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

时间:2022-10-01 18:03:32 哲理文章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挺没文化的,这一点,从年人均购书量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平均每人一本左右。这个量,还是靠庞大的教材和教辅堆出来的,如果再加上数量不菲的单位购书(专门买了下发的),真正有冲动买书的人,恐怕没多少,有两千万也就顶天了。这两千万里,恐怕有一半多,都是只看通俗小说的。

  没文化的中国人,有段时间,却喜欢赶文化的时髦。记得1990年代后半段,北京街头的书摊上,赫然摆着匆匆赶制出来的《王国维文集》,几乎每个摊上都有。买的人,能有几个能看懂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呢,连《人间词话》都读不通,但不耽误他们买。买回来,摆在屋子里,显得咱也有文化。那一阵儿,别说王国维、陈寅恪,就连茅海建先生也跟着沾光,他那本《戊戌变法史事考》,一本纯考据的着作,居然一出版就卖了好几万。好多人买回去,就是搁在书架上。那一阵儿,北京冒出来好些文化学者,留着长头发和胡子,张口闭口文化,经常在各大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中露脸,他们的走俏,跟文化热有关,跟众多没文化人的追捧更有关。

  没文化的人,假装有文化,追捧文化人和着作,其实不是坏事。文化热虽说很浮躁,有泡沫,但毕竟人们心向往之的,是文化,是学问。即使吃假文化人骗了,吃的,也是没文化的亏。吃过几次亏,没准有的人就吸取了教训,用点功,兴许慢慢就会好起来了。

  然而,这个文化热,退烧退得忒快,文化没领几天风骚,就被经济学取代了。这个热,可是大热,一直到今天,也没退烧。国内像点样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只要跟经济学沾边的学科,里面的教授和研究员,都沾了光,至于国外的,那就更走俏,放弃教职回国,单走穴一项,就可以赚的肥肥的。如果上电视,还拼出点名声,那就神仙也挡不住了。现在,据说已经有了经济学家的APP,付费听课,代价不菲。

  众多听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会计学家们讲课的人们,都听出什么名堂来了吗?我看多半是一脑袋糨子,根本没走心。可是,这不耽误他们追捧经济学家。摆出这姿态来,就说明咱有经济头脑,可以拿出来显摆。跟当年追文化,是一个身段。

  跟经济学家热相伴的,是成功学热。不想成功,不想发财,谁学经济学呢?据说两边都学,就如虎添翼,想不发,都难。我们看,这里头,已经没有文化了,即使读经济学的书,满脑子想的,就是钱。

  今后还能热什么,不知道,反正还会热的。但无论怎么热,国人的文化程度,都未见得能提高。买书的人,读书的人,日见其少。还能维持对书的兴趣的少数人,也在改弦更张,选择视听课了,听人讲一遍,多省事啊。

  这个民族挺好玩的,对文化,对学问,没有热爱,只有热。一般来讲,热一热,也就过去了。热的时候,装一装,热过了,还是赤裸裸的食与色。能留下点文化的废墟,文化残渣,就已经不错了。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相关文章:

哲理文章的哲理故事10-07

同学的哲理文章10-07

生活哲理文章10-12

关于富有哲理文章01-29

翻盘哲理文章10-07

经典人生哲理文章10-06

关于朋友的哲理文章10-06

生活励志的哲理文章11-02

工作励志哲理文章11-02

人生哲理文章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