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4-07-24 13:29:19 专题观后感 投诉 投稿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5篇(必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皮书》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5篇(必备)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

  3月2日,冒着大雨去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电影果然名不虚传,2个小时看得很过瘾。虽然我并不擅长写影评,但是对于好电影(就像去年的《三块广告牌》),看了还是想要记录点东西。

  这部电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钟里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很多信息都是隐藏在细节里,简直让我意犹未尽,想去二刷。为了表达我的感动和理解,我列出一些关键词来说这部电影。

  「尊严」——钢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个用尊严捍卫自己人权的人,长年以来,虽然自己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也有地位,但是因为自己的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各种侮辱和欺凌。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质、勇气,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受到了包括托尼在内的白人尊重。

  「孤独」——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独的,这种孤独不仅仅因为他受到各种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视;还有他本身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只有不断的去音乐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也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层劳作的黑人对视的那段特别让人动容)。不是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雪莉博士是音乐天才,但音乐之后就是酒和孤独,有一个不联系的`兄弟,失败的婚姻,性取向比较特殊……每当夜晚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也在苦恼自己到底是谁?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这一段是剧情的高潮,看着特别动容。

  「勇气」——勇气可以说是全片的主题关键词,也是激励大众共鸣的主题词。雪莉博士明知道当时的美国南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越往南越严重,可是他还是选择要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去捍卫大众的认知。勇气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贯穿得很透彻,包括一路上他也开始用手吃炸鸡,后来他去黑人酒吧和大众黑人一起狂欢,拒绝不让自己在那里吃饭就取消演出、最后还到托尼家过圣诞的结尾……托尼其实也是很有勇气的,开始他也对黑人抱有社会的偏见,但是后来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乐才华和人品,并且慢慢变成朋友的那种,他观念的改变也是需要勇气的。电影还通过博士的演奏同盟点出了电影关于「勇气」主题的中心台词——「因为光有天才还不够,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浪漫」——电影托尼给妻子不断写信的片段可以说是剧中最温情最浪漫的桥段了。托尼的教育程度,刚开始连句子都写不清楚,只能记流水账,还到处错别字,连dear还写成deer;可是他虽然很粗俗也没有文化,但是他对妻子的情感和爱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帮他写的那些句子里,我想不仅仅是托尼的妻子感动,任何一个人就算是观众听了也会起鸡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采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亚才能写得出吧,你说是有浪漫呢?

  「温情」——这部电影的温情不断,从一开始描述托尼家的情况开始——托尼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一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还是很温情的,为了赢取奖金还去参加大胃王比赛;即将合钢琴家去南方远行的时候,把预付的薪水信封交给妻子,让她存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情;雪莉博士演出时候的光彩夺目,托尼温柔而又欣赏的鼓掌也很温情;博士教托尼写情书的片段也很温情;最终雪莉博士和托尼一家人过圣诞的HAPPYENDDING也很温情。

  anyway,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饱含的信息实在是太丰富了,有值得太多可以寻味的东西。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2

  《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关于黑人与白人友情的故事,即使在今日这个时代,种族蔑视仍旧是有的,只是不如以前深,这对黑人们来说太不公允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在早春初现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绿皮书”。故事的背景是发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一个主子公是刚刚失业还担当养家责任的白人托尼,他有一个美丽、温顺、大体和知性的一个妻子,还有一对活泼得意的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为了50美金的酬报而参与了一个吃热狗的对赌竞赛,26个热狗的成果赢了这50美金,也给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责任—下个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个主子公是音乐博士正打算找一个司机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个应聘一个找工作,一拍即合,周薪酬125美金,时期2个月。巡演起先,影片的正文也随着巡演的起先起先了。一辆开往南方的绿皮车载着2个人,车上有一本绿皮车,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时正是10月的金秋,约定的归来时间是圣诞前夜。

  此时的美国,种族蔑视特别紧要,各个州对黑人的蔑视程度也不一样,除各别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许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厅不允许黑人酒店进餐,故事围围着种族蔑视,围围着2个主子公观念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绽开。

  黑人艺术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尔雅,衣服西装革履,吃饭只用刀叉,从来没有食用过肯德基的鸡翅。随着影片的进程,托尼到处扮演着雪利挽救者的'着色,从酒吧处挽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板要把雪利拘留下来刷盘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点酒时露富,险些遭到抢劫,托尼救了他,托尼有一把枪随身携带。托尼要经常往家里寄信,因为打电话太贵,写信廉价,但初使托尼写信时只是流水账,雪利教会了托尼写信,从流水账到诗情画意到真情流露,托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亲戚挚友面前读丈夫的来信,成了可以引以骄傲的事情。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从生疏到熟识,各自教给了对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种族蔑视。雪利学会了徒手吃鸡,而托尼学会了生活中的细微环节,不乱扔垃圾,留意小节。

  在大雪肆虐的圣诞前夜的晚上,他们开着绿皮车载着绿皮书最终回到了纽约。此时,雪利在开车,托尼在车上睡觉。为了能让托尼在约定时间回到妻儿身边,没有容许托尼住汽车旅馆的要求而是替下开车疲倦到已睁不开双眼的托尼,风雪兼程中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为了钱吗?不是,在纽约,一个没有种族蔑视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级场所,受人敬爱。而在巡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影片完毕了,2个小时的时间,诉说了一段历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国历史上与种族蔑视斗争的革命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3

  天才要学会和孤独相处。

  白人中的底层和黑人中的高层,阶层并不是一定固化,人生总有例外。

  出生有时会决定命运,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会向你倾斜。

  活着的时候务必淋漓尽致。

  也许在明天,你会收获一份惊喜,或许是友谊,也可能是爱情。

  时刻要记住令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你的'尊严。

  人物刻画生动,毕竟是真人故事改编。

  背景是在1963年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在主人公南下巡回演出时特别明显,唐是勇敢的灵魂,忍受不公的同时又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位伟大的黑人音乐家,如此的身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矛盾体。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忍受着常人无法触及的孤独,时刻都是活得那么正经。有点俏皮的桥段是唐教托尼写家书,体现出了黑人钢琴家的才华,骨子里也透露着浪漫。

  托尼的性格是极具直男性格,对家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会让你觉得这个有着标准美国胖子外形的人其实也是很帅的,为了补贴家用去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拿到奖金妻子激动地说下周可以交房租了,一个为家奔走的丈夫形象就此树立。当然为了养家也就接下了为唐开两个月车的活。

  最后的结局也算暖心,唐带着一瓶酒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的职业生涯下回分解。

  佳片一部,邀您共赏《绿皮书》!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4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剧情使我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白人托尼因为酒吧封停失业了,无奈之下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一路上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

  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唐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开车一直南下,从城市至农村随地点的不断转移,而歧视黑人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就越来越重要。与其说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说是社会歧视黑人的一种表现。

  里面的内容让人无奈,但又充满着善意。上面标注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馆,可以进食的餐厅,可以购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体现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这本书俨然像部严肃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进高档的旅馆,只配住进脏乱差的旅店。对白人而言,黑人唐谢利只是一个可以消遣娱乐的工具。从他离开琴凳那刻开始,一切的掌声与赞美与他无关,他只不过是个“低贱的老黑”。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悲惨的故事?其实不尽然,其中也充满着温馨与快乐。

  在南下的旅途中,托尼渐渐被唐的才华所吸引,更了解了唐的`不同,喜欢思考,追求平等。

  发光的灵魂不会因为皮肤的颜色而失去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托尼对唐来说是带给他温馨,那唐带给他的则是思想的一次洗礼。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诺问秦风的一句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一折便立了起来,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来位高权重,有的人生来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这么重要吗?更重要的应是精神与内在。

  再华丽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财产也败落的一天,只有内在与精神可以永存。

  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生而平等的国家,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阶级压迫,一切梦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实现!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5

  托尼所在的酒吧歇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托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馆里与人打赌吃热狗,来赢取50美金家用。

  电影开头便谨慎描绘了男主托尼嫌弃地丢掉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的镜头。没错,他是种族蔑视者。

  即便这样,在应聘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的私人司机面试中,托尼说我不介意给黑人工作,我前两天才在家里宴请了几位黑人挚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蔑视的苦痛。但影片中的许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那种蔑视的无知与可怕。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亲因为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而低声呜咽的午夜,中年男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一刻、在电影里让我泪流满面。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在现实面前,我们曾经觉得无奈的事好像都成了出路。

  变更须要志气

  钢琴家谢利博士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有地位,但是因为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羞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应当是雨中谢利咆哮的一段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知我,我是谁?

  托尼动手打了羞辱谢利的警察,两人被关进了看管所,谢利博士告知托尼:靠暴力恒久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在那个无奈的社会,他没有用暴力去抵抗,而是用行动保卫自己的尊严。

  谢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种族蔑视很紧要,他仍旧选择去南部巡演,去经验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群众。圣诞演出,谢利在不让黑人入内的餐厅那段。遵照剧情的铺垫,我想许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他会妥协,完成演出。然而我终究是庸俗了。谢利博士不假思索地说:要不然让我进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这也许是整部剧最给人志气的`变更。

  故事的最终,平安夜,托尼主动拥抱谢利博士的那一瞬间将变更演绎到极致。

  生活须要温情

  看了许多影评都在讲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妇女的应当是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温情。影片中许多温情的镜头,让人觉得温馨而感动。托尼启程前,将预支的工资交给妻子,妻子一再强调要写信回来,可是都是被拒绝的。即便如此,托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还是很专心地给妻子写了信。

  整个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途,就是托尼写给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个高超的处理方式,不仅从客观角度描述了谢利博士,也不着痕迹的描述着托尼在谢利博士影响下的改变。

  在谢利博士指导下,信件内容很感人:没有你的时间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遇见你的那天我已经爱上你,今日我爱你,余生我也一样爱你。我想这是内心深处对妻子和家庭厚重的爱,才情愿承受这种变更吧。

  托尼睡前亲吻妻子小照片的镜头,故事最终托尼妻子与谢利博士拥抱时说感谢你帮他修改信件的镜头,都让我心头一暖,不得不说中年妇女感动的镜头真的不一样。影片所传递的关于家庭、关于夫妻、关于亲情的相处之道,是我们这代人须要思索的。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6

  今天算是正是补上了这个奥斯卡大奖电影的一课。

  看的理由也是因为获得了那么多大奖,想想这么优秀的片子一定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不然剧情片确实很难像动作片一样那么吸引人。

  整个看完之后,发现原来托尼其实是白人社会底层阶级,而唐明显是黑人的上流社会,但这也刚好和大众相反,这样的处境让唐既和自己的同胞无法相处,又和白人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很是尴尬。

  托尼刚好弥补了这一点,他了解白人原本的'阶层背景,甚至他本人一开始也是讨厌黑人的,就因为开篇两个黑人工人来家里维修,喝了点水,他就把他们使用过的杯子扔掉了。这种厌恶显而易见。但为了求生又不得不和人比赛吃26个热狗。最终还要去应聘黑人音乐家的司机。

  片中几个片段让我尤其印象深刻,唐是极度自律的,吃炸鸡那段算是为两个人找到了共同语言,但托尼把杯子扔出窗外,又显示出两个人修养素质的高下。托尼偷了加油站的一颗石头为了送给妻子,唐坚决要求他放回去。两个人在为人处世上有极大的不同,因为生活的阶层不一样,矛盾重重,但正像一开始堂所说的那样,托尼能把问题解决得很好,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可软可硬,可甜可咸。他们两个直接一直比较尖锐的沟通也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

  中间唐因为肤色问题多次遇到麻烦,托尼都一一化解。两个人已经渐渐达成了非常高的默契。

  整部电影所讲述的年代感,是非常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故事的层次连接,将剧情一步一步推进,感情升华,最终也得到观者的认同。

  这是一部非常积极向上的片子,很多社会的黑暗角落,被主角光环照耀得无所遁形。

  值得一看。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7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以前听过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总会有那么多女孩在对比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独。没有一个人是天生高贵,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卑贱;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合群,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孤独。孤独,其实只是自卑的一个最高的境界罢了。绿皮书里有一个人,似乎是认定了自己是孤独的人,一个天生应该孤独的人“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将自己划为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却又不配是男人。一个人,是要自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将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个孤独圈子里生存,更何况是一个天才。

  唐·雪利,一个近乎音乐天才的存在。近日也在看《傅雷家书》,本已感叹于傅聪的令人惊叹的音乐天赋,接近夸张的领悟力,对音乐的极度敏感使傅聪可以在短于常人的时间里完成超出常人的成就。而唐·雪利,据电影里对他的介绍,从3岁便开始演出,14个月内到白宫表演2次,双博士……同样是学艺术,虽然不是一个领域,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个人是一个在音乐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至少在1962年的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的致命问题——他是黑人。

  在谈这部电影之前,一个必要的功课便是了解背景。在南北战争结束的近100年内,黑白两色人种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是现代的黄种人,在没有种族歧视的中国,不明白当时由肤色而引起的冲突,但大概和中国古时候的元朝时的分化无异。似乎是在这些社会,总是要有一种人天生被别人踩在脚底,而还有一些人这天生高高在上。电影里头有一个片段,男主人公托尼,一个白人,再向南行的路上因为车子坏了,而只好将车子停在路边修理。而他的老板雪利也下了车,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尽是他的黑人同胞。他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他。一个带着探究,为何一名黑人可以让白人为其服务;一个带着心酸,明明是同类,为何命运殊途。其实那些黑人只不过代表了当时美国的绝大部分的黑人罢了,也许若不是独特的天赋,他也许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我莫名想起一句和这部电影无关的话: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稍稍改了一下,当你凝视别人的心时,别人也在凝视你的心。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8

  故事梗概:1962年,作为一名优秀的黑人钢琴家,Doc(Dr、 Donald Shirley)想改变大众对黑人的偏见,为反抗种族歧视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选择在美国由北向南的去开演奏会,为安全起见,他雇佣了长期在夜店当保安但临时失业的Tony(Tony Vallelonga)作为司机。途中奔波期间,Doc教会Tony很多优秀品质,Tony也将自己的一些生活中的心得分享给Doc,两人从互相嫌弃到最终成为朋友。

  Doc教Tony不能贪小便宜

  Tony发现了生活中曾被忽略的美景。

  Doc讲自己做好了一个钢琴家,却没有成为一个好丈夫。

  Doc教Tony写信。

  Tony说服Doc在车上用手拿着吃炸鸡。

  Tony讲他的生活观。

  Doc强调环保。(随便丢掉的.鸡腿骨头会被动物吃掉,但包装不会)

  Doc正在专心致志地演奏。

  Doc发现自己不能被黑人同胞接受。(因为钢琴家和农民的身份差异)

  Doc多数时间为白人们演出。

  Doc教Tony要有尊严而非暴力行事。

  Doc说出自己心里的苦:白人和黑人都不接受自己。

  Tony教Doc要主动联系自己的兄弟。

  Doc和Tony一致决定放弃在顶级豪华酒店里的演出(因为不让黑人就餐),而在一家小酒吧开开心心的免费弹奏。

  整个电影的剧情非常流畅而又自然,包揽了各种奖项。

  本人喜爱的除了经典台词,还有优美的取景,以及人物的饱满这是国外人物的特色,不仅有优点,还有缺点,比如Tony在开头故意藏人帽子,再拿出来从而获得好感、以及崇尚暴力的混混儿形象。

  Doc的缺点则体现在性格的孤独上,还有在被警察以同性恋罪逮捕后,对Tony的解决方式表示不满;当然优点很明显:知错能改,第二天就道歉了。

  给人的哲理不再赘述。总之,电影从原型入手,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体现出两个平凡人士的闪光点,给人无限启发。

  演员的演技更是没话说,随意,真情自然流露。Doc的举止活脱像英国王室贵族一样,气质两字拿捏的妥妥的。Tony有话就说有屁就放的性格是为极好。

  电影想要传达的价值观、立意更是令人赞不绝口。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9

  绿皮书,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一部温情喜剧。

  关于种族歧视,首先是自己从来都是生活在,一个与周边没有特别之处的环境中,歧视首先是不同,肤色/出生/民族从来都是一样的我们,特别是对于没有出国学习生活过,恐怕都很难感受到什么样的感觉,仅仅听说亚裔在美国会被歧视,再要说歧视的话题我就只能想起〝东亚病夫〞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了,这些都未免离生活有些远,可是这些显然是一个承重的话题,从x55年黑人反对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一直到x63年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再到x64年美国的立法保护,猛然想起一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短短几个字概括的历史从来都是平民百姓的悲惨世界,黑人的维权运动也同新中国成立一样,一部辛酸血泪史。

  种族歧视按下不表,说回电影,里面有个镜头是这样的:大雨,争执,路边下车车,〝我不够黑人,不够白人,也不够男人,那我到底算什么?〞唐这样说,电影不像动作片,有许多炫目的镜头,在我看来这算是一个小高潮,心被唐在雨中这句带着哭腔的话敲了一下,前面电影告诉我,让我能理解唐的伤心之处,尽管三个博士的头衔/精通多国语言,甚至在著名音乐馆接连2场的演出,比白人更加自律和优秀都没有换回白人的尊重,对于白人而言,他仍旧是天生卑贱的代表;对于黑人而言,他是一个炸鸡都没有吃过,不听黑人音乐的人;身份的不认同,身体和灵魂的游离感让他没有归属,电影里的两个人,一开始的对立面,就在2个月磕磕绊绊的相处中追寻(唐的比例显然大狠多),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自我解放。 归属感,归属感是什么,这问题的答案问现在身处异乡,多年未归的故乡人,问为未来打拼的年轻人应该都会有更深刻的答案,前者被赋予了乡愁,后者确鲜少被人看到。

  若是有人问我,在杭州这几年,你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了吗,你有归属感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没有适应都市生活,相反倒是过年回家那半个月,生活的安心惬意了,在家那种略带颓废的生活回想起来其实是一种享受,但是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日子,但是在杭州天天这样有序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呢,带给我的也不是一种安定,不像候鸟栖息的那种味道,倒像亡命之徒流落至此的意味;我们的人生没有唐那样的起起落落,没有他的才华,自然也没有他遭受的不公,说到归属感的时候,这是我能联系起来的唯一情感纽带。

  过年离家足月之久,我承认在车子开出熟悉村口的瞬间我是带着一些留恋离开的,可是我知道回不去。没法在家里长久的生活,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几乎是一个事实,能想到的是养老或许可以回到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对老家寄予的感情非常复杂,这一种依靠关系无关软弱,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感,首先它是我的情感归属,我知道回到那个地方,原来的我是怎么样,从哪里走来,如何有这样的性格,那些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答案都在那里,这些是杭州这座城市不能给我的,有点像网上的那句:故乡容不下灵魂,他乡容不下肉身。这些是人和城市的归属感。 没有归属感的人,虽然常常参加社交活动,也有不少可以一起吃饭。唱歌。打球的'朋友,但还是常常觉得孤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自己总是无法真正的平静,这是人和群体的归属感,有一帮你认可的挚友,觉得那些人构筑的是你的另外一个家的感觉是很好的,不得不提〝江南皮革厂〞的各位,仅仅六人的小群,从中得到的温暖,让彼此少了很多漂泊的意味;我觉得归属感其实是很抽象虚无缥缈的东西,又当你意气风发呼朋唤友的时候,不会想到归属感这样的问题,但是当你惆怅到独自一人在阳台抽烟的时候,归属感很可能会成为你解释不开心的所有理由。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0

  一开始看到《绿皮书》很迷茫,不知道故事,只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好看。男主人公托尼是一名有严重种族歧视的白人,他原本是一家夜总会的保镖。但是因为夜总会暂停营业而暂时试去了工作,只好去拜托朋友去找工作。经朋友的介绍,遇见了黑人音乐博士雪利,作为雪利的司机与雪利一起一路向南。在黑人备受白人歧视的美国南部,托尼和雪利更是经历了一系列他们在北方不可能经历的屈辱事件……

  想起《唐探1》当中的经典的一场对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了一折,再立“这样”。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在托尼和雪利的《绿皮书》之旅中,他们生为白人和黑人,存于底层和富裕阶层,长于大家庭和孑然一身奋斗于世,恰如阴阳、黑白,互为对立,却最终融合。俯仰人世,皆是如此,立于人间,晦暗难明,却在沟通、交流中最终互相理解,成为挚友。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1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 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阿拉伯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2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每到一个州,每到一个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这些遭遇会影响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为一个黑人,面对各种歧视,他一贯选择的是隐忍和接受,但从长期来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终于爆发了……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好电影,再一次倾情推荐。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3

  《绿皮书》的确是部很不错的治愈系电影,去的时候几乎包场,今日正好刚上映,我正好有时间。

  虽然三座奥斯卡奖项里有一个最正确男配,但在我心中托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胜利:一个白人,世俗粗鲁挚友多;一个黑人,优雅理性却孤独。最终两个人的转变也是如此相像,托尼,一个大忽悠托尼,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蔑视者,最终消退了偏见。唐,举止优雅,谈吐非凡,一起先高高在上,后来手抓鸡排,放开心扉,直到剧末拿酒去托尼家庆祝,这一切都是如此显明的比照,也不禁让我想到那部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行及》。

  说到有色人种,的确是种族大问题,黑人求生指南绿皮书的元素贯穿始终,托尼和唐的比照,唐和底层黑人的比照,有色人种在白人世界里竟是如此低下,名贵的唐也只是在台上被人敬重而已。我也表表圣母心,愿世界和平!!!拜托全球同胞!!!不过最终一场演奏放鸽子的`确解气。

  托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显明的比照,一个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个看重尊严,不惜舍弃荣华,为消退国家种族蔑视英勇地迈出了第一步。唐就像托尼说的高高在上,但又无比孤独,拥有着一切又犹如一无全部一般。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话:人生是分层次的,层次越高的人越孤独。

  曲不终人散,天不遂人愿,圣诞节却下起大雪,还好结局团聚圆满。受到启发的点太多,不一一说了,脑壳疼,可以去看看,肯定不会悲观,五星强推。认谨慎真观赏了一部电影,很满意,小小拙见。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4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单独住在宏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终究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回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以前听过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总会有那么多女孩在比照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独。没有一个人是天生高贵,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卑贱;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合群,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孤独。孤独,其实只是自卑的一个最高的境界罢了。绿皮书里有一个人,似乎是认定了自己是孤独的人,一个天生应该孤独的人“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将自己划为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却又不配是男人。一个人,是要自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将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个孤独圈子里生存,更何况是一个天才。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5

  在手机上观看《绿皮书》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有被带入到电影故事中,在电影的前部分,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感悟,我得花精神去理解电影在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特别说明一下,年纪大了,记忆力不是特别好,电影里面的两位男猪脚的名字我都记不住。我就用钢琴家和司机去写下面的观后感。

  当我看到钢琴家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司机把捡来的石头放回原处的时候,这个情节击中了我的内心,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硬的原则,而这个原则的展现并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就是从这个时候,钢琴家开始把自己的性格暴露出来,电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层一层地把钢琴家介绍给观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暂停电影,开始停下来思考,去留意电影的某些片段和主人公在特殊情节里面讲出来的'台词。如果我有想到什么就用笔记录下来的习惯,或许就可以展示给大家那些经典的,优美的台词。好的电影,总会有好的台词。

  写写电影里面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三个情节。

  第一,是当钢琴家教司机写信的时候,我被触动了。一个黑人,一个离过婚的男人,一个同性恋男子,原来心中也可以有那么美丽的句子。反正我是写不出这么美的句子。爱情和音乐,也许本身就有特别多的共同点吧。

  第二幕,当钢琴家和司机吵架后,钢琴家哭泣着,吼叫着从车子里面跑出来,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委屈,这一刻,司机和我一样,从另一个角度,从钢琴家心里最脆弱的那个角度,认识了钢琴家。愿意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的人,那个人就把对方当成了朋友吧!我能感受到,在那一刻,司机和钢琴家成为了朋友,他们之间有了友谊,有了理解。当这样的感情和情义发生在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之间,发生在一老板和一个司机之间的时候,我肯定这是会让很多人动容吧。

  第三个片段就是电影结尾那一幕吧。钢琴家不在害怕面对白人可能会投射在自己身上异样眼光,勇敢地在圣诞节走进司机家里。而本来就心地善良的司机的妻子,也像电影最开始的片段那样,真诚地欢迎钢琴家的到来,给钢琴家一个大大的拥抱。钢琴家对司机的妻子说: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这个司机其实也是一个好人啊!电影最后的这一幕完美地表现出了电影想要传递的东西:种族歧视存在着,但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心中不在有“种族歧视”这个词语。

  来一个烂到底的结尾。但愿,“种族歧视”一词和“观后感”一样成为过去的一个词语,离人们越来越远。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04-19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08-30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1-26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09-12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09-02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12-21

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11-05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03-24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必备]02-19

电影《绿皮书》学生观后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