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时间:2022-10-06 01:34:10 哲理文章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同理心

  《论语》中提到孔子见到穿丧服,穿官服或者失明的人,都会站起来或者加快脚步经过。对于学龄儿童,这种礼有必要性,在孩子同理心达不到时,形式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这些主题引发的故事课本中都有,我试着按孔子的思路归集分析一下。

  穿丧服引导我思考遇到有人去世的事情,怎么做会比较温情而尊重呢?

  在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卡罗纳》中,卡罗纳的妈妈去世了,老师告诉孩子们遇到卡罗纳的时候要请庄重严肃,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大笑,也不能在他面前和自己的妈妈亲热,这样做是对卡罗纳的理解和安慰。

  孩子同学有家人去世的情况,孩子们七嘴八舌,嘻笑好奇的行为把那个“小盆友”弄哭了,不是孩子们本身愿意这样,是孩子对世界还有许多未知。

  所以从现实的经验上看,课文有些强买强卖,一统硬塞,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孩子们也不大会从“不许”中真正了解事情的,不如选择崭时离开,给当事人空间,事后多了解事情的原由,做补救也优于莽撞无知行错事,这点孔子的方法更实用,更人性化。

  穿官服可以扩展为别人遇到得意事情的情况,内心由于妒忌引发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后果。看到别人好,眼馋,妒忌,羞愧这些情绪很正常,但是如果选择不恰当的发泄方式就不正常了。

  三年级下册课文《争吵》中“克莱谛”获奖,主人公“我”的做法是妒忌、争吵,猜疑,然后引出一系列的行为,但内心不安、矛盾、后悔,反思后和“克莱谛”和好如初。这个主人公的反省意识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大部分孩子会选择嘲讽、找茬的方式发泄,所以按孔子的方法,敬而远人,保持距离,通过隔离淡化人性的欲望。

  但是如果一味地保持距离,疏远那些生活中的“强者”,还真有可能让“强者”孤单无助。

  四年级上册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样的,张国强小朋友作文获奖后被同学们疏远了。结果张国强痛苦不堪,写信给作家柯言倾诉。

  所以孔子倡导的疏远是一时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就像timeout,不要当成交往方式。

  至于柯言给张国强小朋友的回信中预设张国强骄傲,要从自身找问题,我真心觉得是牵强呀,自己好了,还需要理解别人的短,看别人的长,这是把孩子当圣人调教吧?但是现实的孩子还真不那么“真、纯、美”,别说得奖了,就是考个高分,大多数都气壮山河,这样看张国强小朋友被孤立是对骄傲的惩罚,柯言的说教式回信是有必要的。

  同样题材的两个文章从正反两方交融了情绪的处理,现实情况及说教的意义等内容。

  孔子说的对于失明的人要加快脚步经过,可以理解为如何面对有些生理缺陷的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掌声》中同学们通过掌声鼓励患有小儿麻痹证的残疾人英子走上讲台给大家讲故事;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检阅》中的孩子们让左腿截肢的队员“克莱博”在队伍的第一排参加隆重的检阅仪式。这两个故事都是呼唤对残疾人的爱护,鼓舞残疾人自强的,只是方式夸张,和孔子说的保持距离有差别。

  蚂蚁有吃西瓜智慧,蚯蚓也可以很快乐地生活,每种生态的存在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建设和成长,别人给的力也许也就是锦上添花,达到拯救还真不太可能,善意被酿制成毒药的事缕见不鲜,生活有明显短处的人心理垃圾也容易多一些,对于孩子按孔子的方法好实施,抓时间快脚步经过,是自保,也可以成为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论语》强调的同理心挺多,说明这个可真不是一撮而就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达到设身处地,情景还原,将心比心,高远的志向需要不断地去磨合,所以这类主题在教材中一次一次循环出现,在生活中也以不同的面貌考验我们懂了多少,如果还不够清晰,还不够明白,论语中的礼引导大家去思考,去低调地行动和示范。

【同理心】相关文章: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的心得总结07-26

心与心的桥梁作文10-20

心与心的距离作文04-26

心与心的距离中学作文11-07

真挚待人,以心暖心散文10-06

心与心的距离作文(7篇)06-06

心与心的距离作文9篇06-07

心与心的距离作文7篇06-06

心与心的距离作文(通用18篇)05-16

感恩的心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