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头风物记散文
漈头,一座很有味道的闽东村庄。我想,正因为它太有味道了,所以我一直没法写它。就像恋爱似的,暗恋一个人太久了,喜欢得有些像电影了,如果说出来,连自己都不相信。
回想起来,这漈头的味道有多好呢?说不出来,如果真有人问起,怕是一时会语迟——一个地方的好,如果能说出来还是小好,说不出来的才是大好。像喜欢一个人,知道喜欢他什么还是小喜欢,全然不知道喜欢人家什么,那才着了魔。又像王羲之的字,别人的字你总能挑出字眼来形容,比如怀素你可以说它狂,你可以说赵孟頫清秀,说颜真卿凛凛正气力透纸背,但你能说王羲之什么呢?用什么词都觉得弱了。
如果真挑一个汉词来形容漈头,当然是风物。
“风物”两个字是绝妙的。一个村庄没有风物,便没了趣味和意思。走在街上全是洋楼林立,或都是仿古制式,开始看觉得洋气规整,看多了便觉得索然无味——中国南方村庄大半是这样,一些开发后的知名古村落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模式。一看就觉得是在吃快餐,一碗碗滋味相同的方便面而已。
漈头像是手擀的拌面,从活面到擀成面条,全是纯手工。这种原生的滋味,漈头才有。
冬日,踱入漈头村,看鲤鱼溪蜿蜒流淌、绕村而过,溪中游鳞结队、人鱼共欢。那些古桥、古井、古祠堂、古树,在村中默默地迎候我们采风者的到来。与文友一行走在村子的巷弄里,突然觉得到了明清时代似的,朴素并天真得让人欢喜。人们的脸上带着淡淡然,不慌张。青瓦砖墙亦是那么古朴,在古树老藤的掩映下,有不慌不忙的态度。很多旧院子看着老了,可是非常稳妥,让人觉得踏实。
一提及漈头的小吃,则太动人。所以,忆起时心里总是馋的。口水往上返。这漈头扁肉十分美味,一个个在大大的锅里活像一只只小活虾,被锅铲一碰,就“游”了起来。一吃起来,皮薄馅香,让人欲罢不能。还有老店面里的光饼夹五花肉,一口下去满嘴生香,嚼到满面油光。最生动的是各类食补小炖罐,一炖数个小时,其汤主要是以中药材为配方,用木炭为燃料,经微火炖制,各种汤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像乌鸡罐、老鸭罐、鸽子罐,都有补血益精、滋肾益气、养心润肝、滋补脾胃之功效……漈头小吃迷人的地方在于:能把看似无用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猪下水炖出来的汤可以那么鲜美,小时候是怕吃猪尾巴的,可是用小瓦罐炖出来那么香。
尝过了美食,就往村里走,去品味漈头的农耕文化。村中接待我们的是耕读文化的保护者张书岩,这是个极有激情的人。他六十多岁了,作为一名退休的政府官员,却有一脸特别热忱与天真。他长相和谒,说的是一口屏南音,散发着淡雅的乡土芬芳。
张书岩开辟的耕读文博馆,无疑是闽东山村文化的最美体现,它藏身于8个租借的古民宅中。其中,分别有农耕文化体验馆、传统农具陈列馆、耕读文化展览馆、千年布艺展示馆、明清家具展示馆、地方风光影视馆。一个一个地看过来,张书岩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里面的曲折。他热爱着这个生他养他的村庄,一草一木、一器一物都让他动情。
博物馆中,清代古床、明清青花瓷、千年花梨木镂空的“华夏第一斗”、重量超过2000斤的榨油床、三寸金莲、石刻圣旨……一件件古物或静静靠在墙边,或静静躺在地板上,斑驳中向世人讲述着它们的前世今生,令人恍如走进时光隧道。
那清一色的泥墙土院、茅屋瓦舍,那原始而粗糙的农具物什和古老的生活习俗,的确与现代文明拉开了距离,给人一种隔世之感。这里安置着磨房、油坊、酒坊、陶器作坊,可以说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南方乡村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你可以尽兴领略民间各种传统工艺的制作,充分感受古老而纯朴的风俗民情。假如你乐意的话,可以走进老酒坊里,去品一品村民们自酿的甘醇浓香的米酒;可以到油坊里尝一尝村民们用大锤砸出的菜籽油;要不,你还可以去织布坊,体验一下民间纺花织布的乐趣。到铁匠坊,抡起铁锤砸几下,试一试你的臂力。再不,你还可以穿上民国时期的长袍大褂,演绎一下当年名士出场的情景;或者在古床上当一回新郎新娘,重温一下那新婚的浪漫……
在这南方徽派建筑里,我反复想着一个问题:住在这样精致的房子里,我还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每一个窗格子里是不是都有一副我用双眸雕刻的画屏?画屏上的风景,飞鸟都是绢绣的,精致的,也是定格的。老房子被历史定格,里面深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难道,我还会从这古宅院里寻找出一些穿着长布杉,肩上搭着个大布袋从家里恋恋不舍,就要离去的外出创业者飘逝在巷子尽头的背影,呈现出漈头给我的历史秘境?
特别值得一抒的是,是耕读展馆中的“武魁”、“文魁”、“进士”、“拔贡”等匾额,透射着古代科举文化的繁盛。逾百副古楹联中的劝学内容中,如“入座衣冠皆礼乐,举头云汉尽文章”、“千秋鉴百忍箴常留古训,万选钱两京赋当读遗书”等古训,凝聚着多少莘莘学子的心智。在一个清中期的古木窗上,我看着刻有“四壁书声人静后,一帘花影月明初”的对联,也仿佛听到彼时漈头村人的琅琅书声,夜幕降临后的村庄里,家家户户传出了阵阵书声。勤俭惜家的学子们,借用窗前的月光埋头苦读……
耕读文化展览馆里,陈列这里的大大小小,近二千余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烟斗、茶壶、印台、票据……它们列队式地走出,一一跃入我的视线,走进我的心扉。勾想起生活往事的翩翩遐想,一幕又一幕、一次又一次的昨天情景,浮现眼前;孩提时的每一件快乐的、啼哭的、误会的、痛苦的……犹如昨天的故事,在脑海里成了电视连续剧,集集回味无穷、集集乐趣横生。
张书岩馆长说得好:要守得住传统,要留得住乡愁。恰如院子一幅对联上所写的:“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张书岩这位有识长者,秉持着“让孩童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们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的文化保护信条,他是用一颗赤心真切地做到了,也用负重的病体来深入实践了。
出得耕读文博馆来,看一眼漈头——这沧桑古朴的村子,它在青山绿流的环抱和衬托下,消却了灰暗沧桑之感,倒是增添几分诗情画意,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若没有路边游客的说笑和喧闹,一个人走在这古朴肃静的小村里,还真以为是在历史剧中穿越行走呢。
再细品一下“漈头”。这二个字是真好,它在字面上的解释:“瀑布水流的源头”。多清净的字眼!这村落虽不免有点古老、有点衰败,却让人心生敬意和贞静。在冬天的暖阳下,沿着鲤鱼溪边慢走,突然就明白了张书岩老先生为何退休后,会选择回这个小小的村庄来休养。说透了,是因为漈头有一种安静的气场,可以让再浮躁的心都沉静下来。
一个村庄之所以迷人,是因为这个村庄的气息。漈头像一篇有意思的小说,每个细节都接着地气,风物之气四处弥漫。同行的禾源老兄说,深入体验这个村庄,需住上几个日夜,就在这发发呆,喝喝茶,吃吃小吃,和张书岩老先生这样朴素热忱的人畅聊一番。
我不假思索地说:那可真是人生的畅快了。
【漈头风物记散文】相关文章:
老刘头散文10-06
老死一头牛散文10-06
葫芦头冒馍散文10-06
记的散文10-06
百丈漈作文05-27
一流棚匠老彭头散文10-07
家乡风物作文(通用80篇)11-03
租房记散文10-06
挑水记散文10-06
养猫记散文10-05