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蜡烛芯大不经点散文
礼佛时,先点烛,再上香,是正常的程序。年复一年,也就习惯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每次站在佛前诵《大悲咒》、《心经》的时候,眼前有烛,又似无烛,至少并未有过心动的感觉,完全沉浸于诵经之中。
今日早晨,在诵《大悲咒》的时候,发现其中一支烛的火苗特别旺。不过,虽然比另一支亮得多,却也比另一支矮一些。为什么会这样?想探个究竟。越位向前,走近烛台,伸头看到蜡烛火苗底下的烛油面上有一粒黑色的芯灰。正是它增加了烛芯的体积,导致蜡烛的火苗旺了,光亮大了。用夹子把芯灰挑了出去,慢慢地,火苗恢复了正常,与另一支一样了。
接下来的诵经,就有点儿走神儿了,就刚刚看到的蜡烛的现象联想到了很多。诵经成为无意识的习惯行为,心思在想刚才看到的现象所透现的哲理。
当烛芯的材质、大小、长短、粗细确定之后,一般也就确定了蜡烛的发光亮度和燃烧时间。可事实上,两支看上去一样的蜡烛,其实际燃烧的时间却不一样,亮度也不一样。其原因有二:一是蜡油侧漏减少了蜡油的实际消耗,漏掉的蜡油就浪费了,蜡油少了,芯的大小还是一样,燃烧的时间也就少了。二是芯生花,花掉在蜡油上会增加亮度,加速蜡油的消耗,进而缩短燃烧的时间,也就是俗话说的“蜡烛芯大不经点”。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能量是一定的,活多久,做多少事,一般都是出生时就有了定数。后来之所以会有所改变,不是“芯”太大了,过快地消耗了能量,就是“蜡油”漏掉了,浪费了太多的能量,从而导致生命过早的终结。
兄弟也好,同学也罢,一样的生命,一样的境遇,为什么人生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不要问我,也不要问他,还是好好问问自己:是“芯”太大?还是“油”漏了?
想着,漏着,漏着,想着……礼佛结束时,我告诉他们:“人生似蜡烛,烛芯不能太大,否则折寿。”缪说:“原来你在想这个啊!”我会心一笑,可能是我走神了,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露出了心智分离的神态。
偶然的机缘,对蜡烛产生了兴趣,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蜡烛,最早在西汉时就有了。那时候的蜡烛叫做“密炬”,是南越向汉高帝进贡的贡品。到了唐朝,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官员来管理蜡烛。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成为了生活必需品。
蜡烛曾经是贵族生活的象征,也才有了那么多与蜡烛有关的咏叹调,成为千古绝唱。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白居易的《夜归》:“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苏轼的《南乡子》:“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读来令人心生涟漪,情理交织,慧智溢表。
现如今,蜡烛已成为时尚用品,要么为浪漫,要么为艺术,要么为信仰。
浪漫与我太遥远,艺术与我无缘,也就信仰让我有机会亲近蜡烛,对蜡烛有了动心的感觉。
【蜡烛芯大不经点散文】相关文章:
晨光里不经意的洒脱散文10-06
转点散文07-11
多积累一点,回报就会大很多散文10-05
给柳树点赞散文10-05
有趣的蜡教案10-06
一点点离情散文10-06
打了蜡的地板作文12-13
蜻蜓点水绕指柔散文10-06
午后两点的咖啡散文10-06
刮蜡画的活动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