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精选11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1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
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心存信念,死并不可怕。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2
今天是《赛德克·巴莱》在内地上映的日子,从去年底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在热烈的期盼着。只是,在他即将上映前的一个月我终究还是通过网络将其观看了。不是不想支持票房,只是怕删减的太多影响了它的完整性,减低了感官性。
对于电影的好坏,我向来无法评定。我总觉得那是专业的人才能去做的鉴定。例如电影的结构、叙述、画质、剪接……这怎么可能是一个普通影迷所能清楚了解的了的。所以,大多数人对于一部电影的喜爱或是感觉平平,更多的是来自这部电影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体悟。
从侧面的角度看,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你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他明知会死,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战斗到底。生不如死的凉薄或许很少有人能体会到,那时的他们一定深感这凉薄。关于民族关于信仰有太多的感受无法诉说清楚。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恨不能冲进荧幕告诉他“快,将你的刀刺向真正的敌人,不要在这里做无谓的`牺牲了。”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我想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要带给他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和前进,让他们知道在面度问题时这样做或许比那样做的结果更好。然而却总是有人想要用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己连根拔起。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还有太多的细腻感受就不在这里赘述了,相信若去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定会得到很多的触动。我想或许你不要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去看待它,会喜爱它多一点。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赛德克·巴莱》的配乐与电影内容真是相得益彰。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3
今天,爸爸向我推荐了一部超好看的电影,片名叫《赛德克·巴莱》(意即“真正的人”)。电影讲述了台湾赛德克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我被激昂而震撼的情节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个半小时——这是我看过最长的电影。
在日本人来之前,赛德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原始大山中。那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男人们负责打猎,女人们负责农耕和织布。赛德克人成年后,以脸上刻有图腾为荣。男人必须善于打猎和取敌人首级,女人必须会织彩布,才有资格获得图腾。
但是随着日本人的占领,赛德克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男人只能做苦役,不准打猎。女人只能做女佣,不能织彩布。在祖先留下的猎场,赛德克人被迫砍伐大树。他们备受煎熬,心里愧对祖先。年轻一代的脸上再也无法印上那令人骄傲的图腾。
终于有一天,赛德克人心中的怒火爆发了。他们在头领莫那的带领下,奋起反抗,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殊死拼搏,最后惨遭灭族。赛德克人带着尊严和骄傲跨过了“彩虹桥”,与祖先相会。
在这部片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莫那——他刚强坚毅,虽然平时他话很少,但他双目炯炯有神,身材矫健,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威严,神圣不容侵犯。在莫那的指挥下,赛德克族的战士们数次把强大的日本军队杀得人仰马翻,真了不起!
赛德克人在起义之前心里就很清楚自己注定失败,因为他们的`实力远远不能跟日本人比。但为了尊严,为了脸上自豪的图腾,他们视死如归。当我看到妇女们为了节省粮食,不拖男人们的后腿而集体上吊自杀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
电影看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那些血腥残酷的场面,耳边回响着莫那的话:“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4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赛德克巴莱”,主要是在说在日本统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种族的冲突,而引发的“雾社事件”。从他们的奋战过程中,我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但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非常痛心。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莫那鲁道明知道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文明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现在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 的。我们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即使遇上连自己都心知肚明敌不过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换作是你,你办 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5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此背景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对抗日本、屈从日本、并在莫那·鲁道首领的带领下反抗日本的历程。
影片开篇的场景为屯巴拉社人狩猎时正逢马赫坡社人出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赛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当时还是马赫坡社头目儿子的莫那·鲁道不论在猎物抢夺过程中还是两个部落的冲突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所以他脸上被纹上赛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图腾。影片刻画的青年莫那·鲁道开始是骄傲自信又张扬,甚至是有点冲动的,直至日本官兵来犯,父亲战死、莫那见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后才将自己所有的骄傲收敛起来。成为首领的莫那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可是,青年莫那有多骄傲,就有多不甘。电影中莫那在马赫坡社投降后殴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时他却哭得无助而茫然,自己与族人的尊严和自由都将被异族人摧毁,但他无能为力。
转眼日本统治台湾二十年,中年莫那终日以酒精麻醉自己。族内的一个少年从长辈口中听闻莫那头目年轻时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内少年在学校受辱,族人处处被日本压迫,少年问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时期做出英雄之举?英雄还是那个英雄,只是英雄学会了隐忍妥协,学会了等待时机。中年莫那是沉稳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负着部落存亡的职责,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化解族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而暗地里他一向在收集火药准备起义。在那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那头目带领族人狩猎时遇上带着山地巡警打猎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闯入本社猎场而暴怒。莫那,或者说是赛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猎场和猎场范围的。日本小孩的话语却否认了赛德克人对猎场的所有权:什么你的我的,这些都是我们日本人的!日本强求原住民砍伐、徒手运输巨木,只向他们发放少量工钱,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压迫,猎场范围还不断缩减,甚至失去猎场的所有权。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时机时选择了隐忍。
在影片中,礼貌与野蛮的冲突比较明显。当时的日本无疑代表礼貌,而赛德克族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则彰显着他们的野蛮。日本在接管雾社后对当地进行改造,(fwsir.)被日本化的年轻赛德克族人也就出现了。花岗一郎、二郎一面理解着日本文化的洗礼,一面抛弃不下对赛德克族人的身份认同感,但在两种礼貌的冲突中他们选择了被驯化。尽管他们内心的矛盾不少,可他们愿意相信再过二十年,他们的子孙能彻底改变野蛮的面貌。可是根本不愿意理解日本礼貌的其他年轻族人向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猎场,是他们旧有的生活。他们信仰祖灵,但他们不能守护猎场,不能自由狩猎,不能出草,干干净净的脸上没有属于英雄的印记,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忍辱偷生。起义的爆发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个偶然的导火索。马赫坡社与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既然已处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动出击,血祭祖灵,让年轻男儿面刺图腾从容赴死。
“如果礼貌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那用什么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用骄傲!”
即使他们的一切被践踏,他们对祖灵的信仰不会被磨灭,他们仍然有属于他们的骄傲与尊严。莫那头目即使明白起义斗争会是一场必败之战,他还是义无顾地放手一搏,企图换回野蛮的尊严。
在赛德克族进攻雾社时,身穿和服的花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为攻击目标,之后被父亲和丈夫救出后,她问:“为什么要出草?”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秩序?为什么滥杀妇孺?为什么不顾整族存亡反抗?为了所谓的骄傲值得吗?这是导演的发问,唯有参与反抗的人才能有一个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还原了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的生活和习性,不乏对赛德克人野蛮血腥一面的刻画,这种处理大胆又新颖,也使得影片更真实了。影片中出现多个矛盾冲突,激发观众情绪,也引导着观众思考礼貌的冲突、野蛮与礼貌等问题。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6
他们循着祖灵的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赛德克巴莱》是信仰、生命、灵魂的诠释。
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须服劳役,不能狩猎;女人帮佣,不能编织彩衣。英勇善战的英雄莫那鲁道见证了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因一场误会种下了日警与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深思后,明白只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虽然我不太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不了解他们的民族习俗以及信仰,可是他们值得尊敬。人生是需要选择的,而一个群族的命运也需要选择。虽然他们知道即将面临灭族,但是他们还是义无返顾地选择了遵循本族的文化与信仰。在日据时,他们受尽了欺凌。现在,他们自豪地告诉我们: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虽然他们走了,带走了肉体,却留下了精神。不战死则自缢,他们的民族气概深深地震撼了我!现在和平的社会中,谁能体会到他们受辱时的悲愤,以及反抗时那一刻的自豪?
他们用鲜血取得了胜利,用生命换来了骄傲,他们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7
什么是信仰?图腾印记,太阳旗,彩虹桥,是樱花短暂开谢的绝美,是赛德克人脸上独有的骄傲。
没有抗日的深明大义的复国仇恨情怀,《赛德克巴莱》只是站在台湾原住民的角度,以他们的视角突显人性善恶,展现历史大背景下的矛盾纠结,礼貌和野蛮的冲突是全片最大的亮色。“既然你们的礼貌,只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到野蛮的骄傲!”片中花冈一郎一角是在日本文化教育下的赛德克人,他夹在两种身份之间纠结,进神社还是进猎场。既不能得到日本礼貌人的认同,又有着本根的血统,最终的他用原住民的弯刀以日本武士的切腹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后,片中一些画面和片段总是久久在脑海挥之不去。莫那鲁道背着死去的父亲时的`嚎嚎大哭,赛德克杀死日本人时女人哭喊和配乐悲壮的女声歌谣,赛德克女人与孩子分别一同上吊自杀的场景还有花冈一郎忍痛杀死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那些直入人心的惨烈悲痛,那些哼唱出生命信仰的歌谣,没有一部电影能够使我在人性角度面前显得如此无助如此震撼。片中族群相互残杀的仇恨和原住民与日本人的仇恨,没有绝对的恶和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一方的礼貌侵入另一方的自由领地,一方信仰太阳,一方信仰彩虹,为了彼此的信仰战场厮杀。在杀戮面前的,似乎民族仇恨随着两方的血腥场面随之而散,我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生命,看到的是信仰的坚守。这是场死的战争,用赛德克巴莱的话说,是通向祖先彩虹桥的战争。它冲击的是现代社会信仰缺失的精神状态,更是我们寻根的呼唤。在现今无根漂浮的病态社会,早已没有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早已没有那颗勇敢的心,我们是盲目浮夸的一代,工具理性盛行其道,信仰便成了和梦想一同的奢侈精神产物。在所谓的现代礼貌的同化下,我们那种原始初萌的心呢?我们是不是已经丢失了最珍贵的人性?反思“我是谁”,这种寻根的冲动从没有如此强烈。
“拿生命换取图腾印记,拿什么换回那些年轻的生命?”“骄傲!”那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族群,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这部影片受到了台湾观众的认可和共鸣,却在大陆这边惨遭票房和各种批评的压力。真正能够从原住民的视角去看所谓的民族大义的史诗,在我看来,反倒比那些宏大叙事的电影更能打动人的心灵,更能引起大众的反思,因为人性和信仰,会比仇恨和简单的正义来的更震撼更有精神的力量。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8
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明白的。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一样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礼貌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如果礼貌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女人们为了节俭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己,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己。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真正的人能够输掉身体,可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部落首领莫那的内心独白,在和父亲的歌谣声中散播开来。“我们死了,子孙怎样办,他们还有骄傲。”
没有大而全,没有主义,没有口号,没有政治纲领,没有鼓吹,血性的男人,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人和自然,是这个抗日影片的全部。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9
从影片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经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理解异族人的情景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此刻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终,经过麦思杰教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经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礼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礼貌,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教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礼貌,而是理解礼貌。同时,麦教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明白,野蛮和礼貌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礼貌的概念,所以野蛮与礼貌应当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所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10
看了《赛德克·巴莱》这篇电影,使我看到了清朝末期,虽然有外族侵略,但各地的人民都出来抵抗侵略者,使我感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强大。
《赛德克·巴莱》讲述了1895~1930年间中国抵抗外国侵略者的过程。由于赛德克族人不堪承受日本军官的暴行,偷偷反抗,最终演化成了一场残酷的战争。我很佩服一些勇敢者,如小英雄巴万,他居然15岁就开始奋勇杀敌,而且有一次居然一个人当冲锋闯入敌军背后打死了数名敌人,但最后因与一名日兵肉搏两人跳崖而死,死时还不满20岁。但他在跳崖前还是临危不惧,就连日本大军他也不怕,真是一代人杰。这使我想起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雨来在面临日本鬼子的`质问和暴力手段下还是不屈不饶,最终在敌人的追捕下不是也跳水逃过了一场灾难吗?而且他不是用武功来取胜,而只靠着不理鬼子和跳水自救来保命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人品,做一名勇敢的小士兵,而不要被困难所吓跑。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11
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知道的。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同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文明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如果文明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女人们为了节约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己,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己。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知道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部落首领莫那的内心独白,在和父亲的歌谣声中散播开来。我们死了,子孙怎么办,他们还有骄傲。
没有大而全,没有主义,没有口号,没有政治纲领,没有鼓吹,血性的男人,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人和自然,是这个抗日影片的全部。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11-11
中班语言贪吃的斯莱克教案03-29
博莱克一封信08-08
卡勒德·胡赛尼名言09-30
博莱克一封信8篇08-08
巴拉巴拉_700字01-27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4-15
克千克教学设计02-16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