薇之于陈孝正,阮莞之于小男友,都是在拼尽全力的想得到,却毫不费力的失去。正如越想爱,越无法爱。不是不努力,不是不够爱,而是爱的过程太辛苦,太艰难。那种心酸很无奈!
爱了,势必会痛了。这种痛无法抗拒。爱了,势必会心酸。这种心酸与爱的程度成正比。
最痛的感觉是没有预感的结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郑薇湿着头发找陈孝正求证他公派出国的镜头,那一刻我感觉郑薇让人心疼,她是他最亲近的人,但她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很讽刺,但很现实。我想起了一个现象,很多出轨的家庭,往往全天下都知道了,但伴侣往往知道的最晚。没有预知,没有准备,没有铺垫,来得那么突然,却又水到渠成。屏幕上清晰的出现水管滴水的画面,那便是眼泪。既是陈孝正的眼泪,更是郑薇的眼泪。
当我们满怀欣喜的时候,任何一点儿相悖的打击都能把我们击垮,这也许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爱情里,最后将我们击垮的往往是我们最坚信的那一面。郑薇认为林静会在大学等他,但他不辞而别;郑薇认为陈孝正会和他在一起,但陈孝正要去美国。郑薇眼里的理所当然恰恰成了绝不可能。这种痛,扼杀了情分,更扼杀了精神。
年轻时,以为这就是致命打击。成熟后,发现不过如此。没有什么想不开,没有什么看不懂,一切都有可能,也就不再纠结和难过。正如原著缩写:“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放下,然后成长,时间会挽救你。
最苦的感觉是无法理解的背叛
阮莞被背叛的彻底,但最变态的是,背叛她的人让她帮忙出主意,这个桥段可笑到极致。都说中国人的感情模式是“找妈”,阮莞的小男友也许真的以为四海之内皆他妈,谁都得惯着他。
阮莞的感情模式我一直不认可,但我表示理解。哪个姑娘年轻时没爱过混蛋,哪个姑娘不是在被混蛋伤害后日渐坚强的。只可惜阮莞放下得太慢,爱得太久,伤了自己。
阮莞的爱情是遭遇背叛后继续的爱情,但当第二次看到这个男人不可重托之后,阮莞知道了自己该何去何从。手术之前的阮莞是淡定的,更是坚持的。因为一次背叛之后,阮莞对于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爱着的男人有了更多的'舍得,所以她能淡定的说开了个玩笑,那个时候的阮莞很坚强,很理智,很从容。
穿着婚纱的阮莞和郑薇说要去看演唱会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她对过去的一种告别,未必是爱情,而是对自己那么多年感情的一种了结,不见得还爱对方,而是对自己曾经付出过的,为自己年轻时候的岁月和爱情,做一次深深的祭奠。阮莞说,电话响起还会心跳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的震撼,而是觉得那是对自己年轻爱情的一种坚守,而这种坚守,更多的是坚守自己,而非坚守对方。
爱情承受不起太多的背叛,可以错一次,但不能一错再错。可以一次不负责任,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负责。没有谁欠谁,只有爱不爱。
最恨的感觉是无法说清的解释
朱小北的青春是付出代价的青春,是有过教训的青春。我依稀在朱小北身上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影子,甚至也有自己的影子。坚强、自尊、热血,意气用事……很多人不懂为什么朱小北不愿意和许开阳承认自己的身份,我想是因为自尊吧,这是个自尊甚至有点自卑的女孩子,有底线、有原则,但是缺少一点点忍耐。我想,超市对她的冤屈,会成为她一辈子的伤疤,永远不可磨灭,只有换个自己,才能重新开始。
青春的日子里,我们总觉得自己够成熟,够理智,够睿智,其实,等到我们真正长大,才发现自己那时候是多么的肤浅和幼稚。很多事无法解释,很多事想解释却解释不清,很多时候不屑于解释,很多时候觉得解释已晚,我们无法时时刻刻都在解释,但渴求理解和包容。
对于青春,还有那些年轻的我们,更多的时空也许就是宽容。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需要一些岁月和距离来沉淀。这就是青春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致青春》影评 6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
当年我是抱着会失望的态度走进影院去看这部小文艺的片子,整部电影并没有什么亮点,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就是:它有很多人的影子—不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你身边人的。
影片以毕业前和毕业后为分界,前半部分情节缓慢,叙事张弛有度;后半部分情节过于紧凑,在观众猝不及防的过程中交代了每个人的结局,不断闪回的镜头交代每个人物的命运。
郑微:
说起郑微,我想起了王菲的一句歌词:时间是怎么划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错过了林静,错过了陈孝正,郑微终于明白: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你最痛的地方扎上一下。现实中的很多人,越是轰轰烈烈爱过的.,最后大部分都不会在一起,就算在一起了,能真正幸福的也很少很少,反而是那些漫不经心的却走到了最后,因为平淡所以长久。
陈孝正:
你可能会说小说中的陈孝正不是这样自私自利的,可是电影中的陈孝正就是自私自利的,从头到尾他爱的人,只有他自己。他的人生步步都经过精心的计算,不容有一厘米的行差踏错,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一切,陈孝正终于变成了他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
阮莞:
只有阮莞的青春是永垂不朽的。从陪别人堕胎到自己堕胎,阮莞的青春何其荒唐,仔细想想电影中所有的人物在爱情里几乎都经历过变心、周旋、徘徊,唯独阮莞从始至终爱着赵世永,最后还因赵世永而死,而在阮莞爱上赵世永这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男人的起就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阮莞的死也是极富寓意的,奔跑着去见青春的爱,生命嘎然而止,死在追寻爱的路上。
许开阳:
许开阳和曾毓在一起了,这是让很多人意外,在电影中实在是找不出导演这样安排的依据,不过他没有固执的死等郑微,也算是影片一处现实而不落俗套的地方。想想现实中是不是有两个你觉得永远也不可能的同学,最后就莫名其妙的结婚了,让你根本想不出是因为什么。
黎维娟:
这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物,你可以骂她现实骂她拜金。考上了大学就甩掉了没能考上大学的男朋友;为了过舒适的生活就嫁给了能当自己爹的老男人。可是她很真实,她绝对不会是仅限于小说杜撰的人物,她就活在你我身边。
只能说:如果你足够的全神贯注,你一定会从电影中找到很多人的影子。但是,请别试图去找影片中的笑点和哭点,它从始至终都会贯穿。
《致青春》影评 7
《致青春》这部电影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连看两遍,仍未尽兴。后来下载原著的电子版,细细浏览,再次品味文字中的真情故事。
片名全称是《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英文则为So Young,也就是“我们如此年轻”。目前,人到中年,青春差不多和我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诸多回忆。每当看到学生,他们正值韶华,散发出青春特有的生命和活力,很是羡慕他们,也许这部影片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迎接新生的殷勤场面,男生宿舍的邋遢内景,打扑克消磨时光 ,上课迟到穿帮的借口,男女生之间或明或暗的恋情......似曾相识,仿佛现在也没有走远。是啊,我们当时so young,so naive,也有苦恼和无奈,但是和目前的内容完全不同。物是人非,恍若隔世,通过电影似乎要穿越到那个年代。曾记得,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便捷的网络,没有手机电话,没有微博快递,也没有过于丰富的'校园文化。曾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很二很傻,爱听的歌是《小芳》,似乎好看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是梦中追求的对象;爱读的书是汪国真诗集,永远追求的是理想,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钟情于玫瑰就大胆吐露真诚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永远是背影;我们周末最爱在宿舍打扑克玩“双升”,激情澎湃把牌甩出去一叠纸牌迅速成为一堆碎纸;我们开始爱情启蒙,特务接头似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恋爱和失恋相伴而生,有人happy有人受伤,同一个宿舍,不同的心情也很正常。
青春是美丽的,也是和魅力并存的,影片以主人公郑微为主线,以她的感情经历叙事,给我们展现了青春男女的感情纠葛和其他细节。
郑微从刁蛮任性,活泼叛逆到冷酷沮丧,理性做作还是让我有点不能接受。不过这就是生活,时间能改变一切,包括一个人的性格。陈孝正为了校正他偏差的一厘米,在选择爱人厮守或出国求学时,选了后者,也让灵魂从此打折。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讽刺,一个清高、阳光、积极、向上的青春男孩成了唯利是图,丧失原则的世俗男人。一个人即便有了事业,可是代价是失去了爱情,那也是得不偿失的。黎伟娟则是现实主义者,她有明确的婚姻观。影片中她就坦言,自己来自小县城,待价而沽,即便当起后妈也乐不思蜀,不断憧憬唾手可得的美好生活。婚姻对不少女孩来说是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嫁得好就省去了多年的奋斗过程。这是多元化的社会,能够坐在宝马车里面哭,总比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要强吧。和郑微共处一室的另外两位女孩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阮莞的淑女形象引来不少男生深情的目光,这个很有教养的女孩恬淡隐忍,结果为了一个猥琐的小男人而断送了幸福和生命,的确不值得。但是谁又能说一个人重情重义有过错呢?而“男人婆”朱小北的自尊让我心生敬意,她家境贫寒,但外表阳光。一边打工一边完成学业,可是在遭人诬陷的时候,她怒不可遏将商店砸得稀巴烂,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开除学籍。青春时期的冲动不可遏制的,校园的激情犯罪多属于这一情况,有的学生酗酒之后闹事,后来醒悟,可是悔之已晚。
看过这部影片,不由想起前年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对于张艺谋来说,现在的青年一代心中所想,他未必把握那么准确。从艺术手法上我对这部影片更为推崇,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的回响,从别人的故事中获得教诲,不辜负良辰美景奈何天,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更加热爱当下美好的生活.
《致青春》影评 8
在我看来,《致青春》是一个时代与两代人的悲剧!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也是社会转型期,大量下岗职工,导致“下海潮”。所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父辈的遭遇必然影响还没有谋生能力的下一代,所以共同演绎了两代人的悲剧。在电影中也有影射。郑微与林静的爱情中,林静因看到自己的父亲与郑微母亲的恋情而与郑微绝交,林静表面上看是拿父亲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但深层次看,在经历思想大解放的80年代后,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但残存在人们心中的理想尚未完全破灭,笼罩在思维禁锢的时代还没有完全过去,林静就是因心中的狭隘,陷入禁锢的思维里面,活生生毁掉自己的爱情,也逼死了自己的父亲!
观影过程中,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向日葵》,它描述的是中国近20多年的变化,思想与社会的变化,是一部具有人文关怀与精神追求的好电影。影片也深度刻画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两代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向阳认为自己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问过自己需要什么,一切都是强加给他的。而老张认为,向阳从小缺乏父爱,回来后一定要为儿子而努力,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不停努力。随着父子两代人的隔阂加深,引出了父亲这个角色的`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好父亲?老张最后想明白了,自己这辈子是失败的,在妻子面前不是好丈夫,在儿子面前不是好父亲,所以选择了离家出走。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老张的行为、思想与观点是符合那个年代的。如果说老张代表了过去的年代,那么,向阳便代表了新生的年代,他具有反叛意识,追求新事物,敢于创新。我认为,向阳的反叛,就是在长期压抑后的一种反扑。因此,老张代表了过去的一代人,向阳代表了新生的一代人,他们共同演绎了“两代人的悲剧”!
最后,回到《致青春》,它勾起每个从那个年代人的共同回忆,所以这部电影也引起一个“怀旧潮”。我们都经历过懵懂的年代,在还不懂爱的时候,却深深喜欢上某人而奋不顾身,最终撞得头破血流。虽然不堪回首,但这就是充满激情的青春,它值得一个人一辈子怀念,因为它是那么的纯粹!当然,也有人用生命献给了那个青涩而美好的青春,如影片里的阮莞。幸运的是,我们都还活着,我们可以用今天的眼光去反观那段历史。如果说,有一群人已经选择集体失忆,不愿意出声的话,那我更愿意去保存那段记忆,毕竟那是一个诗意的年代。我会把我们的眼泪与激情、痛苦与迷惘写成一首一首诗,以此加深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致青春》影评 9
仔细看来,这部电影的命名有些欠妥,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看,对“青春”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该影片主要是讲述青年的大学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导演也只是重点选取了爱情和友情这一热点内容。大学生活是人青春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时代的爱情和友情也弥足珍贵,但这些不是青春的全部,只是青春的看点,电影其实主要是在“致我们逝去的大学爱情”。
《致青春》中所展现的大学生活,是70末或80后所共同经历过的,几乎每一位70末或80后,都能够在影片中寻找到自己彼时的生活状态。这部分70末或80后,正处于人生中压力最大的阶段,观影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与消解生活压力的手段。对逝去的青春生活的回忆、追悔、祭奠几乎是所有70末或80后的心理共鸣。正如《中国经营报》记者朱耘在《〈致青春〉:用“酸涩青春”撬动亿元票房》中提到的,电影是在“用文青符号元素建立品质和话题制高点;用怀旧青春情感元素猛攻庞大屌丝市场”。应该说,电影抓住了最大的市场观众的心理共鸣,用观看电影的方式与影片、导演一起回顾了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
商业模式的成功,是商业电影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是优秀电影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但电影的“商业——艺术”二元价值评价模式显然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电影必须在这两个层面都经得起问询和推敲。显然,《致青春》在取得电影票房成功的背后,也难掩其故事模式陈旧、青春价值迷失的尴尬境地。
一、经典而陈旧的故事模式
作为男女主角的陈孝正与郑微的爱情自然是影片下大气力进行叙述的内容。虽然他们恋爱的过程充满了曲折甚至离奇,伤感中夹杂着幽默、苦涩中包含着甜蜜……但无论如何,它就是一部老掉牙的欢喜冤家汇,遵循着“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叙事策略和“分—合—离”的叙事逻辑,夸张的情节和表演、搞笑的细节和对白以及对观众“如见故人”的观影心理的满足,是该部影片情节和故事安排的基本特点,从这个层面上讲,这个故事真的毫无新意可言。导演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郑微最后主动向初恋男友林静去表白的情节安排,应该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打乱观众已经觉察到的陈、郑二人“冤家汇”叙事节奏,却不料又重新进入“林静、郑微”新的“合—分—合”逻辑中,演绎起新一轮的“冤家汇”。到最后又来个不了了之,没有交代两人感情的最终结局——甚至连结局的暗示也没有设计,显得有头没尾,牵强附会,或者说,为了曲折而曲折。
除了男女主人公外,《致青春》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大学校园爱情,可以说,影片几乎涵盖了校园爱情的全部模式。以至于凡是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同学、朋友的影子——这对刚刚逝去青春年华的80后来说,极具杀伤力,或默默单恋从不敢表白,或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甚至视优越的物质生活为爱情的全部意义。怀旧情结是人类的情感本能,通过对已逝的美好时光的回顾,借以抚慰因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焦虑,是观影者最大的心理动因。
商业电影本来就不以离奇的叙事为己任,相反,它更希望向观众展示类型化的故事,目的就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获取告知者的地位并进而几乎本能地站在导演的立场上,这种观影后的“满足感”是让观众对影片产生正向评价并自愿地担任影片义务推销员的有力武器。或者说,导演把握住了电影的市场消费主体,让影片的各个要素都能够紧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求得心理共鸣,吸引观众。
二、“青春”价值的迷失
青春不是孤立存在的,成长必然是个过程,这个过程要伴随着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引导与教育,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不断地完善与升华。但是,影片却将“青春”的价值迷失在对父母形象的颠覆与悬置、对学校和教师形象的嘲讽与戏谑、对青春意义模式的莫名与消解中。
(一)对父母形象的颠覆与悬置
对父母形象的颠覆。影片讲述了两对父母的形象,一个是陈孝正寡居的母亲,严厉而苛刻。这极大地影响了陈孝正的性格,使他内向、自卑、输不起。因为林静看到父亲与郑微母亲有私情的一幕,进而对爱情的美好产生怀疑甚至愤怒,促使他逃离了郑微。尽管后来郑微对林静讲“如果牺牲掉我的感情,能够成全他们,我毫不吝惜……”但这种评价已经不再属于青春期的观点,也无法对应青春少年当时的思想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情节的设计,有着浓浓的“父债子偿”的味道。
对父母形象的悬置化处理。无论是陈孝正去世的父亲还是寡居的`母亲,或是偷情的林静的父亲与郑微的母亲,在影片中均没有设计台词,只有细节表情。这种片断式的展示,导致人物形象本身符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使其平面化、悬置化,无法构建起“父母”甚至“家庭”的完整形象,使主要人物的成长背景虚幻化、缥缈化,这直接动摇了“青春”的根基。
(二)对学校和教师形象的嘲讽与戏谑
对学校育人环境的嘲讽。宿管科的老师一边批评学生,不允许他们使用电炉,一边自己偷偷地从电锅里捞出一个茶叶蛋。黎维娟形容女生公寓像“野兽出没的丛林”,还说:“大学生活太令我失望了,太浪费生命了,宝贵的青春就这么糟蹋了。”朱小北被学校商店怀疑成“小偷”,这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人来说是“被践踏了人格”。在青年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处理这样的事件时,却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试图毫无原则地“和稀泥”,使得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更蒙上了一层悲愤的色彩。类似的故事,也许还有很多,但这绝对不是学校管理的主流,影片没有设计任何“正面”的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形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对教师形象的戏谑。在电影看来,本应在学校承担“教书”与“育人”功能的教师们,也没有给学生树立起自身应该具备的形象。曾毓的父亲、以领导和教师形象出现的曾主任,被“青春”攻击溃败而失意退场:很显然,曾主任要演唱的节奏舒缓的《北国之春》,与郑微的一首动感十足的《红日》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接受和意义均不在同一层面上。把自行车搬进教室,并对学生进行“痞里痞气”的“恐吓”的李老师,在被迟到的学生欺骗愚弄的时候气急败坏:其“教师”形象也不光彩,亦被戏谑与嘲讽。
(三)对青春意义模式的消解
青春到底是什么样的?要找出一个能被所有人都接受的价值与意义模式的确很难,这是一个极具个性色彩的字眼。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青春的内容不能只用爱情和友情来填充,青春的意义也不能只在爱情与友情的拥有与失去的过程中获取,青春的价值模式也不能等同于爱情与友情的价值模式。真实,不是价值意义的终极目的。我们看到的“脏、乱”的学生宿舍,各种生活在游戏世界中的莘莘学子,坐拥权与利而肆意践踏别人尊严的富二代与官二代,等等,这些或许在我们的大学青春岁月中被听到过、见到过,甚至经历过,电影在展现这些场景的时候,关注了真实,却悬置了价值,这种没有立场的自然主义式的展览,毫无意义倾向的场景,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性回忆,却无法求得回顾性梳理与反思。类似女主人公“我们一起度过了,谁也不亏欠谁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空洞的解释,无法回答青春的价值和意义到底魂归何处。
正如胡清、蔡海波在《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青春电影思考》中指出的:“青春电影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下,也呈现出类型各异的风格特征,既有坚守者,又有回归潮,更有追求商业娱乐效应的纷繁错综、碰撞交融,对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淡化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春电影所拥有的深刻文化意义和独特个性。”
《致青春》影评 10
青春,短暂而热烈,独特而华美,宛若流星,倏然划过人生的天空,而那道印痕,却将深深的嵌入生命。短暂,所以珍贵,独特,所以永恒。经年之后,我们回忆过往,已是经历几多磨难,那时的心境多有不同。
这部电视剧有很多关于感情的话题值得思考。郑微最开始喜欢林静,那是一种来源于幼年的崇拜,因为崇拜一个优秀的人而爱一个人是最初的感情选择,任性而热烈,不问原因,后来林静出国了,她进入了大学。在大学里她对陈孝正的感情始于好奇,陷于相爱,终于背离,那时她正当年华,勇敢的爱,毫不保留的付出,因为他爱这个男孩,一个努力优异的人,后来陈孝正为了前途去往国外,她那颗勇敢的心终于受了伤,自己表白的人最终抛弃了自己,她对爱丧失了信心。后来的郑微初入职场,正直敢言,踏实努力,很快她从师父身上学到了好多职场经验,慢慢的变得周到谨慎,也渐渐成熟起来,在同一个公司里遇到陈孝正和林静,这是故事布局使然,她本来已经选择了陈孝正,因为毕竟那是她苦苦追寻得人,即使他曾经有过错误,她也会在爱的名义下原谅他,被偏爱的从来有恃无恐,陈孝正为了向上爬,为了自尊心再一次让他失望,而这时林静始终陪伴着她,给她温暖和爱,这个男人更懂得生活,也更加成熟,为了郑微他可以放弃一切,这时的林静比之以前更有了担当,至少他比执拗的陈孝正更懂得爱。
故事里的两个男主,陈孝正和林静,都是很优秀的人。陈孝正因为家庭的缘故,为人刻板敏感,一心想着功成名就,获得应有的自尊,他对前途的考虑是每一个功利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他爱郑微,可正如旁人所说,他更爱自己,他不能让自己活在贫困和屈辱里,于是他要靠别人去上位,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后来他让郑微失望了,也就失去了爱情,不是不够爱,是爱的不够纯粹。林静是在一步步成长的,多年以来他心里都有郑微,在公司相遇后,他知道这是一个机遇,然而他多了情敌陈孝正,对于当初的逃避,郑微始终无法原谅他,然而郑微最终被这个男人的痴情打动,他懂得呵护她照顾她,在我看来林静更适合做一个丈夫。后来他们的结合也很天经地义。
在这部除了爱情,还有成长的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阮阮青春不朽的梦想,黎维娟的悔悟,朱小北的逆袭,张开的暗恋,许开阳的执着,这些都是这个故事最好的陪衬。阮阮爱着一个长不大的男人最终嫁给了一个合适的'人,她的离开让青春永远保持在那个年龄里,成了真正的不朽;黎维娟最开始想依靠男人活着,最后被男人伤透嫁给了一个对她好的人,小北小心谨慎的维护着自尊,然后却因为被诬陷而愤怒,最终靠着努力成为了另外一个自己,张开是大家的开心果,是阮阮的有求必应,他爱着她却不敢说,他自卑着也执着着。在这场关于青春的故事里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在最好的年纪里爱过一个人,陪伴着一群人,时间最终将彼此分开,不能像故事里那样永远在一起。后来我们遍体鳞伤,畏畏缩缩,没有了爱的勇气,因为一旦真正的爱过一个人,其他人都成了是否合适。我们青春里的那些人最终都走散了,像飘落的黄叶沉默在自己的淤泥里,一旦往前走就再也无法回头,从前有过的痛苦欢笑都不得不被成长所代替,你能做的只有努力的在目前的生活里过的快乐,那些你怀念的人也希望你快乐,她们都在不同的领域里努力维系着自己的快乐,人生的交集无非如此,能够共同走过一段光阴是缘分,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致青春》影评 11
《致青春》的改编基本忠于同名原著,虽有细节的删改,但故事框架、人物设定,乃至命运走向都是基本一致的,所以,《致青春》在文化趣味上引发的争议,也可推至原作的层面来找原因:《致青春》的原著小说属于网络文学的产物,跟《失恋33天》一样,都是内地年轻女性所热衷的言情读物,一般来说,网络小说总是因为缺少文学性、艺术感染力和严肃的思想内涵而遭到诟病,其叙事架构决定了前半段就是一个卿卿我我的校园爱恋故事,后半段虽进入了职场,但万变不离其宗,骨子里浓烈的电视剧趣味挥之不却——单从原著的篇幅来看,改编成电视剧无疑更合适。
虽然电影是讲述90年代的大学生故事,可能年龄偏小的观众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却不会影响情绪代入,因为这里面的每个角色,你都能多少找到自己的影子。陈孝正这个角色我觉得赵又廷诠释的不好,只演出了表面的高傲,却没表现出心底里的自卑,靠吼是糊弄不了观众的,对他的演技不予置评。包贝尔扮演的老张是最大的催泪点,一直当着神秘的痴情送花人,整日吊儿郎当却是爱的最纯粹的一个,不牵扯前途名利,也不妄想占有侵犯,一束墓前的满天星引得周围一片啜泣声。
郑微,影片的女主角,一个来自机关大院的独生子女。性格豪放爽朗,亮烈得连男生都不敢直视,她敢爱也敢恨,当所有人都从青春中走出的时候,她的爱情却留在了原地。她不是不懂事,只是太单纯,太任性。她觉得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惟其如此,在她心里,年少时的情感才弥足珍贵。影片的'结尾,她没有在两个男人之间做出选择,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害怕打破记忆中的完美,无论如何,她爱过,痛过,但她始终没有后悔过。这样有勇气有担当的女子,值得有一份丰盛的爱情在未来等着她。
影片的叙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校园生活一直到社会生活。而这前后两部分叙事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调。在前半部分的校园生活中,导演以较为轻松活泼的笔触去描写青春期男女的爱情、友情,充满了童话般的美好幻想。影片在开始部分运用了一些童话故事的拍摄手法描写女主角郑微(杨子珊饰)的美好想象,如同童话故事里灰姑娘穿上了心爱的水晶鞋那般美好。然而,在影片后半段,导演却打破了这种“乌托邦”式的美丽幻想,改以一种更为理性冷峻的笔触去摹写现实的种种苍凉与无奈。梦幻破碎的这种前后反差刺穿了现实的种种虚伪,更折射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冰冷刺骨。
看完《致青春》,我一直在想多少男人心中会有这样的回忆:天然真实的脸,晶莹清澈的一对大眼睛,两颊仿佛刚刚浴过,露出一点动人的绯红,略带弯曲的长发,随意绾了个髻,浓密秀美,纤细稚嫩的体态已经透露的些许少女的特征,这点印象一直照相般烙在你心里……最后用《致青春》小说的段落总结一下: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致青春》影评】相关文章:
《致青春》影评03-13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影评10-06
致青春寄语_语录致青春09-17
致青春02-18
致青春10-07
《儿子》影评《儿子》影评怎么写03-13
致青春的作文10-07
致青春语录10-05
致青春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