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7-25 12:26:34 晓怡 专题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通用24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通用24篇)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

  电影《长安三万里》讲述了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侵略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守卫长安,却陷入困境,长安城岌岌可危的故事。在这个危难时刻,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诗人李白的往事,这也是电影的主要情节。

  影片的背景是唐朝的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发展都很有历史感。电影通过高适和李白的生活故事,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唐朝的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在现代人对历史知识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电影能够提高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影片中高适和李白的情谊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却有着深厚的友情。高适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将领,而李白则是一个性格开朗、豪放不羁的文人。高适和李白之间的矛盾和友谊的表现都非常自然,展现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众多的场景设置和服装道具的搭配都非常考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唐朝的历史之中。而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优美,配合场景气氛,让人倍感震撼。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历史题材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唐朝的文化和历史,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同时,影片的制作也非常精良,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音乐都非常出色。这样的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历史的了解和传承。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其中,电影《长安三万里》值得一提。该电影以唐朝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与李白的生死情谊以及抵御外敌的故事。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观后感的详细阐述。

  首先,该电影在画面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电影采用了现代的特效技术,将唐朝的建筑、人物、场景等展现得栩栩如生,使观众仿佛穿越回唐朝时期。特别是在战斗场景中,特效的运用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同时,电影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通过对光影、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处理,达到了画面美学上的高度统一。

  其次,电影在情节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影片通过高适与李白的交往、高适与太监的相处等,刻画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影片也在战斗场景中展现了大唐军队的英勇顽强,让观众在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军人的英雄气概。

  该电影的音乐也是亮点之一。电影选用了多首古风音乐,将旋律与画面完美结合,营造出宏伟壮阔的氛围。在电影中,唐朝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该电影不仅在画面、情节、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而且通过展现唐朝文化的底蕴,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希望中国电影产业能够不断发展,推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3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大唐节度使高适在吐蕃大军攻打西南时,面临着长安城的危局。孤城困守之际,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回忆起曾经的辉煌和悲壮。

  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精细,以唐代文化与历史为基础,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唐代文人名流的生活和境遇。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场景错落有致,每个细节都非常到位,让人仿佛穿越到唐朝的长安城中。影片的音乐也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盛世文化的魅力。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辉煌和悲壮。他和李白是好友,二人一同畅饮长安城的美酒佳肴,共同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在安史之乱中,高适的家破人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带着妻儿和族人流亡他乡。而在长安城的困守之际,高适不惧艰险,带领着守城的士兵坚守城池,保卫唐朝的尊严和荣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的形象。

  影片中的李白则是一个文化巨匠,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世传颂不衰。他的作品充满着豪放和激情,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和高适一样,都经历了唐朝的盛世和动荡,他们的交情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在长安城的孤城困守之际,李白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和高适一起守卫着这座城池。这种义气和忠诚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的精髓。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它通过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还原,表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和精神。影片的画面和音乐都非常出色,让人沉浸在唐朝的盛世文化中。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和一个文化巨匠的形象。他们的友情和忠诚,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电影值得一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4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展现唐朝诗人群像的动画电影,由谢君伟和邹靖共同执导。这部电影以唐代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和诗歌艺术的精髓。观众可以在电影中领略到李白、高适等唐代著名诗人的风采,同时也能欣赏到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动画特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动画特效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绘画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唐代世界。配乐则以古典音乐为主,与画面相得益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唐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诗歌欣赏作品,还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思考价值的电影。它通过展现唐代诗人的故事,引导观众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同时,它还向观众展示了唐朝的`繁荣和文明,让观众对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动画电影。它以唐代诗歌为载体,呈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让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5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仍然被其故事内容和精美的画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适弃守云山城为开端,通过老年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们的深厚情谊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画面一转,演出高适利用计谋巧妙夺回云山城的故事。

  整个故事体现出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转千年的经典魅力,通过对高适一生经历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适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诗人的层面,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边塞诗人中的“边塞”的重量。他胸怀国家,抱负远大,一生都在追求保卫国家的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有为国贡献的理想,并不懈努力。万万不可玩物丧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6

  今天看了长安三万里,回来路上,一路沉默,脑海里反复回想着电影里的画面。

  电影时长将近三个小时,但相比李白、高适的一生,就是一瞬。

  年轻时真好,颜值巅峰、武艺高强、志向高远,未来可期,毫不荒唐。

  可当中年到来时,李白空有一身才华,不被赏识,终日饮酒赋诗,看似潇洒,实则郁郁不得志;高适几经辗转,也未能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看着已经满头白发,额头布满皱纹的李白,喝着大酒感叹:大鹏飞不动了,也不想飞了。我瞬间想到了当下年轻人的呼喊:卷不动了,不想卷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这几句诗明明说的就是眼前的自己,那个影片开头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眼里有光的少年,现在又是一副什么模样?醉生梦死、大腹便便、白发苍苍,这时的李白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瘪了。

  当高适以为李白从此放弃抱负,隐居了却此生时,再次听到李白的消息,竟是他做了叛军的幕僚。当大部分人都在批判李白可笑的政治觉悟时,在我的内心,似乎再次印证了我对李白的历史画像:即便如此,他还是那个少年,还是年少时那个高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少年,还是那个苦苦寻求伯乐,期待实现政治报复的'有志少年…

  李白是幸运的,当喊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是轻松,是解脱,是潇洒,是那个迷途知返少年的归来。

  你看,那个自信、阳光、洒脱的李白又回来了,他把船桨扔到了江里,面向太阳照耀的地方正开怀大笑。

  历尽磨难,洗尽纤华,折腾半生,找回自己。人生哪有弯路,每多走一步都是为了找到更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句话共勉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7

  《长安三万里》明线是写李白仕途的受挫、积极入仕的进取精神的失落,暗线则是写盛唐气象的衰竭、盛世的崩塌。它以李白的极致天真、极致浪漫,来体现盛世的进取心态;又以李白的受挫和凋零,来折射盛世的衰落和一个浪漫的文学时代的.落幕。

  有人或许会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唐代大诗人里高适可是身居高位者,这不是盛唐进取心态的回报吗?可高适的仕途,很难说是轻松。四十六岁的高适得到他人的推荐,才当上类似县公安局长的官员,如果不是安史之乱,他可能就一个小官当到底了。安史之乱爆发,他选对了政治阵营并得到重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但这并非盛世下积极入仕的结果,而是乱世中因缘际会的运气。

  由此,高适晚年的身居高位,并非盛世的体现,而是盛世衰败下的意外。而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在面对沦为阶下囚的李白的求救,终究是选择无动于衷。电影中说他救了,可实际上呢?没有人知道答案。

  盛唐气象终究是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杜甫痛苦而伟大的“三吏”“三别”;积极的入仕精神,也如电影中老去的李白日渐臃肿肥胖的肉体一样,他终于在相扑中败下阵来。

  以往追光动画总被诟病故事性弱,但这一回的《长安三万里》确实是一部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甚至具备了史诗的品格的作品,它不仅写了一个人,也写了时代的群像,更写了一个时代的落寞。

  电影唯一让人担忧的是,它缺乏一个浓烈的情绪出口,这让人担忧它的市场境遇。电影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诗在,长安就在”,这是一个比较正确和安全的落脚点,肯定了高适和李白在不同层面上对盛世精神的传承;可这个慷慨激昂的收尾,又与电影中给人的一贯情绪有些跳脱,因为电影中让人感受最深的,不见得的是盛世的浮华与浪漫,而是唏嘘,是感伤,是挫败,是衰老,是友人的分道扬镳,是浮华的毁灭,是纷飞战火中的民生疾苦。这一切,又是谁的责任呢?

  以此观之,《长安三万里》既可以看作一封写给盛唐的情书,是盛世的赞歌,更是一曲大唐的挽歌,是一则“盛世危言”。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8

  热度再度升温!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昨日的首映中,获得了无数好评和掌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门话题。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有何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首先,影片制作精良,场景画面细腻逼真,让人仿佛置身于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同时,角色塑造也极为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感人故事,让人看得十分投入。

  其次,影片主题深刻,情节紧凑,有着非常强烈的叙事感。电影中,主人公张小凡为了拯救国家和亲人,毅然踏上了千里之行,历经艰辛和磨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看后不禁感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影片音乐。由国内著名音乐人谭维维创作的'主题曲《长安三万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更是将电影主题和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不得不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它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带领我们一起探索人生的意义。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9

  《长安三万里》,我觉得非常好看。

  李白黄鹤楼读崔颢诗,少年诗仙的不甘与敬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的鸡皮疙瘩一下起来了,那是两个天纵之才的灵魂碰撞。

  舞姬舟上隔江夜舞,火树银花霓裳曲,那是唐人的'肆意与大气,无愧开元盛世,贩夫走卒皆有包容万物的胸襟。

  太白一吟《将进酒》,身化嫡仙苍穹游。大唐众星皆俯首,天庭诸神玉液酬。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电影将这一情景极尽渲染,华夏文明传承之美就在一帧帧画卷之中。

  渔阳鼙鼓动地来,华夏大地尽疮痍。那个“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长安,那个“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长安,在战乱中变成了人间炼狱。舞姬楼顶倾情一舞,似为这盛世陪葬。

  高适,士不可以不弘毅,身怀凌云志,数十年不如意,一朝得机施展才情,挽狂澜于既倒,这才谓“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片格局甚大,“黄鹤楼毁了,只要那些诗还在,黄鹤楼就会重建起来。”“只要诗在书还在,长安就会在。”这就是华夏民族的传承,我们信仰历史,我们尊崇汉文,我们心怀家国天下,我们能浴火重生。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0

  期待好久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一部动画开启长安盛世。

  “诗歌”在这部电影里如影随形,你会看见很多诗人,听见很多诗句,那些刻在我们DNA里的诗歌记忆会被唤醒,你会忍不住跟着吟诵出来,还会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那曾盛极一时的长安,那些个性迥异的诗人们,出现在画面中时,感觉放佛有一道光贯穿过去与现在,它带着我们去看看这些活在语文书里的老朋友们的百态人生。

  电影里也为我们展现独属于唐朝的浪漫与悲壮。

  李白的浪漫是历尽千帆,仍在处处碰壁的人生中找回了那个幼稚而恣意的自己。仰天大笑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一日还”的句子时,他仿佛还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少年郎。陵

  高适的浪漫是在歌舞升平中,众人皆醉他独醒,守住了最初立志成就功业的梦想,也把半生坚守在了风雪苍茫的塞外千山。当我们看到满头白发的高适,跨上战马,在险峰和风雪中奋力突围的画面后,日后再吟诵起传唱千年的那些塞外诗,会更有一份感怀吧。

  电影前半部分把长安的歌舞升平铺垫的有多肆意,后半部分在战火中陨落的长安就有多悲壮。历史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肩头都是一座山,和长安一同沉浮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岑参高适参战,李白稀里糊涂的“反叛”,杜甫王维被捕,王昌龄被冤杀……

  一个最好的时代落幕了,我们到现在也在怀念那个时候的长安,它俯仰于天地间,用它的繁华与包容纳八方来客,尽显气度。

  那仿佛也是最坏的时代。它让一身武艺的高适因为家族没落就受尽冷眼,半生蹉跎;它让才华横溢的李白因是商人之子只能被动的等人赏识举荐,才有可能一展青云,最后只能醉在酒香里,快意恩仇。

  在这部电影里,有诗人们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更有他们人到中年的郁郁不得志的落寞,原来我们现在看来如星光般耀眼的诗人们,也曾经历过如我们一般的挣扎,现实对普通人的捶打不分贵贱,莫名的很有些治愈。

  高适是看见苦难还会迎难而上的人,他是唐朝诗人里政治成就最高的,他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李白是看得清苦难,却一边挣扎一边逃避,无数次重整旗鼓,无数次被现实打败,只能醉在酒里和路上。他一直在路上,却又好像一直没找准方向,最终差点赔上性命,但李白同样值得敬重。

  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被条框束缚,不被周围的眼光定义。

  好在,盛世长安落幕了,万千首诗歌留下了,而那些用心在诗句中沾染人生的'诗人们,也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留在了书页里。这才有了千年后,我们看电影时的熟悉与感怀,他们早已成为了历史,他们也是我们每天吟诵在嘴边的老朋友。

  有点遗憾的是杜甫,他出场时还是孩童,天真烂漫,安史之乱后,电影里对杜甫的着墨不多,但我们知道,此时的他正守着他的草庐,经历着“风卷茅草,褥湿难眠”的人间疾苦,同时他还把一腔对人世的关怀与悲悯留在了诗歌里,希望将来有一部此类老少皆宜的电影,讲讲我们的杜甫,讲讲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家国情怀。

  也许今晚我们一起看电影的三个小时,也在哥哥和弟弟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在某一天,遇到某句诗,他们会愿意跟着诗人和诗句走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1

  近三个小时的动画长片,原来以为是李白的闪耀一生,却没想到是高适的一生。以高适的视角,看尽了李白的一生。

  几度感慨,所谓开元盛世,最后满目疮痍,支离破碎。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哪怕你才华横溢又如何?哪怕你是人人仰慕的谪仙人,也一样无可奈何。人生,谁不曾有鲲鹏之志。但世事残忍,又有谁不曾尝燕雀之艰。

  看到李白说:我在这个世间活不下去了,要去修道了。真是好心疼,那可是李白啊。“我这只大鹏,不想飞了,也飞不动了。”可再一举杯,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就是李白啊。

  几十年人生路,跌宕起伏。少年知己,每一次相聚离别,不过一瞬的事。再相遇,又仿佛过了几辈子似的。十年一见,一生数面,但值得。

  长风破浪会有时。高适,终也将心中一团锦绣释放而出。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大唐,他是最接近于普通人的,大概也是普通人能达到的最巅峰吧。

  长安三万里,一梦已千年。愿我们人生的轻舟,都能驶过万重山。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2

  长安,一个名扬天下的盛唐名城,璀璨夺目的光芒,让世人迷醉。近日,我观看了电视剧《长安三万里》,其中被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在剧中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李白以其不凡的才华和一颗执着追梦的心,征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李白在剧中,不仅是一个潇洒的诗人,更是一个有魄力的行家里手。他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为自己的诗歌润色,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他的诗词中,富有灵气和情感;他的`行动中,有一种扬帆起航的豪情。

  尤其是他对诗歌和追梦的热爱,更是让人心动。他在作品中寄托自己乡愁、思乡之情,时时描绘不同人物与事物,激发了人心中对美和诗意的向往。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还有一段深情的恋情。他和想象中的白衣女子,在万水千山中彼此相思。即使日月如梭,岁月如歌,他的记忆始终没有消散。这份对爱情的执着,让他的作品更具诗意和浪漫情怀。

  观看这部电视剧,除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激发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长安,这座城市承载着盛唐文化的精髓,更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看到李白,这位执着追梦的大诗人,其不仅仅代表了唐代人的风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他的诗和行,不仅仅是作品,也是思想和灵魂的表现。

  长安三万里,追梦之旅的一个缩影,相信每一个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都应该像李白一样坚持不懈,追梦前行。让我们在李白的诗歌和行动中,探寻出属于自己的“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3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是爸爸周日陪我看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话。电影时长近三个小时,是一部以历史和诗歌相结合的国产动漫片,整部电影有40多首诗,把诗人和古诗串在一起。

  电影是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角度展开的,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电影还让我了解唐诗背后的创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么结识的'?为什么李白经历那么多困难后还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自由洒脱,豪迈奔放的诗句。

  我背过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让不识君”,也背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然知道意思,但对这些诗句不能深刻体会,看过电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诗人写这些诗作时的激动、失望、豁达的感情,也让我知道古诗不光要会背诵,还要理解它的背景。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4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今日观电影《长安三万里》,虽评论两极分化,其中有些许史实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见,这是一部极符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片。

  电影由一场战争贯穿始终,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战争。唐肃宗年间,大唐为平定安史之乱,引狼入室,大开国门引吐蕃军入中原。战乱平定后,吐蕃恃战功而骄,而连年战乱后的唐王朝亦无力再抵挡这支虎狼之师。一时间,吐蕃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边关的一场生死之战。

  影片分双线进行,一线即为解长安之围,另一线则是以高适的一生为视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

  虽说此片全程以高适的视角记述,但李白作为线索人物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年少时相识,到李白扬州得意,高适长安折戟;再到高适还乡,李白失意,高适从军;再到李白长安成为翰林,高适辞去军中事务归乡;直到最后李白误投永王,兵败被俘,高适隐忍十载,终成大器。整部电影都仿佛在说明一个道理,年少轻狂者,终为红尘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难行远路,唯有隐忍不发者,积淀终身方有一飞冲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来,此片从头至尾除了有几分贬低李白的形象,认为其就是一个整天沉浸在自己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内核中,还是极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全片的内容其实都是相扑运动中“以虚御实”思想由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过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给高适的仅仅是一种相扑技巧,以假动作骗过他人,以虚力巧解蛮力,是一种类似四两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后才揭露出,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对单的技法,而是足以运用到军事上改变整场战争的`运筹帷幄之法。从一开始的弃城而走,到诱敌深入的按兵不动,再到雪夜行军的百里奔袭,最后决胜千里的奇兵支援。这些计策不仅骗过了所有观众,令无数前期看似无用的准备最后一线串联,甚至骗过了高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一致命的实招藏在无数后手与虚招中,与最后一举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其讲述的道理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外,其中人物与场景也处处可见传统色彩。从人物上身偏长,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与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辙。而憨态可掬的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饰与妆容更是可见历史功底,桃花妆,金钿,折花妆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贯穿其中的诗词,虽然有一些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通过诗词,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盛世大唐。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电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赏。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5

  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没注意这片子有将近三个小时,进场就猛灌了一瓶水。看到最后已经达到我生理心理极限了。

  美术能过关,故事很中空。演了俩小时我都还不知道这个不是主线是要干啥。

  看完发现好像主要就是想刷个情怀。手段就是“随时随地慷慨激昂诗朗诵”+“遛一众知名诗人蹭热度”这两招。

  其实我是能领会导演的意图的,大概就是想整个唐朝诗人版的「一代宗师(导演剪辑版)」,但是成品有点叫人挠头。

  一来是导演本身能力,不足以讲一个“从盛唐到安史之乱,描绘文人和军人,江湖和庙堂”的故事。

  这时间跨度之长,融合社会情况之复杂,写专著都能写出个几百万字来。放到一个动画片里,就显得宏大又肤浅,激昂且冗长。这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创作思路了。

  二来是唐诗这个主题吧,其实是很不好做深度艺术创作的。(所以市面上最火的唐诗文化产品是综艺节目啊)

  唐诗宋词的一部份魅力,来自于它们吞吐着这片土地的政治、文化、历史和生活。偏偏上述宾语是在目前创作环境里都不大能深入探讨的话题。

  这些都不能好好聊,那你聊什么高适?又怎么可能聊得好李白?说难听点,咱们的文官制度几乎是个驯化文人的妓馆。如果单单把这些文人当作诗人来看,只着墨于他们的个人生活和诗作,却对仕途野心和庙堂境遇一笔带过,哪怕不算撒谎,也能算胡扯了。

  反正这个片子留给我的`收获,就是一个问题:在“宣扬传统文化”这个理论上的安全创作区里,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介于“浮于形式显得虚伪”跟“过于深刻显得危险”的区间呢?

  或者可能讲故事这个模式就是比较危险的,还是搞敦煌跟故宫联名最安全。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6

  身在天才的身侧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对着平庸无趣的生活感慨,我好想好想见证一次天才的光辉,我希望那灼灼如日的光辉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这次看《长安三万里》我发出了和高适一样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高适是半生不得志却最后一吐胸中块垒的英才,是著名的边塞世人,是一军总帅,是朝廷肱骨,但是站在李白旁边的时候,他还是那个不善言辞、忠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辉的众人之一。

  “天才的光辉照亮过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电影里高适的一生,但是他没有迷失在这种光辉里。李白,毫无疑问是大唐的一轮明月,但是高适、哥舒翰、郭子仪这些人,才是大唐的土地,他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可能只是出现在历史书的一角,得史书寥寥几笔,但他们承担起了乱世之中治国安邦的责任。在明月的光辉下,高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一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路。

  李白对高适的影响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少年相逢,李白是洒脱不羁的少年,他爽朗明快,像一阵风,吹过了朴实少年高适的心房,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相遇了,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人生几经磨难,旧友仍旧在侧,彼时心高气傲,觉得一定能够铸就功业,李白无私的向朋友分享了相扑之术,告诉他略显木讷的朋友“以虚与实”,其实暗示了今后的命运,李白为“虚”,高适为“实”。李白是商人之子确才气纵横,高适是名门之后却平平无奇,他们的的命运只有那一次的交汇,便驶向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他们第一次约定了一年,在高适在长安处处碰壁想要讨好玉珍公主而不得的时候,李白的诗作已经在长安开始传唱,这段还略显稚嫩的友情安慰了高适,我的天才朋友还在扬州等着我去赴约,可是带着失意来赴约的高适发现,李白忘记了这次约定。少年气盛的高适看见李白在放肆的挥霍着他的才华,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他愤怒了,才引发了他和崔十二的比试,从而第一次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少年第一次尝到了社会的苦头,他放不下家族昔日的荣耀,他选择回乡苦读,厚积薄发。

  第二次相见,李白去了高适的家乡,落魄的李白仍然在灵魂中散发出了光彩,他衣衫褴褛见到故友仍能够快乐的比试一场,大笑一场,做赘婿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身份,高适用沉默的离开表达了和孟浩然截然不同的意见。孟浩然答“是”是因为他是文官,官场上讲究出身门第、八面玲珑、中庸之道,高适答“否”,是因为他武将出身,讲究忠诚专注,晋身不走旁途,李白同意了孟浩然的建议,也让高适替他委屈、失望,你有如此才华,为何会甘于俯首至此,高适的心痛让他不辞而别,李白却没有明白挚友的心,或许他明白了,但是他似乎也没有了更好的选择。

  后来,李白被天子宣召,正是最潇洒不羁、快意风流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好朋友,他真心诚意的写了一封信,然而那时候车马都慢,赴约而来的朋友见到了大醉的“酒中仙”,见到了名满长安的王维、王昌龄、贺知章、杜甫、张旭,在这些“李白的朋友”中,他是那么的平平无奇,既无钱财,也无官职,李白向众人介绍“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醉酒的李白没有想起替朋友引荐的承诺,高适有失落,也有触动,他离开后选择回到祖父建功立业的地方:军队,重振家门荣光。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适“的选择,他一直是那么的踏实、稳健、忠诚和善良。这个选择也让他从社会贵族阶层的“歌舞升平”真正面对了人间疾苦。

  人间的苦有很多种,有天命不予,有人祸使然,最让人意难平的就是“本可以、而没有”,明明可以救下自己的同僚确因为上官的'骄奢淫逸而伤亡惨重,自己的牺牲和付出仿佛是一个笑话,江山即倒、广厦将倾,乱世中自己的力量微小如萤火,高适选择回乡,路上有一次遇见了他的月亮。

  李白的脸出现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了一句:“又是你小子啊”。高适因李白而救郭子仪,为救郭子仪而与哥舒翰结下了缘分,在今后的岁月里,成为推动他命运的齿轮。

  中年的李白,是天才潦倒而松软的肚腩,不再整齐的衣衫和下垂的眼袋,他请求他最忠实可靠的朋友监督他、鼓舞他去获取一个需要毅力的身份,李白真的很了解他的朋友。他直到能和孟浩然唱和,能和岑夫子、丹丘生喝酒,但是他只能请高适监督他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当李白吟诵出《将进酒》的那一刻,电影院的所有人都被他一同带到了仙山梦境之中,大唐的雍容与繁茂与李白的才华交相辉映,飘飘然不似人间。被震撼了的高适,有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才和天才之间难以逾越的沟壑,他下定决心,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才华扎扎实实的为国家和人民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告别朋友,决定去哥舒翰的军营里,实现自己十年的承诺,果不其然,李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事情,但是他依然乐观的鼓励着这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朋友,他朝着高适背影大喊“二十年前我写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就是按照你写的”时候,我真的动容了,天才诗人也许健忘、也许朋友繁多,能分给高适的时间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但是他们少年相识的情谊,李白也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对于天才朋友的认可和肯定,也给中年高适带去了慰藉和鼓舞,他们的灵魂在这一个交相辉映、互相扶持,双向奔赴的友情令人动容。

  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当哥舒翰拖着病体残躯皮甲上阵,最后嘶喊出“哥舒翰没有投降”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老骥伏枥、鞠躬尽瘁真是我百试百灵的泪点,如果说李白是照亮高适的明月,那么哥舒翰就是高适报国之路的司南,他沿着前辈的道路走下去,走的更稳、更好,他最后的绝杀之局一锤定音在“以虚驭实”,但他更做到了虚实结合、决胜千里,最后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就是这么一个坚毅、谦和不慕名利的人,在听说老朋友李白的消息后,急急调转马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监军敲着佩剑的时刻我心里不由的默念“是李白那个味了”,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嘴角和高适一样,忍不住露出笑意。大唐明月历经磨难,终于又重绽光芒。

  最后高适重返长安的路上,与侍童联诗,念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句很好,但我认为更好的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可能不知道,他记忆中怀念的长安可能是胡姬酒肆、孟浩然、曾岑和张旭,是吴道子的画,是玉真公主的敬亭山,但是高适的心里,长安是他的天才朋友李白,是大唐的明月,是那锦绣山河的最华美之处。高适是大唐气象的底气,他们的忠诚托住了盛世山河,李白是大唐气象的高峰,他的唯美浪漫和狂气点缀了洋洋大国的风流。

  这两个灵魂的相遇,是大唐的幸事,也是后人的幸事,在故纸堆中,在那些锦绣文章中,他们的名字与大唐一起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还是略有门槛,高中没有好好读书的,可能对其中很多的“梗”不能心领神会,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故友重聚,重新复习一下我们曾经抄写过、背诵过的那些句子,当为人生一大乐事。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准备好了美酒,请来与我痛饮吧。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7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8

  《长安三万里》的火爆,正如这个夏天的酷热。

  起初听说是一部动漫片,误以为那是小孩子看的,差点还错过了。当我含泪从电影院的座位上站起,朋友惊讶于我的情绪。我说,是因为震撼,也是因为盛唐的精神。

  这部影片无疑是追光公司所打造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创意、大制作和大手笔。我甚至觉得,幸好影片采取了现代动漫制作的独特方式,才能如此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李白、高适等大唐人物的精神写意性,才能如此最大可能地凸显出大开大合的大唐审美,才会如此最大程度地绽放出那个时代的精神诗意,才能如此在历史存在与艺术想象之间打开“三万里”心灵对话的通衢,才能如此照亮那幽微的人性与宏阔的时代。

  大唐是一段恢弘的历史书写,一个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影像、声音与气息,而今大多存留于平仄起伏的诗行里。是的,诗人是大唐的代言者,他们的歌哭就是那个时代的歌哭。

  然而,编剧并没有陷入浩如烟海的诗句之中不能自拔,也没有纠缠于历史书写的线索与框架中不能跳脱,而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他掠其形而写其神,从大唐精神的凸显出发,以李白与高适的至交深情为线索,不断重回历史现场,聚焦特定时空和人物细节。如是,他巧妙地将人们业已熟知的大唐标签、大唐碎片以及从唐朝的诗或诗的唐朝那里获取的浮光掠影,全然唤醒,又豁然打通。就观众来说,与其说我们感动于李白与高适的情谊,莫如说感动于那个时代精神的饱满和强旺。电影正是凭借那些夸张、变形、唯美的动漫方式,酣畅淋漓地再现出早已消失遥深却又分明还在我们心底的盛唐精神。

  影片中,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常建;哥舒翰、郭子仪;玉真公主、吴道子、岺夫子、丹丘生……诗人与将军、文韬与武略,江南与塞北,红尘与仙道,一个个都从他们共同的时代走来,恍如风云际会。

  每个人都挟带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基因。

  每个人物,都熟悉而陌生。而编剧以一语传神、大道至简的功力,以浮雕般的艺术细节,再现出他们各自的态度与风神。

  尽管人物塑造存在着主次详略的不同,但所有人物所透露的精神却有共同的指向,那就生命意志的'奔放、青春勃发的率性,有各美其美个性张扬。

  那是兼容并蓄的时代大美。

  在动漫渲染的布景下,我们感动于暮春扬州的烟花,感慨于边塞白雪的凛冽,感叹于诗酒明月的千秋挂怀,知己兄弟的万里重逢,又感佩那千金一诺、惺惺相惜的诗人至情……

  一句话,我们感动于那个充盈着力量和气势,大写着个性与尊严,流淌着才华与智慧的盛大时代。

  然而,“盛大”在这里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所指,更不是所谓“正能量”。艺术的可贵在于,“盛大”不只是繁华,而是繁华与它背后的苍凉。因此,电影里始终存在着盛大时代下生命的不堪与隐痛。无论是科举失败,还是功业未成,抑或是人生虚幻、意义危机,它们都在传递出强大而动人心弦的力量。

  那是生命的多样与时代的真实。

  得道与建功,享乐与价值,人生进取与生命逍遥,少年与垂暮,始终呈现着巨大的生命张力。

  这,才是让我们看清生命本然,又叫我们潸然落泪的艺术张力。

  我的脑海里印着扬州的落英、流水、小舟与春夜的歌舞,印着胡姬酒店一夜狂欢,印着李白于月下的《将进酒》及诗意的魔幻造境,印着裴十二的剑法、高适的枪法、张旭的癫狂、吴道子的高喊狂呼……那都是曾活在人间真正的“人”的声息,那是真实的心灵,可以穿过千百年朝我们奔赴而来的“人”的消息。

  人与时代,永远都悲欣交集。我想,值此后疫情时代,大唐的时代精神带来的或许不只是集体的疗愈,更是对一种精神盛大的祈愿吧。

  活在人间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是活成一个“人”,如李白,如高适,如大唐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19

  近日去影院看了一场电影《长安三万里》,也许和多数人一样,产生了几点共情。

  一是从语文的写作手法看,影片运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来表现一种历史的苍凉。

  比如年轻的高适从长安到扬州去赴李白的“一年之约”。此时他们正当年轻,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盛唐也正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大好时光。高适的船从一处月亮桥下穿过,其时正好接住在桥上嬉笑打闹的年轻女孩抛下的鲜花。而安史之乱后,高适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率军平定永王李璘叛乱,再度来到扬州。当他的官船从同一桥下穿过时,这时的扬州几遭兵燹,残桥虽在,但桥上少女早已不见踪影。两相对比,也就验证了那句诗“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厚重苍凉。

  二是影片虽是苍凉,却并不悲观。身为剑南节度使的高适在击退吐蕃大军后,与书童轻车简从再回长安途中,当书童叹息眼前的黄鹤楼已被焚毁时,高适说:没关系,诗在,黄鹤楼就在!这句话令人振聋发聩。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力量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物质的黄鹤楼可以被焚毁,但诗中的黄鹤楼却是永存的。只要文化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在,中国就在!在我看来,这当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三是影片有一令人不解的遗憾之处。就是整部影片始终灌输的都是一种士大夫们的历史价值观,而将天下苍生都做成了他们的背景。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入阁封侯,视作历史人物的最高人生理想境界。影片尽管着重体现高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准下的完美人格:能文能武,临危受命,忠君爱国,珍视友情。却将历史上高适曾作为蜀地的封疆大吏,敢于直言,多次为蜀人发声,劝诫朝廷不要为了平叛就肆意剥削百姓的这种真实的“忧民”思想行为,有意地或是无意地给屏蔽了。变成一个眼里只有皇帝,只重视自己功名的人物。这,实在令人费解。

  至于有人说影片中的杜甫形象被黑,被完全颠覆。失去了原有的厚重和忧愤,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迷弟。其实这一点倒是需要澄清。杜甫本就和李白、高适他们不在同一年龄段,要小许多。当他们在追求功名的时候,杜甫还只是个跟班的。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0

  首先要说的是,一定去看,但,就是看,不要跟着电影背诗,就安安静静的,梦回唐朝!

  我历史太不好了,印象中的李白好像总是风流潇洒游历四方广交朋友肆意享受着如神仙般的日子,直到看完这电影外加米果同学的注解,才知道,原来大唐是那般的大唐,李白是那般的李白,所以下面这九图,没有选什么绚烂的画面,而是摘选了电影中出现人物群像,浅聊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用高适串联整场电影,我的感觉并不强烈,双男主之一的高适画面极多,对我却是份量感蛮低的一个存在,他的出现,在我理解更像是李白相反的镜像,好学,坚持,传统的他从李白身上汲取了很多能量并贯穿他的人生始终,历史待考但这大抵是电影想表达的感觉。李白的身边则从不缺朋友,所以对高适几番的怠慢,洒脱的李白是不会有什么愧疚感的,一个超正统,一个颇不羁,这种反差感会让人思考,哪个才是人生的正确答案。

  每一朝每一代的历史背景虽不尽相同,但人性的原始感是相同的,获得认同,成就事业,获取功名,留名青史,还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但阶级跨越从来都是横亘其间的一大难题,即使像李白杜甫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物,也无法改变当下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滚动的车轮,也许鲜有个例,但绝对凤毛麟角,对于普世大众,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整个社会奔赴同一种价值观,让胸怀高远意气风发的李白认了怂,让开朗活泼憧憬美好的杜甫抑了郁,无奈之下,苦中作乐,是一出出可悲的命运演绎,而当下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一般,电影的'高潮当属李白高声吟诵《将进酒》那段,看得我也唏嘘不止,那一幕幕飞天神阙,大鹏巨鲲,都是醉酒中他们脑海里憧憬的神界幻象,极乐净土。古人郁闷了尚可以相聚饮酒作诗,潦倒了互相寄宿解困,再不济卸甲归田隐居山林,从此远离世事喧嚣纷扰,自给自足,修身齐家。可现在的我们呢,去无可去之处,只能卷去又卷来,终日往复循环。

  长安三万里,描写更多的还是社会和人生现实的历史映射,绝不仅仅是一部颂扬唐诗的文学娱乐片,所以我不乐见集体跟着银幕诵读什么床前明月光和千里江陵一日还,希望大家能从更深一些的视角去感悟电影所传达的用意。电影中的每一个配角也都被结合历史尽量真实的还原了出来,比如疯疯癫癫的张旭,腼腼腆腆的王维,乔装打扮的“裴公子”,爱才善举的玉真公主,卫忠卫国的哥舒翰,甚至黄鹤楼里的店小二和高适身边的小书童,都演绎出了专属于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长安三万里还像一部旅行大片儿,么么刚从歌舞升平繁花似锦的扬州回来,也到了李白口中的二十四桥和折花拾香的大明寺,如长安(西安),松州(阿坝松潘),江夏(武汉),重庆(三峡),潼关,夜郎,宣城,济南,成都等地,也都有幸跟随着李白诗歌的脚步,一一打卡过了,这些与李白的生平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地方,正是我们祖国大美的河山画卷。片尾字幕也将这一卷长画展开,用全国不同的方言诵读全唐诗的华美诗卷,诗歌里的风景和人生无疑是精彩的,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1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2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非常深刻。

  电视剧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美好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在这个幸福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视剧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终于成为了一只大鹏鸟。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面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3

  近日,一部电影刚刚上映就风靡全国,受到一致好评,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高适受到了围困,最后在监军的帮助下夺回长安的故事。在这期间他还回忆了与李白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感动着高适,也感动着我们。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其中暗藏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望岳》、高适的《别董大》、《燕歌行》等等,每一首都让人拍案称绝,每一首都让人叹为观止。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情,但最喜欢的人物却是高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晓得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一生习武,但一直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他老实呆板,做人诚实,忠心报国,与李白是要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贯穿整部影片。高适与李白,一个是忠厚老实,一个是帅气潇洒,一个是精明能干的老将,一个是写下千古名篇的大诗人。两种不同的性格,两种不同的处事方事,但他们却是感情深厚的老友。他们的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想告诉我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别人,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长安三万里》,那美轮美奂的景象,那感人至深的情节,那扣人心弦的情感,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 24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07-10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通用28篇)07-19

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12-05

《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精选15篇)12-05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精选6篇)10-09

《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精选26篇)11-16

《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精选11篇)12-05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精选17篇)12-05

电影《万里归途》观后感7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