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糖稀的散文

时间:2022-10-06 23:30:31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熬糖稀的散文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生活就是一种适应,或者说是一种变通,而不是选择。

熬糖稀的散文

  小时候,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上班,人口多,日子过的十分拮据,经常是以玉米面、小米等粗粮果腹,平时偶而吃顿白面馒头也算改善生活了。白糖红糖对于我家而言是很珍贵的东西,之所以说珍贵,是没有钱去买,另外当时食糖属于计划供应商品,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平时家里想吃点甜味,多数时候只好用糖精代替了。

  所以,糖这种最能代表“甜”概念的东西对于孩子们是极有诱惑力的。凡是有些甜味的东西,孩子们几乎都尝过。

  记得小时候嚼过玉米杆。秋天,玉米刚出穗,玉米棒子还嫩,不能吃,为了解馋,孩子们就上田里扯上几根玉米杆,将叶子薅掉,黄绿的玉米杆闪着亮光,散发着缕缕的清香,掰下一节,放在嘴里嚼,有一股淡淡的甜味,虽然不能和甘蔗相比,但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味。除了玉米杆,我们上山挖过甘草,摘过奶瓜瓜,摘过沙棘,从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美食。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为了让生活有点“甜蜜”味道,人们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的,熬糖稀便是适应那种没有“味道”的生活方式之一。

  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吃饺子,北方人一般吃羊肉胡萝卜馅的。进入腊月,家都要先准备好胡萝卜丝团子,放在凉房冻起来,过年的时候包饺子用。做胡萝卜丝团子要先把胡萝卜搓成丝,下锅煮一阵,然后捞出来,攥成一个个圆团,放在外边冻结实就好了。一般人家过年都得做十多个这样的团子,正月里吃饺子差不多就够了。

  煮完胡萝卜的水家家都不舍得倒,拿它来熬糖稀。要说我们老祖先真是有创造性,也不知道是那位聪明的先人发现煮胡萝卜的水里边有糖份,经过熬制,可以提炼出一种浓稠的糖汁,在我们当地叫糖稀。

  熬糖稀是孩子们一年一度盼望的重要工作。

  记得那时候每逢母亲做胡萝卜团子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就围在锅边,眼巴巴地看着母亲煮萝卜丝,希望那黄澄澄的萝卜丝快点熟,早点出锅,好让我们熬糖稀。一大锅萝卜丝冒着热汽,母亲一手拉着风箱,一手用铲子搅动,不慌不忙的,有时会盖上锅盖闷一会,全然不理会我们急迫的心情,这种等待真是让人难熬,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我们却感到时间过得那样的慢。

  终于萝卜丝煮熟了,母亲捞出来后,就去做团子去了,锅里剩下半锅煮完萝卜的水,这种颜色微黄的水就是熬糖稀的原料了。

  熬糖稀的时候,先用大火熬,让水份蒸发,这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兄妹坐在灶前,轮着拉风箱,任灶堂里的烟火熏得眼泪汪汪,但是一想到再过几小时糖稀就熬成了,可以吃到那诱人的美味了,什么烟熏火燎也就顾不上了。就这样一边拉着风箱,一边不停地看着锅,仿佛锅里边装的不是糖水,而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愿望,我们正在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不辞辛苦地忙活着。拉一会火,揭开锅盖看一看,可是熬来熬去总觉得水还是那么多,只好继续加煤拉火,经过小半天的煎熬,锅里的糖水终于少了,而且也浓了,拿筷子伸进锅里蘸一点尝一下,已经有了重重的甜味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从把它从大锅倒到小锅里,放地炉子上慢慢地继续熬了,因为在大锅里熬一来要人拉火,还费煤,二来火候来不好把握,放在炉子上熬就省人省事了。

  这样大锅小锅地经过几个小时的熬制,一锅水终于蒸发完了,最后只剩下粘稠状,黑呼呼的的糖稀了,用筷子一挑,可以拉出红红的亮晶晶的糖丝来,极像现在的止咳糖浆,放在嘴里舔一舔,那味道真是非常的美,从舌尖一直甜到心底。这一碗经过精心熬制的糖稀是那个年代家里唯一花钱就能得到的“糖料”,对于常年吃不上糖的孩子来说真是难得的美味。

  吃饭的时候,母亲从碗里盛出一点来,孩子们蘸馒头吃,或者是喝粥的时候放一小勺,给平淡寡味的生活中增添一点甜蜜的味道,虽然那一点甜味对于清苦的生活只是一种点缀,但还是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糖对于孩子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奢望了,没有人家熬糖稀了,但是小时候熬糖稀的情景却会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想起那难忘的艰苦岁月,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甜蜜的幸福生活。

【熬糖稀的散文】相关文章:

熬进中药的母爱作文02-17

以熬为话题的作文(精选34篇)09-20

熬成粥的清淡作文(精选20篇)10-28

那些越过越好的人生是因为多熬了一步美文10-06

名家散文07-22

优秀散文07-26

印记散文02-15

花香的散文02-13

舞台散文10-08

自尊散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