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观后感

时间:2024-06-08 11:16:13 泽彪 专题观后感 投诉 投稿

《桃姐》观后感(通用3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姐》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姐》观后感(通用35篇)

  《桃姐》观后感 1

  周末,小记者团组织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桃姐》。

  影片讲述在梁家侍候了六十年的老佣人桃姐在中风住入老人院后,自幼被桃姐照顾的梁家少爷罗杰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陪她百年归老的故事。

  其实我看得出,桃姐很爱罗杰。

  她虽然嘴上念叨着不能吃牛舌,但当罗杰说想吃时,她还是隔天就做好了牛舌放到厨房;她为罗杰找女佣,挑了又挑,选了又选,还提出了一堆千奇百怪的问题……

  桃姐不求回报的爱 ,得到了罗杰的回报。

  桃姐中风住进老人院后,他常常来看望她,为她收拾出一套房子,让她安逸地度过晚年生活,还把小猫卡卡送到她身边陪她过年……

  感动之余 我也不禁反思: 桃姐的晚年尚有罗杰的照顾和陪伴,老人院里的其它老人们呢?过年时,他们是不是也渴望亲人子女的陪伴呢,是否在老人院里一天一天等待着子女来看望她们呢?……

  桃姐也是一样,一样的`倔强。总念叨着“我很好啊,什么都不缺,忙就不用来看我了”,却也总在罗杰来之前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等着,直到所有的椅子空无一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国庆放假,我和妈妈回了老家。正在田间劳作的外公外婆看到我们的到来,感到又惊诧又惊喜。外公忙从篮子里拿出一大把生菜:“快拿着。”

  妈妈连忙说 :“不用了不用了,家里的还没吃完呢。” 拗不过他们,我们还是拿了一小把。

  摘完豆角,外公留在田里摘菜;妈妈带着弟弟坐车回家,我和外婆走在乡间小道上。 “外婆,妈妈给你买了新衣服,回去给你试试。” 我悄悄告诉外婆。外婆不言语,我侧过头去看她,却发现她的嘴角,悄悄地扯开了一个弧度 。

  路过的两个熟识的婆婆,惊讶地说道:“这是燕子的娃吗?长高好多!”

  “是呀,不知不觉就长高了。” 外婆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看着外婆的笑,却忽然有点心酸。

  想想外婆外公从来没有说过“要多来看看我们”什么的,但我们一来,他们却也很开心,尽管嘴上不说,不想让我们担心,可心里还是期盼着我们来的吧。

  这时我才发现 ,我以前忽略了外公外婆的感情和内心,以后,我会多陪陪他们,因为,爱是陪伴啊。

  《桃姐》观后感 2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位常养老院跟妈妈吵嘴的女儿,在妈妈过世之后,拎着妈妈的遗物,站在大厅哭。这是一个不新鲜的情节,但是许鞍华没有用近景,没有用特写,甚至没有用正面,只是一个中远的背影。而且只占了画面的近二分之一。左边的二分之一画面,是两个老头在悠闲地下象棋,一个中年女护工悠闲地嗑瓜子。

  这样对比感强烈的画面,导演想表达什么?亲情的逝不可留?社会对老人的淡漠?还是生命的残酷?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指向什么社会现状,而单纯是因为她自己也已经六十五岁,是一个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导演所说,电影的本质是记录。许鞍华正是用一种淡淡不着痕迹的手法,在记录自己的`老年。跟《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不同的是,《子弹》记录的是老骥伏枥,是姜文在记录三位主演四五十岁依然很牛的这么一种状态,而《桃姐》则是记录一种洗尽铅华,淡泊如水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如同最简单的白开水,非但从头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样的,就连吞咽的节奏都一样。最开始看了海报和宣传,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催泪弹,但它不是;后来看到桃姐住进养老院之后的种种,我又觉得它会批判凉薄,但它没有。《桃姐》所拿出来给观众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画面,碎片式的画面,甚至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叙事线索。电影本身没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观众的心绪。全片甚至连配乐都很少用,只在罗杰接桃姐回家,两人一起收拾旧物那一场,起了淡淡的配乐,依然是像电影的口感那样,摒弃煽情,但求温情。我想这跟许鞍华的人生态度也有关,六十五岁的她至今未婚,无儿无女,跟妈妈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业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自己创作阵地的导演,可是这不代表无依无靠的老人家就要摆出自己无助的一面来博取他人的泪水。文章开头那位过世的母亲,面对儿子的不孝,女儿的责难,尽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脸上依然坚强倔强。所以在阅读本片的时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触,便是年轻人也会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桃姐》观后感 3

  “A Simple Life”,这是电影《桃姐》的英文名。和名字一样,电影中的画面、情节都和现实生活一样朴实。但这质朴的片子却闪烁着母性的光辉。

  看完电影,眼泪流了几次。很多时候,我们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对亲人的付出都视若无睹,我不禁要问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桃姐,很像我的妈妈。赞许的眼神、悉心的.照料、坚强的倔强……桃姐身上有太多母亲的影子。而如今荧幕外的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才真切感受到了妈妈的心。

  直到现在,我依旧对离家那么久愧疚不已,不管我取得什么成就,也不管我能组建什么样的家庭,妈妈只有一个,而我却没有好好珍惜。我在想,那段日子,她有多想我和哥哥。

  然而,时间不会倒回,它只会自顾自地往前走,追不上的人们陷入深深的回忆陷阱。我的旧伤口又在隐隐作痛。很长时间没有安静地在电脑前面码字儿了,大脑一阵阵地空白,但心里的感受、内心的悸动还在,只是不知道化为文字该如何表达。

  妈妈已经走了一年多,然而我的回忆却从来都没能有一丝丝减轻痛苦,就算愈合,也随时都有可能复发。虽然妈对我说她很知足,最后的日子能和两个儿子在一起,但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在家人和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地选择了事业,而这也许会成为我们后半生都在悔恨。

  写下这些,是告诉那些远去的游子,时刻惦记远方等待你们回家的亲人。他们,才是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桃姐》观后感 4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实无论长短,都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深圳的天气就像有些人那样变幻无常,说不定你刚跟朋友说过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过冬天!咳嗽从“两会”开幕那天就开始了,现在两会都闭幕了,我的感冒却还没好。突然觉得这所谓的“两会”竟然跟我与及身边的这些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网上看到《桃姐》的评价很高,虽然只是个文艺片,说是很值得一看。于是昨天下午奋然的决定不上班去看电影,买好票一个人头也不回的进了电影院!电影院的人数不多,或许在正常上班时间里能像我这样自由或者说闲的人太少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闲得要死!这样的.人生我都不喜欢,觉得人生就要张闲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领,说一进了写字楼就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看《桃姐》真不是冲着刘德华去的,影片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敬老院里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没有煽情,也没有哭泣,影片用最简单的的拍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孤寡老人的无奈和悲凉。甚至到来的死亡都显得那么的平常和宁静,而在那平常和宁静后面又是多么的无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又到底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请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更别忘我们身边的桃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自己。

  陈弋弋 说:《桃姐》就是这样的电影。城市里太多我们这样的孩子,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故乡曾经是义无反顾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乡愁。父母曾经是必须叛逆的对象,如今却变做两个让人失语的苍老背影。

  佛曾说:只有心中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桃姐》观后感 5

  昨晚看完电影,回家后反省一下自己,以前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这真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年轻人都应该看看。以前老公经常说,等我们老了,就不操任何心,我带着你全世界旅游去,相伴到老的走不动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养老院,一直觉得这样的安排了挺不错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论长短,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都是父母给我们最宝贵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爱惜生命,珍惜好每一天,和我们最亲最爱的老人过最幸福的生活。老人心理最想要的幸福,不是漂亮衣服,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银行帐户里的那个数字,老人想要的幸福很简单,天天有孩子们的陪伴,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散步,我想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我俩努力的方向。

  在这部电影里桃姐和罗杰之间的情感挺感人,有可能现在很多当孩子的都没有做到这些,同时这部电影也揭露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现状,这个社会丑陋的一面,中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人缺少孩子的关爱,甚至好多老人过年的.时候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想这个时候老人的心情一定非常的难过。

  养老院——我以前的定义:挺好的,大家都是老人,有共同语言,有好的心态,养老院也可以是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些,看到的只是傻傻的,痴痴呆呆的老人,没有笑声,没有好的环境,只有简单又破旧的一些基本设施,老人们看着身边的老人朋友一个个的离开,心里应该有难过,同时有害怕,可能还有更多复杂的心理,我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对于我来说,死亡真的需要勇气去面对。我在想,我们的父母也会有老的那一天,我们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一定要努力,让我们双方的父母能真正的安享晚年,应该从现在做起,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要让父母来做,因为他们为我们做的已经够多了,爸爸妈妈的爱,我们没有做到同等的回应,最起码要尽心尽力做到更好。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要任何人对你失望,但千万不能让你的父母对你失望,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里,自己的宝贝永远是最棒的。

  《桃姐》观后感 6

  低沉优美的旋律拉开电影的序幕,讲述两个人——实则一个人的故事。

  桃姐爱面子,中风后要护老院养老,杰说给她出全部费用,她顽固地说自己有钱。看自己“干儿子”杰的眼神扑朔迷离,怕麻烦人,心存感激却又不想要任何回报。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平时都把自己儿女给的钱存着,每次要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就问爷爷“还有多少还有多少”,其实,爷爷早就用来补家用,可是奶奶心里还存着自己“心底”的那份私房钱。

  跟桃姐一样,奶奶也中风,只不过桃姐只是中风了又好了,而奶奶她是瘫了将近十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心。天天也就那么坐着,坐着听着街上来往的老头老太太的一些闲言碎语,“谁家的老爷死了”“谁家的闺女嫁出了”诸如此类的话语。不过她不听这些,不说这些,天天又能干嘛呢?

  杰养老院看桃姐,问她缺什么。桃姐慌忙地说“什么都有了,不缺”,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想到我那已世的奶奶。每次从外地读书放假回来,见到奶奶时总希望她开心些,总会带些糖啊之类的好吃的,奶奶坐在睡椅上也总会摆摆手拒绝,“孙儿你自个留着点钱用啊,自己买点吃的呗”。其实吧,老人也不需要些什么,多些安慰多些陪伴多些倾听,他们就很满足了。

  杰的妈妈从美国回来看望桃姐,带了燕窝,桃姐撅着嘴“怪”杰妈没放姜;可是她接到杰妈从飞机上拿来的袜子时,脸上露出喜悦,接着把杰妈送的围巾一并捧在胸中,如获至宝。杰妈最后给桃姐钱的时候,她推掉了。还记得我当初把自己的围巾帽子给中风中的奶奶戴上的时候,她的眼里闪过惊喜,脸上透露着喜悦。后来还会像熟人炫耀自个孙儿送的东西时,别提多开心。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哭过那么多回,是因为电影的真实感人,也是因为桃姐的淳朴善良,更是因为产生了太多的共鸣。

  在手机里给桃姐唱打油诗,杰的小学同学们在家里怀念着桃姐。“你是摔了碗还没陪的……”桃姐记性太好,还能一个个数出杰的小学同学,他们等着她回家做最好的饭菜,她等着他们养老院看她。桃姐在养老院这边乐呵呵地讲电话的时候,自己哭得像个泪人,她在笑,我在哭。奶奶经常会在见我的时候,掰着指头数着我多久没来看她了,会摸摸我的头告诉我自己的孙儿的发型很好看,而现在,我想再在她身边听着她唠叨的时候,她却不在了。

  “这是你百日时背你的布巾”,一块蓝色的布占据整个屏幕,鲜艳得有点刺眼,刺得我的心也一起疼了。我的眼泪像止不住的洪水开闸般,再也忍不住了,顺着脸颊流下来。或许,奶奶没帮我保存着我百日时的那块蓝布,可是我仍旧记得儿时蛋炒饭的味道,也不曾忘记奶奶给我补的棉衣。现在,东西也不在了,那些味道还存在我心里的.某一处,今晚,带着芳香全部开起花来。

  桃姐回家收拾东西,犹豫了几次还是决定把缝纫机留下,翻着过的一些照片,还有她第一笔工资——“五元”。想起奶奶在我年少时,总会踩着缝纫机“啪嗒啪嗒”地响,也会把重要的东西放在生了锈的铁盒里,甚至会为了让孙儿吃上冰棒而把领的绿豆冰棒、白糖冰棒放开水瓶里隔着。现在,穿上了牌子的衣服,有了足够多的生活费,吃上了进口冰淇淋,可是,儿时的那些回忆都只能在梦里追寻了,那些深深浅浅的情愫也只能在某个安静的夜晚慢慢被翻开被重读被温暖。

  我在想啊,终有一天,我也将老。那时,身边没人陪的时候,或许能翻开儿时奶奶留给我的那些回忆,在冷冷的深夜独自品味,偶尔流几滴怀念过的眼泪,纪念那些回不的人,还有那些回不的时光。

  《桃姐》观后感 7

  真正的感动是感而不伤,高明的感动是无需煽情。与传说中的泪流满面不同,《桃姐》没有使出催泪弹,但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叶德娴饰演)与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演)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

  在《桃姐》中,许鞍华放弃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中秋节时,电视台带明星来老人院慰问,临走时却收回了赠送的月饼,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影片没有批判,只是淡淡带过。除夕夜,老人院主任回到院中陪老人们过年,当桃姐问主任家人在哪儿时,主任轻叹一声却一言不发,其中定然有故事,但影片也只是点到为止。

  不仅没有哭天抢地,许鞍华还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点,消解了桃姐渐入老态的悲情之感。电影一开始,博纳影业老总于冬出镜扮演电影公司老板,刘德华扮演的制片人则和洪金宝、徐克扮演的两位电影导演联合起来,耍诈来骗于冬追加一部电影的投资。看看《桃姐》的筹拍背景就会知道,许鞍华在拍片前四处寻找投资,却始终凑不齐钱,最终只好请刘德华出手追加投资,影片才得以开拍。在片中,类似对香港电影人的自嘲等笑料不在少数。

  影片在叙事上不悲不喜,《桃姐》所传达出的生死观亦是不悲不喜。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后,她的女儿站在画面中间嚎啕大哭,但在画面的左侧,几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这样的景象可以解读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时,死有时。”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生死无常、老无所依,《桃姐》所要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生死之间的故事,但它呈现出一种坦然和笃定,观众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后并不会心生恐惧,反而感到豁然开朗。

  《桃姐》中反映的主仆之情,对很多观众来说并不熟悉,但影片对老年人生活真实的记录勾起了观众对亲人的感情。一位观众看片后安慰地说:“我的亲人还在,我还可以去行动,我要去深深地感谢抚养我们的亲人。当我自己老去时,我一定不会等死,会像桃姐一样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都说许鞍华是影后制造机,《桃姐》为女主角叶德娴带来了威尼斯、金马奖的影后桂冠,还入围了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而在看完《桃姐》后,叶德娴如入无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弃耍帅、戴上老花镜、穿上蓝色工装的刘德华也失色了几分。

  与影片所呈现出的朴实风格一样,叶德娴的表演也是不动声色。第一天进入老人院时,她顺手在柜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瘪,观众立刻领会:这个在殷实人家服务了60年的仆人,对老人院的污秽是不习惯的。而当她打开家中的老式木柜,拿出一样样老物件儿时,观众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那个慈爱老奶奶。

  仆人桃姐与少爷罗杰的关系在片中有几层变化,开篇时,少爷在厅中享用美食,桃姐却站在厨房里吃剩饭,叶德娴呈现出的是一个勤勤恳恳、谨守本分的仆人形象。而当罗杰第一次说“这是我干妈”时,叶德娴脸上闪过一瞬间的拘谨,继而变成幸福,小人物的卑微与不安全感浮出画面。

  《桃姐》观后感 8

  电影桃姐内地未上影之前,叶德娴已经在多个影展夺得影后,上星期有机会去睇完之后,唯一感觉就是,Deanie姐获奖真是实至名归,成部戏几乎靠她一个人撑了起来。在电影里,Deanie姐演的是一个佣人桃姐,一生照顾华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劳任怨,格守自己作为一个佣人的本份,连吃饭都是等主人吃完后才一个人呆在厨房里吃,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资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饭。桃姐一生都低调做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对她的帮助和赏赐。电影里面没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平铺直述的一个个生活故事,桃姐中风,在病床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但她却不愿开口求人帮助,出院后,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对于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桃姐无要求换一间更好的养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学习适应。过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宁愿独自一人留在养老院也不愿麻烦别人,她期待和华仔一起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愿意开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门口响远处张望。电影好现实,而且现实得来还令人心痛,过节了,一大群"善长人仕"联群结队来养老院慰问,又唱歌又发礼物,但摄像机一离开,歌手脸上不屑的表情,礼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话语:"礼物中要罗去其他地方继续做道具",实在另人心寒。片中一位年仅40的妇女,因为无力够买昂贵的机器,而不得不住入养老院。为的只是方便治疗,而这些不也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吗?

  睇完桃姐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桃姐的身份虽然是一个佣人,但类似的角色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例如我们的.父母,中国的社会观念和外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退休后几乎都都从事着和桃姐一样的工作,帮年轻的一代照顾BB,买菜煮饭。而我地却觉得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忽视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为事,直头理开才像片中的华仔一样,连最简单的洗衣机都不会用。

  如果讲对电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只有两点,第一、导演可能担心题材的问题,于是就请来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龙套,徐克、洪金宝、宁浩、黄秋生。众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电影的可观性,第二,就是华哥身上了,华哥当了几十年的偶像,在电影里依然无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叶德娴的表演对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见。

  《桃姐》观后感 9

  虽然从报章杂志上了解到电影《桃姐》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和赢取了许多世界性大奖,但是初次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语“在末日之前温暖你”的时候,心中不禁鄙夷:宣传语如此夸夸其谈,电影大概也会有点言过其实吧。可是,观影几分钟后,我的心情随着电影的推进而起伏,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和感触。

  《桃姐》讲述的是一对主仆相扶相持的故事。桃姐是孤儿,十三岁就进入李家当家佣,六十年来勤勤恳恳,照顾了李家五代人。某天,年逾古稀的桃姐突然中风,不能再为李家操持家务,从小由桃姐照料长大的男主角李罗杰只能把她送去老人院。这时两人的关系彻底发生了的变化,本来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罗杰,需要反过来照顾桃姐。两人得以重新认识对方和自己的人生,发展出一段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感情。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使我十分动容。桃姐因名字被老人院的院友取笑是丫鬟,桃姐十分不快,却只能埋在心底。过后罗杰带了许多物品探望桃姐,被其他院友问及与桃姐的关系,罗杰默契地回答是桃姐的干儿子,使桃姐感到既欢慰又感动。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只关心家里的老人和长辈是否吃得饱穿得暖,物质条件是否富足,有时却忽略了他们需要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又有一幕戏,是罗杰忆及病中得到了桃姐的悉心照料,现在轮到桃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他为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经济基础照顾桃姐而感到安慰。这段戏让我更深刻的感觉到人生就是一个循坏的过程,从无到有、从获得到付出、从接受哺育到哺育下一代、反哺上一代,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有能力去给予、去照顾自己及旁人,是一个巨大的幸运和幸福。

  正如电影中其中一个演员秦海璐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说的,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是的,她可能是我们的母亲,可能是我们的老师,可能是我们的某一位远亲,可能是隔壁年长的邻居,也可能是经常在菜市场里遇见的老太。她不会创造什么伟大的事业,却知道怎么把别人照顾得更好。现在的我们,是现在年轻力强的“李罗杰”,将来的'我们,也可能是年老力衰需要别人照顾的“桃姐”。在养老体制未曾完善的如今,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搀扶我们所珍惜的人,在我们未曾丧失照顾别人的能力的“末日”之前,在长辈健康消耗殆尽的“末日”之前,好好的温暖他们的心。

  《桃姐》观后感 10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桃姐》观后感 11

  今天利用放假时间看完了电影《桃姐》。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在梁家服务了几十年的佣人桃姐年老衰弱的时候与她亲自带大的少爷罗杰之间的温情故事。桃姐的饰演者叶德娴将年老衰弱但仍然充满爱心的桃姐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角色中的她是充满矛盾的,她既希望得到他的少爷罗杰的关心和关注,但又怕耽误他的工作,所以她选择去养老院住;而刘德华饰演的罗杰虽然话语不多,但他粗狂的面部线条和深沉的'眼神都倾注了他对桃姐的爱。影片虽然没有宏大的题材,也没有火爆的场面,但温情却像蜿蜒的小溪一样流淌过每一个观众的心中,这比内地的所谓大片有价值多了。

  其实这部片的大背景还是中国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也越来月受到社会的关注。这部片打的是温情牌,桃姐也算得上是非常幸运的人了。她虽然是一个孤寡老人,本来无依无靠的,但她服务了几十年的梁家对她可谓不错了。罗杰给她找最好的养老院,在很繁忙的工作中去探望她,邀请她一同出席他自己电影的首映礼,和她一起回顾发黄的岁月,陪她聊天,陪她吃饭。而太太(罗杰的母亲)对她的佣人桃姐也是充满着感激和爱心:煲燕窝给桃姐吃,把自己的旧楼装修过送给桃姐住。还有罗杰的其他家里人都视桃姐为家里人。所以桃姐虽然没有亲人,但她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能够比较稳定而过快乐地过完她最后的人生。或者用罗杰的话说:他与桃姐的相遇是上天对两个人的恩赐。

  但从影片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老人们的孤寂、无助。如在桃姐刚入住老人院的时候,有个老婆婆就闹着说想回家,想回到乡下,想必她呆在这里是孤独的寂寞的;还有全院中最老的婆婆,养老院院长都换了几个了,她一直都呆在这里,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探望过她;还有一个老婆婆直到她最终死去,她儿子都没来看过他,只有她女儿来,但她女儿因为家产问题对她也是充满着怨恨的。桃姐的温馨和幸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孝道,甚至到了极端。但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要养几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加之生活成本的加重,生存压力空前加大,孝道对于有些人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农村年轻人为了挣钱养家糊口,都到外边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小孩在家,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老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当然这些都是现实,但希望无论是个人,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对养老事业多加投入,多关注关心老人的生存状况,老人也能迎来他们的夕阳红。

  《桃姐》观后感 12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观看了《桃姐》这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发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佣人和一位名叫罗杰少爷之间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与陪伴罗杰少爷成长,而她已日渐衰老。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风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医生说,她的身体已不容乐观,以后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罗杰只能送她到养老院。他时常去看她,陪她聊天,仿佛一对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渐渐地放开了。

  观看了电影以后,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来后,我一直对妈妈说,他们太可怜了。

  “老人们难道没有吃的吗?他们对慰问的.食物那么感兴趣。”

  妈妈说:“老人们行动上不便,不能到市场买,只能等着亲人探望的时候带来,可是有的亲人总有各种理由没来。所以……”

  “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对待父母不可以嫌弃他们。比如走路慢呀,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实我们小时候还不是这样吗?从不会走路到学会走路跑步,爸爸妈妈有嫌弃过我们吗?我们吃饭的时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妈妈耐心地收拾残局,教我们怎么做得好一些。他们老了,走不快了,听得不利索了,现在轮到我们等他们,等他们慢慢走路,慢慢吃饭,难道不应该吗?

  有句话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来脸上发烧啊。那时候,因为觉得煎饼实在太好吃了,根本没有多想,一口气全吃光了,一点也不留给爸爸妈妈!

  我决心改掉不为父母着想的坏习惯,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顺的“诺贝尔奖孝顺儿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钱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恒,要用真心去陪伴。

  《桃姐》观后感 13

  今天去看一部宣传已久的电影《桃姐》,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观影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也无可厚非。在看到叶德娴时,面对她不断的变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这虽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实,但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可以连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这些只有面对自己的姥姥时才有的真实感,在她的呵护下才感觉到桃姐对罗杰的那种爱。而华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了。在观众看来,罗杰就是罗杰,他不是刘德华,你在看时也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样,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陆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在里面自己配音,虽然有点让内地观众有点不太舒服,有待改进,但是普通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华仔的演技决对是金马奖评委说的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华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实的感情去演绎罗杰。的确放下许多包袱和光环。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了以前的影子。作为一个刘德华的影迷,我自认不是那种身上装有文艺细胞的潮人。也许会为了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居然会有别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对于刘德华的表演我终究还是舒心的为之赞叹。还记得从暗战开始,他的减法式演出已经大为让我赞叹和惊讶。不在像以前的“华弟”和“混混”潇洒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极致生活化,或者说与之融为一体式的表演模式终于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现于我的眼前。

  何谓减法式?许鞍华导演说:“那是要你抛弃自己演员的身份,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普通人!”刘德华说:“我一直可以,因为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

  看完电影,他们问我,能不能感受到什么,我说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能够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说实话没有过这种经历,而从小到大家里的老人都还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因为《桃姐》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电影,所以我完全能够融入到里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让我自己思考了我身边的桃姐是谁。或者说有一天我自己成为那个“桃姐”我又会怎么样呢?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正是时候。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怠慢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深深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一段两年的平静生活,浓缩成120分钟的精华,表现的是人一生的一个过程,笑有时,哭有时,生有时,死有时。一切都得经历,不管是否伤痛,谁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桃姐》观后感 14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为我会因为这部戏而哭个不停。可是到最后,我不仅没有用我事先准备好的纸巾擦眼泪,甚至还在导演不知是精心布置,还是无心插柳的几场戏中大笑不已。原来感动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戏,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感动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才会刻骨铭心。原来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才是越能感动人的。我承认,我被感动了,也被启发了……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所谓城市幸福指数的评比。广州排在倒数第三。对此结果,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谈幸福有多少呢?但这部戏告诉我,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戏中,桃姐了解并照顾主人罗杰的一切生活起居,样样都以他为先。但罗杰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离开了他时,他才惊觉幸福竟一直在他身边,他都不以为然。当你晚上回家时,抬头看见自己家里亮着灯,有人等你,是幸福;当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无条件地包容你时,是幸福;当你可以做到子欲养而亲尚在,有能力照顾、满足和保护你想这样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时候,你不以为然,当她走时,你后悔不已的一切。我们不需要可以去寻找,只有珍惜,你才会发现她一直在身边。

  不要以为习惯会常在。

  我们一直会说,这是我的习惯。习惯这个词语,真的很可怕。当一个人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她的好,然后不以为然。当一个环境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它的好,然后不以为然。但当不失去这些好时,你会不知所措,难以接受。戏中,江美仪饰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儿。她经常因为觉得母亲对哥哥的偏爱而肆意将母亲大骂。但当母亲突然离世后,悔恨的眼泪才不停地从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没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这莫过于是世上最伤害人的话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们不应该去习惯,而是应该去珍惜。

  生老病死才是一个人的完整。

  记得在《on call 36小时》中有一句话,当人在面临疾病、死亡是之所以会惊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为人忘记了这是必经的阶段,忘记了做好身心的准备。在《桃姐》这出戏中,没有可以将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达,而是愉快地轻描淡写。是啊,为什么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如同人食饭睡觉一般。本来,我在看到戏的后面,罗杰对医生所的话是如此冷静、理智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冷血。当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已经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让她带着一丝的遗憾离开就已经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里一直想着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戏也会有落幕的时候,这出戏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将桃姐生前等罗杰回家的片段呈现,使观看的人从新又回味前面的场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觉。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戏享誉国内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欢看温情戏,因为通过这样的戏,我才会被提醒身边有爱,身边有幸福……

  没有事物不应该存在,没有电影不值得观看,没有歌曲不值得欣赏,只在于你。

  《桃姐》观后感 15

  期待已久的《桃姐》终于看完了,看完内心很平静,并没有网上说的那样哭的稀里哗啦的,感觉很好,感触很深,感慨也很多!感性之至,稍抒己见,也只是在观影之后情之所至,总想说些什么,但是语言不尽优美华丽,但却情出于心,语出于口,肺腑之感……。

  叶德娴虽然是《桃姐》的最大亮点,连多年来再跟她合作的刘德华,今次在片中也有洗尽铅华,低调而又平实的演出,放下巨星的包袱,脚踏实地演一个寻常人物,对桃姐的感情由开初的平淡到后来的关怀备至,当中没有张扬的演技痕迹,一切拿捏的都很到位,感人至深,《桃姐》中的刘德华很不刘华,反而是久违了我们亲切了的老大,这也是为什么金马奖评委把影帝头衔给予他了,过后张艾嘉解释这次金马会给予刘德华,主要原因是这次他没有耍帅,低调的`演,演的很“群众化”……

  影片以桃姐在老大饰演的罗杰家中工作了六十年照顾了他一家五代人的故事为轮廓展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另一条暗线索则是罗杰对桃姐照顾的变化。罗杰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到最后变得体贴入微,这是和桃姐感情日益明朗化的结果,影片不停的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罗杰的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基于是对桃姐的依赖,及至对自己的反思,到最后两人的相濡以沫。故事情节很感人,很容易让人有所反思!

  感谢许鞍华导演给我们拍摄一部令人感动、令人感触的电影,感谢老大和叶德娴的精彩演出,给了我们既精彩又感人的角色!看完之后,很容易使人在情感上有所感触,通过某些桥段很容易的实实在在的看到“从前”或者是“以后”的自己!

  一部很温情的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更没有刻意的矫情,有的只是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桃姐,简简单单的生活和工作,却获得了一份满满的亲情。《桃姐》这部电影虽然是文艺片,但如许鞍华所说“一点也不闷”,笑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它没有走“赚泪路线”,故意把剧情弄得很悲伤,滥情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那是琼瑶的戏,不是许鞍华的。所有的观众,在该笑的时候都忍俊不禁,从笑声的分贝来推测,至少露出了八颗牙;在该沉静的时候,全场基本上还是没有杂音的。它有笑点而无泪点,泪点只是在心中体现吧!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大哥带着自己的妈妈吧,看的很投入,作为妇女节上映的电影或许更适应我们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父母一起看,也让我们一起寻找我们身边的哪位桃姐!

  本来想用《望着你,就像望着我的未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的,感觉起来太文采化,还是不用了,一篇感想难以抒发完心中的那些感慨!

  《桃姐》观后感 16

  昨晚在金逸看了许鞍华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桃姐》。影片选择在3月8日这天上映自然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关,但该片描写的绝不仅仅是某位女性的个人世界。下面谈谈我的观片体会。

  如同片名,《桃姐》的叙述是平淡而简洁的,几乎放弃了一切浓烈的情感刻画。对于《桃姐》来说,眼泪是奢侈的,这不是说《桃姐》没有值得悲伤的情节,而是因为《桃姐》不想用眼泪来证明悲伤,我们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真实生活里的出现的人以及他们的正常反应,包括对悲伤的承受与忍耐。

  我发现这部影片并不太好评价,或者说并不能像我之前对其他电影那样评价,这不是因为我麻木,观看本片时我至少五次动容。也许是太久没有看过同样类型影片的缘故吧,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这部看上去很像纪录片的影片叙述故事时不动声色,观众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进入桃姐的世界的.,又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流下了眼泪,整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把桃姐当作了自家的佣人,当然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佣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与信任,桃姐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名家庭成员,一位亲人,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自己已为一份后天的情愫而高烧不退。说到这里,我发现《桃姐》不好评价的另一个原因――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导演完全打碎并均匀融入到所有平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了,当你试图对某一场戏进行概括时,又发现其实这场戏和另几场戏的情感浓度差不多,于是便打消了单独概括的欲望。嗯,关于故事情节的整体印象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无病呻吟的事情我是做不来。

  如果说《桃姐》是许鞍华导演在不经意间拍的一部献给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华人世界的经典影片,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在理。观看本片时,观众心中一定会有着充满焦虑的发问――“有一天,如果我老了怎么办,是不是也要被送进老人院蹉跎终老,期间还要和几个不孝的子孙、嫌弃我的媳妇为了几百块钱纠结?”,是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桃姐》并没有给出关于那些身患顽疾、被亲人疏远的孤独老人出路的答案,但桃姐给出了一个她认为合理的姿态――即便离开了“亲人”,也要独立、自尊、自足、善良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桃姐》里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站在老人院的玻璃门前反复念叨:“我要回乡下,我要回乡下……”。我想,这位老人想要回去的那个“乡下”其实就是她曾经为之付出并与之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共同存在的家园,家园里有人、有物,更有情。

  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是要老去的,感谢《桃姐》提供的温度,这温度使我们清醒――让我们善待老人,让善待老人真正进入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传统――当然,善待老人最好不要成为我们的一种道德主张,这本该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需要。

  无独有偶,今天上午看到张扬导演通过微博发布了他以老年人为关注对象的新作《飞越老人院》的预告片,这是文艺圈里的一次重要巧合。

  《桃姐》观后感 17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电影,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我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好了。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想到父母也会慢慢老去的样子,内心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

  《桃姐》观后感 18

  叶德娴饰演的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电影的海报中,桃姐像孩子般开怀大笑,有人也许会差异,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高兴?在体味中,我想大概就是亲情的力量。罗杰并非桃姐的亲生儿子,桃姐也只不过是李家的一个佣人,可导演却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这世界上还有超越血缘的感情。我总在想,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最幸福、最和谐的?也许桃姐告诉我们,是一种叫做无私的东西,无私,才会心中有对方,也才会事事为对方考略,也甘愿奉献自己。当你奉献了自己,对方在你的真情中,才会被感化,才能用心体会,也才能够用模仿直至发自真心的对你付出。很多时候,为什么很多家庭不幸福,也许正因为没有教会孩子付出与回报。很多父母也如同桃姐一般,把好的东西分与孩子,可最后呢,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供奉老人,在那些老泪纵横的脸上,也许写着这样的故事,父母奉献时,也要教会孩子回报,这种回报是指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而不是把困难自己吞食,把成果全部拿出。也许在你拿出美食的那一刻,你可以和孩子一同享用,告诉他:妈妈也很爱吃。

  《桃姐》观后感 19

  衰老

  正如人的长大是一瞬间,衰老也是。桃姐的衰老是从她进到冷气房挑大蒜,并不断往身上套衣服开始的。之后她就中风了,中风的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吹了太多的冷气,或者是在空房间守了太久,我觉得她只不过是老了而已,就像有的人老了会看不清楚东西,有的人老了会记不清人们的容貌和名字,有的人老了会颤颤巍巍,有的人老了会疯疯癫癫……她老了就中风了。

  她的衰老从中风以后“进展”很快,先是一个人在家晕倒,之后被送到医院,出院后不能再工作,她去了养老院,一边在养老院生活,一边复健。她很努力地康复,也最终恢复,一切欣欣向荣。后来她又生病入院,胆囊手术很成功,她如愿见到了梁家第五代的孩子,她开始坐轮椅。回到养老院不久,又住进医院,肺气肿。她是一个人在医院,慢慢离开的。她走得应该很安详。

  她安安静静地生,安安静静地活,也安安静静地死。人生就是疏忽一瞬,生是一瞬,活是一瞬,老是一瞬,死也是一瞬。

  尊严

  桃姐叫钟春桃,在医院里有人说:春桃,一听就是佣人的名字。桃姐很生气,她说:“我得罪你了吗?”佣人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当别人无意间提起时,才会显得有些激烈,她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但她的尊严其实体现在对工作的尽心尽责中。在菜市场和小商贩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为主家准备每一餐食,她注重荤素搭配,也照顾少爷的身体,剥好的螃蟹、清蒸的鲜鱼,切好的新鲜水果。永不落灰的家具,没有褶皱的衬衫。

  少爷说:“很久没吃牛舌了。”她嘴上说着:“很久没吃就不要吃了嘛?你还想搭一个桥吗?”转头就卤起了牛舌。卤好后放进冰箱,等着少爷什么时候想吃就切开吃。

  炖煮的燕窝要加生姜去腥。太太来看望她,拿了煲好的燕窝。她一边喝,一边咂摸着说:“腥”。似乎对于做菜这件事,即便是对自己的东家,也丝毫不留情面。不加姜的燕窝是腥的,谁做的也是腥的。

  中风后,少爷来看她。她第一件事就是要给太太打电话说:“我不做了,做不动了。”比起自己的身体,她更关注的是这份工作。或者,对桃姐来讲,这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一个使命。从她十三岁时来到梁家帮佣起,她的人生便和梁家有了交集,从此便不可分割,她陪伴了梁家六十多年,照顾了梁家五代人。

  她为一个家庭付出了一生,临末了,她病了,住院了,也不想给东家添麻烦,她说她要辞职,住养老院。

  桃姐做了一辈子的佣人,只会洗洗涮涮、做饭烧菜、看家带娃。她的人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她只会做佣人,她也只知道怎么把佣人做好,她的人生甚至普通得有些卑微,但就是因为对一件事情孜孜不倦的坚守,她有尊严,她高贵。

  悲悯

  坚叔借钱去找洗头妹,桃姐说:“让他去找,还能找多久。”

  演员歌手来到老人院走过场,刚发的月饼,拍好照片要收走,因为是道具。歌手唱完歌,瞬间变脸。老人们充当了道具人,被献爱心,被走过场。蔡姑娘只是说:“再坚持一会儿。”

  梁少和两位导演合伙演戏骗投资人的钱,事后的`羊蝎子火锅会上,梁少只是说着:“量入为出啊,量入为出。”

  养老院中的老人很多不能独自进食,需要看护人员一口一口去喂,一个看护人员要同时喂几个老人吃饭。很难说老人们都吃饱了没,老人们自是说不清楚了,看护人员就更说不清了。

  老人院虽价格不菲,但供应的吃食却很简陋。几片水煮的青菜,几块肉,一碟米饭。人老了以后,什么都开始潦草了起来。

  母亲在把房子转给儿子以后,儿子再也没有来养老院看望过母亲一眼。倒是女儿经常来看她,给她交每个月的费用,老人却总是期盼着心爱的儿子能来,她一直相信儿子会来的,直到她死。女儿抱着她的东西,哭哭啼啼地接她回家,儿子还是没有来。

  导演无意于去揭示社会的美好或者丑陋,她只是去展现,去表达。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透露着诚恳。如果说有什么,那也就是她的悲悯,承载着温情。

  《桃姐》观后感 20

  电影结束,掌声响起,《桃姐》内地首映场,我有幸身在其中。

  然而,看了《桃姐》,情绪复杂,一方面觉得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之前获得的所有荣誉都实至名归;另一方面,甚至担心自己没有勇气再看一遍,不是它不够好,而是怕他们无法承受。

  生老病死,除了生,其余尽是灰暗——当《桃姐》把衰老、病痛、死亡,用大银幕充分放大呈现眼前时,真的让人忍不住写下这样的句子。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都会有无力无奈无助的那一天,那是多么残酷的图景啊,一如《桃姐》里老人院的群像:孤独的老人,除了躺在床上和起床吃饭,生活似乎只剩下了呼吸;无力的老人,身上系着小孩子吃饭的围兜,等待护士一个个喂饭;寂寥的老人,没有家人,没有探望,只有政府的'救济金帮助她在老人院熬过一个又一个除夕之夜……

  看着看着,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电影,而是生活本身。我们坐在电影院里,只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生活有多少种味道,《桃姐》就有多少种味道。电影里面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也有来自内心的恐惧。

  写着写着,一切豁然了。正像《桃姐》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衰老无力,还有生命的爱,生命的尊严,那些小人物身上生发出来的善和美,那些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人性光辉,那些生命的喜和乐——所以,看《桃姐》的时候,笑声响起的次数,也压根儿不比一部喜剧少多少。

  人人都怕老来潦倒,其实并非完全是怕孤独、没有人照顾、经济能力差等,而是怕从此丧失了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生活的权利。然而一部《桃姐》,据说让很害怕此的许鞍华真的泰然了:即便你有儿女,他们不一定可以照料你,即便你有很多钱,确实可以雇最好的护士来照顾你,但到头来还是雇佣关系,那感受未必就比孤老好,所以潦倒不可避免。生老病死,是种自然,叶枯叶绿,花开花谢,真的无需担心太多。

  直面《桃姐》,不会恐惧了,可以再看一遍。

  1、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明星,但你几乎都看不到,只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

  2、这部总体气质悲伤的电影笑点却比泪点更多,但没有一处刻意的煽情或者搞笑,让你快乐或者悲伤的都是生活本身。

  《桃姐》观后感 21

  最近看了传说中的《桃姐》一片,有些感触,闲来无事码点相关文字,以志所思。

  总体说来,这是个很平淡的电影。作为港式文艺片,套路不可谓新颖,情节不可谓曲折,道理不可谓深邃,但意味却颇为绵长,有看点兼泪点。

  桃姐钟春桃(叶德娴)是少爷(刘德华)家的佣人,小时父母在日祸(二战日军横行,且称"日祸")中罹难,身世凄苦。十几岁到老爷家,服侍老太太、老爷和太太、少爷共历三代,已逾60年,且终生未嫁。期间,桃姐充分显示出传统中国女人的勤恳和朴实,悉心服侍主家,主家的衣食起居,事无巨细,通通操办;其品德性情,也样样使人称心。

  影片未着力于旧事追忆,只稍微正面侧面交代了一下。虽非怀旧,但却时时体现出往事的影子。影片也无大的波澜起伏,依据的是桃姐中风住院、入老人院、再得肺气肿病危的时间脉络。期间细节处理很好,导演擅长表现琐碎之事,有无趣,有幽默,有冷漠,有温情,平淡中透露着生活真味。

  影片开头是桃姐给出差回来的少爷下厨。少爷刘德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习以为常,始终未多看桃姐一眼,也无多少言语交流。直到某一天,桃姐因为劳碌和老迈中风去了医院,故事才进入正题。

  本来少爷的生活中桃姐好像一直在那里,而现在这种变化,使少爷初次思考起这桃姐这样一个女人来。一个人在你生命中默默照顾你,而你却习以为常地依赖,某一天这人突然离开,你是否茫然无措,是否惘然若失?少爷并不是无情的人,相反很会体贴人,只是他和桃姐的关系太久远了,形成了一种平衡,所以桃姐在时,他不需要对桃姐太多关心,而当桃姐需要关怀时,他就不假思索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份责任。然而角色转换,未学会关心人的人,怎样照顾好一贯关心你的人呢?当桃姐不想给少爷添麻烦说想去老人院的时候,少年居然以为桃姐很想到那里去,就遂了桃姐的意。我们自思一下,生活中,父母长辈有时候会说些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怕给子女晚辈添麻烦。可惜这种感情,不是每个人都懂的。少爷虽不知其里,尚能抽空陪伴服侍桃姐到最后。而世间一味索取、得寸进尺、不思回报的无情之辈,却是多如江鲫。

  虽说香港的老人院设施完备服务正规,但也不见得能让老人颐养天年(大陆就更不消说了,多的是盘剥老人)。有子女赡养的话,谁愿意去老人院呢。一个连假牙都能戴错、处处贪恋小便宜的地方,逢年过节又无亲人陪伴,还得忍受电台学校等组织虚伪的献爱心活动的骚扰,如此终老,想来无味。可见老无所依,于人是很大的`悲哀。少爷养尊处优,不懂老人院生活的苦处。但少爷却知道,桃姐,这个老迈的佣人,在病倒后需要他的关心照顾。这出自责任,更多的是人的品性。老人院里,有多少老人不是被自己子女抛弃的?老人院还算好的,又有多少老人被遗弃在空巢里,自生自灭?这个国家,老人不靠子女,还能靠谁?以此看来,桃姐是幸运的。

  在少爷的尽心照顾下,桃姐病情稍好,然而后来又不幸得了肺气肿。在桃姐临终前的这段时间内,二人的交流似乎有种天生的默契,能时常互开玩笑,俨然一对母子。少爷重新认识了多年尽心照顾他的老女佣人,更发现了自己。原来照顾帮助别人真的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原来自己也可以温情若此。

  桃姐虽然朴实,但也爱美,少爷投资的电影开映展,要带她参加,她欣然答应。回去拿出口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细细的整理了一番。展会上端坐大方,是个体面的女人。展后少爷问她电影如何,她拼命说好,满是对少爷的嘉许,少爷却不知她视力不好,只逗她"你不是后来在睡觉吗?"二人相对莞尔。有多少人在老的时候,自暴自弃,生活邋遢不修边幅,反而以老者自居,气压晚辈?老人和晚辈应各存尊严,才能和睦相处。

  秦沛饰演一位老人院的活宝,每好开玩笑,逗其他老人,他的座右铭是人就应该开心享受,不必愁眉至死。这样一个潇洒人物,却非常好色,有点钱便去找洗头妹消遣。钱不够,就借桃姐的,桃姐每每慷慨解囊,也不问用处。他拿去,某次被少爷撞见。后来又当少爷面向桃姐涎皮赖脸地借钱,少爷当场训斥点破,桃姐却说"给他吧,也玩不了多久了"。可见桃姐对于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多能宽容、怜悯可怜之人。人之垂老,且让他风流去吧,此生还有几番寒暑?后来桃姐去世,追悼会上秦沛捧花前来,也算心存感激,尊重短暂相识的朋友。而有多少人在索取不成之后,翻脸无情?又有多少人在索取成功后,不思回报?至于以怨报德之人,更何其多也。由此看来,秦沛虽好色,品性却是温厚。

  再后来秦沛又去找老人院里的其他人借钱时,已没人那么慷慨了,当他问一位戴眼镜的老头时,老头不看他,而是自顾自地吟起了李义山的《无题》(相见实难别亦难)。这时秦沛怔住了,内心惘然,倒不是因为嫖资没了,而是其他。皆知这首《无题》里的春蚕丝尽而死、蜡炬泪干成灰,这里配上桃姐的一生平淡无奇的经历,加上老头忘我地吟诵,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春蚕和蜡炬,皆普通之物,然拼将一生付出亦无悔也。由此引发泪点,让人唏嘘感慨无垠。

  《桃姐》观后感 22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实无论长短,都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深圳的天气就像有些人那样变幻无常,说不定你刚跟朋友说过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过冬天!咳嗽从“两会”开幕那天就开始了,现在两会都闭幕了,我的感冒却还没好。突然觉得这所谓的“两会”竟然跟我与及身边的这些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网上看到《桃姐》的评价很高,虽然只是个文艺片,说是很值得一看。于是昨天下午奋然的决定不上班去看电影,买好票一个人头也不回的进了电影院!电影院的人数不多,或许在正常上班时间里能像我这样自由或者说闲的人太少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闲得要死!这样的'人生我都不喜欢,觉得人生就要张闲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领,说一进了写字楼就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看《桃姐》真不是冲着刘德华去的,影片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敬老院里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没有煽情,也没有哭泣,影片用最简单的的拍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孤寡老人的无奈和悲凉。甚至到来的死亡都显得那么的平常和宁静,而在那平常和宁静后面又是多么的无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又到底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请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更别忘我们身边的桃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自己。

  陈弋弋 说:《桃姐》就是这样的电影。城市里太多我们这样的孩子,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故乡曾经是义无反顾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乡愁。父母曾经是必须叛逆的对象,如今却变做两个让人失语的苍老背影。

  佛曾说:只有心中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桃姐》观后感 23

  桃姐,一个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先后照顾了梁家四代人的佣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却反映了生活中的温暖。

  影片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诉了一对主仆之间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用最自然的生活来完成对人物的体现。桃姐抚养罗杰长大,一直在身边照顾着,那份关心早已超越了主仆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亲情。直到桃姐中风,为了不连累罗杰,选择了去老人院生活。在那里,她目睹着子女为负担养老费而争吵,目睹了年迈的老婆婆独自生活在养老院十多年却没人来看望。桃姐善良,可以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分享燕窝粥。可以说,桃姐是不幸的,因为她无儿无女,终身未嫁,可她又是幸运的,在她患病到死去时都有人陪伴。

  正如这部片子的英文名《A simple life》,简单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日子。平常的日子,人人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看起来琐碎的情节恰好最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原貌与状态。影片没有大喜大悲的剧情,总是拿捏的很好,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直到影片的最后,桃姐病入膏肓,即使这时影片也没有过多的渲染悲伤的气氛,一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

  当两个人在看完首映后,相携漫步在街头,一路上聊着有趣的话题,听到桃姐的笑声,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身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间所有的温暖都定格在这里。看完《桃姐》,总是被影片中的生活细节画面感动,那么真实,又那么温暖。

  主仆二人的.感情就像是乌鸦反哺一般,桃姐照顾年幼的罗杰,罗杰照顾年迈的桃姐,两个人胜似亲情的情感始终温暖着心灵。看到桃姐,就像是看到了身边的老人,那样为子女付出的,不求回报,病倒了还怕连累家人。看看老人院里那些孤单的老人,为子女忙碌了一生,到最后连探望的人都没有。老人院里的生老病死,老人们的孤独,在影片里显得那样稀疏平常,就像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面对生死,顺其自然。

  平淡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简单的生活,真正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就是生活。

  《桃姐》观后感 24

  看前跟朋友说起这部电影,她说自从《玻璃樽》之后就放弃港片了,我说我是《花样年华》之后放弃的,前两年《月满轩尼诗》没能把我拉回头。

  看过《桃姐》,给朋友发短信:《桃姐》是近年最好港片,没有之一,可以放心看。

  这片子几乎让我回想起《甜蜜蜜》那种铺天盖地的悲喜交集。

  许鞍华的淡定简直让人抓狂,连最后那四平八稳的演员表都散发着自信。

  起承转合了无痕迹。你是从哪里开始想哭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出口,哪个不爆笑?但到“青鸟殷勤为探看”念完,谁不悲伤?短短八行吟咏之间,观众的情绪如绕指柔,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

  刘德华洗尽铅华,却生平第一次看他顺眼了。的确是个好看的男人。

  叶德娴不论得多少奖,都当之无愧。

  细节啊细节。牛舌从一开篇就出场,一直到中段才真正发挥作用。刘德华在叶德娴中风后那晚出差回来,眉眼间些微的诧异,直到自信的演员表出来时才给出解释。果然是什么事情都自有时机。

  更多的是不解释。就是不解释。我很满意。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没有也不需要解释。除夕夜秦海璐回老人院工作,叶德娴问起她的家人,她不说。那时,我很怕她会开口说一段苦情,非常怕。万幸她没有。很感激这沉稳的'处理。

  这个片舒服到什么程度?连配的普通话都不觉得那么别扭了。

  众多大人物来客串,似乎不必要。不过,也许他们是来告别的。看到王馥荔的名字,遥远的记忆。

  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哭的,只知道后来看到的都是无数次想象中外公的最后时日。不,我还没准备好谈这个。

  这个片,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亲情、世情、食物、香港、电影圈......除了这些,我还看到一个缓缓笼罩过来的无人可以避开的老龄化社会。

  《桃姐》观后感 25

  “能有桃姐在我家服侍那么多年,是我的福气。”

  这是电影《桃姐》中男主角少爷说的一句话,也是令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它表面上是对桃姐60多年工作的认可,实际上表达了少爷对桃姐的一颗感恩之心。

  桃姐小时候家境贫寒,被送到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下人。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服侍了几代人,直到得了中风。她为了不连累主人,自愿进了养老院。而那位少爷却放心不下,陪伴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被少爷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他能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真心去照顾一个下人,这不是感恩又是什么呢?

  其实,父母把我们拉扯这么大,也不容易,我们也应该感恩他们,用行动帮他们做一些事,就是最大的感恩。

  有一次,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客人走后,留下了很脏的地板,父母那时又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早出晚归,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了。我看到他们又困又累的样子,决定自己分担一下家务反正也不是很难做。

  我找来拖把,打了一桶水,开始了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心甘情愿拖地板。我将拖把摔进水桶里,水桶马上开了花,水花四溅,开到了墙壁上,白墙变成了黑墙。后来,我吸取了教训,不那么用力摔了,而是轻轻地往上提,水就不开花了。

  才拖了两个房间,我的手就起泡了。妈妈心痛地说:“不要拖了,等一下我来拖。”我没有听她的话:“这么累,你休息吧,我拖就行了。”妈妈被我的.话感动了。我提着脏水到卫生间换水,不小心滑倒了。“算了,不拖了。”我生气极,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过了一会,我又想到了辛劳的父母。我不能总是享受,也要劳动,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个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父母的福气。

  《桃姐》观后感 26

  如果要给《桃姐》一句直观的评价,可以这么说:许鞍华拍了一部能让人愿意看下并且享受其中的文艺电影。《桃姐》与国内大多数文艺电影的区别就在于它没有矫情的臭毛病,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观众能不能看下”这个实在的问题。虽然电影中展现的都是生活常态,挖掘的是家庭伦理,但大多又都是搞笑温情的小片段,就如同午后的茗茶散文一般清新淡泊又不乏感动和思考。

  拍文艺电影的文艺青年们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矫情,有些片子看完了之后老让人觉得导演像被强拆的住户一样申诉无门,只能在影像中倾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然后昏暗的影像里不是主角在各种幅度夸张地亲热,就是拿着把小刀在全神贯注地自残,还有最坑的一种就是让观众看着主演保持一个姿势傻傻地抽完一整根廉价香烟(老怀疑能拍出这种长镜头的摄影师都是走后门才毕业的)。电影要表达的也无非是边缘青年没有出路、底层人民生活状况堪忧等等,贾樟柯的处女作《小山回家》就是讲这个的,现在人家拿金狮奖了,拍武侠片了,也娶了明星做老婆了,你们还在讲这个。“闷”、“枯燥”、“脱得太慢”这些标签适用于众多优秀的`文艺电影作品。

  当然这里不是为了捧许鞍华而贬低任何人的任何作品,坦白讲《天水围的日与夜》虽然忠于生活,聚焦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但太过平淡,说实话看着也犯困;《天水围的夜与雾》太悲惨,看着心理肯定不舒服,《桃姐》算是个突破。

  《桃姐》跟《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也没有很明朗的剧情线索和冲突,但许鞍华这次很聪明地用温情搞笑的生活片段弥补了故事性弱的问题,从开始刘德华和叶德娴关于吃牛舌的斗嘴到桃姐做手术时的搞笑祈祷,幽默的气氛贯穿始终,最搞笑的是刘德华问叶德娴为什么不嫁的时候,突然对桃姐说“你准是喜欢我老爸”。整部电影就是将这些乐观富有幽默味道的生活片段拼接在一起,伴随着可爱的笑料,观众也见证了roger尽心尽力地陪着桃姐度过了整个晚年生活,自然也就做到了笑中带泪。

  国内每年的文艺片其实不少,但真正能让人看下的没有几部。曾听某拍文艺电影的导演说拍电影不是为了讨好观众,而是为了艺术理想,可一部电影拍出来没人愿意看,胶片放在库房里发霉,又有什么理想可言呢?文艺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要传达一些深度的东西给观众,要不然拍电影这件事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桃姐》让我很乐意地享受其中,看完之后我立刻给自己生命中的那个“桃姐”打了个电话。

  《桃姐》观后感 27

  昨晚在金逸看了许鞍华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桃姐》。影片选择在3月8日这天上映自然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关,但该片描写的绝不仅仅是某位女性的个人世界。下面谈谈我的观片体会。

  如同片名,《桃姐》的叙述是平淡而简洁的,几乎放弃了一切浓烈的情感刻画。对于《桃姐》来说,眼泪是奢侈的,这不是说《桃姐》没有值得悲伤的情节,而是因为《桃姐》不想用眼泪来证明悲伤,我们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真实生活里的出现的人以及他们的正常反应,包括对悲伤的承受与忍耐。

  我发现这部影片并不太好评价,或者说并不能像我之前对其他电影那样评价,这不是因为我麻木,观看本片时我至少五次动容。也许是太久没有看过同样类型影片的缘故吧,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这部看上去很像纪录片的影片叙述故事时不动声色,观众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进入桃姐的世界的,又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流下了眼泪,整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把桃姐当作了自家的佣人,当然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佣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与信任,桃姐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名家庭成员,一位亲人,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自己已为一份后天的情愫而高烧不退。说到这里,我发现《桃姐》不好评价的另一个原因――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导演完全打碎并均匀融入到所有平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了,当你试图对某一场戏进行概括时,又发现其实这场戏和另几场戏的情感浓度差不多,于是便打消了单独概括的欲望。嗯,关于故事情节的整体印象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无病呻吟的事情我是做不来。

  如果说《桃姐》是许鞍华导演在不经意间拍的一部献给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华人世界的经典影片,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在理。观看本片时,观众心中一定会有着充满焦虑的发问――“有一天,如果我老了怎么办,是不是也要被送进老人院蹉跎终老,期间还要和几个不孝的子孙、嫌弃我的媳妇为了几百块钱纠结?”,是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桃姐》并没有给出关于那些身患顽疾、被亲人疏远的孤独老人出路的`答案,但桃姐给出了一个她认为合理的姿态――即便离开了“亲人”,也要独立、自尊、自足、善良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桃姐》里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站在老人院的玻璃门前反复念叨:“我要回乡下,我要回乡下……”。我想,这位老人想要回去的那个“乡下”其实就是她曾经为之付出并与之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共同存在的家园,家园里有人、有物,更有情。

  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是要老去的,感谢《桃姐》提供的温度,这温度使我们清醒――让我们善待老人,让善待老人真正进入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传统――当然,善待老人最好不要成为我们的一种道德主张,这本该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需要。

  无独有偶,今天上午看到张扬导演通过微博发布了他以老年人为关注对象的新作《飞越老人院》的预告片,这是文艺圈里的一次重要巧合。

  《桃姐》观后感 28

  风吹着白云飘,你到哪里去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满是这样的感觉。不算突然,看到桃姐的身影,让我想起陪我长大的人儿。

  小时候没有过过被爷爷奶奶宠着的日子,爸爸教我穷人家的孩子要早当家。我小心着,努力着,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没有弟弟妹妹,不会关心人的我也跟罗杰一样,只会客气的说你吃啊你吃啊。后来,渐渐明白,自己不是没有人宠,而是被惯坏了。

  我常常说父母早早就把我送的很远去读书,却忘了父母奔波往返的看望。我常常觉得自己没有爷爷奶奶疼爱,殊不知对爸爸来说却是没有了头顶上的那片天空。

  树欲静而风不止,常常你意识到这一刻时,却已经开始做自己家的.客人。

  突然,有一天,在这么一个陌生的城市,看着这样一部电影。我在想,那些若有若无的云呢,飘在我童年里的那些云呢,那些陪我们成长,渐渐老去的云呢。你们到哪里去了。

  看见桃姐化妆那一幕,我终于有一丝丝欣慰。无论生死,都有人陪你,看你微笑,陪你变老。

  那些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少,那么少,愿我少惊扰,你们多平安。

  《桃姐》观后感 29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大片,主仆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对生死的探讨,所以我也备好了纸巾,只等泪闸开放。但真正在影院里看下来,我的纸巾基本没派上用场。是没有被打动么?不是,只不过许鞍华拍得极尽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桥段都弱化或避开了,甚至连音乐都没有用。我想,《桃姐》并不是一部非得让观众痛哭流涕的电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里一定会五味杂陈,那种无法言说的感触可能比眼泪更珍贵。

  感谢《桃姐》这部电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带给我们善待身边人,更在于它能妥帖地关照我们心中的忧伤,看似灰暗的调子却让人豁然开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说历经艰难,亦是有苦难有心酸,她不仅安慰着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其实也在安慰着银幕前的我们,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或许为人所知的现象——养老院。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让我们不禁为如今所谓的朝阳产业所担忧,所顾虑,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

  我们的一生中或许会路过几千里土地,擦肩而过数百万人,只是相交能有几许,知己复有几个?这个世界的转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赶不敢喘息,生怕被离心力甩脱。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宽厚的部分却让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羁绊,演绎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样”温情。

  看罢这部电影,也许你会燃起一番冲动,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或许身份低微,或许并不起眼,或许本与你瓜葛甚少,或许有着你无法忍受的缺点,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两扇敞开的心扉。

  桃姐是母亲、亲戚、佣人、邻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当我们在世上拼搏奋斗,在追逐着各种名利的同时,是否能够停一停,静下心来看看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姐?罗杰做到了,所以桃姐的离去,并没有留下遗憾。而当我们离去的时候,会否同样的不留遗憾?当我们不停索取的同时,是否能够问问自己,究竟给予过和奉献过什么?其实人生不必一定轰轰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简单、真实,桃姐用她的一生来印证了这句话。在最简单平淡的生活里,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和爱。看着影片中的各种人来人往、悲欢离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轮回,这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不是物质金钱,也许不是名誉地位,也许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当成败生死之时,内心是否能够透明纯净。就如影片结尾处,罗杰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时,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里,没有悲伤,没有遗憾,没有离开。

  那么,你的桃姐是谁呢?

  《桃姐》观后感 30

  这部戏,基本上所有的情节都是根据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的。

  比如电影里有一场是博纳的老板于冬,被刘德华演的制片人和洪金宝、徐克两位导演联合起来骗他追加投资的戏,是真的,只不过骗于冬的那个人不是刘德华。

  电影里还有一场是刘德华饰演的Roger Lee带着桃姐去看自己的电影首映,桃姐说看到很多人中途退场,刘德华说,因为我的戏太难看了。这也是真的,而那部戏叫做《天堂口》。

  所以我以为,要理解《桃姐》这部电影,首先必须得了解和这部戏有关的人物,而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影片的导演许鞍华。

  《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那种不是亲情又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全片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的也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细节。从这一点上看,其实《桃姐》就是一个老人院版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只有平淡无奇的简单生活,而“老人院的日与夜”里,虽然英文名一样叫A Simple Life,但有笑有泪,还有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电影里对电影圈和电视圈丑恶现象的.表现,比如刘德华、徐克和洪金宝三位导演和制片人一起演戏骗于冬老板的钱,以及电视台去老人院慰问,镜头前后立刻变脸,换成别的导演可能就会沦为一种无情的鞭笞和彻底的批判,但许鞍华却只是把它们呈现出来,不去做过多的评价。

  人们认为许鞍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她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开始便一贯保持的气节,特别是在同一代的导演不是隐退便是转型投入商业的当下,她依然顶着“票房毒药”的头衔坚持自己的路数,就连马可·穆勒也说,《桃姐》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绝唱。但就像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发布会上,她回答TVB记者拍《桃姐》的原因时说的那样,并不是因为香港的老人问题很严重才拍的这部电影,而是因为许鞍华今年也64岁了。恐怕大家都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获奖无数的名导演,在耳顺之年却仍然连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和妈妈租住在香港的北角。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老了以后怎么办恐怕也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她也会担心自己有一天无依无靠,但她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就不那么怕老了,不怕潦倒了。”虽然她的态度乐观,但“潦倒”这个词还是深深的震撼了我,而她的电影则感动了观众。在威尼斯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甚至包括外国观众。但电影其实没有任何刻意的煽情,全都是人物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不做作,不夸张,也不刻意的隐藏着。许鞍华的电影语言放弃了一切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技术手段,更多的采用一种纪录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但你看她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可以看到许多精心安排的元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里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场戏。画面右边是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画面的左边则是两个老人悠闲的下象棋,另一个女人若无其事的磕着瓜子。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相反却是她对死亡这些事情的淡然态度。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其实就只是时常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但我们观众都在感叹老人院生活的可怕,许鞍华却又通过电影来告诉你,其实老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而这恐怕也是许鞍华直面自己未来的一种想象。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刘德华、叶德娴当然是演的没话说,秦沛、黄秋生一般配角也很给力、很出彩。特别是华仔,用大明星来演这样的戏,其实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但刘德华却拿捏的很到位,自然、放松,简简单单,诠释了影片的主题,什么叫做A Simple Life。

  《桃姐》观后感 31

  电影桃姐内地未上影之前,叶德娴已经在多个影展夺得影后,上星期有机会去睇完之后,唯一感觉就是,Deanie姐获奖真是实至名归,成部戏几乎靠她一个人撑了起来。在电影里,Deanie姐演的是一个佣人桃姐,一生照顾华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劳任怨,格守自己做为一个佣人的本份,连吃饭都是等主人吃完后才一个人呆在厨房里吃,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资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饭。桃姐一生都低调做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对她的帮助和赏赐。电影里面没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平铺直述的一个个生活故事,桃姐中风,在病床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但她却不愿开口求人帮助,出院后,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对于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桃姐无要求换一间更好的养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学习适应。过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宁愿独自一人留在养老院也不愿麻烦别人,她期待和华仔一齐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愿意开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门口响远处张望。电影好现实,而且现实得来还令人心痛,过节了,一大群"善长人仕"联群结队来养老院慰问,又唱歌又发礼物,但摄像机一离开,歌手脸上不屑的表情,礼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话语:"礼物中要罗去其他地方继续做道具",实在另人心寒。片中一位年仅40的妇女,因为无力够买昂贵的机器,而不得不住入养老院。为的只是方便治疗,而这些不也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吗?

  睇完桃姐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桃姐的身份虽然是一个佣人,但类似的角色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例如我们的父母,中国的社会观念和外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退休后几乎都都从事着和桃姐一样的工作,帮年轻的一代照顾BB,买菜煮饭。而我地却觉得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忽视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为事,直头理开才像片中的华仔一样,连最简单的洗衣机都不会用。

  如果讲对电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只有两点,第一、导演可能担心题材的问题,于是就请来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龙套,徐克、洪金宝、宁浩、黄秋生。众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电影的可观性,第二,就是华哥身上了,华哥当了几十年的偶像,在电影里依然无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叶德娴的表演对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见。

  《桃姐》观后感 32

  《桃姐》整部剧表演最为细腻的当属叶德娴,也是整部戏的精华所在,可以说没有叶德娴就没有现在的《桃姐》。

  《桃姐》在剧情上并没有多大突出表现,它所要表达的主旨也过于泛滥。尤其是华仔的表演,就一跑龙套,表演做作,缺乏必要的感情起伏转折。

  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一直以一种独有的细腻、感性认知深入人心,相比于她以前的作品,个人感觉《桃姐》更像是一个人的电影,专属为叶德娴量身的电影,这也导致了叙事在群体中缺乏认知的张力。剧中,叶德娴的台词是简短甚至是重复的,这所体现出的正是当代人生活的“失语”,不能说……不会说……不用说……总之只是不说!!!很多人是喜欢这种状态的',因为他们认为这里面有千言万语的深情,然而实际上却是人心底的互不了解。太宰治在他的《人间失格》里提到,彼此以为相互了解,其实谁都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到最后还不是在葬礼上痛哭又一个知己的去世。

  看完《桃姐》,借着那股感情冲动,写下了久久的那些沉思:

  死亡与衰老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正是由于时间的界限,生的意义才得以彰显。荒谬与执着,正是所有人的命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就是所谓的“性格即命运”吧。看完《桃姐》,很想对你说,还是结婚吧,虽然男人靠不住,但总归有人可以依靠。

  维特根斯坦曾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决绝说出"死亡不是生的一部分",那衰老呢?!《桃姐》中说"生有时,死有时",但衰老却无时不在。我还能说什么呢,或许我连说的时间都已没有了。其实,人甚至是没时间去后悔……

  人生这个命题的证明,像极了反证法。先预设一个前提,然后用一生去证明,最后当生命结束时却得出一个与前提矛盾的结论,于是人知道了"哦,原来这是错的"然而可悲的是,人至死却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广义上讲,人生或许是没有对错的;但具体到活生生的生活,没有了对错,还会剩下什么呢?桃姐常说的一直都是“哦,不要,不要……”不要什么呢?不要问我。

  《桃姐》观后感 33

  今年金马奖最大的赢家非《桃姐》莫属,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文艺片我接触的不多可能是因为每次看完文艺片都有种说不出来的憋,可能因为文艺片是最反映现实的,我们是最想逃避现实的。这部电影也是这样。

  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感触最深的是在预告片中就把人打动的一幕。桃姐知道罗杰要带她去自己电影的首映礼,仔仔细细的涂着口红,梳着发型,穿上了最好看的衣服。然后,桃姐挽着罗杰的'手一起走出了养老院。走出的时候,罗杰轻声的说道:“大美女!”桃姐则调皮的回应:“大帅哥!”没有任何音乐的渲染,两人一人一句简单的对话给了我一种最完美的幸福。

  当知道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时候,所受触动不少于看电影之时。因为世上最缺,就是单纯的善良。像导演所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或许你家中并无这么一个老工人,但是她一定会让你想起身边的某人。不怎么会说话,不求回报地照顾你,总是惦记着你的需要,有好东西总是推让给你,什么活都抢着干。然后在你去追求事业追求爱情追求外面的世界时,静静地老去。

  电影淡淡的,甚至简单到没有高潮。有很多地方显得累赘,但也有细水长流之处,看完后足以细细回味。

  原来,那种真实的平淡才是让人最难以忘却的东西。

  《桃姐》观后感 34

  刘德华的电影,一直都是卖座好看的标志。最近一部他跟叶德娴的合作《桃姐》,讲述了一个佣人跟一个少爷之间的故事,得了很多奖,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跟mother、爹地,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人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有好奇心的,我也是。好奇为什么这部电影能拿奖,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很用心地去分析电影的一些细节。很可惜,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就感觉不对头,电影的英文名字是:《A Simple Life》一段普通的人生。这意味着,电影讲述的,并没有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一如所料,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桃姐很有经验地、出色地、平凡地照顾着Roger(刘德华)。很平淡,一些普通的'叮嘱,一些日常的生活,平淡如水。我很纳闷:这就是拿奖的电影?

  Roger继续着他人生事业的拼搏,跟徐克(他导演的电影必看)、洪金宝(很佩服的一位武打演员),一齐合演了一出大龙凤,成功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事业的进展又加深一层。桃姐呢?也一如既往地处理着家头细务。但,不平常的事情到来了,使这些原本很有规律的生活,全部打乱了,桃姐中风了。电影并没有直接说桃姐中风,而是先由叶德娴演绎中风老人通常都会有的身体的反应,让观众有了视觉的感受和内心的猜测,之后才告知观众事实。这里使用了一招:欲擒故众。我是完全地中招,毕竟不想接受桃姐中风的事实,因为这意味着,那头近了。

  桃姐出院之后,住进了老人院,而Roger也要继续原本的生活,Roger并没有表现出大家预期的小孩子耍脾气搬的不知所措,反而是无惧困难,学习使用洗衣机,学习自己照顾自己。行动不便的桃姐,也努力适应着新的环境,顽强地跟病痛周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平淡地为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让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桃姐很爱Roger,很想再为他多做点事情。Roger很爱桃姐,很想她安度晚年。很感人,这么普通的事情,怎么就这么感人,因为有情!

  经过了一段恢复的日子,桃姐身体好了许多,而Roger的事业也有了一定的成就。他们一起回到住处,怀缅过去快乐的时光,一起去看了Roger的电影。好温馨,是得偿所愿的安慰感。只是这种感觉让我突然间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真的,预感对了,是编剧有意,还是不经不意,养老院里有一位住客离开了。很正常的,亲人在哭。桃姐、Roger、我、mother(爹地有事要出门),一齐经历着这位院友的离开。无法控制着这种感情,是惋惜?是可怜?还是无奈?都有。这个时候我问了一下老妈,桃姐最后也是这样?她“嗯”了一下。

  有时候人不愿意去接受现实,因为现实很残酷,很痛苦,很悲伤。但我们又能够怎样呢?桃姐面对着最后的结局,跟那位院友一样的结局。现实就是无法改变地老去,对谁,都一样。

  接下来,桃姐身体越来越不好了,要靠支撑架行走了,要坐轮椅了,要靠药物维持生命了。Roger的事业还得继续,他无法一直陪着桃姐,但是只要他一有时间,他就陪着,能多陪陪就多陪一下。这里电影有个非常好的表现手法,桃姐跟Roger在一起的镜头,都是笑。笑,代表着乐观,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真诚。Roger跟桃姐在一起,也是笑着的。这似乎给人一个感觉,或许结局不会是那个。

  电影最终,以桃姐的离开,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束。桃姐照顾了Roger一家5代人,经历了这个家的所有的一切,她的离开,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很没有悬念的,却留给人那么多的不舍。

  现实生活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得圆满,却又无可奈何。就像桃姐的离开,电影完全可以在早一点的时候,以另外一种方式结束。只是这部电影精彩点就在于:你越不想发生的事情,越是无法阻止它发生。发生了,怎样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只是以Roger的一篇讲词,给予我们一个提示。对我来说,这个提示就是:能怎么样,就怎么样,除了这样,还能怎样?

  要告诉我的朋友,这部电影是要跟家人一起看的电影。现实往往很难接受,但不接受,又能怎样呢?接受意味着痛苦,这是一种磨难,但,这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经过了这段痛苦,才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般的甘甜。桃姐有,Roger有,我有,你有,大家有。《桃姐》是一部好电影,真的好。

  《桃姐》观后感 35

  最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在看什么?看电影的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的,浅层次的是打发时间,消遣,或者约会只用。那这么一来一定要找些轻松的片子来看才好,或者奔着大片的噱头就了,因为这种情况下看电影的目的一定不是在电影本身。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再深一点的层次是一种尝试,当我们通过别人,杂志,或者其他的媒体听说一部片子好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如他们说的那么好。尤其是那个人,那本杂志等是你喜欢的认同的,这样你会在某个空闲欣赏一下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更深一点的,我们看电影其实就是在找我们自己,找我们内心的自己或者期望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人生难得遇到一部与自己百分之百契合的好片子。年少的时候我们应该喜欢看爱情片,因为憧憬美好的爱情,但是年岁增长,爱情已经不在是生命的主题曲,我们开始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奔波,这个时候你才开始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生活,它是有艰难困苦组成,安定平淡就是幸福甜蜜的代名词。岁月已经经不起我们折腾了。

  许鞍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几乎是把生活这种东西用母性的视角娓娓道来,用一种隐忍的方式。当年她获奖的片子《天水围的日与夜》其实讲述了一段惨淡的生活,中年独身的母亲,一个人在超市做着工,供应自己的儿子上学,早年自己供弟弟妹妹上学,他们都出息了,自己却还在苦苦挣扎。想想很可怜。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拍。她镜头下的女主角是很乐观的,脸上时时挂着笑容,而且还主动帮助别人。生活纵然艰难,但是却也乐观。

  如果换做别人我不知道会用什么角度描述这样的人的生活,但是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内地电视剧导演滕华涛的《裸婚时代》和《蜗居》这两部电视剧,主题非常鲜明,而今的生活要把咱们年轻人逼疯了!多艰难的岁月!多困苦的人生!能给我们点活路吗?!表现的歇斯底里,但是细细看看有这么惨吗?尤其是和许鞍华的人生比起来。人生的每个阶段也许都会有不同的追求,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会不安于现状,好好奋斗,努力前进。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满足。海藻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外地小姑娘,不是富二代,能力也一般,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宋思明眼里她是个小年轻。想想看,海藻父母健康,有姐妹,还有个爱自己的男友,这样的生活就很好了,可是,海藻这个普通的女孩却还是想追求比自己的实力还要高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不属于她。

  都市的人,有时候想一想其实就像是生活在悬崖边上,你千万别往前想,总是要着要那,你的心态稍一不平衡,就容易掉下,而不是爬上来!裁员,生老病死,福祸所依....这些就够让人受的了,还要什么呢?

  而《桃姐》这部电影,讲的又是这样一个非常接近生活的故事。我看简介的时候上面说是一个少爷照顾佣人的故事,我还期待是少爷怎么一把屎一把尿的照顾桃姐呢,我以为刘德华会把叶德娴接回家,然后悉心照顾,无微不至...但是这样看看,矫情泛滥。

  华仔不是有钱不少爷,开着豪车穿着西服如韩剧台剧中少爷的形象,得得瑟瑟,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背着个书包,做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仅此而已,更加接近生活,华仔的表现真的很好,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会这样的对待桃姐,不管华仔是不是特别有钱,但是他总是尽力为之,不遗余力照顾桃姐。

  而桃姐的表演更是到位,她虽然扮演的是个佣人,但是在故事中她确实与华仔情同母子,更重要的是,桃姐通过她的表演,透露出她对罗杰一家的忠诚,虽为仆人,但是却把她服务的这个家当做自己的家,处处为罗杰着想。养老院不是个什么好地方,一群快走不动的老人,处处需要人照顾,怎么能够好的起来?桃姐不适应,但是却不想麻烦罗杰,桃姐总是为别人着想。看这部电影会让你想起你的未来,你的父母的未来,你将来会怎么对待你的家人,当你父母老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怎么样照顾他。

  生活我认为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往低了看,看到生活的不易和艰辛,生命不仅仅是我们的,我们还与很多的人相关联,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伴侣孩子,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这一系列的关联,任何人出现任何闪失都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一想到这些,我们就感觉到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就是幸福。也就是常言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另一个层次就是往高了看,因为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都是有活在这个社会的价值,我们活着,与周遭的人有关联,而且还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更优秀,那我们就要好好努力!但是记得保持一颗淡定,感恩的心。这样我们才更能接近生活的真谛。

【《桃姐》观后感】相关文章:

桃姐观后感09-21

《桃姐》观后感(通用22篇)07-14

10-01

琴姐散文07-11

肥姐散文10-07

关于姐的签名04-04

姐,对不起作文06-11

莲花姐作文10-05

春秀姐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