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国工厂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国工厂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工厂观后感1
最近由奥巴马参与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在网上引起热议,我看完后内心有一种很复杂的感受,有沉重,有委屈,有坚定等等。纪录片讲述的是由于20xx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通用位于俄亥俄州的达顿工厂被迫宣布破产,几千名员工面临失业,可见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当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中国企业福耀集团决定在美国投资5亿美元建立福耀玻璃美国工厂,选址就是通用的达顿工厂,经过筹备,20xx年福耀美国工厂正式开工,在当地雇佣了20xx名员工,并从中国派遣了近300名富有经验的员工。福耀的`计划是由中国员工手把手的教美国员工生产玻璃的方法,但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过程并不顺利。第一年亏损4000万美金,但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进后,20xx年福耀美国工厂实现了盈利。
片中感受较深的就是美国员工崇尚自由随性,没有组织纪律性,工作效率低,稍有不满就罢工要求建立工会,美国的工会与企业是对立的,原则上是为了保护工人的权力与义务,但这个尺度拿捏不好的话反而不利企业的发展,美国很多企业都会受制于工会的牵制。所以曹德旺深知这里的利害关系,非常坚定的提出如果工会进来,我就关门。这一点上他没有让步。由于美国员工学习技能的速度较慢,良品率低,为了提升效率,集团安排几位美国高管到福耀中国总部进行参观学习,中国工人所展现出来的敬业,勤奋,高效率,高组织纪律性,使得美方人员深有感触,中国工人大多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休息2天,而美国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休息8天,但美国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2-3倍。这巨大的差异,中国工人也没有表现出不平衡感,反而是默默的接受。这跟中国的文化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会有些压抑。但又不失勤劳善良的本性,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有了根本的基础,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与取代的。这几天特朗普要求美国企业搬离中国,去寻找新的供应链,其实这很难,可以说无法实现,虽然现在由于外部势力对中国的欺压,会面临一些困难,相信中国人民会继续发扬自身勤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夯实自身的强项,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美国工厂观后感2
这是一个看完让人倍感悲伤的纪录片,我们感伤的不再是一厂一地的兴衰,而是人类的命运走向。这应该是最后一场血汗工厂和快乐(福利)工厂的竞争了,因为掘墓人已经诞生,那就是机器人及AI。
改开以前,我们在吃大锅饭,典型工作场景是:一人拧螺丝,一人递扳手,一人端茶杯,其它人围着看,那时的美国工人在我们眼中那可是高技能、高效率、高敬业的象征,有那么几个美国工人来安装调试设备都能引起大家的惊叹。没想到40年过去了,我们成了基建狂魔、制造业狂魔,美国工人却发了富,成了低效、低敬业度的典型,我们成功地扳回一城。而且片尾字幕显示20xx年建立的福耀美国代顿工厂在3年后的20xx年盈利了,我们成功地输出了技术、理念和效率,改造了一部分美国工人老爷,这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片尾的一幕中,一个美国福耀中方高管在陪同曹总参观时,不能地指点工厂,说这里可以减两人,那里可以减两人,在机械手的威逼下,资方谈到减两个人的口气就像是在扔两个麻袋的垃圾,真让人好生悲凉。
片子总体来说还算公允,既能正视美国制造业的老迈和落后,也能揭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美国工人高头大马,腰粗脖子粗手指也粗,动作缓慢,生产效率远低于福耀福清本部的中方员工,可他们住着带可以养马,可以枪试射的大庭院的宅子,骑着哈雷摩托,而福清的中国工人住着宿舍,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美国工人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国工人也不是天生劳碌命,他们不是工作狂魔,虽然在喊口号,在鼓掌打气,给人激情四射的感觉,可她们还是在镜头前也承认了上班很辛苦,长时间没法和家人团聚的思念!
美国工人也是可以很强大的,二战时的他们,包括很多家庭妇女临时上阵的女工,在下饺子般生产航母和战斗机时爆发出的惊人效率,直接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他们开始快乐工作了,边聊天边干活,药药切克闹,可惜烟花易冷好景不长,更有忍耐力的中日韩工人崛起了,美国工人要么跟上,要么出局,这就是他们主张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后果。
血汗工厂是要不得的,福利工厂是活不成的。问题就出在贪:工人贪就大搞工会,要待遇,要尊严,要快乐,可就是工作效率上不去,最后活活把工厂搞垮了,片中美国工人喊口号曰美国汽车工会UAW使他们强大,这是表象,垮台是迟早的.;资本家贪就不断地压榨工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不停地扩大生产规模,四处建厂,追求垄断。可惜,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条道也走不通了。
现在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凡是可以标准化的,可以编程的作业都可以由机器人从事,再勤劳拼命的人类也不是机器人的对手,血汗工厂和福利工厂这对冤家终于可以携手消失了,崛起的将会是智能工厂,机器人干活,机器人维修,机器人设计制造机器人。那时的普通劳力将毫无价值,根本不会有人来剥削了。这是一条多么黯淡的人类前景。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很难想象脱离了广大弱势人群的,成天和机器人打交道的高级人类会产生真正有温度的幸福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3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结尾处,那精准而冰冷的、代替所有工人的机器人。
我想,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和美国的工人,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自身所处文明的巨大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生存下去的问题。
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有人悲观地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也有人乐观的说,这正可以发挥互补的优势,相互借鉴,实现共赢。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从设立玻璃工厂开始,一直到工厂实现盈利,中美工人共同相处、合作、为同一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这样的差异是如何弥合的。或者说,他们最终在这样的差异中,是如何做到彼此理解并相互尊重的。
因为如果这样演绎,或许,这部纪录片就失去了它那可贵的真实。
在美国数十年来“去制造业”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实现了资源在全球的配置。仅仅在中国,就有许多美国企业雇佣了数不清中国工人。苹果手机,沃尔玛超市,通用汽车等等。在资本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美国国内,则因为种种缺乏竞争力的因素,从而陷入了制造业的危机。
于是,各种曾经繁荣的工业地带,就成了企业避之不及的“铁锈带”。在影片中的俄亥俄州的代顿市,我们看到,失去制造业岗位的,大多是美国的中年人,他们难以实现人生的转型。同中国老工业基地相似的是,年轻人大多已经离开这片萧条而荒芜的土地。而中国福耀的到来,在拓展陌生市场的同时,也企图与特朗普口中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相结合,这听起来颇为怪异,甚至滑稽。
差异是明显的,甚至是无法妥协的。在中国企业极为重视的效率与奉献精神方面,美国工人和美国法律成了某种障碍。而令企业避之不及的工会,也成了美国工人抗拒中国管理模式的中坚力量。这些有些上了年纪的,身材发福的美国工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为了国内亲人而奋斗的年轻的中国工人所完成的工作量。而企业对工人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和他们毫无怨言的充满危险的工作环境,也使得美国工人在惊叹的同时,产生了抵触情绪。
显然,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理想工作。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的差异中,美国人,更倾向于将福耀变成一家遵守美国法律认同美国文化的公司,而不是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向中国同事的那种坚忍不拔埋头苦干的精神靠拢。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尽管中美双方为了不同的目的,尽量要令玻璃工厂在陌生的土地上存在下去,并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成功。但,直到影片结尾前,这样的差异,都没有得到最终的弥合。也许,正如结尾的字幕所表达的那样,在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下,来自世界上最辽阔大洋两岸的人们,会最终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合作之路吧。
曹总也在反思,制造业究竟给自己,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当然有辉煌的财富和地位,但在无休止的`资本滚动下,是无法修复的环境,是不可复生的往昔的宁静和安详。制造业让贫穷的中国农民工,过上了富足和有尊严的生活,也让他们承受着压力和过劳。在资本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新的世界秩序中,曹总的企业甚至在挽救着素不相识的美国工人失业的困境。尽管有着文化的差异,但同为人类中美工人,他们依然是制造业的维持者和受益者。但,影片毫不掩饰地描绘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的危机,机器不再有国别的区别和文化的差异,而且永不疲惫,永不反抗。然而,在冰冷的技术和冷酷的资本相结合的未来,制造业留给人类的岗位,究竟还剩多少?技术,将使一切不含创造力的劳动变得更为廉价和可替代,到了那时,人类的生存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美国工厂观后感4
通过资方的争取游说,最终工会未能通过投票,福耀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工厂得以继续推进,但是接下来,开始大量的引进机器人生产,一部机器手就可以替换好几个工人,生产稳定/精确,更不会有劳资纠纷,不知道当时投了反对工会票,然后又因为机器人导致自己失业的人,内心是什么想法。
但是机器代替人工,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且不说工厂这种机械流水化的东西,连现在国内电话营销这种需要处理不同情况需要一定逻辑判断的工种都变成AI程序了,银行的人工柜台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需要在大学之前,就要想想自己的专业以后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替代了。
以后中国的人力需求一定会两级分化,一方面是高智商工种,比如高级财务/法律等等,一方面高技能的技工,比如某些高端焊接,还有一些就是暂时没法机器但是又很耗体力的,比如砌墙工(据说现在已经有了自动砌墙机),除了这些,几乎大部分现在可见的职位都会被机器代替,比如会计/各种办事窗口/甚至教育培训/更不要提流水线工人了。
现在国内各种直播这么发达,这不就是从一个侧面反应,目前国内的就业现状,一大批(常规职业)及三四线的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只能选择直播这种看似没有成本的工作,当然好歹,这一大部分人起码还有事情可做,如果连直播都没有,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想想就可怕。
中美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社会结构、历史背景、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中国所谓的体制还是美国的那种民主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东西,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两者之间,现在已经在逐步的融合。
中国的人力成本的增加,招工难度的加大,使得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员工的权益,而美国现在的日子也未必那么好过,同样也会思考工会在劳资关系中所处的强势位置是不是需要调整。只是,这个过程肯定不会那么顺利。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纪录片,影片中每个人的处境和位置,看似与自己毫无关系,却并不是没有关系。
美国工厂观后感5
《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
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中国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20xx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
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
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
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工会和企业争来争去的,都争不过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在影片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在过去的十几年,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太少。
自己的感想
当我看完这部记录片以后,自己也有很多感想,主要有两点:
1、人要未雨绸缪
一个在通用汽车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水平立刻下降。我觉得这是他没有做好长远规划,做好理财,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到四五十岁,你还不能在睡觉时候也赚钱,你就活的'太失败了!”
这句话说明了未雨绸缪、理财的重要性,人要再最能赚钱的年龄努力赚钱,同时也要理财,否则如果到了快退休时,没有其他收入,仅靠退行金是很难过上衣食无忧的有最严的生活。
2、人要终身学习
科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进步,人要持续学习,如果不学习,很可能被趋势甩在身后,被社会所淘汰。
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为自己能在日益快速变化的时代生活的很好,不像韭菜一样被割,唯有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别无他法。
美国工厂观后感6
这是一个由穴居原始人组成的家庭。姐姐小伊,妹妹小珊,弟弟坦克,爸爸妈妈和外婆。他们除了出来觅食,其它时间都是在黑暗的洞穴中度过,但小伊却总喜欢追逐光明。有一次,她被洞外的火光吸引,一路追逐,遇见了一个男孩,他会用火吓走怪物,他还说世界末日要来了。小伊回家后被爸爸批评,她很生气,觉得爸爸对她事事阻挠,甚至怀疑爸爸是否爱她。不久末日真的来了,那个男孩儿告诉大家只有爬上最高的山才能活下来。小伊一家只好离开洞穴,开始远行,但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大家团结起来,拼尽全力战胜困难。有一次,爸爸和男孩儿一起粘在石油上,动不了。男孩说他的父母临死前让他勇敢追逐光明,骑着太阳飞向明天。爸爸很后悔自己的胆小。当他们逃出石油地,又一个难题,山裂开了,爸爸用力把一家人抛向山的那一边,那里没有危险,春暖花开,等到只剩自己时,忽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爸爸骑着鸟驾驶的骨头架飞到了山那边。爸爸决定不住洞穴了,小伊也明白了爸爸的爱。一家人勇敢地追逐光明,幸福地生活下去。
看完这部精彩的电影,我有两点感受。
小伊那么喜欢光明,尝试追到它,虽然很勇敢,但她没有注意到危险所在,她应该更多地思考并接受些爸爸的劝导,那样她遭遇危险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相比之下,爸爸制定了许多防范危险的规矩,却不够勇敢,甚至妨碍了家人的自由,所以,如果爸爸能多一点勇敢,也许小伊会愿意一直跟着爸爸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在勇敢和小心之间尽力协调,才能在勇敢的尝试中保护自己。
我还发现现代人类的很多运动都是从远古的劳动和生活中发展而来的,比如:橄榄球、攀岩、投铅球……这很奇妙,也很有趣! 《疯狂原始人》观后感范文五
暑假期间,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疯狂原始人》这部电影,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原始人Grug一家六口,每天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孤独生活,为了生计,每天都要与野兽们展开大战,和他们抢夺食物,每次都是老爸Grug用他的体力与勇猛保护着家人。
但是大女儿EEP不想一辈子住在这个小山洞里,她一心想要追逐山洞外面精彩的世界,因此和老爸冲突不断。她经常一个人偷偷溜出山洞,有一天晚上,EEP从山洞里偷溜出来,结果遇到了GUY。GUY是一个特别聪明,满脑子里都是主意的男孩。
这时,世界末日突然来临,山洞被毁,一家人被迫流离失所。逃亡中,老爸依然顽固不堪,无论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不允许他的家人去尝试,按照他以前的处事习惯来命令家人,但是他的做法往往很愚蠢。在他们遇到困难时,GUY总能靠他的智慧帮助Grug一家,GUY渐渐的`变成了Grug全家人的偶像。
经过无数次惊险的逃离,最终Grug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改变了对GUY的态度,但是灾难却也逼近了他们。危难关头,老爸Grug终靠自己强大的体力把家人们都送到了安全地点,自己却一个人留在了即将崩塌的山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愚笨的老爸居然通过自己的大脑想出了办法,坐着“飞船”来和家人们团聚。
相信看过《疯狂原始人》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很喜欢里面的GUY,因为他每次都会救Grug一家于水火之中,因为没有困难能够难倒他。他的观念和Grug一家的家规不同,他乐意接受和挑战新事物,每一次的困难与障碍袭来,他总能想到新奇的点子去解决。
观看了影片以后,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选择逃避,墨守成规,要敢于正视困难,面对现实。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要同心协力,互相帮助,排除困难。
美国工厂观后感7
从这个纪录片中,能看到来至于两个国家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在一个团队中的自我认知的差异,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所观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改变,在不断的冲突与改变中摸索前行。
从纪录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国工人对于福耀工厂的未来,还是拥有者强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总经理问道要不要在墙上挂上两幅画,一副中国的、一副美国的,曹德旺说:挂美国的,我们还是不要刺激他们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曹德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与胸襟。还有一幕就是说要去砍了议员脑袋的那位经理。从这两个点能看到双方起初的克制,还是希望能够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国工人来中国工厂学习的那一段,有两位员工的对白给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讲出了问题冲突的矛盾点。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拿了钱,就得办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工人没有那种对于一个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美国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为拿工资的员工,他们是为了拿到工资从而使自己回到“中产阶级”,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团队中担任自己应有的角色。而中国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为团队做什么,有种以团队为家的'感觉,只有相互间的配合,才能像齿轮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推动着公司这艘巨轮向前远航。
冲突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会的差点介入那一段了,工会组织人员发传单、刷口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层,也是层层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恶化。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于工厂建立工会。福耀拿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导致失业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结尾部分,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绍着,将会用机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这种机器取代重复劳动力的模式,必定会在以后的社会上,特别是制造业中发展壮大。
正如一位美国工人所说的那些话,重复的劳动是困乏的,更是对于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巨大的考验。在重复的劳动中,你可能会丢失你对于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忱。在中国福耀工厂,一位大姐的回答,说这工作还可以把。一天十二个小时,一年回家一两次,这个节奏估计放到美国很多人是要崩溃的。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与判断,大概率的来源于你所接触的世界和人,它决定着你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对。工作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工作,人们获取生存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收获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国。没点理想,拿什么支撑着你不断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员工唱歌的那一幕,为了每一片的透明。对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怎么讲,就是员工得有这么一个心态和同企业一起奋斗的目标与理想,还有就是一个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同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业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润了,员工才会有更好地待遇,不是么?
世界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对于现有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着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机械化、物联网的方向迈进,像是汽车的智能驾驶,5G的建设。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接触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只能被埋进时代的浪潮之中。
美国工厂观后感8
《美国工厂》以20xx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该片于20xx年2月10日,获得第92界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今天二刷了《美国工厂》,或许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纪录片,你还二刷?对,第一次看完后心里有些痒痒的,有一些萌芽一样的感触,所以,特意在周末,再看了一次,这一次后,心里的感触就是这三个词:机会,碰撞,趋势。
机会
机会,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程,任何年代都有令人振奋的机会,或者称之为时机更加准确。就以影片中的代顿市为例,它地处美国北部,濒临五大湖区域,因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在19世纪后半页和20世纪初,发展了大量的工业,冰箱、空调器、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当地人的机会,后来随着美国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加之代顿及周边区域的气候(冬季较长,且降雪较多),导致大量产业外移。进而,慢慢丧失了一些竞争优势。影片里用了一个词:铁锈带,来形容这一片区。
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或家庭而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以更加适应这个环境。可以在影片里看到,在福耀召开一次招聘的说明会后,有很多的人前来应聘,其中不乏在上一份工作中有过丰富经验,或职位较高的人。影片没有交代最终成功上班的人和前来求职的人的比例,但是就以当地报纸的报道来看,当地人是认为福耀为他们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就业机会的。有些失去工作数年的人,可以重新来上班,重新获得收入,大家都很开心。而这一阶段是福耀刚刚开始在代顿投资,还处于双方的蜜月期,但是此时的甜蜜并没有让后面的碰撞与冲突减少或降低。
工厂落成投产后,也有对劳资双方都很重要的一次“机会”或一次契机。那就是一次投票,一次关于是否要在工厂里设置工会的投票。此次投票的原因是美国的工人认为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劳动报酬低,他们渴望在工厂里设置共会,为他们争取更多权益。而福耀的态度是,如果有工会,工厂就不开了,态度十分的坚决。这次投票是劳资双方矛盾的一次正面较量。为了这次投票,劳资双方都开展了很多工作,最后投票结果是不同意设置工会的人占据了大多数,工会无法成立。而福耀也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投票前后安排了一些福利的提升,例如小时薪资,例如安排部分工人前来中国旅游,同时陆陆续续的让一些人离开了,从总经理到一线的员工,这些人离开的时间不同,原因也并不都是因为工会,但是这些活生生的人,丧失了这个工作机会和对应的收入。
话题扯开的远一点,福耀投资所在地,代顿市,是莱特兄弟的故乡,弟弟的后半生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逝世。他们发明的飞机,带给世界非常多的改变,也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但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座充满英雄色彩,传奇色彩的城市,有一天会需要一家中国企业来投资,来挽救,帮助当地人……而这也是世界给于我们中国的机会,这一次我们牢牢地抓住了。
碰撞
文化的碰撞是最明显的,文化的融合与相互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
中国人民是不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影片里的对比非常明显,中国工人的劳动纪律,劳动效率比美国的工人强很多,也好很多。当福耀美国的一们些主管来到中国的工厂后,对一些景象都叹为观止”,例如我们的班前会,半军事化的管理,向右看齐,报数……这些都给了他们非常大的震撼与刺激。但是,当他们回到美国想效仿的时候,却开了一个松松垮垮的班前会,效果几乎没有。还有,中方一直培训和教育员工要鼓励美国员工,要顺着美国员工。与此同时,美国员工却在抱怨得不到帮助,经常被斥责。
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部分,播放了中美两家工厂下班时的情景,此时的影片进入结尾,导演也许已经不想再表达什么更加深刻的意义了,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的工人下班,有很多人满心欢喜,他们神采飞扬地走出工厂,甚至有人一路小跑;中国的员工下班,基本上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大都木木讷讷的,鱼贯走出。这真的是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在想,这就是不一样的文化之下的结果,我们的服从、勤奋,我们的严肃,紧张,团结,活泼,我们的以厂为家,对比美国的个性,自我,张扬,直接;对比美国的上班就是收工资。一旦下班,就赶紧跑。
美国工厂观后感9
《美国工厂》讲述了20xx年福耀集团接受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厂,改为玻璃制作厂并雇佣上千位美国蓝领工人。福耀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希望,但是也是从这里开始产生冲突,从管理文化冲突,到工会矛盾,再到不复存在的工资现状......
首先说管理文化冲突,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中国资本家从本土抽调了一部分人来美国当教官,同时美国也派出了一部分员工前往中国,学习中国的军事化管理经验,起初中美工人都保持新鲜感,但在新鲜感过去后,双方都发现了对方文化中的缺点。中国人觉得美国人自由散漫,不思进取,而美国人则看出了中国资本家所谓集体文化的虚伪性。这正是因为中国人可以忍受加班和高强度的劳动,而美国人崇尚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将工人的`权益放在优先位置。福耀工厂正是出于中美碰撞的交界处,也是对管理层的能力新一轮考验。
再次来看工会矛盾,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是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要进入,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就马上关厂。刚开始工人还特别高兴,但是随着矛盾的不断上升,工人们开始支持工会的加入。这不禁令人思考,工会的进入对企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影片中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对混日子的人有益,而认真努力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确实,工会的加入只会消磨员工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工人,只能是两败俱伤。
最后是不复存在的工资现状,纪录片的结尾是工厂在开始赚钱不久后,就引进了无人流水线,这实质上是美国传统制造业工厂面临历史的淘汰,二战后的黄金福利时期已经成为过去时,曾经美国蓝领工人可以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五六口人,过上富足快乐的中产生活,可是随着时代的转变,全球包括美国传统制造业都面临淘汰,一大批工人因此永久性失业,这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历史性的淘汰。所以在时代的浪潮下,没有人能逃得过未来因自动化而失去工作的宿命,我们要做的是及时思考新时代自己的出路,让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
美国工厂观后感10
最近,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引起了全球关注。故事讲的是中国企业家拯救美国工厂的故事。
但看完后,五味杂陈,这部片子的导演高级黑,主体现在如何对待工人这件事上。
首先,是企业家对工会的态度。纪录片中,曹德旺对工会的态度被原汁原味记录下来了:福耀美国不欢迎工会,工会影响我们的劳动效率,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其次,暗示中国制造的竞争是不善待劳工,对工人休息权益的保护。
最后,还暗讽了中国的工会组织。
故事最后还算圆满:福耀美国工厂20xx年建厂,20xx年就盈亏平衡,20xx年盈利2.46亿人民币。
福耀玻璃盈利的背后,是什么呢?券商机构研究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人工美国是中国的'3倍,天然气美国是中国的25%,电力美国是国内的64%,其他则相差不大。
从成本上,福耀美国工厂成本比中国高36%左右,但其产品售价美国比中国高35%,互相抵消后,美国的毛利率跟中国的差不多了。
这是曹德旺的一笔理性投资。
美国工厂观后感11
影片开头,20xx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夕,牧师带领大家在祈祷,为即将关闭的工厂。影片中的每个人表情平淡,虽然牧师说这很严重。如果当时的人群,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很辛苦,按揭的房子、汽车等被收走。知道若干年后,他们将加入一家中国人企业,接受相对低薪、相对安全保护薄弱的工作。如果提前知道这些,他们会向通用妥协吗?会提出降低自己的收入,以保证工厂得以继续生产。毕竟,普遍把美国汽车业的衰退归咎于美国工人及其工会。
几年之后,美国代顿市,福耀这位救世主出现了,给了当地上千个工作机会。重新找到工作的人,憧憬着重回中产阶级生活。
福耀建厂一开始,双方的克制与期待,点点滴滴,被记录在镜头中。工厂的美国管理者对到来的福耀人员,热情地拥抱。曹德旺先生的不要刺激他们的言语。老板一句话,一扇门被美方管理者从新做了。美方管理人员,对于开业庆典时候,参议员讲话提到建立工会的事情,表示要把参议员的脑袋砍下来。美方员工也在竭力维持合作关系。
逐渐地,镜头下曾经的`欢愉,被指责和抱怨替代。劳动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达标;劳动保护弱,安全防护不够,工作场合不舒服。
美国员工建立工会的口号响起,传单散发;福耀对员工加薪,请中介做工作,让美国员工参观中国工厂。
最终,以投票方式决定是否建立工会这件事情上,福耀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而失业的人,落寞地反思自己的得失。随后在20xx年度,福耀获得了盈利。
影片结尾,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先生汇报,即将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力。
一部作品,如果一千个人看了,有一千个看法。这部作品就是精彩的、是美的体现。得益于曹先生的克制和开明,我们看到了这样充满冲突的电影。
流传,华为的任先生讲,如果人工智能应用的到工业制造,制造业会重新回归欧美。曹先生算过账,虽然美国人工比中国贵,但是美国的电费、土地、天然气、税收比中国有优势。现在AI已经在工业上开始应用,并且应用速度在增加。
8月31日,在上海的世界AI人工智能展上,微软和IBM带来的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就是应用到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比如采用人工智能质检产品、人工智能辅助3D工业设计。当然,阿里和腾讯等中国企业也在向非消费者领域发力,比如钉钉考勤、微信打卡。
是福耀完胜了,还是资本完胜了?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胜了?没有回报的投资,资本肯干吗?
曹先生的宏伟画像,被悬挂在福耀。曹先生把手中的供香,插入香炉中,恭敬地向佛祖叩拜。他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想自己到底是罪人还是有功劳的人。
曹先生最后讲,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吧。
没有工作的人生,你要吗?没有尊严和安全保护的工作,你要吗?
美国工厂观后感12
看完纪录片《美国工厂》真的是震惊到了。一提到跨国公司,大家都会觉得:市场大,待遇好。但是这部纪录片很真实的展示出跨国公司里人们的生活。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正是这个片子吸引人,也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一边是一个月八天假期,工作安全有保障,薪资高,环境好,一边工作一边哼歌,效率低;一边是一个月一两天假期,工作有安全隐患,一年与子女间不着几面,只知道埋头苦干;一边是成立工会,呼吁保障工人权利;一边是抵制公会,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在跨国公司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工人间的互不理解,矛盾冲突。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化差异。美国自由民主,呼吁人权。工社为人权申诉提供了渠道,自然就受到工人的'支持。但中国与美国工作观念不同,中国的工作制度违背美国的规定要求。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工社必然成为一个矛盾点。其次,美国迈入现代化较早,所以在工作时制,保障方面更为完善。而中国在这方面稍显落后,两国工人在一起工作就会产生矛盾。
这就是跨过公司的难处,如何在兼顾两国工人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效率?福耀公司的做法是:加薪提高待遇,同时采取强制措施打压抗议示威,加快现代化的进程提高效率。既可以留住优秀的美国工人,也能增加效益。这一点对于其他大型的跨国公司应该也有借鉴价值。
当然,这部纪录片反映出的也不止于此。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可能使几亿人失去工作,这就是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中国讲究效率,讲究团结的工作方式也间接的透露了近些年中国崛起的原因,外媒所说的中国可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有望成为现实;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是渐进的,深远的。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包容,就是周恩来总理讲的“求同存异”。
最后呢,本片的一个亮点就是奥巴马夫妇的参与。也希望他们能够制作出更多这样的纪录片。中美贸易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人民的互不理解,这样的片子,相信能够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理解,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美国工厂观后感13
最近,一部纪录片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不少争议,它就是由Netflix出品的《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与以往不同的是,它讲述了中国企业家到美国投资建厂的故事。因为奥巴马执政时期的一个政策,中国企业家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先生于20xx年在美国代顿投资办厂,招收了通用公司破产之后的下岗职工们,一家特殊的企业就开始营业了,纪录片由此开始。
本片的结构非常清晰,就是按照时间线索客观的展现这家特殊的企业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下开始的。在失业两年的阴影下,这些美国工人重新获得了工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色彩,纪录片中欢快的音乐也让观众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短暂的蜜月期之后,海平面下的波涛也逐渐浮上水面。第一个矛盾很快就来了,在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之前,美方负责人要求在会场上面加装顶棚,但是曹德旺并不同意,在短短的争执之后,美方负责人妥协了,但是可以通过一个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出美方负责人只是口服心不服而已。
在后面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作的过程中,中美双方的工人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许多矛盾。从最开始的语言不通,工作起来十分不方便,然后是美国工人认为在通用公司和福耀玻璃的工资相差较大,生活档次都因此而改变了。但是这些都只是小矛盾,最大的矛盾在于中方为了效益,给美国工人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加班之类的。这些都引起了美国工人的反对,中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要求美国工人的管理层去中国工厂考察。刚开始来的时候,美方管理层非常羡慕中国工厂的效率,但是当他们看到中国工厂效率的背后是工人十二个小时的工作,一个月只休息几天,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的.情况下,他们沉默了。
矛盾重重之下,美国工人甚至要求工会介入来满足他们的诉求,但是中方面对美国工人的反对只有一个对策,就是加薪,他们根本不关心工人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工人的诉求并不仅仅是要求工厂不加班,工人看到了他们面对的安全问题,工人看到的是工厂不守规矩的将有化学制品的污水倒入水源。工厂决定投票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为了中方的利益也在积极和美国工人对抗。因为种种原因,工厂一方胜利了。之后,工厂很快运用各种方式将这些参与工会罢工的美国工人开除了,工厂的抗议游行罢工就此结束。这一段落的最后是一个中景镜头,里面的中国工人兴奋的用电脑视频告诉他的家人,中方胜利了。但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曹德旺在最后视察美国工厂时问到这个可以代替两个工人的机械臂什么时候全部到位,他的下属回答他最快到七八月份就全部到位了,到时候会裁掉百分之四十的工人。
全部的纪录片到这里就结束了,作为一个中国的观众最先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感到很愤怒,明明是中国公司的到来让你们得到了工作机会,你们还挑三拣四的,事情这么多,应该多穷几年就好了。我相信影片中的中国工人也和我想的一样,所以才和管理层一起去对付美国工人。但是看到结尾,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场投票之中,到底谁赢了?毛主席说斗争的过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可是我看结尾我感觉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要是硬说赢家只有一个就是资本家,因为到了最后,中国工人也没有获胜,美国工人也没有获胜,唯一获胜的是运用机械代替工人的资本家。这一场投票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决,而是机器与人的对决。看完整部纪录片我能感觉只有作为人的存在对未来的焦虑,我们的对手究竟是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还是比我们更听话的机器?
美国工厂观后感14
前一阵下班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感慨颇多。福耀的美国员工说,以前福特公司给他们29美元的时薪。看到这个数字时,我快速算了一下,换成人民币三万多哇!福特公司确实财大气粗(可是后来还是关了工厂)。
福耀美国员工后来涨了一次薪水,拿到了14美元的时薪,而且这可是8小时工作制!对比一下福耀国内工厂,工人们是12小时工作制,每个月休息一两天,过年过节也很少放假,具体薪水没说,但是市场行情大家也能大致猜到。你看,美国工人收入待遇下降了一半,依然比国内工人待遇高。
我不禁想起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996ICU事件,国内IT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制造业等领域,逐渐赶上并且超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咱们的人口出生率在下跌,人口红利很快就消失,老年化进程非常明显。我们还能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么
这个片子在结尾处暗示,机器人将会替代人工。这就带来了新的议题:因为自动化而失业的人咋办
悲观的看法是,自动化会让大批人失业,尤其是那些纯体力、重复性、可替代程度较高的岗位。乐观的看法是,自动化会创造新的岗位,能带动新的就业。
我没有那么悲观,也不是非常乐观。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确实会带来新岗位,如外卖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外卖送餐员群体。但是,中高端的岗位在数量上始终是比较少的,从全球范围来看,那些较低端岗位的群体,确实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且不是人人都能自我升级,找到新岗位的'。如果从达尔文进化论角度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低端岗位人群被淘汰似乎没有啥奇怪的。问题是,我们是人类,不是纯粹的动物。我们会有同理心,我们不忍看到普通人受苦,我们需要有一整套社会机制,来让面临失业困境的人能找到出路。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也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个已过30岁的中年人,我的危机感是越来越强了。可能在外人看来,我在某个知名大公司当产品经理,好像看起来挺风光的。但是,我深知公司给得起薪酬,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在风口上,还在继续增长,还能融资,和个人能力其实关系不大。我的能力主要是因为有平台才能得到发挥,要是离开平台呢我还能有更好的选择么好像很难。要继续去更大的公司,只有BAT这类了,不过估计他们更喜欢招聘应届学霸,而不是我这种需要养家糊口的中年人吧万一行业发生衰退,我们这些人,和《美国工厂》里的那些原福特员工一样,也会随时面临失业,没有本质区别。
打工是不能发财的,还会随时面临失业。自己创业这是另一个话题咯......
美国工厂观后感15
今天要分享的是看《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感受。本来这是某一门课的课后作业,在作业写完后又上了两门课,又有些新的感受,于是一并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
本片讲述一位中国人(福耀玻璃曹德旺先生)在美国某个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20xx名美国蓝领工人的故事。
豆瓣评分:8.3
这个片子的导演是美国人,因此全篇是站在美国人的视角上看待中国企业的行为,反映的是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不同国籍、阶层、角色之间的行为差异。本片之客观、真实、细节,令人叹服。
关于全球化
为什么福耀要去美国建厂?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使得世界经济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个国家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不再因距离、语言和时区等因素的差异而相对孤立。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世界经济变得相互依存,变得一体化。这其中,“市场全球化”是指各个国家的市场已合并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而“生产全球化”则是指从全球各地区筹供商品和服务,以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上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为企业带来利润增长。
关于福耀为什么要去美国建厂,我认为有2个原因。
美国建厂的成本比中国低,以往,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靠的是人口红利。而《美国工厂》讲述的中国人去美国开工厂,其背后的动机也是利润。曹德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建厂的成本比中国低,中国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在美国,能源、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蓝领工资价格是中国的8倍,白领工资价格是中国的2倍多。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工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曹德旺直接说:“我算了一下,在美国办厂我可以增加20-30%的利润。”因此,福耀去美国建厂,最大的原因就是利润驱动。资本是逐利的,完全可以跨越国界,突破地理上的限制。
科技的发展使得跨国管理更为便利
早在20多年前,福耀就已经把产品卖到美国了,为什么最近几年才在美国建厂呢?我查阅了相关报道。据称,1995年福耀就进军美国了,但从中国运过去的玻璃经过拆包、重新包装再出售,几年下来反而亏损了1000多万美元,高昂的运输费用和人工费用直接把中间的利润给吃没了。那时去美国建厂也面临很多困难:距离、时差、品质保障等等。到了最近几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交通变得便利,机器大量的取代了人工,企业数字化发展迅速。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工序和检测都是自动化的`,企业内也有ERP等信息系统,这就意味着企业只需要少量人员驻派过去,就能管理起一个大的工厂;同时,通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中国总部的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美国工厂每天的生产运营情况,并及时发现异常,确保美国工厂的顺畅运行。
关于差异
我们最应该关注什么?在全球商务中,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上的差异无处不在。在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方主管集体合唱企业之歌、对蓝领进行半军事化管理、中国人为了追求事业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不戴护目镜就做玻璃分类,美国人表示惊呆了,美方蓝领邀请中方管理者去家里吃烧烤、美国人下班后再去做一份兼职、工作时散漫聊天、美国的工会完全代表工人利益甚至可以组织罢工,中国人表示惊呆了看到这些差异,我不禁思考:这么多不一致、不理解,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我们最应该关注什么呢?我们如何管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员工呢?我们如何适应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呢?我们如何在不同的法律框架下做事并合理追求收益最大化呢?
我认为,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各种差异背后的共同诉求,即,人性。比如,对于美国的工会制度,表面上看它是一个与企业“做对”的机构:工会本身需要收取工人的费用,同时保证的是一种“绝对公平”,不允许加班,不允许提早上班,甚至不允许干得太快。早期确实保障了工人的利益,但矫枉过正之后就变成了企业的负累。曹德旺甚至直言“工会进来,我就不干了”。实际上,我认为工会是一种表达“矛盾”的手段,也是员工在表达人性需求的一种方式。如果基于这一点去理解,就能明白为什么福耀在调整了一部分岗位的工资、花了100万美元聘请了反工会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员工选票之后,最终能够获得对工会的胜利。
福耀不是解决了工会问题,而是解决了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是顺应人性的需求。对管理者来说,面对种种差异,一定要头脑清晰,抽丝剥茧的去考虑其背后的动机和成因,深入理解他人,才能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行事,什么是他们欣赏或厌恶的行为,之后才能获取他人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去化解矛盾。不要夸大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在管理中,降低交易成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企业文化。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是否因为这种差异化,就无法进行管理了呢?我觉得不是。文化很重要,但也不应夸大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企业要有一致的愿景。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差异化局面,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在意识形态上形成统一,最终才能形成一致的行动,才能带来好的结果。而管理本身,又是需要有方法落地的。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他人而完成工作。只要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设计制度和流程,从专业化的角度去处理分工和标准,从管理要素上做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工作就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人员中有效进行。
关于变化
不变的是什么?整个纪录片一直在讲各种变化:金融危机来袭,曾经的汽车巨头通用公司工厂倒闭,数千个家庭失业,上万个工作岗位被裁中国企业来了,开了工厂、修了路、进了设备、创造了就业机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工厂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中美员工之间不断的冲突、矛盾、化解,最后有人又被裁掉了一些人曾经过着舒服安逸的中产阶级生活,人到中年却面临失业,甚至还有人无力继续支付房贷而只能住在地下室面临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好像每个人、每家企业都在不停的奔跑,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那么,问题来了:在种种变化中,如何找到企业和个人的基本盘,在变化中能够更加从容不迫,甚至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呢?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方面,我们要能够看得懂未来的发展趋势,借力发展;另一方面,一定要打破固有思维,不断更新和迭代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福耀的发展历程为例:
早些年,美国主推产业外包,福耀抓住机会在中国办工。在这个过程中,福耀不断投入技术研发,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累加技术壁垒,实现了利润和生产规模的双增长。而后,福耀才有实力去美国建厂。
在我看来,福耀不是一个简单的玻璃代工厂,而是一家具有全球化布局和供应能力的现代玻璃制造企业。这就是因为福耀能够乘风而上,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提升;
在纪录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福耀已经裁掉了不少低效的员工。但当曹德旺进厂视察时,技术骨干却边走边介绍:“这边这两个人已经去掉了,那边四个人下一步也要去掉,换成机器”。原因是:他们太慢了。
对于工厂的工人来说,他们PK掉了其他低效率的工人,却万万没想到,自己是PK不过机器、PK不过技术发展的。
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在我们自己身边也常常有这样的例子:高速公路收费员下岗了,不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而是被ETC取代了;银行柜员下岗了,不是因为自己有问题,而是被智能银行APP取代了。
中国有句古话说: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社会发展至今,已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稳定的工作了,我们每个人每家企业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锤炼自己,只有靠稳定的能力、持续迭代升级的能力,才能在滚滚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我们每个人每家企业都置身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有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都已经在国际的大舞台上了。而远方究竟在哪里呢?与其思考无尽的未来,不如把握好切切实实的当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精彩纷呈,让我们带着热情和探索的心,直击差异化的本质,享受更美好、更成功、更多元的旅程。来,聊5块钱的圣诞节刚刚过去,这几乎是全年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温馨、有爱、还有点童话的色彩。难得有个不上课的周末,收拾房间,做饭,陪小孩上辅导班,写作业,写公众号,晒太阳,煮茶。忽然发现我的生活好简单。:)
【美国工厂观后感】相关文章:
美国工厂观后感(精选10篇)06-21
美国的作文02-02
《美国》的教案03-07
美国的作文03-14
美国之行10-06
美国队长观后感02-22
《孙子从美国回来》观后感07-16
美国队长观后感05-08
走过美国作文09-29
美国之旅作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