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影评

时间:2022-08-25 12:22:22 影评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1977影评

高考1977影评1

  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种想抒发的冲动,虽然知道写不出什么。1977年,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这代人对1977这个年份却并不陌生,我想我们也是受益于这次伟大的恢复高考,我们的父辈都亲历过那个年代,那也是一个对当代中国意义深远的年代。

高考1977影评

  我们总是从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了解那个年代,那是一段悲怆而又富有激情的年代,在不平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与历史、与命运抗搏着。

  在我们都争取表达我们80后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境况时,看看我们的前辈,看看那个时代,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喜与悲,或许我们的`心就会多些坦然的平常心了。

  导演江海洋是这次历史变革的亲历者,1978年,他和陈凯歌、张艺谋等人一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由这样的导演执导,我想更能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感受。

  电影后半部,我看着都激动得都泪湿眼眶,这里就展示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吧。

  一、夕阳西下,铁锹锄把扛回家

  这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小时候,还经常看到这种场景,一种纯朴的气息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那些知识青年,却扛上了原本属于农民的锄把,在忍受与希望中日复一日。我想,这个场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国

  这觉得这个场景太激动人心,导演是有生活有经历的,然而,他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加上历史事件中带给人的情绪与深远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让观众的情绪,(1)很自然的从内心深处,随着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动不已,让不同年龄的人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刻而振奋!

  三、追赶火车,也是在与命运抗搏

  最让人揪心,提心吊胆的,莫非就是赶考的情景了,与古代赶考一样,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牵动着那些知识青年的命运,也牵系着历史的命运。

  在追跑、跌撞、搀扶中,更是这些青年命运的写照。

  四、争分夺秒,万人心愿的寄托

  那些不喜欢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命运的年轻人,一直与组织管理者有着种种的矛盾或者说是思维的差异,但经历了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后,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迟开拖拉机赶来送考生的时候,高兴的不仅是剧中的年轻的,兴奋的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

  《高考1977》用影像见证了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它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

高考1977影评2

  我是专程到电影院,花70元一张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这样的观众多不多。因为看的是个下午场,整个放映厅不多于10人,我无法判断喜欢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汉的院线是多多少人喜欢?在全国是多少人喜欢看?不喜欢看?

  电影本身制作没有大片手法,故事情节注定无法有新的冲突出现,选用演员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气质,结局本身毫无悬念和科技可以运用。影片所能够运用的就是电影的叙事,把观众的思绪拉回那一年、那个时代。30年前的记忆应该是非常清晰地在当代人中再现和传递。我不认识导演,但很敬佩他选择这个电影来拍,猜测他的目的许是让观众在近100分钟的黑暗中回忆那个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压抑、释放的过程。至少,他打动了我,影片让我的历史回忆不在空白,我能够感性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一年高考的意义所在。至于看片中用完一包纸巾,眼泪的宣泄正是我需要感谢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涤和宣泄对于有压力的现代人显得多么珍贵。

  从一部电影的创作质量上看,《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看完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其实,这部影片可以为人们看待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明显不同。

  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那代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高考1977影评】相关文章:

《儿子》影评《儿子》影评怎么写03-13

影评的摘抄11-04

菊豆影评10-15

《致青春》影评03-13

《大幻影》影评08-19

侧耳倾听影评02-03

心灵捕手影评03-06

优秀影评范文03-21

《集结号》影评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