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短文日,月》课后后思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单元导学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建议是“加强朗读,注意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短文两篇》是充满意趣的散文诗。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这是由两篇课文的抒情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日》是直接抒情,通过议论的语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而《月》是间接抒情,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婉转曲折作者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比而言,《月》比较晦涩难懂,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合作探究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对比阅读,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
2、这两篇文章前后仅隔一天,你能找出作家可能因《日》中的哪一句话而成《月》的吗?
毋庸讳言,这节课是为学校的第二轮展示课而精心准备的。
在实施166动车课堂模式时,我发觉学生在“合作交流”这个环节,存在假合作,不合作、低效的合作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还是以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自居,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查字典,不允许学生翻看任何资料。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节课,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书和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自主地学习,完成导学案。也许是新奇的缘故吧,学生在自主学习课上,表现的特别活跃积极,有的在查字典,有的查《课文全解》,有的在查电子白板,有的查我的《教参》,有的查我的《顶尖教案》,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为今天的展示课写一句话,写在前面的大黑板上,这是我的语文课堂从未出现过的,学生显得有些畏缩,于是我让胆子比较大、责任感比较强的班长来写。说实话,我一点也不知道她会写什么,但我知道她一定会写的。只见她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是机缘巧合,这句话就串起了整堂课的三次“开遛”。先是谜语热身,然后是“诵读接力”、“小组对抗”、“你说我品”,最后胜出的为“明星小组”,可以享受小组加五分的殊荣。整节课一气呵成!
课后评课议课时,校领导对我的教学尝试给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现在细想起来,这节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至少有两点:
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学生的展示显得凌乱,原因是学生的自主缺乏一个确定的目标,虽然学习目标已经列在导学案的显著位置,但在本环节中并没有明确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抓瞎”,又造成了展示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整改措施:精心设计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展示时,分组按知识点进行展示。
二、合作交流环节的对比阅读中,教师没有很好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月》与《日》的比较中没有提到抒情方式的不同,前者是间接抒情,后者是直接抒情,而这是本单元学习、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而我在这节课上也疏漏了。主要原因是教学预设不够充分,结果变成了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改进措施:教师可以直接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展示,作为突破理解《月》的主旨这个难点的切入口。
这堂课,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是自由、快乐、民主的课堂,但有没有达到真正的“高效”呢?这不是在一节课上或者课后就能妄下结论的,它需要时间的检验和逐步的完善,我也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与耐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短文日,月》课后后思】相关文章:
巴金短文《日》《月》教案设计08-25
《年 月 日》的教后反思10-06
思月作文10-07
九月九日的简短文案(精选225句)09-12
飞纸后思作文10-08
静夜思教后反思10-06
关于九月九日的简短文案(精选195句)09-13
八月生日季简短文案(精选70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