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第七封印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封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早看《第七封印》时完全看不懂,直到后来了解了一点哲学和当时的背景才有所明白。这是一部关于死亡和信仰的电影。
欧洲人的信仰危机可以说并不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早在17 、18世纪便已出现。首先是一些经验主义者如休谟对上帝的怀疑,然后是康德,继而是叔本华、尼采,接着是维特斯根坦、萨特。这一连串的哲学大师的哲学可以说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那就是上帝,或者说人的信仰。记得周国平曾经这么比喻:两千多年的西方的追求信仰的道路犹如一个人的独自跋山涉水追求一个目的地,然而两千多年一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地。直到有一天一个人拦住了他的道路,告诉他那个地方是存在的,但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个人是康德。紧接着,另一个人告诉他一个更大的噩耗:那个地点根本不存在。这就是发出“上帝死了”的悲叹的尼采。这时的信道者该怎么办,他仿佛一下子陷入了无助和恐惧之中,因无助而恐惧。
这种信仰的缺失随即而来的就是一波又一波关于人生虚无的哀叹。固然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传道书》中便有这种虚无的观点:“凡事都是虚空。人的一切的劳碌,就是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就是连智慧等看似有意义的东西在生命的虚无面前都是无力的。然而,圣经揭示这个秘密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信仰上帝的作用――抵抗虚无。唯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才可以抗拒这无所不在的虚无,因为他是人在虚空中能找到的唯一的支点。
但是,当上帝的存在得不到证明时(即便是在《传道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世上的不公平被反复强调,那也是对上帝的一种怀疑),那虚无便无法抑制的涌来了。骑士在向死神假扮的神父的忏悔中,对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质疑,"空虚像一面镜子,在里面映出空虚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惧。难道人真的无法看到上帝本来的面目么?他为什么总是隐藏在那些不切实际的神迹之中?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我又怎么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愿意信上帝却无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愿意相信也无法做到的人,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要的不是假设,是智慧,我要上帝亲手来显示他自己……"这是我整部电影第一次的震撼,直指我的内心。
康德说我们既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但是为了道德的需要,我们要将上帝存在作为一个预设。但这是一种理性的状态,只能对于理智的存在者有意义,对于我们普通存在者却无法忍受。骑士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是一个意识到这种深刻的虚无但又妄图摆脱的人。他追求的依然是一个圆满的证明,就如同两千年来的其他逐道者一样,妄图达到那个终点。但是这又怎么证明的了呢!于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的方式,不是智慧,不是证明,而是信仰,就如同克尔凯郭尔说的“信仰的飞跃”。重要的不是上帝的观念,而是信仰上帝的激情。“信仰正是个人内在的无限激情与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能够在客观上把握上帝,我就不回去信仰,但恰恰因为我不能够在客观上把我上帝,所以我必须信仰。”这可能就是基督教徒最后的归宿。
《第七封印》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死神是唯一的神。这大概也与我们的认知吻合。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们的出现时偶然的,我们的死亡是必然的。因此可以说唯有死神才是我们真正的主宰。世上别的苦难,我们都可以竭力避免,唯独死亡我们躲不过,除了接受,别无选择。一旦意识到这点,我们怎能不去思考它呢!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学会了思考后,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所思考的都是死亡。”死亡不正是虚无的一个根源吗?死亡和虚无总是形影不离。叔本华认为意志包含欲求,欲求意味着痛苦,而意志本质上又是虚无的,只是一种挣扎,无力的挣扎。人从一开始就是慢性死亡。基于此他是欢迎作为意志之观像的肉体的解体,即死亡的。
然而人就是这样,妄图寻找生命的目的,寻找死亡的积极意义。当骑士第一次见到死神被问及“是否准备好”时,他回答:“我的身体是恐惧的,我的灵魂是平静的。”但其实我觉得,此时的骑士的灵魂也是恐惧的,因为他尚未想清楚生命的意义,因此他开始和死神博弈,为自己争取了时间。他能找到吗?
古往今来太多哲学家给出了答案。伊壁鸠鲁说:我生的时候尚未死,我死了后,我已不存在,所以我对死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事对我是没有影响的。但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不正是因为死后的虚无吗?相对于一点感觉都没有,当下的我们能哭能痛是多么幸福!在《斐多》中柏拉图则强调死亡是灵魂的净化,是摆脱肉体的桎梏达到完满状态的途径,因此哲学家是欢迎死亡的。但那大概只是极少的人能够做到吧。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是:死不可避免,所以还是顺应天命为好。聪明的人命运牵着走,愚蠢的人命运推着走。然而一件事情的不可避免并不能成为我们接受他的理由,我听见灵魂的呼唤“我不愿意死”。死亡的普遍性是接受死亡的另一个理由。想想多少伟人死去,死亡路上,你并不孤单。看来死亡是真正最公平的一件事了。只是与神的永生相比,死亡又是多少大的不公平啊。每个人的生是独一无二的,死又怎能结伴而行?塞涅卡说:我死之后正与生我之前一样。我们从未对我为出生的世界遗憾,又何必为我死之后的世界耿耿于怀呢?两者有什么区别?生我之前未有我,一旦有了我,这个世界便与我相关,我怎舍得轻易放弃!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大概和叔本华是一脉相承的,他强调“先行到死中去”以寻找生命的意义,对死亡不是“恐惧”,而是一种“焦虑”。但虚无的前提注定这只是自我安慰。
看来,死亡本身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那么在虚无的大背景下,在死亡的归宿下,生是否有动力支持呢?我想任何所谓的动力都会变得无效。骑士的寻找只能是徒劳。有人说骑士最终找到了,是他故意引开死神救了马戏团一家,这是他生命的意义。我却认为这是他在寻找生命意义无果从容赴死前做的一成人之美的一件随意的事。
或许,马戏团一家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他们与骑士是两种不同的人,注定一个痛苦,一个快乐,一个走向死亡,一个迎来新生。骑士是伟大的,因为他意识到了多数人浑浑噩噩从未想过的东西并为此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大概是唯一超越时间、超越毁灭的东西吧。或许生命因这种执着的徒劳而有意义!
【第七封印观后感】相关文章:
【热门】阿里巴巴2所罗门封印观后感07-14
第七感觉美文10-06
第七年10-07
《第七个小矮人》观后感10-06
第七周工作总结08-05
数学第七课教案06-29
第七周工作总结13篇08-05
《第七条猎狗》读书笔记06-25
第七条猎狗狼狈的好词好句10-06
《鲸》教后记的第七次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